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普斯和赛琳娜分手信仰什么宗教?

把你最喜欢的栏目添加到这里来哦
教皇:冒犯信仰就得挨一拳|英国首相:人有冒犯信仰的自由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12:09 来源:澎湃新闻
       任何公共事件的讨论,到最后难免成为一场喜剧,甚至闹剧,《查理周刊》事件也不例外。这几天,关于这起事件的讨论,完全被两个大人物的口水给淹没了,在“言论自由”大讨论问题上,教皇方济各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就隔空掐起架来,“言论自由”这趟浑水的讨论也越搅越浑。其实,这口水之争只是延续了“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K.罗琳和媒体大亨默多克先前的网络吵架而已。       自法国《查理周刊》杂志社巴黎总部遭遇恐怖袭击后,一句“我是查理”渐渐在法国乃至世界流传,不少民众以此表达要捍卫言论自由之意。同时,这也掀起了人们对“言论自由”的争论。争论焦点在于:保持言论自由的同时,是否要尊重宗教信仰?由此,引出的“言论自由的界限”催生了全球舆论大讨论。       1月15日,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谈及法国的恐怖袭击以及言论自由。他指出,捍卫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但言论自由要有限制,侮辱他人的宗教信仰或拿别人的信仰开玩笑,就属于挑衅行为。“我认为不能以暴力回应,但如果我的朋友加斯帕里说了一句诅咒我母亲的话,他就要准备好会挨一拳了,这是正常的,你不能挑衅,你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你不能嘲弄信仰。”       而英国首相卡梅伦18日在媒体访谈中,直接反驳了方济各有关侮辱信仰“会挨一拳”的言论。卡梅伦在接受一个美国新闻节目采访时“隔空喊话”,直言不讳:在自由社会,人们有权冒犯他人的信仰。“我是一个基督徒,如果有人说了侮辱耶稣的话,我会感到被冒犯了,但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我没有权利对他们报仇雪恨,我们必须接受报纸、杂志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出版冒犯性的言论,这是我们应该捍卫的。”       而在法国国内,19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出席法新社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法国在捍卫言论自由价值观的同时,不侮辱任何人。”他的说法对卡梅伦、方济各两方观点均有提及。而据法新社18日报道,一民意调查结果显示,5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支持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上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由言论;也有57%的受访者表示,穆斯林社群不应该阻止任何人刊登漫画。       下面,就来看看全球政界、舆论界就“言论自由”展开的大讨论是多么让人越看越糊涂,而这也说明,“言论自由”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释清楚的事,不同国家、种族、宗教信仰、文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着不少分歧,虽然大家都会捍卫这一自由。英国首相卡梅伦强调“言论自由”普世派       戴维·卡梅伦(英国首相):我认为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人们有权利冒犯他人的信仰。我们必须接受报纸、杂志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出版冒犯性的言论,这是我们应该捍卫的。       安诺斯·福格·拉斯穆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任秘书长):当我们面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我们必须有勇气说出心中所想,并捍卫我们自由表达的权利。       安格拉·默克尔(德国总理):袭击事件不仅伤害了法国民众,还侵犯了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       贝拉克·奥巴马(美国总统):巴黎袭击凸显了恐怖分子对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恐惧。       托尼·阿博特(澳大利亚总理):我不认为人民应该卷入日常的侮辱中,虽然如此,我承认在一个强大的民主国家,许多人将会被冒犯,许多人将会受到侮辱。       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埃及总统):埃及没有政治犯,也不会限制言论自由。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强调“言论自由”边界派       方济各(罗马天主教教皇):捍卫言论自由是基本人权,但言论自由要有限制,侮辱他人的宗教信仰或拿别人的信仰开玩笑,就属于挑衅行为。       马哈茂德·阿巴斯(巴勒斯坦总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言论自由表达权,但言论自由表达权不应该成为攻击圣者穆罕默德或是基督的工具。       巴奎特(《纽约时报》总编):我们有自己一直在守护的新闻准则,在侮辱和讽刺之间有明确的红线,我们认为,这些漫画中有许多已经不能称之为讽刺,而是侮辱。       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查理周刊》封面漫画违反了不良刊物法令,该局不会允许《查理周刊》在新加坡发行。
责任编辑:石剑峰澎湃新闻报料:9 &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 查理周刊
评论(141)
追问(12)
澎湃新闻APP下载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尔雅考试题答案20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尔雅考试题答案20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伊斯兰教与其他宗教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以伊斯兰原始教义为纲的IS恐怖组织将巴黎从浪漫之都变成恐慌围城。
想想也是奇怪,世界性的宗教不少,基督教、佛教、道教、犹太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等,都没多少负面新闻,甚至皈依者还在增加。和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关于它的,不是恐怖主义,就是战乱和贫困,或者是海湾国家式的愚蠢炫富呢?
用“程序猿”的眼光来看,作为一种操作系统的伊斯兰有其显而易见的不同之处。
伊斯兰教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第二代的人工宗教。这是什么意思呢?
几个世界性的的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都是出现在公元前。而只有伊斯兰教出现在七世纪。这中间的时间差,简直就是元朝和我们现代之间的距离。
其他宗教出现的时期,是德国哲学家与历史学者雅斯贝斯(KarIJaspers)所谓的轴心时代(axial age),大约是公元前800-200年。在这段时间里,原来住在遥远并且显然是不通闻问的人们,在精神上与思想上都有重大的突破。有几个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
这个时期在中国有孔子和老子,在印度有佛陀,在伊朗有琐罗亚斯德,在以色列有众位旧约中的先知,而在希腊则哲人备出。他们以不同的思路,回答了关于人生意义、世界起源,人与人、平民与统治者等各种关系的难题。 这就奠定了旧大陆接下来数千年的文明走向。
虽然这几家看起来好像很不一样,其实,如果与电脑或手机来做对比的话,它们都可以看做是思路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社会凭借这些操作系统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
但是,这些轴心时代的思想者,因为他们都是原创的思想者,而且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影响力都还不大,所以他们主要是提出了一些大致的思路和方向,更多的思想细节都是由他们的一代代门徒发展出来,中间当然就出现了很多争论、改变和派别分裂。
他们的思想可以类比成开源的安卓系统,谷歌写出源代码后,接下来的不同公司就按照各自的偏好和需求把它改造得改得面目全非,比如三星、MIUI 、HTC SENSE等等。这在造成很多纷争的同时,也给了它们不断试错和适应时代演变的能力。也因此,虽然现在的各种佛教已经和佛陀那个时期很不一样了, 但佛陀在菩提树下的点滴思考,直到今天依然滋养人们的心灵。其他宗教和哲学也是这样。
而轴心时代过去了几百年后产生的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最后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所以他去世后,上帝想要传达给人类的启示就已经完成。伊斯兰教的全部教义都只能来自他口授的古兰经和记录生平的圣训。所以一开始,伊斯兰教就像苹果的iOS一样走了闭源路线,创立之初就排除了接受外界改变的可能性。 这是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差别,为什么呢?
首先,伊斯兰教不是原创的,而是在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影响下形成的二次宗教。穆罕默德接受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大部分设定,只是加上自己结合阿拉伯地区传统的更多解释。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伊斯兰教的理论体系会更严密一些。比如说,比起基督教的承认耶稣也是神(导致基督教的第一次大分裂),伊斯兰教宣布穆罕默德确实是人而不是神,这就实现了逻辑上更彻底的一神论。
更重要的是,穆罕默德与摩西和耶稣两位先辈有个很大差别。摩西并没有进入应许之地就去世了,耶稣则被钉上十字架,接下来的几百年下来基督教一直是个受迫害的少数宗教。但是穆罕默德在他的有生之年,在现世得到胜利与权力,所以他在行使先知的精神权威时,也行使政治上的统治权威,这样他就就以先知的身份,对很多详细琐碎的事务都做出判断和决定,也同时指定了他的信徒生活中的种种规则。
所以, 我们可以把伊斯兰教类比成像iOS一样,创始人是个注重细节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产品做了事无巨细的干涉,而且不许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 所以,由于伊斯兰教的极大成功,可以看做是已经实现了iOS这样的市场规模和封闭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伊斯兰教作为曾经是设计非常好的社会操作系统, 也要归功于它的闭源。 还是拿iOS来类比。iOS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闭源造成的使用体验的统一,同时设计师从自己的判断出发针对易用性做的各种人性化设计,使得对智能手机不太娴熟的用户也可以轻易使用。伊斯兰教其实也是这样。
伊斯兰教宣布,它的理论来源就是来自穆罕默德的言行,除此以外均不承认,其他教义很难影响到伊斯兰的原则,这就实现了彻底的闭源。除此之外,不像其他宗教可以使用各民族语言,虽然《古兰经》有各种语言译本,但在清真寺里只能使用阿拉伯语来做宗教语言,所以伊斯兰化的话,就会多少有点阿拉伯化,再加上只要是信徒就是平等的兄弟的理念,这样就为遍布世界各地的信徒提供了统一的用户体验。
此外,伊斯兰教对信众的从生到死的生活准则都做了规定,这样只要当上信徒后,不管是在北非沙漠还是东南亚海岛,每日的生活和遇到的各种情况就都有同样的规章可循,每天有很多时间都要围绕着自己的信仰运行,所以不管是什么民族,皈依了伊斯兰,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都会趋同。
伊斯兰系统的高明,从它的流布历史可以说明。欧洲有一种说法是伊斯兰教因征服而传播,这是有误导性的。虽然伊斯兰教传行天下,开始相当程度上无法离开平行进行的征服行动。但是阿拉伯征服者最原始的作战目标,并不是借由武力来树立伊兰教信仰,而是为了获得战利品。因为阿拉伯帝国里对穆斯林的税收很低,而对其他教徒税收高,所以执政者根本没有动力去劝人入教。
除了早期的中东地区,伊斯兰流传到其他地区基本上是和平的。中亚边境上的突厥人,是自己接受了伊斯兰教后才进入阿拉伯帝国,从此成为伊斯兰最忠实的战士。印度次大陆的穆斯林,除了中亚移居来的征服者,很大比例是当地那些在印度的种性制度下受压迫的人们为了提高社会地位而加入伊斯兰的。更典型的例子是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和印尼。伊斯兰在那里传开的时代,和西方航海者到达的时间其实差不多。但是由于伊斯兰教的特性更适合他们的社会,东南亚人反而在西方大举入侵的大航海时代接受了伊斯兰。
08-09年,很多中国女生第一次用的智能手机都是iPhone,因为这款手机很容易上手,不像当时其他诺基亚或HTC手机一样要自己琢磨好久。同样,除了中东地区,伊斯兰流传的地方,皈依者都不是从所谓的其他高级宗教改宗来的,而是原来处在精神荒原中的部落民。因为伊斯兰教义的简洁性,和信仰生活的详细规定,那些中亚、北非或东南亚的部落民加入伊斯兰后,马上就可以像模像样地进入比较文明的社会模式,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精神上很大的提升。(反过来,这也是伊斯兰教对类似汉族这种已经有丰富传统的民族毫无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考虑周全的用户体验吧。
那么,这个中世纪的完美系统,是怎么在近代失落的呢?
事实上,西欧文明的崛起,是人类史上的特别现象。所以不仅仅是伊斯兰文明,儒家、印度教、东正教文明也都受到同等的冲击。但是,只有伊斯兰适应冲击的纪录特别差。儒家文明虽然也有过挣扎的痛苦,但算是已经走在现代化的道理了。印度教或佛教国家也没有伊斯兰国家那么痛苦。
伊斯兰在近代的失落,正是由于它在中世纪的成功。进化论上有句格言:“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成功”。一个生物如果完全适应它的环境,一个动物如果把它的全部能力和精力都集中使用在眼前的某一件事,它就不可能再有力量去对付任何突然发生的变化。
伊斯兰作为完美的封闭系统,先天地带来了两个特点,第一就是细节和主题难以区分,改变细枝末节和改变整个程序一样要经过困难的流程。而如果源代码已经由创始人在1000多年前锁死了,那改变的可能性简直就是抓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
在穆罕默德去世之后,伊斯兰教书记员全都着手狂热地收录他的言论和轶事,直到与他同时代的最后一人去世为止,然后就整理成圣训来指导一代代穆斯林的生活。这中间会有一些由于穆罕默德作为普通人的好恶带来的各种瑕疵。比如,穆罕默德在处理一位意志坚强的老妇所提出的诉讼遭到困难之后,他一时冲动,宣告老妇都不能进天堂,因为天堂是宁静的处所。后来,他后悔不该作这样的断言。然而时至今日,在老妇是否有灵魂这一点上,伊兰教各宗派教义仍不一致。(林顿《文化树》)
所以要做个好穆斯林, 就要在每次引进任何新做法时都斟酌再三是否违背无所不在的教义, 那就很难试错了。说起和西方接触学习的话,那么比起东亚国家,奧斯曼土耳其在地理上离西欧近得多了,但是,经过几百年的点滴学习,土耳其人还是沦为“西亚病夫”,最后只好认识到他们采取的学习措施“每一次都太少而且太晚了”。只有在凯末尔的极度西方化政策下,土耳其人才多少摆脱了这个怪圈。而从1920年来过去了一百年,好像穆斯林世界里好像也还是只有土耳其勉强可以算是现代化的国家。
其次,当时的进步现在可能就成为落后。我们现在觉得伊斯兰是压迫妇女的,但是在创立之时并不如此。圣律允许伊斯兰教妇女有着某些权利,譬如财产事务方务方面的权益,这可是同时代的欧洲和其他地方妇女所未享有的。但是,在妇女普遍受教育和工作的当代,这些千年前的详细规定就变成了束缚。其他宗教为什么没有这种问题?因为它们的创始人没有空讲这么详细的问题。
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对谁都是很痛苦的,要放弃很多传统,改变很多想法。可是,如果在你信仰的宗教的圣书里,对你的各种尝试已经明确地说,不行,不行,那么怎么一步步开始呢?
那么,有没可能穆斯林慢慢地选择像其他宗教的信徒一样,皈依到更自由化的宗教,或者干脆彻底世俗化远离宗教呢?很难很难。这就涉及到伊斯兰在用户粘性上的优点。
如果我们把宗教看成像操作系统一样,有争夺用户的本能。那么,不管好不好用或者对用户是不是最佳选择,只要用户多,这个操作系统就是成功的。
逻辑上说,宗教信徒人数的增减取决于几个条件。如果信徒生养的儿女众多,子女也都能成为虔诚的信徒,或是让其他宗教教徒或本来不信教的人信仰自己的宗教,信徒的数目就会增加。如果没有新信徒加入,或是徒改信其他宗教,信徒的数目就会减少。据演化学家威尔逊的研究,一个宗教能够成功吸引众多信徒,与其宣扬的教义是否脱离现实无关,而是那样的教义与宗教实践能否激发信徒投入、生育下一代、拉拢其他宗教的人或不信教的人,以及能否建构一个功能健全的社群。
伊斯兰教既是信仰,又是律法,为人类制定了从生到死的生活准则。在这个体系下,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会花费在宗教上。这样的话,只要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绝无可能去信仰其他宗教。而如果成年后想要离开这个宗教,不说遇到暴力因素,也意味着要背弃自己的家庭和全部社会关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
同样以iOS为例。苹果设备只能用iOS,没法刷机到其他类型的系统。如果你不想在使用iOS,除非把现在手里的iPhone换掉。如果你还有其他iPad设备,又有大量照片已经在iCloud里了,就很难下决心脱离iOS系统了。但是你如果是用安卓设备的话,那就可以不时刷到其他系统试试,选择可能性就多了。
而如果是伊斯兰内部的自由化运动呢? 如果我们记得我党党内历次斗争的话,就会认识到, 在这类认为世界上有唯一真理在握的思想体系里,“左比右好”都是个固定规则,选择表现得更激进更正统肯定更安全。大众往往会被激进的一小伙人绑架,而不是去听自由化人士慢慢说理。就连个iOS,不是也经常有果粉引用乔布斯,坚持iOS7之前拟物化的设计风格么?设想一下,乔布斯要是手痒生前写个苹果十条,把他的偏好规定为才是纯正的苹果风格,那库克现在早被骂死了。
那么,伊斯兰世界就没法改变了么?不然。伊斯兰现在最大的软肋,就是威尔逊总结的最后一点:这个宗教能否建构一个功能健全的社群。
什么时候果粉们会不得不放弃iOS呢? 假如虽然这个系统用得顺手,但是已经过时,没法使用社会主流的应用,那么iOS就像前几年的黑莓一样,自然会被抛弃。
伊斯兰这个操作系统,其实已经出了几百年问题。但是,如果不是凑巧伊斯兰国家有不少都有这种丰富的石油资源(不只是海湾国家和两伊,尼日利亚和印尼也依赖这种自然资源),那么,伊斯兰世界的发展水平,就要比我们如今看到的远远低得多了。而且由于西方世界在过去一百年走向自由和开发,反而使得其实除了不要命外没有什么实际战斗力的伊斯兰恐怖分子可以潜入西方领土,制造类似911和查理报社这样的杀害平民事件。
作家奈保尔在他写于1979年的游记《信徒的国度》里无情地断言,伊斯兰国家已经失败并将继续失败。他描述道,伊斯兰世界“感知到周围笼罩着另外一种新颖而强大的文明,一种他们无法支配的文明。他们只能不断排斥抗拒,同时,又深深依赖着这种文明。”
何谓依赖?“巴基斯坦人感情上拒斥西方和西方人所倡导的普世文明。西方文明动摇国本,威胁社会秩序。偏偏西方文明同时又不可或缺,因为巴基斯坦需要西方人的机械、商品、医药、战斗机、移民侨胞的汇款,以及有望治疗缺钙的美国医院和能够提供大众传播硕士学位的美国大学。”这样一来,就伊斯兰整个团体而言,“意即整个团体将沦为寄生虫。寄生,却自居为主人,这就是虚伪。”虚伪何以见得?“激进派的毛拉,大限将至就飞到波士顿治病;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誓言“横扫全世界所有国家,百战百胜”,使用的是法国造的战斗机……层层堆叠的虚伪,难道不是来自文明本身的缺陷?”
这种寄生和虚伪最典型的视觉例子, 是已经成为圣战者标志的AK47步枪,这可是完全没有一点伊斯兰色彩的、60年前就出现的俄国工业制品。 而且这种相对简单的制品他们也是进口过来的,而不是自己制造的。更有甚者,为什么圣战者偏爱AK47呢?这里面有难以启齿的技术上的弱点。
美军在2010年准备把伊拉克政府军的武器由AK47换成M16,发现伊拉克士兵很难接受。 M16是比AK47要准确和精密,这样一来, M16就需要比较精细的保养,这种并不复杂的要求对于伊拉克士兵来说就是个大负担。而且,M16设计中的使用方法,是良好训练的士兵进行准确点射,而伊拉克士兵已经习惯了使用AK47来不经瞄准地四处扫射,M16可不适合这种扫射类的使用。
但是,仔细想想,作为现代专业军人,连好好保养和准确使用自己的工具都勉为其难,这是有多可悲。而恐怖分子对AK47的偏爱,也正说明说明了他们技术上的无能。
现在喧嚣一时的伊斯兰国ISIS呢?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他们的资金来源,要么来自海湾地区金主,要么来自自己占据油井的收益(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有西方这个能源市场),要么就是通过抢劫和勒索这种盗匪手段。他们的武器来源就是缴获的政府军的美制武器。
而宣传手段呢?就是西方发明的各种社交网络,并且在上面招揽那些在西方的福利制度下衣食无忧但是无法融入社会的移民后裔来当圣战者。这其实也是一种寄生基础上的恐怖组织,细思令人爆笑。
当然也不用太吐槽伊斯兰国家。他们之所以过渡得这么辛苦,反而也是因为他们的条件不够恶劣。100多年前,我们也是遇到了这个坎。
当时义和团乞灵于各种古老神明,杀害境内的外国非武装平民和外交官,执政者还向多国宣战,跟现在的原教旨主义者有什么差别。只是当时我们处在一个更残酷的世界,遇到了八国联军的血腥反击,大师兄们四散奔逃。所以全民族痛定思痛,意识到改造传统文化,追随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古老文明的唯一出路。
从这点来说,伊斯兰的困境是特殊的,又不是特殊的。他们的特殊性在于宗教的闭源性确实给他们的转向制造了更多困难。而拥有石油资源,理论上给了他们很宝贵的缓冲空间,实际上又冲淡了他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这些年的伊斯兰恐怖主义的猖獗,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危机感的加深。
齐泽克在查理报社的恐怖事件后写的文章指出:“如果今天所谓的原教旨主义者真的相信他们找到了步向真理的道路,那么为何他们还会感受到来自不信教者的威胁,为何他们还嫉妒这些不信教者?相比真正的原教旨主义者,恐怖主义的原教旨主义者总是深深地受到困扰的、受到迷惑的、和对不信教者的罪恶的生活着迷的。所以,恐怖分子的激情强度见证了真正的信心的缺席。原教旨主义者的问题,不是所谓他们比我们低劣的问题,而是他们暗地里认为自身比我们低劣。”
可见,即使是最狂热的伊斯兰信徒,也认识到了自己所在的社会操作系统的巨大缺陷。正如如一位神经症患者的感叹“生活真可怕,生活是那么地充满现实!”他们要么闭上眼睛不看现实,要么就迁怒于现实。可是,随着生活情况的不断恶化,当不了鸵鸟的伊斯兰世界,要如何面对现实呢?
再啰嗦一下,就宗教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和科学一样。科学是要有可证伪性,宗教则一定要有不可证伪性。比如上帝和天堂的存在,自然是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但是,伊斯兰教把自己也承认是凡人的一千多年前的穆罕默德捧到了绝对正确的位置,和不断变迁的现实比照下必然会出现很多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是伊斯兰操作系统的原始bug。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这种以人为神,不仅在逻辑上是错误的,在道德上也是错误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论世界三大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宗教是社会因素和地理因素的综合产物。以往,宗教学界和历史学界在探讨世界性宗教形成和发展问题时,一般都着眼于宗教本身的教义和信仰,注意深入挖掘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而多数人都忽略了地理环境诸因素对宗教的影响。本文以世界三大宗教为例,拟对宗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一粗浅分析,谨请方家指正。
  一、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与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形成的外在条件之一。美国著名的女地理学家辛普尔在论述伊斯兰教产生的原因时,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她认为,是在西亚"这种单调的沙漠环境里,自然而然地使人们产生了一神教"。①
辛氏的观点虽有过份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之嫌,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的国际商道附近。
  新航路开辟(15世纪)以前,维系东西方之间联系的通道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欧洲──小亚细亚──黑海、里海南部──中亚──印度、中国;第二条是,欧洲──地中海东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中国;第三条是,欧洲──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红海──阿拉伯海──印度──中国。这三条交通线都以中东地区为枢纽,以古印度为实际终点,以中国为理想中的最远端(15世纪以前,虽然有丝绸之路,但中国和西方仅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商业往来)。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恒河流域。当时的印度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西方人眼中,它是"一个富庶的文明社会"。②
印度的黄金、香料等商品在世界市场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当时的恒河流域更是出现了以舍卫城、阿逾陀城、王舍城、吠舍厘城、瞻波城、波罗奈城、侨赏弥城、但叉始罗城、华氏城等为代表的九大工商业城市。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孕育了一大批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思考人生之真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人们经济地位的极度分化,一些富裕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种姓家产万贯,而大量的首陀罗却身无立锥之地。释迦牟尼即是在这种形势下打出"众生平等"的旗帜,向宗教特权阶层--婆罗门贵族发难,创立了佛教。
  基督教最早兴起于巴勒斯坦地区,该地区地处中东的心脏地带,扼守三条国际交通线之咽喉,犹如连接东、西方的一座桥梁,自古就有国际交通枢纽之称,历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遍地流着蜜与奶的地方",真可谓是过客匆匆,许多民族都在此演出了一幕幕的活剧。古代犹太人在此建国的美梦被异族军队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踏碎,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都寄托给了上帝,创立了犹太教,在此基础上,公元1世纪又出现了基督教。
  伊斯兰教兴起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当时,这是一块荒凉的不毛之地,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游牧经济在半岛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阿拉伯人每年都要沿一定的路线迁徙,在干旷草原和沙漠中逐水草而居。值得庆幸的是,半岛的西部有三条重要国际商道之中的一段──希贾兹商路,商路上有重要的中转站--麦加古城。于是,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遂在此汇成了一个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
  二、世界三大宗教的传播与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宗教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宗教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传播,这是宗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其能否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传播过程中宗教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区域,增加教徒的人数,形成一定的、与起源地相关的宗教分布区域。而固步自封、偏安一隅的宗教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影响衰微的民族或地区性的宗教,甚至会遭到灭顶之灾。
  世界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受到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兹分述如下: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影响
  三大宗教的对外传播与地形、气候、海洋、河流等许多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从整体而言,三大宗教的传播是在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
  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所包围,北部有喜马拉雅山为阻隔,东部通过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与东南亚相通,西北部有苏莱曼山口和西亚、中亚相通。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佛教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的地理阻力甚大,所以它的主要传播路线只能是沿恒河东下,或逆恒河、经印度河、穿越苏莱曼山口而西向。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佛教走向世界时选择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东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第二条是先向西再转而向北,到中亚又折而向东。由于佛教向西大规模传播之时(约1世纪以后),在它的西部先是有波斯(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的基督教,6世纪时又有了强劲的伊斯兰教,以这三股宗教势力为代表的西亚宗教不断东渐,所以,佛教在中亚和它们遭遇后只能是转而北上又东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进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第三条是翻过喜玛拉雅山山口,直接向北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前两条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路线。
  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国际十字路口,其传播可以选择多种方向,但是,由于伊朗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反差太大,加之这两个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劲压力,所以,它最终只好向西部传播,最初主要是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产生影响。而传播的实践证明,基督教思想也确实符合地中海式气候或与此相近的海洋性、温带气候影响下的居民的心理,所以,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一帆风顺,欧洲很快即成为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降雨量很小,有时甚至滴雨不下,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教义简略、通俗易懂的伊斯兰教普遍受到了民风纯朴、憨厚的阿拉伯人的欢迎,并很快在自然环境相似、社会发展进程相当的民族和地区得到迅猛的传播,如西亚、北非的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即基于此种原因。有学者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甚至有人说20英寸的等雨量线,就是伊斯兰世界的界线。
  2、人口迁移因素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③
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宗教的发展(或没落)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国家之间都进行过难以数计的战争,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实质上也是一次次的"各种民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间的竞争。在众多的神灵和宗教的角逐中,他们都要抬高自己所奉神灵和宗教的权能,压倒以至否定其他的神灵和宗教。一批批的民族和国家在斗争中的失败和灭亡,最终促使他们的神灵和宗教的灭亡。作为胜利者的民族和国家,其所奉之神灵和宗教自然会从局部地区的神坛跃升到高高的天堂"。所以说,"跨国度的和世界性的宗教也是在民族国家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④
人口迁徙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
  公元1世纪左右,古印度受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月氏人的入侵,他们在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和中国东汉、罗马、安息形成并驾齐驱的世界四大帝国。迦腻色加统治时期(约公元78-101年),大力鼓励月氏人改宗佛教,并不遗余力地把佛教推广到贵霜帝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佛教能顺利地通过中亚、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与月氏人的对外战争和民族迁徙是分不开的。
  在基督教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人文因素显得更为突出。3世纪以前,在中东地区,南来北往、东征西讨的民族都把巴勒斯坦地区作为争夺的重点,势力微弱的犹太人在无数次的民族征服中,经常被迫流亡他乡。随着犹太人的不断迁移,基督教象星星之火般被播散到欧洲各地。4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席卷整个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把欧洲原有的民族秩序搅得天昏地暗,刚刚由原始社会末期向封建制飞跃的"蛮族"(指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克勒特人),在主宰几乎整个欧洲的同时,也把基督教传遍了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犹太人、特别是"蛮族"对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6世纪中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打着"圣战"、"为安拉而战"的旗帜,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阿拉伯人纷纷离开自然条件恶劣的故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往他乡的征程。中亚、小亚细亚、北非,甚至是欧洲的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等地都出现了数量空前的阿拉伯移民。伊斯兰教正是在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阿拉伯移民浪潮之中成为世界性宗教的。
  更能直接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史实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并无世界三大宗教的踪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处在落后的图腾崇拜阶段。然而,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脚步而来的是,大量的欧裔移民涌入新大陆,据统计,新大陆发现后的400年间,欧洲向美洲移民达3.8亿人。⑤
基督教就是和这些欧洲移民一起被移植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也就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3、政治版图变化对世界三大宗教的影响
  政治地图表示各国政治的空间差异,反映各国的统治范围,在特定的政治版图之内,往往会有一种特定的宗教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不争的史实是,世界帝国虽不能创造世界宗教,但一种宗教之所以能走向世界,却总是借助于世界帝国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权威。在每一个世界宗教的背后,都可以看到一个帝国巨人:
  释迦牟尼在世的时候,佛教的传播虽然已在恒河流域取得了胜利,但把佛教推广到印度全境,却有赖于阿育王的孔雀帝国在印度全境的统治。而贵霜帝国则把佛教从印度带到了中亚,进而影响中国,并通过中国在东方世界的强大影响,使佛教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宗教。基督教成为世界霸主,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罗马帝国、查理曼帝国。如果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不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或罗马本身不是一个雄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如果查理大帝不扶持教皇或没有一个法兰克人建立的查理曼帝国,那么,基督教在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进一步讲,如果不是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和侵略,基督教走向全世界也是不可想象的。伊斯兰教从创教之初就已经牢牢地绑在了阿拉伯帝国的战车之上。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对信奉多神教的麦加古莱氏贵族在军事上的胜利,麦加克尔白神庙的多神殿是不会皈依安拉的;伊斯兰教安拉的权威如果失去了阿拉伯帝国的光辉,它在地中海周围的广大地区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正如恩格斯所言:"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适合的宗教","至于这些老爷们自己相信还是不相信他们各自的宗教,这是完全无关紧要的。"⑥
  宗教为什么在这些古代的超级大国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呢?究其原因,是这些帝国的君王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宗教对他们政治统治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尽管用铁蹄可以踏出一个庞大的帝国,但却并不能消灭帝国境内的种种矛盾。国内有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会有此起彼伏的奴隶(农民)起义或民族独立战争,天下就不会太平。当然,这些起义或许能被帝国的军事力量所镇压,但却很难铲除其隐患。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矛盾,使人们安于现状呢?帝国统治者们在这一问题上真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最后,"这样的出路找到了。但不是在这个世界上。在当时的情况下,出路只能是在宗教领域内。于是另一个世界打开了。"⑦
统治者们就这样"慷慨"地把宗教赠与了人民大众。
  三、宗教信仰差异与地理环境
  1、世界三大宗教的信仰差异
  不同的地理环境又是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自然条件特别险恶艰苦,宗教的神秘性和信徒信教的狂热性就会表现得格外明显。而自然条件优越的环境下形成的宗教,可能会是一种和他们的经济、文化状况相适应的、重理性、重内省的多维哲理思想。世界三大宗教受三种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宗教信仰也恰恰代表了宗教的三大流派。
  佛教创立于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富庶的恒河流域,人们对本土之外的外部世界并无多大奢望。反映到宗教上即是重内省、宁静勿动,渴求能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摆脱世俗杂念,专心修行,以获佛果;基督教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一种风雨飘摇、时局动荡的环境中成长、发展,所以,它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格外强,其宗教信仰的最大特点是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伊斯兰教产生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阿拉伯沙漠地带,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舒适生活的向往,构成其宗教信仰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它的教义从表面上看虽然浅显易懂,但却对穆斯林具有极强的感召力。
  2、当代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情况
  当代宗教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和上述信仰差异的特点基本相吻合。
  佛教文化圈主要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属巴利文语系的有泰国、不丹、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属汉语语系的有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越南(北部地区)等地;属藏语语系的主要是我国的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和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其中,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各部宪法都规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国内佛教信徒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不丹以喇嘛教(藏传佛教)噶举派为国教,国内信徒达到总人口的80%以上。
  基督教的主要势力范围首推欧洲全境,而后是南北美洲,再次是大洋洲。目前,在欧洲,基督教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有12个,其中天主教国家6个,即梵蒂冈、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洛哥、葡萄牙、意大利等;东正教国家1个,即希腊;新教国家5个,分别是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等。美洲的巴拉圭和哥伦比亚也以天主教为国教。当然,以上仅仅罗列了世界范围内把基督教放在至高无上地位的14个国家,事实上,除此之外,基督教还在其它西方国家起着不可替代的精神指导作用,只不过是基督教在这些国家没有享受国教的地位罢了。
  如果说佛教、基督教世界的关系网稍嫌松散的话,那么,伊斯兰教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伊斯兰世界在西起西径18°,东至东径140°,南起南纬10°,北至北纬55°的广大区域内,形成了一片蔚为壮观的伊斯兰风景线。通常所说的伊斯兰世界是指伊斯兰会议组织的47个成员国,其中的29个国家更是把伊斯兰教确定为国教:即亚洲的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基斯坦、巴林、卡塔尔、科威特、马尔代夫、马来西亚、孟加拉、沙特阿拉伯、叙利亚、文莱、也门、伊拉克、伊朗、印度尼西亚、约旦、巴勒斯坦等19国;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埃及、吉布提、科摩罗、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索马里、突尼斯、苏丹等10国;欧洲的阿尔巴尼亚。近年来,这些伊斯兰国家正在伊斯兰教旗帜之下试图组成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伊斯兰国家联盟,对国际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黑色冲击波"。
  综上所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主观意义上讲,是它们在宗教信仰、教义上超出了民族和地域的狭隘性,并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首肯;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说,它们所受到的地理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是其成为世界性宗教的重要原因。
[美国]谢觉民著:《人文地理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84-85,55页。
  ② Halford J.Mackinder, The scope And Methods of Geography, The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London, 1951.
  ③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50-251,253页。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48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543页。
  (本文发表于《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查理普斯眉毛怎么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