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哪个方向读完硕士比较澳洲cs硕士好找工作作呢,高校/研究所可以推荐的导师

【有奖活动】介绍您所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秀导师! - 材料科学 -
零点花园 文献代理,学术交流,统计年鉴,基金标书 - Powered by Discuz!
【有奖活动】介绍您所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秀导师!
帖子602&积分124&金币4035.6 &贡献值16 &最后登录15-11-19&
【有奖活动】介绍您所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秀导师!
介绍您了解的您所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优秀导师(博导和硕导均可),
如:该导师的研究方向,招生情况(如是否只招硕博连读生,或是否只招重点高校的毕业生或是否只招男生等等),试验条件,及该导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否严格,导师的联系方式等等,总之越全面越好。不一定非得是院士,长江学者之类的牛人;名气不大,但也很不错的导师也可以介绍一下,以便大家参考。
根据回答情况给予10-50钱奖励。
回帖请写明学校或科研院所的名称
禁止抄袭,禁止重复回帖!
大家积极参与,希望通过这个讨论给打算考研或考博的朋友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 本帖最后由 amethyst001 于
09:43 编辑 ]
零点因您而更精彩!&&
07-10-12 10:54
07-10-10 20:27
07-10-10 20:27
biomaterials
帖子143&积分67&金币59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5-10-23&
简要介绍我校(清华)的一些材料牛人:
(1)朱静,院士,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电子显微学等,基本上只招本校和外校推荐的直博生,条件一流 A+++
(2)柳百成,院士,铸造和材料加工等,基本上只招本校和外校推荐的直博生,条件A+
(3)雒建斌,长江学者,表界面,材料抛光,三年招一个硕士,每年找一个推荐直博,2年找一个普博,条件A++
(4)潘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特种陶瓷,2-3年找一个硕士,每年找2个博士,直博和普博比例不定,条件A++
(5)南策文,长江学者,陶瓷,招生情况和(4)类似,条件A++
[ 本帖最后由 head8882000 于
19:34 编辑 ]
感谢您的参与,第一个回帖的给40钱以资鼓励,另外请告知您的校名,以便大家参考。谢谢!&&
07-10-10 19:29
帖子441&积分50&金币3716.3 &贡献值6 &最后登录17-10-23&
在道路工程材料方面比较知名的教授
长安大学的沙爱民老师、郝培文老师,两位老师都是博士生导师,在材料研究方面都非常有特色,涉及的课题面很广,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喜欢搞科研不怕苦的学生可以报考。
另外工程院院士沙庆林在道路材料方面也是非常有建树的,出版很多专著,并且很多都是源于实践,很有指导意义。
感谢您的参与 ^;^
如果您给出更详细的信息就更好了。比如,具体的研究方向等。&&
07-10-11 09:18
女人拥有幸福完美的家庭时,也必须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
帖子866&积分73&金币1838.2 &贡献值8 &最后登录17-6-23&
我校(青岛科技大学)
1、崔作林教授、博导、省纳米科学带头人、省纳米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国家重点军事项目-隐形材料。由于学校名气不是很大所以对招生没有太苛刻的要求一般是一年带一个学生。这个学生要么是同行推荐的优秀生要么就是成就最优秀的那位。
2、赵树高教授博导,教育部橡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以橡胶为特色的高分子材料改性和先进成型加工技术,着重研究橡塑材料的结构、性能、改性、应用、成型加工、成型加工过程中材料结构与性能控制、橡塑制品材料设计与制品结构设计、相关的低成本技术等,带学生的条件也不是很苛刻,同上。
3、建方方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配位化学和资源化学
带学生条件要求苛刻,因为掌握生死大权,不怕没学生带。且他带的学生都是发表文章的高手。
4、张书圣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研究方向为应用化学
带学生要求一般。
感谢您的参与及您提供的信息!&&
07-10-11 09:22
帖子164&积分11&金币45.1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6-8-7&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范志强, 教授, 理学博士
电话:0 (O)
电子邮箱:&&
范志强,男,1957年5月生,汉族。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87年在该校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先后在意大利米兰大分子化学研究所和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化工系进修、访问。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1997年起任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化学会会员。浙江省化学会理事。1998年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2000年获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称号。
学科领域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从事烯烃聚合催化剂、聚烯烃合成、聚烯烃功能化及聚合物结构表征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荷兰DSM公司、美国Dow Chemical公司等多项研究项目,涉及烯烃聚合的新型负载型催化剂与聚烯烃结构调控,反应器内合金化方法制备高性能的多组分聚烯烃合金,茂金属催化剂和前、后过渡金属有机催化剂及烯烃聚合,自由基引发的固相接枝聚合,基于聚烯烃的功能和精细高分子材料,聚合物链结构表征等研究课题,取得多项成果。近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3年)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各一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SCI期刊他引200余篇次。获6项中国发明专利。
研究兴趣和科研项目:
[1] 活性中心分布可控的负载型烯烃聚合催化剂与聚合机理;
[2] 新型茂金属与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与助催化剂;
[3] 聚烯烃反应器合金的制备与结构性能调控;
[4] 聚烯烃固相接枝聚合;
[5] 聚烯烃的亲水化改性与功能化;
[6] 聚烯烃链结构的表征。
谢谢您的参与,感谢您提供如此详尽的信息!&&
07-10-11 09:22
帖子61&积分5&金币149 &贡献值0 &最后登录09-10-27&
姓名: 钟建新&&
职称: 教授&&
电子信箱: &&
钟建新,男,湘潭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岗位:凝聚态物理。研究方向:低维凝聚态物理,量子调控,纳米材料设计,纳米电子学,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导师。
& & 1964年7月出生, 汉族,博士。1985年于湘潭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9年获湖南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2年因在准晶物性研究和教学方面的突出成绩破格晋升为教授。年,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从事量子动力学研究, 并于1995年获得法国 Cergy-Pontoise大学固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后回湘潭大学任教。年,在德国哥廷根动力学与自组织马普研究所、开姆尼茨工业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复杂量子动力学。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田纳西大学物理系从事纳米量子结构和基因网络研究。2001年至今一直担任湘潭大学湖南省凝聚态物理重点学科负责人,2005年被聘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006年当选为湖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7年3月份受聘于湘潭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主要从事低维凝聚态物理、量子调控、纳米材料设计,纳米电子学、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并多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其中包括欧洲原子与分子计算中心讲习班特邀报告,美国物理协会三月年会邀请报告,国际复合材料和纳米工程大会邀请报告,美国纳米技术大会重点报告,国际统计物理大会分会场主题报告等。他还应著名的Bentham Science Publishers邀请为其《The Ope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Journal》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半导体量子结构分区掺杂和无序-有序量子偶合系统的新概念;发现和阐明了量子扩散的两个重要普适规律;发现和阐明了分子束外延薄膜生长过程中沉积原子凝聚热和局域受限原子扩散对表面纳米结构形态演化的重要影响;发现了半导体纳米线的结构特征及其量子尺寸效应;发现了纳米颗粒在弯曲表面上生长和形态演化的一个重要机制;提出了一个镶嵌半导体量子点形态演化和自组织的生长理论;发现了准周期体系的能级涨落规律及其与随机矩阵理论和量子混沌理论的普遍联系;建立了准周期系统的量子动力学理论;首先阐明了准周期系统中的金属-绝缘体转变的机制;建立了适用于各种非周期系统的格林函数重正化群电子结构理论和方法;首先将随机矩阵理论应用到基因网络研究,发现了一个从基因微阵列数据中构造基因网络和识别功能基因模块的新方法。
郑学军教授 博导
电话: 8293648&&
电子信箱: &&
自组装半导体压电纳米带及物理力学性能
压电薄膜材料的制备与物理力学性能
低维纳米结构材料及微器件
姓名: 丁建文&&
职称: 教授&&博导
电话: (O)&&
电子信箱: &&
教授,博士, 1966年1月出生,男,汉族86年大学毕业从教,97年读研,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并于南京大学物理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01年评为副教授,04年破格评为教授,06年4-6月台湾交通大学访问教授。多年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研究,为湖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3层次人选。主讲本科生的《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和硕士生的《高等量子力学》《纳米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 &近年,主要从事于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材料物理研究。参加国家863、国家自科基金及省自科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及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等项目。在相关研究中,发展和利用重正化群方法、转移矩阵方法、格林函数方法,再结合固体量子理论及近期发展的多分形能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声子结构及其输运性质,探索其奇异性质与其结构的内在关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在Europhys. Lett., Phys. Rev. B, J. Phys. Chem., Appl. Phys. Lett.等国内外重要物理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相关工作成功地阐释和说明了系列实验,并预言了一些新结果。有关工作发表后,随即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被引120余次。如利用参数近似方法,导出了碳纳米管能带结构解析表达式,统一解释了Nature和Science所报道的三个不同实验观察,同时说明了有关的理论之间、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分歧[J. W. Ding et al, PRB66, 02)]。该方法和结论在短时间内随即被国外同行在Science、Phys. Rev. Lett.、JACS、Annu. Rev. Mater. Res.、Nano Lett.、J. Phys. Chem.、Phys. Rev. B、New J. Phy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引用30余次,Science、Nnano Lett.、JACS、New J. Phys.等工作直接以其为理论基础,成功解释在碳纳米管中观察到的系列实验现象。
[ 本帖最后由 amethyst001 于
22:27 编辑 ]
感谢您一直支持 ^;^&&
07-10-11 21:12
帖子26&积分19&金币298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9-18&
哈尔滨理工大学
范勇,男,1953年3月出生,博士, 教授
1982年毕业于原哈尔滨电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83年任讲师,1985年7月至1986年9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学习。1992年任副教授。1998年任教授。2002年为博士生导师。2005年被评为“龙江学者”。
研究方向:
1.& && &绝缘材料的研制,性能与应用研究。
2.& &&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表征以及性能与应用研究。
3.& && &电介质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2001),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1998),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感谢您提供的信息!!!&&
07-10-12 15:08
帖子308&积分51&金币825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2-6-12&
青岛科技大学
毕业于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03年9月进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及功能化和高分子合成及改性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含氯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改性及功能化;碳钠米管的化学修饰及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合成接枝共聚物。
请写明该导师是硕导还是博导,请在原帖,修改谢谢合作!
[ 本帖最后由 amethyst001 于
15:07 编辑 ]
食品科学与工程
帖子208&积分19&金币189.2 &贡献值1 &最后登录14-1-30&
【南京大学物理系】
施毅&&教授、博导 联系方式 :025-
传  真 :025- Email:
  1983 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同年考入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 1986 年获硕士学位; 1989 年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3 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5 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6 年任博士生导师。
  1998 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 2000 年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1 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3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91 年起,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荷兰 Utrecht 大学 Debye 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 erkeley )、麻省理工学院( MIT )、英国剑桥大学( Cambridge )访问和合作研究。现任江苏省物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真空学会表面和纳米专业委员会委员、 Intern.J. Nanoscience 编委。
  长期从事微纳电子新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主持承担了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973& 、博士点专项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等十多项研究课题,并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国家 &863& 、 & 攀登 & 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和多项部省级研究项目,积极跟踪前沿,努力自主创新,在硅低维量子结构及物性、纳米结构电子器件物理、异质结构薄膜材料生长及物性,和硅杂质缺陷特性研究等上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十年来发表论文 130 余篇,被 SCI 论文引用(他引) 150 余次。获得 / 申请国家专利 17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 1 项、省部级以上鉴定 7 项。
张荣,1964 年 2 月生 , 教授、博导。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微加工中心主任,兼任国家“ 863 计划”光电子材料及器件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 973 计划”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 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超晶格与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显示材料与技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半导体学报》、《微纳电子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南京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
  长期致力于光电信息功能半导体材料生长、器件与物理研究,
年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开展合作研究,曾任 第八届国际电子材料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兼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分会主席、第二届中日氮化物半导体研讨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第一届亚太宽禁带半导体会议副主席 。
刘俊明&&教授、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导。&&86-25-&&&&
主要研究领域:& &
钙钛矿氧化物物理学(庞磁电阻效应与相分离物理、低场磁电阻增强、关联电子物理、费米液体、自旋相关过程、异质结物理) 铁电体介电体物理学(铁电薄膜物理、铁电相变与弛豫动力学)&&多铁性系统相变,磁电耦合物理与材料制备
固态,液态和薄膜相变的计算机模拟,蒙特卡罗方法,铁磁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一般问题,固液相变动力学与形态发生&&脉冲激光沉积和激光烧蚀技术、激光分子束外延 功能陶瓷薄膜和异质结材料及应用(磁电阻,磁电,铁电,压电,热释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集成铁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制备(铁电存储,铁电场效应,微电-力系统,薄膜光波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审组成员(金属材料学科)。在PRL,PRB,APL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刘俊明教授也应该是博导吧?请您写明,谢谢合作!
[ 本帖最后由 phalanx 于
22:09 编辑 ]
感谢您提供的信息!&&
07-10-12 15:10
帖子878&积分60&金币6265 &贡献值0 &最后登录17-10-24&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 一、学院概况
& &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 1995 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1952年华南工学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橡胶专业和全国最早的硅酸盐专业, 1958 年成立了属于全国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和化学纤维专业, 1959 年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陶瓷专业。 1978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材料学院就是在这些专业和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的。
  学院下设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研究所、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元器件研究所、光通讯新材料研究所、高技术陶瓷及应用研究所、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设有聚合物成型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教育厅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现有教职工183 人,其中专任教师 143人,中科院院士 3 人,教育部 & 长江学者 & 计划特聘教授 1 人,广东省特聘教授 1 人,具有高级职称48人(博导 35人),具有副高职称 54人(副教授 38人)。
  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与新型材料、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 3 个本科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6 个研究生专业和 材料工程 1 个工程硕士专业 ,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 2 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 权点和 博士后流动站。 2005 年在读学生 1437 人,其中本科生 809 人,硕士生 469 人(工程硕士 23 人),博士生 159 人。
  学院包含 高分子材料 、 无机非金属材料 、 电子信息材料 、材料结构与性能、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等学科方向,拥有 & 材料学 & 和 & 材料加工工程 ( 部分 )& 两个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从大学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的教学和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工程开发的广泛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的腾飞 , 特别是经过“ 211 工程”和“ 985 工程”的建设,学院的办学条件、学科水平、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现今,学院 已经成为成为华南地区新材料的主要研究开发基地之一, 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 二、师资力量
& & 1、院士风采
& & 程镕时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高分子研究所所长。1927年10月生,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早年参加中国合成橡胶的研究开发工作,从事高分子分子表征的研究,为顺丁橡胶的选型和聚合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高分子溶液粘度性质方面的研究,曾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应用广泛的公式。在凝胶色谱的研究上提出了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创立了凝胶色谱的绝对定量化原则,拓展了凝胶色谱的应用范围。近年对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又取得重要成果。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以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3项。
& & 姜中宏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1930年8月生,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1953年至1964年在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工作,1964年至今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工作。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无机非金属材料评审组成员、国际玻璃协会(ICG)第七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理事、特种玻璃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特种玻璃和光纤材料的研究,完成第一、第二、第三代激光玻璃研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特等、一等、三等及重大成果奖各1项,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先进个人表彰奖1项,取得二项专利。在《科学通报》、《无机材料学报》、《J.Non-Cryst. Solids》、《J. Ceram. Soc. Am》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收录的有80多篇。
& & 曹镛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材料学院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所长。1941年10月生,1965年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88年获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88年至1998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长期从事有机固体、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其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2篇发表在国际顶级权威刊物《NATURE》上,其论文被他人引用达3000余次;已获得中国专利l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分别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 & 联系电话:020-&&
& & 电子邮件:
& &曹镛院士学术团队基本情况
& & 2、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百人计划”特聘教授
& & (1)童真(Tong Zhen),男,1956年6月生于天津市。1982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二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10月至1988年3月在日本大阪大学留学,师从藤田博教授和寺本明夫教授,先后获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12月晋升为教授,1994年11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9月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学校党委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育部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中科院广州化学所纤维素化学开放实验室学术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高分子学报》编委、《功能高分子学报》编委、《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等职。
& &&&童教授长期从事高分子学科基础研究,研究方向是功能高分子材料结构与功能效应。80年代,在高分子溶液热力学研究中,取得了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在某些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证明了θ温度下高分子-溶剂体系的第二维利系数与高分子的分子量无关,这是理解θ温度以下的高分子溶液性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提出了新的高聚物-溶剂准二元体系Gibbs自由能表达式,可以接近定量地描述聚苯乙烯-环己烷体系的相平衡;导出了一个比较简单而有明确物理意义的三元体系相互作用函数,并从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环己烷等三种三元体系的实验证实,为研究高聚物-高聚物的热力学相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 (2)彭俊彪
& & 个人简历:男,42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特聘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光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副所长。1993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年于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作博士后;年于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作特别研究员;2001.4至今在华南理工大学任教。
& &&&*研究方向:光电器件制备和表征;光电器件物理研究。具体包括发光器件、太阳能电池、场发射、高分子光电纳米构相器件。
& &&&*学术成就:率先采用 Langmuir-Blodgett (LB)单分子薄膜技术制备研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得到激子发光复合区域重要点子过程信息;成功制备高分子点阵发光显示屏,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研究;提出了用多层结构实现高分子全彩色器件的新方法。近年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32篇,EI检索15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文章被他人引用130多次。
& & *课题情况: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
& & *招收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3)王坚
& & *个人简历:1972年出生,华南理工大学特聘教授。199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留学Iowa State University。1997年,转学至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物理系,从师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lan J. Hegger教授(照片年长),进行导电高分子材料光电性质的研究,2000年底博士毕业。随后,就职于DuPont Displays,历任器件科学家和项目经理,带领团队进行有源高分子发光平板显示的研发。2006年回国,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
& &&&*研究方向:有机显示屏的研发;光电器件制备和表征;器件物理研究;有机半导体在新领域的应用。
& &&&*学术成就:一直在导电高分子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已发表有关论文19篇,SCI录用16篇,国内外刊物他人引用256次,申请美国专利25项,2项已授权。主要成就包括:展示世界第一张,由有机高分子光二极管阵列传感器扫描的全彩照片;利用一系列创新试验,确定了高分子材料中的激子结合能,解决了一道有机高分子领域的长期难题;确定水溶性高分子与荧光淬灭分子之间的结合能,奠定水溶性高分子在生物检测领域中研究的基础;世界上首次进行高分子光电器件在光通讯领域中应用的研发;发明POP技术,此技术用熔融低熔点金属合金实现,为顶发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的生产工艺,开拓了新的方式;成功开发不用圆偏振片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实现居室环境中对比度大于100:1;设计并研制第一套多功能有机发光器件寿命测量系统;建立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性能分析的理论模型。目前在华工材料学院光电所,领导有机显示屏的研发,成功展示各色无源单色屏和无源彩色屏,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课题情况:参与国家“863”“973”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广东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
& &&&*招收专业: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 3、 教授(正高级职称)简介
& & 曹镛 陈军武 陈晓峰 程镕时 邓文礼 邓再德 丁恩勇 樊粤明 胡国明 贾德民 姜中宏 李光吉 凌志远 刘安华 刘芳 刘平 卢迪芬 卢锦堂 罗权焜 罗远芳 彭俊彪 饶平根 任碧野 苏达根 童真 王迪珍 王坚 王炼石 王燕民 王迎军 魏坤 文梓芸 吴建青 吴水珠 吴清仁 杨伟 叶建东 余其俊 曾钫 曾令可 曾幸荣 张勤远 章永化 赵建青 赵耀明 周曦亚 周震涛 庄志强
& & 4、副教授(副高级职称)简介
& & 毕舒 陈朝晖&&陈中华 程小苏 丁剑平 郭宝春 何慧 何新华 胡星 黄炳钧 黄承亚 黄皓浩 姜宏伟 林晓丹 刘岚 刘述梅 刘维锦 刘新星 刘月明 卢珣 卢振亚 吕辉 吕明 罗钟瑜 孔纲 马文石 莫越奇 宁成云 宁平 彭汉 彭晓宏 任力 税安泽 苏志锋 汪国杰 王朝阳 王书元 王歆 王小萍 韦江雄 文尚胜 吴基球 吴笑梅 谢平波 修玉英 许乔瑜 严玉蓉 杨中民 殷素红 尹虹 游长江 张志杰 周奕雨 朱旭辉
详细介绍见:
导师信息查询见:
[ 本帖最后由 xmxmxm 于
14:18 编辑 ]
感谢您的参与及您提供的信息!&&
07-10-13 14:28
零点花园属于纯学术、非经营性专业网站。
大家出于学习和科研目的进行交流讨论,如有涉侵犯著作权人的版权等信息,请及时来信告知,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做出相应的处理,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硕士读完出国读博值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