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中南哪个大连食品厂招工包吃住用人啊

上方港景 PK 峰尚中南
热门楼盘:
项目优点:1.上方港景位于东港新区,未来增值潜力很大,是投资的不错选择。
2.户型设计合理,而...
不足之处:1.中山区精装修住宅,得房率较低。
2.目前周边配套不是非常完善,但是距三八广场、天...
项目优点:1.项目近三八广场商圈,地段好,未来升值空间无限。
2.成熟社区配备便利的生活设施 可...不足之处:1.楼盘与前面南面高层间距10米左右,采光不是非常好。
2.数九寒冬赶工期,质量令人堪...
上方港景:
峰尚中南:
楼盘对比:
手机找房:
推荐楼盘:
附近楼盘:大连老街故事十六.槐香凤鸣文华泪
&&请勿转载,即将出版
& (1)凤鸣老街的灵魂
凤鸣街是大连城的一条百年老街。日殖时期,这一带属山吹町、菖蒲町、桔梗町、白菊町、千草町、早苗町一带。凤鸣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卷阿》的“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并称为“四瑞兽”,凤凰鸣叫是吉祥的象征。凤鸣街的名字源于日,取意正是凤鸣吉祥。文革时,这里曾一度被改为新华南一街,1973年,恢复原名。
日本从丰臣秀吉开始,就一直在憧憬着建立“大陆国家”。日俄战争以后,大连成了他们实现这一梦想的试验田。到1945年大连解放的时候,整个城市生活着将近21万日本人。
日治时期,居住在大连日本人也分为三等。大连人一直称日本人为“小鼻子”或“鬼子”。当时,“一等鬼子”即军政要员、满铁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西方使馆人员、富贵商贾,多住在环境最好的南山附近。“三等鬼子”即一般的职员和工人大都住在现在沙河口区一带。而像凤鸣街这样的地方,住的多是“二等鬼子”,即满铁各公司和工厂的一般管理人员,还有一般的商人。
凤鸣街上的老建筑,充分体现了当时日本建筑设计师们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处处有当时西方流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的痕迹。当时一些从欧美学成归来的日本青年建筑设计师在本土因为受到压制,无法实现梦想,所以纷纷跑到大连,把大连变成了他们设计的舞台,而这些建筑的设计又不失日本的传统。“和魂洋才”(1)的理念是当时很多房子设计的基础,“和洋折衷”是设计的最终表现。看凤鸣街的这些老建筑,就像是在欣赏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史书”。
凤鸣街的美还体现在老街上各式各样的窗户。设计师把窗户设计成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视觉上的美观,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房子里射进充足的阳光。
解放后,凤鸣街最东面的一些房子的产权单位归大连铁路分局管(大连铁路分局已撤销)。这些房子在日本殖民时期是满铁株式会社的“社宅”,满铁的福利待遇在当时的日本公司中是数一数二的,相当于最大的国企,最鼎盛的时期有三十万社员。
原先的凤鸣街与纪念街是十字交叉,现在,凤鸣街没有1号,它的起点是15号;本来凤鸣街西端路口在联合路上,如今凤鸣老街终点止于拥警街,按照大连老话属于“掐头去尾”。
凤鸣街15号建筑样式简单,平顶加斜坡,粉墙黛瓦,小巧的半圆窗,风格比较随意。这种随意风格恰是来自欧洲的工艺美术运动风格,还有些折中主义的简化特色。凤鸣街44号这座红砖小楼建于1965年,是原大连医学院教授老师的宿舍。凤鸣街46号是原大连医学院学生宿舍。恰是书香巷深,宁静致远。
(2)柳云光与康敏庄
沈阳路与长春路间凤鸣街巷短而幽静,东首处是凤鸣街37号。这栋建筑现代中夹杂着传统,横平竖直的白条装饰有柱子和梁的感觉,特别是配上红褐色的底墙。通过现代的窗框与梁柱协调搭配,给人平和端正,典雅幽静的感觉。凤鸣街上曾住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名人,此处便是一个红色故居,原大连市市委副书记柳运光旧居。
柳运光原名柳云光,1918年生于烟台,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胶东特委巡视员。1938年6月组织山东胶东各县群众发动天福山武装起义。1945年4月参加出席七大会议,奉命参与组织胶东八路军东北先遣队,渡海到辽东半岛。1945年12月担任任中共大连市委副书记兼大连工会副主席。1947年11月担任中共旅大地委副书记。1947年初至11月任地委书记、关东(旅大)职工总会副主席。在大连期间,柳运光还曾参与过中共旅大地委出版的秘密机关刊物《斗争》的编辑工作。1949年6月调到山东工作,离开大连。
短巷末处凤鸣街47号属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受到了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采用大开窗和几何构成装饰。这里是原大连广播电台台长康敏庄的旧居。康敏庄1937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胶东招远地方游击队指导员、中共胶东区党委宣传部宣传科长等职务。抗日战争胜利后,康敏庄调到大连工作。日,他受中共大连市委指派,在苏军代表李必斯少校陪同下,以大连市政府名义接收日本大连中央放送局。日,大连广播电台正式播音。日,康敏庄在《实话报》发表总结文章《一年来的大连广播电台》:“敌人把广播电台作为它侵略奴役我们同胞的工具,我们则是在祖国的土地上,为祖国的独立繁荣而工作。”
1947年6月,大连建立关东文协,康敏庄和柳青一道成为理事。1949年11月,他又受命进京,专程给毛主席送去一封由52万大连市民联名签署的致敬信。这封信充分表达了回归祖国怀抱后的大连人民对中央政府的感激与忠诚。日,《东北日报》专门刊载了毛主席给旅大人民函复:“旅大区党委同志们并转旅大区人民,由康敏庄同志带来的签名书及礼品,均已收到,谢谢你们和旅大的人民,希望你们在生产建设上更加努力,创造更大的成绩。”如今这封信被保存在大连档案馆。
世事变化,不由人意,“文革”期间,康敏庄曾遭受到非人的侮辱和摧残。沈阳医学院红卫兵在批斗康敏庄时,特地端来一盆墨汁,并让在场陪斗的“走资派”都将双手蘸成黑色,一大排人弯腰低头将下垂过膝的黑手展示给台下围观的人看。种种屈辱并没有让他动摇,文革结束后,康敏庄仍然忠贞为党,积极献计献策。日,他在大连逝世,不过他在大连留下的故事,不因他的离去而被遗忘。
(3)茶道中人韩曰光
凤鸣街很多老建筑的门外侧还保留的当年的“郵便新聞受”,即邮件和报纸的投递口,这在当时是每家门上不可缺少的,因为信件是当时最主要的联系方式,而报纸又是最主要的消息来源。“郵便新聞受”的内面,还有一个门链的凹槽,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家里有人的时候都不用锁门,只要挂上门链就行。自古中国人追求的就是一种“夜不闭户”的社会环境,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日本人也曾经做到“夜不闭户”。凤鸣街87号的小院里还有一口老井,井水至今可以饮用,清澈甘甜。凤鸣街97号稍显怪异,是西方独立式住宅基础上的一种简化风格,包括窗的处理都没有线脚,体现着日式风情。和风中也掩藏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凤鸣街101号是一座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不对称在这个建筑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设计师通过不对称的变化来表现建筑的美,设计师都是适应大众的审美要求的,所以人们怎么想,建筑师也会怎么做。
凤鸣街104号的弧形门窗很有特点,这是罗马式风格的代表。两个天窗是起通风隔热用的,简约而又典雅。这家的主人姓韩,大名曰光,是茶道中人。房子的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小茶壶,冥冥中可以闻到到一丝浓郁的茶香。韩家是革命家庭,韩曰光的父亲叫韩修亭,原是河南人,1938年参加了国民党抗日部队。1941年,他在一次战斗中为日军俘虏,被押送至抚顺做劳工。吉人自有天佑,1943年他成功逃出,并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在延安期间,他还曾经荣立过劳动二等功。
大连解放后,韩修亭跟随部队来到大连。新中国解放以后,他一直在东北军区卫生部健康委员会-旅大市干部疗养院工作。韩家原先一直住在“一院”附近,他们是在1967年的时候搬到了这条长街上。当年,凤鸣街上曾住过很多部队军属,韩家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战争的缘故,韩修亭结婚很晚,中年得子。他的儿子韩曰光吃痴迷茶道,所以也交往了很多日本朋友。曾有一个叫姓桥本的日本人经常到他这里做客。桥本这么说,日本文化多源于中国,日本的茶道就是根植中国的茶文化。
(4)韩光故居
凤鸣街106号是座不对称建筑,不对称即是巴洛克的特点,也是后现代的特点。设计师通过高高的烟囱改变视线上不平衡的感觉,对比之中体现着变化的美。一层房顶设置成阳台,尊重和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门口还有折中主义风格的雕花,不乏玲珑与花哨儿。这条老街上有两座三层楼,凤鸣街118号是第二座,矗立在民运街口,显得与众不同。
凤鸣街133号完美的体现着国际风格,墙分为几段,颜色做的恰如其分,对比之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凝重。欧式的入口雨棚最具特色,变化中错落有致。这里便是老市长韩光的故居。
韩光本名孟宪林,但生活中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原名,大家一直称呼他为“寒光”。1938年,他偶然从毛泽东窑洞前路过,正看见毛泽东在门口抽烟。他怕打搅毛泽东的思路,便想从旁边快步走过去。不料,毛泽东发现了他,把他叫做住问道:“青年同志,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门工作啊?”
韩光赶快作答,毛泽东又问:“是韩信的韩吗?”韩光回答是寒冷的寒,毛泽东似有所思,念起一句古诗:“寒光照铁衣。”
从此,“寒光”正式改为韩光。
1945年,苏军出兵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对大连实行军管。因为当时大连没有中国人自己的政权,所以国共两党在大连政权的接管上展开了特殊的较量。10月,韩光按照彭真的指示,“抢形势,搭架子”,成立了日本投降后的第一届党的市委,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接收大连的各种阴谋活动。解放战争爆发后,大连成为新中国解放的最大基地,从1947年到1949年,生产炮弹50余万发,引信80余万枚,弹体中碳钢300万吨,无烟火药450吨,迫击炮1430门及其他军工产品,有力的支援了前线。粟裕将军曾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在韩光的领导下,大连先后创建了旅大建国学院、大连工业学校、关东电器工程学校、关东医学院和关东俄语专门学校。1948年,几所学校合并,建立了人民政权第一所新型理工科大学——大连大学(后来改变成大连工学院、大连医学院、大连俄语专科学校),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韩光离开大连后,这里又住进了一位市委书记杜里。因为时间隔得太久,周围的人记住了杜里,而忘却了韩光。
(5)老街飘槐香
土著回忆,杜里故居对面的日本寮曾住过原检察院副院长梁生。而我想找的是张茜和楚青的旧居。淮海战争期间,陈毅的夫人张茜曾经带着三个孩子陈昊苏、陈丹淮、陈小鲁在大连生活。日《半岛晨报》有一篇关于陈昊苏报道,他说自己
1947年就来过大连,而且就住在体育场附近。当年粟裕将军的夫人楚青也是带着身孕来到大连,或许他们就住在一起。按理说,他们住的地方不应离沈其震故居(高尔基路189号)太远。
凤鸣街上居住最多的还是大连工学院和大连医学院的教授和老师们,如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魏曦、著名药理学家张毅、新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的奠基人吴汝康、著名生理学家吴襄、我国最早从事色谱理论研究的彭少逸院士等。
魏曦于1949年来到大连,担任大连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主任兼大连生物制品研究所副所长。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美军细菌战争罪行调查团,从美军投掷的细菌武器中分离出鼠疫和霍乱菌,并向以英国李约瑟博士为首的国际科学委员会提供了科学证据,发表了《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进行细菌战的事实》的调查报告,向全世界揭露了美帝国主义的罪恶。因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二级国旗勋章。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招待会上还与魏曦教授共同进餐。
张毅在大连生活了20多年,是医学界的学术泰斗,为大连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1958年,他还兼任旅大市副市长。他的学生,原大连医科大学教授李淑媛想起了老师仍充满了感激:“能从师于德高望重的张毅教授,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6)凤鸣老街念故人
凤鸣街143号是座美国草原式风格建筑,也很像是柯布西耶风格,转角窗、竖向长条窗、凸窗、八角窗都极漂亮,又实用。这里曾是物理学家齐友征的旧居,他是放射性同位素方面的专家,曾自编《放射物理学》教材。文革时期,齐友征被下放到普兰店,这里的主人换成当时的公安局长张广信(2)。大家或都忘记了这里曾住过科学家齐友征,但大家也都记住了这里是老公安局长张广信的旧居。
凤鸣街145号典型的折中主义风格,屋顶坡度很大,有北欧建筑的特点,又有点青年风格派的感觉。三个小窗小巧玲珑,点缀下不显的愣,有一丝异域风情的感觉。这里是原大连市副市长康积惠的旧居。康积惠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曾担任碧流河水库工程会战指挥部总指挥。那是大连水利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工程。真正让他名震大连的却是足球。他不仅是副市长,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球迷。1983年3月份,他担任市政府秘书长,在起草年度工作重点时,他针对全国多支甲级球队中都有大连人,而大连却没有一支甲级队的情况,做出了“大连足球队奋战三年晋升甲级队”的决定。当年11月17日,大连足球队如愿地升入甲级队,结束了“全国足球甲级队中有大连人没大连队”的尴尬历史,为大连足球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凤鸣街149号这座简约实用,凝重素雅的东方建筑。此处是外科学家、遵义医学院院长陈荣殿的旧居。陈荣殿出自医学世家,1945年曾到美国波斯顿麻省总医院进修麻醉学。解放后,陈荣殿响应沈其震的召唤,来到大连医学院担任外科副教授。大连医学院的麻醉室便是由他在1953年创建的。
陈荣殿和齐友征两家相临不远,关系处得非常好。陈荣殿的夫人叫张孝莹,是医学界名家张孝乾的妹妹。他们的儿子非常憨胖,所以邻人都把他叫做“胖子”。胖子也不简单,曾是海政歌舞团的小提琴手。他也蛮有艳福,以一曲《军港之夜》唱红的苏小明就曾是他的媳妇儿,论起来,凤鸣街上最有名的媳妇儿要算是她了。
齐友征全家下乡以后,陈荣殿一家跟随着大连医学院南迁遵义。这一走,他再未回过大连。1983年,陈荣殿在遵义病逝。1991年时,张孝莹女士终是思念大连,特地返回凤鸣街寻找齐氏故人。“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凤鸣老街留下了居客无限的情怀。
(6)李士豪故居
2003年,我到青岛工作,踏上青岛的第一步我便感觉到了自己的童年。从此,我走遍了青岛。自青岛归来,每到周末闲暇时,我便会来凤鸣街散步。高尔基路因为有洋楼,因为有蔽日的大梧桐,所以别具风情。这道唯美的风景线也是国内少有,虽说是车流不断,却是异样的恬静,仿佛世外的桃源。与之相绵的凤鸣街巷亦是这市野中的方化之地。每年初夏,槐花绽放,香飘长街,蝉鸣鸟唱,情侣相随,正是人在画中,画在这城中一般。
有时,我也会在雨后漫步于此。每走一栋洋楼,便会用心品味,就像是品一壶老茶。我最爱在凤鸣街尾徘徊,虽然说不出这建筑是哪一种风格。我想那印记的美丽绝不是后天随意的复制,没有历史的沉淀,你便不会惦记这里。这建筑仿佛就是慈祥的老者,他可以读懂你的内心,也会帮这世人化解忧伤。走读这凤鸣老街恰似品阅一本书籍。很多人把这里的房子叫做日本房,那不过是约定俗称的概念。也有某些人说这是殖民的罪恶,那不过是无知的夷化。虽说解放前这里住着日本平民,但却似水一般平淡,怎会有罪虐?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解放后在这里生活的却是忠贞的海南丢;当然也有很多身经百战的将军。这里一样书写着海南丢的历史,没有海南丢怎会有这城市?
偶然看到凤鸣街158号,为它的美丽所吸引,不免拍摄起来。叩门寻望,才从邻人口中知道这里是水利学家李士豪的故居。李士豪是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创建者。年轻时,他留学美国,1939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水利系任教授。1946年5月,九三学社在重庆正式成立,李士豪便是其创始人之一。这年7月,李士豪到南京政府水利部工作。1948年底,解放军兵临长江,为支援人民解放军渡江,他把长江水文地图秘密交给了地下党。翌年1月,李士豪便辞去了水利部的职务。在他辞职之时,一位地下党员问他:“老解放区大连正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很需要人,您是否愿意去?”他便欣然答应。从此,他便成了大连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人到无求品自高”,这便是他一生的写照。回首凝望时,我似乎感觉是天意让我找到这些,我是大连之子!我亦想,这陈街故巷中还有许多龙井观音掩藏,只是我辈尚未发现。
(7)最后的遗产
一次偶然间,我又寻访到几处故居,其中便有凤鸣街160号。这是座浪漫的法式风格建筑,坡屋顶造型是分段式的属于典型的功能主义,从他的烟囱可以想象得到里面的功能分布。一层的坡屋顶和第二层坡屋顶错落分开,烟囱的样子非常经典,坡屋顶通过烟囱连接在一起,建筑通过烟囱冲击人们视觉。这既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它的一个特点。这里是大连副市长宋志新旧居。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参加了八路军。大连解放后,他调到大连工作,曾任大连市合作总社主任,是旅大供销合作商业创办人之一。宋志新主抓的站前储蓄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经验,被当时的旅大市委树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文革期间,宋志新曾遭到迫害。文革结束后,他担任主管财贸工作的旅大市副市长。为满足城市居民细粮、菜、肉、蛋的供应,他积极组织在城乡建立集贸市场,发展个体经济。他首先提出大连市商业现代化,并策划了富丽华、九州等一批现代化酒店和商场的建设工作。
凤鸣街162号多少有点法国的浪漫,传统坡屋顶加烟囱,窗户又有些现代主义。双屋顶是连接在一起的,采用六边形与三角形的连接方式,连接的部分虽然有排水的渠道,但错落分开和谐有序。为了更好的采光,窗户开的较多,方形的门和拱形的窗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建筑前面呈90度拐弯,造型很美。这里曾是原日报总编、科委主任曹林的旧居。今天的《大连日报》报头字的由来也曾留有他的一段佳话。
1966年春节刚过,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来大连考察,住在棒棰岛。听到消息后,担任大连日报总编辑的曹林立即带着编辑部主任洛鹏来到棒棰岛,请郭沫若为《旅大日报》题写一幅字。因为历史的原因,郭沫若曾多次来过大连,对大连一直情有独钟,所以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这时,恰闻北京下了一场的大雪。“瑞雪兆丰年”,他不禁喜出望外,挥笔一气呵成:
电自北京至,喜从天外来,报道京区大雪,尺厚积长街。万水千山皆白,蜡象银蛇竞舞,玉宇绝纤埃。满地琼花放,旭日笑颜开。驱旱魃,除虫害,登春台。丰年在望,公社人人喜满怀。料想内蒙三晋,莽莽黄河一带,农事好安排。身在大连港,高唱凯声回。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一日夜,得北京来电,报知北京大雪积厚盈尺,同人闻之莫不皆大欢喜。因成水调歌头一首,书奉旅大日报社,请用以补壁。郭沫若
大连召开常委会议时,胡明便曾让曹林当众朗读郭沫若题写的词章。郭沫若逝世后《旅大日报》报头字正式启用郭沫若题词中的“旅大日报”字样。1981年2月,国务院批准旅大市改称大连市,《旅大日报》随之也改名为《大连日报》。改名后的《大连日报》报头字取用郭沫若题字“身在大连港,高唱凯声回”中的“大连”二字,再加上原来的“日报”两字。这就是《大连日报》报头字由来的故事。
凤鸣街164号的窗户非常独特,让现代人纳闷的是山墙为什么处理成三角形和六角形?细结表现的更为用心,如屋檐下的装饰,楼顶的烟囱。这里也曾住着声名显赫的人物,便是原大连市长许西。许西193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三师保卫部副部长,负责陈毅警卫。1961年当选旅大市市长,还做过中旅大市委书记。据回忆,许西家客厅迎门挂着陈毅亲笔画的兰花,正面是周总理和他的照片。
文革中,许西受到多次批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彻底平反。他做市长的时候,曾经接待过很多中外名流,如李宗仁、尼泊尔王子沙阿等。
凤鸣街166号比较独特,材质是裸露的,未加装饰,多边形的平面组合丰富了它的立面,老虎窗很有特点,阳台像古城堡一样,这里是白介夫先生的旧居。1963年左右,化学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华寿俊同志调离化学所,便由副所长杨志宏主持工作。一次会上,杨志宏在谈到即将调来的新党委书记时,曾这样戏言过:“白介夫很能干,正如他的名字,介是二个人,夫是二个人,一个人顶四个人。”引起了大家哄堂大笑。
白介夫刚来不久,就遇上1964年的社教运动在化学所试点。他记人名字的能力极强,来所不久便几乎能叫出大多数人的名字,而且待人亲切,丝毫没有领导者的架子。社教运动建设阶段,白介夫冒着政治罪危险,让有独到见解的研究人员,在全所大会上去发表意见,并根据大家的意见,提出要形成两条龙的设想,一条是高分子化学,一条是有机化学。
那年3月,钱学森来大连化物所工作,便是由白介夫亲自陪同。他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给化物所工作人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在70年代,白介夫调离科学院后,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如果白介夫还在管我们,我们这个所会是怎样?
他果然那能力出众,曾任北京市副市长、政协主席。2009年也曾回到大连参加化物所庆祝。想来他是来过故居的门前,这并竟是他生活过的地方。
凤鸣街尾151号这二层方楼,日殖时期是个邮局,解放后成为中国人的住宅。凤鸣街168号,民间称作“将军楼”。或许这里就曾经住过陈毅的夫人张茜和粟裕的夫人楚青。
后记:曾有人主张拆除这些他们认为是殖民烙痕的建筑,不过大多数大连人能够正视历史,也有勇气面对历史,主张保留这些没有罪恶的建筑。这里的建筑几乎可以完整的代表当时世界建筑的发展的水平。历史上大连人民遭受殖民的统治,但是大连人民从不屈服,建造大连的是老大连人,是几百万勤奋顽强的海南丢。老房子老街还有老人,是这个城市的记忆,是不该被遗忘的。没有任何事物比它们更适合担当大连城市文化根脉的代言者。对待老街和老房子,正如鞠平所言“应如善待老人一样善待老建筑”。许多大连人心中有这么一个祈祷:“这条百年老街不应如天津街那样寂寞无言,这条老街不应该以悲伤的心情淡然消逝”。
(1)“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提出思想。
(2)张广信()老红军,北京大兴人,曾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党校训练班指导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市公安局副局长,后调任大连公安局局长。文革时期遭受迫害,被关押六年之久。1972年任旅大市纺织局副局长,后任中共旅大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9年病逝于大连。
感谢:很多人为此付出贡献, 要感谢沪上老韩、云杉、同济大学同学、厦门大学同学等诸多好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连调味食品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