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了泰坦之旅罗马占卜加点,怎么改变信仰

[古罗马的宗教&其一]&古罗马人的信仰
罗马人对待自己所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态度是非常有趣的——他们的信仰观念包含了两个主要的方面,既是从精神上肯定神明的主宰力量,又要从物质上对神明进行奉献牺牲;他们既信仰自己那种从近乎原始的迷信中诞生的诸神,也对从其他民族地区输入的诸神乐于接受;此外,罗马人除了信仰代表自然界中既有存在事物的诸神,也信仰社会生活中存在人工事物或者关系的诸神。神明对于罗马人而言,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文化概念。相参照而言,中国的神明信仰也类似地拥有这种庞杂性。在中国,各种奇奇怪怪的自然现象,人们所经营的行业,甚至很小很不在眼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神灵概念。而在更东方的日本,“八百万神明”的泛神认知更加事无巨细。如同罗马人也崇拜埃及或者叙利亚的神,中国人也接受印度传入的神圣观念,即便是视为图腾的龙,其神秘属性也更多的来自印度体系。从这些角度而言,罗马人的信仰似乎应该得到我们更容易的理解才是。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大部分人几乎难以分清罗马人和希腊人的神系,更不要说在此基础上对罗马人的宗教有更详细的了解了不是吗?不管如何,时至今日罗马人留下的数目庞大的神殿,已经成为罗马人留存给这个世界的一种关于古罗马人精神世界的具象化的图腾。要了解古罗马时代的余韵,也绝不能避开罗马人的宗教生活。
&罗马人对诸神的祭祀很自由,单独祭祀或者祭祀特定组合的神明都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违背mos
maiorum(祖先之法),即“罗马传统”的行为是必然不可以的。这些祭祀和崇拜,它们的最终目的说白了也不过是任何神祇崇拜都要追寻的Pax
Deorum(人神和平),一种近似中国人所称的“天人和谐”的人类和诸神之间的友好关系。这种Pax
Deorum获得的方式,其实各种文明之间的区别都不大,几乎就是依循一套完整而规范的献祭祈祷仪式,定期进行而已,甚有些类同佛家的“供养”。而神明获得祭品和信仰心之后,就会愉悦地的运用自己神秘而强大的力量对人类进行数量上和祭品无法比拟的回报。当然,这和悟空车迟国斗法时拘来雷公电母降下甘霖的概念是类似却绝不类同的(笑)。这种良好的人神互动机制,对于人类而言,怀有Pietas(虔诚之心)是必不可缺的。
&尽管最初的神明信仰有各种不可思议的发端,并且它也确实履行了一些特定的社会职责。但今天对宗教的社会功能所抱有的一些指责仍然可以理解的。不过远在罗马时代,宗教生活实际上已经绝大部分的和文化生活重叠,这种今天的无神论者泛泛的加以嘲弄的系统在当时是没有可能从社会生活中予以剥离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对于一个生活在古罗马的成年人而言,参与宗教活动本身是对于个人、社会和公共生活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少祭祀礼节都是以familia(家庭)为单位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罗马人的“家庭”观念和今天的家庭观念是大相径庭的,它更加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家”这一概念。一个古罗马的家庭,不但包括paterfamiliia(家长、户主),还包括妻子、子女、奴隶(中国式的家庭所使用的仆婢不外此类)及家族的一切受庇护者。不过也有的神祇奉献仅限女子、抑或儿童、自由人、甚至是奴隶。
宗教仪式也不仅仅只在私人社会的层面上产生影响,在更加广大的层面上,甚至说决定性的政治生活之中,宗教仪式也可以说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比如augur(占兆官)就可以通过宣布不吉的征兆来阻止官员的任免和法令的施行。著名的保民官格拉古兄弟的父亲大格拉古就曾经为了能在战场上取得更大的功勋以举行凯旋式,而在年末的时候通过占兆官发布不吉的征兆来迫使次年的执政官西庇阿·纳斯卡辞职,从而延长自己的任期。这种为了私利滥用宗教力量的方式虽然屡见不鲜,但它充分展示了,一种政治威权的树立,也必须要宗教力量的背书才能名正言顺。从另一个更高的层面来解释,那就是宗教仪式本身成为了政治的一种稳定器,它让过分脱离常规和惯例的行为不至于破坏社会和国家组织的机能。
今天认为罗马的宗教组织的建立要归功于王政时代的第二位王——努玛·庞皮利乌斯(Numa
Pompilius),以至于有时候我们都称其为“努玛教”,当然也不是字面上展示的那种意思。在拉丁语入门者开始学习阅读的时候,尤特罗比乌斯(Eutropius)的《建城以来简史》(Breviarium
Condita)是时常用到的读物。这本小册子关于努玛王的记述一共三句话,其中描写努玛王的功业之时,这位四世纪的宫廷机要秘书写道“infinita
Romae sacra ac templa
constituit”(他为罗马建立了无数的神庙)。不过是时的罗马人还没有诞生出“政教分离”之类的观念,因此高级祭司实际上也是某种国家高级官员,并且同样为贵族们把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士坦丁大帝是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2) - 人物_北京联盟大杂烩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2)
/ 作者:小易
北京联盟摘要:君士坦丁大帝是古罗马时期罗马帝国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2),上一篇:
下一篇: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自公元324年起唯一的统治者,经历了多年内战废除了四帝共治的政治局面,在后罗马帝国时期加强了皇权统治,足见其领袖才能,君士坦丁大帝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治国方面。在君士坦丁大帝实行的众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自公元324年起唯一的统治者,经历了多年内战废除了四帝共治的政治局面,在后罗马帝国时期加强了皇权统治,足见其领袖才能,君士坦丁大帝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治国方面。在君士坦丁大帝实行的众多举措中,影响较为深远的贡献可大致分为重建政治中心、改革基督教派以及制定民法,这些举措为君士坦丁大帝的贡献提供了充足的证明。君士坦丁大帝重建政治中心,他大规模扩建古城,将其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定位首都。而这座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矗立于历史潮流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含义,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仍然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可见他在统一宗教信仰上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君士坦丁召开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这本书成为了正统的基督教学说,也结束了当时关于宗教信仰的论战。另外君士坦丁制定的民法也有深远的影响,他所创建的法律奠定了中世纪整个欧洲的奴隶社会结构的基础,例如他颁布的禁止佃农离开租种的土地的法令,就是变相的将佃农绑定在土地上,成为了农奴。  罗马帝国八九世纪期间,君士坦丁大帝对宗教信仰方面的政策实施产生了改变欧洲世界日后近百年的历史影响,君士坦丁大帝作为罗马帝国第一任信仰基督教的君主,直接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宗教格局,导致欧洲11世纪爆发了十字军东征的宗教性行动。十字军东征是罗马天主教教宗的准许下进行的,此次军事行动共持续了将近200年,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以收复阿拉伯入侵占领的土地名义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有八次。北京联盟小编编辑整理 /   君士坦丁大帝东征与十字军东征之间并未有直接联系,这之间隔了近两个世纪,但不得不承认这场宗教世纪大战的隐患是在君士坦丁大帝时期埋下的。当时原属于罗马天主教圣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手中,罗马天主教为了收复失地,便进行多次东征行动。但实际上东征不仅仅限于针对伊斯兰,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针对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十字军对东方战争中200年间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夺占了耶路撒冷圣城,夺回了主的圣墓,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也是乌尔班二世至死未曾想象过的完美大捷。而这场声势浩大的君士坦丁大帝东征最后产生一个横跨欧洲大陆的历史的问题,那就是基督教与穆斯林之间的历史冲突,至今未得到解决。
北京联盟小编编辑整理 / 蓝月传奇
北京联盟小编编辑整理 / 美女陪玩
北京联盟小编编辑整理 / 热血传奇
北京联盟小编编辑整理 / 套装赠送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君主(2)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除注明来源“北京联盟”外的文章均来自网络和网友投稿,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北京联盟不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您当前的位置:&>&&>&
基督徒四大信仰危机
罗马书9:30-33­
  他们虽然知道上帝,也明白律法是上帝给他们的,但他们的信仰到最后变成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上帝。他们的问题出在自己,他们整个信仰的核心已经偏了,偏到最后变成只相信自己,却不相信上帝。   &
  基督徒也会有这样的危机,有许多信主越久的人,信心的焦点偏离耶稣基督越远。&
  罗马书9:30-33&
  圣经经文: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所谓的人生四大乐,这四大乐是: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这四件事情都跟时间有关,一个读书人最大的期待就是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制度中最后一关的榜,这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目标,名义上&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人就会金榜提名,&金榜&是由皇帝亲自公布的,代表一个读书人的最高荣誉,&金榜题名&的人快乐是没有办法形容的,因为他从小苦读终于得到成果了。&久旱逢甘霖&对农夫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他们辛勤工作中有雨水下来,对他们将来的收成是一个保障。他乡遇故知的快乐是因为孤单的心得到安慰,终于遇见一个不会欺侮外地人的老朋友。洞房花烛夜代表一个人成长到另一个阶段,可以获得新的满足。&
  既然人生有四大乐,有人提出来说人生也有四大悲,这四大悲是什么呢?就是在每一个大乐后面加两个字,金榜题名时--别人、久旱逢甘霖--不停、他乡遇故知--借钱、洞房花烛夜--不举。这四大悲的共同点就是失望,期待、忍耐了那么久、最后的结果却是难过、焦虑、羞愧。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我相信每一个人会更珍惜当下。&
  我们今天看的这段圣经,对基督徒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保罗谈被拣选的以色列人最后不一定得救,反而没有被拣选的外邦人得救了,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种结局是非常悲哀的。传统以色列人不单单因为他们自己是神的选民而骄傲,他们更骄傲的是他们的努力,每一个正统的以色列人从懂事之后,就开始被教导严谨的律法,这些律法都是从圣经出来的,他们的一生也很努力的去守这些律法,但保罗却说:&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v31)而那些&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v30),只因为他们相信耶稣。为什么会这样呢?保罗说,因为以色列人&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v32)&
  保罗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比喻以色列人因为一块绊脚石而跌倒。33节这一句话&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并不是直接引用,他把以赛亚书两处经文合成这一句话(8:14&28:16)。以赛亚书28:16:&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8:14:&他必作为圣所?却向以色列两家作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向耶路撒冷的居民、作为圈套和网罗。&这一块绊脚石就是指耶稣。对于信靠耶稣的人来说,耶稣是房角石、是能够让人在下面得到保护的磐石,但对于那些不接受耶稣的人来说,耶稣是一块绊脚石。&
  为什么对以色列人来说,耶稣是一块绊脚石呢?我们想像一下,假设我们是以色列人,而且是生在跟耶稣同时代的以色列人,耶稣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有名望,很有智慧有能教导真理的人,有的时候我们也听说或亲眼看到耶稣做了很奇妙的事,他能医治好病人,也能把被鬼附的人得到释放,耶稣是非常特别的,不过,当我们接触他时却发现,原来耶稣也跟我们一样,肚子饿了需要吃,口渴了需要喝,身体累了需要睡,看见不合理的事情也会发脾气(洁净圣殿),看到很机车的人(文士、法利赛人)也会破口大骂,他也会为他的朋友难过哭泣,为他的学生担忧。我们把对耶稣的印象全部列出来加加减减之后,虽然对耶稣的佩服没有减少,也很尊敬他,但要我们接受一个跟我们差不多的人,就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我们真的会想很久。我们想,虽然耶稣很棒,但他有很多跟我差不多的地方,我怎么能够接受他就是上帝呢?这就是跟耶稣同时代的以色列人的想法。大部分的人都不接受耶稣就是上帝应许的救主,他们没办法用信心去接受这件事。耶稣是救赎的核心,反而成为以色列人的绊脚石。&
  我们一点都不可以轻看以色列人,其实正统以色列人的信仰是非常清楚的,他们把信仰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要得到上帝的喜悦。他们很清楚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特殊地位,他们也非常珍惜从他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教导,那些教导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和上帝保持最好关系。他们这么追求,反而达不到目标,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保罗说&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在原文圣经这句话应该是&他们不凭信心,只靠行为。&以色列人相信他们的律法非常完备,如果把那些律法都遵守完全了,自然就能得到上帝的喜悦了。他们虽然知道上帝,也明白律法是上帝给他们的,但他们的信仰到最后变成了相信自己,不相信上帝。他们的问题出在自己,他们整个信仰的核心已经偏了,偏到最后变成只相信自己,却不相信上帝。&
  基督徒也会有这样的危机,有许多信主越久的人,信心的焦点偏离耶稣基督越远。启示录第二、三章是给七教会的信,七个教会各有不同的优点及问题,七教会代表什么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给七个教会的信息中都有同样的一句话:&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这意思很明显,给七个教会的信中,所提到的问题是所有教会都可能发生的。这七个教会中的第一个是以弗所教会,他们虽然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却&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被拣选的以色列人从信靠上帝,变成靠自己,启示录所讲的以弗所教会最大的问题是&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这个就是基督徒的信仰危机。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以为自己一直都是信靠上帝的,其实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偏离了最开始单纯对上帝的爱和信靠。这是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我是不是还跟当初一样的信靠耶稣?为什么信得越久,对耶稣的倚靠越少?&
  以色列人&不凭着信心,只凭着行为&的情况,其实也在每一个基督徒身上出现。我们要把我们信仰中的&绊脚石&找出来,这些绊脚石原本是保护我们的磐石,随着时间过去,我们在磐石的保护之下太久了,我们从磐石下面爬到磐石上,把它踩在脚下,然后当它是绊脚石。我们对上帝的倚靠有四种绊脚石,这些都是出于人的本性。&
  一、害怕改变&
  第一个绊脚石是害怕改变。人非常不喜欢改变,当我们已经习惯于某个情况之后,对于改变会产生抗拒,人的本性是害怕改变的。我提过我们在一九九六年照顾美环妹妹的小孩五个月。他们回到美国后,过没几天美环的妹妹就打电话来求救了,要我们帮忙安抚Ivan,因为他一直吵着要&回家&,那个时候他刚学会讲话,还不能很清楚表达的状况下,他一直说要&回家&,他的父母告诉他这里就是他的家,但他说不是,他的家应该是在台湾的这个家。我印象中,他吵了一两个月之后,才接受在美国的那个&家&是他的&家&。那时候他差不多是三岁。这一两年我也在林恳看见人这种不喜欢改变的本性,在吃饭的时候特别明显,要他吃没有吃过的东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要跟他交换条件,他才肯试着吃没吃过的东西。&
  这一期的中文版科学人杂志有一篇文章叫做&学会了很好,忘了也不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志郎,现在是中研院的副院长,他的专长是认知神经学。这一篇文章谈到人的创意和记忆之间有一个冲突,当我们的脑袋里面有很多记忆之后,创意就受到限制,因为记忆里的东西会形成固定的概念,知道的越多,想法就会变得越复杂,遇到问题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没有创意。所以他说,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之后如果忘了,没有关系,我们的脑袋会因为忘了而产生新的想法。&
  一个非基督徒不愿意成为基督徒的最大原因就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会带来许多问题,在传统信仰背景里的人,当他考虑信耶稣的时候,他会害怕一但改变信仰,家人会不高兴,当他明白信耶稣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会害怕自己没有办法适应新生命的生活方式。以色列人太熟悉律法了,他们坚持用守律法的行为来取悦神,以至于他们无法用信心去面对上帝。改变是经历恩典的唯一方法,当我们一直停留在原本的状态时,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验。改变的过程有很多状况是我们没有经验过的,因为没经验,我们更给自己不改变的理由。如果我们希望生命、生活不再一样,就要开始改变。&
  二、怕付代价&
  第二个我们生命中的绊脚石是害怕付代价,一但我们决定改变的时候,同时也要有付代价的心理预备。有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害怕为了改变要付出的代价。付代价也是很吊诡的事,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还有:&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翰福音12:24-25)我们不要以为耶稣讲的这些话太高超,其实我们常常在做这样的事,我们为了得着而去付出,我们为了未来而在现在做一些事,这种行为用另外一种话叫做&投资&。&
  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的投资,省吃俭用的栽培小孩,期待的就是将来孩子的生活可以过得比现在好,现在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许多做父母的愿意把钱花在子女身上,就是相信有高学历的人比较能赚多一点的钱。我们在公司上班,有的时候被客户或同事气得半死,却愿意忍下气来,其实也是在做一种投资,我们愿意在情绪上付代价,好在将来在人际关系上有好的回应。我们在各种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未将来打算时,我们都会做出投资。期待将来有所回报,现在就必须有所付出。&
  最近台湾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常常被拿出来谈,有报导说地方政府的负债不算,光是中央政府的负债有四兆九千万,关于个人的负债情况,现在的七年级生,也就是二十几岁的这个年龄层,平均一个人信用卡跟现金卡的负债有二十三万。现今的世代,许多人不愿意为以后投资,反而在不断的透支将来。生命及生活一直在恶性的循环当中。要脱离这种恶性的循环,只有开始付代价才能改变。&
  三、怕不够好&
  第三个在我们跟上帝之间的绊脚石就是害怕不够好。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最好,而放弃变得更好。我们知道上帝是至高无上,而且也是绝对圣洁的,上帝只容许圣洁的人亲近他,旧约时代代表百姓向上帝献祭的祭司,每一次都要用非常严谨的程序做预备,害怕如果有一点疏忽,很可能在进入圣殿的至圣所时,被上帝击杀。&
  上帝知道我们不可能跟他一样圣洁,他知道靠着人的努力,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他的标准,他就差派耶稣基督来帮助我们。在圣洁的要求上,上帝透过耶稣看我们,当我们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时,上帝看到的我们,就跟他自己一样圣洁。其实人本来就是不好,我们要找出自己不好的部份,比找到好的部份是更容易的,我们如果一直害怕自己不够好,不敢到上帝面前来,就会成为信靠耶稣的绊脚石。&
  四、怕被批评&
  最后一个我们跟上帝之间的绊脚石是害怕被批评。人是很怕被批评的动物,不要说基督徒,甚至耶稣的门徒跟使徒也是一样。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二章谈到他曾经责备彼得、巴拿巴跟其他好几个使徒。因为他们怕被批评而做出不合真理的事。彼得去安提阿教会访问,安提阿是一个非犹太人为主的教会,彼得刚到的时候很自然的跟大家相处,吃饭时没有顾忌什么跟大家坐在一起,后来来了几个很传统的犹太基督徒,彼得害怕这些人批评他跟外邦人同桌吃饭,就跟那个教会中的其他犹太人坐一起。我们看加拉太书二章12-13节:&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保罗没有说那些奉割礼的人有说什么话,很可能根本没有人讲什么,但彼得&怕&,怕被批评,就不敢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饭,然后其他犹太人也跟着彼得那样做。我们也常常是这样,有一些根本还没发生的事情,我们就先想出来&怕&了。当然这些会让我们怕的事,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些事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跟知识,彼得的犹太人背景告诉他,按照犹太律法外邦人是不洁净的,所以不可以跟他们坐在一起吃饭,也许他也曾经看过这种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饭的犹太人被攻击,根据他的经验和知识,彼得就&怕&了。&
  你知道你怕什么吗?其实很容易知道的,会影响你信靠耶稣的事情,就是你所怕的事。愿神帮助我们能够在依靠他的信心上,做一个无所惧怕的人。
  这一期的中文版科学人杂志有一篇文章叫做&学会了很好,忘了也不赖!&,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曾志郎,现在是中研院的副院长,他的专长是认知神经学。这一篇文章谈到人的创意和记忆之间有一个冲突,当我们的脑袋里面有很多记忆之后,创意就受到限制,因为记忆里的东西会形成固定的概念,知道的越多,想法就会变得越复杂,遇到问题的时候反而会变得没有创意。所以他说,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之后如果忘了,没有关系,我们的脑袋会因为忘了而产生新的想法。&
  一个非基督徒不愿意成为基督徒的最大原因就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会带来许多问题,在传统信仰背景里的人,当他考虑信耶稣的时候,他会害怕一但改变信仰,家人会不高兴,当他明白信耶稣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会害怕自己没有办法适应新生命的生活方式。以色列人太熟悉律法了,他们坚持用守律法的行为来取悦神,以至于他们无法用信心去面对上帝。改变是经历恩典的唯一方法,当我们一直停留在原本的状态时,就不可能得到新的经验。改变的过程有很多状况是我们没有经验过的,因为没经验,我们更给自己不改变的理由。如果我们希望生命、生活不再一样,就要开始改变。&
  二、怕付代价&
  第二个我们生命中的绊脚石是害怕付代价,一但我们决定改变的时候,同时也要有付代价的心理预备。有很多人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害怕为了改变要付出的代价。付代价也是很吊诡的事,耶稣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加福音9:23-24)还有:&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约翰福音12:24-25)我们不要以为耶稣讲的这些话太高超,其实我们常常在做这样的事,我们为了得着而去付出,我们为了未来而在现在做一些事,这种行为用另外一种话叫做&投资&。&
  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的投资,省吃俭用的栽培小孩,期待的就是将来孩子的生活可以过得比现在好,现在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许多做父母的愿意把钱花在子女身上,就是相信有高学历的人比较能赚多一点的钱。我们在公司上班,有的时候被客户或同事气得半死,却愿意忍下气来,其实也是在做一种投资,我们愿意在情绪上付代价,好在将来在人际关系上有好的回应。我们在各种不同层面上的问题未将来打算时,我们都会做出投资。期待将来有所回报,现在就必须有所付出。&
  最近台湾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常常被拿出来谈,有报导说地方政府的负债不算,光是中央政府的负债有四兆九千万,关于个人的负债情况,现在的七年级生,也就是二十几岁的这个年龄层,平均一个人信用卡跟现金卡的负债有二十三万。现今的世代,许多人不愿意为以后投资,反而在不断的透支将来。生命及生活一直在恶性的循环当中。要脱离这种恶性的循环,只有开始付代价才能改变。&
  三、怕不够好&
  第三个在我们跟上帝之间的绊脚石就是害怕不够好。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最好,而放弃变得更好。我们知道上帝是至高无上,而且也是绝对圣洁的,上帝只容许圣洁的人亲近他,旧约时代代表百姓向上帝献祭的祭司,每一次都要用非常严谨的程序做预备,害怕如果有一点疏忽,很可能在进入圣殿的至圣所时,被上帝击杀。&
  上帝知道我们不可能跟他一样圣洁,他知道靠着人的努力,永远都不可能达到他的标准,他就差派耶稣基督来帮助我们。在圣洁的要求上,上帝透过耶稣看我们,当我们接受耶稣基督的救恩时,上帝看到的我们,就跟他自己一样圣洁。其实人本来就是不好,我们要找出自己不好的部份,比找到好的部份是更容易的,我们如果一直害怕自己不够好,不敢到上帝面前来,就会成为信靠耶稣的绊脚石。&
  四、怕被批评&
  最后一个我们跟上帝之间的绊脚石是害怕被批评。人是很怕被批评的动物,不要说基督徒,甚至耶稣的门徒跟使徒也是一样。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二章谈到他曾经责备彼得、巴拿巴跟其他好几个使徒。因为他们怕被批评而做出不合真理的事。彼得去安提阿教会访问,安提阿是一个非犹太人为主的教会,彼得刚到的时候很自然的跟大家相处,吃饭时没有顾忌什么跟大家坐在一起,后来来了几个很传统的犹太基督徒,彼得害怕这些人批评他跟外邦人同桌吃饭,就跟那个教会中的其他犹太人坐一起。我们看加拉太书二章12-13节:&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
  保罗没有说那些奉割礼的人有说什么话,很可能根本没有人讲什么,但彼得&怕&,怕被批评,就不敢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饭,然后其他犹太人也跟着彼得那样做。我们也常常是这样,有一些根本还没发生的事情,我们就先想出来&怕&了。当然这些会让我们怕的事,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这些事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验跟知识,彼得的犹太人背景告诉他,按照犹太律法外邦人是不洁净的,所以不可以跟他们坐在一起吃饭,也许他也曾经看过这种跟外邦人坐在一起吃饭的犹太人被攻击,根据他的经验和知识,彼得就&怕&了。&
  你知道你怕什么吗?其实很容易知道的,会影响你信靠耶稣的事情,就是你所怕的事。愿神帮助我们能够在依靠他的信心上,做一个无所惧怕的人。
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泰坦之旅 罗马占卜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