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与念观世音菩萨能往生吗四因有何关联?有何殊胜之处

是否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
是否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就是只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西方。盖因我等所知甚少,以念佛法门是唯一往生的法门。这就会得出参禅人不能往生,修密人不能往生,闻思修不能往生,乃至持阿弥陀佛名号或心咒以外的观音心咒等其他名号和心咒不能往生的笑话。
无论我们修习哪一个宗派和法门,只要具足往生四因,皆可往生。
所谓往生四因,如《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所说——阿难陀,若诸众生再三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为诸比丘众围绕现于其前。彼等众生见出有坏阿弥陀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而死去,即能往生极乐世界。
又《无量光佛净土功德庄严经》云:
阿难陀,若诸众生再再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诸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于自前即能现前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及诸比丘众会圆满围绕。彼等众生见出有坏阿弥陀佛后,以极清净心而死亡,即能往生彼极乐世界也。
上师仁波切在《净土教言讲记》中说:“学习净土法门,最好不要离开这四种因。假如离开了这四种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果具足四因,修持其他法门,持颂观音心咒都可以往生。
元音老人在《恒河大手印》中说:
其实要往生西方,不单是念佛可以往生,参禅、持咒、诵经发愿往生也能去得。因为佛菩萨不象娑婆世界的俗人心量狭窄,你没念佛,他不接引,而是兴无缘大慈,无人不接,无生不救的。不问什么众生,于命终时,佛菩萨都一视同仁,放光普照,接他们生西。
忆念明观福田的在往生中的重要性
《观无量寿经》“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十六观中,第一是日观;第二是水观;第三是地观;第四是宝树观;第五是八功德水观;第六是总观;第七是花座观;第八是像观;第九是佛真身观;第十是观世音观;第十一是大势至观;第十二是普想观;第十三是杂想观;第十四是上辈生观;第十五是中辈生观;第十六是下辈生观。大家若能依法观想,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以前《观经》所提倡的各种观想方法,在汉地曾受到普遍重视,但后来许多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因此现在许多净业行人都以持名念佛为主。
现在有个不好的传统,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很多法师都不提这四种因,只是强调一个念佛。其实,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可以看出,第十八、十九、二十愿非常重要,这都是从忆念的角度来讲的。(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第十八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至诚深心信愿喜乐,欲生我国(极乐世界),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唯除违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之人。
第十九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修习种种善业功德,至诚深心发愿想要往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使我(阿弥陀佛)不与诸大菩萨清净海众,围绕显现于其人前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第二十愿:设使我当得成佛时,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凡是听闻我的名号,专心系念我清净国土,种植一切福德善根,至诚深心回向发愿欲生我国,若不如愿所求皆成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此外在《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中亦有大量篇幅描绘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
对印光大师开示的误解
印光大师说:“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实相念佛即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观想念佛即观想阿弥陀佛的相好,观像念佛是依唐卡或佛像而观,持名念佛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大师认为,在四种念佛中,持名念佛能涵摄所有根机的众生;而且它操作起来很容易,即使没有文化的人也可依之得到利益;再加上它并不需要太多观想,所以不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他认为持名念佛是最好的。
可能是误解大师这句话的原因,个别法师经常说:修净土不会着魔,其他法门观想太多,很容易着魔。我觉得这种说法太过极端,其实持名念佛的人也有着魔的,比如很多人想在极短的时间中念完百万佛号,或在打佛七的时候心过于执著——想尽快见到佛,结果也导致出偏。
(索达吉堪布《藏传净土法》)
发菩提心在往生中的重要性
集资净障在往生中的重要性
《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唯除违犯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之人。
《佛说观无量寿经》&“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依止善知识在往生中的重要性
闻思修在往生中的重要性
所以往生净土,经不能不读。现在不但是你要读,而且要听讲,读如果不能够理解也没用处。——净KONG法师
以诸多公案说明
道敬。琅琊(山东诸城县)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时,因而亲近庐山,然后追随远公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就广博通达种种经论,每日可以记诵一万字。平日常常感叹戒律难全,为了期愿能够清净六根,因此只专门受持戒律一门而不杂学,以作为度脱生死的根本要门。远公知道他的坚定正直,因而赞扬称许他。道敬平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等到远公入寂往生之后,道敬因此进入若耶山居住。刘宋武帝永初元年(西元四二○年),突然告诉大众说:‘远公先师已经来垂示告知往生之时,我走了!’然后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众都见到光明满室,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时年五十二岁。(东林传)
刘宋 佛驮跋陀罗&
佛驮跋陀罗。华语称为觉贤。印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的后代,从小就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岁时,已经广博学习了种种经典,深入通达禅法戒律。姚秦沙门智严,往西域之后,邀请佛驮跋陀罗和他一起回东土去,于是经海路到达青州,然后到长安。姚秦太子迎请他到东宫演说佛法,并与罗什大师讨论色空的关系,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奥妙的义理。后来又到庐山,加入远公的莲社,翻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经》,以及《修行方便论》等,共计十五部,后来在刘宋文帝元嘉六年(西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东林传)
僧睿。魏郡长乐人,年少时就好乐出家修行,到了十八岁时,才获得同意而从心所愿,于是归投僧贤法师而为其弟子。到二十多岁时,已经广博通达了各种经论,到处游历各个名城,随处演说开示。后来鸠摩罗什到关中,因而从罗什大师那里请出《禅法要解经》二卷。僧睿既获此经之后,即日夜精进修习,自此而精通熟练五停心观,善于进入六静。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僧睿也曾参与校正。稍后进入庐山莲社,归依远公修行净土法门。最后来到京城,止住于乌衣寺,讲说各种经典,听者无不推崇佩服。僧睿法师一生清净严持戒律威仪,广大地宏传赞扬经典佛法,并常常回向这些善行,期愿往生极乐世界。僧睿法师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从来不敢背对西方。到了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西元四三九年),毫无疾病,突然集合大众向大众告别。接著入房中洗澡沐浴,烧香礼拜,然后归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当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气云烟,从僧睿的房中飘出,时年六十七岁。(高僧传)
慧通。关中人(今陕西一带),年少即依止长安的太后寺出家,饮食清简奉持咒语,时常读诵《增一阿含经》。跟随甘肃凉州的慧绍禅师,咨问受持禅定行法。于法门中的止观行法,多有留意而修习,平时则常常祈愿归心极乐净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禅定中见到有一个人前来,其形体相貌非常端正庄严,告诉慧通说:‘良时到了!’又过一会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显赫。慧通从禅定中起来之后,将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参道友,说完之后便念佛往生,临终时异香弥漫三日才消散,时年五十九岁。(高僧传)
慧进。俗姓姚,浙江吴兴人,少年时放纵性情行侠仗义,到了四十岁时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觉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进依止于京城的高座寺,饮食粗简衣著朴素,发愿持诵《法华经》。但由于过度用心操劳苦行,每当执起经卷要诵经时就生病,因而发愿造《法华经》一百部,以忏悔往昔所作的业障。后来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华经》满一百部之后,疾病也接著痊愈,因此他对于自身严格的节操更加坚定。慧进常常回向一切的福德善业,期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行愿已经圆满,必定得生西方净土!’齐武帝永明三年(西元四八五年),无疾而终,时年八十五岁。(高僧传)
僧柔。俗姓陶,丹阳人(今安徽当涂县),年少就有离尘出世的志向。出家后为宏称法师的弟子。严格持守戒律威仪,广博研究经部的典籍。后来进入剡白山的灵鹫寺。还未到达灵鹫寺的前一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执持彩色的旗帜,穿著白色的战甲,满山满谷到处都是,神人们并且说:‘法师将要来了。’第二天,僧柔果然来到。在萧道成建立齐朝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邀请,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亲自担任首座和尚教化徒众,远近四方都钦仰佩服。僧柔平日誓愿往生极乐净土,每到了傍晚日轮悬挂在西方的时候,则端正容色摄心合掌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僧柔法师临终之前,身体并没有患病,他告诉弟子们说:‘我该去了!’然后铺设坐席于地上,向著西方虔诚礼拜而往生,此时室内室外都闻到奇妙的异香,时年六十四岁。(高僧传)
慧敬。广东南海人,年少时游学荆、楚(湖北、湖南)一带,广博通达各种经论,常常以修福行善为急务,凡是所到之处就积极建立兴造塔寺佛像。后来回到故乡,又整理修复云岑、永安等各个寺院。慧敬的志节操守严谨清白,并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为僧主,对僧众的教诲领导多有功业。凡是所修的福德善业,都回向往生西方,临终之日,室内充满奇妙的香气,经过很久才散去。(高僧传)
慧光。居住洛阳。曾著《华严经》、《涅槃经》、《十地经》等经典的注疏,微妙穷尽地披露权实二智的义理。有一天得疾病,见到天人大众来迎接,慧光说:‘我所愿求的,是归向极乐世界啊!’说完之后不久,西方净土的化佛,充满了整个虚空,慧光说:‘唯愿我佛慈悲摄受,满我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的本愿。’随即弹指而入灭往生。(佛祖统纪)
道凭。俗姓韩,山东平恩人。年十二岁出家,通达贯摄各种经论,到处参访各个大德的讲座,因此对于佛法的造诣,日渐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赵两朝年间,讲《涅槃经》、《华严经》以及各种戒律、论典,眼睛不用依著经文读诵,就能够透彻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时常福德、智慧两者兼修,袒露肩膀赤著双足,以乞食生活来度日,并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齐文宣帝天保十年(西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于河北邺城西南的宝山寺往生,时年七十二岁。临命终时,佛光照耀充满整个屋子,芬芳的异香弥漫于庭院之间。(续高僧传)
隋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曾经著述《净土十疑论》,其最后一篇,开示说明“欣厌”两字的意义。其文章说:凡是想要决定得生西方净土的人,如果具有两种“行”,必定可以得生彼国。那两种行呢?第一,厌离行。第二,欣愿行。
何谓“厌离行”?凡夫从无始劫以来,为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所牵缠束缚,轮回生死于六道之中,受尽一切种种的痛苦,从来就没有厌离五欲六尘的心,所以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因此之故,我们应当常常观察这个色身,里面充满了脓血屎尿,一切浊恶之物从身体的孔窍流露出来,染污不净臭秽不堪。《涅槃经》说:‘这个包藏种种臭恶如同城堡的色身,其中有愚痴无明的罗刹恶鬼,居住在这个身城里面,有那一个有智慧的人,会喜好爱乐这样的身体呢?’又有经典说:‘这个身体是所有众苦聚集的地方,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浊恶而不清净,系缚背负了各式各样的毒瘤脓疮,根本毫无益处,乃至诸天的身体也是如此不净和无益。’
因此,凡是修行净土的人,不论是步行或静坐,不论睡眠还是清醒的时候,都要常常观照这个色身,唯有痛苦毫无快乐,对于六道的生死轮回,深深生起厌恶出离的心。&&
其次,所谓的“欣愿行”,又分为两种。第一,先要明了发愿往生净土的意义和目的,第二,观察彼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状况,然后发起欢欣喜悦之心,发愿往生安乐国土。第一先要明了求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要救拔一切众生的烦恼痛苦。于是我们就要自我揣度思量:我今天没有智慧和方便力,如果处在五浊恶世,烦恼境界强大炽盛,自己尚且要被业力所系缚,沦落沉溺于三途的苦海当中,只要一下三途,恐怕就数劫之内无法超脱。如此六道轮转不停,无始劫以来未曾暂时休歇,我要到何时才能救度苦难的众生呢?为了救度众生,我应当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诸大菩萨,若能证得无生法忍,才有能力在五浊恶世之中救脱众生。所以昙鸾大师在《往生论》的注解当中说:‘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则是摄受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心。’
另外,《往生论》又说:‘期愿往生净土,必须具备两种行,(一)、必须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二)、必须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正法。何为远离三种阻碍进入菩提涅槃的障道法,一是依智慧门,不只是追求自己的快乐,而远离我执妄想贪著自身的染污心。二是依慈悲门,誓愿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远离不愿利益安乐众生的心。三是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想要给众生快乐,远离只求恭敬供养自身的心。&
智通。俗姓程,河东猗氏人(今山西永济县)。天生就乐于佛道,志愿要求剃度出家,父母在惊异的心情下允许他的要求。十岁之后就剃度落发,虔诚恭敬地奉事师长,执事行履都非常谦冲虚心。智通平日严格持守戒律威仪,日夜精进地讽诵经典从不间断,并背诵各种经典中赞佛的重要偈颂达三千多首。后来追随俊律师和延法师学习戒律经典。智通法师曾创立孤老寺,以平等慈悲心赈灾救济贫苦众生。有时候也授戒说法,广修种种福德善行。
隋炀帝大业七年(西元六一一年)十月得疾病,命令侍者称念阿弥陀佛圣号,回向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过一会儿即张开眼睛正视前方,有很久一段时间眼珠都不转动,好像看到什么似的,并且说:‘真是不可思议啊!’侍奉的僧人顶盖问他为什么缘故这么说呢?智通说:‘我见到了七宝幢幡、莲华伞盖、以及宫殿塔庙等,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境界啊!’到了初夜分的时候又说:‘为什么要燃那么大的灯烛!’弟子们于是掩盖灯光令其昏暗下来。过一会儿又说:‘光明为什么更为盛大呢?’侍者顶盖回答说:‘这是师父自性清净心相的流露,师父不必觉得奇怪。’因此智通乃合掌一直到天亮,然后说:‘我往生净土去了!’说完就逝世往生。这个时候山林大地都动摇起来,窗户都被震裂开来。当时寺里有一僧人名为道慧,正好在小睡休息,梦见西边的山岭上有楼阁殿堂,凌空向著西方而飞去。(续高僧传)
法喜。不清楚他的出身。生平到处参访善知识,精进修行好学不倦。年纪到了六十岁,才在山东的大苏山遇到智者大师,一听到大师的法音,就顿时证得甚深的法要。于是专修禅定智慧,也曾经修行过方等三昧。有一天,忽然有一只雉鸡来向他讨命,这时有一位神人呵斥雉鸡说:‘法师应当要往生净土,怎么可还你的命呢?’一直到后来在生病当中,才发愿以自己一生修行的福德善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然后即至诚深心忆佛念佛,过不久,就见到西方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众前来迎接,法喜于是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唐 道杰、樊绰
道杰。俗姓杨,河东安邑人(今山西解州),年少就有出离世间的志向。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西元五九一年),年将二十岁时,投靠莹法师剃度落发受具足戒。接著又往山东青州何记论师之处,听讲《成实论》。何记论师入灭后,就周游齐土(山东一带),到处搜集探索研究论学,多次开设弘法的讲座。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突然自己思惟到:‘我只是在从事文字讲说,而对于自己本性心地的功夫却迷茫不知。至于说到要开启智慧,如果没有禅定的能力,那是很难启发的。’因此决定停此讲说,前往山西麻谷依止真慧禅师学习禅坐,深入思惟诸法缘起的甚深义理,被真慧禅师赞叹为利根器的人。
道杰法师生性淡泊,沉默寡言,远离钱财,饮食清简。无论遇到痛苦或快乐的境界都能毫不在意,不受束缚牵挂。晚年为栖岩寺僧众的寺主。唐太宗贞观元年(西元六二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于麻谷的山上,时年五十五岁。
在此之前山西桑泉地区,有一位名为樊绰的人,是前朝北周武帝毁灭佛教时被迫还俗的僧人。虽然已是白衣居士,但是常常参访寺院道场,道杰法师也很器重他。在道杰往生之前樊绰早已经先往生了。樊绰有两个女儿,有一天,两人同时都梦到父亲凌空而来,跟她们说:‘我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现在知道道杰师父将要命终,因此特地随著佛一起来迎接师父往生净土。’说完就向栖岩寺的方向而去。就在同一日,道杰正好生病停止讲经,临终时,道杰见到樊绰伫立停留在空中,全寺的人都闻到奇妙的香气,也都听到天乐鸣空的声音。(续高僧传)
灌顶。俗姓吴,浙江临海县章安人。才生下来三个月,就能够称念佛法僧三宝的名字。七岁时,入摄静寺出家。陈后主至德初年(西元五八三年),拜见智者大师于修禅寺,禀受大师所教的止观法门。经过长时间精心努力地研讨推究,后来蒙受智者大师的印证认可,因此而成为智者大师随侍身旁的弟子。凡是他在智者大师身旁所听闻到的佛法,都能够领解体悟。隋文帝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入寂往生之后。灌顶于是宣扬智者大师的遗教,勤修禅定智慧,每次静坐诵经,常常有天华从虚空中飘落在他的身旁。
有一次在摄静寺讲《涅槃经》的时候,一群强盗突然而来,到了寺院门口时见到布幔旌旗到处布满,遮蔽了太阳,还有许多身长一丈多的神兵神将,侍卫在寺院门口,强盗们看到这种情况,都惊吓畏惧得四处溃散。唐太宗贞观六年(西元六三二年)八月七日,命终于国清寺。最初示现疾病时,室内散出奇异的香气。等到临命终,灌顶命令弟子们说:‘你们可以多燃一些名香,我将要去了。’说完忽然起来双手合掌,好像在恭敬迎接什么似的,接著称念三次“阿弥陀佛”,容貌脸色显得非常愉快,然后躺卧下来而往生。往生之后,头的顶部仍有温热,持续了一整天,时年七十二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谦卑自己奉事他人,对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礼,从不推辞抱怨一切的艰劳辛苦。凡是看到别人的僧服破旧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干净,然后加以缝纫修补。每到夏天天气炎热时,则脱去衣服坐在草丛之中,以自己身体的血肉布施给一切蚊虫。整日精进持念佛号,数目多得不可计算,坚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进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间断中止。等到业报将尽的时候,看到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来迎请,僧藏都不愿意跟随而去。不久之后僧藏告诉大家说:‘我刚才往生西方净土去了,见到了诸上善人,并且看到散落的香华遍满虚空’说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传)
道昂。河北魏郡人,风采神韵清明澄澈,天资聪慧悟解力强,宛如宿世所成。归依投靠灵裕法师出家,专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经在寒陵山寺讲《华严十地论》,一直讲到夜里,天色昏暗而没有烛火。道昂于是高举手掌,掌中立即发出奇异的光芒,光明彻照了整个大殿寺院,大众都感到惊讶怪异,道昂说:‘这种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来就时时具有,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时专意系念于西方净土,愿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后来在报应寺,自知往生的时间快到了,预先告知有缘的人,八月初当来此地告别。
到了约定的时候,身心没有丝毫的痛苦,并且问旁边的人用斋的时候到了没?然后升上高座,这时香炉中发出奇异的香气,道昂于是引领四众弟子受菩萨戒,说戒时言词义理切中心要,令听闻的人都神情感动、虔诚恭敬。此时道昂举目向上而视,看到诸天大众缤纷繁多地居于虚空,丝竹管弦等美妙的天乐交相地演奏出来,音声清新辽阔幽远而响彻云霄。道昂因此告诉大众说:‘兜率陀天的天人来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愿也,我常虔心祈愿往生净土,为何此愿不能完成呢?’才一说完,天乐即刻向天上飞腾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这时接著马上就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香华伎乐,充塞了整个虚空,犹如美丽的云彩一样,腾空飞涌而来,回旋环绕在大众的头顶上空,在场所有的大众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说:‘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现在西方净土的祥瑞圣相前来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说完,只见香炉从他的手中坠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岁,当时为唐太宗贞观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续高僧传)
等观。俗姓孙。富阳(今浙江杭州西南)人,于智者大师之处学习一心三观。居住在天台山,平日持诵《法华经》。唐太宗贞观九年(西元六三五年)冬天,浙江余杭的法忍寺,邀请等观去讲经演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有一位穿著王公服饰的人前来,告诉等观说:‘弟子是皋亭庙的庙神,昨天法师从敝庙前的庭院经过,正好弟子出外巡视游境,没来得及奉事迎接。今日特地启程远来,专门向法师求取戒法。’等观于是燃香,为他授菩萨大戒,庙神因此礼谢而去。第二天,即初二的半夜,等观先沐浴更衣,然后面向西方跏趺而坐,称念西方三圣的尊号,以及智者大师的名号。各称百余声之后,再一次地为弟子们说一心三观的法门,说完后就命终往生。(佛祖统纪)
德美。俗姓王,清河临清人(即今山东临清县),年十六岁离家,十九岁剃度,隋文帝开皇年间(西元五八一~六○○年),在京城中观机教化众生。平时严持戒律,每天以礼拜忏悔为日常功课,并且持诵一万五千佛名。隋炀帝大业年间(西元六○五~六一八年),住在京城的慧灵寺,普遍地修行福德善业,常有许多的殊胜感应。唐高祖武德初年(西元六一八年),居住在会昌寺,在寺院西边建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整个夏天常行不坐。曾经为了停止口业,因而三年不说话。有时也为了行常不轻菩萨之行,而普遍地礼拜七众弟子。断绝了一切世俗的妄想,专心忆念西方极乐世界,坚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终身奉行而不中止。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忽然合掌念佛而往生,时年六十三岁。(续高僧传)
唐 法藏法师
在唐朝时有一位法藏法师,他修行非常好,经常作许许多多功德,比如修庙、造佛像等。有一次他生重病昏迷过去,金刚神对他说:虽然你作了很多功德,但互用三宝之物获罪无量。如果你能写《金刚经》,互用之罪就能消灭,身上的疾病也能痊愈。法藏法师于是发愿,决定书写《金刚经》施送。他自知病重,遂交代弟子将他的衣钵变卖,并书写《金刚经》一百卷,施送一切道俗读诵,说罢就去世了。到了冥府后,冥王问他:“你一生曾作什么功德?”他一五一十地回答。后来冥王说:“师父您的功德圆满,故放您返阳,盼您多劝大众读诵金刚经,广修一切功德。”从此之后他一直念诵《金刚经》,并广弘佛法。到九十九岁时,他对有缘弟子说:我要前往清净刹土!并留下一偈:“今年九十九,看看无所有,更莫问如何,凭空打筋斗。”然后在彩虹缭绕、花雨芬芳的瑞相中安然逝去,当时所有人都见到阿弥陀佛来亲自迎接。
总之对此问题我们不能偏堕,而应该圆融的看待汉藏净土法门,对于其各自侧重的角度融会贯通,闻思修行往生四因,明观福田,时时刻刻忆念,忏悔罪业,积累资粮,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不是执着一端,断章取义,自赞毁他
精勤觉知的QQ空间欢迎您的光临这是网址点开可进入
精勤觉知的QQ号是:欢迎您加为好友共研佛法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无量寿经九品往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