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 资本主义就资本主义的分工和手工业生产总体的运动

考研必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 】主讲:中国人民大学 徐之明 【欢迎考研的同学分享】
点击这里链接考研必备系列之【 政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
主讲:中国人民大学 徐之明 教授
徐之明: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负责人,凤凰卫视访谈嘉宾,考研阅卷组成员,学者型的考研辅导专家、&金牌教练&。徐教授的授课风格集深刻和生动为一体,让同学们听得进、记得住、搞得懂、用得上,在如坐春风般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知识的充实。其独树一帜的教学法不仅对掌握特定的知识具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一般的方法论层面的价值和启发。近5年的全国考研政治状元皆出自徐老师门下;其中在05年、06年和08年的考研政治中,徐老师辅导的学生更是接连夺得95分,创下了中国考研历史上前所未见、绝无仅有的奇迹。在刚结束的上一届考研中,在全国各地辅导班上听徐老师授课的学生(不重复计算)近20万。徐老师是当下最受考研学子欢迎和信任的考研政治辅导权威。其所主编的《政治理论名师典藏教案》和《政治理论梯度实战训练题》等书籍,以鲜明的创新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信性,成为考研教材的换代产品,广获推崇和赞誉。
徐之明博客:.cn/xuzhiming;
http://xuzhiming./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八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工业革命的兴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突出表现。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激发了人们探求新的理想社会的需求,也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特殊的日子
标题是什么
当我不在你会不会难过?
你说爱我就跟我走
爱我你就抱抱我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我的图书馆
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俞可平译)
  在本文开头,我应当作一点说明,或许是一种辩解。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批判那种基本上按照经济发展来理解社会主义的倾向。
  总的说来,自从十九世纪晚期后经济的判断标准和经济决定论就在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尽管如此,我想在中国读者面前提出我的批评,似乎仍有这样一种危险,即轻视中国过去45年,尤其是过去15年中所取得的非凡经济进步的重要性。这里不是一个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上层阶级优裕生活的人对经济欠发达国家的人民为达到起码的物质生活水准所做的努力进行说三道四的地方。这样做不啻是一种伪善,因此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导致了中国的贫穷。
  尽管读者自己能从以下论述中推出本文的含义,但我还是想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赞同马克思的以下观点,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物质条件必须被看作是人类历史的首要前提。我认为,物质的进步是人类进步和历史进步的基本条件,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当然还应当补充指出,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社会主义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一、理论与实践
  再次重复下面这个老生常谈似乎有些陈腐:必须经常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环境来反思和修正现存的思想范畴和理论假定。但不管陈腐与否,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仍然是一项特别紧迫的任务。这种紧迫性部分源自明显的政治需要和道德责任,即澄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与那些声称应用这些概念而产生的专制政治运动(尤其是那些归于“斯大林主义”名下的专制政治运动)之间的关系。这种需要甚至也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某些前提,尤其源于最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使得人们不能单纯地从理论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解成一种历史现象,按照理论所力图解释和改变的历史环境来分析马克思主义。进而言之,它要求根据具体的政治时间和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对理论所产生的意义来分析马克思主义。
  历史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若赞同理论与实践的能动统一,那就可以避免象宗教教条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是检验一切价值和效用的永恒真理,同样,这样做还可以避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视为相容于“现代思潮”和“后现代”思潮。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其自身的理论前提来看,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理论体系,它既是变化着的历史环境的创造者,又是这一环境的产物,这一理论体系中究竟多少东西能够改变,能变得与其原始前提相距多远及有多少东西仍与原来的理论维持着有机的联系,这是一个难题,对这一问题限于篇幅不能在此加以讨论。
  从原则上说,极少有马克思主义者会否认重新思考(必要时修正)传统的马克思理论,以便使整个理论与其力图理解和改革的环境保持紧密联系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觉得显然有必要与马克思最初的学说或至少与那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基本原则保持知识上的和政治上的联系。事实证明,这两种需要之间并非始终容易协调,所有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都遭受两种灾难,一种是教条式的死守原来的理论(事实上它本身也有不同的解释),另一种是极端的修正主义,从最初的伯恩斯坦的意义上说,就是使马克思主义(或至少使马克思主义运动)去适应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很难说哪一种倾向更有害。在我看来,我所称的“极端修正主义”是今天最强大也是危害最大的倾向。它自身已经表明从伪装的“反思”传统理论跳跃到了坚决放弃这些理论。以这种方式被人们置于不顾的原始理论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这种批判在当今被广泛地认为是过时了,这不是因为这种批判理论被深刻地加以“反思”,而是因此它一开始就被广泛地误解。那么,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它与当今的社会主义者又有何种关系呢?
  二、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误解
  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的理论依据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本质上是经济性的。更具体地说,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社会化特征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过程的私人控制相矛盾。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不仅与现代生产的社会性不相容,而且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按照这种观点,社会主义是对这一矛盾的解决,它运用合理的社会控制和计划解决了现代生产的集体性与生产过程私人控制之间的矛盾,从而消除了生产力增长的阻碍。
  对于这种为人熟知的观点,值得指出的是,它认为历史的动力仅仅是经济的,也许实质上是技术的,现代生产力的增长被当作是技术进步和分工日益专门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现代生产力的增长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正是这种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要求把社会主义作为解决上述矛盾的合理选择。(这些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历史证据,但这一点在此对我们无关紧要)。
  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传统理解面临着双重困难。首先,在较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它滋生出经济决定论的信仰,认为社会主义或多或少将是“客观”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这种历史规律则依照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其作用。这样的意识形态假定助长了政治上的消极性和对现存资本主义政权的自觉适应。对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在此我毋须多说。其次,经历了社会主义趋向的革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传统观点不仅助长了片面追求现代经济发展,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而且也助长了运用狭隘的经济标准去判断社会进步的步伐。这后一种观点既非必然的,(从社会主义的观点看)亦非有益的。因为其缺点之一在于忽视了如何协调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这一致命的难题。
  这一经济主义的经典历史实例是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支配苏联发展模式的斯大林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教条,是假定共产党政权与迅速的工业化的统一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和逐渐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正统教条又部分地源于列宁在著名的社会主义等于“电器化加苏维埃”公式中所概述的技术主义倾向。显而易见,这些众所周知的观点带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尽管它伴随着这样一种天真信仰,即认为巩固的政权必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的。需要强调指出,与这些经济决定论意识形态相伴随的,是运用纯粹的经济标准去评判苏联可能实现的社会主义成就。例如,在50和60年代,相当通常的做法是简单地引用钢产量的年增长率来测定苏联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标的进展。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这种经济主义偏见对苏联社会历史或对这一体制的最终解体所起的作用。在此我们仅需要指出,这种经济主义的偏向历经危难而依然存在。今天,听到什么说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单纯地促进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实在是习以为常的事。把追求经济和技术发展当做压倒一切的社会政策,也并不罕见。马克思主义者中间支持所有这些倾向的共同的和基本的意识形态依据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当做是一种经济学的批判。
  如前所述,这种解释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而且对于批判资本主义来说也是非常脆弱的。不过必须承认,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论述致使他们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或误解)。最经常被应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段话,兹将其中部分论述转引如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起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页)。
  从这段话中很容易得出一般性的经济决定论历史观,并运用经济标准去评估社会历史进程。从马克思主义的《导言》中所能够逻辑地推导出的结论,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有必要建立更高程度的一致性。它还表述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在现存的生产关系变得过时时,即只有当现存的生产关系变成在“旧社会的胎胞”中成长起来的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才能进步。应当指出,这种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特别相似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理论(前者实际上是后者的知识先驱),这些“现代化”理论自从第二此世界大战后已经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中占据非常显著的位置,在政治目的上它们当然是公开反对社会主义的。在大多数“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被当作是受客观的发展规律支配的无所不在的普遍过程。正像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一样,社会、政治、甚至文化-知识生活的所有方面本质上都被当做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发展的产物,“现代化”理论家也认为历史必将经过某些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取决于业已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最明显和最有影响的例证是W·罗斯托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现代化”理论在有一点上不同于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即它不带有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发展的阶段”最终截至于“现代化”理论家所生活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三、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为评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必要回顾马克思最初的假定,即人类本质上是生产者而非消费者。因此,只有在创造性的工作中,而不是在产品的消费中,才能真正找到人类的欢乐和愉快,真正实现人类的潜能。比起作为一种分配方式的资本主义不平等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更依赖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的非人道。资本主义所以遭到谴责,是因为对于那些作为生产者而生活的人们来说它是非自然的和非人道的。资本主义不仅剥夺工人的劳动成果,而且也剥夺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满足感。从这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比封建主义更加不人道。中世纪的手工业工人还可以从塑造产品(无论是商品还是贡品)中得到某种满足感,而资本主义工厂的工人则没有这种满足感。关于资本主义的工业产品,恩格斯曾悲哀地指出:没有人能够说,因为我制造了这个产品,所以这是我的产品。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把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异化和非人道化归因于社会分工,更确切地说,归因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断加剧的那种可怕的极端分工,马克思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邪恶方式”,不断制造出现存的分工,把工人变成附属物。
  资本主义分工的非人道后果或许是马克思主义最初批判资本主义的最经常和最广泛的主题,它清晰地将“早期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概念与“成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联系了起来。例如,在其早期手稿中,马克思写道:
  在资本主义方式条件下,“劳动者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无足轻重的商品;劳动者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劳动者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随着实物世界的涨价,人类世界也正比例地落价。……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它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贯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和异己的力量同他对抗”(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第43、44、45页)。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对于工人来说,资本主义的工业分工“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般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不是工人使用劳动条件,相反地,而是劳动条件使用工人,不过这种颠倒只是随着机器的采用才取得了技术上很明显的现实性。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程中本身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同工人相对立”(《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一卷第(463—464页)。
  马克思发现了这种现代奴役制的根源——通过由其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产品而支配劳改者,贬低和分裂人格,泯灭所有的工作乐趣——他把此称为“分工的邪恶结果”,一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可恶的方式而加重的罪恶。马克思说,“正象耶和华的选民的额上写着他们是耶和华的财产一样,分工在工场手工业工人的身上打上了他们是资本的财产的烙印”(《资本论》,第一卷,第399页)。
  正因为马克思把分工看作是人类自由的大敌,所以他把职业的专门化视为静止的奴役形式,他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分工不仅扩展到了经济领域,还扩展到了社会的其他一切领域,它为专业化、专门化的发展,以及为人的细分奠定了基础,“以至亚当·斯密的老师亚·弗格森曾经叫喊说:‘我们成了奴隶民族,我们中间没有自由人’”(马克思,同上,第394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疯狂专门化“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这正像在拉普拉塔各洲人们为了得到生牲畜的皮或油而屠宰整只牲畜一样。不仅各种局部劳动分配给不同的个体,而且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这些,梅涅瓦·阿格利巴把人说成是人身体的一个片断这种荒谬的语言就实现了”(马克思,同上,第399页)。
  不仅劳动者成了职业专门化的牺牲品,剥削阶级亦成了牺牲品。恩格斯说:“不仅是工人,而且直接或间接剥削工人的阶级,也都因分工而被自己活动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虚的资产者为他自己的资本和利润所奴役;律师为他的僵化的法律观念所奴役,这种观念作为鼓励的力量支配着他;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自己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近视所奴役,为他的由于受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于这一专门机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甚至当这种专门机能纯粹是无所事事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恩格斯:《反杜林论》,见《马克思主义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331页)。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最初反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的和伦理的批判,而非经济的批判。其核心关注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生产者的人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所以谴责资本主义,首先是因为资本主义体制的病态,它在贪婪地追逐最大利润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贬低劳动使劳动者非人化,而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和局限性。的确,纯粹从经济方面看,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更多地是赞扬而不是批判。只需回忆一下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在现代历史上所起作用的赞美,就不难明白这一点,马克思曾经这样赞美资产阶级的“革命作为”: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话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
  因此,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解放生产者,因为资本主义确实用新的更加不人道的制度奴役生产者。
  四、若干看法和问题
  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纠正流行的经济主义偏见,这对当代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首先是因为从某种意义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就是对社会主义的界定。在此,我仅限于简单提出几点看法,更多的是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结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我们更应当按照社会怎样组织和实施生产,而不是生产多少来思考和评估社会主义。因此,应当特别注意至今仍未发育健全的(现在则基本上被弃而不顾的)“劳动者的自我管理”经验,关注直接生产者能够控制其自己劳动及劳动产品的其他手段。
  第二,“解放生产力”毕竟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改造将消除资本主义自己的生产力所设置的“桎梏”,另一方面,这样的经济发展并非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任务。
  第三,本文所述的这些观点强调正视社会主义的目的与手段相统一这一难题的重要性,不能将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经济手段与建设社会主义本身这一目的相混淆;尤其不能以前者代替后者。
  第四,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把注意力放在分工的危害上,马克思把分工看作是历史上的主要罪恶,是人类自由的大敌。凡是赞同这一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不加思索地在经济效益的名义下去倡导分工的加强,不应当把所有减轻职业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城乡分裂的种种努力嘲笑为“荒诞的乌托邦”。
  第五,充分肯定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把重点放在劳动和劳动者的非人化上,应当有助于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商品化的社会意义,认识到将劳动当做商品无论如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最后,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首先看作是一种社会批判而非简单的经济批判,也有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更好地评估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传统。这些社会主义传统甚至比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运动更加敏感于现代经济发展给人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更多地进行伦理性的思考,更自觉地正视社会主义的手段与目的相统一这一难题。
  在这个经济主义的时代,上述这些思考或许有助于阻止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理论沦为一种最粗俗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现代化”理论。
  (作者简介:莫里斯·迈斯纳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其著述《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毛泽东主义、乌托邦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被译成中文出版,产生广泛影响。本文系作者供本刊专稿。)
馆藏&1235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震撼世界的呼唤,“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向全世界公开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敲响了开创人类社会历史新纪元的钟声,标志着人类思想史的根本变革。小案例:在世纪之交,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名列榜首。在有人鼓噪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之时,这个评选结果发人深思。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一个已逝世100多年的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谋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产生实现了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认识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批判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又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总之,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在人类历史上,每个特定的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特点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前人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也是当时社会实践及自然科学成果的最高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因为时代的需要,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议一议为什么说是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内在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早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美洲大陆的发现,为新兴资产阶级开拓了新的活动场所,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为建立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财富,工场手工业的长时间发展,分工的日益发达和深化,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18世纪60年代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劳动生产率有很大的提高。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己成为第一个从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占优势的国家。从1770年到1840年的70年间,英国工人每一个工作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法国于19世纪初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虽然落后于英国和法国,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也已开始进入了工业革命的阶段。此外,欧洲其他国家如比利时、瑞士、西班牙等国,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上半叶也都先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巨大发展,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在英国,自工业革命兴起后,就先后多次发生过局部性的经济危机,1825年则爆发了第一次全国性生产过剩危机。此后于1836年和1847年又相继爆发了波及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都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病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2.工人运动的兴起与高涨,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出了强烈需求随着机器大工业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取代和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在创造了一个大工业资本家阶级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与大工业相联系的人数众多的无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业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工厂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无产阶级数量迅速扩大,而且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发展,不仅没有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境遇得到改善,相反地,却使工人日益成为机器的附庸。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延长劳动时间、增大劳动强度、降低工人工资、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手段,拼命压榨工人血汗。资本主义的残酷压榨引发了工人们的反抗。工人们不甘心这种境遇,他们开始采取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形式进行反抗和斗争。然而,破坏机器的运动遭到政府和资本家的残酷镇压,机器反而被更加广泛的采用。工人进而采取罢工等形式,为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等展开经济斗争。但初期的这种斗争也还只是自发的、零散的。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发生了重大转折。在1830年的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些斗争的胜利,使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统治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但是,也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马克思指出,从30年代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从早期的反对个别企业主、破坏机器、捣毁工厂等分散自发的斗争,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从阶级斗争走向政治斗争以至武装起义。小案例:1844年6月,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为反对地主资本家的双重压迫举行了起义。起义者不仅捣毁工厂和机器,还焚烧了资本家的账簿和财产契据;不仅指向工业企业的老板,而且同时打击银行资本家。这次起义虽然被血腥镇压下去了,但它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己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它说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实践在早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特别是还没有形成科学地反映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使命的革命理论。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素材任何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思想,都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两千多年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问题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首先,以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为代表的科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养料。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具有深厚的自然科学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期,主要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从18世纪下半叶起,进入了整理材料阶段,科学家们开始从整体上考察自然界,着手研究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不仅天文学、数学、力学、物理学等古老学科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一些以研究自然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新学科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也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1755年,康德发表了《宇宙发展史概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学说的产生,生物进化论的创立。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以铁的事实证明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不是精神的,物质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由神推动的,从而彻底动摇了唯心主义和有神论的基础,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的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重要思想理论渊源。从思想理论渊源方面来考察,人类以往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等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代表了当时哲学的最高成就,其代表人物主要是乔o威o弗o黑格尔()和路o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抛弃了它的形而上学,并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材料,对它们进行革命的改造和发展,从而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威廉o配第、亚当o斯密和大卫o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进而指出商品价值既包括活劳动,也包括物化劳动,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其理论中包含了一些庸俗的成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其合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早在16世纪就产生了,到了19世纪初,上述三大空想家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到顶峰。他们尖锐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阶级对立,描绘出改革现存制度的蓝图,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猜想和有价值的预见。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不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和正确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并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人生、科学态度和渊博学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主观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长期积淀,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欧洲三大理论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和可能的条件,但是,要把这种客观可能性变为直接现实性,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一定主观条件,马克思主义永远不可能产生。马克思、恩格斯学养丰厚、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具有当时一些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所不具备的献身科学研究的伟大精神。这使得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峰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他们广泛涉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学问,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特别精深的研究,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形态——社会主义及其高级阶段共产主义。探讨了历史发展和工人阶级解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他们用批判的态度审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重新探讨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并在工人运动中进行检验,于是就得出了那些被资产阶级狭隘性所限制或被资产阶级偏见束缚住的人所不能得出的结论。他们一生写下大量著作,既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的贫困》、《资本论》等名垂千古的鸿篇巨著,也有《共产党宣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等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和文件。他们留下的著作、论文、读书笔记、书信、文件的数量之惊人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国出版的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共50卷53册,每卷都有五、六十万字之巨。仅此一点,不难想象,他们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他们有着怎样的精神追求。同时,他们又是伟大的革命家,在革命实践和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变为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这种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卡尔o马克思,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和强烈愿望。中学毕业后,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法律,后又转入柏林大学主修哲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马克思便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开始社会生活。从1842年起,马克思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频繁地为《莱茵报》撰写政治性时论文章,为贫苦大众呐喊,猛烈地抨击当时德国的专制制度和当局的反动政策。1843年10月,马克思前往各种思潮的汇集地——巴黎,参与了《德法年鉴》的创办,继续其社会批判工作,并积极投身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为此,他一生倍受迫害,四处飘泊,贫病交加,用生命树起了人类理想的丰碑。弗里德里希o恩格斯,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17岁时辍学经商。恩格斯才华横溢,异常勤奋,酷爱理论,他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通过自学,不仅精通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谙熟自然科学和军事理论。尽管他和马克思的家庭出身、教育和个人经历不同,但他们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活动,都充满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恩格斯十分崇敬马克思,1844年3月底,他到巴黎与马克思会面,正是这次会面,开始了他与马克思终身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寻找真理的伟大而艰辛的历程。议一议学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历程,谈谈对他们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的感受与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创始人,是站在科学巨人肩上的科学巨人,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做出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恩格斯都曾经是青年黑格尔派,但是他们并没有做蛰居书斋的学者,而是投身革命的洪流中,把理论研究与实际斗争相结合,克服只重视理论批判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弱点,为创立科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理想、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科学品格、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工作毅力、渊博的学识和博采众家之长的胸怀、无与伦比的友谊和志同道合的合作等别人所不能完全具备的主观条件决定了马克思、恩格斯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根据时代提供的条件,运用思想家的睿智,科学地论证历史提出的重大新课题,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理论的完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的写作和发表使剩余价值学说得到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由假设得到证实。马克思关于人类学的笔记和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进一步完善了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阐述了多数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他们关于社会道路的理论。恩格斯晚年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生产方式的局部变化和计划性的问题,还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名人名言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西方科学技术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从而形成资本垄断的局面。垄断组织的迅速发展,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人类历史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并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各国内部的矛盾,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胜利的历史条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统治的俄国成为东西方矛盾的焦点和帝国主义统治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俄国在经济上实行农奴制改革以来,一方面,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特征,这使俄国变成为一个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当时俄国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无产阶级、农民群众与沙皇专制制度、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矛盾相互交织,资本主义与农奴制残余的矛盾、民族矛盾、俄国人民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等异常突出和激烈,沙皇的横征暴敛也使俄国成了人民的大监狱。在这样的条件下,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集合点,并由此也成为帝国主义体系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这就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曾得出过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同时发生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日益成熟的革命条件,是抱着“本本”不放,拘泥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情况做出的个别的论断,还是从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以一个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由此,他科学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深刻矛盾和统治危机,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开始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与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着重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经验,从而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着重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纠正了探索进程中的错误,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集中了亿万人民的智慧,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只要我们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一定会有新的创新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或评价一种理论体系,最好的方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将这一理论体系与它同时代的、之前或之后的理论体系加以比较,从比较中把握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问世160多年来,人们在长期的反复的比较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和优胜于其他一切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严格的科学性与彻底的革命性的统一。其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的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现代科学也充分证明了它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以及各门科学的紧密联系,最突出和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给予它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唯一的科学方法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更深刻地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个规律、每一个范畴之中。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创立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以便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创立的意义所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便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社会科学,所以列宁将其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因此,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历史、自然科学、哲学以及工人阶级的政策和策略,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为注意的事情,也是他们做了最重要最新颖贡献的地方。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主张无产阶级要建立自己的政党,并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立场是人们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和所持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其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同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具体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以客观规律为前提,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名人名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最后,这种品质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创新史。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历经百年不衰而永存青春和活力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深刻而剧烈变动的情况下,能否与时俱进,便成为区别真正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企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关于人类解放、救世救民的思想家,在中国有持“大同”说、“小康”说的思想家,在西方有空想社会主义者,当今有各种各样人道主义学派,都企图设计社会理想的道路,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放人类的切实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趋势,不仅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更加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的论断,而且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力量和革命道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崇高社会理想的确立,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而是运动,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标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的实现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共产主义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一方面要求我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各个不同阶段代表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投身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马克思主义根本的理论特征、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三节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于正处于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时期的年青军校学员,更好地参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培养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议一议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永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当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继续闪耀真理的光辉,仍然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并改变着世界。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有力地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二战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现代科技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同时也从多方面证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例如,现代科学的新发现,进一步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奥秘,证明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原理更加具体而深刻;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观点,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论断的科学性,等等。其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批判和趋势预测的真理性。现代西方社会中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共同调节着整个社会经济,表明狭隘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再也无法适应社会化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大幅度提高社会福利,表明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无法照旧存在下去;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带来的精神堕落,进一步彰显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扭曲;“全球问题”的普遍存在及其解决上的障碍,表明资本关系全球性拓展的世界性灾难,如此等等。这些变化,正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判断仍然是我们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再次,当代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辉煌业绩,是对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和伟大指导作用的最好证明。二战以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潮迭起,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构想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挫折,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政党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片面化、教条化。它从反面告诉人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前苏联、东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坚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令世人惊叹,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辉煌业绩,再一次告诉人们:只有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有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二、马克思主义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南西方有一种观点,说马克思主义只关注僵硬的经济规律而不关注活生生的人,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其实,马克思主义所热切关注的根本点,就是现实中的人、现实中每个人的发展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成为一代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名人名言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确立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指明了实现崇高目标的基本步骤、具体道路和实践要求。懂得这些道理,我们就能正确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增强我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明白自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成什么才,走什么路,坚定献身国防、建功立业的人生志向。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推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和进步。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教育、塑造自我、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往往涉世不深,对历史和现状缺乏深刻了解,因而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就难免会遇到诸多困惑。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一方面需要青年人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华和本领,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又要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可以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生的苦与乐、生与死、义与利、荣与辱、以及贡献与索取、责任与义务等等矛盾;正确辨别和抵制社会上纷至沓来、光怪陆离的各种错误思潮,从而在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境界中,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得堂堂正正、把自己的知识铺垫得厚厚实实、把自己的才能锻造得非常出色,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有助于激发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马克思主义作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数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科学总结,它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因此,它对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都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作为一名青年军人,也必须具有从全局上、整体上、本质上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科学预测和想象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在实践中磨练,更需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启迪。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就一定能启迪智慧、开阔思路、破除传统偏见的束缚,就容易受到新事物、新思想的激发,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从而在本职工作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贡献。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名人名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坚持的灵魂。不坚持,就没有行动的指南,而必然导致迷失方向,更谈不上发展;不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僵化,失去生命力。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边坚持边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名人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其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在全面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学习它一定要在弄懂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其精神实质。思想懒惰、浮躁不专、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抓住只言片语为我所用,是领会不到马克思主义真谛的。这个真谛,就是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之间的统一性。新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学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学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领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一脉相承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再次,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与对重大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结合起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高对当今时代和社会问题的认知能力,增强辨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比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如何认识我军建设和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等等。这些关系人类命运、民族前途和军队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不可不去思考、不能不搞明白。只有结合这些重大实际问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我们才能在周密的理性思考和严谨的分析判断中,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看清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最后,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要结合个人思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陶冶健康的情操,塑造高尚的人格。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每个革命者都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士官院校的重要任务是打造未来的“军中之母”,士官学员队伍是我军青年中一支思想活跃、富于进取心的有生力量。只要我们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就一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服从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利益和军队及国家利益的关系,以实际行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科学、实践智慧、道德良知和人类希望,马克思因此成了当今世界的理性符号和精神寄托。我们应当记住,一位从来不曾以马克思主义者自称的哲学家,说过的一句值得世人认真回味的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4.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材料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概括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即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他指出“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这样一个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材料2一位美国网民说得好:“马克思最为精确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运作机制,对人们了解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同样有效。”有的参加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千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投票者说:“马克思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斗争。他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有的人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运作模式作出了最好的分析。由于资本主义在20世纪末实际上已成为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他的思想学说对于帮助我们认识当今世界,仍极具重要意义。”材料3法国思想家雅克o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问题:(1)材料1说明了什么问题?(2)材料2和材料3说明了什么?拓展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穿越时空的伟人马克思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o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律师,对马克思少年时代的思想成长起过良好的影响,母亲罕丽达o普勒斯堡是个贤惠的妇女,主要操持家务。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除母语德文外,他先后攻下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英文和意大利文。他善于独立思考。1830年,他进入特利尔中学,1835年9月毕业。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有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崇高理想。中学毕业时他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1835年10月,他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里,他除研究法学外,还研究历史、哲学和艺术理论。1837年起,马克思开始认真钻研黑格尔哲学。1841年,他结束大学生活,获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本想在波恩大学讲授哲学,但因普鲁士政府加紧对进步知识界的迫害,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打算。于是他转向政治,开始从事反对专制和争取民主的斗争。1842年初,他写了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整个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同年5月,他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10月担任了该报的主编。在马克思的影响下,这份报纸越来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日《莱茵报》被反动当局查封。1843年5月,他来到莱茵省的一个小镇克罗茨纳赫。在这里,他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o冯o威斯特华伦结婚。从此,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筹备出版《德法年鉴》杂志。在富有革命传统的法国,他积极参加法国工人的集会,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状况,同法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和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建立了密切联系,还结识了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家。巴黎的斗争生活促进了他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在巴黎期间,马克思进行了紧张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埋头钻研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特别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o斯密和大卫o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来到巴黎,拜访了马克思。这是一次历史性会见,从此他们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马克思到了布鲁塞尔。他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指出实践是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接着,他又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书中科学地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唯物史观是恩格斯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为无产阶级制定科学世界观的同时,还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而积极作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1846年初,他和恩格斯一起建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工人中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了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并积极参加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6月召开的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了同盟布鲁塞尔区部和支部的领导人。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和教育群众,马克思和恩格斯倡议成立了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11月,马克思亲自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与恩格斯共同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立即着手建立共产主义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并当选为主席。4月初,他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伦敦,在这里长期定居。马克思在19世纪50和60年代最伟大的功绩是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1857年到1858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一稿,手稿中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包括货币学说在内”。后来他又写了一个新手稿:《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个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他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日他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第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学中的一次革命,它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在于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他的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它成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最锐利的理论武器。70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深刻地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指出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论述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并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这部著作对无产阶级政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反动政府的迫害、贫困的物质生活、繁重的理论工作和紧张的战斗,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痛折磨。日,马克思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葬在一起。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恩格斯日,恩格斯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的巴门市。他的父亲是纺织厂老板,母亲善良贤惠,很有教养。恩格斯从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语言才能。中学时他就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多种外语,成年后他能用12种语言说话写作,能阅读20种文字。恩格斯本想进大学深造,但他是长子,其父一心想叫他继承父业,因此1837年他被迫中途辍学去学经商。这时离他中学毕业尚有一年。恩格斯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刻苦自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钻研哲学。1841年他去柏林服兵役,常抽空去柏林大学旁听,用心研读黑格尔哲学。1842年他去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的工厂办事处工作,和英国工人运动发生联系。到英国不久,他成了社会主义者。1844年,恩格斯回德国途径巴黎,会见了在这里的马克思,他们合作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二年恩格斯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第一次科学地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1848年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革命失败后,他着手总结革命经验,写了《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德国农民战争》等著作。1849年5月德国西部和南部为保卫帝国宪法举行了武装起义。恩格斯赴爱北斐特领导该地起义人民的防御工事构筑,在巴登—普法尔茨起义期间,参加支援部队的战斗。事后,他撰写了《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和《德国农民战争》,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讨无产阶级斗争的战略和策略。他深深体会到军事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开始长期、系统地研究军事。他阅读历代军事家浩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史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军事问题,对当时的重大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1850年他重返英国,1850年11月至1869年6月,恩格斯完成了许多重要军事著作。恩格斯在英国从事了很长时间的经商活动,其主要原因是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对此非常了解,深受感动。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说,“我的良心经常像被梦魇压着一样感到沉重,因为你的卓越才能主要是为了我才浪费在经商上面,才让它们荒废,而且还要分担我的一切琐碎的忧患”。1883年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中断自己的研究工作,集中精力从事整理、补充、出版《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的工作。他整整花了12年时间去完成这个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本来要作为《资本论》第四卷出版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工作由卡尔o考茨基完成,但是他对马克思的原作进行了大量删改)。从《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以至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各个的名字命名,恩格斯是这样虚怀若谷地说的:“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的。”恩格斯除了从事繁重的理论工作外,也十分重视和关心国际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他和马克思一起领导了第一国际。马克思去世后,他独自肩负起国际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他用通信、发表文章和私人交谈等方式对各国工人政党给予指导。1889年,在恩格斯的直接领导下,各国社会主义者在巴黎成立第二国际。1893年,72岁高龄的恩格斯亲自出席了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代表们以暴风雨般的掌声向他表示欢迎和致敬。恩格斯在会上发表了简短讲话,提醒各国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对议会主义和政治改良不可有过高的估价。日,恩格斯因患癌症去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根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骨灰被撒在波涛滚滚的大海里。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