临床医学硕士论文适不适合转行从事咨询或行研工作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一步搞定
亲,你还没有登陆哦,无法享受到更多服务的,。如果还没有帐号,请!
查看: 14|回复: 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威望34309 金钱584157 注册时间阅读权限200帖子精华0积分978926UID37752
第一次在发米上提问,希望有大神答疑解惑。题主系211,985院校外科小硕一枚,所在科室全国排名前三,但科室经济效益欠佳,发展前景受限,科室工作强度高,手术时长创所有科室之最。因1月1日专科医师培训制度,题主现年27,目测继续读博至参加工作还需3年博士+3年住院培+2年专培共8年时间,35岁可成为医院底层搬砖工。本抱着护天下百姓健康之宏愿,现也不得不思考人生问题,该不该转行?能做什么?最近找了相关行业,题主倾向于咨询,行研,金融相关工作。奈何以前缺乏相关职业规划,所有工作实习经历均为医院,无相关企业实习经历。不过题主因来自偏远农村,大学时捉襟见肘,迫于生计从家教入门,先后创建过家教网中介,后期同时有了自己的小型辅导机构,巅峰状态时有250个学生左右,20多位老师,大学时也算有点小收入。但均为八路军游击队管理模式,未受过正规企业军文化洗礼熏陶。说实话,医院是个封闭人思维的地方,研究生后高强度的工作让人感觉与世隔绝,同时医生一直扮演着甲方的角色,题主对自己也越来越不自信,不知道脱离医院能干嘛,外面的世界如何?单就待遇而言,我知道题主若35岁后留院月入2W+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面临临床和科研双重压力。现如今,医患关系恶劣,媒体导向问题,医患处在风口浪尖,题主预计10年后医生这个职业会迎来春天。只是时常感概,人生有几个10年,多少和题主一样奔三的博士医学生,拿着三五千的馈赠,冒着生命危险,干着36小时oncall 的活,尤其是夜班时遇到醉酒病人无理取闹,大打出手,心都凉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想转行出去。题主性格外向,请问题主这种情况适不适合转行?如果想进四大所做咨询或者证券公司做行研的话需做哪些方面准备?
网盘搜索就上
Medal No.165283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看完重点再睡觉)
第三方登录:研究称中国10余年有400万医学生转行 究竟为何?_网易科技
研究称中国10余年有400万医学生转行 究竟为何?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400万医学生转行”的都市传说,隐藏着这个行业多少焦虑?)
孙今泾 兰莲超吴巧在2016年4月正式离开医院。此前她经过了8年的临床医学培训,但尚未到正式和医院签订合同的时候。在急诊室,她见过扬言要甩拳头的病人,好在冲突最终没有真的发生。在进入又一个3年的职业培训前,吴巧决定和一家位于上海的跨国制药公司签合同。2016年10月发表在医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之一《柳叶刀》388期上的一项研究,试图证明吴巧的选择过去几年在中国的医学毕业生中相当普遍。在这项名为《10年间中国医学毕业生的培养与损耗趋势:全国性数据分析》(10-year trends in the production and
attrition of Chinese medical graduates: an analysis of nationwide data)的研究中,研究者称,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的数据:2004年到2015年中国有472.8万医学生毕业,但新增的执业医生只有75.2万。如果没有其余干扰因素,这意味着有超过84%的医学毕业生最终不会当医生。研究者还指出,趋势继续的话,后果是,未来在一些特定的科室和偏远地区,人们可能根本找不到医生。数字超出了医学生和医生的日常观感,他们私底下也议论可信度,但这本权威医学杂志刊发的结论还是打动了不少人。视之为噩耗者写道“拿什么来挽留你,我们的医生?”另一些人把这看作一记警钟,人们应该从糟糕的局面中反省:他们过去让医生的行业蒙受了太多误解,现在可能要为此尝“恶果”。成立16年的医疗网站丁香园在2月28日刊发了一篇文章,认为激烈的竞争和糟糕的职业环境是毕业生离开的原因。3月,另一篇刊发在网络上的《杀死一个医生,就要有几万人为之陪葬》同样引用了这些数据,几乎历数了医生群体全部的不满。在县级人民医院的29岁医生陈光明事后读到了这篇报道,他在转发时说,差不多是这样。吴巧没有参与这起群体性宣言。不过她想起来,递交离职手续时,一位医院的行政人员说,转行的学生和医生这两年比前两年“稍微多了一点”。超过80%的临床医学毕业生都转行了吗?关于医学毕业生的去向一直是个谜。2012年的版本是,每60万人里“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据我掌握的一个数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玲在当时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时说,不过她没有提供数据的来源。在2015年11月一场名为“健康中国”的论坛上,一项研究提供的数据同样显示,从2008年到2013年,有接近80%的“高等医学毕业生”没有成为临床医生。严肃的政经新闻杂志《财新》在当时报道了这项研究。
范佩贞是最近这项类似研究的第一作者。她在美国接受了全部的医学教育,在哈佛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她在台湾阳明大学任医学系内科神经学科副教授。讨论中国大陆年轻医学生的选择,对这位留美的台湾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挑战。她尚未就这个话题发表正式的论文,而是在2016年10月《柳叶刀》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组织的一场健康峰会上 (The Lancet-CAMS Health Summit, 2016) 发表了这些初步的研究结论。这场在北京举行的峰会刚刚办到第二届。作为论文的雏形,报告的摘要被悉数刊发在《柳叶刀》2016年10月的会议特辑中,不过其余的都没有像这篇关于“医学生转行”的报告那样引起了大反响。
范佩贞在那场会议上罗列了从2005年开始到2014年的全部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和这些年执业医生的人数。根据这些数字,结论是有超过84%的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关于研究方法的信息源自范佩贞邮件回复《好奇心日报》的报告PPT,其中包括论文摘要之外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显示,这篇研究对关键数据的使用存在问题。它因此对于医学生“改行”是否形成趋势做出了错误的描述。一位同样在报告中署名的合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黄蕾在一通电话中说,她听闻了一些对数据的质疑,称数据还在核实中。在计算毕业生人数时,研究者使用了可以在卫计委每年发布的《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直接找到的“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毕业人数”,这涵括了全部的医学相关专业,但事实上,只有临床医学、牙科、中医、预防医学、眼视光科在内的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参与执业医师考试,这是成为临床医生的前提。没有系统的数据显示这部分医学生的占比,不过根据一些公开的医学院招生计划估计,通常占比在20%-50%左右 。如果考虑到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能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主动选择转行的人数会更少。这大约会把潜在的新增医生人数减少至100 - 130万之间。 而另一个作为对照的数据——新增的75万执业医生,从卫计委公开的信息来看,也并未考虑到离职和退休的医生人数。超过5位采访对象支持了这种看法。医学院的职员称,他们并没有发现,医学生转行的人数在过去几年增多。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称,有超过90%的临床医学生毕业之后会进入医院,这个数字一直较为稳定。而在像大理、温州这样的城市,医学生对于医院依旧趋之若鹜。医学生和研究者的观察则显示,年轻人对从医的兴趣也许不像过去那么浓厚了,但如果要说毕业时的转行已经成了不可忽视的潮流——那实在是有点儿虚张声势。不过他们已经对此习以为常。“老生常谈。” 36岁的前妇产科医生田吉顺说,“那么惨,那么悲催,付出了那么多,医患关系那么差,十年前一直这样说。”他在去年从医院离职,加入丁香园。糟糕的医患关系,把年轻的医学生都吓跑了?即便对普通人来说,医生行当的变化,重要性也胜过建筑师和精算师的转行,因为谁都需要看病。只不过人们担心自己不再能接受足够专业的治疗。医生们却认为,他们才是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一边。“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他们以一种别无所求的口吻抱怨医患矛盾时说。一些医生希望能够反复强调类似“医学生毕业转行”的消息,他们寄希望于令人担忧的事实被反复强调,直到医生“糟糕的处境”被改变。但事实是,包括医学生毕业去向在内,这类“糟糕处境”的都市传说,就和医生“作恶”的流言一样,不全都是可靠的消息。张梅胤是一位人类学博士候选人,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医学生成长的研究,她在几年前开始注意到身边有不少转专业的医学生。她还发现,媒体把这件事和日益糟糕的医患关系联系了起来。与此同时,不少研究者都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关联。在过去10年,讨论医患矛盾对医学生影响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2017年,预计会接近400篇。
单单是《柳叶刀》这本杂志就在2012年5月的社论中写道:停止在中国对医生的暴力 (Ending violence against doctors in China) ,这是继2010年之后的又一次。而在2013年12月的另一篇读者来信《中国医学生前景黯淡》 (A gloomy future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China) 中,作者引用了中国医师协会的数据—— 2012年有17243起暴力攻击医护人员的案例,认为这类案例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从医人数的减少。包括范佩贞在内的新研究者,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流行观点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从医者正深受医患关系折磨,他们很可能要撑不住了。在那份报告中,她援引了媒体的报道和一些新闻图片,其中包括一位身穿白大褂的男生在背后写了一副以“不要学医”为横批的对联,相当戏剧化。
事实可能比图片显示的更复杂。张梅胤访谈了20多位医学生,她确实遇到了年轻医生因遭遇患者无理投诉、暴力威胁事件而后悔学医的个案,也有部分受访医学生提到,在听闻患者暴力袭医的新闻时觉得寒心。不过她的初步研究显示,“我目前为止采访到的转专业的医学院学生,尚未有人是因为当下的医患关系而选择转专业的。”当下一些医患事件或者医患纠纷并不直接影响医学生转专业,许多医学生选择放弃学医有其他的原因。(她目前的访谈对象仅限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一些公开可查的论文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涵括了更多不同级别医学院的学生,研究的结果通常认为,医学生和患者打交道并没有足够多的经验,他们大多是通过媒体知道这些消息。只有一半的医学生说,消息让他们倍感压力。我们的采访基本上印证了这些结论。大部分《好奇心日报》的被采访者没有直接的医患冲突的经历,但他们总有一两位有过不愉快遭遇的朋友。除了一位去年从临床医学八年毕业的医学生洪厦说,他亲身经历过“拿拳头打”的事。“要是拿刀砍,我现在就没法儿和你说话了。”他试图强调事情的严重性,同时补充说,为了避免这些频繁发生的冲突,各个医院新修大楼的急诊室都不会和公共出口相通。不过,他也学会了借用商业世界中的客户和服务提供方,来解释患者有时过于激烈的情绪。“就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甲方肯定牛逼点”,这无可厚非。去年,他入职了广东省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我当时很想当医生。”这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说,“当时情境下,没做成医生,会觉得是一件失败的事。不当就白学了。”听说医生的地位在降低,还够体面吗?陈旦开在毕业之后没有进入他实习期间工作的医院。他甚至都很少拿起手术刀了,不过依然认为自己是一名医生。他喜欢调侃“我对我爸说,只要你一进了医院,就会被骗”,但相信在大多数人看来,医生依然是个体面的称呼。这种古怪的反差态度通常发生在患者身上,他们很难对面前的看诊医生产生信任,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结交医生,这能在必要的时候帮上忙。张梅胤访谈的一位医学生说,他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患者有时是戒备的;但在一场群体相亲活动中,脱离了诊疗场景,他却意识到自己的医生身份很受欢迎——不少人试图与他建立联系和信任,作为未来就医的社会资源。抱怨医生“社会地位不好”的常见论调因此有简单化的倾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白袍掩盖了稚嫩,并赋予特权”,也并不是在任何场合都适用的。医生的体面是件复杂的事。陈旦开在学生期间挑选科室时就想明白了这件事。他选了整形科,尽管如今整形科大部分的工作关于美容整形而非矫正,职业成就感会低一些,但相比起来,更重要的是离开公立医院,出来单干更容易。“主要是钱的问题。”这位28岁的医生说,对收入的考量超过了偏离惯常轨道时的紧张。关于医生收入的负面说法挺常见,但大多有些笼统。在2013年另一篇《柳叶刀》上的读者来信 《中国医生有何未来?》中给出的数据“甚至在城市,很多医生每月收入只有5000元人民币”。文章同时称,有80%在二级和三级医院的医生认为,他们超负荷工作,但工资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如果考虑到不同资历的医生在收入上有多悬殊,最好做个划分。丁香园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住院医师每周的工作时长至少在80小时,总住院医师有时会达到120小时。住院医师是指在成为主治医生前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通常需要2-5年,他们拿着每月元不等的薪水,在夜晚补写白天堆积的病历,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做研究发论文。在大部分的医院,职称的考评和看病这件事没有直接联系,和发表的研究论文有关。
即便对于年长医生来说,收入也存在不确定性。在确定自己无法进入上海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骨科之后,陈旦开选择了整形科,并准备在3年后离开医院。这些高收入科室有较高的需求,或者需要使用较多的器械。一位曾经考虑过入职医药公司的被采访者说,器械和药材的分成确实存在,分配数额大致是医生拿到20%,器械商30%,最后50%或40%是成本价。这位被访者说,他听闻他所在实习医院的一位矫型科主任一年的收入超过1000万元,但这得看“一些(收入)你愿不愿意收”。一位受访者认为,灰色收入如此常见,是现有制度下对医生的一种非正式补偿机制。但他要求对这个听起来不正义的观点匿名。其余的医学生大多不喜欢谈论这个话题,一方面认为,这在道德上叫人羞愧,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个行业“讳莫如深”的薪资体系感到茫然,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太明朗。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过去,医生的职业因为“实用性”和“稳定性”而受到青睐。吴巧的父母在10年前帮她挑选了上海交通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吴巧来自四川的一个小县城。但吴巧在离开医院时意识到,“每个人都给你哭穷,但不知道大家到底多少钱。就算我以后做主任了,我什么收入水平我也不知道。”她在医药公司的每月收入超过了10000元,比大部分同届的同学都要高。医生的父母总是在禁止孩子学医吗?医疗界的另一个传言说,医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这项的工作,再经历一遍自己糟糕的职场经验。田吉顺听过这个说法,他甚至有点儿听腻了,“很多医生,至少我做医学生的时候,我的老师说,他的孩子要学医,就要打断腿。”田吉顺认为,这就是常见的职场抱怨,不太高明,可如果不够喜欢工作,也会发生在建筑师、教师、会计师和任何职业的身上。但唯独医生父母的劝诫流传甚广。北京协和医学院和清华大学的三位学者撰写了一篇名为《选择学医的动机与社会流动的期待 》的论文,他们调查访谈了中国医学科学院2054名的硕士研究生,发现家庭影响仍是选择学医的重要因素。这些父母相信这个专业的就业前途明朗、收入稳定优质,“家里人看病很方便”,一贯如此。医生们认为自己了解这些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工作高压,竞争激烈,不明朗的收入,随之而来的心理负担,还偶有冲突。但他们未必都会给出同一种职业建议。华西是一名硕士在读的医学生,她和朋友们在私下讨论过这件事,他们根据经验做了区分:“很可能大医院的医生,现在名望也有,大家很尊敬他,他的收入不错,也很体面,就会鼓励子女去当医生,但如果是小医生,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就不太愿意让子女去当医生。”华西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告诉华西要做好准备,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没有劝我不学”。不过因为赶上了医疗教育改革,华西们还是遇到了一些父辈经验之外的问题:住院医师的额外培训制度。这些政策的制定者称,他们希望通过强制要求医学生延长在医院的培训时间,提高他们的临床行医能力。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后,2016年1月卫计委又推出了《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又有医学院的研究者给《柳叶刀》写去了一封读者来信说,这让中国的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感到沮丧,甚至招致反感。“大家当时听说都崩溃了。”华西也属于沮丧反感的那一类,“我们对卫计委都挺不满,因为他们每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她计算了距离进入医学院的时间,所有的培训完成可能需要花掉她15年。她甚至有点儿担心“这样出来后会不会不让我当医生了”。医学的职业路径过去很清晰,但现在,截然相反。“悄无声息的被过渡时期的政策宣布医学命运的死刑,我们不能做政策的牺牲品。”天津医科大学级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撰写的一封请愿书说。尽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吕京宝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只在刚推出的2010年在当时毕业的医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波动”,但接受采访的医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依然可能会、或者已经促使他们离开医院。他们中还有人认为,只有医院从这些不断出台的培训政策中真正受益,这帮助他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那些不做医生的人,都去做医药代表了吗?可以确认的真实消息是,医生和医学生的身份对年轻人来说不如以往那么吸引人了。他们有了更多选择。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的数据,从2005年起,医学生招生人数的增长远远低于大学招生人数的增长。
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始单独招生,不与这所综合性大学共享生源。医学院希望借此招到更专心医学的年轻人,避免此后因为转专业而流失。不过那一年报考医学院的人数没有达到预期。这同样是一则引发不小骚动的新闻,意味着一些年轻的医学生很可能只是把这门专业当作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策略,他们并没有做医生的打算。尽管医学毕业生们认为,无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进入理想医院的理想科室、转而放弃医生的职业在当时“是个失败”,但当他们转头寻找新机会时,“最后发现,可能干别的行业更好”。不过关于这件事,很遗憾,人们的印象可能也还停留在十几二十年前。那时候,跨国医药公司推销药品的医药代表岗位是医学毕业生和离职医生的最佳选择。吴巧听说,他们的收入是当时普通医生收入的10倍以上,另一些传言则称,“收入多的可能有30倍的差距”。但医药代表的名声在过去几年蒙羞,收入的差距也在缩小。吴巧在医药公司没有见到一位有临床医学背景的医药代表。吴巧在医药公司的医学部工作,这个部门负责药物上市之后的研究,并和医生沟通研究信息,对医院提供学术支持。吴巧的经验之谈是,离开医院这事儿不能拖。医药公司喜欢有临床背景的,但就和大部分大公司一样,他们更担心年岁渐长后,各种阶段性的人生事件打断工作。“他们当然最喜欢你有六七年的临床经验,然后你还24岁!”陈旦开加入了一个创业团队,负责运营。这个团队类似医生集团,他们邀请公立医院的医生在私人诊所开刀,同时也组建团队受邀去其他医院执业。过去,这属于灰色地带的“飞刀”,但就在上周,一项新公布的政策称,医生可以在多家医疗机构注册,自由执业。这是件大事,陈旦开说。不过其他受访的公立医院年轻医生说,这项政策真正的受益者是公立医院里的年长医生,他们无暇顾及。一位加入复星医疗参与医院投资的前医学生和一位只完成了8年中的5年本科课程的医疗保险新人说,他们最近接到了不少朋友的电话,这些还在医院里的潜在医生都想了解,如果离开医院,有哪些合适的机会。这两位离开医院的前辈正寄希望于政策对民营医院、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鼓励。因为准入条件高,去美国做医生和做科研的比例相当低。
田吉顺加入丁香园时,认为医疗和互联网的结合正是个红利期。他补充说,可能十有八九会失败,但这事儿至少能满足年轻人最看重的东西:“我自认为我做的不错,我就希望我能得到我想要的发展,希望有更好的平台,这是一定的。我应该能看到我未来的发展。”但这些选择大多发生在大城市。在浙江西南部的小城市温岭,鲍人辉从医学院毕业之后做了法医,这不属于医生岗位。他同时还负责警员的心理辅导,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即便在省会城市广州,洪厦也认为自己离医疗行业的新机会远了点,他猜想自己过去的计算机专长兴许能让他参与研发AI看病。不过,他现在是一名泌尿外科的住院医生。(应采访对象要求,吴巧、陈旦开、洪厦、华西为化名。)
本文来源:好奇心日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关注今日:71 | 主题:2059868
微信扫一扫
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想转行进入麦肯锡这样的公司,希望前辈们能给出一些建议,比如工作前景、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谢谢啦
页码直达:
本人对临床兴趣减退,科研也并不优秀,所以很想转行,望前辈指导。
不知道邀请谁?试试他们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山谷清 本人对临床兴趣减退,科研也并不优秀,所以很想转行,望前辈指导。本科不是清本复交,MBB基本没机会进,简历关都过不了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去这种公司,难度很大!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有没有简历呢~可以加入医生转行交流群~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丁香园徐旭10000 有没有简历呢~可以加入医生转行交流群~群在哪里?谢谢啦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三天三夜睡不着 群在哪里?谢谢啦同问群在哪里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这种公司要985211博士生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麦肯锡,话说不知道冯唐开没开分答之类的,有的话可以问问他
微信扫一扫
广告宣传推广
政治敏感、违法虚假信息
恶意灌水、重复发帖
违规侵权、站友争执
附件异常、链接失效
关于丁香园研究生毕业了,发现不喜欢本专业,该转行吗?
研究生毕业了,发现不喜欢本专业,该转行吗?
我本科是学生物的,当时跟风的考了研,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继续读基础医学专业。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发现自己真的很不喜欢搞科研。因此三月份毕业后到一个医药公司做市场,因为我对市场营销一直很感兴趣,而且医药又是我们专业相关的,自己应该比较有优势吧。
工作了半个月,每天还要读文献,学习医药知识。感觉很枯燥很无聊。公司也不太正规,培训几乎没有的,待遇也很差,吃住什么都不管,工资也低。我来的这个项目组是公司刚成立不久的,什么业务都还没开展起来,所以比较难做,压力比较大。但是公司领导都比较重视。因为刚工作什么都不懂嘛,我每天晚上都加班一两个小时,周末也都在自己学习,可以说这半个月都没有什么自己的时间,有时间就想着学习工作需要的知识。我是比较有责任感的人,做事踏实认真,但是感觉很压抑不开心。总是在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又不喜欢、待遇又差、压力又大。
我也投过一些大的医药公司,但是我性格比较内向,他们营销岗位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都不要我。
在现在的公司,我们也可以申请调岗,就是换到人力资源或者行政的职位上去。每天看着这些岗位的人按时就下班,很少把工作带到生活中去,我好羡慕。相比之下我们部门的人通常周末还要跑市场,组织会议,拉关系什么的。说心里话我不想自己以后也要这样。我觉得女人应该用更多时间来经营家庭,事业是第二位的。但是如果真的调到这些岗位了,自己六年学的专业就可惜了。我现在很犹豫很困惑,所以有几个问题想请教过来人。
1、是不是刚工作的人就一定要多加班,大家都是这样的吗?我也知道多学一点自己就多得一点,但是心里很不平衡,可能是因为对这个行业不感兴趣。讨厌读文献那些枯燥的东西。这是不是说明我不思进取?我该怎么办呢?
2、现在的市场工作做起来感觉自己挺有优势,因为研究生期间培养的读文献、查阅资料的能力还是有的,可以说学有所用了。但是这些优势却是我比较讨厌的,因为我讨厌任何跟学术有关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对商务类的感兴趣。那么当专业优势跟兴趣矛盾时,该怎样对待才更明智呢?
3、我不喜欢占用私人时间工作,是不是就不适合做市场营销类的,应该申请调到别的岗位上吗?那么学的专业会不会很可惜?我现在很是想不通…
写的挺多,内容也有些乱。谢谢大家看完,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宝贵建议和开导。我现在非常迷茫。
个人觉得不管做什么,平台很重要,大平台才有大智慧,何况如你所说,自己的持有名牌研究生学历,刚刚出来,也未必要求高新优待遇,那图个什么,不就是开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吗?个人看来,大的平台决定了个人事业的起点,哪怕是以后回到小公司做个主管,这样的经历也绝对是个“经历”,而你说自己的公司不正规、低待遇,那你在那希望获得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金子招牌”就不再那么有竞争力了,以后大家看中的将是你的工作阅历,想想今后的发展与规划,这个平台可以满足你下一步伐吗?我想这些问题,你心里都有答案了,当然我不建议你立马毅然决然地把工作辞了,只是建议,趁着刚出来,文凭还顶大用的时候,用人单位还觉得你有可塑性的时候,多多关注下各处的招聘,俗话说得好,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嘛,等有个更宽阔的舞台,相信你会得到精神的满足,物质是以后的了,这比较现实,因为在那有更多与你兴趣相投的伙伴,也有可以给你支撑力的同事。另外,工作这码事,是看缘分的,有的时候不经意就是一个机会,不要太急切了,要相信自己。加油!
请遵守网上公德,勿发布广告信息
相关问答:
匿名回答于
你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一下,为什么现在自己没有方向呢?
从你的介绍我发现你干过很多事情,都能干说不定,但都不能干长或者说干到自己喜欢为此奋斗一生。李开复说过如果不能选你所爱,就爱你所选。你选了太多并且没有把任何一个坚持下来,做到学会学懂学精,不客气地说你都只会点皮毛而已,手上一点技术都没有。并且你也没有选你所爱的勇气,因为被那些所谓的钱途挡在眼前,途胜恐惧。
现在要不就爱你所选,要不就选你所爱,然后全力以赴去成为这个行业的精英,青春年华眨眼而过,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研究生学历更像是一张金子招牌,用人单位看重的也是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能力,对于以后是否就干这一行,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大部分人毕业后做的工作并不是完全对口的专业
读了研究生然后再去做销售什么的不太划得来吧,没有惊人的意志和毅力,销售这条路一般是走不长的。他们很多本科生出校的时候是一无所有,就那么撞来撞去地拼搏,没人带一般来说也是做不好的,不过你不比他们,听你的口气,你也没什么后台与背景咯,走这条路那可是要命呢,时间一晃两三年不见面,奔三十咯,自己工作的事还没安定,这个险你冒不起。所以我不建议你做销售。我的建议是,你现在医药公司谋个尽量与你研究生专业沾边的差事,实在难找到相关对口的工作的话,就找个轻松稳定点的。女人嘛,何必那么拼命。你不是对商务什么的感兴趣么,你可以利用平时空余时间学习下电子商务啊,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这一块很热而且很有发展潜力。而且你可以边学习、边实践,比如搞推销代理、开网店什么的。
随遇而安,既然选择了就不要放弃
大家都在谈论“看病难!”有多少人去认真考虑为什么看病难?
本来就不多的相关人才,坚持下来的太少了!
具有潜心研究能力的人不多,肯潜心研究的人很缺乏。
如果把业余时间还给医务人员,看病一定会更加难上难!
人的差别就在八小时之外。
名牌大学读基础医学专业,患者和社会多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啊!
他人的需要就是太阳。经历即财富。希望你珍惜!
认同你两个观点:
1、随着时间的推移,女人的确需要在家庭方面付出的越多。所以,你先考虑一步是对的。
2、市场营销这一类的确会与你的上述想法相冲突,尤其是你开拓的市场越来越大的时候。所以,你需要在选择做市场营销工作前认真权衡利弊。
个人觉得,其实产品研发部门应该跟市场、营销有一定联系。建议你在研发部门内找一个与市场、营销联系比较多的岗位。刚开始工作,定位很重要,最好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就象去一个地方,如果方向错了,你走得越远,你越难回头。祝好运!
在这个社会,又有多少人是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啊,还是为了生活,重新适合社会。
匿名回答于
尽量干一行爱一行吧
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吧 然后再选择跳槽 对你感兴趣的职业多加关注 看看目前的工作能不能和电子商务有联系 和老板讨论一下 看看需不需要开拓一下有关电子商务方向
上一任总理是电力专业出身,
本任总理是地质专业出身。
虽然都不是学“国家领导人专业”,但他们都成为了国家领导人。
改行也很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床医学转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