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命四份之一都在信道教信仰,休道不赌博不贪心重在吃斋戒律。

临澧县湖湘文化交流协会
第九编 宗教习俗
第一章 教
12:27:58更新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会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所谓宗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仙、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在所谓天国或来世。讲宗教就有“三教九流”之说。《汉书?艺文志》载,先秦时代,中国有九大宗教流派,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简称儒、道、释的并称,“九流”即如《汉书》所载。除了宗教意义上所说的“三教九流”外,人们平常也说到一流佛祖二流仙、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刀笔六流相、七工八商九种田之“九流”,则是指社会上的行业分工,与宗教意义的“九流”不同。
儒、道、释在历史的演进中,很大程度上已形成三教合一,少林寺里存有《混元三教九流图》,即是说明。三教的关系,正如《混元三教九流图》碑文所说:“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其余者,“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纵横应对,小说咨询,阴阳顺天,医流原人,杂流兼通,述而不作”,还说“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三教教义的同化与演化,在民间即形成包罗万象的民风民俗和教习教俗。举个极简单的例子,民间的谈婚论嫁和嫁娶之礼,所遵从的教义就是“婚者,乾坤之道,人伦之始。婚礼者,圣人之教,礼之本也,故天地合而万物生”。在这里,即体现有儒家思想,也体现有道教教义,相互融合乃成为民间风俗。
临澧境内,儒、道、释长期流行。清朝后期,又传入基督教。19301424641949208020117930229182.43
儒教,指。又称孔教。历史上把创立的儒家学派视同宗教,与、并称为三教。“曰:大同,曰:无为而治,佛曰:极乐世界”,是宋代以来的儒、释、道并论的“观”。 儒教尊孔子为教祖,可以说是中国的国教。
“儒”是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而为贵族服务的术士。初年,曾经协助周武王推翻了统治的姬旦,曾经“”,建立了当时先进的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但是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春秋时代的,忧虑当时的混乱状况,整理了被认为是古代圣帝明王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希望这些文献能够成为后世人们行为的依据。经由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或者儒经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以韩非等为代表的法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等各个流派。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法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兵家主要研究“谋攻”。这此都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国策,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在董仲舒新解说的基础上,经过后来的不断努力,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儒教也成为传统宗教。从汉代开始,儒教或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
儒教是不是宗教?
儒教是否是一种宗教,是具有争议的。从狭义来看,儒教不具有一般宗教的特征。比如:儒者一般不信鬼神,儒教无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儒教无彼岸世界等等。实际上,从广义来看,儒教是有宗教组织和宗教仪式的。儒者信奉上帝。依儒经,上帝“作之君、作之师”,教给君师的任务,不是让他们带领人们到上帝的世界里去,而是要他们“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即辅佐上帝,把天下治理好。在儒教经典中,和天相等的另一称号是,或称帝,天帝。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其中最优秀者,是和炎帝。而所谓“炎黄子孙”,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隋唐时期,国家统一,至上神名字被依据《周礼》,正式确定为“上帝”。昊天上帝的意义,是“浩大元气”,元气广大,则称昊天。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人之所尊,莫过于帝,托之于天,故称上帝。
儒教虽然没有在政权组织以外建立自己的宗教组织,但在尊儒教为国教的各个朝代,各级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以、宗庙、、泰山为儒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儒教仪式。在这个组织中任职的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高居于整个政权组织之上的是君主。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圣上”,在最隆重的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家族的宗伯则是家族的祭司。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在朝廷任职的官员,还常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祭祀名山大川,祈睛,祈雨,祭祀一方,如、、梓潼神()和等。
儒教尊孔子为圣祖,孟子为亚祖。
孔,居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订《》《》,序《》,撰《》。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原籍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灭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管理牧场的小官),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中都宰(相当于现在的市长,今汶上县一带),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长),后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公、检、法三合一的最高领导人);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由于孔子升迁过快,不符合当时官员晋升标准,因此为代理宰相)。孔子执政时,立即将扰乱政事的奸佞大臣杀掉,以严肃法纪,因而名动一时,由此可看出孔子不是后世某些人认为的迂腐不堪的学究,而是敢作敢为的伟丈夫。孔子执政仅三个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个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各守礼法,社会秩序非常好(史书上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鲁国的中兴引起邻国的警觉,他们设法挑拨鲁国国君与孔子的关系,使孔子失去信任。由于政治上的不得意,孔子便携弟子,入东周拜为师,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著名的有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是孔子最爱的弟子。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于公元前479年农历2月11日73岁时与世长辞。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下来, 作成《》。“”
儒教以为宗教经典。
孔子曾治六经。即《》《》《仪》《》《》《》。《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共七经;唐时加上《》、《礼记》、《》,《春秋b梁传》、《》,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便有宋刻《》传世。至此,十三部经典文集成为儒教的教典。
到南宋时,将《大学》(《礼记》中的一篇)、《论语》、《孟子》、《中庸》(《礼记》中的一篇)编为“四书”,又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合称“五经”。《四书》《五经》集道德教诫之大成,是着眼于个人、家庭、及整个国家的道德行为,对人类正当的道德活动加以指导的经典著作。从此,“四书五经”便成为儒教的经典。以来的科举考试重心也转向“四书五经”。 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都是《四书》《五经》中所体现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
儒教的教义即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是“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最先由孔子提出。孔子首先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到汉代,董仲舒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三纲之说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常是不变的意思,五常就是五条准则,也叫“五伦”。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儒教认为,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五常之一者“仁”,这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儒教的基本信仰。“仁”就是爱人,即人人友爱。这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仁”之爱的情感,涵盖爱亲人、爱众人、爱万物的广阔范围,并且有由近及远、由人及物,渐次有差等地展开的过程。应该说,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过的和现在仍然持续着的生存状态下,这更符合人性之固然,。君子要有圣人之心,仁爱天下为己任。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五行:恭者不侮;宽则得重;信者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五常之二者“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这是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道德行为的本质是自律,是自觉的德性选择。所以,作为德性的“义”之内涵的“宜”,更确切地说,就是对“应该”、对全部道德原则的自觉选择,自我归属,自我担当。违弃了“应该”,就有自我谴责的羞愧情感产生。
五常之三者“礼”,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这里的礼是指心性层面上的德性之“礼”,与社会制度层面上的“制度在礼、文为在礼”之“礼”不同,是谦卑之情,感激之情,先人后己的心态。在儒家这里,德性之礼是发育出德行所内蕴的自觉、自律之必需的心理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
五常之四者“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智”是理性,是对“应该”本身,即全部道德规范、原则之所以然的自觉。将“智”视为是道德实践(德行)中的必要的心性品质,使儒家道德观念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光彩。
五常之五者“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信”之德性是真诚。诚是事物本来真实的样子,信是人之所为同其本来真实样子相符,作为德性的“信”就是要求人之德行出于衷心,真实不妄,不是做作,不自欺,不欺人。换言之,所有的道德行为都内蕴有诚实本然的品质。
“三纲五常”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他的精髓即社会伦理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对待其他人要,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可见,“三纲五常”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
儒家学说在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道教为东汉张道陵所创,到南北朝时盛行。道教创立时,入教的人需交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教。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奉老子为教祖,尊老子为太上老君。
道教在临澧已盛行一千多年,太浮山即是早期道教名山。18662003200020104268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宗教,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祖经。道教追求世界的公平与和平,追求得道成仙与超脱生死。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追求的目标是“”,脱离生死轮回。道教则是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死而不亡。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道教生命观有别于其它宗教。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积累了丰富的尊生、贵生、养生的传统理念,形成了一套相当庞大而复杂深奥的养生体系。主张进行长期刻苦的修炼,通过打坐、守一、导引、行气、吐纳、服气、辟谷、胎息等手段来协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其它生理功能得以改善或向有序化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祛病、防疾、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推迟肌体衰老的作用。道教不提倡禁欲,只讲少私寡欲。道教认为,男女性交是符合天地阴阳交感之道的自然生理现象,禁欲不施或纵欲不止,均损及身体。因此,在房中术的禁忌中教导人们要注意四时气候的寒暖、风雨雷电的侵袭,以及日常性行为的时间、条件、卫生等诸项事宜。
道士的教职称谓有天师、法师、炼师、祖师、宗师等,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尊称为道长、真人、羽士。道士自称“贫道”,这是一种谦称。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出家的道士,就是放弃家庭生活,专门从事修真向道的宗教活动。全真道提倡出家,而且其专职道士必须出家。道士选择出家,是因为怕以家庭为牢,影响修道正果。也有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信仰的虔诚与彻底,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来修道求仙。出家道士住在道观里,男为道士,女为道姑,皆蓄长发,绕发与头顶挽成髻,可戴冠或巾。冠是身份地位高的人戴的,一般平民所佩戴的称为巾。道人戴的冠有黄冠、三台冠、元始冠、五岳冠、五老冠、莲花冠等,分道者的修为及地位在正式场合佩戴。道巾有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太阳巾、一字巾等多种。出家的道姑必须遵守“女真九戒”。分别是:孝敬柔和,慎言不妒;贞节持身,离诸秽行;惜诸物命,慈愍不杀;礼诵勤慎,断绝荤酒;衣具质素,不事华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不数赴斋会;不得虐使奴仆;不得窃取人物。不出家的道士,穿俗装,住在家中,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与俗人相同。
道教有很多宗教节日。道教以与自己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的诞辰日为节日。在重大节日,要举行盛大斋醮,以示庆祝。这时,不但道士集会,而且影响到民俗活动,有大量的朝观香客,风俗相沿,形成庙会。道教最重大的节日是各宗派共同尊崇的“三清四帝”诞辰日,即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正月十五,天师张道陵诞辰;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诞辰;三月初三,真武大帝诞辰;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八,紫微大帝诞辰;五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冬至日,元始天尊诞辰;十月二十三,灶神升天日。其次的节日主要有“三会日”、“三元日”。三会日为农历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据说这三天是三官考核道士功过的日子。三元日又称三元节,是天地人三官下降人间,考世人功过,定人寿命的日子。即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校戒;七月十五中元节,地官校戒;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校戒。
与佛教戒律基本相同,是修行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目的都是为了禁绝“恶心邪欲”,防范“乖言戾行”,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直到现在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道教的礼仪内容庞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例如仅行礼一项,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拱手礼,对年长、师长则行作揖礼,对神、仙和真人则行叩拜礼,两膝下跪,俯伏叩首,一礼三叩,表示特别尊敬。重大活动中还要三礼九叩。
道士去世叫“羽化”。“羽化”一词来源于“庄生晓梦化蝴蝶”的典故。据说庄子死后羽化为蝴蝶成仙,后人便用“羽化”指道士逝世。道士羽化,历来都要按规矩举行葬礼仪式。葬仪不能在正宫正殿内举行,只能在朝拜殿或东西道院内举行。上层道士即道官和高道羽化后,葬仪隆重,墓葬规模较大,陪葬品也很丰富,有冠、剑、金银玉器。下葬时先将尸身封缸,谓“坐缸”,也有封棺的。安葬后,在上面堆起坟山,用砖石建塔立碑。一般道士羽化后,安葬方式与民间相同。
道教的宫观全都供奉神态端庄的三位天尊神像,称为“三清祖师”。即,居大殿之中;上清,居大殿之右;太清,居大殿之左。“道德天尊”又称“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三官大帝”也是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天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得道神仙,皆从三官保举;下方生人,但依三官除难。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
临澧地区把不出家的道教职业者统称为道士。这些道士大都为正一派道众,信仰上似道非道,所表达的思想观念,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比如说世界构造中的地狱观念,社会自然认识上的报应规律等。在葬礼法事中,许多供奉、言论已是佛道合一,佛道不分。有些方面甚至和巫道相杂,从事杠鬼、收吓等巫道活动。
307613016501624165318441940239
2002111770004002003111200200312351215006020106523
佛教寺院一般成院落式布局,座北面南,从山门沿南北向的中轴线,每隔一定距离布置一座殿堂,周围有廊屋或楼阁围绕。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殿之后是法堂、藏经楼或毗卢阁、观音殿。大雄宝殿前,左右配殿有伽蓝殿、祖师堂或观音殿、药师殿等相对。寺院的主要生活区集中在主轴线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荣堂等。接待四方来者的客房特设在中轴线西侧。
寺院供奉的神系主要有:佛、菩萨、十八罗汉、尊者。
大雄宝殿正当中供释迦牟尼佛。有的也三佛同殿供“三身佛”或“三世佛”。“三身佛”指三种佛身。中尊为“法身佛”,名“毗卢遮那佛”,是体现佛法的佛之本身;左尊为“报身佛”,名“卢舍那佛”,是修成正果的佛果之身;右尊为“应身佛”,是为度脱世间众生而现身的释迦牟尼生身。“三世佛”有“横三世佛”、“竖三世佛”之分。“横三世”的“世”指三个同时存在的空间世界,正中为本尊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药师佛,右侧为阿弥陀佛。“竖三世”的“世”指因果轮回中的前世、现世、来世。佛像位置是: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左侧为过去佛,即燃灯佛。右侧为未来佛,即弥勒佛。大雄宝殿中间也有供阿弥陀佛的。传说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涅盘后继任的西方极乐世界教主。
天王殿正门口迎接香客的是挺着偌大肚皮、满脸嘻笑的布袋和尚――弥勒佛。布袋和尚肚皮很大,满面笑容,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入佛门一要包容,二要慈悲。容天下难容之事,笑世上可笑之人。与弥勒菩萨背靠背的韦驮菩萨,是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神。许多寺庙里,还专设有韦驮殿。传统寺院的早晚课诵中,早课的末后是祝韦驮仪,唱韦驮赞。看韦陀菩萨的韦陀杵,可以判别出寺院的规模: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寺庙规模大,云游和尚可以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寺庙规模中等,云游和尚可以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杵在地上,表示寺庙规模小,谢绝云游和尚免费吃住。有些规模大的佛寺,进入天王殿之前还会经过一道或者两三道“三门”。三门里两边一般都供奉着两尊面目狰狞,手执金刚杵的护法金刚。“三门”提醒进入佛门的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两位护法金刚的职责就是 “保护觉正净,退除迷邪染”。天王殿内两侧相对而坐的四大神像是佛教中护法的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各持一方。各自卫护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部洲。佛教的佛祖下有八大菩萨。民间信奉的是四大菩萨:观音菩萨、菩萨、贤菩萨、菩萨。
佛教的节日很多,吃斋、放生、孝亲、念佛等是佛教的节日特色。比较重要的节日有: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二月廿一日: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释迦牟尼佛诞生、成道、涅盘三期同一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十月初五日:达摩祖师圣诞;冬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腊月初八日:。
因果业报,生死轮回,是佛教教义系统中,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俗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由因果报应而出现生死轮回。佛教称有“六道轮回”,或升,或下地狱。第一道金桥,容得仙法、道法、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第二道银桥,容修成功德善果的人通过,成为担任土地等神职的地神,得享人间香火。第三道玉桥,容在世积聚了功德的人经过,转世为有权力和财富之人,享富贵荣华。第四道石桥,给在世功过参半的人经过,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第五道木桥,给在世过多于功的人经过,投身贫穷、病苦、孤寡的下等人。第六道竹桥,给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的人经过,分作四种形式投身:一为胎生如牛、猪;二为卵生如蛇、鸡;三为湿生即鱼、蟹;四为化生如蚊、蝇。生命的轮回,给人精神上的寄托。
进寺庙拜佛有很多规矩和禁忌。佛教中供养名目繁多,如香花供养、饮食供养、灯明供养、衣服供养等等。人们进寺庙塔烧香拜佛,供奉礼品切莫供奉肉食酒品,否则不但不能得到幸福,而且还会遭大报恶业!可以往功德箱放一点钱财,以示供养佛法僧的真情实意。在佛教里,拜佛后有“绕佛”的习俗。上完香火、供奉后,沿顺时针方向右绕三圈或七圈,可拔除业障,也可积福德功德。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将经卷握在手里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压在经书上。
1809191210019324150194050175
205019861990199733630019981200220037500020111011128780148190%70%303前一段时间,有位“中原半路”开了个扒佛教的的帖子,受到了释迦弟子的猛烈围攻,承蒙一位易先生的执着,终于中原的扒佛帖倒在了半路上。我呢!没有中原先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怕类似易先生的执着,但我不相信佛教,更不愿意看到大家对佛教的认识始终处在懵懂之中,我准备开一个佛教演变史的科普贴,没有滑稽的语言,只为娱乐着请绕行。依据资料普及佛教演变史。  相传释迦牟尼生在公元前五六五年,死在公元前四八六年,活了约八十年,大致与孔子同时。      当时天竺社会己处在奴隶制衰落时期,大大小小的奴隶主(第二级种姓,称为刹帝利,即田主和武士),割据土地,互相杀掠,不仅最低级种姓首陀罗(贱民、农人)痛苦难堪,就是那些较弱小的邦君城主(第二级种姓,田主王种),在强凌弱、众暴寡的环境中,也担心危亡,惴惴不知所以自保。社会地位最高的婆罗门种姓,以宗教为专职,虔修出世法。修行法多至九十六种,即所谓九十六种“外道”。其中有若干种苦行“外道”,采取自饿、投渊、赴火、自坠、寂默、持鸡狗戒(“鸡戒外道”学鸡,常以一足孤立、“狗戒外道”学狗吃人粪)等修行法,自谓可以得到解脱。苦行在天竺很流行,这正反映天竺社会黑暗无光,苦难深重,有些统治阶级中人也宁愿放弃现有的优越生活,幻想可能修得清静的安乐世界。      释迦牟尼是尼波罗南境一个小城主所谓净饭王的儿子,童年时受婆罗门教育,兼习武艺,二十九岁出家求道。他厌世的原因,佛书都说是因为看到生老病死诸苦相,决心出家求解脱诸苦的方法,除了这些原因,大竺上层社会的黑暗不安,相互杀伐,也应是厌世的一个原因。他出家与苦行外道同修苦行六年,毫无所得,于是在菩提树下独坐冥想,经过若干昼夜,忽然觉得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正觉,即所谓成佛。佛的意思就是觉悟,觉悟了人生的究竟,解决了生死的问题,不管这种觉悟的内容是什么,归根只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因为是唯心主义,所以不要任何事实作依据,只要能想到什么,就说出什么,后来信徒们谎话愈说愈大,愈说愈多,愈说愈奇,佛的神通也愈说愈广大无边,愈不可思议。任何一家宗教奉为最高之神的不过是天主、上帝之类,佛教说天有三十三,中央最尊的天名忉(音刀dāo)利天,忉利天主名帝释,只是佛的一个小徒弟,佛出行时,他得在前面开路。各宗教中说谎话技术最高胆最大的无过于佛教。唐时僧徒法琳作《破邪论》,说,将孔、老二家比佛,那就差得远了。因为孔、老说教,都是效法天,不敢违天,佛说教却是诸天奉行佛教,不敢违佛,显然孔、老不可比佛。佛经里谎话连篇,任何一部佛经决不可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只能当作一种戏论加以唾弃。如果堕入大骗局,主观上想作个虔诚守戒律的佛教徒,客观上却是宣扬戏论蠹国殃民的大害虫。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释迦牟尼在独坐冥想中所获得的无上正觉,就是所谓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或简称四谛。婆罗门教一向坚信神不灭论,以为人的灵魂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按照人一生行为的善恶,死后定要受各种报应。现在一生所受的祸福,即是前一生的业报。苦行外道想在现生种苦因,在来生受福报。释迹牟尼开始也修苦行,后来认为苦因并不能产生福报,别求解脱法,那就是所谓四圣谛。神不灭、因果报应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共同基础,唐玄奘说“九十六(外)道,并欲超生,师承有滞,致沦诸有”,这说明佛教与九十六外道目的都是想超脱生死,只是传授各有师承,修行法有些不同。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四圣谛,首先肯定人的一生沉溺在苦海中,没有丝毫乐处,即使有乐处,也是极暂时的。对不灭的神(灵魂)说来,由于无明(贪、瞋、痴总称为无明,也称为三毒,贪欲尤为诸苦之根本,称为苦本)的缘故。灵魂或出生为人或为畜生或为饿鬼或入地狱,从无始以来,在生死苦海中流转不息。与短促的一生同样,是没有丝毫乐处的。《中阿含经》说,佛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无有一处不生不死者,亦无有一处无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宗亲师长者(畜生饿鬼地狱中也有这种关系)。譬如大雨滴泡一生一灭。照这样说,灵魂本身,永远不会消灭,只要从因果报应中解脱出来,也就是从轮回里跳出来,那就长生永存了。佛教最怕神灭论,神灭论如占优势,持神不灭论的佛教就自然全部崩溃。因为它依靠神不灭论来威吓人也用来诱人信教。  
   佛教要人厌恶人世,把人生之苦说得无以复加,《正法念经》说人生有十六苦,《五王经》减了一半,还剩有八苦。佛为五王说法云,人生在世,常有无量众苦切身,今粗为汝等略说八苦。八苦中第一是生苦,何谓生苦,说是人死之时,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处,普受中阴之形(此生已完毕,后生未开始,中间阶段所受之形,称为中阴,俱舍宗认为有中阴,成实宗认为无中阴,大乘宗认为有无不定,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死后立受果报,其余的人都有中阴。大小乘各说,全是凭空瞎揣,毫无根据,佛教说话,大体如此),到三七日父母和合,便来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团,五七日肉疱成就,巧风入腹吹其身体,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开张,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啖一杯热食,灌其身体如入镬汤,母饮一杯冷水,亦如寒冰切身,母饱之时,迫迮身体痛不可言,母饥之时,腹中了了,亦如倒悬,受苦无量。至其满月欲生之时,头向产门,剧如两石峡山,欲生之时,母危父怖,生堕草上,身体细软,草触其身如履刀剑,忽然失声大呼。此是苦否?诸人咸言,此是大苦。不管释迦牟尼是否说了这番话,谁也不能相信这是认真的说话,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够回忆起处母胎时的苦乐,佛岂能独知,把母胎描写成地狱,无非想说明人生一开始就不离苦趣。佛为教人厌弃身世,《四分律》中记这样一段故事:说是佛在婆求园教诸比丘修不净观,诸比丘修习既久,极端厌恶生活,难受得象毒蛇缠在颈上,有些比丘发愿求死,或用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互相杀害,有一比丘向名叫鹿杖梵志的婆罗门外道请求说,请你杀死我,我送给你衣钵,外道即举刀杀死比丘。有人称赞外道说,很好很好,你得大福了!既度脱沙门,又得到他们的财物。外道接连杀死请求杀身的六十个比丘。半个月后,佛升座为众人讲戒律,不见了许多听众,问阿难,才知道修不净观发生流弊,改令诸比丘修特胜观。所谓特胜观,就是数息观,数呼吸次数,借以停止心想散乱。佛亲自任教师,由于教法错误,六七十人因此惨死,被称为无限神通的佛并不知道眼前已经发生的事情,阿难等大弟于熟视无睹,不看作流弊,佛不问就不说。如果几个月不升座,大概学生要死去大半,佛教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灭绝,特别强调苦谛,以便信徒们乐于接受灭谛。修不净观虽然发生流弊,但与教义并无乖背,只要改修个什么观,就算纠正错误,枉死的六七十人是受骗者,也是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凡是虔诚的信仰者,一定是受骗者,受骗的浅深与信仰的浅深是一致的。宗教信仰 者受骗既深,为了妄想获得善报,可以死而无悔或至死不悟。      第二是集谛,所谓集,就是推究致苦的原因。以为业是苦的正因,烦恼是苦的助因。业有身业、语业、意业三种,烦恼有贪、瞋、痴、慢、疑、见六种,见又分己身见(有我见)、边执见(执一边)、邪见(否认因果)、见取见(自以为是)、戒禁取见(以戒禁为生死解脱之真因)、五见加贪瞋等共十种,都是烦恼之根本。由业与烦恼产生出无数苦果,如果断绝业与烦恼,苦果自然随而断绝,修行者也就无障无缚,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清凉安住之地位,这叫做灭谛。      佛教修行,以涅槃为终极目的。所谓涅槃,译义为灭、灭度、寂灭、圆寂、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等,实际只是死的化名(化名多至六七十个)。佛教思想是最脆弱、最怯儒的人的思想,它把人生看作全部大苦,编造出生苦老苦病苦等所谓八苦,生苦全出于空想,病苦老苦正反映天竺文化的落后,它不敢从改进医术,与病、老作斗争方面着想(在这一点上,道教固然妖妄,但还企图和自然作斗争),却在自然现象前面,消极悲观,表示屈服,完全不敢有对抗的想法,专心在死字上做功夫,希望死后解脱轮回之苦,永远无为和安乐。爱无为的是懒惰人,爱安乐的是贪私人,佛教基础建立在统治阶级的懒惰贪欲自私等卑劣心理上面,统治阶级始终不会改变这种心理,佛教也就总是有所依靠。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寄生虫,因为能够进行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佛教极端贱视劳动生产,并专替统治阶级消除民众的阶级斗争,大批僧众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营造而居大寺庙,实在是一群蠹国病民的寄生动物。《易经•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佛教以涅槃为无上妙境,等于说“天地之大德曰死”(佛教认身体为“毒器”,死是解脱)。天竺幼年僧人(沙弥)写信,署名处自称求寂某某,即求死人某某。这真是极端偏僻的怪思想。《系辞》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渭易(变化)”,社会富有日新,并且生生不息,才是发展的气象,佛教提倡不事生产,等待涅槃,其后果正如唐傅奕所说“入家破家,入国破国”,也可以说入族灭族,佛教思想与汉族人传统的文化思想正正相反。但是佛教从西汉未传入中国以后,影响一直在扩大,隋唐两朝发达到最高度。主要原因不外是它有一整套叫做因果报应的骗术,利用当时创造了巨大财富的被剥削阶级仍然贫苦无告,和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需要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而他们自己又有懒惰、贪欲、自私等心理,骗术获得广泛的销路。      第四是道谛。所谓道,就是达到涅槃的道,佛说“心不着欲乐境,又不以不正思维苦身(例如修不净观发生流弊),离此苦乐两端而行中道乃得解脱”。中道的意思是教人不要爱死,也不要怕死,要死时就死,任其自然。佛学是研究死的学问,佛经中讲这种死道理的话多得很,全是空谈,全无事实根据,言语支离,措辞琐碎。反正没有人需要什么死道理,这一部分讲死道理的佛经被消灭,是毫不足惜的。  
  请不要诽谤佛法!
  楼猪,您该不是穿越了吧。俺这个平行空间的佛教貌似最怕灵魂不灭论。还有,俺们这边还好像有一句话,叫什么没文化不可不怕,最可怕的是没文化还要装B。
  楼主要是掰佛教的话,最好还是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开始讲起,因为那才是根源。亚历山大带领的古希腊马其顿的军队征服埃及、波斯之后,“进入”了印度,虽然之后很快就因为种种原因返回欧洲,并且在半路上亚历山大病死(死于疟疾?)之后埃及和印度的将军开始了独立统治,在埃及,就是后来埃及艳后的那一只王族(修建金字塔的埃及法老王是黑人,之后的埃及王族都是白人)的由来。而在印度,这些希腊人(马其顿人)的征服者给整个印度划定了种姓制度,因为此时的印度有多种肤色不同人种的族群,有来自希腊(马其顿)的白人,有来自埃及的黑人(同样是作为征服者,亚历山大的士兵),也有印度土著民族的黄种人(被征服者),于是按照肤色划定了种姓制度,不同种姓(肤色)不得随意通婚(随意的意思是高种姓男子可以和低种姓女子生育),而其种姓制度对低种姓族群的压迫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佛教,缘本就是从这种压迫下为追求平等才诞生的。所以佛教脱胎于印度教(印度教是种姓制度的现代根源,古代是因为种姓制度才诞生的印度教,现在两者已成为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关系)。    脱离了历史去说宗教,那样容易进牛角尖的。    另外,类似的是:埃及法老王阿肯纳顿因为天生畸形(类似亚伯拉罕林肯那种手指和下巴很长,骨盆偏大的一种疾病,DISCOVERY曾有专门的纪录片),从小不被其父所喜爱,并且因为畸形(古埃及王族大多是帅哥,至少从他们美化自己的雕像上看是这样)而失去进入各神祗的神庙参与祭祀的权利(古埃及人的政治生活一个是战争,另一个就是祭祀)而使这个后来因为母亲偏爱(从人性上讲,母亲对自己畸形的孩子都有格外的偏爱或者说是歉疚,比如晋朝的贾南风皇后偏爱自己的脑残儿子)而成为埃及王的法老唾弃了大多数埃及神灵,只祭祀无论自己是否畸形都可以被光芒照耀得到温暖的太阳神阿顿。但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阿肯纳顿的宗教改革在他和他的儿子,图坦卡门法老死后就被推翻,埃及重新祭祀原本的各个神灵,阿肯纳顿建造的城市和太阳神庙都遭到废弃。但阿肯纳顿的宗教改革却照耀到了当时在埃及为奴的另一个民族——犹太人,太阳神的那种无差别给与阳光和温暖(不管你是贱民还是贵族,都可以享受到阳光……这是废话……)的平等理念影响了犹太人,使得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宗教,犹太教。而很多年之后,因为犹太教本身的一些问题(如偏离的平等,博爱的初衷),才出现了以耶稣(不管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现代考古学已经找到了耶稣表哥的坟墓,如果圣包皮……确实是耶稣的话,那倒可以拿来做DNA检测,当然,找到耶稣尸体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基督教最早的使徒既然一口咬定耶稣已经复活升天,就不可能把他的尸体这一关键证据保留下来,除非他们集体脑残了……)为首的基督教,而后,基督教在罗马得以传播,并且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个人意志下,变成了今天基督教的样子(个人意志的意思,是君士坦丁和他的那些宗教专家们人为的选择了哪些是圣经,哪些是伪经),而犹太人,则继续信仰他们的犹太教。印度人仍然信仰他们的印度教……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印度教(我对印度教持保留态度)在诞生之初,都是劝人向善,或者给人心理安慰(即使是阿Q精神)的,不管后来会因为人为因素变成什么样子,至少一开始还是好的,以其后来变成的样子去评价这个宗教初生时的情况,就如同你指着一个后来变成杀人强奸犯的婴儿说他有罪一样,很荒谬  
  无知者还是停止诽谤吧,免得自找无趣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忽然觉悟的所谓无上正觉,主要就是这个四谛。苦灭(苦灭二字可概括全部佛学)二谛,尤为重要,人生极苦,涅槃最乐,是佛教的中心思想,释迦在世时给徒众们讲的无非是这些道理。四谛的根本出发点是贪欲,认为一人已得的生命和享受,都是无常不能长保,已得的不能长保,固然是苦,未得的不能取得当然更苦。因为无论出家和在家人都有贪欲,都希望寿命能延长,享受能增进,脱离轮回,实际就是本人得永久保持自己的灵魂,不会因转生为别一人或转生为畜生而迷失本性,虽不如道教神仙仍有酒色之乐,但处在涅槃中的灵魂安静永生。据说,得个阿罗汉果,便不再受生死果报,并有受人天供养的权利,很多人出家做僧徒,目的就在贪得这个权利。富贵人在家纵情享受,只要分出一部分赃物施给佛寺,赃物就叫做净财,得极大的福报。佛经悬有赏格:《上品大戒经校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至于赃物从迫害千百穷人得来,僧徒是不管的。《智慧本愿本戒上品经》悬出骇人的高价,可谓贪贪相骗,贪鄙已极。照这个经说“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钱以上,皆二万四千倍报。功多(施钱多)报多,世世贤明,玩好不绝,七祖(本身以前的七辈祖宗)皆得入无量佛国。”报酬如此优厚,未免骗得使人不敢置信,贪人却看到报酬高,不惜分出一部分赃物来交换。凡是沸教大行的结果,一定贪风大盛,政治极坏,民众极苦。统治阶级做尽坏事,只要向佛忏悔布施,都可以得到佛的保佑,精神上觉得有恃无恐,做坏事愈益肆无忌惮。佛教对被压迫阶级说来,确实是莫大的祸害。  
  任何伟大宗教的诞生都有其积极的意义。而且是不可磨灭的。
   我觉得佛教有伟大之处,有可取之处!否则不可能千年而不衰。    但我们更应该全面了解宗教发展史,更深入了解它的演变,而不是全面盲目接受。  
  你怎么把范老的东西拈来了,不是你所了解的吧。你也太实诚了,也不改头换面呀!
    四谛以外,还有几条重要训条:第一是忍辱无争。第二是慈悲平等。佛经强调忍辱,教人忍受各种凌辱迫害,以及饥饿穷苦,心中不生怨恨,释迦自称前世曾作忍辱仙,修忍辱法,毫无怨恨地让国王支解自己的身体。这不是要被压迫阶级忍受任何苦痛象绵羊那样让统治阶级宰割么?多么荒谬恶毒的说教!无争与忍辱相似,也是要被压迫者忍辱,不与压迫者争斗。在具体行事中,如果有人妨碍佛教徒的寄生虫生活时,佛教徒以护法保教为名,完全不顾忍辱无争的训条,争斗异常猛烈。举个例来看,唐初傅奕反对佛教,说“佛之经教,妄说罪福,军民逃役,剃发隐中,不事二亲,专行十恶。……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凡是沙门,放归桑梓,令逃课之党,普乐输租,避役之曹,恒忻效力。勿度小秃,长揖国家”(僧徒不拜帝王)。僧徒法琳出头力争,说傅奕叫佛为胡鬼,僧徒为秃丁,此辱不可忍。他怒骂傅奕说“邪见竖子,无角畜生,夙结豺心,又怀虿(音chài)毒,无丝发之善,负山岳之差,长恶不悛,老而弥笃,乃以生盲之虑,忖度圣尊,何异尺?之笑大鹏,井蛙不信沧海,可谓阐提(下愚)逆种,地狱罪人”。傅奕的议论有益于国计民生,却触犯了寄生动物的利益,什么“无角畜生”、“阐提逆种”等凶恶语句,任情放出来,一丝一毫的忍辱无争都忘掉了。可见佛教训条专为骗民众而设,并不约束佛教徒本身。所谓慈悲平等,同样是一套骗术。佛经叙述地狱中的各种暴虐刑罚,说明佛教思想极端凶残极端野蛮。如果思想不是那样惨毒,不可能设想出这许多惨刑来。天竺当时还大量保存着奴隶制度,地狱中种种惨刑,在天竺现实社会里是有事实根据的。慈悲往往表现为禁屠宰、禁渔猎、修放生池等,对动物表示慈悲,至于屠夫渔人猎户的生计,是不在意中的。因为这些人死后都得入地狱受罚。佛教所谓大慈大悲,实际只是让猛兽害虫生长无阻,自由害人。佛教看农民是地狱的候补人,一切被压迫被虐待的穷苦人,都是前生作业,现世受报的罪人,所以对劳苦群众不会发生丝毫同情心。举佛教对首陀罗的态度,可以看出佛教只有残忍并无慈悲。首陀罗是所谓贱种,专业农耕。耕地必伤虫蚁,因伤生过多,首陀罗死后必堕地狱受恶报。僧家田地租给首陀罗耕作,僧家六分抽一(粮食),或三分抽一(蔬菜),其余诸事一概不闻,如此,杀生之罪全由首陀罗负责,僧众吃租米,是依法食用,不生其罪(见唐僧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让首陀罗入地狱,自己坐食租米,替首陀罗分一点罪过是决不可以的,这就是佛教的所谓慈悲。说到平等,承认首陀罗也有佛性,这似乎含有一些平等意义,但又说一切有情(动物)都有佛性,等于承认畜生与首陀罗平等,因为首陀罗杀生害命,死后当入地狱,变畜生还是较好的出路。佛教重商人,贱视劳动生产者,戒律禁止耕地和养蚕,以为未来生中,当受苦无极。又贱视妇女,肯定不得成佛,要成佛先得转男身。僧律二百五十条,尼律加倍有五百条。僧受戒时,律师叫他洗浴,暗中察看是否是黄门(无男根的人),黄门是不能和男人平等的。佛教如此贱视农人和女人,还有什么平等可说。  
    佛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已经进入末法时代好几百年,末法之后的众生因为没有福报,就听不到佛法了。要等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 需要56亿7千万年,据说换成现在的时间概念,大约是5亿多年。所以,能够听到佛法修持佛法,是非常非常难得的,没有相当的福报是不可能听到佛法的,即使听到也不会相信。  ============================================================  所以说现在的佛弟子,很多都是邪教异类,都在谤佛而已!
    释迦牟尼在世时,以四谛、忍辱无争、慈悲平等等训条宣扬佛教,收得不少徒众。他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传道,王舍城中归佛出家的人渐多,寡妇孤儿渐增,从事生产的人渐少。由释迦牟尼领头,一群僧人按时向各家讨饭吃,王舍城出现一大批寄生动物,当地居民对佛大为不满。释迦的儿子和旧妻都出家学道,他的父亲净饭王在家修道,国家衰乱,为附近小国室罗伐悉底国的毗卢择迦王所灭。室罗伐悉底国太子名逝多,建祇园精舍,使释迦牟尼率徒众居住。灭国之仇,佛既出家,可以解释为不复留意,但《仁王护国经》说,“佛告波斯匿王,一切国土安立,万姓快乐,皆由般若波罗蜜”(信奉佛法),不论大小国土中,如有灾难,“一切国王为是难故,讲读般若,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若未来世国王护持三宝(佛、法、僧)者,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一名金刚吼菩萨,手持千宝相轮(轮是一种武器),二名龙王吼菩萨,手持金轮灯,三名无畏十力吼菩萨,手持金刚杵,四名雷电吼菩萨,五名无量力吼菩萨。”释迦牟尼对自己奉教的老父,亡国时毫无拯救的方法,反接受室罗代悉底国太子的祇园精舍,受太子的保护,所谓未来世国王有难,他会使什么大力菩萨拿着武器去保护,这不是扯谎是什么!全部佛经都是诸如此类的扯谎,信奉它可以得亡国之祸,净饭王就是因信佛亡国的。室罗伐悉底国后来也是因信佛亡国的。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用以解释阶级的不平等、富贵贫贱相差悬殊的原因,对统治阶级非常有利,因而获得统治者的保护和推广。加以谎话连篇,无处不是谎话大话,胁人以地狱无穷尽之苦,诱人以富贵千万倍之报,被压迫人民不免受骗,而特别有贪心的人,更不免堕入术中,受骗至死而不能自拔,成为虔诚的不是存心骗人而实际是骗子的佛教徒。佛在世时,已有上千的信徒,因为佛所说诸法全是唯心主义的空谈,根本无事实可寻,佛死后,以大迦叶为首的五百徒众,诵出各人所闻,规定为佛说,以富娄耶为首的五百徒众,也定自己所闻诸法为佛说,佛徒开始有宗派分裂的趋势。在天竺割据盛行的社会里,佛教闹宗派分裂是很自然的事,因信徒中闹宗派,佛徒渐分为上座(流为小乘部)大众(流为大乘部)两部,所谓上座,指名位都高,固守旧说的一群人,所谓大众,指名位都低,想修改旧说的一群人。大约佛死后百分年,上座大众两部大决裂,大众部首领名大天,据《婆沙论》所记,大天是商人的儿子,商人远出经商,久不归来,大天长大,与母通奸。后来商人回家,大天设计杀父,与母同逃到波吒厘子,遇见曾经供养过的罗汉,恐被告发,又设计杀罗汉。后来母又与别人私通,大天发怒杀母。大天自知有罪,听说佛教有灭罪法,投鸡园寺出家受戒。照《出家功德经》说“度一人出家,胜起宝塔至于梵天”(极高的塔),大概大天的禽兽行为,一出家就算免罪了。《婆沙论》又写了大天对徒众所说若干新见解,其中一条是“但有智人能说诸法亦得造经,汝等若欲作者可随意作”。固执旧法的长老们听了这些大胆的创议,群起河责,认为“汝言非佛教”,双方进行一场大争论,大天得多数人拥护,终于获胜。佛教中所谓大乘派,很可能是经大天提倡,逐渐发展起来,压倒小乘派。实际上小乘经比较接近释迦牟尼说教的原意,大乘经多是外道思想与佛教思想融合而成,马鸣、龙树等造大乘经论的佛学大师,原来都是著名的外道,他们托佛名义造大乘经,又造论作解释,既有能力造论,当然也能造经,作伪说谎本是天竺佛教徒的惯技,小乘派人说大乘经都是外道所造,这个说法是有一定理由的。   大天通母杀父,是不是真是那样的一个禽兽,未可全信。《婆沙论》出小乘人之手,据说在天竺,小乘人不同大乘人饮同一条河的水,双方有不共戴天之仇,造最恶毒的谣言来中伤大天,本是意中事。佛教徒不论天竺人或中国人,都爱造男女阴私事,企图使对方禽兽化,用心极为卑劣。例如傅奕反佛,《广弘明集》给傅奕造谣说,傅奕贫贱,先作道士,投僧借贷,僧不肯借,心怀愤恨。唐初来长安,投道士王岿(音亏kuī)。王岿怜其饥寒,留居私宅,待以上宾之礼。三几天内,傅奕便霸占王岿妻,公然不避人目。王岿兄子为僧,见到私情,告诉王岿。王岿不信,说,傅奕贫士,我收留在宅,敢做这等事么?王岿回家一看,果然如此,忍气退归道观。傅奕霸占王妻,王岿为什么忍气相让,显然出于僧徒捏造。唐武宗灭佛,僧徒也造类似的谣言。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唐武宗毒死唐宪宗后郭氏,又唐穆宗后萧氏貌美,唐武宗想取为妃妾,萧氏不从,被盾武宗射死。郭萧二后死在唐宣宗时,《新唐书》、《旧唐书》都说唐武宗对郭萧二后敬重有礼。这些恶话圆仁未必自造,当是从唐僧徒中听来。僧徒只知道兴佛教,能使寄生动物生活舒适的人就是好人,施舍的钱,都称为“净财”,任何暴君和民贼都加以赞扬,反之,一概造谣辱骂。这种造谣恶习,都从佛经里学得,因为佛经就是惯于造谣说谎   谎话不可能有确实的是非,也不可能有统一的理解,传教僧徒又各闹宗派,企囹独立称雄,一颂一偈解释不同,便分立门户。因之上座部逐渐分裂成二十部,大众部分裂成十部。上座部主要派别是说一切有部。此部承认客观实物的存在,认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不过,我是空的,所以此部亦名我空法有宗。此宗持说知、断、修、证等四事,即应知世界存在全是苦恼,应断绝苦恼的业因与烦恼缘,应证得断绝诸苦因所显的涅槃,应修到达涅槃的道。这里所说知断修证,实即苦集灭道四谛的异名。公元前三世纪中,有阿育王信奉佛教,供养僧徒,外道穷乏,剃须发改服装,混入僧众,但仍各持原来的外道主张,佛教因而大乱,阿育王集名僧一千人结集,承认若干说法为佛说,大乘佛教由此渐兴。小乘教说一切有,大乘教徒造佛说《般若》等经,主张一切空来反对一切有。      小乘佛教还保持释迦牟尼的遗教,只要断绝苦因,入涅槃境,就算达到目的。大乘佛教是外道与佛教的混合体,大话脏话比小乘佛教增加无数倍,自称本身解脱是小事,要度尽一切有情(所有动物),使皆成佛,自己才由菩萨位进入佛位。比如所谓地藏菩萨,据《地藏本愿功德经》说,地藏菩萨是释迦既灭以后,弥勒未生以前(中间相隔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众生赖以救苦的大悲菩萨,他自誓必尽度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众生,始愿成佛。他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以救苦难。这个大话真是说得可谓大矣。所有大乘教徒都说这样的大话,藐视小乘只求自利,最高不过得阿罗汉果。自己是以利他为宗旨的,可得菩萨果以至得佛果。所以大乘教对社会危害性更大,他们为了想做佛菩萨,诱骗尽量多的人出家当寄生动物,如果他们真得大行其道的话,那就不只是入家破家,人国破国,而且还要灭绝人类(要度脱一切众生)。略有头脑的人,是不会相信所谓大乘教的。当然,也不会相信所谓小乘教。  
  楼住手边有本范文谰的《唐代佛教》
  必须记号
  是范文澜《中国通史》里面的内容!不过还是有些道理的!
  看来兰州烧饼是个唯物主义者
。要不也不是烧饼了!佛是不会和你计较的,因为你很可怜。
  你说佛教让人厌恶人世?真是个Sb
你根本不了解佛教。我只有操你酿了。
  我就是这个态度,坚决反对流于低俗的理论!特别是现在自认为是佛家子弟的态度!
  作者:迎着清风望明月 回复日期: 13:02:09 
    你说佛教让人厌恶人世?真是个Sb 你根本不了解佛教。我只有操你酿了。    ============================================================    欢迎佛教徒来拍砖,诸如此类的也不排斥!
     中国书籍自六经以至诸子百家,从来没有人敢说佛书那样的大话和谎话。庄子著书,号称谬悠荒唐,但比起佛书来,相差却远得不可以道里计。中国士人有信书的陋习,以为写在书上的话,都是不可不信的重要话。又从来不曾接触过佛经这种无边无际的大话,和毫无责任感的谎话。正当东汉政治黑暗,广大人民求生不得,而今文经学盛行,统治阶级精神界异常空虚的时候,佛教乘机传入,它那骇人听闻的大话和谎话,逐渐俘虏了许多人,特别是贪欲无厌的统治阶级中人。如东汉初年楚工刘英,信奉佛教,东汉未年汉桓帝在宫中立浮图祠,他们都是企图佞佛得福报,刘英为谋反夺帝位,佞佛的目的更是显然。    中国书籍自六经以至诸子百家,从来没有人敢说佛书那样的大话和谎话。庄子著书,号称谬悠荒唐,但比起佛书来,相差却远得不可以道里计。中国士人有信书的陋习,以为写在书上的话,都是不可不信的重要话。又从来不曾接触过佛经这种无边无际的大话,和毫无责任感的谎话。正当东汉政治黑暗,广大人民求生不得,而今文经学盛行,统治阶级精神界异常空虚的时候,佛教乘机传入,它那骇人听闻的大话和谎话,逐渐俘虏了许多人,特别是贪欲无厌的统治阶级中人。如东汉初年楚工刘英,信奉佛教,东汉未年汉桓帝在宫中立浮图祠,他们都是企图佞佛得福报,刘英为谋反夺帝位,佞佛的目的更是显然。     佛书描写佛的大威力,确是大到无比,据说,他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出则帝释居前,入则梵王(婆罗门所奉最高之神)在后,左有密迹(力士),右有金刚,声闻菩萨充侍臣,八部万神任翊卫,讲《涅槃》(经名)则地震动,说《般若》(经名)则天雨花……如此等等大谎话,如果误信它万分之一,就会变成佛教的俘虏,精神昏迷,不放有丝毫怀疑。东汉乞胡(西方来的僧徒)中,大概混有狗戒外道,当时道教徒攻击佛教徒,说他们食粪饮小便,一般总以为道教徒造谣诬攻,断不可信,事实却是佛教徒确实食粪饮小便,直到唐武则天时,经义净揭露,才证明东汉道教徒并非诬攻。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除其弊药条》说“自有方处,鄙俗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储,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用粪便当药的,自然是普通僧众,统治寺庙的大僧用秽物施给病僧,口头上对虫蚁也妥慈悲,实际行为是不管病僧死活。所以义净又说:“鸣呼!不肯施佳药,逐省用龙汤,虽复小利在心,宁知大亏圣教”!外表装出大慈大悲,内心实在残忍异常,这就是所谓“圣教”。中国僧徒接受天竺鄙俗,数百年来,相沿吃龙汤,无人敢怀疑,足见中国僧徒,精神上已成天竺僧徒的奴仆,只要天竺传来什么经沦,一概坚信奉行,惟恐因怀疑佛法堕入地狱。例如《佛说盂兰(意为倒悬)盆经》,说弟子大目键连用天眼通看到自己的亡母生在饿鬼中,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送饭到口边,化成火炭,不得入口。目连大叫,悲号涕泣,请佛指教。佛说,你母罪根深结(据说,只是犯了不舍给游僧饭吃的所谓罪),谁也无法救她。只有依靠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我现在说出救济的方法:每年僧自恣日(七月十五日),人人都该尽力准备最好的饭和最好的果品盛盆器中,供养十方众僧。又施送香油锭烛床铺卧具,如是,父母六亲眷属,立即解脱诸苦。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前七世的父母,都可以升天往生安乐处。目连照法施食,目连母即日得脱饿鬼之苦。造这一卷经的意思是明显的,所谓饿鬼,并不是目连的亡母,而是不劳而食的十方众僧。僧自恣日是众僧互相指责的一日,受指责的僧徒有一顿好饭好果吃,又得香油卧具等物,可以减少受指责的苦痛,僧徒谋自己的利益可称周到。佛经中很多是僧徒为自私自利而造作的,也有为宗派斗争而造作的,传到中国来,上面写明佛说,再没有人敢非议它,转展相欺,宗教气氛就靠相欺得以维持。    天竺佛教小乘大乘两大派和大小乘内部各派别斗争极为剧烈,按照惯例,辩论胜利者有权迫令失败者骑上驴背,用粪瓶浇头顶,在大众前公开声称完全降伏,这样才允许失败者永远当奴隶。双方辩论,往往以自杀为条件。所谓慈悲、平等,对失败者是丝毫不存在的。中国无此种恶习,无条件地尊重大竺僧徒,因之大竺僧徒(包括西域僧徒)带着本宗派的经典纷纷来中国传播。天竺所有宗派都转运到中国来。但因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天竺不同,有的能流行,有的不能流行。      下面略述在中国的小乘大乘各宗派。       
  下面略述在中国的小乘大乘各宗派。      (一)小乘各宗派      姚秦时,鸠摩罗什译天竺人世亲所著属于小乘有宗的《俱舍论》,又译诃梨跋摩所著属于小乘空宗的《成实论》。《俱舍》《成实》两论经罗什传授,在南朝一度颇为发达,各成为一个宗派。不过,小乘声名不及大乘显赫,修行者宁愿学大乘得菩萨果,不愿学小乘得阿罗汉果,两宗因此门徒冷落,到唐朝时归于消灭。  (二)大乘各宗派      (1)三论宗      佛徒称混入大乘教的外道为方广道人。这种人谈空,把一切诸法谈成龟毛兔角,什么罪福报应都空无所有了。这对佛教是个根本危机,失去罪福报应这个骗人法宝,那里还有人信奉佛教。天竺人龙树为挽救由于谈空太过(所谓空病)而造成的危机,著《中论》及《十二门论》。龙树弟子提婆著《百论》。依据三论讲说的宗派称为三论宗。中国三论宗开始于鸠摩罗什。罗什以后,师徒相传,历久不绝。三论宗以二谛、八不中道为教门。所谓二谛,一是俗谛(亦称世谛),二是真谛(亦称第一义谛),俗谛认为有因果君臣父子忠义之道,真谛认为一切法毕竟空寂。虽说俗“有”真“空”,但“有”是假有,非实有,“空”是假空,非实空。远离“有”“空”二边,折衷二边称为中道。三论宗大师法朗教诲徒众,要“言以不住为端,心以无得为主”。无得即无所得,无所得即中道,破一切有所得见,以无所得为本宗宗旨。中论举八不为例来显中道,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凡事物都有两个面,这种不这不那的公式,不能说明任何事物,只是一些诡辩或者说是作一些文字的游戏。八不有“五句”“三中”作解释。譬如就生灭来说,第一句,实生实灭,此认生灭为实,谓之单俗。第二句,不生不灭,此执不生不灭为实,谓之单真。单俗单真都是偏见,不合中道。第三句,假生假灭,谓之世谛中道。第四句,假不生假不灭,谓之真谛中道。第五句,非生灭非不生灭,谓之二谛合明中道。照这些说法,生灭都是假现象,不可执于偏见。所谓三中道,都是含糊模棱的话头,目的是谈“空”而不废“有”,以保存罪福报应的骗术。   隋时三论宗名僧吉藏著《三论玄义》二卷,讲三论一百余遍,临死时制《死不怖论》一篇,词云“略举十门,以为自慰。夫含齿带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位生,不应怖死”。题目是不怖死,实际是十分怕死。  (2)净土宗      释迦牟尼讲四谛,以灭谛为修道的归宿,灭即死,佛书称死为涅槃,有所谓小乘涅槃,大乘涅槃,有所谓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异说纷纷,谁(包括释迦本人)也说不清楚涅槃究竟是什么境界。有一个叫做龙树的人,假托佛说,造《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观无量寿经》等书,把净土境界说得很具体,谁肯念佛,便可往生净土享安养之福。      净土宗是讲成佛最容易的一个法门,也是骗人最多害人最重的一个宗派。早在东晋,庐山僧人慧远搜罗名士僧徒一百二十亲人,在东林寺结社念佛,号白莲社。慧远劝诱陶潜入社,陶潜拒不受欺,饮酒诗云,“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拟古诗云:“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下合意,永为世笑嗤”。陶潜是儒家,兼有道家思想,临终时作挽歌诗和自祭文,从容自在,比畏死的佛徒,不知高超多少倍,万卷佛书,何曾抵得陶潜三首挽诗和一篇自祭文。慧远让步允许饮酒,还是骗不得陶潜入社,足见不受报应之类的欺骗,便有排斥佛教的勇气。周武帝看穿佛教的荒唐,说佛经“言多虚大,语好浮奢,罪则喜推过去,无福则指未来”。陶潜看出佛书都是些欺人的空言,在当时确是卓识之士。    净土宗很象褓姆拿画饼哄一两岁婴儿,利用人们的愚昧和贪欲,进行最大胆的欺骗。天竺僧人世亲著《净土论》,北魏僧人昙鸾作注释,改书名为《往生论》。昙鸾再传弟子善导,唐太宗时人,提倡念佛,从此净土宗大发达。善导每天念佛,非力竭不停止,冬天严寒,也得念出汗来。他到处宣扬净土法门,前后三十余年,拥有大量信徒。信徒中有些人诵弥陀经多至十万或五十万卷,念佛一天念一万声或十万声,据说,很多人因得念佛三昧往生净土。善导弟子怀感问善导,念佛是否真有效?善导说,你只要专心念佛,自然会有证明。怀感问,你见过佛么?善导答,佛说的话,要绝对信奉,不可有疑。中国僧徒对天竺佛书深信不疑,有如病僧服龙汤,受了害还至死不悟。    净土宗提出快速成佛法,说念阿弥陀佛一口,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照一般佛教说,从凡夫修到初地菩萨位,要经一大阿僧祇劫。一大阿僧祇劫据说是万万力忆,万忆为兆,一个阿僧祇是一千万万……(共八个万字)兆劫(世界成坏一次为一劫),修成菩萨可谓烦难之极。净土宗却说只要一念阿弥陀佛,迟则七日,快则一日,速生净土,即是八地以上菩萨。据说,大乘菩萨分十地(级),念佛一声,即成八级以上菩萨,可谓快速之极。足见速成是戏论,缓成也是戏论,归根说来,全部佛教都是戏论。      净土宗称人类世界为秽土,说阿弥陀佛世界,名为极乐,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形说:生在极乐世界的人,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需,悉皆如念。若欲食时,百味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这种说法,正迎合极端贪鄙懒惰的人的心愿。这种人丝毫没有劳动,懒到美食可兔咀嚼之劳,美衣可无披戴之劳,无论衣食住宅,想到就有,假如在一块地上,一大堆洋洋得意的懒虫聚集在那里,这地方可憎厌之极,有什么乐值得欣慕。    净土宗害人最重的原因,在于提倡大修功德,营造塔庙,使剥削阶级加重对劳动人民的敲剥。《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愿生净土的人有三辈,一是上辈,凡出家沙门,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率领大众亲来迎接,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成佛。二是中辈,虽不能出家作沙门,但能大修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这辈人临死时,阿弥陀佛化身去迎接,与真身来接差不多。三是下辈,不能作诸功德(当然是穷苦人),但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生疑惑,临死时,梦中见佛,也得往生。      在人世上统治阶级享受优越生活,被压迫阶级遭受苦痛,净土宗经书证明这都是合理的。《无量寿经》说,“世间诸众生类,欲为众恶,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暗哑、痴恶、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财主)、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世间有此目前现事。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地狱名)、禽兽、蛹飞蠕动之属,譬如世法牢狱,剧苦极刑,魂神命精,随罪趣向。所受寿命,或长或短,相从共生,更相报偿,殃恶未尽,终不得离,辗转其中,累劫难出,难得解脱,痛不可言。天地之间,自然有是,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      净土与真言是佛教各宗派中最恶劣的两个。别的宗派都用支离烦琐、使人厌倦的道理宣扬佛教,对一般民众影响有限,因为谁也不耐烦去听那一套。净土宗提倡念佛,方法极为简便,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对比又极明显,这一派僧徒专劝人信报应,修功德,佛教的毒害,因净土宗发达,才真正广泛传播到民间,凡是已经消失和现在还留存的巨大佛教遗迹,大致与净上宗有关系,那种耗损民财的罪恶,巨大遗迹就是物证。  
      净土宗的快速成佛法,和其他宗派在根本理论上有很大出入。怀感作《释净土群疑论》,很勉强地作了答辩。群疑之中有这样的一个疑问:《金刚般若经》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维摩经》言,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不住,……准此大乘诸圣教说,佛本不来,亦无有去,何以《观无量寿经》说有化佛来迎,随化佛往,有来有去,与前经相违?怀感无法狡辩,只好承认实无有佛从彼西方而来至此授手迎接,亦无有佛引彼众生往生净土,但众生念佛,与佛有缘,自心变现阿弥陀佛来迎行者随佛往。谎话全部揭穿了,所谓自心变现原来就是中迷信毒甚深的人,临死时神经昏乱,似乎觉得有佛来迎,并非实有。净土宗最怕禅宗,因为禅宗主张自内求佛,不假外佛,反对建造塔庙等所谓功德,以为但令心净,此间即是,何处别有西方净土。禅宗揭穿净土宗的骗局,净土宗也揭穿禅宗的骗局,慧日(唐中宗时僧)著《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士集》攻击禅宗,说“不持斋戒,但养现身,讵修来报。口虽说空,行在有中,以法训人即言万事皆空,及至自身,一切皆有”。这些话颇能击中禅宗的要害,但禅宗也彻底暴露了净上宗的骗术,两个都出售快速成佛法,都是可笑的骗子。禅宗骂祖杀佛,否定天竺传来的各宗派相当勇猛。到后来自身也要被否定,禅宗恍然大悟,逐渐与律宗净土宗真言宗相结合。自此以后,各宗派不再独立存在,都归并入禅宗。禅宗成为汇合各宗派的中国式佛教。      净土教徒造了许多记载报应的书,这种书名是不值得一捉的。从这些造书人的思想看来,佛教的罪恶主要是对恶人起助恶作用。譬如某书记店僧雄俊,生时无恶不作,唐代宗大历年间,阎罗王判他入地狱。雄俊大声反对说:我如果入地狱,三世诸佛都是说谎。阎罗说:佛不曾说谎。雄俊说:《观无量寿经》说,下品下生,犯五逆罪(杀父、杀母、杀罗汉、伤害佛身出血、挑拨僧众不和)的人,临死时念佛十声,还得往生,我虽犯了 罪,但并不犯五逆,说到念佛,不知有多少声。说完,即乘台注生西方。这是鼓励人作任何罪恶事,有净土提供最安全的通逃蔽,这除了助恶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又如说隋洪法师一生修净土业,临死时,见兜率天(弥勒菩萨的净土)童男童女来迎。法师说,我要西方,不愿生天上,拒绝兜率天使。令徒众帮着念佛,不久,告人说,西方佛来迎了。又如唐僧怀玉,每天念弥陀佛五万遍,诵经积至三百万卷,有一天忽见西方无数圣众来迎,中有一人手擎银台(中品),给怀玉看。怀玉说,我本望金台(上品),为什么拿银台来?说完,一切都消失了。后来,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果然用金台迎怀玉去西方。这种计较兜卒与西方,金台与银台,虽然全是谣言,贪鄙思想却暴露得够恶心了。这些佛教徒焚修,思想本质不外乎以贪鄙之心计较利害。     极乐世界吸引力很大,不仅吸引了净土教人,而且也吸引其他宗派的人,如天台宗创始人智?,法相宗刨始人玄奘(愿生弥勒净土)以及禅宗中某些人都向往净土,希望死后得生西方,净土影响之广泛,即此可见。      有西方净土、有天上净土(弥勒净土),此外,还有东方净土,这个净土名叫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东方净土与西方条件相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这好比掮客招揽生意,你要西就有西,你要东就有东,反正把买卖拉到手就算成功。佛教骗人如蜘蛛张网,西也张,东也张,上也张,只等你落网,这同蜘蛛要吃所有落网的虫一样贪婪。   (3)律宗      佛经说,戒为平地,众善由生。三世佛道,借戒方住。佛教修行方法,不外戒定慧三种。戒如捉贼(烦恼),定如缚贼,慧如杀贼,因此学佛首先要守戒律。最重要的戒有五,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说奉持这五戒,可以转生人天胜处,离鬼(饿鬼)畜诸苦。五戒中单就第一戒不杀生命来说,流弊非常严重。所有害虫可以无限生长,让它们找害人命和农作物,人却不可以对抗捕治。同样,要消灭统治阶级,必须经过战争,才能诛戮罪魁。遵守不杀的戒条,等于说,被压迫阶级不许起兵反抗压迫者。第二戒条不盗,实际只禁小偷盗,大偷盗可修大功德,不受戒律的限制。不邪淫指妻妾以外的淫乱,富贵人不缺少妻妾,不犯戒并仆难能。第五戒不饮酒,富贵人有称为世问第一上味的醍醐,不一定要饮酒。五戒以外,其余诸戒,都是琐碎烦杂,惑世欺众的一些手法。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僧徒,有些人奉持戒律,自以为持戒精苦,是种大福田,可获大利益,威仪严肃,结果是受骗到死,一无所得。      佛教传入中国,戒律也逐渐传来,鸠摩罗什译《十诵律》,佛陀耶舍译《四分律》,佛陀跋多罗译《僧抵律》。唐初终南山白泉寺僧道宣著述甚富,着重提倡《四分律》,律学成为专门学问,因此成立律宗,又称南山宗。道宣博学,著书甚多,有《续高僧传》、《后集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古今佛道论衡》等书,在僧徒中享有高名,投门弟子多至千百人,影响及于全国。四分本是小乘律,在大乘盛行的唐朝,小乘律取得大乘的地位,称为极大乘,道宣《续高僧传•明律总论》说,世人对戒律有四迷,一是以为持戒烦累形神,小道可捐。二是以为戒律受持,极为烦碎。三是大兴土木,专求功德,不顾物命,心无慈恻,说是为福行罪,功过相补。四是律文纷杂,并无正断,律师任意解释,轻重随心。四迷都说明僧徒不守戒律。因为戒律烦累形神,律宗强调地狱冥罚来威胁僧徒守戒,逼迫中国人学天竺人的怪僻生活,以为圣(佛)意如此,不敢不从,完全失去中国人的生活惯例,甘心作天竺僧徒的奴仆。道宣以后,义净亲至天竺,考察西方当时所行戒律,作传四十条寄归,书名《南海寄归内法传》。义净归国后,广译一切有部律共十八部,企图使中国僧众行动全盘天竺化,甚至上厕所也要学天竺烦琐可笑的仪式,可称十足的奴仆思想。        (4)法相宗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与禅宗南宗创始人慧能是中国佛教徒中两个著名的人物。他们的功绩玄类是战胜五大竺大小乘所有的论敌,慧能是战胜佛教各宗派,变天竺式的佛教为中国式的佛教。      玄奘幼年贫穷,十一岁便出家。他十分勤学,亲到各地方听名僧讲学。六二七年(贞观元年)到长安,跟名僧精探《俱舍》、《摄论》、《涅槃》等经论,大小乘无不通达,但还不能融贯。这时天竺僧波颇蜜多罗来中国,说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讲授《瑜伽师地论》,可以总括三乘(大中小三乘)学说。玄奘发心去天竺学《瑜伽》,六二九年成行。玄奘经历西域十六国,沿路访名僧学法,前后四年,才到北天竺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投戒贤法师,受《瑜伽师地论》,同时旁及大小乘《毗昙》各论,又向胜军居士学习唯识,天竺佛学的要义,被玄奘全部吸收了。他著《会宗论》,疏通《瑜伽》、《中观》两家的争论;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折伏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著《制恶见论》。戒日王招集五天竺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数万人,设无遮大会于曲女城,揭示玄奘所著二论,允许会众提异议。大会开了十八天,没有一人敢出头诘难,大小乘人一致推崇,大乘人称为“大乘天”,小乘人称为“解脱天”。玄奘战胜五天竺佛学者,取得无上荣誉,标志着中国佛学已经超越天竺。玄奘并不因战胜论敌,发生做情心,但他已经看出所谓毕竟无姓(无佛性不可能成佛的人,与众生皆能成佛说矛盾)说不能在中国取信,想回国后不提这种说法,戒贤严厉责备了他,以为边方(指中国)人懂得什么!岂可随便为他们增减义理。玄奘也就墨守师说,回国后依然传播讲不通的说法。《瑜伽师地论》据说是北天竺僧人无着夜里升天听弥勒菩萨讲演,白天给大众转述,显然是无着托名弥勒造作这部论。无着又造《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无着弟世亲造《二十唯识论》。无着公然作假,玄奘学习这些论,深信不疑,临死时坚决祈求往生弥勒净土,足见玄奘佛学虽高,但崇拜天竺僧徒的奴仆思想也是够深的。    玄奘搜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书,启程回国。六四五年(贞观十九年)到达长安。唐太宗允许他专心译经,前后译出《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般若经》六百卷。玄奘从事翻译凡十九年,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在四大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中,玄奘译书最多,译文最精。向来译经程序,起初是依梵文语法泽成汉文,其次是改成汉语法,其三是笔人修整文句,中间增减,多失原意。玄类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他创五种不翻的规则,一、秘密故,二、含多义故,三、此方所无故,四、顺于古例故,五、力生善故,例如般若一词,译作知慧,便觉轻浅,不如译音,使闻者觉有深义。大抵佛经翻译事业,至玄类已登上极峰,再没有佛经译家能超过他。六六四年(麟德元年),玄奘积劳病死。死前一日,便模仿释迎死时形状,默念弥勒,祈求往生。令傍人称念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门人们问见到什么?玄奘答,勿问,妨我正念。第二大半夜,门人问和尚决定得生否?答言,决定得生。说完便气绝。佛教修行的目的是在涅槃,即无挂无碍,安安静静地死去,玄奘迫切祈求往生虚幻的净土,死得并不安静。宗教是这样狡猾的怪物,人中了它的毒,自己成为被愚弄者,同时又是愚弄者,自己愚弄自己,一直到死还不知谁愚弄准。宗教都是利用人的贪欲,进行威胁利诱,求生净土享受极乐,就是一种贪欲。      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亦名唯识宗。依唯识论所说,以为宇宙万有,都不过是由心识之动摇所现出之影像。内界外界,物质非物质,无一非唯识所变。而所谓能变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以、舌识、身识、意识,未那识、阿赖那识。原来佛教书籍都是凭空架说,违反事实,强辞夺理,芽凿附会,巧立多种名目,支离蔓衍,烦碎缴绕,使人厌恶的戏论,唯以宗更为琐碎,更是一种不值得认真对待的戏论。例如说烦恼(根本烦恼),分为贪、瞋、痴等六种,又有所谓随烦恼(从根本烦恼附带产生),分为忿、恨、恼等二十种,形式上似乎分析入微,实际只是牵扯一些现象,巧立名目,如果造论人要再加二十种四十种,也是可以的。所谓八识,也是一堆杂烂货,眼、耳、鼻、舌、身(触)是感觉的器官,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唯识论称这五种感觉作用为前五识,另外又加一个叫做意识的第六以,说是杂乱无章的感觉,必侍心的综合作用加以综合,才能成为知识,这叫做意识。它还说不清楚心外无法(事物)的无理之理,再加一个叫做未那识的第七识。未那讽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那识。未那与阿赖那互相为因。阿赖那识中藏有无量种子,以为一切识是由各自的种子为因,才得生起。一切物的现象,唯识沦者说是心上的一种境相,是和心同起的。凡此境相,必自有物的种子为因,才得生起。物和识各有自己的种子,由这些种子生起各自的果。拿阿赖那识来统摄一切法,何曾起总括三乘学说的作用。这种烦琐的哲学分析,和我国“得意忘言”的思维习惯不合,而且它所讨论的这些问题,大家认为早解决了,兴趣已经不大。法相宗在府钥数传以后,即归消沉。    玄奘从天竺搬回唯识学,在当时是一种新奇的学问,玄类门下大徒弟多想独占这一份产业,玄类活着的时候,争夺已很激烈。玄奘大徒弟窥基,俗姓尉迟,出身将门,从玄奘学梵文和佛理,学业最为出色。玄奘译唯识论,使窥基与神防(音访fǎng)、嘉尚、普光四人助译,窥基要求辞退神昉等,由窥基一人助译。玄奘曲从其请,为窥基讲解唯识。玄樊门人新罗僧圆测,赂看门人,潜入讲室偷听。玄奘讲毕,圆测在西明寺集众僧开讲唯识论,窥基落后一步,很不满意。玄奘安慰他说,圆测虽讲唯识,却不懂因明(论理学),我传授因明给你。窥基又要求专给自己讲《瑜伽论》,圆测又赂看门人,潜入偷听,听毕又抢先开讲。玄奘宣布五姓宗法(声闻、缘觉、菩萨、不定四个种姓有佛性,一个叫做无种姓,没有佛性,毕竟不能成佛),只许窥基一人流通,五种姓说成为窥基独得的秘传。窥基造疏一百多种,号称百本疏主。窥基坚持这个秘传,晚年讲《法华经》,与天台宗发生冲突。可能是天台宗人造谣,给他三车和尚的外号,说他出门带着三车,一车放佛经,一车自坐,一车放荤腥和妇女。窥基每天对弥勒像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净土,三车恶名,显然是论敌有意诬陷。圆测与窥基争名,玄奘密授一些秘诀来贴补窥基,这和世俗兄弟争夺财产,父母给爱子私添一些财物,没有什么不同,足见大乘佛教尽管口头说舍己济人是菩萨行,遇到具体的名利,是决不肯退让的。
  (5)密宗      释迦临死时,告弟子们说:“汝等弗谓失师主,我逝以后,所说法、律是汝等师也”。其后上座部佛教徒墨守师说,反对变通,小乘有部实际是释迹真传。佛教得国王信奉供养,外道剃须发改服装,混入佛教徒中,托佛说造《般若》等经,以一切皆空来反对小乘有部,自称为大乘,斥佛教真传为小乘,大乘诸经破一切执着,似乎见解比小乘高一等,实际是大乘破小乘,也就是外道肢佛教,用空观揭穿小乘佛教的谎活。诸大乘经都说一切诸法毕竟空寂,又说诸佛国士亦复皆空,《金刚般若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为佛”。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维摩经》说,“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下去,今际不住”。这样说来,一切所谓佛和佛国,都是假的,根本不存在。佛经有这样的说法:“云何名恶知识?云何名善知识?佛告舍利弗言,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灭,如是等唯观涅槃安稳寂灭,唯爱毕竟清静,如是教者,名为邪教,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这段佛说显然是斥小乘教为邪教,小乘僧徒为恶知识。大乘空宗流行,佛教真传的小乘为了自救,天竺僧河梨跋摩折衷大小乘造《成实论》,主张人法两空,是为小乘空宗。龙树也为了挽救大乘教,造《中论》,主张非有非空的中道,举俗谛以承认不可否认的客观实在,举真谛(第一义谛)以维持大乘的空观,归根还是谈空,不过说话含糊,诡辩更为灵活一些,算是挽救了危机。无着和他的兄弟世亲(原是小乘大师)继起,造《瑜伽师地论》和《唯识论》,创大乘有宗。自谓离诸妄执,有则说有,无则说无,如理如量,而非戏论。这些有、空、非有非空(中)有(大乘有宗)诸说的变迁,都是由于外道思想不断渗入佛教,使释迎所传原来的佛教,面目愈变愈非,不过,总还属于显教,对佛教说来,都还不算是左道旁门。自从佛教演变出密教,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佛教走入绝境了。    大造佛经的龙树自称在南天竺铁塔中,遇见金刚萨埵(即普贤菩萨),面授《大日经》。铁塔中藏有《金刚顶经》,梵本有十万惕(音纪jì),略本四千偈,广本则有无最百千俱胝(千万为一俱胝)微尘数偈,显然,所谓十万偈本四千倡本都是龙树的作品。龙树原是非常博学的婆罗门教徒(外道),幼年时,读完婆罗门经典全部,后来又通天文地理医药等百艺,出家前品行不端,丑声大布,出家后,数月间读完小乘经典,又读大乘经典,感到佛理还未尽发明,需要补充。他造论造经,一身兼显密二教的唱导者,被称为大乘佛教的祖师。大乘教由他的努力而得到发扬,也由他的创造密教而下降为巫教一类的邪术。    密教尊奉最高的神,名叫大日如来,又称摩诃(大)毗卢遮那(日)佛,据说,大日与释迦为同一佛,大日是法身,释迦是应身,密教所奉的神很多与婆罗门教的神同名,大日如来很可能是事火外道的尊神,不过,既自称是佛教,自然要拉释迦的夫系,什么法身应身,无非是些无稽之谈。      密宗法门有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即智差别、理平等二门。就中说智差别(金刚顶部)的经典为《金刚顶经》,说理平等(胎藏部)的经典为《大日经》。密宗自称显教是释迦对一般凡夫说的法,密教是法身(大日)佛对自己的眷属说秘奥大法,都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也称真言宗。修法的时候,要筑起坛来,这个坛叫做曼茶罗。在胎藏界曼茶罗里,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共供奉佛菩萨四百十六尊;金刚界曼茶罗里也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共供奉佛菩萨等神一千四百六十一尊。曼茶罗里编造大批神名,如金刚名号有金刚牙、金刚拳、金刚嬉戏、金刚歌、金刚舞、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锁、金刚铃等。佛教神名,除了释迎牟尼及迦叶、阿难等曾有其人外.其余大批名号如阿弥陀(无量寿)、文殊、普贤、弥勒、观音等同金刚牙、金刚拳一样,全是凭虚编造。    密教因为依佛的真实言(《大日经》及《金刚顶经》)而修行,可以即身成佛(现身成佛),与显教难易悬殊,显教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密教即身成佛,十分快速,它和净土教邵是在佛教没落的情况下,吸收婆罗门外道的说法,推行快速成佛法,借以招揽信徒,维持本教的存在。密教修行,自诵咒以至供养、设坛等种种仪式都有一定规范,不得任意妄为。这些规范,必需经阿阇黎(阇音shē传法师)传授。阿阇黎给受法人在曼茶罗内举行灌顶仪式,才算正式入教。灌顶就是用清水灌受法人头顶,说是洗去无始以来,固着于身于心的无明烦恼之垢秽,引出本来生得的自性清净心,然后授以真言宗的秘印(手势)、秘明(咒语)。如果以秘印秘明授予未入坛的人,必招护教金刚神的忿怒,阿阇黎与受法人都将暴死。这是天竺外道中最落后最黑暗的一种,它采取秘密结合的方式,当是教中有不可公开的阴私事。大竺外道无奇不有,落后黑暗的社会产生这种落后黑暗的宗教,是不足为奇的。密教传入中国,在文化交流中流来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   最初来中国传教的外国僧徒,一般兼习密教,利用人们的愚昧和迷信,施展一些法术,骗取愚人的信仰,对传教很有利。东汉译经中,己有《安宅神咒经》、《五龙咒毒经》、《取血气神咒经》、《咒贼咒法经》、《七佛安宅神咒经》等咒,都是密宗的经典。不过,密宗正式传入,是在唐玄宗时。七一六年,中天竺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吐著来到长安。次年,开始译《大毗卢遮那经》(《大日经》),一行禅师助译,一行成为继承善无畏的胎藏界阿阇黎。习密宗的人大抵要熟悉魔术,擅长说谎,石勒石虎时的佛图澄,自称年已四百余岁,能听铃声知吉凶,就是一例。善无畏死时自称年九十九岁,说他的本师达摩掬多,年八百岁。都是凭空胡说。七一九年,南天竺僧金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仰道教的外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