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伤亡对比八路军多少人

百团大战_百团大战简介时间资料_百团大战的意义图片毙敌人数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从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开始,出动兵力从二十余团发展到一百零五个团,在群众的配合下,向华北敌后主要的交通线和沿线据点发动攻击,取得重大胜利。
在八路军抗战史中,百团大战有极特殊的历史地位。但这场规模浩大的战役,自其爆发伊始,就存在着种种争议。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具体战绩。具体战绩中争议最大的,则莫过于歼敌人数。下面就来让我们重温历史,剖析这场战役的详细过程……
八路军与日军在华北地区发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 日夜,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关于百团大战名称的由来、百团大战时间、百团大战的背景、百团大战的过程及结果、百团大战毙敌数以及百团大战的意义等百团大战资料详细又是怎样?&&&&& 百团大战简介  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以下皆以八路军称呼)在1940年8月至10月间发动的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矿山为目的的大规模破袭作战(又称晋南)。参加作战的中国军队包括八路军120师、129师和晋察冀军区与当地民兵。也是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之后参与较具规模的战役。战争初期战报统计(第一阶段)共达一百零五个团,因此定名为百团大战(原正太战役)。  日晚8时,八路军发动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华中、华南等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的积极抗战,引起了日寇的极大恐慌,他们将侵华的86万侵略军中的54万军队压向解放区战场。日寇在解放区周围建立了许多碉堡,封锁、分割各解放区,对解放区实行“囚笼政策”。  为了砸碎敌人的“囚笼”,八路军主力部队集中了100多个团约30万兵力,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攻击。  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团大战的第一阶段,八路军拔除了敌人在华北各主要铁路、公路上的无数大小据点,提出“不留一条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桥梁”的战斗口号,他们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烧毁,使敌人在华北的交通网完全陷于瘫痪。在战役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八路军继续扫除了交通线两侧和深入革命根据地内部的敌人据点,并粉碎了敌人大规模的报复“扫荡”。12月5日,百团大战以我军取得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我军一共进行了1800多次战斗,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击毙击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敌人1.8万多人,并且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称的由来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乘德国法西斯军队在西欧和北欧迅猛推进、美国的战备尚未完成、英国又无力东顾之机,积极准备实行“南进”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国在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要力量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加紧推行1940年度“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在华北交通线中,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平汉、同蒲两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的进攻战役首先在正太铁路发起,因此开始称为正太战役。  7月22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参谋长下达《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同时要求对同蒲、平汉、津浦、北宁、德石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在这些地区和交通线上,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但战役发起后,由于八路军广大指战员和抗日根据地民众痛恨日军的“囚笼政策”,参加破击战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计晋察冀军区39个团、第129师(含决死队第1、第3纵队等)46个团、第120师(含决死队第2、第4纵队等)20个团,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由此,正太战役就发展成为百团大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作战背景  日本出于战略要求从1938年秋开始政治诱降,希与中华国民政府议和;而在另一方面,于1940年3月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号召,意图拉拢支持反共的人民。同时国共摩擦不断,双方互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不清楚国民政府与日方谈判的进展,对于形势过于严重估计。加上认为日军有可能西进,于是高层在通报中央军委而尚未有回复的情况下决定发动一场较大规模破袭战打击日军。  华北局势  1939年,国民政府成立晋察冀敌后战区,鹿钟麟任战区总司令。1940年春季,华北八路军在山西省策反收编国民革命军九七军,将战区总司令鹿钟麟逐出省外。同时1939年,山西爆发晋西事变,和八路军摩擦不断,1940年初双方和解。1940年四月至六月间,日军以第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一师团为主力,在山西省南部进行春季晋南战(国民革命军约8万)、乡宁作战(国民革命军约3万)、晋南反击战(国民革命军约4万)。日军发现共产党军队在作战期间积极扩大根据地势力,引起日军内部的关注与探讨,寄望有效利用国共冲突。  在抗日根据地,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本侵华的战略要地华北的发展日渐壮大,日本军队在1939年夏季,集中了分散在长城、华北、东北的部分军队,以铁路、公路等交通线为依托,对华北地区的抗日力量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并在荒原挖沟筑堡试图阻碍抗日力量的进攻,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借此控制并逐渐缩小抗日力量。但夏季两次扫荡,将集中于华北地区30余万日军、满洲国军队的分布点不断增加,力量分散。这对华北地区的八路军集中优势力量展开大规模进攻提供了有利条件。  日军军力分布  百团大战的涉及范围中,驻有日军3个师团全部、2个师团的各2个联队、5个独立混成旅团全部、4个独立混成旅团的各2个大队、1个骑兵旅团的2个大队,共20余万人,另有飞机150架和伪军约15万人。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百团大战的发起人是谁?  彭德怀是百团大战的总指挥。但说到百团大战的发起人,应该是朱德和彭德怀两人。依据: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等下达(百团大战)《战役预备命令》,规定: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路。同时要求对同蒲路、平汉路、津浦路、北宁路、德石路等铁路以及华北一些主要公路线,也部署适当兵力展开广泛的破击,以配合正太铁路的破击战。同年8月8日,朱德、彭德怀等下达(百团大战)《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离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由此可见,彭总虽然是百团大战的总指挥(指挥具体的作战),但发动如此规模庞大的战役,命令的下达还是得经朱总司令的同意才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过程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日-9月10日)  第二阶段(日-10月5日)  第三阶段(日-12月5日)  百团大战经历了两个主动进攻和一个“反扫荡”阶段。  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为时20天,中心任务是破坏日军交通,重点摧毁正太路。前10天,晋察冀军区、129师主要破击正太路。20日夜20时,避开日外围据点直奔正太路主目标,同时向正太路全线突然发起奇袭,日军措手不及,全线被动。  八路军提出“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不留一个碉堡、不留一座桥梁”的口号,“让敌人用脚同我们赛跑”,“让敌人用牛驴搬炮弹、飞机大炮”。八路军展开攻坚战,端掉敌一系列据点。每攻克一处,便使用各种可能的办法,如爆破、火烧、搬拆、水淹等,将之彻底破坏。如敌之重要燃料基地井阱煤矿,八路军将在之破坏无余,使其半年内不能恢复生产。日军遭受沉痛打击,竟然向我军施放毒气。这一阶段作战,使日军正太路大部被破坏,交通完全中断。  后10天,回过神来的日军立即组织部队增援,进行反扑。八路军则一边相机继续破击正太路,一边主力机动灵活地从内线转移到敌之外线,撤出正太路打击增援日军。在正太路作战的同时,120师在晋西北以破击同蒲路为中心配合作战,在晋西北广泛破击同蒲路及周边主要公路,一度切断了同蒲路北段及几条重要公路日交通线,牵制了大量日军使其难以增援正太路,有力支援了正太路作战。  第二阶段:从9月22日到10月上旬。目的是扩大战果,基本方针是继续破坏敌人交通,摧毁深入根据地的某些据点。不过,日军受第一阶段打击的教训,加强了据点的守备,提高了警惕,并继续进行毒气战。同时,日军大量调动、集结,八路军总部判断日军将对我根据地反扑扫荡,遂主动停止对日军的进攻,部署反“扫荡”作战。  第三阶段:从10月6日到翌年1月24日。日军在一个多月里的广大地区连续遭到八路军的两次大规模攻势打击,损失惨重,受到巨大震撼,深感八路军力量的可怕和对其威胁的严重。为此,调集重兵,从10月6日起,先后对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报复“扫荡”。我军连续作战未及休整,随即便投入反“扫荡”作战,但由于日军兵力集中疯狂报复,还是给根据地造成了极大损失。日军深入我根据地,施行疯狂的“清剿”和烧杀抢,企图消灭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八路军则以适时机动的对付扫荡日军,不断寻机歼灭一部日军,震慑敌胆,使日军不敢以小部队分散行动。日军难以寻找到八路军主力。在某些地区,敌想修建据点和公路,企图久占,被八路军坚决消灭。但是,日军的大肆反扑、“扫荡”,也使抗日根据地遭到重大损失,给根据地军民带来了严重困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的威望,揭破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锻炼、考验了八路军的作战力量。同时,它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囚笼政策”,日军自称“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的巨款方能恢复”,对日军震撼极大。此后日军对情报机构进行了空前改革和加强,进一步明确了在华北以中共军队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日军华北方面军称此役为“挖心战”,将每年的8月20日定为“挖心战”纪念日。同时还引起日军内部产生“不应变更倾注主力于中国的主旨”的争论,因而推迟了日本南进步伐。  更重要的是,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正面战场处于严重妥协投降气氛下取得重大胜利的,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受到国际上同情中国抗战的国家的高度赞誉,牵制了大量日军,减轻了正面战场压力,推动、鼓舞了正面战场继续抗战的斗志,使日本诱降企图终于遭到可耻的失败。  百团大战的意义  百团大战胜利继续发展在全国起的作用  (一)百四大战在全国战略上起了重要作用,它首先打击和推迟了敌人进攻重庆、昆明、西安的阴谋。  (二)百团大战胜利,高度兴奋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同情分子,团结了中间分子,争取了动摇分子,更加孤立了顽固分子,打击了投降派及一切失败情绪,揭穿了一切“游而不击”的造谣。同时,由于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充分表现了自己力量的壮大,也可能使日寇利用我国内部投降派、顽固派一向害怕进步力量壮大的心理,借此策动投降派进一步进行其投降阴谋,引诱已在动摇中的顽固派更加动摇。结果可能表现于最近的将来,反共、反八路军、反新四军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加强。  (三)百团大战的胜利,还给了敌占区人民以莫大的兴奋,推动了伪军与伪组织的瓦解。  百团大战在军事上的收获  (一)百团大战给敌人以严重打击,打破了敌人堡垒万能主义,严重破坏了正太路。百团战役中缴获的军用品是空前的。  (二)百团大战对于八路军三年的抗战工作是一个具体的检阅。在华北这样广大的地区中,在敌人堡垒棋布中,于同一个钟头内举行百团以上兵力的总攻,这是一个极大的组织工作。它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军队的一致性,及其指战员的积极性。  (三)百四大战对于八路军战斗力是一个新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彭德怀在自传中写到:“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日的胜利信心,对日寇当时的诱降政策以及东方慕尼黑阴谋以很大打击,给蒋管区人民以很大兴奋。此役也给了投降派又一次打击,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游而不击”的谣言。对的恶意攻击者,你们站到日本帝国主义和集团的队伍里去了。”但由不顾毛泽东的反对擅自发动抗日,使得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中被毛泽东连怒骂了40天。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程而先后出现过一定的出入。百团大战刚胜利时,中共中央对此十分肯定,毛泽东还要求彭德怀有机会再多组织几次。但在1941年、1942日军大扫荡导致八路军极端困难后,彭德怀一度受到毛泽东等人的批评,被指责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时期的军事战略(即“山地为主,可能条件下进行阵地战,避免决战”),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过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牺牲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些抗日力量。&&&&& 百团大战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我们应该充分肯定的。但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兹列举几个主要的观点如下:  战术上的争议  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较多了采用攻坚战,造成了八路军自身伤亡较大,这种战术引起了批评。  1945年刘伯承在中共“七大”发言:百团大战不打不行,但是打,也不是使用百团大战的打法,更不是运动战,尤其是阵地战这样的打法,而是要用全面游击战争的打法。  聂荣臻也对攻坚战的打法提出批判,但同时认为虽然损失大,但也锻炼了队伍。  彭德怀后来也做了自我批评,承认当时有些蛮干的指挥。  关于暴露实力的争议  聂荣臻认为:“毛泽东批评说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对我们力量的重新估计,使敌人集中力量来搞我们。”  1943年邓小平说:“百团大战中本区军事力量过于突出暴露,不仅自己伤亡很大,元气不易恢复。且警惕了敌人对我们的严重注意,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各种歼敌数据的分析比较  从主流数据毙伤日军20645人,到10645人,再到不知具体出处的5800人……究竟哪个数据更接近百团大战的真实歼敌数据?  最主流数据:毙伤日军20645人,俘虏伪军18407人,消灭敌伪据点2993个  目前大陆学界对百团大战战绩最主流的说法,主要依据的是刊登在延安《军政杂志》第二卷第十二期上的由八路军总司令部、野战政治部联合公布的《百团大战总结战绩》一文。据该文统计:  “在百团大战中,先后参加与我作战的敌人,计有第一百十师团及二十五师团全部,二十六师团、三十六师团、四十一师团各二个联队,三十七师团及三十五师团各一个联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九混成旅团全部,第十五第六等独立混成旅团各一部,此外还有伪治安军、伪蒙军、伪满洲军、伪警备队、伪警察、伪宪兵及日寇特务机关和所有移民等。其中遭我打击最大者,则为第四混成旅团,计已消灭殆尽,第二第三混成旅团消灭过半,第三十六师团及百十师团二十七师团均遭严重损失,第八第九第十六等混成旅团均各损失一个大队,及第五第十等混成旅团全部。”  具体数据如下:  (一)消灭敌伪之有生力量,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毙伤敌伪骡马1,马22匹。(二)俘虏日军281人,俘虏伪军18407人,俘日寇武装移民56人,俘骡马1510匹,军犬29只,军用鸽57只。(三)消灭了敌伪据点共2993个,其中最大最险要者,计有……。(四)缴获了大批武器计:……(五)缴获与破坏交通器材计:……(六)破坏交通的成绩计:……(七)缴获大批军用品计:……(八)破坏煤矿5所,其中以井陉新矿为最利害,据最后调查,该矿损失一万万日元,破坏仓库11所。(九)伪军反正者计14次,共1845人,日军自动携械来投诚者47人。(十)解放煤矿工友10120人,铁路工友2055人,被迫修路同胞673人。”(据《中共党史参考资料·16册》)  被忽略的官方统计数据一  但上述数据并不是最原始的。更早一些时候,即百团大战刚刚结束,第十八集团军总部立即作了总结,曾整理出一篇《百团大战各阶段作战概述》(也称“1940年百团大战战斗汇报”)。在这个材料中,关于战绩,有如下统计数字:  大小战斗:1824次;攻夺敌人据点:293座;毙伤日军:12645人;毙伤伪军:5153人;俘虏日军:281人;俘虏伪军:1407人;伪军反正:1845人;日军投诚:7人;缴获: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关枪179挺,重机关枪45挺,山炮16门,重炮3门;破坏铁路948里;破坏公路3044里。
中国共产党对外一直对百团大战完全肯定,但在内部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却因历史进程而先后出现过一定的出入。百团大战刚胜利时,中共中央对此十分肯定,毛泽东还要求彭德怀有机会再多组织几次。但日军大扫荡后,彭德怀一度受到毛泽东的批评,被指责没有完全执行毛泽东的抗战相持时期的军事战略,打成了大规模的&消耗战&。这些对于百团大战的争议一直存在,人们如何正确看待,还应该从历史真相出发。
相关新闻阅读
姜维北伐&双方互有胜败...
癸酉之变&&天理教军队进攻北京...百团大战的历史真相 30万八路军将30万鬼子打的痛不欲生|百团大战|元帅|朱德_新浪军事_新浪网
百团大战的历史真相 30万八路军将30万鬼子打的痛不欲生
百团大战中伏击日军的八路军
  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收复了大片失地,建立起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华中、华南等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的 积极抗战,引起了日寇的极大恐慌,他们将侵华的86万侵略军中的54万军队压向解放区战场。日寇在解放区周围建立了许多碉堡,封锁、分割各解放区,对解放 区实行“囚笼政策”。
  为了砸碎敌人的“囚笼”,八路军主力部队集中了100多个团约30万兵力,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攻击。
  发动于最艰难之时
  百团大战,指的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129师、120师各部,于1940年8月开始,在总部统一指挥下,于华北发动的一系列大规模攻势,地域涵盖山西、绥 远、河北、河南、察哈尔、热河各省。这一战役最初并未定名,因开战第三天我军投入兵力即达105个团,故左权参谋长将其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并不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中引发的抗日高潮,恰恰相反,它发动的时候,正是中国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最艰难的时刻。
  国际反法西斯战场上,1940年5月法国沦陷,英军经过敦刻尔克狼狈撤退,德国在欧洲战场一时所向无敌。而日本不但积极与德国意大利确立三国轴心同盟,且在1940年4月与苏联达成《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反法西斯同盟仍没有完全建立,中国在国际上空前孤立。
  正面战场上,1940年6月,抗日名将张自忠阵亡,中国在长江中游的要塞宜昌沦陷。这意味着长江南北的国民党军两大主力第五战区和第九战区被分割,意味着 日军已经打到了三峡大门口,可以威胁重庆了。1940年,原国民政府二号人物汪精卫在南京组织伪政府,国民政府内部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动摇。
  敌后战场上,日军深感八路军的威胁,抽调部队增援华北,以凶狠著称的多田骏代替了因不会打仗而得绰号为“笨元帅”的杉山元,指挥华北作战。据国民党方面统 计,百团大战前,华北日军为354160人,不含伪军。在多田骏的主持下,日军大修碉堡公路,采用所谓“囚笼政策”封锁、挤压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敌后抗战 构成了巨大威胁。
  求生之战
  多田骏是日本历任华北派遣军司令官中最残酷的一个,他针对八路军的作战特点,苦心研究出一套专门破坏敌后根据地的“囚笼政策”。
  从1939年夏天开始,日军针对根据地大规模修筑封锁工事,目的是将八路军和老百姓分开,同时将敌后根据地分散割裂,让八路军失去游击活动区域,以 便各个击破。如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文指出:“日军最近修路的目的与过去不同”,“一是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由任丘到大成、河间的公路 修得比地面高五尺,两旁沟深八尺到一丈……把根据地划成不能相互联系、支持的孤独小块,部队也不能转移,便于敌人逐次分区‘搜剿’。
  第二种修法是,汽车路 的联络向外连筑。安国县已完成三层,敌人汽车在路上不断运动,阻挡我军入其圈内。决不能让敌人修成,否则将造成游击战争的极端困难。”
  1940年,这种封锁达到高潮。日军利用公路铁路部署火力强劲的机动兵团,小规模和孤立的攻击已经无法打破。这种情况下,八路军总部注意到日军依赖 交通线和兵力部署分散的弱点,决心集中主力发动一次大规模破袭作战,摧毁华北日军对根据地的囚笼政策。这个作战计划最初的针对目标仅是正太路,计划投入兵 力约22个团,实战中因为取得相当战果,故此战役规模得到扩大,最终发展成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中,百团大战是在以八路军为主的敌后战场上,中国军队出动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攻作战,其深远意义,时间越久看得越清晰。在东北战场,日军 采取“归屯并户”政策时,东北抗日联军因王明、康生的干扰未能及时全力阻止,导致此后产生重大牺牲。对比东北和华北的情况,如果没有百团大战,敌后根据地 很难摆脱被慢慢困死的命运。百团大战是华北敌后根据地的求生之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争取华北战场主动权的胜利。
  半数开国元帅参战
  百团大战是一场空前规模的战役,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中,有一半参加了这场战役。
  第一位是八路军总指挥朱德。从目前的史料来看,朱德元帅是百团大战的主要设计者和发起者之一。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的根据地逐渐摆脱了粮食等困境。此外,通过积少成多打击日军后勤,八路军拥有了比较充足的物资,各方面都积聚了很可观的力 量,可以对日军后方进行一次大规模打击了。1940年三四月间,一直强调打击日军交通线的朱德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交通破袭战,称之为“游击战争的战役进攻”,目的在于牵制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破坏其对根据地的封锁和侵消,并粉碎其“以战养战”的政策。
  朱德在太行山区布置了百团大战的早期工作,直到1940年5月底返回延安,提出让较多部队参战锻炼的想法。日,在延安的朱德与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的彭德怀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共同下达了发动“百团大战”的行动命令。
  百团大战期间,朱德尽管在延安,仍然派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总部特务团即朱德警卫团等部队投入前线,成为这次战役中攻坚的重要力量。
  第二位参加这场战役的元帅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
  “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在百团大战中”是一张抗战历史中著名的照片,和很多战争题材的摆拍作品不同,这张照片确实拍摄于战场之上。在彭德怀的眼前,千百名 八路军战士正对日军发起最后的冲击。事后,在彭德怀蹬脚的土坷垃上,发现了五个弹孔,“彭大将军”的无畏和镇定可见一斑。
  朱德返回延安后,彭德怀成为百团大战具体的实施者和指挥者。从8月20日开始,彭德怀和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直接指挥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打响后,各路出击部队纷纷报捷。彭德怀是一个极为刚毅严肃的指挥官,却在百团大战中露出了难得的一笑。
  第三位参加百团大战的元帅是贺龙。
  贺龙指挥的120师和晋绥军区是最早投入百团大战而且取得辉煌战果的部队。接到“行动命令”后,贺龙考虑晋西北夏季反“反荡”刚刚结束,部队尚未休 整补充,于是向彭德怀提出以就近破击太原以北同蒲路和忻静公路为重点的作战计划。彭德怀认为计划可行。之后,贺龙即下达了作战命令。8月20日,120师张宗逊旅部队攻克静乐康家会镇,全歼守敌一个中队,被称为百团大战第一战。
  值得一提的是,康家会镇被包围的时候,日军的一个中队从静乐出发解围,途中遭到八路军截击,被打残。这个被打残的中队属于日军独立第三十六大队,该大队在 百团大战前后与八路军连续发生战斗。后在国练村和阳和崖又被打两次,每次打掉一个中队,都是人员死伤殆尽,中队长阵亡。三仗下来,不知不觉,一个大队就被 打残了。日军体会到了八路军零敲碎打的战术威力。
  第四个参加了百团大战的元帅是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聂荣臻指挥杨成武等部发动了对石太线、宣化公路、井邢煤矿等地的大规模破袭战。
  东团堡是位于宣化公路上的日军重要据点。近年,当地人发现了一块刻有日文诗篇的石碑,最后一句是“一死遗憾不能歼灭八路军”。这究竟是何人所刻,抗战时这里又发生过什么?
  这里正是百团大战的战场之一。这块石碑叫做“大日本皇军驻东团堡守备队长恨歌”,作者是日军中佐小柴俊男。1940年百团大战打响后,杨成武率部猛攻东团 堡据点,日本守军为其精锐组成的士官教导队,双方战斗极为激烈。最终,经三天三夜激战,日军两个大队长、170名士官生全部被歼。战后,小柴赶到战场,深 感凄凉,写下了这首《长恨歌》。
  第五位参加了百团大战的元帅是冀鲁豫军区负责人、129师师长刘伯承。129师各部在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下参战,作战十分积极。刘伯承指挥的部队发起了正太榆辽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这期间,最激烈的是攻打榆社的战斗。开国大将、当时担任386旅旅长的陈赓亲自督战,对日军重要据点榆社县城发起猛攻。由于缺乏火炮,最初几次攻击无法奏 效。开国少将、时任工兵营营长的王耀南想出一个绝招,挑选了一批入伍前干过矿工和盗墓的战士,挖了一条直通榆社县城的地道,成功爆破榆社城城墙。八路军终 于攻克了这一日军坚垒。日军守将藤本切腹自杀。战后,陈赓和周希汉等八路军将领穿上了缴获的日军军服,拍下了纪念照片。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 志,遏制了妥协投降的逆流。它用事实证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薛贺 SN1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团大战有多少人参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