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作法视频,驱鬼和祭祀是毕摩和苏稽完成吗

彝族毕摩文化初探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彝族毕摩文化初探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峨边:彝族毕摩文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日    点击数:
峨边:彝族毕摩文化
农历正月十一,峨边的白沙河沙滩上一大早就聚集了多群彝族(一群是一个家支),分别赶着羊儿、猪儿、鸡儿守候在各自的家支群居地,等待毕摩师作法。
每个家支成员分别聚集等候毕摩师作法
家支成员到齐后,毕摩师展开道具开始工作,于是神铃叮当、鼓声擂动、草人飞舞、所有成员吼着跳着,宰猪、杀鸡、转鸡头,以此实现族人平安、健康的愿望,场景非常热闹。
后记: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毕摩文化”是大、小凉山彝族文化特色。过去彝族人民由于对天灾疾病等缺乏科学认识,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中所发生的吉凶祸福都归之于鬼神作祟。对鬼神作祟施以怕、敬、驱的宗教活动盛行于彝族先民的各个角落,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由彝族社会中的神职群体即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的,是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与巫术祭祀为内容,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保存完整的特殊的原始宗教文化,是当今最为古老的,彝族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毕摩文化由毕摩、毕摩文献、毕摩仪式及毕摩法器构成真实、完整的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对彝族社区的人们起到一种团结、整合的作用。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是主持各种宗教祭祀,为人驱鬼消灾诗诵读经书或诵经者,“摩”意为母、师、智者之意。
彝族民间的毕摩,掌握和通晓彝文典籍,被称为民间“有知识的人”和“智者”,是彝族毕摩文化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整理者,是彝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中沟通神、鬼、人之间的中介而为人们提供信仰、心理、精神方面的服务,他既是彝族民间各种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人物。
毕摩不但掌握文字,通晓彝族各种习惯、伦理、道德、天文历法、彝族历史、熟悉军事医学、农业畜牧、哲学等知识,故毕摩是彝族民间的知识分子。
毕摩的历史源流与传承。毕摩的产生是从鬼主到祭司,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公社时期,彝族先民把自然神化、人格化,祈求神灵护佑,通过献祭、祈祷等方式,将语言与祭品献给神灵,此时,便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前身,即巫鬼教的雏形。原始宗教需要的萌发,直接催生了起着组织和沟通作用、替人们解惑、沟通神鬼等的巫祭职业者,毕摩便在这种条件下应运而生了。
彝族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毕摩文化早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就已开始萌芽,父系时代初步形成,到三国两晋时期已经十分发达,唐宋时期是鼎盛时期。
毕摩在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祭司和酋长,汉晋时期,彝族进入奴隶制社会,确立了兹(君)、莫(臣)、毕(师)三位一体的政治制度,君臣是掌管朝政的统治者,毕摩是从事撰史记事的史官,唐宋以来,毕摩又称为鬼主,既是祭司,又是部落酋长,是集宗教、政治、军事三权于一身的氏族部落首领。到了元代,实行土司制度,祭司也从统治集团中逐渐分离出,演变成为今天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今天的毕摩,已基本脱离了政治阶层,主要的职能局限于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
毕摩的传承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世袭家学,一种是拜师受业。毕摩传承中奉行的原则:一是毕摩的传承中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在彝族人看来,毕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必须限制在家族内部传递延续,使家支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殊荣和地位,而且传男不传女。二是以毕摩世家的传承为主导。毕摩传承主要以毕摩世家传为主,以保证毕摩家支永远拥有毕摩职业的特权和社会地位。三是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非毕摩家支的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向毕摩学毕,是非正宗的毕摩。
毕摩的特点。毕摩阶层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大部分与普通彝族群众相同,但他们是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关系的宗教职业者,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点:①信仰毕摩神。毕摩除了与普通民众一样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以外还信仰毕摩神,所谓毕摩神就是指家族中已故毕摩的灵魂变成神灵来保佑其后代从事毕摩职业者法事顺利,每个毕摩都要信仰和崇拜毕摩神,否则得不到毕摩神的保佑法事难以成功,毕摩神是毕摩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②毕摩内部有一套严格的“毕阶莫阶”。在彝族中“兹、诺、曲”即土司、黑彝、白彝三个等级的家族可以从事毕摩职业;多数是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业,其次是爷孙相传或叔侄相传,多数只能在本家族内传,不能传给别的家族等等。③良好的宗教职业道德。在彝族社会中,毕摩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人们尊重,毕摩在主持宗仪式中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毕摩的社会地位及职能。对于家支意识强烈的彝族来说,毕摩文化起着领导的功能,它规范人们行为,凝聚家支力量,并起到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更加和谐。①毕摩是毕摩文化的创造者。毕摩作为天地之间、人神人鬼之间的媒介,在彝族古代经籍的兴起和发展中,毕摩是彝族文字的创造者,是彝族社会的知识阶层和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②毕摩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界把毕摩和毕摩文化称作彝族的百科全书,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知识的载体,其知识主要包括:鬼神知识、经书知识、谱牒、历史、地理知识、历法、星象知识、医药病理知识、仪式仪轨的知识等。彝族文献记载,毕摩“兴祭奠,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他们“知天象,断阴晴,知神鬼”,上通天文地理,下知世间百事。毕摩作为知识的化身,在彝族民间有相当高的地位,倍受彝族民众的尊重,所以彝族民间至今还保留着“君至毕不起身迎,起身反伤君主面”的谚语。 ③毕摩是现代和谐社会的维护者。在现代社会,毕摩作为彝族的“代言人”,化解人们的矛盾和问题,在彝族社会的各家支、家族中,毕摩通过“作斋”,号召家族成员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使得整个彝族社会比较团结、和谐。
二、毕摩文献(经书)
毕摩文献,是彝族毕摩专用的文献。毕摩文献是毕摩为了行“毕”而写的用于巫祭仪式的文献,最早是民间集体创作,后来由于社会的分工,产生了专司祭祀的毕摩以掌祭祀驱鬼之职,毕摩将民间创作进一步整理,上升为精神统治的工具。
1.毕摩文献是彝族先民思想文化的宝库, 也是彝族毕摩文化核心初探。毕摩文献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等,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毕摩文献的种类。彝族毕摩文献分为“路上方”与“路下方”、“天文历算预测”两部分。“路上方”文献,主要用于祭祖、超度祖灵仪式中的文献,“路下方”文献,是指一般的消灾祛祸、求福献祭等小型仪式所用的文献。“天文历算预测”主要载明彝族关于天文历算、占卜等。毕摩文献一般是经书的形式,按照文献使用的功能和场所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内容:祭祀经。此类经籍是彝族毕摩主持祭奠亡灵、送灵、安灵、祭祖、祭神等活动使用的经书。主要有《作祭经》、《请神 经》 、《献灵经》等。指路经。指路也是送魂指路,就是彝族毕摩在为亡者主持葬礼等宗教仪式时,护送指引亡魂回到祖先发源地与祖宗团聚。《指路经》真实地记录了古代彝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彝族各支系的迁徙路线,对彝族的起源和迁徙过程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占卜经。此类经籍是毕摩为彝人预测吉凶祸福时使用的经书。主要有《鸡骨挂经》、《解梦》、《算命经》等。百解经。百解,即消除一切邪恶。除邪、驱鬼、咒鬼、消灾 等用的经书。主要有《百解经》、《除魔经》、《送鬼经》、《叫魂经》等。
3.毕摩文献的作用。毕摩文献大都掌握在毕摩手中,与毕摩的宗教活动和主持社会文化活动息息相关。毕摩文献内 容包罗万象,涉及历史地理、伦理道德、天文历法、法律军事、文学艺术、医药卫生、哲学、美学、生产生活等,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形成,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毕摩文献的传承和保存。毕摩文献也是按照代代相传,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在一个家族支系内实行封闭式传承方式。文献大都传承七八代,用残了便抄录新的,将旧经书的送到山洞或深林里葬之。毕摩文献的传承方式,形成一种以家传世袭为主,旁系传承和自行作毕传承的为辅的三个层次结构。文献都是由毕摩自行保管方式存在,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
三、毕摩仪式
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毕摩信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毕摩宗教活动从本质上渗透于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深深扎根于彝族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中。毕摩既是彝族民间宗教活动的主持者和组织者,又是彝族宗教信仰的代表人物,毕摩的活动仪式丰富多彩。
毕摩仪式是一种原始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各种民俗活动的传承而得以长期存下来,至今在各地彝区流传,主要有:①主持祭祀。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中,毕摩的祭祀活动主要以家支和宗族为单位进行。毕摩所做祭祀仪式可分为送灵、作祭、祭祀、喊鬼、送鬼等。②占卜。占卜也是毕摩的主要仪式,彝人凡有疾病或疑难不决之事,如敌临、出征、合婚、贸易、丧葬、出行等,都要请毕摩占卜以定凶吉,而后做出决断。占卜种类繁多,毕摩常用的 有打木刻、 蛋卜、鸡骨卜等。③除病祛祸。鬼神信仰直接产生了各种以除灾祛祸为目的的仪式。凡彝人遇到疫病或灾祸,往往认为是神灵不佑、鬼怪邪魔作祟,就请毕摩进行仪式以除病祛祸。治疗疾病。由于巫化的因素,毕摩的药方更多的使用在为祖先的亡灵献药治病。毕摩的蒸疗、针刺、沸油洗身、熏疗、敷疗、喷酒等都是专门治疗疾病的仪式,彝族把疾病归根于神灵不佑,这些形形色色的仪式,从表面上看处处都具有强烈的原始巫术特征,被毕摩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神秘化,其医学价值混融于巫术中,运用中医药和心理治疗,具有其合理的成分。④主持盟誓。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人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凡是战争、个人间的重大事项、宗族和解、彝汉互保、宗族合盟等双方或多方盟誓,以结同心。盟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盟誓,一种是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盟誓。1935年5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通过彝族地区时,史称“彝海结盟”的红军首领刘伯承与凉山头人戈其小叶丹结为兄弟,使红军顺利通过凉山彝区时举行的便是这种盟誓。 ⑤ 主持诅盟。彝族民间盛行诅盟之术,而且重要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它是彝人通过咒语来达到自己的某种愿望的一种巫术行为,多在患病或冤家发生械斗、战争时举行。诅,即诅咒,分为咒人与咒鬼两种。
四、毕摩法器
法器是毕摩主持一切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彝族认为毕摩所以能与神鬼打交道, 就在于法器能显灵,能助毕摩施法震威,在毕摩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彝族毕摩法器较多,而且各地毕摩使用的法器有区别。通常有:①法帽。彝族成为“毕罗波”,是毕摩神力的象征。是一种用竹、藤混编而成但斗笠。法衣。彝语“母托”,是一种特制的斗篷,与帽饰等物相配套。有黄、红两种颜色。丧事祭祀时穿黄色,婚嫁喜事穿红色。②经书箱或经袋。存放经书的木箱,系马缨花木所制,工艺考究。一般在书箱上刻有鹰和雁,还刻有彝文,意味“知识神佑护”。 ③神箭筒。彝族称为“维图”,用竹制成,口端呈虎口型,尾 端虎尾型,意为取虎之 “神”佑护自己,筒长约40厘米,内装7~9根象征神箭的小竹签,上涂有黑、红、黄3色彩漆。是毕摩做法时的护法器物,占卜时用以镇压邪魔的骚扰。④神铃。彝族称为“呗铢”或“毕居”,以铜制成,声音清脆悦耳。毕摩作法驱鬼时边念经边摇神铃,用以传送人、神、鬼之间的信息,并助发威。⑤法扇。彝语“切克”,扇面以竹签编织而成,以涂漆描绘图案,图案除原始的线条外,有虎、狼或鹰头。一般法术高超的毕摩才可以使用。
彝族毕摩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从其产生到今,对于维护彝族民众文化的传播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毕摩的仪式形式当然也包含着不少巫术与迷信成分,通过这种巫术与迷信将彝族文化中最为精华的认知和历史文化传承下来,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对于毕摩文化,要正确认识其价值,本着“去糟粕取精华”,通过合理扬弃,传承优秀的精华。
没有相关内容
编辑邮箱:@
国新办许可证编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川)字第00147号 &&&&乐工商广证字(号 &&&&蜀ICP备号
Copyright 2013 by .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或以上历史渊源/毕摩
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经过三年九世后,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似树非树,不能成人类始祖。直到阿居阿丛时代,山神得知必请毕摩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才能成为人祖,于是先后派遣豪猪、白兔、野鸡和蜘蛛作为使者去上界敬请额比斯乌毕摩,经过多次请求后,额比毕摩才同意下界作毕,额比毕摩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签、法笠、法扇,送给额阿孜三祖孙带着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经书来到了地界,为杉树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秽后举行了祭祀猪肿卜后,于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类的始祖。
洪水泛滥时,天神派了三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于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时,把经书浸湿了。毕摩下到凡世后,便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晒,飞来的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粘在青树枝上又撕坏了一些书页,故而彝文经书不全了。现在毕摩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之不足。”
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从杉树巨人下传到阿牛举日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据《赞毕祖经》记载,先由石孜石德做毕摩,后传石阿牛尼部落,牛尼传石色,石色传格俄,格俄传莫米,莫米部落作毕十代后人类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据《勒俄特依》、《祭祀因由经》和《彝族谱牒》记载,彝族先民正式祭祀祖灵送灵仪式活动的时间大约在年前。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石尔俄特是彝族历史上改革母系氏族制度的划时代人物。从石尔俄特起,人类又提取毕摩作毕内容的精化,去伪存真,开始整理并大胆发明毕摩作毕仪式中的程序和内容及法具。至此,无论是在祭祖灵,还是驱鬼治病,祈福禳安都很灵验。从《彝族谱牒》中推算出,从石尔俄特世至今有170多代,平均以每代25年计算,距今大约4200多年。也就说,彝族宗教大约在4200多年前就基本形成。后来,石尔俄特传给维勒丘布,丘布世传代后传给普伙世,普伙世传代后传阿堵鲁普世,从阿堵鲁普世传代后传到阿苏拉则(大约在公元年南宋淳熙年间),阿苏拉则是彝族宗教赫赫有名的一代毕摩宗师。阿苏位则的功绩是对原有的彝族文字经典进行整理、规范、和编造工作。
主要职能/毕摩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的职能也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主持祭祀:在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彝族文化发展史中,毕摩的祭祀主要以家支和宗族为单位来进行。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神圣自然物和各种神灵。毕摩所做祭祀仪式可分为送灵、作祭、节期、祭祀、喊魂、送魂等。除灾祛祸:鬼神信仰直接产生了各种以除灾祛祸为目的的仪式。凡彝族人遇到疫病或灾祸时,如:时运不顺、疾病缠身、庄家歉收、妻儿死亡、牲畜瘟疫、身体欠佳等,往往认为这是神灵不佑、鬼怪邪魔作祟,因此必先请毕摩算经占卜后并行各种禳袚仪式。治病疗疾:在没有专门的医疗人员的彝族社会,毕摩不仅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也是天然的医生。由于巫化的因素,毕摩的药方更多用在为祖先的亡灵献药治病。在现实的仪式中,毕摩的蒸疗、针刺、沸油洗身以及熏疗术、敷疗、吹伤口、喷酒等,都是以专门治疗疫病为目的的,只不过彝族把疾病归因为神灵不佑的观念,决定了其治疗方式充满浓浓的巫术色彩。主持盟誓:历史上,彝族民间盛行盟誓之术,且重要的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的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彝族生活中无论是分宗联姻、联合对敌、宗族合盟,还是个人间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由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以结同心。盟誓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盟誓,另一种是人与祖先神灵之间的盟誓。传播知识:从形式上看,毕摩传播其文化主要通过其仪式,而这种仪式通常主要表现为与鬼怪神灵沟通。然而,就毕摩文化丰富的内涵来看,却包罗万象,涵盖着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毕摩的知识无数计。
法器法具/毕摩
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禳灾祛祸、祈福纳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凉山地区,毕摩常用的法器法具主要有法扇、法笠、法铃、签筒和经书,随身携带的用具有法网,护法法器有鹰爪、猪牙项圈、虎牙等,临时制作法具有响竹、水鼓等。毕摩法具的制作一般都择在豹星十四“勒克”日制作。毕摩在做仪式时,不时念诵道:“作毕我一群,走过柏林山,背来柏签筒,走过樱林谷,带来樱法扇,走过林木山,戴得法笠,走过竹林谷,搓来竹神签,走过百树谷,树棍杠亦要分,五棍杠也要分,取银击银鼓,取金击金鼓,汉区罗谷取得白纸书,街道下方取得黑墨写,彝区蜀地庸者莫挡路,愚者莫行理。黄猪胛得卜,鸡股骨得插,取草垫神枝,取血祭神座,毕口也诵咒,毕手亦折孜,银笛取来奏,金弦取来弹,接种种亦传,断根根亦断,遣敌敌亦散,治病病亦愈。治病于世间,度灵入祖界,世间得繁旺,神铃亦灵巧,网兜亦顺手,旧毕亦得见,新毕亦得闻,毕摩作法师于此,谋臣判案源此法”,或赞颂道:“法笠黑压压,法扇摇晃晃,签筒如林立,神铃似雷震”。对毕摩法具作了神化的描述。相传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因不置金银水鼓,不佩杉签筒,不持樱神扇,不戴神笠,不摇神铜铃,不念神传经,因而驱鬼鬼不走,遣敌敌不散,祈福福不至,治病病不愈,直到维勒邛部时代,邛部才用了种种法具,毕摩的法力于是才大增,祛病驱鬼招魂纳福得心应手无所不至。毕摩所用的各种法具,在各种仪式中有各自的特殊功能和用途。▲法扇:彝语叫“切克”,据传为维勒邛部时开始使用,一般用于超度送灵或猪胛卜以及制灵牌等仪式上,用以盛撒代表金银的木屑、荞花、大米等祭品给祖妣或鬼魂献食,或用于煽鬼魂,或用于盛撒代表祖妣遗留五谷的粮食粉赐福后代。法扇有竹法扇和铜法扇两种。篾编法扇成扇状中间以木柄穿镶而成,编制时,先用蔑片编织一圆盘,且编出方格为眼,眼有九眼和七眼之分,然后用樱木制成蛇身鱼尾状(表示龙)的木柄插盘而成,柄端装饰二木鸟(意指传说中的神鸟阿普依曲鸟)盘踞背面柄身雕以护毕神鹰、护毕神虎和吞邪豺狼(沙马曲比宗族毕摩的法扇柄上雕鹰、虎、蛙,以为蛙能代表智慧或药神)。柄把上刻东南西北天地四方和擎天四柱,择日请工匠或毕摩自己制作。不同法扇用于性质不同的仪式场合,九眼扇用于超度凶死之魂,七眼扇用于超度吉死灵魂,铜扇用于超度麻风病死魂和有麻风病有关的仪式活动。▲法铃:彝语叫“毕句”,是一种毕摩用于仪式中摇动而发声以通神灵、降妖镇怪的用具。关于法铃的源流,毕摩们有一个十分动听的传说:在远古洪荒之前的维勒邛部时代,由于彝人的始祖维勒邛部“不击黑马尸,不捉黑牛杀,不垫黑马皮,不食黑牛肉,不吮黑马汤,不饮黑牛血”。并且他还“带来白公鸡,捉来白鸿雁,立于堂朗山,白昼日出去祭日,白昼日出辉灿灿,黑夜月现去祀月,黑夜月现亮堂堂。于是在大地的上方(传说中的昊天上),长出了三棵巨大的柏树,三棵柏树之上,挂着三簇红铃穗,三簇红铃穗之上,结着四个马蹄铃。到了一代毕摩宗师邛部阿鲁时代,邛部阿鲁带着白公鸡去祭祀苍天,向上苍祈求赐予法铃,红穗灰铃掉了下来,先落入日光之源,而后又经过了月光层,苍天层、青天层、黄云层、黑云层、白云层、云雾层、稠云层和烈风层,四个法铃除了一个掉入尔毕尼妮成为苏尼(巫)源流铃之外,其余三个都掉到堂朗山上。邛部阿鲁用各种牺牲祭祀三天三夜后,升起黑雾黄雾白雾三团,围绕于堂朗山峰上,法铃开始随着云雾掉落,先掉到堂朗山腰上,又掉到堂朗山脚下,又落入恩尔迪治地方,恩尔迪治迁,落入荆丛山,荆丛山中迁,落入柏林岭,柏林岭上迁,落入阿孜迪尔,终为俄乌阿鲁所得,俄乌阿鲁赐给了邛部阿鲁,邛部阿鲁拿给色伍阿鲁,色伍阿鲁“清晨取用洁白公鸡祭,下午取用洁白阉羊祭,黄昏取用纯白阉牛祭”,然后还给了邛部阿鲁,邛部阿鲁“左手摘灰铃,右手接红铃,铃也见毕欢,见毕叮当响,毕也见铃悦,见铃声幽幽,”他还“挂铃于肩上,到达波火火史地,清早取用洁白公鸡祭,深谷马桑插神座,捡石作烫净,除糟又祛粕,上午取用黄色公猪祭,宴请毕祖神,中午取用洁白山羊祭,祭祀诸路神,下午取用洁白绵羊祭,祭祀神法铃,黄昏取用洁白阉牛祭,祀毕又刹毕”,使红穗灰铃成了毕摩法铃。这些法铃经过阿都尔普、乌阿阿鲁之手后,后来传到阿苏拉则手中,拉则石色父女俩游毕经过斯义洛戈时,被阿孜恩莫家织布桩所阻,不得不将神经五具(毕摩所用的法扇、法铃、法笠、签筒和经书)从织机上方掷过去。当在木孜迁拖找到神经五具时,神铃已经飘走了,从此遗失了具有神的威力的法铃,只能重新铸制来取代。现在能见到的毕摩法铃,一般为铜制,呈喇叭形,顶部有孔穿以皮绳。毕摩经书载:“世间击皮鼓,鬼界若雷鸣,世间奏铃铛,鬼界响叮当。”可见法铃是毕摩在作驱鬼等仪式时用以传递神、鬼、人之间的信息并助毕摩法力的工具。法铃出自工匠之手,常见的是铜锡制成的,有赤铃和黄铃。▲法笠:彝语叫“勒伟”,是毕摩的保护伞和避邪物,一般用蔑编成,形如大斗笠,有的以黑色毡片或以纯白羊毛制成帽套套于笠上,谓之“毕尔拉略”,意为“虎眼神笠”,每作一次送灵仪式,便加一层羊毛毡,其层数愈高,表示毕摩法术高而请的人多,所以彝语谓之为“神笠毕晃晃”。据传古时候的法笠为红色八角形状。▲签筒:彝语叫“乌吐”,是毕摩常用法具之一,据传有镇魔降妖之功用,木质,中空,长短不一,按毕摩自身的体格择日制作,分公、母、子三种,尖部张口成梭锥形为阳性,张口呈半椭圆形为阴性,且张口大小与所持毕摩张口嘴形大小一致,若签筒张口过大,超过毕摩之口,会克主,不利于毕摩,若张口过小,则为法力不足。签筒由前后两节合成,前节谓之柏公,由名山深处柏树制成,后节谓之樱母,采自名山深处猎犬不及之处的樱木制成。签筒长度与所持毕摩前肘(包含五指)长度吻合,过长则把握不住,作法容易出错,或克主,对自身不利,过短则法力不足。签筒内装毕摩占卜用的神签,彝语谓之“洛乌”,有十八支或十一支两种。神签用竹削成,分阴阳两种,削成叉形为阴签,削成一侧尖形为阳签,用于占卜,签筒两端系以皮绳或铜链制就的背带,毕摩出行或举行仪式时斜跨于背上。▲经书:是毕摩作仪式的重要根据,诵经的程序或内容指导或规定仪式活动展开和延伸,都是在诵经中进行仪式程序的。经书种类繁多 , 据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分为“黎数”“咒术”“历算占卜”三大类,下分若干小类和子类。▲其他:毕摩法具还有毕摩随身带的法网、护身物、鹰爪、虎牙、野猪牙象圈和作仪式时根据需要临时制作的响竹、水鼓等。法网:彝语叫“海可”,是毕摩用来装载经书、法具和其它物品的网兜,一般由毕摩自己编制,编时用两根麻绳一根按顺时针一根反时针交错编成。鹰爪,彝语叫“鹫西”,是毕摩的护法物,也是毕摩神力的象征,用老鹰足爪风干弯成,一般系于法铃上。
其他仪式/毕摩
毕摩作毕在凉山,每户彝族每年都要举行三次以上的中小型作毕仪式。毕摩出去作毕时穿上法衣、戴上法笠、手持法扇或法铃、看上去显得比平时高大而威武。(见图:毕摩作毕)毕摩作毕时的说唱更是一种以彝族民间特有的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体裁,具有古朴、纯真、恐惧、高亢或低沉等变化无穷的腔调,令人听之感到殊属而神秘。彝族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小型的作毕仪式只需要几小时,中大型的要几天几夜,特大的作毕仪式可达九天九夜。由于篇幅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五个大型作毕仪式现场。在这个大型作毕仪式中基本上是包括了大、中、小型的作毕仪式。通过介绍,读者就可以大概了解到彝族毕摩作毕仪式的部份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民间神秘而精彩大型作毕仪式--林木撮毕现场,领略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所在。绕祭棚游行祭祀棚游行,彝语称“红炯”,是彝族民间祭祖灵仪式活动中宴饮祖妣亡灵仪式上供奉亡灵和毕摩主持祭祭祀仪式活动的场所。宴饮祖妣亡灵仪式结束即刻毁去。举行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告慰祖妣亡灵,不必为其儿孙们担忧;二是向祖妣亡灵们祈福,希望子孙兴旺发达、五谷丰登;三是主、辅祭双方以男丁之多少、牲畜的肥壮作为借机炫耀实力,辅祭方以抛洒的碎银多少作荣耀。游行以先主祭方后辅祭方,先长后幼的顺序分别举行。所有参加游行的壮年男性都装扮成古代武士,背负弓箭,腰佩宝剑,肩扛刀枪,领头者手持属于该户的纸幡,赶着祭牲举行绕棚游行活动。主祭方赶着祭祀羊、抬着赐福猪,边鸣枪边按照逆时针方向绕祭棚转三圈后,把赐福猪放回垫席上,把祭牲交给管理者,把各户的纸幡插在祭祀棚栏畜席上即可暂时退出场地。辅祭方由户主带领各自的男性成员分户进行,领头者手持属于自己的纸幡,赶着祭牲边鸣枪边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祭祀棚转游三圈。在游行过程中不断地报告姓氏名号后,将牲畜交给管理者,将纸幡插在主祭方最后一户后边的栏畜席上即可退出场外。主、辅祭方完成游行活动时,再由全副武装的主祭方男性青壮年带领祭祖毕摩队伍按逆时针方向围绕祭祀棚缓缓地转游三圈。由两位资深毕摩头戴法笠,手持法扇背诵《入棚经》。当众毕摩进入祭祀棚就坐于祭棚内时,绕棚游行全部结束。主祭方的武士们卸下武器装备挂在祭祀棚左前方,待供奉祭祖妣亡灵后离开场地。游行仪式结束后,将作祭棚的十二根松树杆送往东方靠放于一棵果树上,收起篾帘和圈席等用具,绕棚仪式结束。卸痢神座仪式卸痢神座彝语称“克莫”,是彝族宗教仪式神座中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神位名称繁杂,结构复杂的大型神座之一,包括许多天文地理等知识。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仪式内容进行增减神位。卸痢神座主要用于诅咒。如:诅咒仇人、返咒、招请神兵神将降灾于仇人的辖域,除黑污、卸痢葬痢、驱逐凶鬼等大型活动。仪式的目的是通过毕摩与天地两界各类神灵沟通并请来协助毕摩施法助阵,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现根据卸痢葬痢仪式中栽插的神座简要地介绍如下。卸痢神座的结构分为天界部份和地界部份。在仪式活动中要进行大面积的地面栽插招兵神座、大小毕摩们分工念诵《请神经》和有关的经书。卸孽神座仪式卸孽神座彝语称“吉尔古”,这是一种在卸除纠缠并为孽祸仪式活动上所插的神座,卸孽仪式分“卸除祖孽”、“卸除痨孽”和“卸除凶孽”三种。仪式目的是为被祭送的亡灵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卸除孽债和孽祸,让亡灵轻松地回归祖界,让子孙后代安居乐业。举行卸孽仪式的原由是(以卸除祖孽为例):在被祭送的祖妣亡灵中在世时曾是有权势的人、武士、狩猎者、祭师、工匠等有生望的社会人士,他们生前在为人处事中因自身或外部的原因,有意无意地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失误而祸害自身和子孙后代,加上因他们是有影响的社会活动人士,故受到人们的议论、褒贬、诅咒,这些社会舆论久而久之也会成为孽债为祸子孙后代。因此,在祭祖送灵仪式活动时,只要主人家有此要求,都要举行此项仪式。在活动中有挑孽除秽和投矛刺孽等动作。祭祖猪胛卜神座仪式祭祖猪胛卜神座彝语称“里木偎皮”,猪胛卜仪式是彝族宗教仪式中层次最高的活动。可分为“祭祖猪卜”和“卸痨猪卜”。前一种在祭祖送灵仪式中穿插举行;后一种在卸除猴瘟痨疾等慢性疾病时作为专场仪式举行。仪式目的是为因为凶性事件或慢性疾病等死亡的祖妣亡灵及因受此类疾病、事件等纠缠的子孙后代卸除病魔,让祖妣亡灵轻松地归祖而去,让子孙后代摆脱病魔而过上幸福的生活。仪式之前要举行猪卜祛秽仪式。猪卜仪式和祈福仪式上所需的牲畜和用具以及毕摩、主人、帮手都要经此仪式祛除污秽后才能参加后面两项仪式。猪胛卜仪式内容庞大,程序复杂,需要念诵的经书和背诵和口碑经很多,因仪式难度很大,故法术精湛的老毕摩才能主持此仪式,当仪式接近尾声时验看抽出的猪肩胛骨判断吉凶。毕摩手持猪胛骨的骨节以骨突为分界线,左面为主方判断吉凶,右面为辅祭方判断吉凶。
祈福神座/毕摩
祈福神座仪式彝语称“甘古”,是彝族宗教仪式活动中层次最高,内容庞大,程序复杂,神枝占地面积达一亩地以上,也是运用经典和口碑经书最多的仪式活动。可分为“祭祖祈福”、“卸痨祈福”和“卸凶祈福”三种。第一种在举行祭祖送灵仪式时穿插进行,第二种在专门举行卸除痨痢仪式即将结束时举行,第三种在专门举行驱逐凶鬼仪式即将结束时举行。仪式目的是把无形的祖妣亡灵送往远祖发祥地的上空--祖神界,把有形的祖妣亡灵筒送入菁洞。通过毕摩与祖灵和天地神灵沟通,向洁净无秽的祖神和生育繁殖神、福禄长寿神、人畜兴旺神和五谷丰登等神祈求,赏赐给子孙后代幸福安宁,繁荣昌盛的生活。神座现场分为天界、山区和平原三大部份,四十八处除秽祈福点。开始除秽祈福仪式时,领头的主人手持祖灵筒帅领主祭方所有的男性成员,在毕摩的指点下沿着神路往返于神座间,帮手们牵着马匹跟着祭祀队伍踩毁神枝弃于原地。
文化价值/毕摩
——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彝族就有了毕摩,有居住彝族人民的地方就有毕摩的作毕活动。美姑作为中国典型的彝族聚居县,是一代毕摩宗师阿苏拉则的故乡,有“索诺毕源头”(即毕源头在美姑县黄茅埂)之称,是全国彝族毕摩文化最浓厚的地区,以彝族文化聚宝盆而闻名海内外。毕摩文化,被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时刻贯穿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始终。美姑是彝族毕摩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8万人口中毕摩就有8600多人),典籍内容最为丰富,经书收藏最为完整的地方。1996年,美姑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先后成功召开了三届彝族毕摩文化学术研讨会。2003年美姑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彝族毕摩文化节,期间,国内外知名彝学专家学者建议启动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日,美姑县向凉山州委、州政府提交了关于成立“彝族毕摩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的请示;4月,中国彝族毕摩文化博览园在美姑县破土动工,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7月12日,凉山州正式成立“凉山州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委员会”; 8月,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化局授予“毕摩文化之乡”;9月起,来自凉山州美姑、雷波、盐源、州语委、州民研所的20位德高望重的毕摩,开始着手翻译、整理、修订经典毕摩文献,供“申遗”之用,与此同时,凉山州文化局积极与文化厅、中国艺术研究院沟通、联系,努力寻求关心、支持和帮助并聘请我国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工作。2003年以来,在四川省档案局和凉山州政府、美姑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凉山州档案局、州语委、美姑县档案局(馆)、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历经多年的努力,由美姑县档案馆、中国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在规定时间内将《凉山毕摩文献》向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申报。 日,国家档案局权威公布第三批国家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将毕摩文献等30件珍贵档案列入国家级名录。毕摩文化的宗教性是不可回避的,恰恰是彝族观念和信仰的特殊性构成了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和保护价值。保护和尊重各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明确的宗旨之一,也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当一部分都与宗教有关。当然彝族毕摩文化可以作为少数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突破口,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也是国家即将全面开展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行动中富有探索和指导意义的课题,不仅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4次
参与编辑人数:1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2:49:1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彝族毕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