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我也来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召开《消费主导—中...
我们主要从收入分配关系角度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说的是可能过去形成...
作者:迟福林&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主办单位: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潘建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你真的理解透了吗
供给侧改革中,供给侧是着力点,改革则是路线的选择。生产自动马桶盖不是供给侧改革,只是供给侧调整,而改革是要破除和阻碍供给侧价格信号传导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市场化改革,因此供给侧改革也好、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也好,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供给侧市场化改革。唯有如此,才是真正抓住供给侧改革的牛鼻子,才不至于使得供给侧改革沦为供给侧蛮干。
腾讯“证券研究院”特约 潘建飞 先锋金融研究所总经理近日各路重量级的权威和大咖纷纷撰文对供给侧改革进行研究解读,但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一、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供给与需求在一个交易中是对应的,但现实中往往存在供给与需求的脱节现象,某些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在一定价格上需求不足,而某些产品或服务在一定价格上存在需求,供给却不能满足,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无法的得到很“精确”的满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从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这个经济建设的总体终极目标出发,不可能采取抑制需求的方式来获得表面上的供需平衡,而是提出要在供给侧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让社会的产出效率更高,产出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品质更高、品牌更强(即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供给侧的丰富化和高效化来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二、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误区不少研究人员将投资、消费、出口归为需求侧,将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归为供给侧的要素。一旦强调需求侧发力,短期往往是扩大出口退税、补贴刺激消费或鼓励信贷消费、财政扩张基础设施投资等。这样的分类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却很容让大家一旦强调供给侧改革,就反对投资扩张。投资行为当期是需求行为,一般会带动劳动力的就业需求,缓解失业、产能过剩、库存等短期矛盾,但却因为投资后会产生新的供给能力,并可能导致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供需矛盾,这是大家相对诟病的。然而投资的经济初衷是为了未来产生新的有经济价值的供给能力的,例如医疗服务短缺,进行医疗基础设施的投资,在投资初期时是一种需求拉动的行为,但投资项目建成后可以更好的缓解医患供需矛盾,弥补供给短板和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不能忽视投资对当期需求的拉动效应。与此同时,建立公平的市场机制,降低投资准入,让市场去决定投资方向。如果投资合理,本身也是为供给侧改革的内容。之所以投资扩张会被诟病,往往是因为政府主导投资,使得投资后未来的供给效率相对低下,进而导致产能闲置和过剩,这本质上是一个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尊重市场的价格信号,交给微观市场主体本身来决定投资的方向。因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下的资本是最聪明的。三、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和抓手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微观上供需存在结构性的矛盾,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而这个成千上万种商品或服务的调整是很难通过行政手段或垄断手段得以实现的,这个结构性调整工作只有交给市场!市场才是微观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手段,而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对不符合或抑制这个市场机制发挥效用的制度进行破除,制度的变革才是真正的改革。我们不能将改革的聚焦点放在供给侧的结构性上,那是交给市场去做的事情,我们的改革是创造制度环境让市场机制真正得以发挥!谈供给侧改革,大家经常会拿马桶盖、电饭煲等做例子,不少国人跑到日本去买电饭锅、马桶盖,而其实国人千辛万苦从日本带回的产品很多是产自国内的。因此马桶盖、电饭锅的供给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了国人对国内产品质量的信心出了问题。类似的还有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婴幼儿奶粉。前段时间还听过一个案例,一些企业出了一些idea很好的产品,但却专供出口,不敢在国内销售,因为担心idea被山寨!可见生产高质量的马桶盖、生产电饭煲并不是供给侧“改革”的全部内涵,“改革”是针对“制度”和“机制”的,我们需要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机制,这个机制要能够实现优胜劣汰,这个机制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靠行政手段强制限制产能不符合这个机制,因为这样的手段并不能改善和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尽管这样会提升企业的财务表现,但于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并无意义,这样的企业财务获益是以牺牲社会的效率为代价的!我们不能以供给侧改革为名行供给侧蛮干之事。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这容易让我们将改革的着力点直接放在供给侧的结构矛盾上,容易导致政府的手伸得过长,反而紊乱了市场价格信号,供给侧改革的全称应该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市场化改革。四、关于产能过剩很多人将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定义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并不准确。供给侧改革的所有内容只有一个,就是供给侧的市场化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过高、成本过高、存在短板等这些都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矛盾较为突出的表现点,也是表象,说到底还是市场机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造成的。例如去产能,很多时候是市场机制失效造成的,政府对资源支配和信用让渡过于随意,使得市场不能以正常的逻辑进行出清,这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产能过剩是挂在很多经济学家嘴边的高频词汇,但产能过剩却经常没有被很正确和深刻的理解!为了能将这个所谓“产能过剩”的经济学名词解释得更清楚,我们这里举一个简化的略微极端的一个例子。假如在一个不与外界进行交换的封闭的社会,社会中一共有1000人,如果这个封闭社会的螺纹钢的产量是十万吨,而从事螺纹钢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却达到999人,假如铁矿石、能源、合金材料、物流服务等供应充分且零成本,那999人的从事螺纹钢生产的劳动力需要用螺纹钢产品与非钢铁行业的1个人生产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进行产品交换。那十万吨的螺纹钢对于这个封闭社会来说似乎是承担不起的,因为为了生产它占用了几乎整个社会的劳动力要素投入。由于负担不起,这就导致了需求不足,体现出螺纹钢产品的供给过剩。除非这个封闭社会的非钢铁行业的生产效率已经极大化(999个钢铁行业的人与1个非钢铁行业的人进行交换可以满足全社会的所有丰富需求),或者这个社会的钢铁行业与外界社会相比有明显的效率竞争优势并进行分工和交换(此时,这个封闭社会其实就是一个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钢铁企业)。然而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假如螺纹钢产品的生产因效率的提升使得成本接近于0,例如只要一个人就可以生产十万吨螺纹钢产品,剩余的999人可以从事其它更加丰富的产品或服务供给,或许就不会出现需求不足问题,那时大家就容易理解在一个建筑物里加两倍钢材的经济学意义了(但是如果效率没有提升的话,这样的建议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对于人类需求来说,很少有物质需求是过剩的,追根溯源主要还是生产效率的不足(这也是在一个完全理想的按需分配的社会里,生产力极大化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为了解决这个根本矛盾,唯一的路径是不断发展生产力提升生产效率,而要达到这个效率提升的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入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假如这999个人是在10个企业里,哪个企业被淘汰,市场说了算!政府需要的是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例如立法约束政府行为,避免各地政府对不同企业进行非对称补贴而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对所有企业采取统一的环境准入机制以及环境补偿机制,剩余的则交给企业自身。而且很多时候是真正给了企业应有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才会不断的去思考和探索效率的提升。各地政府在行业周期低谷时,总是供着、拖着、担保着,最后企业无法正常出清,就成为了僵尸企业。如果这个过程不依靠市场的力量,而是利用行政的审批来限制产量,改善的只是企业的财务表现,并可能带来通胀压力,并不能真正提升行业的效率水平。一旦经济再次扩张,很容易再次出现简单的粗放式扩大再生产,一个周期下来,企业不能实现升级换代不说,还可能造成新一轮的老问题。五、供给侧改革我们具体要做什么经济增长无非是两个因素造成:一个是整体效率的提升,一个是要素投入的增加。例如人口红利本质上也可以归为要素的投入。但要素投入的长期增长一般是不可持续的,长期的粗放投入很容易导致经济失衡、供给侧矛盾、债务堆积、贫富差距加大等。唯有经济效率的提升是可以带来经济长期的、可持续的、健康的增长,而经济效率的提升必须遵循市场做为资源配置基础性的作用这个准绳。对于供给侧改革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政府主动去做什么,相反要通过立法约束政府行为,政府其实要少做。多放开行业准入,鼓励竞争,政府要确保和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不是政府去消灭产能,而是要通过改革,让市场发挥作用,让市场去淘汰落后产能,唯有如此才可以将生产要素在所谓“过剩产能”的行业中抽离出来,投入到效率更高的产业中,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去产能本身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提升产出效率,提升有效供给水平,否则就容易导致本末倒置。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财富积累和总体储蓄已经较为可观,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这是中国经济的优势。然而我们在日常中会碰到这个难那个难(比如出行、教育、医疗、旅游等等),很多都是“有效”投资不足,或者说投资错位造成的。要解决这些痛点,都可以通过“有效”投资来改善供给侧的错位。(本文章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本文涉及上市公司的准确信息,请以交易所公告为准。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微信扫一扫,关注最专业的资本市场智库平台――腾讯“证券研究院”公众号:(QQ-StockViews)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证券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先锋金融研究所总经理。
入驻申请:diana659270 (微信)
izzpang (微信)
微信扫码 订阅专属投资管家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登录没有账号?
&登录超时,稍后再试
免注册 快速登录
怎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英大金融》&
  如能深入领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聚焦关键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中国经济就一定能走出L型,迎来新一轮内生强劲增长。
  文 | 卢锋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政策名词或者口号表述变化,需结合实际经济情况深化对这一决策客观依据与科学内涵的认识。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进一步把政策着力点聚焦到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发挥其引领国民经济稳中有进的政策主线作用。
  依据:应对经济环境三重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有其客观依据,它是高层应对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三重调整所做的重要决策。
  首先,与应对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困难有关。
  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结构转型调整新困难。劳工、土地等要素价格上升,诸多部门传统比较优势下降。居民收入上升推动消费需求水平提升,与经历调整阵痛的国内供给体系不相适应,形成国内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局面,大规模网购及海外购物现象凸显这方面矛盾。十八大以后政府实施简政放权、鼓励双创政策取得成效,然而国民经济的供给侧变量对市场变化响应能力和灵敏度不足,派生“重大结构性失衡”情况尚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另外近年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在深度调整期对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产生积极作用,然而民间投资疲软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问题依旧突出。应对上述结构转型与增长动能问题,构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背景。
  其次,与应对周期下行阶段困难有关。
  不同于早先宏观周期通胀主要表现为CPI等增加值流量上涨,新世纪以来,货币扩张偏快带来的通胀压力更多表现为以为代表的资产价格飙升。过去两年,即便货币政策保持在大体中性或者“稳健略偏宽松”立场,房地产价格也可能主要由于土地供给垄断体制扭曲作用再次出现始料未及的急剧飙升。应对资产泡沫化及其派生的金融风险,不仅是经济周期景气扩张阶段的宏观稳定难题,而且成为在宏观周期不同阶段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另外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实施的大规模刺激政策,使得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宏观经济过度扩张失衡调整过程短期逆转,也增加本轮周期调整的复杂程度。如何加强宏观财经纪律与硬化市场预算约束,在对刺激政策药方保持克制前提下化解上述失衡与风险因素,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现实背景。
  再次,与应对后危机时期外部环境调整有关。
  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三重转换”:中国、金砖国家、新兴经济体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量的相对贡献,与早先历史时期、七国集团、发达国家大体发生置换。中国进出口经历“北降南升”的结构变化,主要发达国家增量贡献显著下降而新兴经济体与周边发展中国家增量贡献显著提升。针对全球治理体系凸显“能力赤字”问题,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存量改革与增量创造两重机制,推动国际金融与经济治理结构出现活跃变化,脱欧与美国胜选事件显示,战后全球化持续推进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部环境演变使得中国通过扩大出口分享发达国家更多市场,带动经济走出低谷的可能性空间收窄,要求更多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潜在产出增长率并释放持久的内需增长潜力。
  内外现实经济环境的演变调整,客观上要求经济政策在形势判断、工作决策、思想方法等方面出现系统调整。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决策调整呈现几方面特点:一是把供给与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提升供给系统效率及其对市场变动响应能力;二是把改革与调控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重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引领作用;三是把长期和短期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保持必要经济增速同时更加重视培育与夯实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后劲。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是这个政策调整过程推进深化的结果,并体现其内在逻辑。
  内涵:体制机制改革和宏观再平衡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有一点分歧在于政府大量“调结构”政策是否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此可能会仁智互见,如何适当解读有待深入探讨。笔者认为,把广义“调结构”政策措施归结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使后者概念过于宽泛,减弱这一政策概念聚焦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应有功能作用,因而需要对二者适当区分。
  观察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深度调整期形势特点,结合新世纪经济开放成长取得成就并伴随失衡因素的背景,笔者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包含双重取向或内涵。一是通过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好为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助推动力;二是通过加强市场预算约束与宏观财经纪律,切实化解宏观经济周期扩张派生失衡与风险,有效防控调整阶段资产泡沫新风险因素。体制机制改革是直接含义,宏观再平衡是间接要求,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一重内涵强调必须力推关键领域市场化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才能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推进中国技术、产业、经济结构提升。以应对产能过剩难题为例,中国转型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于地方政府对属地企业仍存在超越市场经济原则的过度行政保护,使得企业即便失去市场自生能力仍难以退出,也不利于环境保护等方面执法落实到位,由此导致产能过剩难以化解与僵尸企业现象,不利于供给侧变量更好响应需求变动。供给侧改革就是要重新界定塑造政企关系与政商关系,通过市场、法治手段倒逼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退出,对退出过程面临困难的企业提供适当协助使其顺利退出,从而综合解决产能过剩难题并助推结构调整。
  第二重内涵在于,通过加强市场预算约束与财经纪律,严肃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严肃应对资产泡沫化与过高杠杆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体现宏观再平衡要求与广义范畴的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从国内外经验观察,对上述问题消极回避或听之任之态度均不可取,采用大规模刺激措施也只能拖延和加剧矛盾,务实合理应对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重视发挥市场预算约束和宏观财经纪律作用,借助市场出清方式有序化解经济过度扩张与资产泡沫化带来的失衡因素与风险。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政策调整,一直强调宏观政策以稳为先原则,先后提出“三期叠加”、“经济新常态”等重要形势判断,体现适度提升总需求与不搞大规模刺激相结合的政策取向。提出推进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体现了高层意在侧重利用市场纪律来调节失衡与化解风险的政策取向。
  推进:关键领域突破
  2016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逻辑内涵的核心是改革,需进一步聚焦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通过加快推动关键领域改革突破性进展以提升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并助推结构转型。
  在治理产能过剩与僵尸企业时,要把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更好结合起来。不仅要采用行政手段层层分解指标,消减产能与减少僵尸企业,更需要重视改革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企关系,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保护,更好利用市场出清机制打通僵尸企业退出通道,健全和加强产能过剩的市场调节机制。
  2016年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升,以自然试验方式显示现行政府垄断供地制度不利于中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要在实施房地产需求侧与供给侧短期必要调控措施同时,下决心加快改革中国城市商品房与建设用地行政垄断供地制度,相应加快改革中国现行农地制度,把拓宽房地产供地渠道与提升房地产供地弹性作为构建“房地产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与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
  要加大企业降税降费与保护产权政策力度,切实解决应对新形势下民营企业投资动力不足问题。近年有关讨论中对加大企业降税降费力度各方面已有相当共识,有关部门应以中央要求的立说立行、只争朝夕紧迫感加快设计实施相关政策。各类企业合法产权受到保护多年前就已写入中国宪法,然而现实生活中用各种方式损害和侵犯企业产权事例仍时有发生,需要加大保护企业产权的政策力度,对“违背案例要查处纠正”,切实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和更好发挥企业家才能。
  要优化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思路,深化改革户口管制,更好地释放城市化发展动力与践行共享包容发展理念;进一步减少和破除投资行政管制与行业准入管制,构建以总量和价格为基本政策工具的适应开放型市场经济环境的宏观管理体制架构;要抓紧实施农业和粮食流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有效治理过度政策干预造成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和第四次粮食相对过剩困难,更好统筹实现粮食安全、效率与稳定目标。
  如能深入领会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聚焦并加快推进关键领域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而不是止步于采用需求侧或供给侧调控措施应对形势变化与困难,中国经济就一定能走出L型,迎来新一轮内生强劲增长。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宋埃米 HT004)
和讯网今天刊登了《怎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关于此事的更多报道,请在和讯财经客户端上阅读。
提 交还可输入500字
你可能会喜欢
热门新闻排行榜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yhts@ 本站郑重声明: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系政府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ZX0005]。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_网易新闻
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党中央作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后,各地区各部门认识不断提高、主动开展工作,成效逐步显现。但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这场改革的内涵和措施还存在误解,如果不及时厘清,将会影响改革的推进。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几种误解
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刺激经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拉抬经济,为此应该出台更多刺激经济发展的举措,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深层次看到,结构性调整才是这场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降税。当前企业综合成本较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降成本”,一部分人认为最有力的改革措施莫过于普遍性降税,用降税激活经济,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本质上看到“降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对立的。一部分人认为既然强调供给侧就说明需求侧不重要甚至过时了,所以政策的着力点都应该放在供给端,持这种看法的人没有从微观层面上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也割裂了供给与需求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
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使经济很快增长。一部分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没有看到作为结构性调整的改革,其过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
正确处理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一刀切”,需求管理仍然很重要。
二是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长期利好经济发展,但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对此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预期。
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规范经济行为。
四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企业和企业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属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事政府不能越俎代庖。
五是处理好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不能只停留在国内供给的改善,也要着力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和提高质量,以稳定和扩大出口。
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消除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误解或担忧。要让社会各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短期内经济增长还可能会遇到一些波动,增强大家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二是抓住根源,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去杠杆。如,金融部门的重点是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
三是进一步打破垄断,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不少领域仍存在着高度垄断,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发展的成本,要加快这方面的改革步伐,打破垄断、鼓励竞争。
四是灵活运用税收手段,加快税收结构性调整。降税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重点方向进行,同时加强税收结构调整。
五是加快物流领域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有巨大下降空间,主要途径包括: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减轻物流业体制成本等。
六是加强有效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继续简政放权,努力破除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壁垒。对一些发展较快同时风险很大的领域要加强监管。
七是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增强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协调好各方面利益也是改革的焦点和难点。降产能意味着大量企业的减产、退出,各级地方政府应从改革的大局出发,主动“壮士断腕”;同时,在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方面也要加大调整力度,增加“改革指标”的考核权重。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改革的种种顾虑,力求降低各方因改革利益相互博弈而产生的摩擦成本。
八是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激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抓住机遇,更好地主动适应改革,同时也要通过完善法律体系为企业家创业、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徐鹏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原标题:正确理解和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