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什么没有说六道轮回解说

『老子开悟心法13』心与空相应,是不是没有作者( 千岛湖)
_道德经深意全文及译文妙解诵读网
理论上是这样,要做到不容易!
只要还有小我,就会进进退退,这些很正常。当小我消融掉后,才没有进进退退的问题。这方面需要大家慢慢去闻、思、修,练习着真正去做。要对我们那些习气、习性,习以为常的论断、看法、知见、成见,来一个自我挑战。
当然,最重要的,先把心量打开,而不是去模拟、想象一个境界。记得,当你在讲:“我的判断绝不会错!”这时候请你刹车,想一下,有可能我们的论断未必正确。
一般人很容易被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而欺骗,然后用习性去判断、去论断,给别人定罪、审判,导致跟实相有很大的出入。你看的不是真理,不是实相,但是自我觉察不到。
希望大家能够提醒自己,要持保留的态度,给自己有刹车的空间。让自己习性的冲动能够停得下来,可以转换,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解跟冲突,减少很多的灾难。
如果我们越能够虚心学习,我们有了定力、有了明觉,在无意中所犯的那些毛病、错误,就会渐渐减少,这就是觉醒的过程。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在历缘对境,或是你静下来之后,能够去反观,止观双运。
不是你看多少经典,学一些术,学一些知见、方法,然后强化自我,进一步用我慢去跟别人较量,设法把别人比下去。那都是在世间法里面浮浮沉沉。
如果您喜欢本站,可以点击或者,方便您阅读本站内容!
返回目录:MP: 连续登录:天
条关于我的新回复,
条新通知,
条新传呼,
> 原创文学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释:“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示出来,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名”(通“明”)如果能够讲明白,那就不是真正的“明”。无明,是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态;有名,是万物已经被受造之时的形态。因此,①只有始终以“无”的思想看待万事万物(既无意识于眼界里的花花物质世界时,也类似于佛教里的“万物皆空”②时),才能观察领悟到其中玄奥微妙;而始终以“有”的思想看待物质世界时,所观所得也就相当具有局限性。“无”和“有”,“隐”和“显”③,一阴一阳,两者异名而行,实则同出于一,一出于“道”。此“道”者,玄奥又玄奥,难解又难言,是世上所有奥妙高深问题和知识的源泉。
注:①牛顿的经典力学定律,可以解释地球上宏观物质形态的所有力学问题。但是隐匿不现的微观世界,和眼界所达不到的太空高速度形态,就不适用了。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填补了牛顿力学体系的不足,把科学的外延进一步的延伸到了眼所不能见的微观世界和太空宇宙。他孜孜不倦的探求宇宙的真理,走在科学的最前沿,最后相信整个宇宙都有一个万能的神在安排,归向了神学。但却被有些人评论他和老子一样走向了唯心思想。
&&②:1.记得曾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请读者原谅笔者的忘性之大,因为只记得故事梗概。讲的是一片连绵山脉地区,一位细心的研究者从航拍图中仔细一看,看出了当地山脉的航拍图构成了一个清晰明了的回头麒麟,形状之生动精致,如匠人之精雕细琢,很难想象是大自然的自然造化!研究者觉得很神奇,然而无独有偶的是,这片山脉的主峰上有一座寺庙,在寺庙的不少地方都看到了麒麟的浮雕,而且跟航拍图里显现的麒麟一模一样,也是个回头麒麟。寺庙的主持讲这回头麒麟是他们庙里的镇庙之宝,麒麟浮雕建造的历史也已经很悠久了。现如今,是因为有高超的科技技术,才能从航拍图中看出山脉轮廓勾勒出了回头麒麟图。而远在几百年前的寺庙高僧是怎么做到如此契合自然的构造,难道是巧合?据分析的是,几百年前建此寺庙的高僧修行非常之高,能参透许多世人眼界所看不到参不到的玄奥。尽管科学技术欠缺,但是他通过自己的修行看到了眼界之外的山脉线条麒麟图,趋向了天人合一。而佛教悟道特别强调悟“空”,只有参透了万物皆空才能得道入圣。
2.六祖慧能幼时的故事。当师兄费尽心思写出“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常擦拭,莫使有尘埃”时,他脱口而出“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万物皆空的思想领会得淋漓极致,堪接衣钵!
3.“无”和“有”,实际上就是“隐”和“显”。换个说法就是,无和有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只是感受者所处的时空和维度不同所造成的片面感。四维空间,虫洞的发现,穿越时空的可行性等一系列科学的发现,使得我们相信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多维度的,我们眼所看不到的世界并不代表“无”,不代表没有。甚至它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像个多棱镜一样。我们处于一个镜面,他们处于另一个镜面。甚至两个镜面紧紧相邻。只是我们找不到那个切入点,进去不了也感受不到。进而推之,我们自己所处所看所感的这个世界对于别的维度的世界而言,可能也是“无”,是虚空。受视野,能力,和维度的影响,眼界被局限而已。因此,当我们感到“无”时,其实它自我存在,仅仅是“隐”了。当我们感受到“有”时,其实只是它“显”给我们了。对别的维度而言它可能就“无”了。但不管它是无还是有,是相对无还是相对有,它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已。出自同一个多棱镜,最终都出自于“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两者同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在不同的维度叫法不同但是实质都是一样的,所以也叫“异名同谓”。因此可见,哲学和科学是辩证统一的。
4.[传1:2]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传2:11] 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此两句出自圣经。基督教和佛教一样认为人世不过是一场虚空。可见宗教和宗教之间是有相通性的。有人曾说:整个世界其实不过是上帝设置的一款模拟游戏而已,游戏的一切程序都是已经设定好了的,任何人都不过是游戏的一个代码,任何人的任何动机行为不过都是为了完成上帝对这个代码赋予的任务而已。对这个看法,先不置可否。我自己说一下我玩VR游戏的感受。玩VR时,我自不量力的选了一个较高难度的游戏。我朋友笑说,我一定会惊吓得尖叫,惊吓得丑态百出。我很不服气,说我再怎么受惊吓,我也一定紧闭我的嘴巴,我自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出丑!不过就是一场游戏而已,怕什么!结果进入了游戏模拟出来的空间,我果然被吓坏了,不停尖叫,出冷汗,不断的叫停。虽然知道是个游戏,可又感觉面对的游戏场景是真实的,遇到的模拟危险是令人真实恐惧的。玩完之后,才大松了一口气,不过是一个游戏而已,何必那么较真!这也可以类比我们睡觉时都会做的梦。梦里的场景,氛围,喜怒哀乐对于梦中的自己是那么真实。有时直到自己笑醒了或者吓醒了才发现不过是个梦而已,怎么自己竟入戏得如此?其实转念一想,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不过对于我们而言这个梦可能会显得长一些。人生如梦,游戏人生。说的就是滚滚红尘,六道轮回,生而复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人对事对财何必执念太深,何必太较真利益得失,心情取舍。对于宇宙规则的书写者而言,你所较真的一切不过是一场虚空罢了。你再怎么争,怎么抢,怎么机关算尽,即便你在人生梦中笑到了最后。你依然有梦醒的时候,就是你逃不过死亡。而且死亡并不是你的终结,灵魂是要经受审判的。生前越是做尽坏事,沉迷犬马声色,死后的审判越重。那时再感叹后悔就太晚。你看不透红尘的话,就只能在因果报应,六道轮回里死循环。所以有些人生前追名逐利,用尽手段,最后真的成为了所谓的“成功人士”,认为自己笑到了最后。但是岂不知人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那么下辈子你就要不停的还你前世欠下来的债,赔尽老本,受尽苦难。这就是那些得道之人为何如此看空看透这个花花世界。因为你只要迷恋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你就永远成功不了,永远在应果报应里死循环。那些修炼之人所认为的成功,就是看空看破食色世界,追求领悟真理,修道入圣,跳出六道轮回循环怪圈,实现涅槃永生。
5.笔者补充说明下,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让大家都去看破红尘,不理俗物,都去修炼得道。而是希望自己和大家对人生,对得失都保持一颗平常心。做人做事,遵循真理(即合乎良心,遵循自然律,遵循天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要求自己,你就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得“道”了,因为即便是你跳不出六道轮回,“道”也会保佑你在轮回中一直好人有好报。只要你坚持两点:1、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样自己就不会患得患失,自己让自己心情不好。2、对人対事遵循真理,遵循天道。这样“道”自然处处庇护你,别人也不会让你心情不好。自己和别人都不会让自己心情不好,你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美满了就得“道”了。
6.不要忧愁好人没好报,不要忧虑于别人亏欠你太多。你做的好事越多,就相当于不断的在存存折。你亏欠别人越多,你就相当于不断的向别人打欠条。别人亏欠了你,你就是别人的债主。别人亏欠得你越多,你以后就收获得越多。你亏欠别人越多,以后你需要还回去的就越多。这种欠债还债有时不是明面上的。比方说你诈骗了别人的家产,“道”就让你横生一场车祸。比方说你蛮横欺压弱民,“道”就让你子孙不健全。因此,老人常言“吃亏是福”是人间真理。&&&&&&&&&&&&&&&&&&&&&&&&&&&&&&&&&&&&&&&&&&&&&&&&&&&&&&&&&&&&&&&&&&&&&
赞() 推荐() 收藏()
使用匿名回复 评论需回复可见
24小时热评推荐
猜你也喜欢
扫码关注猫扑微信
扫码关注猫扑微博道德经解释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道德经解释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4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道德经】第10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原文、译文、点评)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初中语文文言学习手册-导航 【最新版本,最新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学习手册-导航【新版本,新译文】――
&&【道德经】第10章: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原文、译文、点评)【点击数:】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精、气、神凝聚于内,抱元守一,能够不逸散吗?调和体内真气达到轻松柔和的境界,能够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吗?清除心灵的蒙垢,能够达到一尘无染、一丝不挂、空明灵澈、明心见性的境界吗?施惠于民和治理国家,能够顺其自然、不事造作吗?洞察宇宙的巨大变化,神妙莫测的天机,能够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吗?大智大慧通玄彻悟,能够保持平常心而忘形无知吗?使天下万物生长壮大,滋生了它而不去占有它,施了德行而不以之居功,引导着天下万物的自然发展而并不要主宰的地位,这才叫深远玄妙的德行。
点评:本章主要说的是向内探索――“内修”必须遵循的法则,而这些法则对于向外探索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黄帝内经》上把人体之气分为“营气”和“卫气”。“营气”主管内部,起运化的作用;“卫气”主管外部,起屏障的作用。因此,“营气”就是“内气”。
“魄”就是“魂魄”。我国古代认为人有“三魂七魄”,有时会“失魂落魄”,死亡会“魂飞魄散”。总之,“魄”就是那个精神体,就是那个佛法所说的在肉体死亡后进入六道轮回的那个“业”的载体。
“一”在《道德经》中多处出现。除了这里以外,还有“道生一”、“昔之得一者”等。这里的“一”,我的理解是由“道”化蕴出来的那个阴阳将分而未分的“太极”。
在“太极”的状态下,阴阳已经初步成形,但相互仍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太极”的状态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状态,是充满无限生机和最大可能性的一个状态。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都是从这个玄妙的“太极”中来的。
“营魄抱一”就是精神内守,守住那个人体与宇宙根本法相通的那个不断流转的“太极”。“能无离乎?”就是能不能保持内守“太极”的状态啊?这其实就是“禅定”三原则中最重要的“调心”的第一步。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气”是一种宇宙物质,其实是遍布天下的,就象无线电波一样,但比无线电波要强大和广泛得多。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周围,就看你能不能接受它甚至储存它、利用它。
这里说的“抟气致柔”,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讲的是外呼吸,要“柔”,要绵软悠长,这样才能符合内气“气缓则生”的原则;第二讲的是内呼吸,就是那个“先天之气”、也是“丹田之气”,一样也是从外面搜集来的,它运作的原则也是要“柔”,要“用意不用力”,甚至连“意”也不可“守”,最好是“介于有意无意之间”。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婴儿”――象婴儿那样自性俱足、纯真浑朴,甚至结出“道胎元婴”来。这句话主要是讲“调息”的,而且既调外息,也调内息。
“抟气致柔”,这其实讲的是“调息”。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鉴”就是镜子,“玄鉴”就是“心”里的那个“明镜”,“涤除”就是要“时时勤拂拭”,“无疵”就是“勿使惹尘埃。”。
要守住那个“一”是不容易的,刚开始做的人总是杂念纷至沓来,心猿意马。即使是修行高深的人,也未必每时每刻都能守得住那个“一”。更何况那个“一”是不能死守和硬守的,甚至到了某个层次以后,连那个“一”都要“涤除”掉,到达真正的“心境空明”。这其实就是“调心”的第二步――内照。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好象很奇怪,明明在讲练气,怎么一会又讲治国了呢?
其实《道德经》和《易经》一样,都是讲“相同象”的。治理国家其实和养生之道是一会事,说到头都要服从于“道”的。
这句话其实是说,“爱民治国”是要用“无为之治”的,养生练气也要“无为之治”。就是要顺其自然,要“功到自然成”,不要去强行导引,想去突破什么“任、督二脉”,打通什么“天地桥”,说到头,那又不是你的力量可以达到的,那本来就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这其实就是“调心”的原则――清净守分。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这个“天门”,一般的理解是指鼻息,就是呼吸。但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体内那个掌管与“气”相通的那个“一”――“太极”的内呼吸。事实上,只有那个“门”才有资格被称为“天门”――与天地之气相通的门。
&“雌”是什么意思呢?“雌”的特性就是柔和顺,就是那个“天门开阖”要注意轻柔和顺其自然的意思。这其实也是在讲“调息”。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是在讲“内修”的境界。这个境界佛家称为“般若”,道家称为“神通”。就是说本性的“智慧”被开发出来了。一般常见的神通有“天眼通”――能看得很远、很大、很小;“天耳通”――能听得很远、很细微;“神足通”――能缩地成寸,自在遨游;“他心通”――能知道别人的思想;“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甚至前生来世等等。
到了那个境界,当然就“明白四达”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这种“明白”不是看见、听见、闻到、尝到、摸到、想到的,是“照见”。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的,是由“定”中发出的“慧”,是“慧眼”、“心眼”、“天眼”、“法眼”甚至是“佛眼”所见到的。
到了这个境界的人,一般已经没有“有为”的心了,更不用说“妄为”,他的心态始终保持在安守宁静、顺服天道、忘形无知的境界上了。如果说他还有那些残余的“有为”之心,只能说明他修行的火候还不够罢了,那么这个境界对于他来说也是个不稳定的、昙花一现的境界。
很多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师”为什么最后会退到常人的境界上去,就是因为他想“有为”了,想显出自己的“知”了,他的“道”心或者说“佛”心退了,所以就保持不住那个境界了。
当然,内修到“明白四达”这一步,离最高的境界差得还远,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明白四达”已经是不可想象的事了。事实上,这是个“道”与“凡”的分水岭。所以,不再往下说了。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是对“内修”在做一个“总纲”式的陈述。让“气”生;然后“蓄”;不是“我”让“气”生出来的,当然也不是我“有”的;奉行“无为”的精神不去人为的操纵“气”;让“气”逐渐壮大、发展而不去主宰它――完全地顺其自然。
这样的内修,才叫“玄德”――与“道”合德。
本章完全根据原文字义来翻译,读起来可能会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但是从“共同象”的角度来看,也并无不当。
上一个教程:
下一个教程: 没有了
【古诗文翻译网】
――传播经典文化,浸染心灵之德,绽放美丽人生 【文言新视界,经典大舞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道轮回解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