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工作比较极端,一般人买单反有必要吗完成不了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巅峰销售心理学-完美版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巅峰销售心理学-完美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
上传日期: 09:33: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巅峰销售心理学-完美版
官方公共微信我的位置: &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作者: 孙圈圈
来源: 圈外,ID: iquanwa...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作者: 孙圈圈
来源: 圈外,ID: iquanwai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
然而,我带过很多人,也招过很多人,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怀疑自己看人不准。直到前阵子看到吴军的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细回想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
问题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思维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想看,如果是你,会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备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更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出去。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问题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我此前特地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延伸阅读:
别羡慕华为人均工资58万,看看华为人是如何工作的
来源:销售与管理 微信号Marketing360
成功的事业依靠的是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工作原则、方法,这些好的原则、方法就是工作的“捷径”。华为人的工作效率之所以很高,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学历,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更加出众,而是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科学合理的工作原则!
先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
“新员工在工作中有干劲,总想着做大事,这可以理解,不过任何事情还是从简单、容易的开始为好。”——任正非
华为公司为了让员工掌握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在员工培训阶段,就强制员工先从难度较小的工作开始,然后逐步深入,逐步增大工作难度。在培训中,公司会先安排一些难度较小的任务,以此来观察员工的能力,同时也为了帮助员工慢慢适应华为的工作进度。随着新员工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会逐渐增大任务的难度。通过培训,公司有意强化员工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完成工作任务的意识。
华为的培训师常常会用这样一个案例来教育新员工:纽约第五大道有一家复印机公司的老板,想要寻找一位有能力的推销员,于是面试了三位应聘者,并且愿意给他们一些机会来证明自己。他给这三个人安排了任务,让他们去推销公司的复印机。
第一位员工认为公司想要卖出更多复印机,那么一定要尽可能地扩展客户源,于是他首先想到了农夫,他觉得如果自己可以将复印机推销给农夫,那么就可以开拓更大的市场。于是他开始行动,并且苦口婆心地说了一整天,才说服农夫购买了一台复印机。
第二位员工也抱有同样的想法,于是他找了一位渔民,然后花了7个小时将复印机推销给了渔民。
第三位员工没有像前两个人那样做,而是选择了找电器经销商,然后卖出去了600台复印机。
亲,您可以把此文章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让给您的朋友们也一起学习微商知识。
你可能对下面的微信群也感兴趣
Copyright (C)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4
会微信学习平台为什么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还需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
文 | 孙圈圈 授权发布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
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
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
然而,我带过很多人,也招过很多人,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怀疑自己看人不准。直到前阵子看到吴军的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细回想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
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思维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想看,如果是你,会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备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更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出去。
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问题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
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
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我此前特地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
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
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
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非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
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
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孙圈圈,曾是全球顶级咨询公司总监,撰写的职场干货书《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豆瓣评分高达9.0。她过去的企业咨询经历、管理经历、创业经历,使其兼具「企业、管理者、咨询师和职场人」四种视角,个人原创公众号圈外(iquanwai)的文章实操性和价值度极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工作中态度比能力重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工作中态度比能力重要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龙腾网提供快捷登录:
亲!自日起,浏览龙腾网评论区必须要,并且哦!注册即送金币!为保障帐号使用通畅,请务必填写正确的邮箱并认证!为保障您在评论区的发贴权益!可直接通过龙腾网答题得积分的任务,获得500积分!
站长推荐 /3
权限受限的新老网友可通过参加新手问卷,补足不够的积分获得互动权限,每个用户有且仅有一次参与新手问卷的机会。
龙腾网将于公元日起,对龙腾网论坛的评论区主题采取消耗金币的方式半开放阅读。届时没有注册龙腾ID或金币不足的网友将无法查看评论区的主题;
各位龙腾网的翻译朋友们:
新的翻译勋章和等级已经制作出来了,近期,系统就会根据被首页采用的原创翻译文章数(翻译加工厂十条算一篇),自动授予不同的勋章。
另外需要女性翻译专属勋章或想保留旧版勋章的,在勋章发放后可以去意见区申请。
Powered by Discuz!X3.2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