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生攻击法律责任责有百定相是什么意思

佛教与人生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指的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星云大师所著的书籍《佛教与人生》,余秋雨、释金明法师也写了《佛教与人生》的文章,另外上海青浦区政协经济委员会等单位为弘扬佛教爱国爱教爱人民的优良传统举办了《佛教与人生》的讲座等。
佛教与人生书籍
佛教与人生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
佛教与生活是人间佛教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主要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该书的内容涉及佛教与信仰、生活与信仰、生活与道德、生活与修持、生活与般若、善恶是非、行为向善、人生难题、如何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语言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是一本为想了解佛教的初学者编印的佛学著作。
佛教与人生作者简介
,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2岁于宜兴大觉寺礼志开上人出家。1947年焦山佛学院毕业;1949年赴台,担任《人生杂志》主编、“台湾佛教讲习会”教务主任;1953年任宜兰念佛会导师;1957年于台北创办佛教文化服务处;1962年建设寿山寺,创办寿山佛学院;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业,并融古汇今,手拟规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众手册”,将佛教带往现代化的新进程。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岁月里,陆续于世界各地创建二百余所道场,如西来、南天、南华等寺,分别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并创办十八所美术馆、二十六所图书馆、四所出版社、十二所书局、五十余所中华学校、十六所佛教丛林学院,暨智光商工、普门高中、均头中小学等。此外,先后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台湾、澳洲悉尼等创办西来、佛光、南华及南天(筹办中)等四所大学。2006年西来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大学西区联盟(WASC)会员,为美国首座由华人创办并获得该项荣誉之大学。
1970年起,相继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会,设立云水医院、佛光诊所,协助高雄县政府开办老人公寓,并与福慧基金会于大陆捐建佛光中小学和佛光医院数十所,育幼养老,扶弱济贫。
1976年《佛光学报》创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1997年出版《中国佛教白话经典宝藏》、佛光大辞典光盘版,设立“佛光卫视”(现更名为“人间卫视”),并于台中协办广播电台。2000年创办台湾地区第一份佛教日报《人间福报》,2001年将发行二十余年的《普门》杂志转型为《普门学报》论文双月刊;同时成立“法藏文库”,收录海峡两岸有关佛学的硕、博士论文及世界各地汉文论文,辑成《中国佛教学术论典》、《中国佛教文化论丛》各一百册等。
大师著作等身,撰有《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讲演集》、《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迷悟之间》、《当代人心思潮》、《人间佛教系列》、《人间佛教语录》等,总计近两千万言,并被翻译成英、日、西、葡等十余种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师教化宏广,计有来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众则达数百万之多;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对“欢喜与融和,同体与共生,尊重与包容,平等与和平,自然与生命,圆满与自在,公是与公非,发心与发展,自觉与行佛”等理念多所发扬。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余个国家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创会以来,先后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矶、多伦多、巴黎、悉尼等地召开世界会员大会,每次与会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过联合国审查肯定,正式加入“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
为促进世界和平,大师曾与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各领袖交换意见,世界上亦德风远播,举其荦荦大者如:1995年获全印度佛教大会颁发佛宝奖;2000年在第二十一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上,泰国总理乃川先生颁赠“佛教最佳贡献奖”,表彰大师对世界佛教的成就。2006年获香港凤凰卫视颁赠“安定身心奖”,以及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颁“”,美国共和党亚裔总部代表总统颁赠“杰出成就奖”。
1978年起,先后荣膺美国东方大学、智利圣多玛斯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泰国玛古德大学、中国台湾辅仁大学、澳洲葛雷菲斯大学等校之荣誉博士学位。
1988年,被誉为北美第一大佛寺的西来寺落成之际,除了传授“万佛三坛大戒”,为西方国家第一次传授三坛大戒外,同时主办“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十六届大会”,开启海峡两岸佛教界代表同时参加会议之先例,为两岸佛教界首开平等交流之创举。
1998年2月远至印度菩提伽耶传授国际三坛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萨戒,恢复南传佛教国家失传千余年的
比丘尼戒法。2004年11月至澳洲南天寺传授国际三坛大戒,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传授三坛大戒。大师并积极推动台湾地区佛诞节的设立。
日,大师率团从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莅台安奉;2001年10月前往美国纽约“”地点,为罹难者祝祷;2002年元月与大陆有关方面达成佛指舍利来台协议,以“星云牵头,联合迎请,共同供奉,绝对安全”为原则,后组成“台湾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员会”,至西安法门寺迎请舍利莅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年7月,大师应邀至厦门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同年11月,应邀参加“鉴真大师东渡成功一二五。年纪念大会”;随后率领佛光山梵呗赞颂团,首度应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年2月,两岸佛教界共同组成“中华佛教音乐展演团”,至台、港地区,以及澳、美、加等地巡回展演;2006年3月,应邀到享有“千年学府”之誉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讲说“中国文化与五乘佛法”,是为历史上第一位到此讲学的出家人。同年4月应邀出席于杭州举办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说“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写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页。
2004年应聘担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宗教委员会主任委员,与、、、等领袖,共同出席“和平音乐祈福大会”,促进宗教交流;11月,与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审查人马悦然教授及汉学家罗多弼教授就“佛教与文学”、“佛教与世界和平”进行交流座谈。
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主张一个中国。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中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
大师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可说厥功至伟!
佛教与人生章节目录
总序: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星云大师略传
佛教与生活(一)
佛教与生活(二)
佛教与生活(三)
生活与信仰
生活与道德
生活与修持
生活与般若
行为平坦的道路
身心安住的家园
如何美化人生
佛教与人生序言
《佛教与人生》序
日于河北赵州柏林禅寺问禅寮
潘宗光先生先著《心经与生活智慧》,以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之文字,发辉般若奥义,颇受学界欢迎,洛阳纸贵,一版再版。今又著《佛教与人生》一书,蒙远道以书稿见问,幸先读为快。潘先生在书中紧扣佛教与人生之主题,就二者之密切关系,婉婉道来,言近旨远,言简意赅,对于当今时代弘法利生而言,实为当机之作。
讲到佛教,过去太虚大师有过这样的诠释:“佛教由佛陀圆觉之真理与群生各别之时机所构成”。故佛教有两大原则:“一曰契真理,二曰协时机。”非契真理则失佛教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教之用。契理契机,体用双彰,方为佛陀出现世间之本怀,亦即佛教弘传于世之使命。佛教能够历久不衰、弥久弥新,究其根本实在此也。
佛陀之教法流传二千余年之久,经过不同时空环境的历练,在其自身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形成了诸多特性,就其要者而言,有以下诸端:1、教主人格的庄严性。2、教义体系的完整性。3、教团组织的稳定性。4、教化目标的利他性。5、终极关系的圆满性。6、佛与众生的平等性。7、不同文化的包容性。8、不同时空的适应性。这应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一些特征,也是佛教契理契机原则的具体落实。
讲到“人生”,佛教虽是普为一切有情所设,但以人为中心,人是十法界中迷悟升沉的枢纽,四圣六凡皆以“人道”为起点。
根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世纪经》所说,人类有三事优胜于诸天:
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
《立世阿毗昙论》说人类有八大优势:
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微细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说:
人间于天则是善处,……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同经卷二十八《听法品》载:
佛言:……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因而,佛经中处处强调“人身难得”,要我们珍惜人生,珍惜生命,利用有限生命,广作利他善事。
人之要义于此可见。所谓“生”就其应有之义,含有生命、生活、生死三个方面,但三即一、一即三,既不可混淆,亦不可等同。生命在刹那中起灭,生活在刹那中变化,生死在刹那中相续。有生命即有生活,有生活即有生死。有生命即有意识,有意识即有感受,有感受即有苦乐,有苦乐即有分别,有分别即有迎拒,有迎拒即有人我是非种种烦恼丛生。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生命也好,生活也好,均受种种条件的制约,不得自由,不得自在。佛教于此说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
佛教讲人生之实义,最后归结为转变迷失之人生而成就觉悟之人生。在此转变、成就的当下,认识到生命即生死、生活即生死,敢于直面人生,改造人生,推己及人,自他互利,此即于生死中而觉悟人生,于生活中而奉献人生。能如此,则能于生活中觉醒生命,成就生命,提升生命,圆满生命;能如此,则能在生活中了却生死,在生死中净化生活。至此,佛教与人生之实义方能跃然于纸上,亦能落实于言行之中。所谓坐而论,起而行,解行相资,理论与实践合一,觉悟人生与奉献人生不二。能如此,则五戒十善始于当下,六度万行行于当下,佛教自他二利之精神必然光耀于世间。
在此书问世之际,谨赞数语,愿与慕先生之名、读先生之书者共勉。是为序。[1]
佛教与人生价值
正确地了解、认识佛教,星云大师的这本著作,是一个适合的入门。撇开佛教而言,若你想得到一些正确人生态度的指引,《佛教与人生》也是值得推介的。《佛教与人生》中收录的十三篇文章具体阐述了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指出生活需要佛教指导这一观点。
佛教与人生文章
佛教与人生余秋雨《佛教与人生》
我只是一个文化思考者和文化研究者,每次到普陀山,总觉得除了崇敬之心外,还有一点点遗憾。宗教圣地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启悟,有一种心灵的洗涤。普陀山佛事很多,香烛很多,但是谈佛教与人生的讲堂还是少了一点。
平常我是很少参加各种研讨会的,但这次我一定要来普陀山,其目的就是一起倡导普陀山文化。
我对佛法了解不多,但对人生很有感触。在我的人生过程当中,佛教文化对我帮助很大。我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小山村,刚出生时,兵荒马乱。这时候平心而论,在这块土地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建立起码的精神秩序,但为什么一代代人活下来了,这个社会大体能够安定,像我还能够识字求得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块土地上一直没有失去的是佛教的种子。因为每家都有妈妈,每家都有妻子,她们都是佛教信徒的话,用文化语言来说,对每个家庭道德层面底线的维持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曾经在《文化苦旅》中写到一个非常惊险的故事,我二岁的时候被隔壁邻居的一个土匪绑架,我外婆发现后在后面追,土匪则在前面逃,结果绑匪逃到了一个正在做佛事的寺庙里,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他进入了一个很拥挤的人群,抱着我迈不开大步子。他听到了木鱼声,听到了念佛诵经的声音,受气氛的笼罩,他在寺庙里呆了很长时间,当最后走出寺庙时,他温和地把我抱回我家中。后来,祖母告诉我,这是群体性的佛教仪式对一个不良之徒暂时性的启迪。
到现在为止,我对学生的第一个要求是善良,如果没有善良,后面的知识什么都谈不上。
大家知道,我换了很多很多的工作,而且每个工作都是我做得最好的时候不要了,离开了。这点对于不了解佛教文化的人一定感到非常奇怪。但我相信,对佛教比较理解的人一定能够领悟我的行为。其实,你认为你是什么家、什么专业都带有很大的虚假性。你是偶尔的进步,哪怕你有很大的成就,你也不能执著于此。你要破除这个执著。大家都知道我做过一段时间的院长,在做得最好的时候,我提出辞职,我一定要用我的行为,破除一个做官的执著,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一直做官,大家就看不到我后来写的那么多书了。我不断地破除对生命的执著,我把握住了自己生命的自由。在我不断破除我的岗位甚至官位时,我还要破除空间的执著。家乡是可爱的,但是我离开了。
我对中华文化到底了解多少?从书本到书本,有很多的不可靠,所以我开始旅游。在《千年一叹》里,我写道法显和玄奘,在巴基斯坦的一个山头,我发现年迈的法显从中国回来,还有年轻的玄奘,他们非常不容易。因为路上要背很多东西,不仅有经文还有礼物,他们还要投宿。一路上,我不断寻找他们的足迹,使我能够走完这么多的路。这一点,要感谢古代佛教旅行家的鼓励。但是破除空间之后,你的文化感觉和人文感悟会完全不一样了。
在考察的最后一段时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追踪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一直到他苦修的山洞。那真是艰难。当时感觉佛祖释迦牟尼在苦修的时候看到了太多的苦,所以在寻求一种摆脱苦的真理,来到菩提树下打坐。一点一点使我对释迦牟尼这种非常伟大地求得自己解脱和人民大众脱离苦海的精神,求得了自己的理解,有了亲身体会。你要脱离自己的空间,在走的过程中,让你的生命与空间连在一起。
虽然我不是出家人,但是我的不断离开,的确受到了佛法的影响。
现在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竞争战场越来越大,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在这个情况下,很多人希望通过文化来解决。其实文化里面有着很多复杂的事情,光讲文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是佛教文化可能拯救,带来生机,否则,精神全面下滑,所有的生命质量都会大大地降低。[2]
佛教与人生释金明《佛教与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
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
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
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
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
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
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3]
佛教与人生讲座
佛教与人生简介
“佛教与人生”讲座现场
日,为弘扬佛教爱国爱教爱人民的优良传统,陶冶良好身心,铸造积极人生,构建和谐社会,由上海青浦区政协经济委员会、青浦区工商联、清华大学同学会(上海地区)联合在上海市青浦区区委党校礼堂隆重举行“佛教与人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知识讲座。
佛教与人生参加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吴言生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青浦区政协主席张布尔先生、副主席顾锋先生、张正翔先生,秘书长李金荣先生,清华大学上海同学会会长顾强先生,清华大学国学班项目负责人刘铁龙先生,上海兰生集团总裁汤建华先生,上海东方证券董事长王益民先生,以及青浦区政协委员、青浦区工商联常委、执委,清华大学国学班、总栽班等学员,佛教届法师、居士约四百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顾锋先生主持。
佛教与人生内容
吴言生教授的讲座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佛教对人生的启迪作用,以及佛教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讲座将禅与生活打成一片,获得了强烈的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对“佛教与人生”讲座的体悟,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要乐观积极,豁达包容,勇于担当,勇于奉献,活出一个精采的人生,奉献的人生,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佛教与人生建议
日晚上,清华同学会的同学们举办了“佛教与人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座谈会。更庆寺住持益西仁波切,希望大家将之运用到生活中去,转化成生命的受用,并从活学活用、智慧慈悲、体验无常、放下杂念、生命轮回、平常心态六个方面,作了精采的开示。[4]
佛教与人生弘法
佛教与人生两个问题
不过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般社会不明佛理的人,的确有误会佛教是人死的,不是人生的,因他们看见许多人平常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每到家里死了人,才到庙中请僧尼去念经,这不是证明佛法是到人死的时候才用得着的吗?还有人误会佛教是消极厌世的,逃避现实的,与人生社会没有什么关系,因佛教专门谈空,说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还不足以证明佛教是厌世,是逃避现实社会的责任吗?所以认为佛教与人生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关於这两个问题,现在简单地先来解答一下:
佛教的法门,原有两类:一类法门是注重现实人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互助,政治修明,国家繁荣,世界太平,如药师法门,及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等等,都是正视现实,凭自己的力量,广建善业,以期自利利人的。一类法门是提倡念佛礼诵,加被生者消灾灭罪,福佑死者往生乐土。如求生净土的弥陀法门,就是凭他佛菩萨的力量扶助,使罪业沉重者转危为安。但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盛行很广,大家都认为念佛容易,尤其能帮助死者往生,所以造成家里死了人就请僧尼念佛念经的风气,於是有人看到这种情势,就认为佛教是人死了才用到的,把佛教注重现生行善修福,面对人生,正视现实的人伦正法,善生之道都疏忽了,遂使人生的佛教,变成人死的佛教。同时佛教讲空,是要空去烦恼主观的执障,并不说空了什么都不要,如果是这样,何必劝人为善?为善有什么用!
佛教与人生人性提高
先从人性来讲,佛教与人生最亲切的关系,是在提高人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发现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成佛,这佛性,就是人性的提高与发展。这一发现,给予人生无限的光明与福乐,也找到了人生向善最高的目标或归宿;在佛陀没有发现佛性以前,我们的人生,可说是迷迷糊糊,渺渺茫茫,长夜漫漫,黑漆一团,没有光,也找不到热。同时这个发现,在人生社会,引起两个很大的启示作用:一是人人皆有佛性,则人生社会,绝对平等,一切社会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在平等的佛法中都站不住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一是人人都可做佛,给予人生很大的鼓励,因为不但富贵智慧的人可以学佛,可以成佛,就是贫穷愚痴的人,只要自己能向善学乖,一样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如佛陀在世时 ,做马夫的优波离,扫地的周梨盘特,担粪的尼提,都能够从学佛获得成功,他们从最卑下的奴隶贱民,而翻身为最尊贵的圣者。就拿现在来讲吧,亦有人因境遇坎坷,时运不济,往往心情消极,意志消沉,走向自杀的道路,想要毁灭自己,后来听到佛法,或看见佛经,体会佛陀的道理,对人生种种的启示兴鼓励,自己可以创造自己的福运,改变自己不良的环境,即生可以实现理想,因此激发本能,心情由消极转趋积极,改变观念,重新做人。
在两年前,我在一个佛教杂志上,看到张君志圣写的「信佛因缘」。他有个小康之家,家里有一妻一子,生活尚好。但在他廿九岁那年,忽然发生不幸之事,妻子急症亡故,跟着儿子放学回家,又被车撞死,真是祸不单行,使他的精神陷於极度痛苦,朝晚都徘徊於海边,想跳海自杀。而因他常常徘徊海边,小偷又乘虚而入,偷了他的财物,使他对人生更感悲哀与失望,再也生活不下去。可是一次无意中经过寺门,被人拉入法堂听经,刚刚听到法师在讲三世因果的道理,说及人生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都有冤缘的关系,有缘的是来报恩,令你欢喜,有冤的是来报仇,令你苦恼。使他想到自己妻儿的逝世,害他痛苦,莫韭前世害过他们,今世来报仇,於是心就平了一半,精神的痛苦也减轻了。因为多与佛门中人接触,有些人知道他过去生命中的一页惨史,也时时以佛理开解他,使他的心情渐渐的积极起来,重建家庭,重新过着温暖的生活,且为我佛信徒,帮忙佛教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一个人到了死亡边缘,而被佛法救回来,重新做人,这正是佛教对於人生有益的证明。
佛教与人生少欲知足
再从修养来讲,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亦很切实。佛陀成道不久,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阿含经,常常教诫门徒做生活修养的工夫,先由「少欲知足」,做到「离欲清净」。这欲,是指饮食男女等贪欲。人生有贪欲,就有烦恼,有烦恼障蔽佛性,失去灵明,愚痴无智,是非不辨,争夺以兴。故阿含苦阴经中说:「以欲为本故,子共母争,母共子争,父子兄弟亲族辗转共争,更相说恶,何况他人?」这是说明家庭斗争,亲族斗争,都起於私欲。又说:「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共相争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这也是说明人类由於私欲作祟,弄得王与王争,民与民争,国与国争。因此佛陀诫人少欲知足,除了为公众的利益与人论辩,决不为达到私欲的希求,贪取无厌,与人争执。故由少欲知足,做到离欲清净,身心快乐,是佛陀从经验中教人修养的一贯工夫。
世人皆因徇於一己的私欲,被私欲俘虏,做私欲奴隶,世间才有战争,使人类受到腥风血雨的灾劫。如世界第一次大战时,许多人都说是为了「面包问题」。及战争结束,所耗去的军费,以美钞连续起来,可绕地球几个圈子。倘以这些所耗的军费,转移过来发展农业,增加农产,推想收成足以养活另一个星球的人。可见打仗并不完全为了面包,还是为逞私欲、斗英雄。又以世界第二次大战来说,第一次估计二千二百万人死亡,三千零四十万人受伤。毁灭物资,难以估计。所受的影响,遍於地球每个角落,惨痛之深,史无前例。可是战争结束,人心仍未痛定思痛,不见有何觉悟,依旧各为其私,乘乱取势,以人食人,以人杀人。这种由贪欲而自私的祸害,试想除了佛法的法药──少欲知足,离欲无争,慈悲济拔,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呢?
佛教与人生无我为人
人类的多难,起於多欲,是指自私的欲爱。这欲爱有自我的欲爱,眷属的欲爱,境界的欲爱,而以自我的欲爱为主体。自我的欲爱,是爱自己的身体,为人生最大的祸根,一切的贪欲,都因执我而起。由於执我的身体,跟上来的就有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妻子,我的车马,以及我所占有的一切东西。凡是我心所欲,我力所及,莫不恣意争逐,据为己有,争之不已,世界从此多事,人生也就从此沦於苦海的泥淖,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对於人生执我为是的道理,佛经中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从前有一个人,天天想金,想得发狂。一天经过闹市,看见一间金店,便走进去,拿了金子就跑,当堂被店主人捉住送将官里去。官问他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竟敢拿走人家的金子?这人答得很妙:当我拿金时,只看到金子,没有看到旁人。这比喻执我的人,只知有我,不见有人。人们为了满足自我的私欲,不惜明争暗斗,要争权,要夺利,要享用丰富,要优越他人。你要如此,我亦要如此,弄得人我斗争,团体不和,社会不宁,祸根都从一个我字,生出一个私字,使人生走入了不光明的黑暗时代。
佛法的修养,首先注重无我,但要知无我,须先识唯心,一切都要从自己的本心做起。这从消极方面,先要铲除自己的私欲,打扫自己的心境,清净无染,如镜照物,明察秋毫,不被尘污;从积极方面,由透视一切事物的缘起性空,如幻如化,舍小我为大我,发出大智大悲无畏的精神,深入社会,广建净业,不惜牺牲自己,而为社会大众广谋福利,争取世界和平,使人生趋於升平乐业的和善之境。
佛教与人生缘起唯心
佛教的无我,是从缘起法上阐明的。佛教阐明世间一切的事物,它的生起,都有它的主因与助缘,单独是不能生起的。如这张桌子,木料是它生起的主因,但如果没有人工等助缘,是不能做成这张桌子的。由此一物推至其他的东西,因缘所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此,人生社会的存在,无非是种种主因与助缘的交织和合,所以社会应互助,人生应合作。同时人生社会既是从缘而起,这缘若是好的,人生就清净和平,这缘若是坏的,人生就贪染杂乱。所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又说:「随於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十法界分六凡法界与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是从染缘而起的;四圣法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是从净缘而生的。而染净之缘的诸法,都是从心所造,心是一切万法的总源,源清则水清,源浊则流浊,所以佛法注重修行必先修心。修得心净则家庭净,没有了家庭斗争;心净则社会净,没有了社会斗争;心净则国家世界俱净,没有了国家斗争,世界斗争。故楞严经说:「当平心地,则世界一切地皆平」。在这里,我们应深深地理解到佛教的推行与否,与人生的泰否,世界的安危,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儒书大学上说:「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学主张治国平天下,先由格物明理,诚意正心做起,这与佛教的基本修养,先修其心的道理,亦很接近。而憨山大师解释格物之格字,为格去君心之非,格去物欲之蔽,则更显出佛教息欲止争,离欲清净的道理,与人生向善,世界升平大有关系了。[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模拟人生4幼儿责任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