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什么要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当前位置: &
求翻译: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是什么意思?
鲁迅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
问题补充:
Mr. Lu Xun once said: a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aoism
Lu Xun said: China's cultural roots in the all-in Taoist
Mr. Lu Xun once said that,Chinese culture root tree root all in Taoism
Mr LU Xun once said: Chinese Cultural Foundation in Taoism
Mr. Lu Xun once said: Root roots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re all in Taoism
我来回答:
参考资料:
* 验证码:
登录后回答可以获得积分奖励,并可以查看和管理所有的回答。 |
我要翻译和提问
请输入您需要翻译的文本!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涡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65,216贴子: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收藏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
天天可漂流,日日皆周末
鲁迅在《小杂感》中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解释是:首先,道教是真正的中国特产,影响于下层人民远比佛教大。老百姓往往是佛道不分,以道解佛,而民间的神仙、禁忌也多与道教相关。 其次,佛教、耶教都有相当完整且严谨的理论体系,道教的理论则显得零散而不完整,且含更多迷信色彩。再次,佛教徒讲斋戒、讲苦行、不近女色,而道教徒虽也讲虚静,但更讲采阴补阳、长生不老。如此不讲苦行的理论,自然容易获得中国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最后,佛教讲求舍身求法,普渡众生,而道教讲白日飞升,追求自己长生,未免显得更重实利。
顶起!好帖!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 摘邢东田文_真实不虚
我的图书馆
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 摘邢东田文_真实不虚
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与卿希泰教授商榷 邢东田 一段时间以来,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被某些学者误读为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特别是著名道教史家四川大学教授卿希泰先生,同一篇文章同时或先后发表在至少三家杂志上[1],以强调上述主张。这种做法不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定混乱,而且还以讹传讹,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笔者拜读之后,深感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澄清。(一)鲁迅该句“名言”出自《日致许寿裳》中的一段文字:“《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2]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从中能够找出鲁迅先生对道教的“肯定”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据有关记载,日,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与“唐俟”,分别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与三首新诗。鲁迅好友许寿裳后来回忆道:“我那时在南昌,读到《狂人日记》就非常感动,觉得这很像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于是写信去问他,果然回信来说确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册里有署名唐俟的新诗也是他做的。”[3]《日致许寿裳》就是鲁迅的回信,其中不仅回答了署名问题,而且还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思路。《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吃人”旧文化宣战的檄文,虽然鲁迅在回信及《狂人日记》之中,并没有直接说道教“吃人”,但“以此读史”,即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观点读史,“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问题说得明明白白!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如此明白的文字,竟然被卿希泰教授说成是鲁迅先生“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并且又不无自相矛盾地说:“这句至理名言,除了讲明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科学地阐明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外,它本身并不包含对道教的褒或贬。”认真拜读卿教授大作,才发现他是将鲁迅这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一段时间以来,鲁迅先生颇含贬义的所谓“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被某些学者误读为是对“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是“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特别是著名道教史家四川大学教授卿希泰先生,同一篇文章同时或先后发表在至少三家杂志上,以强调上述主张。[《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论断新探》,载《船山学刊》(季刊)2001年第4期;《重温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载《中国道教》(双月刊)2001年第6期与《社会科学研究》(双月刊)2002年第1期。另据网上消息,日,“以国际知名学者、著名哲学宗教学家和教育家”、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创始人、首任所长、博士生导师卿希泰教授之名命名”的“卿氏学术基金会”,举行“2002年度优秀博士生、硕士生颁奖典礼”。“颁奖仪式后,卿氏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会开讲。卿希泰教授作了‘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首场学术报告”(http://202.115.32.34/news/scunc/scunc4.4/news29/p29-18.htm)。]这种做法不但给我们的学术研究带来一定混乱(注:笔者在撰写本文之前,查阅了手头有关道教的学术论著计15种,出版时间从1987年至2001年不等,其中有12种引用了鲁迅这句“名言”。虽说在赞扬道教的论著中引用鲁迅这句颇含贬义的“名言”并不合适,但出版较早的论著,尚只是强调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越到后来,就越莫名其妙,直到卿希泰教授的近著,达到顶峰。卿教授不仅在褒扬的意义上大引特引,而且还非把贬义论证为褒义不可。)而且还以讹传讹,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注:比如《华山道教简介》称:“道教……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崛起而诞生。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http://www./daojiao.htm)又比如,今年(日(农历二月十五日),笔者参加在白云观(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召开的“太上老君诞辰纪念活动”时看到,祈祷坛右侧的大牌子上赫然写着:“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再比如,一家公司的介绍文章说;“公司总经理王利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精典的遗产中……汲取养分。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王利祥把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的丰富精华思想,结合中央现在倡导的《公民道德教育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梳理和引注到企业文化的理念之中……”(http//www./Untitled-3.htm)还有,一篇有关书评说:“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家演义》正是以一种文化的精义为轴心,穿越遥远渺茫的历史时空,展示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之根、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周敬山:《长篇历史小说的新开拓》,载《中华读书报》日)……总之,除少数例外,但凡歌颂道教,都要引鲁迅先生“名言”为证。 )事实上,如何理解鲁迅先生这一“名言”,已经成为一桩必须认真对待的学术公案。  一  鲁迅先生“名言”,出自《日致许寿裳》中的一段文字: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注:《日致许寿裳》(收入《书信》),载《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3页。 )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从中能够找出鲁迅先生对道教的“肯定”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据有关记载,日,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首次使用笔名“鲁迅”与“唐俟”,分别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与新诗三首。鲁迅好友许寿裳后来回忆道:“我那时在南昌,读到《狂人日记》就非常感动,觉得这很像周豫才的手笔,而署名却是姓鲁,天下岂有第二个豫才乎?于是写信去问他,果然回信来说确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册里有署名唐俟的新诗也是他作的。”(注:《鲁迅的生活》,载许寿裳著,马会芹编:《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2001年5月第2次印刷,第88页。)《日致许寿裳》就是鲁迅的回信,其中不仅回答了署名问题,而且还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思路。《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吃人”,旧文化宣战的檄文,虽然鲁迅在回信及《狂人日记》之中,并没有直接说道教“吃人”,但“以此读史”,即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观点读史,“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问题说得明明白白!(注:参见《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的有关论述:“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就指出过与道教密切相关的道家思想对国民精神的危害尤烈。1918年,他发表《狂人日记》不久,曾在写给挚友许寿裳的信中表白了自己的创作因由:/‘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而知者尚寥寥也。’/可见,鲁迅在开始小说创作之前,经过了长期认真的思考,对于改造国民精神,批判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发现’。这就是以道教根柢为主的精神愚昧等宗教迷信,与以乡村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下层社会之间的‘多种问题’。”“只有洞悉这种道教的‘根柢’作用,才能彻底明确所谓“礼教吃人”的全部批判内涵。”(刘为民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32、237页))  令人十分不解的是,如此明白的文字,竟然被卿希泰教授说成是鲁迅先生“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并且还不无自相矛盾地说:“这句至理名言,除了讲明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科学地阐明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外,它本身并不包含对道教的褒或贬。”  认真拜读卿教授大作,才发现他是将鲁迅这段内容上前后具有统一性的完整文字割裂引用,以致出现了不应有的误读。  卿教授先是引证“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接着就是一大段(五百余字)鲁迅先生的“论断”如何“科学”,如何“英明”的赞扬之辞。然后在下一自然段中,卿教授才说:“在这段话之后,接着又有一段话说:‘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是指《狂人日记》,引者注)。此种发现,关系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那么,既然这个所谓的‘食人民族’是从‘偶阅《通鉴》’中‘悟’出来的”,且《通鉴》的“作者不是道教徒而是鼎鼎大名的儒者司马光”,“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之用,故他所宣扬的乃是儒家的封建礼教,不会是道教的道义。因此,鲁迅先生的‘食人民族’的这一论断,它所揭露的,主要应当是指儒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而不是道教的本质。”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卿教授引用的鲁迅原文与笔者所引有所差异。除了个别文字小有出入之外,最大的差异就是,卿教授没有引用该段文字开头的那句“《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且将其余文字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引证。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未完整阅读鲁迅原文的人产生错觉,似乎“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与“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说的是两回事。“以此读史”的“以”与“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悟”,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前面“肯定”道教,后面“揭露”儒教。卿教授如此方式引证,怎能得出正确结论!  其实,即便没有引证“《狂人日记》实为拙作……亦仆所为”,就其以下文字的内在逻辑看,鲁迅的意思也是非常清楚的。“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所“以”(依据)的不就是“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吗?其中怎么能“并不包含对道教的褒或贬”呢?
第一页1&&&
我有话要说……
欢迎,&&&已有0条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说过中国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