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净山能玩几天真的能看见佛光吗?大概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呢?

铁路和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
  1. 铜仁机场最近与贵阳通航,每日1班,约30分钟可到。
  2. 离梵净山最近的火车站为玉屏。湘黔线上的多路列车均在此停靠。北京、上海、广州方向的游客可乘火车到怀化,再转乘汽车到铜仁。从贵阳乘“梵净山”号旅游列车,可直达玉屏。
  3. 从玉屏或铜仁到梵净山都只有公路连接。从玉屏乘汽车或中巴车至江口,再转乘专线中巴车可达梵净山脚。也可从玉屏至印江上山,但路程较远。
  4. 重庆方向的游客可沿乌江乘快艇从涪陵至贵州,沿河转乘汽车到印江上山。
可住山顶招待所(离景点有一段距离),20元/人,也可到金顶脚下的寺庙中求宿,以便第二天清早观云海和日出。
美食与购物
目前还没有美食与购物信息,
  1. 从大门方向走,只能沿黑湾河步行至上山的路,约需30分钟左右。
  2. 出于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景区没有缆车,7800多级台阶是对游客体力和意志的考验。
  3. 爬山时会特别热,头上最好搭一张毛巾,爬山时间慢的约需5―6小时,快的也要3―4小时,有滑杆。沿途没有或很少有卖吃的,最好自己带一些干粮。
  4. 夏季当心蛇,沿山路走一般不易碰到蛇,可别另辟蹊径。
  5. 山地风云变幻莫测,选择好天气上山,否则遇上大雾有什么景观都看不见的遗憾,能见度差的天气还需十分注意安全,千万别站在悬崖峭壁边上。
咨询电话:
地址: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
最近于更新&人气:
正在加载途经景点线路数据...
梵净山游记攻略
梵净山结伴同行
正在加载结伴自助活动数据...
梵净山旅游资讯
正在加载梵净山旅游资讯...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下面是网友对梵净山旅游提出咨询问答信息,
有回复是否邮件通知
添加新的景点
如果你去过好玩的地方,而我们网站上又没有的,你可以帮我们添加新的景点,通过大家的互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景点与更多的喜欢旅游的朋友分享,还可以获得我们澳游提供的澳游币。
这个功能不好用”,“这里为什么会是这个 样子?”,“如果这样的话我会很开心”, &这个景点放在了错误的省市&,您存在或者
发现了类似这些问题吗?一定不要迟疑。梵净山佛光奇景背后的秘密(图)|旅游-onlylady论坛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429|回复: 0
最后登录注册时间阅读权限70精华0积分299帖子
美女初长成, 积分 2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弥勒。一山一佛祖,一佛一奇景。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中,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此山峰作为弥勒佛祖的道场,作为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有着浓厚的佛学色彩,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心愿的寄所,而山上的“佛光”更是成了人们信仰的依据,也是千年来参不透的禅,解不开的谜,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
& &&&千百年来,神奇瑰丽的“梵净佛光”吸引了无数的朝山拜佛者,也渲染的梵净山更富有传奇色彩和神秘感。历朝历代,每当佛光出现,总能折煞世人,香客们以为是菩萨显圣,便心生钦仰,跪拜高呼。更有迷信的人误以为这是菩萨普度众生,引领人的灵魂去往西天极乐世界,便立刻跳向佛光。金顶的那块半截悬在悬崖之外的巨石也因此就有了一个凄凉而哀婉的名字——舍身岩,真不知这里轮回了多少心灵虔诚而又愚昧的灵魂。
& &&&佛光,在佛的世界里,在信徒的心中,那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之光,能见到佛光者,都是与佛有着莫大的福缘。而实际上,在自然界里,每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佛光就会出现。一是太阳明朗且高度不大,接近于水平线,这种情形一般发生在早晨或黄昏之前;二是在太阳相反的方向具有较厚的水汽层——云或雾,而以云海平静之时最为理想;三是人立于云海之上,并且太阳、人与云海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这时,太阳光经过云雾小水滴间的空隙,发生衍射分光作用,从而出现斑斓的光环,并将光环投影于后面的云雾映幕上。当人站立于太阳与云雾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而太阳的高度不大、人的影子很长时,人影就能反映在云雾之上,出现在彩色光环之中。这时,如果背日而立,就会看到“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朝见于西,暮见于东”的奇景。
& &&&诚然,佛光之谜解开了,现在的人们也不像古人那样膜拜,可每当佛光的出现,总能不由自主地的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折服,凝眸远眺,沉浸在大自然的恩赐中,惊叹着意料之中却又意想不到的梵净山之美。
& &&&试问,这样的奇景,怎能用科学的角度去欣赏呢,有谁不愿意听听流传了千年的神话呢,又有谁不愿意相信这里是梵天净土呢?!
夏日防晒大作战!
看《加勒比海盗5》仿妆杰克船长
清爽卸妆零负担最IN话题
一周回复最多帖
最新热门帖
最新精华帖简介/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梵净山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总面积为41900公顷,其中核心区25800公顷,缓冲区2800公顷,试验区13300公顷(其中旅游小区12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e&brelichi&)、珙桐(Davidia&involucrate&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0%。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最高海拔2572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本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
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并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
梵净山有着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有四个气候带,五个垂直土类和林带,有常绿暖性针叶林及楠竹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到针叶、阔叶混交林;而在山顶,由于海拔高度、云雾、湿度、风力等原因、形成了粗壮、低矮的矮林。列入保护对象的动植物达40多种,被称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地形地貌/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梵净山梵净山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对高度达2000米),它不仅是乌江与沅江的分水岭,而且还是横亘于贵州、重庆、湖南、湖北四省(区)的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
梵净山是中国黄河以南最早从海洋中抬升为陆地的古老地区。梵净山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中生代的造山运动,把该地区卷走了鄂川湘黔侏罗山式褶皱带。由于构造控制,尔后一直处于强烈的隆起区,拔地而起成为武陵山之巅。出露的中元古宇梵净山群,是陆向裂谷盆地-红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积岩系;山麓和山顶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动陆缘碎屑沉积。
自然资源/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梵净山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梵净山现存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并孑遗着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种。其存有生物种类2601种,其中植物1800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21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植物总数的43%;动物801种,脊椎动物有38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占贵州全省受保护动物总数68%。梵净山还拥有很多珍稀物种,比如黔金丝猴和珙桐等。
气候特点/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梵净山梵净山地区受东南亚太平洋季风控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海洋季风影响十分显著,冬季受寒潮影响一般较小。梵净山年平均气温13.1℃至14.7℃,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温度2℃,气温随地势增高而降低。年无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时数900-1170小时,年降水毫米之间,相对湿度平均达80%。按热量带划分,有明显的垂直带谱,从山脚至山顶分别是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无严寒酷暑。
人文历史/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梵净山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以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
梵净山正式载于史册,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梵净山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称“三山谷”。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辰山”。宋代《太平寰宇记》称“思邛山”,佛教于此时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数名并称:“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大佛山”。清代,梵净山称“月镜山”、“卓山”。
佛教渊源/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佛教传入梵净山梵净山是西南地区著名的千年佛教名山。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今印江县城郊)。(道光)《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贵州名胜古迹概说》云:“西岩有寺,宋迹也。”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965年),历代多次重修,后毁于“文革”,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佛教兴起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明永乐十一年(1413),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同年,贵州行省正式成立。
到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今江西省人)撰《黔记》(1608)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佛教文化
寺庙历代所修寺庙甚多,大小寺庙数百座,其中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最为著名,四大皇庵之一的护国寺占地就3000平方米,寺产遍及周围30多里。
释迦殿、弥勒殿在金顶上,始建于明朝,左为释迦殿,右为弥勒殿,中为金刀峡,天桥横跨峡上以沟通两殿。庙后各有一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
这组建筑地处梵净山绝顶,下临1000多米的深谷,举目四眺,百里风云尽收眼底,甚为壮观。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在金顶左侧,正殿三间,门额阴镌“敕赐承恩寺”5字,两侧配殿8间,仅存部分残墙,全部建筑面积占地1250平方米。镇国寺(俗名下茶殿)在承恩寺下方,始建于明代,二十世纪50年代倾塌。金顶古庙较多,遗址尚有回香坪、老金顶、圆通殿等多处,可惜尚存文字资料少。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禁砍山林碑,共两块,分别刻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护理贵州巡抚麟庆、贵州布政使司按察使李文耕署名的通告。1985年9月列为省级保护文物。梵净山敕赐碑《敕赐碑》全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为明朝万历帝赐封建立,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碑额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彩云。碑文悉为楷书,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其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8]&
天桥架于金刀峡之上的石拱桥,凌空千尺,极为壮观,桥面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
始建年代应当与释迦、弥勒殿同。二天桥在金顶腰,高3.9米,宽3米,雍正九年(1731)曾加修理。这两座桥迄今保存完好。
观音洞在金顶半山凹处,外方砌石墙,有岩浆泉水涌出,属上金顶的半山朝拜之处。九皇洞在金顶北约1公里,为一天然石洞,面积100多平方米,传说九皇娘修炼之处,洞门为块石砌成,洞内有皇娘梳妆井和磨簪石等。
金顶高约90米,海拔2493米,中部裂缝名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上有天桥相连。金顶周围有万卷经书、蘑菇石、老鹰岩、“金盆洗手”栩栩如生。老金顶千姿百态,角峰相遂,百丈深渊的牛尾河谷太子石一峰挺立,堪称一绝。云海波涛从金顶远望,白云无际,浓密处如堆积的新絮;稀疏时像薄洗的轻纱。面对此景,清人有诗云:“转眼风云相会处,凭空移步作神仙。”
每逢雨后初晴的上午9时前或下午4时后,在与太阳相对的云雾中出现五彩光环,中嵌人影,人动影动。在火光照耀的夜晚,浓雾中还会出现比人高大数十倍的投影,即幻影。
八是山花红叶。梵净山红花绿叶四季不败,珙桐、杜鹃、玉兰等在茫茫林海中亭亭玉立,一年四季轮番开放,游人如置身于花的海洋,心醉神迷。数百年来,湘、鄂、川、黔、赣、滇、闽及东西各国善男信女前来朝拜,络绎不绝,“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若城市然”,足见当时佛教之盛况。
梵净山从金顶摩崖石刻到庙宇的断垣残壁,从民间故事传说到民风民俗,都透出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虽然,由于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森林及动物大量减少,这一方尚存的原始生态并拥有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的地球“绿宝石”名气大增。已成为全国佛教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弥勒菩萨明清以来,弥勒与梵净山的传说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古人在新金顶巅峰之上建释迦、弥勒两殿,作为梵净山佛教的最高象征。
明代《敕赐碑》中,对弥勒与梵净山作专门记载,并称梵净山是“无边法界,极乐天宫”。明万历、清康熙年间,两次敕封梵净山,要求官府保护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脚庵”,清末又设“都司衙门”加以保护。
梵净山弥勒道场有神奇的自然景观相印证。在新、老金顶附近,常常可以看见奇妙的“佛光”和“幻影”,古人认为“佛光”和“幻影”就是“弥勒显像”,莫不虔诚跪拜。此外,从西路朝山古道的“拜佛台”远看,梵净山就呈现出三座弥勒像并列的景象:老金顶是弥勒坐像,新金顶是金猴朝拜弥勒像,三大主峰相连则是长达万米的弥勒卧像。贵州已故著名作家张克先生在梵净山采风时,从百余里外的印江县弥陀寺遥望梵净山,同样也发现金顶是一尊巨大的弥勒像。
有鉴于此,贵州佛教协会会长慧海老和尚重新认定梵净山为弥勒道场。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小飞、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亲临梵净山。
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在印江护国寺召开,中国佛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蔚临,代表中国佛协发表讲话,讲到“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日,古历四月初八,在印江举办了首届“中国梵净山护国寺佛诞节”,又名浴佛大法会,纪念释迦牟尼2549岁的生日。他们对梵净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学诚法师再次肯定梵净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并亲题“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碑名。该碑立于印江县护国寺,与该寺新出土的10余尊明代佛像同为“镇山之宝”。
主要景点/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棉絮岭梵净山西上梵净山的汽车终点站、西线徒步起点,海拔2000米,正前方新金顶、老金顶、凤凰山一览无余。
在此可以看到梵净山一大奇观—万米睡佛、又为佛中佛,佛头三个、座佛两尊,寓意“五福临门”,且长达万米,为世界之最,极像大肚弥勒,千百年来当地百姓把梵净山称作“大佛山”,山即是一尊佛、佛即是一座山。赐敕碑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皇帝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碑文写到梵净山是“古佛道场”,是“天下众名岳之宗”,是“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地”、“崔巍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名震南京、北京,倾动13地方行省,吸引王公大臣、黎民百姓纷纷涌来朝拜的“极乐天宫”,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云金顶山峰拔地而起,垂直高差达百米。上半部分一分为二,由天桥链接,两遍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
边供奉弥勒佛。由此印证现代佛(释迦牟尼)向未来佛(弥勒佛)的交替。晨间红云瑞气常饶四周,人称红云金顶。
攀铁索而上,四面悬崖峭壁、一路古庙摩崖,主要有明万历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桥功德碑》等。中途经过灵官殿、龙头石,到达观音洞。观音洞是绝壁上的一处石穴,依山悬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万丈深谷,供奉观音菩萨。观音洞又叫做“打儿洞”,传说长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顶磕3个响头,再带一小石头丢入金顶半腰这个洞中,必得佛赐子女并健康成长。观音洞外面凭空伸出一块石头—报恩石,上刻有“无德不报”4个大字。从观音洞往上为“金刀峡”“一线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
黔山第一石
西线上梵净山,到达山顶草甸层后,立于山头的一尊奇石,像赞美人而伸出的大拇指:你是第一!据说清朝大书法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匾额)书写“黔山第一”也来自它的灵感!万米睡佛万米睡佛,仰卧在梵净山顶,长达10000米,为世界之最。千百年来,各地百姓把梵净山当作大佛朝拜,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蘑菇石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它已
经在风霜雨雪中飘摇10亿年以上)。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它如今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还走进了富丽堂皇的人民大会堂。
重建历史/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一次重建梵净山明隆庆年间至明万历中叶(),明政府镇压梵净山以东的“腊尔山苗族大起义”后,在该地区开始修建“南方长城”,并对被破坏的梵净山佛教进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马古寺外,另据(道光)《印江县志》载,又新建孝慈寺(今印江县合水镇)、回龙寺(今印江县木黄镇)、天庆寺(今印江县木黄镇)、天池寺(今印江县永义乡大园子村);此外还修复了梵净山老金顶的金顶古茶殿,以及新金顶的释迦殿、弥勒殿等,同时拓宽天池寺-薄刀岭-剪刀峡-金顶古茶殿-新金顶释迦殿、弥勒殿的西朝山大道。万历元年(1573)金顶《院道碑》详细记载印江知县雷学皋重建情况。《剪刀峡摩崖》也记载了印江信士杨洪德募修西朝山大道之事。在2011年左右,护国寺发掘出明代天池寺石雕佛像十余尊,也是万历年间第一次重建时的重要佛教文物。
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以金顶古茶殿、释迦殿、弥勒殿为中心,沿朝山大道辐射至西岩古寺、天马古寺的西、北两路的寺庙群。二次重建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贵州播州土司(今贵州遵义)杨应龙叛乱,祸及梵净。“既自播乱之后,传闻四方,往来朝觐人稀,非复日盛”(《敕赐碑》)。万历四十六年(1618),梵净高僧妙玄和尚奏请明神宗重建梵净。“以故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敕赐碑》)。神宗皇帝降旨重建梵净山,赐佛经两部,并令妙玄和尚为钦命僧,主持梵净重建事宜。各级官员亲往督查,北京户部郎中李芝彦撰《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简称《敕赐碑》)。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九皇殿、三清殿、圆通殿、弥勒殿、释迦殿、通明殿。其中,老金顶古茶殿被敕封为皇庵“敕赐圣旨承恩寺”,又称“金顶正殿”,寺内供奉皇帝牌位,赐有“镇山之印”。天庆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扼四方朝山大道,称“四大丛林”,也同时被敕封,是为梵净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其他六殿分布于正殿承恩寺左右,世称“六大脚庵”。此次敕封的寺庙大都带有“天”或“恩”字样,表示“明朝天子”的“浩荡皇恩”。妙玄和尚被敕为钦命僧,尊为重开山场之祖。他住持金顶正殿承恩寺,统辖全山朝拜事宜,续传梵净灯火。《敕赐碑》立于通明殿旁,成为梵净山“镇山之碑”。
此次重建,使梵净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脚庵,环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厘定寺产,招纳僧户,修藏经塔。梵净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内,香火盛极一时。“尽自开辟迄今,海内信奉而奔趋,不啻若云而若水,王公大人之钦谒,恒见月异而日新”,“所谓古梵净鼎而新焉”(《敕赐碑》)。此间,诗人张简臣作《登尖岩望梵净山》,以“邈尔嵩华泰岱千万重”句赞梵净山雄奇;喻政《登梵净山》,则以“古殿灯燃长白昼,危楼钟动欲黄昏”志其朝拜之盛。三次重建清初,梵净山成为抗清志士逃禅隐居之地。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便隐居于此,他自号“天台逸人”。(道光)《印江县志》载他:“爱梵净山,居焉……印人多就学焉,年九十余卒”。
清康熙年间,梵净山重新敕封并重建,并将“天”、“恩”字号寺庙改为“国”、“恩”字号,以示“天朝上国”的“仁慈恩典”。皇庵天池寺被敕名为“护国寺”,成为梵净山最大寺庙。梵净山佛教重新鼎盛,与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势。世人争相朝觐,远至川蜀、湖广、江浙。每朝山,金顶正殿承恩寺人流如潮,山民在此卖食、占卜、出售药材,宛若市井,故承恩寺附近被称为“老街”。(康熙)陈鼎《黔游记》云:“梵净山(金顶),高数千仞,有古刹六,春日进香者,日以千计。”(雍正)《新路观音殿碑记》云:“梵净山,自我朝敕封以来,尤称黔州之佳境也”。徐言《梵净山记》云:“揆溯有明迄今数百年,朝谒者呼声震天,靡有止息……每朝山,旦暮香风飘渺,散满下界里许……三郡朝谒者岁如蚁聚,即邻省西蜀、湖南亦络绎不绝。”《金顶摩崖》载康熙年间李光春携妻陈氏同朝山十五年事,以及湘人“楚南迢递肯相谒,也是前身有此缘”纪游诗等。乾隆年间,印江知县、名剧《歧路花》作者李海观(今河南省人)“乙丑秋(1769),邑大旱,海观步祷滴水岩,雨立沛,百姓设筵迎劳……欢如也”。
康乾之世,梵净山除扩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将“六大脚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脚庵”,主要有:白云寺、太平寺、钟灵寺、坝梅寺、回香寺、朝阳寺、香山寺、镇江寺、洞德寺、兴隆寺、印落寺、罗将寺、明月寺、大佛寺、弥陀寺、飞缘寺、九龙寺、举贤寺、法华庵、观音殿、天王殿、接引殿等。其中,太平寺、坝梅寺、回香寺、钟灵寺闻名遐迩迩。太平寺,清初思南府副总兵杨光谦、印江乡贤杨国彦募建。太平寺与皇庵天庆寺同扼北朝山道,寺宇占地900余平方米。著名高僧深持和尚、天隐道崇(临济33世)先后主持,传明末高僧破山大师之临济宗之法脉。坝梅寺,扼南路朝山大道,康熙十五年(1676)扩建,该寺也传临济宗法脉,因有坝溪、梅溪两河谷地带大量寺田,收谷颇多,世有“坝梅寺谷子”之称,。此外,西路的钟灵寺、东路的回香寺,香火也极旺盛。四次重建嘉庆元年(1795),松桃苗民首领石柳邓与湘西吴八月进行“乾嘉起义”,松桃义军开辟从石梁至梵净山道路,据险周旋。石柳邓死后,义军余部在梵净山地区坚持达12年之久。道光间,梵净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为天恩寺(1822),改通明殿为报恩寺(1832),要求僧众上报天恩、国恩,下报父母之恩。又扩建孝慈寺(1832),重塑金顶弥勒、观音铜佛像等。此次重建后,梵净山佛教恢复兴盛。道光十七年(1837)《松桃厅志》云:“每岁夏间,朝礼者远近几万余人,川楚之民咸在焉。”道光二十一年(1841)《思南府续志》云:“六月中,远近男妇烧香顶礼者不下万人。”在此期间,曾于鸦片战争中在广州率军抗击英军的湖广提督、果勇侯杨芳(今贵州松桃县人),也多次登山览胜。五次重建咸丰五年(1855),贵州爆发“咸同大起义”。铜仁“红号军”首领赵子隆打出“真主出生,弥勒降生”口号,在梵净山三角庄建立根据地,达一万之众,与思南荆竹园“白号军”联成一气,屡次攻破附近州县。咸丰帝饬令川、黔、湘三路清军“痛加歼洗”。同治九年(1870),三角庄根据地陷落,红号军全军覆没。
光绪元年(1875),太平天国军余部刘胜乘朝山之机,率20余人假扮清军,持洋枪人入山,自号“黑地大王”,赶杀僧尼,四处劫掠。光绪五年(1880),梵净山环山五属团练合编为“松桃协左营练军”,新任贵州巡抚岑毓英[13]&&亲往率军督剿,在梵净山隆参和尚,以及印江生员廖凌霄、武举吕嘉会向导下,次年(1881)肃清刘胜。
镇压红号军及刘胜后,梵净山遭到严重破坏,满目疮痍。“寺院及诸菩萨俱为灰烬,尔时僧众风散云流”(《重修朝阳寺碑》)。“环山居民遭此劫杀,杀绝者不下七百户,杀葬者何此四千余命”(《镇国寺碑记》)。为加强防范,巡抚岑毓英奏请于皇庵护国寺建“都司衙门”,称“护国营署”,统领“松桃协练军”分驻环山八汛,对梵净山实行长达30年的军管。粤人吴月楼为镇军,“镇守此山,号令森严,军民畏服”(田宗润《诗会集韵·序》)。清政府又移铜仁县于大江口,控制铜仁上关码头(后改为江口县)。移思南府安化县于大堡,扼守西朝山大道(后改为德江县)。“两县一都司”的设立与调整,有效防止祸乱再起,保证了梵净山正常的朝拜活动。
自光绪六年(1881)起,在严密军管下,岑毓英令隆参和尚主持重建梵净。“于是重新募化,依旧修建。创修镇国、水源、明珠等寺,复修回香坪、明镜山各庵,新开老金顶,整新金顶,九皇洞各殿。斯时庙宇辉煌,神像皎洁,较以前尤甚,信善男妇,朝拜士民,比上年更多。”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院墙侧门石刻对联云:“烽烟六载平凶曜,香火万家奉福星。”寺内供奉云贵总督岑毓英“长生福禄牌位”一方。光绪十一年(1885),全山又开斋放戒,众僧公举隆参为方丈。隆参是为梵净山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主持梵净山30余年,直到民国初年。
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前后,梵净山第五次重建结束,此时,全山梵宇相望,佛像威严。全山诸寺以皇庵护国寺最为壮观,其旁建都司衙门,增建校场、武庙、先祠、岑公祠等。护国寺号令全山,信众功德俱纳于护国寺,世有“护国寺金子”之称。护国寺旁土地平旷,群峰环绕,世人乐居,衍为村落。新建各寺以水源寺尤为闻名,该寺收容战后无家可归之女子入寺为尼,故世有“水源寺女子”之称。此次重建,已逾康乾之盛。(光绪)《铜仁府志》载梵净山朝拜盛况云:“佞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或百人,或数十人为一队,导之以旗,每人背黄袱,呜呜唱佛歌,前呼后应,举队若狂。”印江诗人田宗润《朝山客》云:“为名为利为长生,许愿香客结队行。一步一声山谷应,南无声杂本鱼声。”四川酉阳州刘华里刻对联于金顶石壁云:“到此间来来往往灭了许多奸雄;由是路口口声声念不尽的南无。”
此间,都司吴月楼及幕客朱仲衡邀集文人学士,登临游览,举办大型诗会。《承恩寺碑》云:“新显豪士,群贤毕集,壁间重写梦游,清风明月,各志高怀,则又与岳阳楼竞衡。”印江诗人田宗润作《诗会集韵》,于梵净风物名胜,一一题咏。其《序》云:“爰于六月既望,邀集学士文人,登临消夏,既而烟茶互吸,诗酒兴连,启凤腾蛟,宝主尽东南之美,信可乐也。”印江著名书法家严寅亮(题北京“颐和园”匾者)亲题“黔山第一”巨匾悬于护国寺山门。都司衙门大殿又有“黔山领袖”、“明政宽和”巨匾,名山墨宝,相映生辉。衙门将士每日演武,勤为操练。四川著名武林高僧铁肩和尚慕名前往,切磋武术,流连忘返(后往贵阳黔灵山弘福寺,礼十世方丈智明为师,又住持贵阳东山寺,辛亥间教习贵阳革命党新军)。民国初年,贵阳著名高僧了尘和尚、贵阳名人何麟书游览梵净山。他们拜会隆参和尚,并作有诗文,流传至今。
历史沿革/梵净山[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13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桐)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5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
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谁不向往这么一个返璞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呢!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11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梵净山是佛教胜地,“梵净”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成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
梵净山中最珍贵的动物是黔金丝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称之为“灰金丝猴”。梵净山为世界上唯一分布区,据调查仅有500余只,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黔金丝猴的分布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活动于保护区东北部松江县境内,海拔米之间;那里地形崎岖、林木茂盛。它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为食,它们过着典型的群体树栖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龄组成,最强壮的雄猴任群体的首领,但各群体间互不往来,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重叠,囿于固定的领地。对于受伤和死亡者则有抢尸习俗。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庙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开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庙殿堂星罗棋布。敕赐镇山印,号称“古茶店”,古茶殿亦称“承恩殿”,位于梵净老山与金顶间的斜坡上,规模宏大。分为上、下两个殿宇,上殿称上茶殿,下殿称下茶殿。半山有石墙,石墙正中有拱门,门框上嵌一块石刻匾额,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敕赐承恩殿”5个大字。院墙和殿基均为块块板岩叠造而成。下茶殿的残垣断壁边,耸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计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张鸿翔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写,文中描写梵净山的开山由来与几番兴衰历史,生动地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及朝觐的空前盛况。
梵净山老金顶之下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户部朗中李芝彦撰写的《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碑高达2.9米,宽1.5米,共1394个字。碑文详尽描述梵净山的名胜风光,内容十分丰富,是梵净山重要的文物。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15:16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见佛光的人有福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