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花1024万美元购买俄罗斯参观中国航母航母,却未用于军事,这其中有何目的呢

&p&世界现代海军,乃至世界现代军事的称呼,编制,定义等等基本上都是起源于英法两个国家的。而其中海军更多的来自于英国。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在冶金技术可以造出前膛装火炮,并且航海技术可以支持远洋航海之后。古代维京人的那种跳帮近战肉搏的作战方式就逐渐被远程火力对射所取代直至今天。英国海军最早的作战舰只主要只有两种,一种是用于远洋决战的风帆战列舰(Ship of the line),一种是用于近海护卫的风帆护卫舰(Frigate)。&/p&&img data-rawheight=&400& src=&/v2-ad236e3afa9a6e8f7348_b.jpg& data-rawwidth=&7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v2-ad236e3afa9a6e8f7348_r.jpg&&&blockquote&著名的胜利号就是风帆战列舰。&/blockquote&&p&战列舰用于排成一排海上对决,而护卫舰用于保护港口或者侦查通讯。但是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延伸和增加,很多时候海战不仅仅围绕着对方舰队和港口作战,开始围绕着贸易线, 对商船进行劫掠和保护成了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p&&p&但是此时相对于满世界乱跑的各种破交船只(有的是快速商船改装,有的是远洋护卫舰,有的是专门的掠私船或者海盗船),战列舰的造价高昂,火力和装甲过剩,航速不足。而护卫舰根本不能远航,火力和装甲又不占优势。所以需要一款介于两者之间的舰种,也就是巡洋舰的诞生。&/p&&p&所以巡洋舰有着一定的火力,聊胜于无的装甲,强大的远航能力和可观的航速,能够保证在不同的殖民地和贸易港口之间巡航以保护自己的贸易线路不被劫掠而诞生。由于巡洋舰没有什么像样的装甲,所以阵列对射的时候巡洋舰很容易吃亏,因此在海战时,巡洋舰一直是作为前出侦查巡逻警戒的作用。&/p&&p&但是彼时的巡洋舰的应用并不是那么明确,往往是需要巡洋舰时,由一些大型舰队护卫舰或者快速战列舰就会充当巡洋舰使用。随着多年的使用检验和比较,最后各国海军都认为,三桅杆快速风帆战舰是作为巡洋舰的最佳选择,所以三桅杆快速风帆战舰就作为典型的大型风帆巡洋舰的基本样式一直活跃到风帆被淘汰出航海史。&/p&&img data-rawheight=&690& src=&/v2-21aced7cb345bc8cdf48d1a_b.jpg&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v2-21aced7cb345bc8cdf48d1a_r.jpg&&&blockquote&英国海军“康华丽”号三桅杆快速风帆战舰(HMS Cornwallis)就是一艘典型的巡洋舰,但它实际划分为三等战列舰。日,作为侵华舰队的旗舰,清朝政府与大英帝国在上面签署了《南京条约》。&/blockquote&&p&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争武器的进步,到了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一种新式武器威胁了所有大中型海军舰艇的生存——鱼雷。&/p&&p&鱼雷威力巨大,幸运的话一发即可瘫痪一艘大型军舰,两三发就可以不能击沉也能让它退出战斗。发射结构简单,只需要推入水中即可,不需要额外的发射装置。所以伴随着鱼雷而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舰种——鱼雷艇。&/p&&img data-rawheight=&203& src=&/v2-f6e852de3d8d3bcac707174_b.jpg&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v2-f6e852de3d8d3bcac707174_r.jpg&&&blockquote&早期鱼雷艇基本上就是纯粹的快艇带上两三颗鱼雷和一两门自卫用的小口径机炮,贴近对方主力战舰发射鱼雷,所以鱼雷艇官兵必须“胆大勇死”(语出北洋水师)。&/blockquote&&p&鱼雷艇机动灵活,排水量小,只有几十吨。航速极高,在主力战舰只有十一二节的时候,鱼雷艇的航速就已经开始逼近二十节了。所以为了对付这类行动敏捷,速度极快,但是又具有极大威胁的舰种,各国可谓绞尽脑汁。&/p&&p&最后发现,要想对付鱼雷艇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鱼雷艇上加装中小口径速射炮,用以打击对方鱼雷艇。但是这样的话,首先要保证自身有一定装甲防护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航速,又不能放弃鱼雷艇的本门武器——鱼雷。所以其本身大小必定要大于一般的鱼雷艇,所以各国的一等远洋鱼雷艇就逐渐演变为专门为此而打造的新型舰只——驱逐舰。&/p&&img data-rawheight=&304& src=&/v2-c8b165f12de_b.jpg& data-rawwidth=&5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v2-c8b165f12de_r.jpg&&&blockquote&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驱逐舰——“哈沃克”号(HMS Havock)在当时被称为“鱼雷艇驱逐舰”,排水量240吨,航速26.5节,远大于普通鱼雷艇120至80吨的排水量和24节左右的航速。&/blockquote&&p&而与此同时,用于动力设备的变化和全球贸易的形成。风帆时代定义混乱的巡洋舰,也发展成了专门设计制造的蒸汽动力巡洋舰。&/p&&p&由于载煤量直接决定航程,所以很多巡洋舰往往有着超过其他军舰的超大煤仓。同时为了提高航速,装甲往往没有或者只有少量装甲,比如穹甲,只保证中弹后不易沉没,而不是为了弹开炮弹。火炮也不追求大口径和射程,而是射速快且具备足够威力的中口径火炮。&/p&&img data-rawheight=&336& src=&/v2-5c940e840bc1e_b.jpg& data-rawwidth=&5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7& data-original=&/v2-5c940e840bc1e_r.jpg&&&blockquote&北洋水师的致远舰,就是三桅杆快速风帆战舰的直接替代者,航速高,航程远,只准备穹甲装甲和中口径火炮,排水量适中。&/blockquote&&p&至此,我们问题中的两个主角:驱逐舰和巡洋舰都出现在了同一个世界,而且两者的功能和区别都很明确,那么两者的概念是怎么模糊的呢?&/p&&p&随着技术不断地进步,处于对于火力和远洋的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蒸汽轮机的发明,使得驱逐舰的航速一下子提升到了34节以上,体型也从二百多吨,增加到了一两千吨。驱逐舰也逐渐发展成为舰队驱逐舰,也就是能够跟随远洋舰队出击进行海战,通过远程鱼雷袭扰对方主力舰队的多面手。&/p&&p&而同时期的巡洋舰也从单一的巡洋舰演化出两个主要的巡洋舰种——有重型火力和装甲用于舰队决战的重巡洋舰(负责跟随舰队或单独行动对抗敌方中小军舰)和只有少量装甲和速射火力的轻巡洋舰(主要作为驱逐舰队旗舰对抗敌方小型军舰)。&/p&&p&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介于战列舰和巡洋舰之间的舰种——战列巡洋舰(主要负责对付敌方轻重巡洋舰)和其它更多的巡洋舰种(轻巡洋舰进一步提速的侦查巡洋舰,商船改装或者战舰伪装的破袭巡洋舰等)。所以说在二战之前,只要不是主力对决,基本上大海就是巡洋舰的天下。&/p&&img data-rawheight=&481& src=&/v2-e5ff331f8c903e87cb421c1ede3a21ac_b.jpg& data-rawwidth=&6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v2-e5ff331f8c903e87cb421c1ede3a21ac_r.jpg&&&blockquote&1922年,为了调和各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而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更是在法律定义了不同舰只舰种的分类和作用,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舰种分类基本上都是华盛顿条约的产物。&/blockquote&&p&至此,在二战前后,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链”(不算航母):&/p&&p&战列舰(70k-20k吨)&战列巡洋舰(30k-15k吨)&重型巡洋舰(20k-8k吨)&轻巡洋舰(10k-1k吨)&驱逐舰(4k-0.5k吨)&/p&&p&此时的巡洋舰,除了传统的巡逻保护贸易线路以外,更多的是作为驱护舰队指挥核心和大舰队外围力量,打击巡洋舰,驱逐舰和护卫舰,警戒侦查,提供防空火力,指挥己方驱护舰作战等等职能。&/p&&p&此时的驱逐舰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打手。负责跟随大舰队或者驱护舰队保护商船,保护主力,追着潜艇满世界跑,布置在舰队外围警戒侦查,前出释放烟雾,水雷或者鱼雷干扰敌方作战等职能。&/p&&p&在二战期间,随着雷达,飞机和航空母舰的应用。由于防空武器的落后,大型军舰的生存受到了极大威胁,所以战列舰,重巡洋舰和战列巡洋舰都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战列舰更是直接退化成“对陆攻击舰”,只在菲律宾打过一次像样的炮战。&/p&&p&航母逐渐变成了海战的绝对主角,所以二战之后,新建的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甚至留存下来的战列舰都围绕着航母(苏联是潜艇)发生了变化。&/p&&img data-rawheight=&500& src=&/v2-085336edc3a7b1e9f07db429b0b7cf78_b.jpg& data-rawwidth=&7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40& data-original=&/v2-085336edc3a7b1e9f07db429b0b7cf78_r.jpg&&&blockquote&武藏和大和的沉没标志着海战巨舰大炮的时代永久的过去了。&/blockquote&&p&首先是随着重型火炮的威胁和重装甲目标的消失,给了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一个非常良好的生存空间。重型鱼雷之类的对付大型军舰的武器也逐渐退化成对付潜艇的中小型鱼雷成为次要武器。护航任务又被护航航母和驱逐舰替代,巡洋舰大多跟随舰队行动提供防空火力。驱逐舰也逐渐大型化成了海战主角之一,广泛用于反潜,防空,反舰等多重任务。舰队前出侦查的任务也逐渐被雷达和飞机所取代。但是与此同时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使得防空压力陡增了一个数量级。而随着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反潜,尤其是远洋大面积反潜的需求应运而生。&/p&&p&面对新的形势,大型军舰的存在别的毫无意义,不仅目标巨大,机动缓慢,而且造价高昂,部署困难。所以二战一结束,几乎各国海军都在同一时间停止了大型军舰的建造和服役,在水面舰艇上全部转向了既能伴随舰队行动,又具有一定独立作战能力,而且相对廉价经济的轻巡洋舰(或驱逐舰领舰)和驱逐舰。&/p&&p&而导弹技术的出现,更是让中小型舰艇在一瞬间有了可以和以前战列舰相提并论的海战火力投送能力。但是此时的电子设备和导弹体积笨重庞大,功耗居高不下,不是一般的舰艇能够承担的,所以导弹巡洋舰应运而生,够承担了远程雷达的搭载平台和大型导弹的发射平台,成为了除了航母以外最好的舰队核心。&/p&&img data-rawheight=&428& src=&/v2-c65e5c6ac43f_b.jpg& data-rawwidth=&5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v2-c65e5c6ac43f_r.jpg&&&blockquote&光荣级搭载的“沙箱”反舰导弹的巨大体型和饱和攻击的庞大数量,使得其很难被装备在同时期排水量只有几千吨的驱逐舰上。&/blockquote&&img data-rawheight=&800& src=&/v2-aa7b47a22da1ef40bc5608e3_b.jpg& data-rawwidth=&112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v2-aa7b47a22da1ef40bc5608e3_r.jpg&&&blockquote&提康德罗加上的SPY-1A相控阵雷达耗能巨大,如果全时开启,航程会缩短将近2000海里,发动机大修间隔要缩短三成,放大到近万吨的巡洋舰体型才能勉强吃得消。&/blockquote&&p&而同时期的驱逐舰也变成了导弹驱逐舰,并逐渐大型化以满足远洋需求,动辄大的七八千吨,小的也有三四千吨。主要作为舰队反潜防空的主力,要么在舰队外围奔波或者补充核心巡洋舰所不能照顾到的空隙,要么独立作战,满大洋寻找那些藏匿在海水里的各种潜艇,又或者搭载一些反舰火力为舰队提供备份。&/p&&img data-rawheight=&349& src=&/v2-c4beed2f595fc2f2202cdeb7f88c3695_b.png& data-rawwidth=&8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2& data-original=&/v2-c4beed2f595fc2f2202cdeb7f88c3695_r.png&&&blockquote&“现代”级和“无畏”级就是典型专用驱逐舰,排水量都大大超过以往驱逐舰以搭载巨大的导弹,庞大的电子设备并具备独立远洋能力。但比不过同时期巡洋舰的战斗力。&/blockquote&&p&所以此时巡洋舰和驱逐舰的区分已经不再明显,无论是在吨位,武备配置,针对敌情或者舰队位置方面都在不断的缩小差别,在实际应用上已经出现了不少重叠的地方。&/p&&p&在二十一世纪前后,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升级改进,导弹的不断升级换代。以前的高性能雷达不断降低能耗和体积,以前的中小体积导弹不断提高射程和威力。所以在大型化的驱逐舰上雷达越看越远,导弹越带越多,体型也越来越大。&/p&&p&而与此同时,重新大型化之后的巡洋舰成本和实际效用都已经很勉强。尤其是“基洛夫”级和“长滩”级之后,美苏两国都意识到,与其大型化巡洋舰,不如将巡洋舰的功能拆分给航空母舰和驱逐舰。这样不仅廉价灵活,而且效果更好,威力更大。所以,这一切使得大型驱逐舰的战斗力不断提升,而巡洋舰止步不前。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小。&/p&&img data-rawheight=&547& src=&/v2-f1de0edee0d421cd53f362_b.png& data-rawwidth=&7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2& data-original=&/v2-f1de0edee0d421cd53f362_r.png&&&blockquote&阿利伯克首舰为了背负原本在巡洋舰上的相控阵雷达,不得不从7800吨,逐步放大到最终的9000吨满载排水量,无论是性能还是吨位都与同时期的巡洋舰不想上下。&/blockquote&&p&导弹巡洋舰的作用越来越小,要么不够灵活部署困难,性能落后不再突出。而巡洋舰仅存的舰队核心指挥功能要么被更大的航母或者专门建造的指挥舰夺走,要么大型化之后的驱逐舰也能够替代之。所以昂贵的导弹巡洋舰彻底失去了作用,便再也没有一个国家海军使用导弹巡洋舰这一概念来设计建造和使用新造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了。&/p&&p&所以新世纪之后的新造大型水面舰艇,无论是日本的“爱宕”级,美国的“朱姆沃尔特”还是韩国的“世宗大王”的排水量都超过一万吨(“爱宕”存疑),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没有继承巡洋舰这一称谓,而是继承驱逐舰这一称谓。&/p&&img data-rawheight=&500& src=&/v2-b9c1b2c36e66fbd283a7f77a_b.jpg& data-rawwidth=&8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v2-b9c1b2c36e66fbd283a7f77a_r.jpg&&&blockquote&“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拥有一万五吨的排水量,远远超过美国现役的“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的九千八百吨排水量。&/blockquote&&p&这些新世纪下水的大型驱逐舰,已经与以往排水量超过一万吨的水面舰艇有了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得益于自动化的武器系统和航行系统,所需要的人员大大减少,“朱姆沃尔特”只需要130名官兵就可以全力运作,而五十年前的“长滩”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吨位相似,却需要1160名官兵。&/p&&p&同时得益于通讯系统和侦查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往作为驱护舰队旗舰的巡洋舰往往需要额外搭载多达近百名指挥部成员,已完成独立作战与指挥任务。而今天的大型驱逐舰编队时只需要指定某一艘军舰的舰长作为舰队司令员即可,额外的侦查,决策,通讯和参谋人员被强大的通讯系统所取代,转移到了附近的航空母舰,指挥舰甚至岸上指挥&/p&&img data-rawheight=&538& src=&/v2-cdb51f4bc3abd_b.jpg& data-rawwidth=&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v2-cdb51f4bc3abd_r.jpg&&&blockquote&作为同一个构型下设计建造的两型驱逐舰,“金刚”级(左)由于需要兼顾舰队指挥核心的作用,多了一层指挥甲板,所以比“阿利伯克”级(右)高了一头,重了1000吨。&/blockquote&&p&所以这些新建造的大型舰艇虽然有着巡洋舰甚至战列舰的排水量,但是其本质作战能力和作战位置还是驱逐舰。而如此庞大的体型也并不是为了容纳巡洋舰的功能,而是为了更强的雷达,更大的导弹和更好的平台。所以在功能识别上完全没有必要称之为“巡洋舰”,而真正的巡洋舰,已经被其他舰艇取代或者失去作用。&/p&&img data-rawheight=&528& src=&/v2-37b355f4bfec7cf88cbcb567f7b941ae_b.jpg& data-rawwidth=&9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v2-37b355f4bfec7cf88cbcb567f7b941ae_r.jpg&&&blockquote&作为航母编队的组成部分,055型导弹驱逐舰,并不需要兼顾巡洋舰的职能,只需要做好一款强大的防空导弹驱逐舰即可。&/blockquote&&p&因此,我们的55型导弹驱逐舰,也就自然而然的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和海战的变化,根据自身情况,只戴了一个驱逐舰的名头。——毕竟,强行自称巡洋舰,注定是要拉仇恨,遭雷劈的。&/p&&p&=============说到拉仇恨遭雷劈============&/p&&p&很多人之前吐槽日本多大的军舰都叫“护卫舰”,就连“出云”号,这种排水两万多吨的全直通甲板水面作战舰艇夜也他喵的叫“护卫舰”,你让我们的新青年怎么办?!&/p&&br&&img data-rawheight=&316& src=&/v2-29c56c99f692d0afec99bba4d61f7321_b.jpg& data-rawwidth=&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v2-29c56c99f692d0afec99bba4d61f7321_r.jpg&&&blockquote&之前的“大隅” 级两舰连机库都没有就不算航母了,可是“日向”级两舰和“出云”级两舰已经是实打实的航空母舰了,至少是准航母,或者直升机航母,距离真正的航母只有一步之遥。&/blockquote&&p&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他们日本人自称为“护卫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称谓——由于日本和平宪法一直是不允许军队存在的的,所以一直以来自称自卫队,已经现在的自卫军,以规避二战失败所带来的政治枷锁和法律限制。&/p&&p&所以这个护卫舰的称呼,并不是舰种分类,而是政治分类……就像我们的军舰都叫渔政船是一个道理。&/p&&p&===========竟然这么多赞============&/p&&p&我自己做了一张大致的谱系,并不是很准确,但是大致理解意思,欢迎探讨。&/p&&br&&img data-rawheight=&1049& src=&/v2-971d1a3dffa75d02a60e_b.png& data-rawwidth=&11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62& data-original=&/v2-971d1a3dffa75d02a60e_r.png&&&p&再补充一个我大致整理的1840年以来新建巡洋舰与驱逐舰排水量的折线图&/p&&br&&img data-rawheight=&545& src=&/v2-b8fb5a38fedf33fddb628_b.png& data-rawwidth=&12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63& data-original=&/v2-b8fb5a38fedf33fddb628_r.png&&&br&已被腾讯新闻转载:&a href=&///?target=https%3A//view./a/OI00&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a/2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OI00&/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世界现代海军,乃至世界现代军事的称呼,编制,定义等等基本上都是起源于英法两个国家的。而其中海军更多的来自于英国。十五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叶,在冶金技术可以造出前膛装火炮,并且航海技术可以支持远洋航海之后。古代维京人的那种跳帮近战肉搏的作战方…
&b&先说结论:在合适的战术和战场上,单兵反坦克武器是一定可以有效反坦克的,这个绝对不用质疑,不然各国就不用大规模列装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武器了。&/b&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个战场设定是什么,因为如果条件不合适,那么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br&&br&想要想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设定一些前提和具体情况:&br&&br&&b&1.打啥样的战争?&/b&是中东国家的那种体系不完备的无休止的遭遇战治安战,还是双方都具有完整作战体系的大规模地面战?&br&&b&2.用啥样的单兵反坦克武器?&/b&RPG-7这种老掉牙的货色?还是标枪,RPG30,短号这类比较新式的装备?&br&&b&3.打啥样的坦克?&/b&是T72这种早期三代坦克?还是设计思路先进不少,且堆了一堆防护系统和附加装甲的M1A2,豹2,99A2,T90这种各强国的中坚力量?&br&&br&&b&1.打啥样的战争?&/b&&br&&b&普遍而言,中东现阶段的治安战,小规模冲突,城市废墟巷战,小队遭遇战,游击队伏击战,乃至“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是非常适合单兵反坦克武器发挥作用的。&/b&&br&原因就在于,这类战争通常是体系化不全的瘸腿战争,那么这意味着,没有地面大规模的装甲兵团的集中推进,没有空中完善的火力准备,没有大量的步兵协同坦克推进的战术。而在城市战中,接敌距离被压缩得非常近,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这是坦克部队非常忌讳的战场特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地形和建筑物,敌人步兵可以轻易接近坦克,利用街巷的死角和楼层高度,近距离攻击坦克,甚至做到攻顶。而受限于地形,协同步兵要么就是不够,要么就是不便展开。同时,没有完整作战体系的参战国一般也不具备完善的空中掩护和战场遮断能力,坦克会陷入非常不利的状况,同时单兵反坦克武器会有很多得手的机会。&br&&img src=&/d044b03e5f09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d044b03e5f09_r.jpg&&&img src=&/fc5eda0fd0fc40_b.jpg& data-rawwidth=&680& data-rawheight=&3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0& data-original=&/fc5eda0fd0fc40_r.jpg&&&br&&b&而如果是战斗双方都有完整体系的大规模地面战,情况就不一样了。&/b&首先,派出坦克的一方一般会避开一些不利的地形,比如城市街巷,如果无法避开,那么极有可能先把这一片区域轰平,以免夜长梦多,这是一种简单粗暴的作战思路。但是这种思路很难在治安战中使用,第一消费比不见得合算,第二是太招人恨,跟治安战的初衷不符。强国间的大规模地面战,很难给单兵反坦克武器发威的机会,因为通常在步兵没有接触敌人装甲部队之前,先到达的就会是空袭和武装直升机的点名,携带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步兵未见得能保得住命。且就算勉强撑到敌人装甲兵压上来时,必然会跟随大量协同步兵,从侧翼和后方阻断包抄的可能性。而只留给你正面刚的机会,&b&这个情况下,单兵反坦克武器想得手太难了。这种情况下,一般把反坦克的任务交给武装直升机和攻击机,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只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备选方案。&/b&&br&&img src=&/d3beb36f93e5c4b28c34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d3beb36f93e5c4b28c34_r.jpg&&&img src=&/8d0acd066ba8b6fda0a258_b.jpg& data-rawwidth=&950& data-rawheight=&6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0& data-original=&/8d0acd066ba8b6fda0a258_r.jpg&&&br&&b&2.用啥样的反坦克武器?&br&&/b&&br&这个很重要,因为就算是在RPG家族里,RPG-7跟RPG-30也完全不是一个维度里的东西。前者只是简单的火箭推进的能放出简单的金属射流的破甲武器,且这个600mm的破甲能力也很有限,对于当今前装甲直逼800mm且加挂反应装甲的各国主战三代坦克而言,实在是贫弱。且随着各国普遍开始装备珊栏式装甲,对高度依赖高温金属射流这种化学能杀伤的破甲弹类型的屌丝反坦克武器可谓是釜底抽薪。唯一被珊栏式装甲削弱较少的穿甲弹,却是高度依赖动能。做到高动能高初速,对于人抬肩扛的单兵反坦克武器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b&简而言之,黑叔叔们喜欢用的便宜实惠的RPG-7,如果不能成功包抄侧翼或后方乃至利用楼层高度攻顶,成功摧毁坦克的概率是不大的。&/b&&br&&img src=&/d2ac3b036c319ae372598_b.jpg& data-rawwidth=&1040& data-rawheight=&7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0& data-original=&/d2ac3b036c319ae372598_r.jpg&&&br&而如果换成目前已经开始在中东战场显示威力的RPG家族的后辈,RPG-30,RPG-29这种杀伤原理更为复杂的武器,其结果又会大不同。拿RPG-30举个例子,它可发射串联战斗部的105毫米空心装药反坦克火箭弹,用串联战斗部的前部分的小弹头先引爆反应装甲,再利用后半部分的主弹头攻击坦克装甲,大大提升破甲成功率。另外,它还可发射用以对付坦克车载主动防护系统的诱饵弹,坦克主动防护系统在拦截第一次攻击后,需要0.2秒~0.4 秒的窗口时间用以准备拦截第二次攻击,而这个窗口期又是RPG-30的攻击机会。&br&&img src=&/cc0e6bc77d82d8f8ecac4a1dea0821d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0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cc0e6bc77d82d8f8ecac4a1dea0821db_r.jpg&&&br&而如果换成美国普遍使用的FGM-148标枪这种破甲深度只有600~800毫米的,但是能攻顶的武器(坦克顶部装甲比较薄弱),效果一样很不错,且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比如要绕后或者包抄侧面的问题,降低风险。&br&&img src=&/8177b31aaeed07eda5a1ea27a1b526d3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177b31aaeed07eda5a1ea27a1b526d3_r.jpg&&&img src=&/0d16c58ff6d1f63e4df5_b.jp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2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b&所以说传统的火箭筒性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要从正面击毁现代主战坦克,是比登天&/b&,因为早期的反坦克火箭弹对付装甲的原理都是靠空心装药,在命中目标后依靠内部装药融化铜罩产生高温射流穿透坦克装甲,这种杀伤机理在对付均质钢装甲时非常有效,但射流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穿透多种不同介质(复合装甲)时会迅速的失焦 ,而现代坦克普遍采用复合或者间隙装甲,几乎是冲着空心装药战斗部来的,自然会撞南墙。&b&必须依靠使用串联装药,攻顶模式来对付日益先进的坦克装甲技术。&/b&&br&&br&&b&3.打啥样的坦克?&/b&&br&这也是个很大的变量,因为很简单,毛子的T55跟T72差的不是一点半点,T72跟T80U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美帝的M60跟M1差的不是一点半点,M1跟M1A2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中国的59式跟79式差的不是一点半点,79式跟99式又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所以不但不同时代的坦克防御力天壤之别,且同一辆坦克,加装反应装甲珊栏装甲主动防御系统后跟不装这些东西,效果也完全不一样。&br&&br&反应装甲。(引爆自身内部的炸药,对冲来袭武器的威力,切割,削弱金属射流)&br&&img src=&/bfb1083db44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3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bfb1083db44_r.jpg&&&br&珊栏装甲(目的也是用来提前引爆来袭武器的战斗部,让不是让其威力直接倾彻到装甲上)&br&&img src=&/42e886f82df3daa09fcfaba44a0f7a6b_b.jpg& data-rawwidth=&2155& data-rawheight=&1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155& data-original=&/42e886f82df3daa09fcfaba44a0f7a6b_r.jpg&&&br&主动防御系统(主动发射爆破弹药,在来袭弹药的飞行轨迹前爆炸,用破片破坏来袭弹药弹体或提前引爆)&br&&img src=&/1df3c8acccf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df3c8acccf_r.jpg&&&br&&b&所以,单兵反坦克武器管不管用,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想要发挥应有的效果,需要合适的条件。而毁伤效果优秀与否,则要看攻击目标的防御水平,和所使用的武器的具体性能如何。&/b&&br&&br&仓促完成,如有疏漏和错误,欢迎补充。
先说结论:在合适的战术和战场上,单兵反坦克武器是一定可以有效反坦克的,这个绝对不用质疑,不然各国就不用大规模列装各式各样的反坦克武器了。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个战场设定是什么,因为如果条件不合适,那么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效果是要打折扣的。 想…
谢邀。&br&&br&坦克炮并不只有滑膛炮,还有线膛炮。他们大概各自长这个样子:滑膛炮&br&&img src=&/09c1ce9089457eeefbe56_b.jpg& data-rawwidth=&2592& data-rawheight=&19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92& data-original=&/09c1ce9089457eeefbe56_r.jpg&&线膛炮:&br&&img src=&/1cfbfbaca81bb_b.jpg& data-rawwidth=&610& data-rawheight=&4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1cfbfbaca81bb_r.jpg&&&br&而且在坦克的早期发展阶段,反而是线膛炮主宰战场的时代,早期的坦克火炮是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的坦克清一色的装备线膛炮,无论是元首的动物园,毛子的T系列,还是美国的M家族,包括我国的59、69、80系列坦克都曾采用过线膛炮。这个变化是从60年代开始的,换装的主要因素是弹种的变化,苏联首次在T-62坦克上采用滑膛炮,这是滑膛炮首次回归坦克,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不甘落后,目前世界上的陆军大国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基本上都采用了滑膛炮,目前来看,只有螳臂当车的英国这个异端的“挑战者”系列把线膛炮作为坦克炮(当然英国有其原因,待会会说到)&br&&img src=&/a65a99f6cb7ee75091ad4f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a65a99f6cb7ee75091ad4f_r.jpg&&&br&&br&&p&滑膛炮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要坦克炮种,先说点不接地气的理论,原因有以下几点(摘自网络):&/p&&br&&p&&u&1、首先是滑膛炮没有膛线,其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同时由于没有了膛线磨损,使其炮管寿命要长于线膛炮(当然滑膛炮的高膛压抵消了部分寿命方面的优势)&/u&&/p&&br&&p&&u&2、滑膛炮由于没有了线膛炮因膛线根部应力集中而容易产生裂纹的问题,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这样对提高弹丸初速和射程有很大的帮助,而线膛炮要想获得高炮口初速必须付出更高的膛压、更长的身管长度、更大的膛线磨损,而这些对于坦克炮来说都是有极限的。&/u&&/p&&br&&p&&u&3、现代坦克的主要弹种只有两种&b&: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b&/APFSDS弹和&b&破甲弹&/b&/HEAT。随着现代坦克的复合装甲和反应装甲技术的不断进步,HEAT对坦克的威胁已经迅速降低了,这样APFSDS便成了现代主战坦克的最主要弹种。现代的APFSDS的长径比已经超过了20:1以上,这样的长杆形弹芯根本不适合旋转,否则在炮管中高速旋转会使其结构强度降低,飞行中也会发生“抖动”使其精度降低,并且在弹头接触装甲时由于旋转产生切向的力更容易跳弹,所以现代的脱壳穿甲弹在弹芯的尾部加上了尾翼,来保持飞行的稳定性。由于箭形的APFSDS的弹芯气动性能好、飞行速度快,因此受气流影响同样很小,在2000米左右的直射距离内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精度。&/u&&/p&&br&&p&前两点应该不用解释,有点火炮知识的人都明白。主要说说第三点里的&b&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b&,它大概长这个样子。&img src=&/35d45e7e7bcdcc8fbbc18b_b.jpg& data-rawwidth=&245& data-rawheight=&20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5&&&/p&&p&其直径还是可以完美契合炮膛口径的,但是其主要的功能部分,是中间那根长杆子。这种弹药的炮弹形的外壳乃至其中的弹托,仅仅是为了作为适配器,在炮膛中维持远细于炮管的弹体的稳定。而这个壳体,会在炮弹飞出炮膛之后脱落,谓之脱壳穿甲弹。脱了壳后,它大概长这个样子:&/p&&img src=&/b6ee655adc78e2aa683199b_b.jpg& data-rawwidth=&221& data-rawheight=&22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1&&&p&好吧……其实这张也没有脱干净,脱光了应该是这样:&/p&&p&&img src=&/80c0b91f5fe87f76468b8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扔掉所有可能成为拖累和增加风阻的部分,只用中间的长杆部分配合尾部的尾翼稳定飞行姿态,用蛮力去撞击装甲表面,把整颗炮弹的冲击力集中在尖端,增加穿深。这种炮弹是当代主战坦克的通用炮种,它的杀伤机理决定了对炮口动能和膛压要求非常高。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换装是促成炮种更新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为何线膛炮被淘汰。&/p&&br&&p&线膛炮的膛线,本意是设计来用来让出膛炮弹自旋以稳定飞行姿态增加精准度,理论上其精度是要超过滑膛炮的,但是由于线膛炮的膛线会让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炮膛中飞行时就损耗掉很大的动能,虽然获得了稳定了自旋和更好的稳定性,但是飞行速度的降低对于这一高度依赖动能杀伤的弹种是釜底抽薪。所以线膛炮不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是其退出战场的原因。换言之,坦克可以不要线膛炮,但是不能不要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是目前最高效的炮弹。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中俄两国发展比较快的炮射导弹,这也是只有滑膛炮才能发射的弹种,也算是其中一项原因。&/p&&br&&p&当然线膛炮并非是个坏东西,他的远距离稳定性和对各种弹种的通用性是滑膛炮比不了的,特别是对于发射榴弹进行对软目标破坏时,或者使用一些独门的弹种时。&/p&&br&&p&下面说说那个螳臂当车的异端,装备&b&L30A1线膛炮&/b&的&b&英国挑战者&/b&及其所用的&b&碎甲弹。&/b&&/p&&p&&img src=&/e6c5a8ccca925fdebdd0c2a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24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e6c5a8ccca925fdebdd0c2a_r.jpg&&简而言之,它是由塑性炸药与延迟引信所构成的一种坦克炮弹。当黏著榴彈碰撞目标后,塑性炸药会因为冲击而变形为圆盘状附着在表面上,直到炮弹底部的延迟引信点燃引爆塑性炸药。接着爆炸产生的震波会在撞击的物体中传递,然后在内侧产生向内碎裂的破片,达成杀伤内部人员、破坏装备、点燃油料或弹药的效果。&b&可以简单理解成,穿甲弹是用各种科技只为了用更大的力量去让一颗弹丸穿进你身体里。碎甲弹好比有人拿了一坨泥巴呼你脸上,然后这坨泥巴爆炸了,你的牙都被震飞扎进了你的脑子里。&/b&&/p&&br&&p&这是线膛炮才能使用的弹种,而且其实除了英国也没有别的国家使用这个弹种,碎甲弹是极具创新思维的一种设计,体现了英国人的奇思妙想。不过,由于其杀伤机理高度依赖震波在均质钢板中的物理传递,而通过改变装甲的材质,使用多层不同材质的复合装甲,或者在每层装甲之间保留空隙,都可以极大削弱其杀伤效能。所以碎甲弹虽然很聪明,但是装甲技术反而道高一丈了。&/p&&br&&p&所以得出结论,英国人为了玩碎甲弹而用线膛炮,是螳臂当车的行为,必将被历史的车轮碾碎~&/p&&p&欢迎纠正和补充&/p&
谢邀。 坦克炮并不只有滑膛炮,还有线膛炮。他们大概各自长这个样子:滑膛炮 线膛炮: 而且在坦克的早期发展阶段,反而是线膛炮主宰战场的时代,早期的坦克火炮是线膛炮一统天下,各国的坦克清一色的装备线膛炮,无论是元首的动物园,毛子的T系列,还是美国…
“坦克无用论”已经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了。比如在坦克诞生之初、在核武器出现以后、在越战期间、在武直崭露头角的时候,坦克的存废都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议。&br&&br&进入新世纪,通过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实践,空军、海军赚足了眼球,很多人认为,空中打击将在战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重型装甲部队很快将成为历史,“坦克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br&&br&这倒有点像六七十年代时的机炮。空空导弹出现以后,在空中画出的优美尾迹立刻征服了所有人的心,而“咚咚”冒烟的机炮逼格简直Low到了极点,立刻被扫进了垃圾堆。但现实总是很骨感,屡击不中的“鬼怪”们看着冲进最小射程的米格,只好犹如裸体一般落荒而逃。早期空空导弹的拙劣表现一巴掌拍醒了自我陶醉的世人,给F4C加挂上了机炮吊舱,这一挂就再也没有摘下来,哪怕是进入了导弹性能屌炸天的21世纪。&br&&img src=&/7f546d51d0f2_b.png& data-rawheight=&293& data-rawwidth=&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7f546d51d0f2_r.png&&&br&&br&同样遭遇的还有航母,在潜艇、反舰导弹,甚至是传说中的反舰弹道导弹等打击手段花样翻新的背景下,“航母无用论”也如狗尿苔一般四处开花。但航母战斗群依然是世界上综合作战能力最为强大的平台之一,英美帝国主义不断更新航母编队,新晋帝国拼命要挤进航母俱乐部,其他国家则趋之若鹜―――没钱造大航母我就造小航母,没技术造航母我就买航母。&br&&br&回到坦克本尊身上。&br&&br&1,坦克在作战体系中的地位。与“千里之外取敌首级”的海空战不同,让你爽的胸毛都立起来的陆地战场,对方实力即便再贫弱,火力总是要砸在己方部队身上的。这时就需要一种“肉盾”、“血牛”,能够直接吸收对方的火力输出。综观现有武器装备,这苦逼角色舍坦克莫属。&br&&br&2,坦克的战斗效能。坦克是陆战装备序列中,火力、防护和机动三大指标平衡性最好的武器,特别是其防护力是地面装备之冠。顶盔贯甲的MBT,配属上步战车、野战防空系统出现在战场上,还能在坑坑洼洼里飙出四五十公里的时速,一般步兵部队对其几乎束手无策,对战局的影响立竿见影。&br&&br&3,坦克维护复杂、造价高。这要看和谁比,上与战轰机、武直,下与步兵相比,坦克无论在使用成本、维护成本、损失成本,还是在火力输出效能上,都是最为均衡的。&br&&br&4,关于巷战。都说巷战是坦克的坟墓,更多的是起源于车臣战争中俄军的低劣表现,将其归结于战术问题、而非装备问题更加妥当。就目前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坦克依然是巷战中最适宜的陆军装备,没有之一。君不见美帝骂完俄罗斯,回头就从伊拉克撤下“未来陆军的希望”斯特莱克,换回M1A2坦克,哪怕这只是低烈度的“治安战”。&br&&br&―――――这里得澄清几句,我上文没有黑斯特莱克装甲车的意思。斯特莱克放在美帝的作战体系里,特别是在全球部署的要求下,背后有强大空军支持,是一款很优秀的战车。打击能力、部署速度、机动能力、战场感知能力均属一流,防护问题是做出的战略取舍,无可厚非,毕竟美帝还有重型坦克压阵。斯特莱克旅在伊拉克打运动战表现抢眼,但接着打治安战就是所用非长了,反而暴露了防护问题。所以美帝又将M1A2弄回伊拉克巡逻。这里讨论的是巷战背景下,大家不要扩大化。&br&&img src=&/2eee5caabd27e873f5c3b83_b.png& data-rawheight=&451& data-rawwidth=&5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9& data-original=&/2eee5caabd27e873f5c3b83_r.png&&&br&&br&5,关于武直。武直的愈发强悍确实催生了新一轮“坦克无用论”,但就像核武器的诞生不能取代常规武器一样,武直不能取代坦克的问题在于,即便武直听了顾拜旦的告诫:“更高、更快、更强”,它毕竟是带翅膀的,与两只脚着地的步兵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意味着它不可能像坦克一样始终伴随步兵进攻、固守,当步兵需要火力支援的时候随叫随到,甚至可以挡在步兵身前充当掩体。在美帝陆军的连级以下进攻/防御战斗中,如果不清除对方的野战防空系统(单兵防空导弹、小口径高炮、自行防空系统等),即便向营部BAE呼叫武装直升机支援,上级根据评估也可以拒绝出动。这时候,憨厚的坦克是不是就比娇气的武直看起来可爱多了?&br&&br&多说一句,很多人好莱坞大片看多了,以为美帝一个大头兵就可以招来牛气哄哄的F/A-18、A10和AH-64狂轰滥炸。不错,“艺术来源于生活”,可后边还跟着一句“艺术高于生活”呢。美军作战分队呼叫空中支援也得层层上报,先到营级,最后上报陆军军一级批准(陆战队另有一套体系,不展开说了),把目标和请求交给联合作战司令部的空军部门,再根据目标性质、危急程度等排出优先级,分配战机前去轰炸支援。武直是陆航部队,自己人要好说话一些,但程序是不会变的,毕竟“阿帕奇”不是TAXI,招手就有。如果赶上信号不良或者其它地区战局吃紧的时候,空中支援能让你等到花儿都谢了。最后,以上这些只是讨论欺负弱旅的时候,假如大国陆军对杠,战役层面,战线全面铺开,空中资源就没这么丰富了;战术上,你用BECON指示目标,我也用,这时候叫不叫空军来也就没什么意义了―――战场上跟夜店似的乱照,谁也不敢轻易扔炸弹。&br&&br&美军的真正强项在于“灵活”,后方指挥部可以直接将分队指挥员,比如连排长与空中管制中心接通,甚至直接与攻击机驾驶员通话。即便是在空中巡逻待机的攻击机,也可以通过数据链接收实时坐标,或者根据BECON、彩烟弹指示目标进行打击,作战灵活性大增。而中国空军对地支援飞机只能在地面接受任务、听取简报,而后升空作战,到目标区域需要严格按照作战预案进行轰炸。假使在这个时间差内目标易手,需要临时改变轰炸目标,飞行员可能连目标都找不到,这才是最大的差距。同样的问题俄军也有,奥运战争俄空军的近地支援表现就比较差劲,不仅战果不是很多,还被击落了数架战机。究其原因,还是地面战况瞬息万变,指挥系统跟不上。简报上制定的安全飞行线路,等飞到地方,下面已经有机动SAM等着了。&br&&br&扯远了,回到现实中来。我们看惯了美帝痛殴弱小,空地支援大展淫威、坦克如同豆腐,仅凭空中行动就搞掂一场战争,让很多人觉得“空军万能”,就像我之前批驳的“弹道导弹万能论”一样,属于异端邪说。&br&&br&有一句名言说得好,“结束战争的永远是陆军”。对于国土攻防、“领土征服”型的战争来说,只有陆军才可以有效推翻敌方政府、攻占领土,只有陆军冲进去才能彻底肃清敌人。无论是海湾战争,还是伊拉克战争,即便伊拉克军队历经制裁已经成了死狗,美帝依然出动了大规模地面部队,直至攻进了巴格达。所以只要人类还住在地面上,陆军的地位就依然稳固,就依然是最后的“重锤”。&br&&br&在与同级别的大国,比如与中国的全面对抗中,境遇甚至不如伊拉克,连绝对制空权都难以保证―――我知道中国和美帝有差距,即便有差距,那也是学霸和学霸的差距,而不是和学渣的差距。&br&&br&美帝像在伊拉克那样轻松摧毁中国空军和空防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朝鲜战争那样,“你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双方空军和陆航都没有或者无法确保有效支援下,陆战系统里,坦克的综合效能仍然是当之无愧的首位。&br&&br&假设在华北平原,中美陆军正面对撼。美军把坦克全部运回本土珍藏,只上“斯特莱克”和M2步战车,结果就是会被解放军陆军碾压,没有任何悬念。&br&&br&正如古德里安的著名论断:“如果连坦克都无法进行战役突破,那步兵就更办不到了”。只要战争形态不发生革命性变化,坦克依然会继续驰骋在战场上。&br&&br&说的有点乱,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坦克无用论”已经在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次了。比如在坦克诞生之初、在核武器出现以后、在越战期间、在武直崭露头角的时候,坦克的存废都激起一轮又一轮的争议。 进入新世纪,通过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实践,空军、海军赚足了眼球,很多人认为,空中打击…
很多人不理解航母造起来为什么难,恐怕是觉得二战时期的航母可以批量下饺子,还可以用其他船只改装,所以才有这种印象流吧。现代能造大船的国家造一条二战时期的航母,的确没什么困难,可能很多人觉得,相对于各自时代来讲,现在造航母跟70年前造航母没什么差别。&br&&br&但真相是差别太大了。&b&现代航母技术门槛中最难的东西就是舰载机。&/b&&br&&br&舰载机是航母的核心战斗力,没有先进舰载机航母什么都不是。&b&这不止是说舰载机本身多难造,更在于为了保障舰载机的战斗力,航母需要一整套复杂得令人发指的系统。&/b&&br&&br&二战时期的舰载机,很轻,战斗机一架一到三吨,轰炸机和鱼雷机一架最多五六吨,现代喷气舰载机,为了保障其性能,一架二三十吨,飞行速度是70年前舰载机的两三倍。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呢?&br&&br&首先高速飞行的重型舰载机需要喷气发动机,而喷气发动机尾焰对甲板的侵蚀极大,这需要现代航母甲板由抗高温的特种钢制造。特种钢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炼技术、精密的焊接技术、严格的质量控制、各种高精材料的分选、严格的质量控制,能制造这种特种钢材的国家两只手数得过来。&br&&br&航母甲板长度有限,重型舰载机不能随便起降,起飞还好说,可以靠滑跃,但降落就必须用拦阻索。拦阻索必须能够拦下几十吨的飞机,又不能损坏飞机,还要保证自身重复使用下的可靠性,拦阻系统必须有效缓冲飞机降落的巨大动能,又要有一套复杂的机械系统加以控制,这又是一个重大难题。&br&&br&现代喷气战斗机需要大量燃料、弹药,存放飞机需要足够面积的机库,飞机的维护需要大批零件和大量地勤人员,要保证舰载机数量,那么这些不但要占据大量空间和载重,还要有很现今的统筹规划系统进行管理。需要的保障系统多了,人员也多,航母的载重就要增加,对动力系统的考验非常大。航母不是商船,需要至少接近30节的航速,保证重型舰队航母的高航速需要非常强大可靠的发动机,这跟只需要低航速的商船发动机完全是两个概念,能造的国家没几个。重型核动力反应堆的门槛更是高得吓人,跟核潜艇反应堆也完全不能通用。&br&&br&现代战争的节奏和电子对抗远远超过几十年前,想有效指挥大批舰载机进行作战,需要大批雷达、指挥设备和电子战系统,这些装备都要集成在舰岛上,需要大量人员配置,需要大量电力驱动,这都需要高效的集成体系和强大的发电能力,这又是一道大门槛。&br&&br&重型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降需要精密的指挥和操作技巧,这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绝不是在陆地上模拟实验就能会的,对人员的培养训练要求极高,需要这个国家本身先具备大批量三代机的装备训练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国家也就是个位数。&br&&br&重型喷气战斗机和高精密电子设备的娇贵程度远超螺旋桨飞机和原始落后的电子系统,为了保证它们在海水海风的腐蚀下不损坏,设计要求和陆基飞机完全不同,要求更高得多,尤其喷气发动机抗腐蚀要求非常高,稍有问题就会完蛋,这些难题都是螺旋桨飞机不具备的。&br&&br&舰载机还要能承受弹射器和着舰的巨大作用力而不损坏。陆基飞机放航母上飞,偶尔一次还行,多了就要趴窝,甚至机毁人亡。由于现代战斗机的成本和飞行员训练时间远远长于螺旋桨飞机,事故毁坏和伤亡更加不能承受,对舰载机的可靠性提出的考验比以前大多了。&br&&br&为了保障重型舰载机的存放,部分舰载机需要折叠机翼,而要不影响机翼强度,对设计的考验非常大。舰载机降落时面对的空气动力情况极其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机毁人亡,其飞行控制技术的难度极高。&br&&br&………………&br&&br&等等。如果航母上搭载的全是大几十年前的轻型螺旋桨飞机,那造航母根本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了。
很多人不理解航母造起来为什么难,恐怕是觉得二战时期的航母可以批量下饺子,还可以用其他船只改装,所以才有这种印象流吧。现代能造大船的国家造一条二战时期的航母,的确没什么困难,可能很多人觉得,相对于各自时代来讲,现在造航母跟70年前造航母没什么…
由于被举报发布影视资源,所以只能忍痛将连接和图片删除,抱歉,再次重申,&br&需要资源的大家可以在百度云联系我,本人百度ID 碉堡机械奇葩哥,被百度网盘和谐的,我也正在努力寻找稳定的替代网址,不用再私信求资源了。谢谢!&br&由于被举报发布影视资源,所以只能忍痛将连接删除,抱歉,再次重申,大家可以百度云联系我。&br&&br&期望收藏以及下载的同志们可以不吝惜手上的赞数和关注,以激励我输出更好的答案,谢谢。&br&&br&有些纪录片由于涉及中国内政,所以一旦上传立即失效,欢迎加百度云好友。&br&&br&由于是军工科研狗,所以比较忙,但下班以后(估计晚上七八点)一定会给补充新的资源的,所以大家不用催促。以后会龟速更新很多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请大家关注,努力不让大家失望。&br&&br&1bbc纪录片《母老虎》讲述英国诸代女王的详细经历。&br&&br&&br&2央视纪录片《五年计划》讲述中国工业十二个五年计划下崛起的故事。&br&&br&&br&3 bbc与dr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why poverty》,从经济学角度简述贫穷的前世今生。这个纪录片在百度网盘相当的妖怪,我上传后可以看,然而分享给好友却告诉我有敏感词,让我蛋疼不已。&br&&br&&br&4 德意志电视二台的纪录片《中国,崛起的帝国》,以欧洲人的角度讲述新中国的崛起与强大,详细描述包括大量中国不愿提及的历史事件如三年等。&br&&br&由于涉及敏感信息,诸位可自行搜索“FIX字幕组 中国,新帝国 ”&br&&br&&br&5 bbc纪录片《国防军》,讲述了德国二战期间横扫世界国防军的兴衰。&br&&br&&br&6 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二战纪录片bbc的《二战全史》,26集,80多个G。&br&&br&&br&7 同样讲述苏德战争,但比《伟大的卫国战争》残酷十倍,内涵十倍的bbc纪录片《世纪战争》&br&&br&&br&8 一贯盛气凌人的韩国人拍摄讲述中国方方面面强大的《超级中国》经济类纪录片。&br&&br&&br&9 日本nhk长盛不衰的日本历史大型纪录片《转动历史的时刻》,现已经播出过200集,从有信史以来到现今日本历史重大事件与人物的方方面面陈述。&br&&br&10 讲述凯撒,尼禄,君士坦丁等古罗马著名统治者的bbc纪录片《古罗马 一个帝国的兴起与衰亡》&br&&br&11讲述蒙古帝国从分裂部落变成超级大帝国的nhk纪录片《蒙古帝国》&br&&br&&br&12 世界历史上的奇珍异宝、人文圣地,bbc 的这十集纪录片《世界八十宝藏》就可以普及众多了。&br&&br&&br&13 讲述中世纪多样精彩的bbc系列纪录片《中世纪生活》&br&&br&&br&14 讲述欧洲传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如何从一个城堡出发成为掌握欧洲的第一家族的cctv系列纪录片《哈布斯堡王朝》&br&&br&&br&15 讲述英国如何从偏于一角的欧洲小国依靠自身努力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日不落帝国的bbc系列纪录片《海上帝国》&br&&br&&br&16 迄今全景讲述紫禁城辉煌的历史最好的央视系列纪录片《故宫》&br&&br&&br&17 著名的法国二战军事纪录片《天启》&br&&br&&br&18 BBC著名的陈述中国人在非洲经济领域开疆拓土的系列纪录片《中国人来啦!》,腐国人民带着敬佩,嘲讽的复杂心情拍摄中国人勤劳吃苦发家致富的一部纪录片,非常精彩。&br&&br&&br&19 以海顿,贝多芬等名家为主线描述交响乐这一伟大音乐成就的发展历程的bbc人文系列纪录片《交响乐》。&br&&br&&br&20 牛津大学历史教授与bbc联手奉献的优秀宗教历史题材系列纪录片《基督教历史》,教授将带领观众来到基督教古迹探寻历史,访问知名学者,宗教人士,为我们了解这一世界性宗教提供帮助。&br&&br&&br&看情况再补充,要是获得有价值的资源随时添加。&br&&im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91& src=&/c8e4b51ed510f9bb4cfa97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c8e4b51ed510f9bb4cfa97_r.jpg&&
由于被举报发布影视资源,所以只能忍痛将连接和图片删除,抱歉,再次重申, 需要资源的大家可以在百度云联系我,本人百度ID 碉堡机械奇葩哥,被百度网盘和谐的,我也正在努力寻找稳定的替代网址,不用再私信求资源了。谢谢! 由于被举报发布影视资源,所以…
多图预警!&br&&br&这个问题问得好,为什么明清时的社会生产力比先秦更高,战争规模反而变小?&br&&br&实际上,先秦时代令人热血沸腾的大规模会战,只是普通规模的战役,参战的几十万“军队”大部分是民夫,实际兵力只有几万,与古代各时期的战役规模相比没有太大差距。长平之战也不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战役,只是杀战俘最多的战役。&br&&br&本文将通过图文和数据,尽可能还原先秦时代的本来面貌,用定量分析和社会分析的手段,来分辨官方历史数据的虚实,在后勤生产、后勤物流、人口结构、粮食生产和统计口径五个方面,给出一个&b&可信服的合理性解释&/b&。&br&&br&&b&内容大纲&/b&&br&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r&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r&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r&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r&五、为什么先秦时代要扩大军队的统计口径?&br&结论&br&后记&br&&br&&br&&b&一、先秦的后勤生产有那些内容?&/b&&br&很多人把古代的军事后勤简化为民夫运输粮草、辎重,其实这只是军事物流,是狭义的后勤。&br&&br&完整的后勤系统包括军事物资的采购、生产、调配和运输等。而且因为很多&b&军事物资是民间百姓用不到的&/b&,也不能在战场就地取材。到了战争爆发时,就必须额外动员百姓大批量生产。&br&&br&下图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对兵马俑的部分复原图&br&&img src=&/7f4a0e6edd87d732860ec_b.jpg& data-rawwidth=&1637& data-rawheight=&9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7& data-original=&/7f4a0e6edd87d732860ec_r.jpg&&&br&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争所需要的军事物资不是只有粮食和草料,还需要:&br&武器:例如弓、箭、弩机、短剑、戈、矛、盾……&br&&img src=&/eca1b623a392d37efcf1507_b.jpg& data-rawwidth=&1614&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14& data-original=&/eca1b623a392d37efcf1507_r.jpg&&&br&军服:例如皮甲、铠甲、袍、鞋、帽、各种保暖衣物……&br&&img src=&/6f3458dadec466d831f0_b.jpg& data-rawwidth=&2025&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25& data-original=&/6f3458dadec466d831f0_r.jpg&&&br&另外还有兵马俑里看不见,但战场上必须的:&br&军事物资:营帐、马具、麻绳、麻袋、漆器、舟、车、战车、攻城机械……&br&各种工具:斧头、铲子、木锯、凿子、量尺……&br&工程修建:桥、路、大量军营设施和防御设施……&br&等等……&br&&br&&br&&b&军事物资的生产过程&/b&&br&这里以武器中损耗最大的弓箭为例,为了简化,不说弓,只说箭。下图是兵马俑出土的秦箭。&br&&img src=&/2bb604ab86787baa6bea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2bb604ab86787baa6bea0_r.jpg&&箭簇需要青铜,剑身是木材、箭尾是羽毛。&br&&br&&img src=&/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91718be3ecc084cbecfb3d1a607f08a7_r.jpg&&图片来自《博物》杂志&br&&br&&p&箭的生产过程:&br&&/p&&ol&&li&青铜需要铜和锡,这两种矿藏不伴生,相隔百里甚至千里,需要分别运输、采购。&br&&/li&&li&山西中条山出产铜,可以在矿坑边上进行精选和冶炼,制成铜锭运输。&/li&&li&锡则需要大量从千里之外采购,通过与楚国贸易从江南进口锡锭。&/li&&li&青铜的冶炼需要木炭,而生产木炭则需要另外一套生产体系。&br&&/li&&li&青铜融化按比例加入锡,混合均匀浇入事先批量造好铸造模具里。&/li&&li&秦国的武器是高度标准化的,规格要求非常严格。&/li&&li&批量铸造的箭头并不能马上用,需要继续磨制精加工。&/li&&li&箭身不是普通树枝可以替代,而是曲直、材质、大小、轻重都要严格符合规格。&/li&&li&注意箭身最后的凹槽和羽毛的插槽,这都需要木材深加工。&br&&/li&&li&箭尾的羽毛也是需要挑选和标准化剪裁,不能有瑕疵。&/li&&/ol&&p&&br&很多青铜器还要刻上工匠的名字,如果不符合标准会制罪。&br&《吕氏春秋o孟冬》&br&&/p&&blockquote&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blockquote&&br&这些后勤人员的主体大部分是老百姓,被迫停止农业生产,专注于满足战争的需要。&br&除了上面说的后勤生产,他们的后勤工作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br&&ul&&li&粮食、草料的收集、加工和运输&/li&&li&武器的制造和装配&br&&/li&&li&木材的砍伐、加工和运输、木炭的烧制、矿石的开采和冶炼&/li&&li&布匹的纺织和染色、衣物的剪裁和缝制&/li&&li&车辆的制造和修理、军用牲畜的饲养&/li&&li&舟桥的修建、道路的维护、营地的修建&/li&&li&伤病的医护&/li&&li&……&br&&/li&&/ul&&br&&br&&b&先秦时代的后勤生产和运输是否有规模经济效应?&/b&&br&现代工业存在生产规模越大、产品成本越低的规模经济效应,这主要是得益于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增加,前期投资的设备成本被分摊到更多产品中,所以生产的越多新产品分摊的成本越少。理想情况下会出现下面的情况:&br&&img src=&/c28b19bbd04fb2b843e584b409c85731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2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大公司的规模比小公司大,所以平均成本更低。&br&&br&为了提高武器的生产效率,秦国已经有了标准化和流水线作业,武器生产效率远高于单人作业,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生产效率已经发挥到了先秦时代的极限。在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先秦时代,要想&b&增加产量只能靠增加人手的方式&/b&。&br&&br&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满足战时猛增的生产需求,只能靠征调百姓、增加人手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而人的成本主要是消耗的粮食,这是刚性的,不会因为人数增加,每人消耗的粮食就会减少。所以&b&武器生产成本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而递减,而是出现等比例的增长。&/b&&br&&br&后勤运输成本也同样如此。现代运输因为有大型运输交通工具,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每公里分摊的交通工具成本会下降。但是先秦时代的陆地交通是没有大型运输工具的,战时猛增的运输需求,也只能靠增加民夫的数量来增加,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r&&br&尽管先秦时代已经有了车辆,但因为路况极差,车辆损耗严重,导致寿命很短。&br&《孙子兵法o军争篇》&br&&blockquote&国之贫于师者远输,……破车罢马,……丘牛大车,十去其六。&br&&/blockquote&出师远征,即使&b&运输车辆能走到战场也基本报废,更不会出现规模效应&/b&。&br&&br&在古代,&b&真正能出现规模效应的是水上运输&/b&,关于水运会在后面后勤运输部分中介绍。&br&&br&&br&&b&小结&/b&&br&综上来看,士兵日常的吃、穿、住、行、用,都需要靠大量的后勤人员来满足。&br&随着战时需求的急剧增加,后勤生产和运输人员的数量会成比例的急剧增加。&br&&br&&br&&br&&b&二、古代的后勤物流如何实现?&/b&&br&&br&&b&出师和&/b&&b&常备军的&/b&&b&后勤模式&/b&&b&完全不同&/b&&br&有人说,战国时各国实行军民一体的政策,可以战时为军、平时为民,这样不就解决军队粮草的供应问题了吗?&br&&br&其实这种模式只适合防守的军队。只有那些基本不移动,或近距离、小范围移动的部队才适用。&br&例如戍边军队、地方常备军、守城守关的军队,这些可以军民一体,靠自耕来解决基本口粮问题,大大降低了后勤运输的成本。不过武器等军用物资他们是没法自力更生的,还是需要靠后勤运输来解决。例如明朝后期向全国征收辽饷,那时的辽东军队就拥有大量屯田,大部分粮食可以靠自耕解决,但还是需要举国支持。&br&&br&一个国家拥有50万军队,不代表这个国家能&b&远距离投放&/b&50万军队。因为远距离作战都需要大规模后勤运输系统的支持,后勤运输至少要包括&br&&ul&&li&兵力的投放&br&&/li&&li&物资的运输&/li&&/ul&&br&我们可以把后勤比作自来水网。&br&&ul&&li&在家里,水龙头和现成的自来水网连接,打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水。这是国内常备军的后勤支撑模式,有现成的补给网络,补给成本较低。&br&&/li&&li&在野外,水龙头插在土里是不会获得水的,因为没有现成的水网。要长期饮水,必须铺设新的供水管网,这个成本是巨大的。这也是投放到远方的军队面临的问题,需要建设一条庞大的后勤补给线。&/li&&/ul&&br&&br&&b&兵力的投放:士兵是否可以自带干粮外出打仗?&/b&&br&我们以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作为参考,宋代的运输条件应该比先秦好一些,就作为最优策略吧。&br&&br&注意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只计算了兵力投放的粮食消耗,没有计算物资运输部分。&br&&br&沈括曾任管理全国财政的三司使,也曾为了抵御西夏,任延安知府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他的数据也很可信。&br&&br&他指出,出兵打仗最关键的是粮草,这是出兵数量和距离都受到粮食消耗的制约。下面的文字比较烧脑,看后面的图片吧。&br&&blockquote&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米六斗,人食日二升。二人食之,十八日尽。若计復回,只可进九日。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米一石二斗,三人食,日六升,八日,则一夫所负已尽,给六日粮遣回。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若计復回,止可进十三日。前八日,日食六升。后五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米一石八斗,前六日半,四人食,日八升。减一夫,给四日粮。十七日,三人食,日六升。又减一夫,给九日粮。后十八日,二人食,日四升并粮。计復回,止可进十六日。前六日半,日食八升。中七日,日食六升,后十一日并回程,日食四升并粮。&/blockquote&&br&沈括根据单程和往返两种情况进行计算,得出了兵力投放和所需民夫之间的数量关系。&br&&br&&img src=&/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b.jpg& data-rawwidth=&850& data-rawheight=&5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0& data-original=&/5f5c163d97df479084ebfa48ba07a323_r.jpg&&&br&可以看到,随着民夫的增加,出现了新增天数却在减少的现象。也就是行进的距离越远,每个里程单位的运输成本会增加,而不是减少。&br&&br&&blockquote&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blockquote&&br&&p&如果要&b&远距离投放10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7万人,就要用30万民夫运粮。再要扩大规模就很困难了。&/b&&/p&&br&&br&&b&如果让士兵自己带粮食打仗会怎么样?&/b&&br&宋代单位:1石 = 10斗 = 100升&br&按照上面所说,每人每天吃2升粮食,出兵一年365天,就是7.3石粮食&br&沈括说,一头驴可以背负1石粮食,骆驼可以背负3石。&br&无论如何,人也背负不了7.3石粮食!&br&&br&即使士兵背负0.5石粮食,加上武器等装备行军,走不了几天就会筋疲力尽!更何况这些粮食还不够他吃1个月。&br&&br&&br&&b&物资的运输:粮草对长平战局的决定性影响&/b&&br&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听说赵军被围在山谷里、粮草被断,为了支援秦军长期围困赵军,必须增加粮草供应。战场形势多变,以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手段,来不及在全国大范围的征兵。既然远水解不了近渴,秦王干脆亲自跑到离长平战场最近的河内郡,给该郡的百姓封爵一级,征调该郡15岁以上男子全部去运送粮草。因为就近解决比全国征调更及时、损耗更小。&br&&br&为了应急,秦王居然连全郡封爵的办法都用上了,全郡封爵意味着整个郡所有人,不但将来不需要缴粮纳税,而且终生享受国家俸禄。&br&&br&这也说明到了战争后期,秦国的后勤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尽管秦国的状态非常狼狈,但赵国却更惨,可以说是人间炼狱了。&br&&br&人如果不吃饭,只喝水,只能生存40~50天,高度压力下挺不过30天。&br&没了后勤,被围困的赵军很快陷入绝境,到第46天,饿急了眼的赵军出现自相残杀、吃人肉的恐怖景象。&br&&br&后来赵军的投降、以及被坑杀,其实都和后勤补给有直接的联系,&b&后勤粮草才是决定长平之战各方决策的关键&/b&。&br&&br&战场上的军队就像一只风筝,没有后勤生命线的支持,战争局势马上急转直下。&br&&br&&br&&b&后勤运输中成本最低的方式是水运&/b&&br&早在春秋早期,秦国在渭河和黄河上就有大量船队。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穆公援助晋国几千吨粮食,从陕西凤翔,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到达山西翼城。庞大船队的船帆从秦都雍到晋都绛首尾相连,连绵不绝。这是中国历史最早的关于大规模航运的记载,史称泛舟之役。&br&&img src=&/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b.jpg& data-rawwidth=&503& data-rawheight=&3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3& data-original=&/4e22905eda167b9030156bdf4f254e04_r.jpg&&图片来自《王者天下》漫画&br&&br&《史记o秦本纪》记载&br&&blockquote&晋旱,来请粟。……卒与之粟。&b&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b&。&/blockquote&&br&但秦国在黄河的航运到三门峡就必须中断,因为三门峡让黄河水流突然90度转向,并有鬼门、神门、人门三岛阻隔,是极其危险的航道,无法航行大船。下图是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的三门峡。&br&&br&&img src=&/cb448e87fd7b6ed30d267_b.jpg& data-rawwidth=&4805& data-rawheight=&2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5& data-original=&/cb448e87fd7b6ed30d267_r.jpg&&&img src=&/bb29b185e_b.jpg& data-rawwidth=&2574& data-rawheight=&27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574& data-original=&/bb29b185e_r.jpg&&后来人们在三门峡的东侧开凿了元新河(娘娘河),才可以通漕运。图片来自《三门峡漕运遗迹:黄河水库考古隊报告之一》&br&&br&不过在长江上就没有这个限制了,虽然三峡也很危险,但比三门峡好多了。&br&&br&公元前280年,秦国发动对楚国的黔中之战,司马错从甘肃临洮进入四川,再征调巴、蜀两地10万军队,乘坐万艘大船,装载了三个月的粮食,顺长江而下,进攻楚国。&br&&br&《战国策o楚策一》记载&br&&blockquote&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b&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b&,下水而浮,&b&一日行三百余里&/b&;里数虽多,&b&不费马汗之劳&/b&,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之内。&/blockquote&&br&1935 年在河南省汲县的山彪镇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青铜鉴。&br&&img src=&/eb979d101b533d1117299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b979d101b533d1117299_r.jpg&&&br&文物上錾刻水陆攻战图的纹饰,其中就有一种双层战船。船的下层是水手划船,船的上层则载着士兵,两艘战船在进行激烈的交战。&br&&br&&img src=&/22eb1b9b7c_b.jpg& data-rawwidth=&371& data-rawheight=&1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1&&&br&&br&下图是根据纹饰复原的战船模型&br&&img src=&/ff1aa51e76c5f93a89091_b.jpg& data-rawwidth=&430& data-rawheight=&1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0& data-original=&/ff1aa51e76c5f93a89091_r.jpg&&&br&这说明在战国时,制造双层船已经不是问题,船的动力不仅可以靠水流和风帆,也可以靠水手划桨来驱动,这样的话实现逆流而上也不再是问题。&br&&br&根据前面后勤生产成本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运输成本要降低,必须依靠大型交通运输工具,而且运输工具不能损耗太大很快报废。而水上的船舶就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水运能随着运输里程的增加,出现运输成本降低的规模经济效应。&br&&br&水运大幅度降低了运粮的损耗,其承载能力不仅远超人力和畜力,而且顺流直下速度极快,日行三百余里,10天可行三千里,所以水运才是古代世界最佳的运输方式,现在应该能明白京杭大运河和水师在古代的战略价值了吧?&br&&br&&br&&b&小结&/b&&br&通过对后勤生产和运输过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后勤对战争的决定性作用。&br&如果不幸陷入长期僵持,后勤带给整个国家的负担是极其繁重的。&br&一旦被敌人切断粮草,军队很快就会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br&&br&接下来再对先秦的人口结构和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先秦时代真实的军队数量应该是多少?&br&&br&&br&&br&&b&三、先秦的人口结构是怎样的?&/b&&br&&br&&b&年龄金字塔&/b&&br&人口金字塔可以反应出人口中最根本的年龄和性别结构。&br&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br&&img src=&/7ccde6b4045_b.jpg& data-rawwidth=&505& data-rawheight=&2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5& data-original=&/7ccde6b4045_r.jpg&&&br&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又称作扩张型、静止型和收缩型)。&br&&br&这个人口规律是所有时代都通用的规律,古代和近代的区别是古代死亡率更高,因为医疗水平太差,儿童夭折率也很高,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足50岁,所以在图形上会更加的扁平。&br&&br&先秦诸国都采取积极的人口扩张政策,特别是人少地多的秦国,更是鼓励各国移民到本国开疆拓土,所以先秦诸国的人口都属于扩张型的人口结构。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会在&b&30%以上&/b&,考虑到古代儿童夭折率,这个比例也已经低估。&br&&br&一国人口50%是女性,15%是男童,加起来不能参战的比例在65%;包括15、16岁的少年在内的成年男性在总人口的比例只有不到35%,再考虑到战国时代连战征战,成年男性的比例会降到30%左右。&br&再把老、病、残等不能出力的人去掉,成年男性的人数将在20%~30%之间。&br&这样得到的人口结构如下图所示。&br&&br&&img src=&/e2f8746ddb16922d81ebafc46aea215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我们假设秦国有500人口,则&b&成年男性的数量在100万~150万之间&/b&。&br&有人可能会说,100万~150万挺多的吗!&br&别着急还没有分析完。&br&&br&&br&&b&参与政府行政的人员数量&/b&&br&秦国的行政区划等级为郡、县、乡、亭、里、什伍。&br&&img src=&/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222df2748fce3fa41d92b8d0c749bf75_r.jpg&&考虑到秦国的地多人少,上面这些数据比例都是非常理想化的,所以下面的数据我们尽量都按照折半处理。&br&&br&战国后期,秦始皇即位时就有14个郡,每郡下辖15到30个县不等。&br&尽量往少算,就算10个郡,每郡20个县,每县5个乡,每乡5个亭,每亭5个里,每里5个什伍&br&&br&各级行政单位数量为:&br&10个郡&br&10×20=200个县&br&200×5=1000个乡&br&0个亭&br&00个里&br&2000个什伍&br&&br&&p&《汉书o百官公卿表》记载,汉平帝时的人口普查数据如下:&br&&/p&&blockquote&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 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blockquote&这是全国的数量,与上面计算的秦国乡、亭数量相比,分别是6.6:1和5.9:1的关系,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br&&br&如果每家5人,根据理想的每个什伍管10户(50)人计算,则秦国总人口是625万人。&br&如果折半处理,每个什伍管5户25人,总秦国人口则是312万人。&br&这两个数据都接近秦国人口数量级范围,是比较合理的。&br&&br&下面估算每个级别行政单位人员的数量。&br&&br&各级行政,每郡需100人,每县需20人,每乡需5人,每亭需3人,每里需2人,每什伍1人。&br&10个郡:10×100人=1000人&br&200个县:200×20人=4000人&br&1000个乡:1000×5人=5000人&br&5000个亭:5000×3人=15000人&br&25000个里:25000×2人=50000人&br&125000个什伍:人=125000人&br&行政人员合计为&b&20万人&/b&。&br&&br&综上,地方行政人员累加起来共20万人,占成年男子数量的&b&13%~20%,&/b&再加上中央官员和不服役的贵族,再加上我们低估的数据,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的人的比例应该在&b&15%~25%&/b&之间,这些人都是不会被送上前线打仗的。&br&&br&&br&&b&成年男子的分工和比例&/b&&br&在前面的后勤物流中,根据宋代的《梦溪笔谈》,古代通过陆路给1个士兵运送粮食,需要3个民夫来运输,所以战争期间民夫的数量是庞大的。&br&&br&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把成年男子分为以下4种&br&&ol&&li&军队&br&&/li&&li&政府行政人员&br&&/li&&li&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li&&li&运输民夫和工程民夫&/li&&/ol&官吏是国家机器的后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军需生产。&br&军队是国家机器的前端,需要大量的人来进行军需物流和工程修建。&br&&br&于是有了下面这张图,这张图显示军队在成年男性的比例大约是25%,即使这样,按照士兵和民夫的1:3比例,如果士兵是25%,那民夫就可以占到剩余的75%,已经把官吏、军需生产和农业生产人员的配额全用光了,要知道政府行政人员的15%~25%是无法忽略的。&br&&br&&br&所以这里我们暂时把军队和民夫按照1:1的关系呈现。&br&&br&&img src=&/75a079fc9ff6aec6befb0d_b.jpg& data-rawwidth=&307& data-rawheight=&26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7&&&br&按照前面所说,成年男性在100~150万,这时的军队数量就在&b&25万~46万之间,占总人口比例为5%~9%&/b&,这已经是非常高估了,因为这里的民夫的数量和军队相同。&br&&br&有人说,军队25万好像有点少,46万还是可以接受的!&br&继续往下看,还没有分析完呢!&br&&br&&br&&b&最后看军队的兵力部署&/b&&br&我们还是以秦国为例,下图是战国当时的形势。&br&&img src=&/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71e272f862bf591c062e5fc1acfe75aa_r.jpg&&注意秦国边界上的长城和接壤的楚国,这些地方都需要驻守军队,如果撤回,很可能会后院起火,被别人围秦救赵。&br&&br&所以军队的兵力至少分为4部分:&br&&ul&&li&出师到东方前线作战的军队。&br&&/li&&li&保卫都城咸阳周边的常备部队,防止大臣、贵族趁机谋反。&/li&&li&保卫地方城镇、关隘的常备军队,例如在蜀郡需要提防古蜀国旧势力趁机复国叛乱。&/li&&li&戍边的常备部队,例如提防东南方的楚国、北方的匈奴和西方的羌人趁机收复失地。&/li&&/ul&有人说,地方官吏不是有很多下属,不可以提防叛乱吗?&br&这些官吏的力量都很分散,平时镇压一盘散沙的老百姓还可以,真遇上有组织的武装叛军是毫无战斗力的。&br&&br&军队的兵力按照下图分配为四块,看右边放大的三角。&br&&br&&img src=&/1c55a36e03eb9a32875bab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2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1c55a36e03eb9a32875bab_r.jpg&&虽然常备军也需要后勤民夫来运输补充物资,但相比移动的军队要少很多。这就可以把常备军的民夫全用到出师的士兵上。之前我们的士兵:民夫是1:1关系,把常备军的民夫用到出师上,士兵:民夫就接近1:3的合理比例了。但这样做的同时,没有民夫支持,常备军也没有多少可以开赴战场了。&br&&br&《孙子兵法o作战篇》指出,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兵员不征集两次,军粮不运送三次。&br&&blockquote&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blockquote&&br&正是因为第一次征兵已经带走了大部分主力和民夫,所以如果再次征兵、征粮会比第一次更难,军队战斗力更差。&br&&br&所以,能够出师到前线打仗的军队只有军队总数的1/4,大约在5万~12万人,占总人口的1%~2.4%,如果体现到整体人口结构上,就是金字塔的黄色塔尖。&br&&img src=&/154bcbb1bc94fd2b37c6d094eb9019f7_b.jpg& data-rawwidth=&306&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6&&综上所述,最多可以出师到东方前线的军队人数&b&占总人口的1%~2.4%,&/b&加上占&b&5%~9%&/b&的运输和工程民夫,全体出动人数6%~11.4%。&br&&br&现代的学者对秦国人口的估算在300万~500万之间。&br&如果人口是500万,则能出师5万~12万,出动人数30万~57万。&br&如果人口是300万,则能出师3万~7万,出动人数18万~34万。&br&&br&所以长平之战的40万人不全是军队,而是士兵和民夫的总和,&b&实际军队在3万~12万之间&/b&。&br&&br&&br&&b&小结&/b&&br&&b&人口结构&/b&&br&&b&以上是以秦国的人口结构为主线,结合社会分工和行政体制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一。&/b&&br&&br&下面再以先秦的粮食生产为主线,结合士兵后勤比例和粮食消耗进行的数据分析,作为证据之二。&br&&br&&br&&br&&b&四、先秦的粮食生产力如何?&/b&&br&&br&&b&先秦的土地制度如何?&/b&&br&先秦时代主要有井田制和授田制两种土地制度。&br&&br&但不论哪种制度,本质上都是政府对个人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确认和保护。“亩”的繁体字是“畝”,注意“久”字旁,其实就是指百姓可以长期拥有的私田。&br&&br&但是政府提供土地权保护服务的前提是必须获得回报,回报内容就是从土地粮食产出中抽取的一定比例的税赋。井田制和授田制的不同就在于获得回报的方式上。&br&&br&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分配方式,也是一种征税手段。政府分配私田给百姓使用,附加条件是必须也帮政府的公田种些粮食,作为给政府的税赋回报。&br&&br&《春秋o谷梁传》中记载&br&&blockquote&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br&&/blockquote&公田就是政府的田,8块私田围绕着1块公田,内部边界形成一个井字,所以叫井田。&br&&img src=&/e6d84f05dabb56b966986_b.jpg& data-rawwidth=&287& data-rawheight=&3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7&&&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br&&blockquote&六尺为步,步百为亩,&b&亩百为夫&/b&,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八百八十亩,余二十亩以为庐舍。&br&……&br&今&b&一夫挟五口&/b&,治田百亩。&/blockquote&步在古代即是长度,也是面积单位,1亩的面积是100步,&b&100&/b&&b&亩被称为1夫,“夫”是土地单位。&/b&因为一般会给一个家庭分配给100亩土地,家庭的户主就是一个成人男子。&br&&br&同样的,《孟子o万章下》也记载&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b&一夫百亩&/b&,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br&但是井田制也有其问题,就是人们种植公田的积极性不高,交税的动力不大。虽然井田制给百姓的负担不重,但是政府收到的税收太少。政府解决民间纠纷需要官吏、抵御盗匪和外敌侵略需要军队,没有足够的粮食这些都做不好。到了战国时代,更是有实力才能生存,所以各国就基本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br&&br&商鞅学习其他诸侯国的改革经验,抛弃了井田制,采用授田制。&br&政府同样分配给百姓土地并保护土地权,但收税的不再通过公田收粮,而是给你下达每年的耕作任务,不管这块地你种还是不种,每年都必须按照土地面积向政府缴纳税收。另外,农民除了交粮,还要交&b&刍稿税&/b&,刍为牧草,稿为禾杆,是喂养牲畜的草饲料。如果到时候完不成任务,就会按照秦律制罪。&br&《秦律o田律》&br&&blockquote&入顷刍稿,以其受田之数,无垦不垦(不论垦殖与否),顷入刍三石,稿二石。&/blockquote&&br&&b&井田制就是政府把百姓当成合伙人&/b&,政府把土地当作股份分给百姓,期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奈何大家都忙私活,对公事不上心。&br&&b&授田制改为政府把百姓看成合同工&/b&,上级给你制作工作目标,到时间必须交工,否则严惩不贷。&br&&br&虽然授田制并没有提高生产力,但是通过设定沉重的任务量,逼着农民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在整体上提高了粮食总产量。&br&&br&&br&&b&为什么秦国把小亩变大亩?&/b&&br&商鞅在“废井田,开阡陌”后,增大了亩的面积,把原来面积100步的小亩,改变成面积240步的大亩,这是为了什么?&br&&img src=&/6ab0a753fec1_b.jpg& data-rawwidth=&229& data-rawheight=&2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9&&&br&&br&再对比一下秦国和鲁国的粮食产量&br&《吕氏春秋o上农》记载了战国后期的秦国亩产&br&&blockquote&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blockquote&&br&《孟子·万章下》也记载了同时代的鲁国亩产&br&&blockquote&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blockquote&吕不韦时代的秦国已经普及了大亩,同时期孟子的鲁国使用的是小亩,面积相差2.4倍,但是供养的人数却基本相同。&br&&br&&br&&b&为什么秦国每亩的面积更大,产量却不增加?&/b&&br&这要说到土地、作物和降水量的关系。&br&&br&很多人认为战国时代引入了铁器农具和耕牛,使土地亩产提高。&br&&br&其实真正能提高土地亩产的是灌溉,而不是农业工具。因为工具再好也只是增加了开垦这一个环节的效率。如果作物在未来几个月的生长期里,没有稳定的水源来灌溉,把有限的水分摊到更大面积的土地里,产量反而可能会下降。&br&&br&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了足够的水源,不仅可以提高亩产量,还可以耕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进一步提高亩产。先秦土地分为上田、中田、下田,其实就是根据灌溉条件好坏来区分的。上田的亩产可以达到下田的2倍。&br&&br&&b&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b&&br&根据《秦律o仓律》记载,秦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为:&br&禾(粟、小米)、麦(小麦)、黍(大黄米)、稻(水稻)、荅(小豆)和菽(大豆)&br&&img src=&/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b.jpg& data-rawwidth=&830& data-rawheight=&7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30& data-original=&/60daef833bd0ba8cc5af970d004812fd_r.jpg&&《秦律o仓律》&br&&blockquote&“种:稻、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荅亩大半斗,菽亩半斗”。&/blockquote&麻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不是粮食作物。&br&&br&&br&作物和灌溉条件&br&&ul&&li&秦国作物以粟、麦为主,因为粟不需要太多的灌溉,适合秦岭以北的旱地。&br&&/li&&li&如果有一定的灌溉条件,粟、麦的产量会大幅提高,但秦国直到战国快结束时才修完郑国渠,战国大部分时间里灌溉条件不好。&br&&/li&&li&水稻产量最高,但只适合秦岭以南的降水充沛的地区,例如巴蜀、汉中。在商鞅变法时这些地方还不是秦国的领土。&/li&&/ul&&img src=&/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b.jpg& data-rawwidth=&856& data-rawheight=&6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6& data-original=&/b99bd3c9e98adc58a03ebbeab671b790_r.jpg&&降水越充沛,可以种植水稻等亩产更高的作物,单位亩产才能大幅提高。&br&&br&但是秦国地处内陆,降雨量不如中原和江南充沛,也没有很好的灌溉条件,大部分是旱地。如果这种土地长期耕种,就会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的养分也逐年降低,最终导致亩产减少,变成产量极低的贫田。&br&&br&这种土地退化的问题,必须通过轮耕的方式来解决。&br&&br&《汉书o食货志》中记载,授田时,上田面积100亩,中田面积200亩,下田面积300亩。上田不用轮耕,中田要种1年休1年,下田要种1年休2年。&br&&blockquote&民受田:上田夫百亩,中田夫二百亩,下田夫三百亩。岁耕种者为不易上田;休一岁者为一易中田;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blockquote&下田给的多,是因为如果只给一家人100亩地,第二年就没有可以轮耕的空间了。秦国的大亩面积是小亩的2.4倍,&b&说明秦国的土地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求中国造航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