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硅谷精英 硅谷 为什么比华人强

推荐到广播
17247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AS建筑空间留学)
(AS建筑空间留学)
(小站教育)
第三方登录:印度裔闯硅谷为何远超华人 “抱团文化”氛围浓厚
  在美国硅谷有一个段子,“集成电路(integrate circuit)”的英文缩写“IC”,代表着印度(India)与中国(China)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缩写,这反映了硅谷的现状:硅谷1/2的工程师来自亚洲。这1/2中,一半来自中国,另一半来自印度。尽管如此,当人们将二者进行比较时,即便是华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印度人更成功。中国人的勤劳和聪明有目共睹,但在硅谷真正崭露头角者凤毛麟角,反而印度裔高管比比皆是。印度裔人士为何在硅谷发展越来越成功?有人说在于文化,有人说是语言优势,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抱团”——“印度人帮印度人”让硅谷在过去20年间成就了无数印度式传奇。
  3名硅谷实习生的故事
  初到硅谷,《环球时报》记者就听说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家公司招来3名实习生,分别是中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美国实习生做事儿只求完成就好,一到下班时间立马走人。他对一些问题虽一知半解却能侃侃而谈,一分钟可以说明的问题,能讲5分钟;中国实习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爱多说话;印度实习生工作做得没有中国实习生精细,但也不差。说话虽然带有口音,但最爱发问,擅长表达自己。如果说在实习阶段谁学到的最多,一定是那名中国实习生;但若问大家会记住哪位实习生,便是那位印度实习生了。
  这只是众多硅谷高科技公司故事中的沧海一粟,但由这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了解到部分印度裔人士在硅谷的工作状态:适应能力很强,能够迅速融入美国的工作环境。而他们的成功也为各界所注意和认可。
  今年43岁的皮查伊是最新典型——他在今年夏天成为谷歌CEO。皮查伊出生于印度南部城市金奈,就读于印度理工学院卡拉格普尔分校,后来赴美留学。2004年他加入谷歌,之后接管了谷歌的网络浏览器Chrome。2008年,皮查伊向世人介绍Chrome。接下来,他掌管运用于商业的Google+、谷歌电子钱包、安卓支付以及谷歌应用软件。据《纽约时报》报道,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曾表示:“皮查伊很有天赋,他能创造出优秀且易于使用的产品”“2008年的时候,人们还在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需要另一个浏览器。现如今,Chrome拥有数以万计的快乐的用户。”
  另一位硅谷印度裔精英、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也用自己的努力向世人证明如何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华尔街日报》称,“他让硅谷再一次变得像微软一样,鼓励合作,不把竞争对手的产品当做敌人。”
  除了他们,Adobe公司总裁兼CEO山塔努·纳拉延,闪存公司SanDisk CEO桑杰·梅赫罗特拉,软银集团总裁尼科什·阿罗拉,Digital Link公司联合创始人维尼塔·古普塔,博科通讯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玛拉瓦利等,都是印度裔。有统计称,2006年至2012年间,硅谷每10家企业中,有大约4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他们创建的公司中约1/3由印度人发起。紧随其后的中国人占比5%。《彭博商业》2014年报道称,硅谷1/3的初创公司由印度裔美国人创建。
  “印度裔在硅谷的成就似乎与人们的直觉相悖。”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印度人作为软件开发者一直声誉显赫,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这批人还赶超了一度占据统治地位的台湾和中国大陆移民群体,成为美国最具科技创业精神的移民。
  口音虽重,表达效果好
  《华尔街日报》网站在2014年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是什么因素使印度人成为成功的全球高管?858人参与调查问卷,其中,38.7%的受访者认为印度人适应能力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很好;28.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很聪明;14.6%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工作努力;9.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能说英语;8%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雇佣金便宜。
  “超强的适应能力”与印度人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不无关联。印度本身就种族、语言众多,《华尔街日报》网站称,成长在如此多元化的氛围中,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远离家乡后更快速地融入新环境,也可以让他们更自如地去生活与奋斗。特别是多数印度精英阶层人士从小就有频繁的海外联系,对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很熟悉。正是这种接近性,使印度裔职业经理人在闯荡美国时游刃有余,其能言善辩、八面玲珑也派上用场。
  从学历背景看,很多印度裔是技术加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印度,计算机和商科专业是热门中的热门,能升入印度理工学院或印度管理学院的学生凤毛麟角。从这里毕业的大学生志在海外,硅谷更是第一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印度计算机专业学生兼读管理学学位,反之亦然。
  印度裔的“适应能力”还表现在语言上。许多印度裔精英自幼便说英语,印度本土优秀的大学都用英文授课。上海高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李骧曾赴海外留学,回国后跟很多“海龟”讨论过印裔人士在美成功的话题。他对《环球时报》说,在具体的技术方面,主要是人和知识的单方面交流,语言表达的作用占比没有那么大。但向更高层级走,本质是“people business”,这时候中国人的语言劣势就出来了——想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印度人虽然口音重,但用词更准确,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不只是语言,还有社交。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有在谷歌工作的华人表示,他们的印度裔高管领导能力强,很会与人沟通。周围的印度裔同事,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情做得比华人好。比如,经理让组织一个活动,华人没有动静,而印度人就很积极。“无论何时,当我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会学习很多社交技能”,CNN援引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NASSCOM)前任总裁索姆·米塔尔的话表示。
  记者在硅谷的华人朋友也说,华人在公司通常最多做到部门经理级别,继续往上就必须跟领导们搞社交,带着老婆孩子一起参加聚会,但很多人不习惯这些套路。这位朋友说,他一个在脸谱工作的学弟曾突发奇想查看了公司高层配偶的情况,结果发现至少有3名高层娶了华裔女子为妻。众所周知,脸谱老板扎克伯格的妻子是华裔。家庭结构的相似无疑有助于社交。“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企业里家庭社交的重要。”
  一家国际化中国科技公司的负责人则提到职场印度人的又一特点。他所在公司有几名印度高管,他的切身感受是印度人具有很强的职业精神,对上级忠诚,鲜有另起炉灶与老东家竞争的情况。“他们能力未必比中国人强,但可靠性和可预期性比中国人高,中国人但凡有本事的都想自己做老板。不过,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人的创业精神更强。”
  “印度式团结”积淀30年
  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是近20年的事。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印度IT精英闯荡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们还被认为只能在后台做工程师。观察人士认为,印度裔在硅谷崛起,固然有自身能力因素,最根本的却是能“抱团”。
  记者注意到,不少硅谷人提到印度裔同事或高管时一致认为:他们很团结。一位美国华人学者形容说,往往是一个印度人占据了一个部门的负责位置,随后大批印度人进来。只要印度人和其他人起冲突,公司里其他印度人会无条件支持印度人。
  美国科技企业家、印度裔学者维韦克·瓦德瓦专门研究印度人在硅谷的成功。他说,印度裔人士一致同意:提升社区、增强更多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导与协助下一代企业家,为此他们组建了一个关系网。瓦德瓦说,第一代企业家如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在社区中起到榜样作用。这些早期成功者不但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还亲自对新移民提供指导。
  印度裔的很多互助工作是通过一些专业组织进行的,比如硅谷的印度企业家协会(TiE)。TiE成立于1992年,其宗旨是组建互助网络,成功人士有义务帮助下一代企业家移民。上个月,TiE刚在硅谷联合发行一本新的纪念册——《印度在硅谷崛起》,书中汇编了大多数印裔企业家的成功故事及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从人脉网络看,印度式“抱团取暖”在硅谷已成为一种文化。经过近30年积淀,前辈提携后辈,学徒式管理,已成体系。如今试图闯荡硅谷的印度年轻人早已不是两眼一抹黑,从落地企业的定向委培,到印度科技公司的精心包装,再到两国移民部门的默契合作,印度技术移民的大道无疑是最通畅的。
  《金融时报》称,如今硅谷的印度裔高管已经数不过来了,尽管印度人不再需要像最初那样打入科技业,他们互帮互助的习惯仍然延续着。这种“抱团”很有必要。比起其他外来群体,印度人更明白这个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李骧对《环球时报》说,华裔和印度裔在硅谷拉开差距,还与一个因素有关。中国最近一二十年发展神速,带来大量商机,很多外企在当地雇佣华人是奔着中国市场,然后把他们派回中国。而且,随着中美差距缩小,中国人从留学到回国的周期变短,很多人在美国工作几年还没成为高管就主动回国。而印度相对来说机会较少,所以回来的也较少。
  皮查伊接任谷歌CEO后,印媒曾对印度裔在美现状展开讨论。他们很高兴印度裔能获得如此成功,与此同时《印度时报》却提出:应当停下来问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为什么他们能在美国而不是自己的国家做出此番成就呢?(驻美国特约记者 杨曦 驻印度特派记者 邹松 特约记者 张寒)
【编辑:范超】
>相关新闻:
&华侨华人频道精选:一娴:为什么在美国精英职场上华人难敌印度人?
人民网记者
关键字: 印度美国在美华人美国职场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陆奇赵小兰职场竞争龙象之间
前些日子,微软原执行官斯蒂夫鲍尔曼宣布退休,由印度裔高管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任,出乎很多人的意外,由于微软本身的影响,印度裔出任CEO,引起不少议论。
微软新任CEO印度裔高管萨提亚&纳德拉
鲍尔曼一年前宣布即将退休后,微软董事会就开始物色接替人选,各种传说也纷至沓来。有趣的是英国博彩网站Ladbrokes 专门开设了竞猜选项。诺基亚CEO埃洛普(Stephen Elop)以1比5的赔率高居榜首。微软首席运营官Kevin Turner次居第二热候选,赔率为1赔6。在这份竞猜榜上,微软云计算和企业部门执行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位列第8,赔率为1:14。故微软宣布萨提亚&纳德拉出任新CEO时,纳德拉被称为是一匹黑马。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名单上有一位华裔微软高管。就是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与服务部门总裁陆奇。陆奇位列第5 ,赔率是1:10。显然,很多人认为陆奇出任CEO的可能性较纳德拉大得多。当然,博彩公司的信息只是提出可能性,但也非空穴来风,毕竟对各种信息尽可能地掌握分析,才能赚钱。
一个CEO人选的提出和上位有很多复杂的因素,纳德拉的上任虽然是个案,但给人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印度裔?为什么华人在职场上竞争不过印度人?尤其是后一个问题,在华人社会普遍存在。
据2000年美国人口统计数字,华裔人口约400万,印度裔318万,印度裔是继华裔美国人和菲律宾裔美国人之后的第三大亚裔族群,但精英比例较高。印度人在美国高科技界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在硅谷,有一种说法是有印度人和华人二分天下。坊间看法是,华人工程师和印度人工程师,由于各自经历的基础教育等因素不同,在不同领域如半导体和软件方面各有千秋。
但是在职场,尤其是在高技术行业如IT界,印度人向上发展的能力较华人高,这是基本被公认的事实。据伯克莱加大的研究数据,加州硅谷7%的高科技公司有印度裔的CEO。2011年《时代周刊》载文《India&s Leading Export: CEOs》指出,在美国500强公司里,CEO们除了美国人,最多的就是印度裔。这方面,华人是远远落后的。
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应用与服务部门总裁陆奇
华人在职场上总体竞争力要小于印度人,原因很多。语言问题是其一,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印度人说英语虽然被认为有浓重的口音,但交流无碍。而对中国人来说,由于语言差别很大,许多精英都是成年以后才来美国,要娴熟地掌握英语,困难很多。很多即使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华人精英,语言仍然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其中的微妙差别的掌握,这点,母语是英语的印度精英阶层,在需要很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管理岗位上的竞争力,就较英语半路出家的华人强很多。
其二是印度人团结并坚守本族裔文化,强烈认同自身族裔,重视本族裔的团结互助是印度人成功的重要因素。印度裔精英阶层,很注意帮助本族裔,常常是一个公司来了一个印度经理,如果站住脚,在招聘,工作安排上会刻意提携本族裔的人,很快就会有一批印度手下。被提携的人也如此炮制,这样藤藤蔓蔓,形成各种团队,自然在管理职位往上走的时候有更多的竞争力。
印度精英阶层不仅在高科技界职场上攻城掠地,还积极进入华尔街等金融商界医疗界等,影响渐大,所有先行者,都和犹太帮、爱尔兰帮一样,在提携本族裔人士上不遗余力。这就使印度裔的影响迅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纳德拉出任微软CEO,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反观华人,在精英云集的高科技行业或金融等行业,几乎都是处于单枪匹马奋斗的状态,在IT界,华人精英不可谓不少,但是很少有提携本族裔人士的现象。相反的是,很多华人对公司里本族裔的同事下属,生怕被认为是拉帮结派,又怕互相竞争,避之唯恐不及。还有的华人认为自己的百分之百的美国人,不把华人当做本族裔看待,有不少或中国人谈及求职时遇到华裔面试官,态度较之其他族裔的面试官更为冷淡。
华人在职场竞争不过印度人,原因很多,但是上述两点是主要的的。前一点随着时间推移,新一代华人成长和留学生留学年龄降低,语言能力或许能够改善。后一点又回到华人一盘散沙的老问题。在美华人组织可谓不少,但真正有影响的却不多,而且,组织之间联系松散,遇到事情或许成立一个联盟,过后又风云飘散。在美华人职业人士,很多在饭桌上是朋友,在同乡会里是朋友,但在职场却彼此视为公开或潜在的对手。据说现在很多华人精英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要改变这种现象,恐怕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相对印度裔坚守本族裔文化,很多华人非但不重视本族裔文化,极端的人甚至借口融入主流社会而排斥本族裔文化,而本族裔文化恰恰是一个族裔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说到底,无论华人组织和职场人士,都缺乏一种凝聚力,缺乏互信。在这次华人起来反对SCA5的行动中,也处处可见这些不足,有时候令人十分失望。如何改变,值得所有华人深思。
然而,更值得深思的是:如果以上几点都能得到改善,是不是在美华人在职场上就能竞争得过印度人呢?当初陆奇落选之后,坊间有言论提及陆奇的中国大陆背景。陆奇的中国大陆背景是否对其升职有影响未有确实消息,但是在美国地位如此重要的高科技公司的重要职务安排,不涉及政治因素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之间复杂的崛起与遏制,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加以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可避免地会对在美华人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中美两国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不同的影响,使得华裔在美国,较之印度裔,犹太裔甚至日本裔等少数族裔,在职场竞争上除了本身的各种不足外,另外多了一层难以逾越的障碍。譬如印度裔,母国印度在美国人看来,是不成功的民主国家,这样的国家即便开始发展,一是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可能成为盟友,二是即使发展也不会对美国构成政治地缘上,经济上等方面的威胁。故印度裔在美国高科技领域也好,金融商贸领域也好,尤其在涉及或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担任高端职务,自然更令美国人放心。这是华裔在与印度裔竞争时所不能及的重要因素。
有不少华人认为如果已经加入美国籍,融入主流社会,便不存在这个障碍。其实不然,美国民调公司盖洛普2月20日出炉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有20%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敌人,中国在很多美国人眼中仍然是共产专制国家,选民如此,政客尤其是共和党保守派政客更不待言。华人加入美国籍,终究还是华裔美国人,有抹不去的中国色彩。
赵小兰,美籍华人,出任美国劳工部长。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同时也是内阁中的第一位亚裔妇女。
例如华裔美国人赵小兰,在很多人眼里可谓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楷模,但赵小兰的夫君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尽管位居美国国会参议院共和党领袖,也免不了因为赵小兰是华裔而受到&亲华&的攻击,更不用说普通的职场华人可能受到的影响。
就如美国国会对《排华法案》的道歉案,中国崛起是不能忽视的潜在因素一样;中国崛起的政治经济影响,中国移民的快速增加及中国移民中高端人才的大量涌现,都可能会使美国政界和民众对华人群体的崛起更加具有戒心,此起彼伏之间,恐难令人乐观。如此,华人在美国职场尤其是重要行业部门上的竞争可能会更为艰难。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倪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硅谷的印度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