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平北洋军阀政府主要是谁领,导的?

那些事情:革命年代其实很精彩
文章类别:
共计22166回复/169页
内容不完整?:
查看原贴:
  @饭桶饿死鬼 1795楼
21:49:43  @红朝笑笑生
来人哪,拿酒,拿酒来!  老蒋不喝酒  -----------------------------  其实蒋介石也喝一点酒的。。。而且在庆祝宴上,他肯定说拿酒来,不会大喊一声“拿白开水来”或“拿茶叶来”。当然在公开场合,侍卫都会给他倒白水。
  一九二八年底,志得意满的北伐军总司令、中华民国领袖蒋中正回到南京,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前一个头衔没什么,随手可以给别人,后一个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因为蒋介石深刻理解到,军权实在是太重要、太重要了。  从此他也叫蒋委员长。  也正是在这一年,南京修的孙中山陵墓快要峻工了,突然市里传出谣言,说建墓的石匠要收小孩的魂魄去“合龙口”,市民于是往孩子左肩挂一块红布,写下辟邪的歌诀。  小道消息满天飞,喜欢新闻的报纸当然不会放过,还收录了三首辟邪的打油诗:  人来叫我魂,自叫自当承,叫人叫不着,自已顶石坟。     石叫石和尚,自叫自承当。急早回家转,免去顶坟坛。      你造中山墓,与我何相干?一叫魂不去,再叫自承当。  这种事当然是封建迷信,不少人都把它当成笑话看,却有一个人仔细品味报纸的歌谣,然后为小市民的机灵麻木发出剑一般犀利的叹息:  “这样的歌诀,把普通市民对革命政府的关系,对于革命者的感情,都已经写得淋漓尽致,‘叫人叫不着,自己顶石坟’,则竟包括了许多革命者的传记和一部中国革命的历史。   “这样的民族性如果不改变,这样地牵缠下去。五十一百年后能否就有出路,是毫无把握的。”  这个人叫鲁迅。  民国是一个异彩纷旦的年代,出过无数国学家、大师、史学家,以及这种那种家,粉丝遍天下、弟子满世界,但最有思想、也最值得景仰的,是鲁迅。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找砖头想拍人。不过不要紧,因为我相信当年的鲁迅也挨过黑砖,他能全身而退,我也能。  当年明月曾经说过,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因为历史的内涵没有变化,几千年来该犯的错误都要犯,该死的还是要死,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我于是想到,不久前曾经有一条新闻,一个大学生村官因为发些批评时政的消息,被当地警察抓了,关在狱里劳教,罪证是从箱底搜出一件衬衫,上面写着“不自由,毋宁死”六个字。据警察说,劳教的理由是这六个字反动。  这六个字,当年共产党烈士牺牲时也说过,如果要推敲的话,那帮警察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反党分子,然而他们横行无忌。  我们都痛恨满清的文字狱,但民国一样有文字狱;我们都声讨民国的残暴,但共和国的功臣们下场却更加凄惨;我们痛悔文革时的迫害,但时至今日,还要因为衬衫上的六个字搞政治迫害。所以我不得不相信,当年明月的话,也许是对的。  德国闹过纳粹,但德国反省自已的错误,绝不允许再犯;  苏联出现过大清洗,此后俄罗斯大批公布历史档案,向受害者承认错误;  即使是曾经施行过野蛮军人统治、且一直不肯反省历史的日本,在对待国民的态度上也比我们要强得多。而且让中国人汗颜的是,日本人其实比我们要团结,日本人靠内斗、诬陷,贬低别人抬高自已的手段并不多见,即使是所谓右翼团体,相互之间也少有拆台、造谣;而中国人最喜欢干的事却是划派系、分敌我,然后相互内斗。  中国人最精彩最热衷的节目,莫过于沾沾自喜地在圈子里相互争斗,就象郭老大的相声所言,凡事最可怕的就是同行。  翻开世界历史,能象我们这样,一遍又一遍重复错误、暴行还沾沾自喜的民族,当然不好意思说是绝无仅有,但要找出类似的例子确实很难,或者说不大可能。爱国愤青们会扔砖头,会念国骂三字经,但往往也只会这两样本事而已!  只要不从根源上反省自已,认识自已存在的缺点,就不可能消除问题,我们也要仍然会一代代重复自身的悲剧,继续在内斗、内耗以及愚昧吹捧中前行,就象背着壳的蜗牛跟别人赛跑。无论属于什么党派,无论秉承什么主义,始终摆脱不了惰性的怪圈。  从这一点上讲,当年明月说的话,一点也没错。  我总会想起那些凭一件衬衫把人送进监狱里的警察。他们何尝没有遭过生活的压迫,何尝不知道自已做的事荒谬绝伦,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不计底线地讨好上司,象疯狗一样欺压别人,一如满清时对上司满脸谄笑、拖着辫子在衙门里作威作福的奴才。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辛亥革命之后,一直拖着脑后的小辫子不肯剪。面对北大学生的讪笑,他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大师奥义深妙,令人顿起高山仰止之感,学生们顿时不笑了,端端正正地听课。而我知道的是,很多人都应该惭愧、应该反省,但有一个人是不用惭愧的,他曾经用笔剪下过我们心中的辫子,而且还割开辫根下的肌体,向我们剖析毒瘤的根源,展示一个血淋淋的真实世界,那个人就是鲁迅。
  鲁迅,一八八一年生,原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鲁迅只是一个若有若无的笔名,但因为用得多了,大家也就忘了他的本名。  小时候鲁迅的家境还算好,可当官的祖父犯事进了监狱,父亲也卧床不起,家道于是败落下来。  从富到穷,最容易体验人情冷暖。看过父亲在中医(庸医)手上痛苦辗转,看过幸福的小家因病而贫,鲁迅立志要医治象父亲那样的病人,解除他们的痛苦,强健同胞的体魄;所以他十八岁去了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接着到日本学医,希望能做一个医生。  在那个年代,他的选择就是把灵魂卖给洋鬼子,是不折不扣的出卖祖宗、出卖国家,爱国愤青们全都拖着辫子、抱着经籍口诛笔伐,一如现今砸车打人的所谓爱国者。但还是有很多人走上了出国的路,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功成名就,更多的人努力一生,师出未捷。  东京的留学生很多,也都拖着辫子施施然,有的学跳舞,有的学喝酒,同现在情况差不多,鲁迅却去了仙台,孤独地在医学院里读书。虽然是弱国国民,还是有不少朴素的日本人关心他,平等地对待他,给他温暖与帮助,不让他感到孤单与歧视。  鲁迅于是努力地学习医学,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日俄战争的时事电影。日本兵在中国东北当众砍杀中国奸细,周围都是些看热闹的中国人,满脸麻木地看杀。  年轻的鲁迅被震憾了。被杀的是中国人,看杀的也是中国人,而且他们都很健康,不需要医生。  鲁迅终于想到一个深层次问题。  即使中国人全都健康强壮、从不生病,也不过是杀和看的材料而已,对国家民族的进步并不会有多大改变,医生能改变贫弱的身体,却不能改变愚昧的思想。在痛苦的思索之后,鲁迅明白过来:一群健康的奴隶和一群生病的奴隶,并没有本质的分别。  这时还是清朝,同众多革命者一样,鲁迅也有维新的愿望,也有破除陈旧牢宠、迎来全新中国的渴求,而这些靠当医生是改变不了的,因为国民生病的不是贫弱的身体,而是麻木的灵魂。  他本来可以有不错的生活。家境贫寒的他已经很久没有挣到钱了,学完医回中国就是抢手的专业海归,能在大城市开自已的诊所,再娶一个日本女孩,备几个漂亮的小秘兼护士。以他的能力水平,当个名医不成问题,好车好房也不成问题,而且医生不比军阀,虽然一样是拿人命换钱,医生的风险却非常小,绝少有人真刀真枪地跟自已玩命。  在那个年代,留洋西医是金字招牌,不懂变通的他却放弃了学业,非要跑回国内教书,搞文学教育,说要唤醒麻木的灵魂。  这是一个绝对冷门的行业,至少比医学要冷出一百倍以上。  虽然有名望的教授们收入很不错,但鲁迅不是什么名人,在家乡当老师的工资也很低,加上要养家,生活一直拮据不堪。坚决不肯留辫子的鲁迅在小小的绍兴处境艰难,一直困顿到一九一二年,才靠着蔡元培的赏识,在北京教育部当了一个相当于处级干部的佥事,一个月有二百二十块大洋的薪水(注:经常拖欠),好不容易宽松了起来。  在常人眼里,鲁迅实在是一事无成。他没能当成医生,却在拮据中耗去了青春的黄金十年,然后又在北京当了十四年公务员。这十四年里袁总统称过皇帝,北洋军阀混过战,清朝皇帝复过辟,陈独秀领导过五四激情和共产建党,孙中山还当了一回又一回大总统,可鲁处长什么也没干,只管上班点到,下班吃饭。十四年时间里他的唯一成就,是薪水已经涨到三百六十大洋一个月,只要政府不拖欠工资,就算是教育部的高薪人士了。  按照流行的成功学,他应该和领导处好关系,一级级升官,同时关心一下家庭和子女教育,偶尔不妨去红灯区风流一下,最终成为某名校的校长(这个词现在已经比较危险,当年却还是有威望的)。  然而他哪样都沾不上。  他的婚姻是包办的,一点也不幸福;他和妻子朱安一点话也说不上,索性把她送回家乡,一直到四十六岁那年,才和小自已十八岁的许广平同居。  他也不想升官。十四年里教育部换过三十八个教育总长、二十四任教育次长,除了学问道德都算好的蔡元培和交情不错的董恂士,鲁迅一个也看不上眼,更谈不上巴结了。  但是不懂升官的鲁迅并没有光混薪水。除掉按点上班,他在这些年里只做了两件事:读书,写文章。  压抑,冷淡,加上童年经历过太多人情冷暖,鲁迅的笔触异常沉重而犀利。他毫不留情地描绘出五千年文明的神话下,国民心态的另一面:麻木,帮凶,窝里斗,自欺欺人,媚上欺下,自大骄狂,幸灾乐祸,得过且过…让人在文字中猛然醒悟,许多大国的虚荣传统下面,不过是教人如何做奴才而已。  鲁迅不仅刻划出奴才的形象,而且还揭露出奴才一面做帮闲、一面当帮凶的形态。在他笔下无论是维新还是守旧,骨子里都浸满封建统治的沉渣,而不能摆脱这样的束缚、用新的理念贯彻改造国民大众,便永远只能重复与麻木,扼杀奋进的精神。他毫不留情地剖析包括自已在内的中国人,揭露出中国的麻木与腐朽,用他的文章当镜子照别人,会充满优越感;但如果拿它照自已,则会一身冷汗。  奔波的鲁迅最后住到了上海,同瞿秋白、柔石等人很熟,与共产党人也多有来往。他没有去过苏联,对共产主义抱过幻想,但至始至终,他不愿加入共产党。  鲁迅不是神,他也有七情六欲,也会和人谈稿费分成,也会算计自已的进帐开销;甚至在周边朋友的眼里,他绝不是满脸凶恶的斗士,而是一个幽默近人的教授或书生。但他始终保存着一份中国文人的风骨,用自已的文采映照出超然籍口下的丑陋,留给后人一个孤独的身影,让人明白虚伪、奸诈、构陷、迷信、盲从下,国人一盘散沙的本质,真正体会到几千年封建沉淀对文化与人性的扭曲。  经历过革命与被革命的事例后,鲁迅看透了国人对权术的追求盲从,深夜间总会有一盘散沙之恐惧孤独,因为他深切体会到大黑暗之恐怖,虽与麻木的同类同持一种语言,彼此却恍如路人,不知所云。在那个存亡不定的年代里,无数青年因鲁迅的文字而惊悸,也因鲁迅的胸怀而折服。他们从鲁迅的文章里明白,倘使中国不能从民族性和国民性中省悟,则现实依然将化为权术工具与交易,只要这种本性不加改变,鲁迅的遗憾就只能依然,并注定要成为一份百年孤独。  在尘世间呐喊的鲁迅,是一个孤独的先行者。  这是一份高尚的孤独。这份孤独随着文化而传承,不在身边友人多寡,而是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时的无奈,是一代热血奉献后陆沉鱼烂的结局悲哀,是看到黑暗而依然勉力牺牲、呐喊于生人间却毫无反应、便有回声也是不知所云之苍凉。拥有这份伟大孤独的人富贵亦清贫,在世如出家,注定要流浪奔波,于一切光明堂皇中看透背后的黑暗、掩饰,而在漠然与微笑间前行,面对一切诽谤与箭矢,不以伤痕为意,必持操守节,于光明浮形间消逝于大黑暗中,那是亡命徒早已选择的人生,是士人所不能违背的操节,是为家国沧桑百般煎熬于心中的火焰。  伟大而孤独的鲁迅先生永垂不朽!
  @fuoxiao_13 1812楼
14:47:45  可惜,我们的很多民众,只寄希望“华佗再世,扁鹊重生”,自己却不肯治疗。。。怕疼!!!  -----------------------------  是这样的。所以别国或别个民族发生灾荒丑闻时,许多人都特别兴高采烈;一旦反省自身问题的时候,他们便破口大骂,或拚命找理由。至于污言秽语更是信手拈来,因为那些人原本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常年被人蔑视痛骂,因此找到机会骂人时也加倍顽劣。
  @谈定不了 1831楼
23:07:30  这文笔,这叙事方法,楼主绝对是当年明月本人!想来是写近代史有避讳,所以换个马甲到天涯来发了吧!!不过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楼主只要写就一直跟  -----------------------------  不好意思,我真不是当年明月,不过很喜欢他的文笔,所以用类似的方式写历史。谢谢你的支持!
    年轻时的鲁迅照。  在旅日学生竞相组团,相约刺杀、起义的时候,医学专业的鲁迅却认为,如果不唤醒国民麻木的灵魂,推翻一个王朝的结果无非只是塑造另一个王朝,而奴隶们的命运是不会变的。  无数社会精英慷慨激昂、前仆后继地投身革命,有的失败了,成为纪念碑上的名字;有的成功了,成为新一任军阀或政客,台下则是无数伸着脖子任人宰割的看客。领袖们轰轰烈烈的同时,鲁迅却选了另一条路:从文,用文字唤醒国民。  这是一条漫长而绝顶艰难的路,它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发起一场革命。因为战争的对手就在面前,而精神革命的对手却是无处不在、无影无形,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并使人无从反抗。  而家境困顿的鲁迅义无反顾地接下了这个挑战。在付出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与精神折磨之后,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夸了鲁迅大半天,下面要谈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鲁迅这么伟大,为什么中国人的心里还拖着辫子呢?  有个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之所以文化不发达,是因为文化部的领导都没有文化(大意)。这句话用在鲁迅的遭遇上,非常合适。  从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起,管文化教育的领导们就把鲁迅打扮成了神,不光说得他上天入地毫无缺点,而且还做了一件极其不要脸(如果有的话)的事:曲解鲁迅的文章。  鲁迅的文章极富思想性,但再有思想,也敌不过领导们的思想。在脑残们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下,他们硬生生地把鲁迅的思想经典变成了语录经典,随便哪一段话、甚至某个标点符号,都生搬硬套地安上一大堆“重要含义”,然后逼迫学生们背诵。没准鲁大叔当年只是随手一写,但到了学生手上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圣典,由长老们解读出一堆又臭又长的歪经出来,而且翻来覆去地考试,让你躲都躲不过去。  其实这种事情在成人世界里很常见。最高领导随便几句话,党校的八股教授们都会拓展出一堆又一堆所谓重要含义,上下一齐诚惶诚恐地写心得,谁都知道是狗屁,谁都靠着它吃饭,谁也不敢说什么。但拿鲁迅的文章去欺负学生,教育部实在是缺了大德,因为经过几轮摧残后,学生们统统对鲁迅的文章起了阴影,谁的文章都可以读,就是不肯读他的文章,也无从理解他的思想。没有人明白他对民族国家的忧虑思考,而读不懂鲁迅对家国沧桑如火的煎熬,也就无从体验那一份人格的伟大光辉。  教育部的办法很邪门,但是也很管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还可以说是为学生“好”,因为谁要真读懂鲁迅的话,对他和社会是比较危险的。  太有思想的人不利于说教,也不会真的听话,文化部又要树鲁迅的典型,又要防学生有思想,只好想出这种损招,也真是难为了他们。当然对学生们来说,不读鲁迅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很多时候思想统制是件极其严酷的事情,穿件“不自由宁毋死”的汗衫也要坐牢,还经常有说错一句话导致全家遭殃的年代,真的读懂鲁迅不仅给领导们维稳出难题,对自已也是非常吃亏的。  所以,我们只能继续麻木。
  虽然鲁迅很伟大,但他毕竟只是文人,指得出问题却不能解决,真正说话算数的还是手里有枪的各路军阀。而一九二八年的蒋司令显然不会在意市民对中山陵的看法,更不会研究鲁迅对他们的评价,委员长要操心的是他现在位置很不稳,主要是周围的实力派(其实还是军阀)太强大,不仅仅是功高震主,简直是要把主人硬生生挤下台去。  坐在办公室里,蒋介石忧心冲冲,坐在家里,蒋介石还是忧心冲冲。这时身边有人告诉他说:蒋老大,其实你不用这么难过的,我有办法。  蒋介石眼前霍然一亮。跟他说有办法的人,叫杨永泰。  杨永泰,孙中山的老部下,时人有评,“足智多谋”。  虽然人很聪明,虽然人很有名,杨永泰却一直是个配角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比较背运,几次找主人都找错了对象。先是跟孙中山搞革命,后来看到西南军阀势力比较大,就跟西南军阀眉来眼去,最后哪也呆不下去,跑北平去找北洋军阀求进步,每次的新东家都很快倒台,最后连自已的饭碗也倒腾没了。  三姓家奴、背弃孙中山,种种不大好的名声都如影随形,钉在他的身后。杨永泰想在新政府里找个差使,万言书递到李宗仁那里,什么反应也没有,杨永泰知道,李司令嫌他朝三暮四。  无所事事的杨永泰只好另投门路。幸好他同淞沪警备司令熊式辉关系不错,在熊式辉的推荐下,他找到蒋介石,试探着想看委员长的态度。  经过几轮白眼和冷落,杨永泰对前程已经不抱太大希望,没想到蒋介石听说他想投奔,立刻大开中门,热烈地张开双臂迎了过来:欢迎你来我这里上班,欢迎!欢迎!
  @ 1843楼
17:28:16  期待当代鲁迅!期待当代鲁迅!!  -----------------------------  鲁迅先生当年可不是官方宣传的主流,经常被当成不爱国分子批评,类似现在批精英。事实上他对党国好像也没什么感情。
  @驷马桥x客 1847楼
22:51:19  赞楼主好文,一直跟到这里。只是关于鲁迅的部分,想陈述几个事实。  1.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不是自己说的什么看电影看到砍头场面,而是学校差(二三流的仙台医专)+ 成绩不理想(班级排名中等偏下) + 始终未能完全克服语言障碍 + 性格孤僻受歧视受排挤 = 学业前途无望。  2. 鲁迅的薪水,不管是每月220大洋还是360大洋,在当时都是极高的工资。要知道当时的一些体力劳动者每月的薪水,按大洋算,是个位数。  ......  -----------------------------  谢谢支持,我也把我的看法回复如下:  1、如果鲁迅坚持当医生的方向,他是可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至于说他学业前途无望,没有任何可信的说法支持这一观点;  2、鲁迅在北洋政府的薪水拿得很高。即使如此他也不讨好领导,而是针砭社会时弊,仅这一点就值得现今很多马屁精学习了;  3、鲁迅对朱安很冷淡,这点是事实;  4、段褀瑞政府很快就倒台了,他同林语堂间的争议不是什么“不把人骂到底不罢休”。至于萧伯纳访华时是否起过冲突,我没有看到可信的史料,不认为应该捧一方贬另一方;  5、鲁迅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方面的立场是很鲜明的,对九一八、长城抗战中丢失主权的事情也是痛心疾首,建议你多看看他当时发的文章,网上那些人云亦云的段子并不可信。他对国民党的不抗日多方挖苦,而不是对抗日多方挖苦,由于当时书报检查极为严格,因此很多话都只能换个方向说,这一点是当时的时代特色。另外内山完造是日本书商,并不是日本政府,有日本朋友的人很多,我也有几个日本朋友,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网上很多段子喜欢偷换概念或者断章取义,这一点极不可取,不可上当。
  @chinaie108 1851楼
08:39:27  楼主怎么开始大篇幅地讲鲁大文豪了呢?  此人的中国的革命事业有过什么贡献吗?此人好象很亲日!“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乃其人一生最大的瑕疵。  -----------------------------  所谓革命,绝非是一群人打赢了另一群人,或者一个主席战胜了另一个主席。看历史的时候,仍然需要了解一点人文,才能更好地理解每一代、每一时期的变化。  鲁迅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不在于他杀死多少敌人,而是破除旧文化的束缚;他从来也没有亲日,但是努力告诉我们说,要学习日本人的认真精神。事实上我们至今也没能做到这一点,因为认真研究是很费精神的,而信口开河或看些网络段子则是很轻松、很愉快的。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在计算机刚普及时也有人提出过,把这个当成“一生最大的瑕疵”,实在是过于偏激。鲁迅的年代里,苦于汉字构造复杂、教育普及困难,因此提出要把汉字拉丁化、同世界接轨,这个想法后来演变成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方案,这是技术上的发展,根本不是什么罪过。后来计算机出来的时候,因为汉字无法输入电脑,普通人很难普及,也有人提出过这个口号。在经历了几年的研发之后,有人用汉字输入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然我们今天仍然要用拼音打字上网。
  蒋介石当然不是滥用感情的人。他一生坑人也被人坑,但有两个结拜兄弟是始终信任的,一个叫陈其美,另一叫黄郛(音服)。陈其美是从前的上司,已经在革命大潮中被刺杀了,而黄郛则因为济南惨案,被推出来顶罪撤职(在蒋委员长波澜壮阔的坑兄弟生涯中,这一次是真心的不得已)。  黄郛在现今名气不大,但当年北洋军阀当政的时代,他曾经是代理内阁总理,也算是当过国家元首的人,心机、谋略都深得蒋介石佩服。在和蒋小弟一块共事的日子里,他不止一次跟蒋介石提过,你一定要有杨永泰这样的人辅佐,杨永泰是个奇才,能帮你成大事!  虽然几次变脸,虽然立场不定,蒋介石深信黄郛的眼光,同样也相信那个叫杨永泰的人,一定可以帮助自已解决眼前的难题。  果然,在看过全国形势图之后,杨永泰和蒋介石一样,对未来充满悲观。在他看来,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四路大军阀,加上其他各路小军阀,已经严重危胁到蒋介石的中央军,必须立即剪除。  意见很好,很正确,但是,该如何动手呢?  杨永泰笑了。凡事一步步来,不能着急。  一九二八年六月,不等张学良宣布归顺,蒋介石已经提前做了准备,邀请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来北京,开北伐善后会议。  革命军阀都是很讲究的,说到自已都是东成西就、光辉正义,讲起别人全是东邪西毒、不算玩艺。几个老大分起地盘军费比什么都积极,一到实在的地方就立刻拖起来,有的生病,有的支支吾吾,费了好大劲,才把人召齐,然后扯了几天皮,决定成立一个编遣委员会,负责今后的裁军任务。  对这种议而不决、决而不果的事情,蒋介石并不意外。大家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典型,护自已的地盘是天经地义的反应,几个人要是主动交枪、在南京喝茶养老,那才叫意外。  谁都也没打算开会能开出什么结果。在杨永泰眼里,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是摸到了几个人的底:冯玉祥得到的地盘最少,所以愤愤不平;阎锡山拿到平津一带富庶地区,非常心满意足;野心最大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  以领导的身份,蒋介石开始了平生第一次全国性福利分房。他宣布,冯玉祥为中华民国军政部长,阎锡山为内政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  有人分官发工资,总不是件坏事。然而几个人拿到中央领导的任命书时,全都皱起了眉头,因为任命书的最后,有一行小字:请到南京办公。
  @饭桶饿死鬼 1857楼
11:01:58  @红朝笑笑生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在计算机刚普及时也有人提出过,把这个当成“一生最大的瑕疵”,实在是过于偏激。鲁迅的年代里,苦于汉字构造复杂、教育普及困难,因此提出要把汉字拉丁化、同世界接轨,这个想法后来演变成汉字简化和拼音化方案,这是技术上的发展,根本不是什么罪过。后来计算机出来的时候,因为汉字无法输入电脑,普通人很难普及,也有人提出过这个口号。在经历了几年的研发之后,有人用汉字输......  -----------------------------  汉字计算机,技术上好实现吗?我对软件不在行。
  对这种杯酒释兵权的把戏,大家心里十分清楚,也都有一个共同的对策,就是不去。理由当然多种多样,有说地方军政繁忙的,有说自已生病的,总之南京很好,我们很支持委员长,下次再见。  正当大家都在推来推去的时候,有一个人真的跑来南京上班了,西北军的冯玉祥。  对冯玉祥的主动上钩,蒋介石也是十分诧异,因为在北伐的时候,分地盘最少的就是他,最有怨气的也该是他,怎么算也不该轮到他支持中央。可事实确实摆在那里,老冯带着几个随从,挑着铺盖乐呵呵到了南京:贤弟我来上班了,办公室在哪里?  带着对自已智慧的感动,蒋介石赶紧给冯玉祥安排地方,同时送上另一顶含金量十足的官帽:行政院副院长。  阎锡山和李宗仁更看不懂了,蒋介石到底搞的是什么名堂,怎么轻轻松松就把冯玉祥骗下水了呢?  其实,事情的真相并不复杂,虽然北伐时受了委屈,冯玉祥还是很支持蒋小弟的。  早在大革命的时候,冯玉祥就把女儿冯弗能送到了莫斯科读书,小冯同学很快找了个男朋友登记同居,那位帅哥叫蒋经国。虽然冯弗能这时已经回国了,一对鸳鸯被革命的大棒打得昏头胀脑,但大家始终认为,冯司令和蒋委员长应该算儿女亲家。  冯玉祥早就看出蒋介石是个人物,因此拉上阎锡山,力挺他复出北伐;对冯司令的大力支持,蒋委员长也是心里有数,马上跟他八拜为交,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月同日坑他死,马屁拍了一箩筐,搞得冯玉祥晕晕乎乎,以为蒋司令跟自已真的贴心。张作霖退回东北,冯玉祥一心想拣桃子,蒋介石却以制衡桂系为由,把阎锡山派去接收地盘,冯玉祥恨阎锡山恨到骨子里,居然没对蒋介石有什么怨言。  稳住冯玉祥,蒋介石又去哄阎锡山,他派何应钦给阎司令带话,只要阎司令来南京,愿意给他一个有油水的位置,叫编遣委员会经理处主任。  这里要顺便提一下,何应钦本来是跟白崇禧勾搭过的叛将,蒋介石出山后立马把他撤职查办,然后大骂一顿:我没了你照样上来,你没了我啥也不是!  被骂得垂头丧气的何应钦只好认错归队,重新在蒋校长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蒋介石十分得意,所谓使功不如使过,犯过错误的何应钦做事小心翼翼,指一步拜一个地方,再也不敢使小动作了,比犯事前还好用。  八年之后,正是这个错觉,差点送了委员长的命。
    蒋介石首席智囊杨永泰,后面会讲到他的精采故事。
  @月亮林子 1861楼
16:35:55  顶下楼主,写鲁迅这段.真正知道楼主是好人,是为国为民的好人.我语文不好,但我能读懂先生的文章.我喜欢鲁迅.也喜欢楼主.楼主这种
叙述方法,实在是娓娓道来,让人平静中了解我们民族的
.很多观点中肯.也让人深省.  -----------------------------  谢谢支持!  鲁迅没有象秋瑾那样杀身成仁,但他却用自己的笔,让千千万万的后人都知道秋瑾,知道她为什么牺牲,也知道除了象她那样牺牲外,还要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拯救民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放弃了前程,用几十年时间在黑夜里抗争、探索,终于用思想的闪光照亮黑暗和愚昧,中间付出的艰辛代价,有时比战死还要困难许多。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景仰!
  @andy8663
13:08  @红朝笑笑生
09:49:32  夸了鲁迅大半天,下面要谈一个实际的问题,就是鲁迅这么伟大,为什么中国人的心里还拖着辫子呢?  有个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之所以文化不发达,是因为文化部的领导都没有文化(大意)。这句话用在鲁迅的遭遇上,非常合适。  从新中国建立的时候起,管文化教育的领导们就把鲁迅打扮成了神,不光说得他上天入地毫无缺点,而且还做了一件极其不要脸(如果有的话)的事:曲解鲁迅的文章。  鲁迅的文章极富思想性......  -------……  -----------------------------  @笑忘我楼
13:38:47  同感!  读书的时候最烦这样的所谓解释和说明了!  恶心!  -----------------------------  还有研究标点符号意义的呢,让鲁迅自己来答题,恐怕也答不出!
  回复第288楼,
@红朝笑笑生  三月十八号,黄浦军校交通股股长、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打了一个电话,通知海军局代局长、 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奉教育长电话、转奉校长命令,速派得力兵舰两艘开赴黄埔,听候差遣。  --------------------------  @富贵我不淫 1868楼
21:48:48  既然两边都没下令,那命令是谁下的呢?  -----------------------------  当年没有传真机,距离远不能发手令的时候,就靠电话传递信息,这里面有一个信任与否的问题。  李之龙说,收到了命令;  欧阳钟说,他没发命令;  最后查清谣言的起源,是欧阳钟一伙散布的,所以蒋介石裁定李之龙无罪,但是共产党员要退出第一军,免得以后再误会。
  何应钦当然想不到八年后的事情。他此时正在太原,劝阎锡山去南京开会。  阎锡山当然不会把小小的主任放在眼里。可何应钦的一句话让他改了主意,“经理处主任,可是负责全国军费分配的啊!”  贪财的阎锡山立刻两眼放出光来。作为山西第一号土财主,阎司令对钱有着本能的热爱,加上何应钦在旁边说好话,以蒋主席把平津交给阎司令的实例,说明阎司令在蒋主席心中的交情着实不一般,最后还加上一句,“阎长官要是不去,这个位置可就便宜别人了哟!”  所谓别人,是指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冯玉祥。  听到有人跟自已抢钱,阎锡山果然动了心,不过他还是留了一手,表示自已只是去南京开编遣会议,开完会还是要回太原的。对阎长官的表态,何应钦满口应承:阎长官爱去哪里、爱去多久,都是长官的自由,小何决不干涉。  又想拿好处,又怕上大当,阎锡山疑神疑鬼地也来了南京。  两个人一来,李宗仁自然也不能不来:天知道这几个人在南京,会不会商量些对桂系不利的事情呢?  经过一番周折加忽悠,终于在一九二八年底,几家大军阀又在南京碰头,研究裁军问题。  对裁军,大家其实都有共识,就是可以裁你的、不能裁我的;因此好不容易聚起来的裁军会议,什么结果也没有,唯一的结果就是,蒋介石把冯玉祥也得罪了。  说起来冯副院长真是冤枉。蒋介石想让大家都裁军,就搞了个两面派的手段,先让冯司令编个方案,说自已一定会支持,转脸又跟阎锡山咬耳朵,叫阎锡山也搞个方案出来。最后老冯窜在最前面,搞了个自已和蒋介石两家得利的方案,蒋介石却支持阎锡山,把他晾在一边,弄得大家都对冯玉祥不满意。  吵了半天,最后蒋介石宣布,从二九年三月起,按照阎长官的方案开始裁军,所有总司令、总指挥全部下岗,由编遣区办事处正式办公。  刀子开始割到肉上,所有人都急了。阎锡山第一个反应过来,立马找蒋介石泡到一个出差名额,急如星火地跑回山西。  冯玉祥也不示弱。虽然要不到出差名额,冯长官却会生病,很快宣布自已得了疟疾,在屋里披着两层被子烤火,还一个劲打哆嗦喊冷,嘴里胡话一串接一串。  这一招从古至今,都是准备造反的不二招数,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它的忠实用户,蒋司令和其他军阀都熟读史书,实在不应该觉得陌生。无奈冯司令的演技出神入化,硬是骗过了几条老狐狸,正当大家都为他的身体担心时,冯副院长已经偷偷渡过长江,溜出了南京。  费劲搞了小半年,什么效果也没有,反而得罪了冯玉祥,蒋介石和杨永泰只好重新坐下来,研究如何收场。很明显,想好言好语劝他们下岗,效果可以忽略不计,而要真刀真枪解决那帮人,又没有实力。
  @驷马桥x客
22:51:19  -----------------------------  @红朝笑笑生
23:53:08  谢谢支持,我也把我的看法回复如下:  1、如果鲁迅坚持当医生的方向,他是可以有一个美好未来的。至于说他学业前途无望,没有任何可信的说法支持这一观点;  2、鲁迅在北洋政府的薪水拿得很高。即使如此他也不讨好领导,而是针砭社会时弊,仅这一点就值得现今很多马屁精学习了;  3、鲁迅对朱安很冷淡,这点是事实;  4、段褀瑞政府很快就倒台了,他同林语堂间的争议不是什么“不把人......  -----------------------------  @紫草楼
11:30:21  第二点,怎么看都觉得那些领导更值得赞赏  -----------------------------  领导们都忙着混战,实在抽不出空来应付文人,而且谁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是不是会下台,都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等自备后路(东北)的张作霖大帅坐镇北京时,文人们就倒霉了。
  蒋介石很失望,杨永泰却不沮丧。他告诉蒋介石,想一夜之间扫平全中国是不可能的,但只要一个一个来,统一并不是件难事。  西北的冯玉祥最穷,所以用钱可以收买;华北的阎锡山贪财,眼光又短浅,只会投机,不着急下手;只有李宗仁的桂系最麻烦,从广西到湖南湖北都是他的地盘,位置敏感、实力雄厚,必须尽快解决掉,否则一旦坐大,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桂系是支持蒋委员长发动清共大屠杀的坚定盟友,虽然李宗仁是他的结拜兄弟,蒋介石却对解决他们没有丝毫心理障碍。相反,他对杨永泰的分析十分赞同,并决定分头击破、干掉李宗仁兄弟和他的桂系。  啥叫兄弟?兄弟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把刀插在你两肋上,你永远也不知道,我蒋中正是什么人!  对桂系的第一枪,打在湖南。  经过几轮北伐内讧,唐生智已经被赶跑,此时占据湖南的是桂系军队。桂军当然不会主动招惹蒋介石,但问题是湖南省主席鲁涤平却想跟蒋介石眉来眼去,换个领导求进步。蒋介石当然是求之不得,给他送了点弹药表示支持,没想到桂系的耳目十分灵敏,马上就知道了。  这时李宗仁还在南京开编遣会议,武汉的何健(此时他是桂系手下)已经派出兵来,把鲁涤平赶去了江西。李宗仁知道事情不妙,在第一时间逃到了上海,严防老蒋暗算。  戏还没开唱,台子就被人砸了,蒋介石十分恼火,只好提前动手收拾桂系。他先找远在东北的张学良,建议他不要插手这些事情。  张学良的反应非常良好:我跟李宗仁没什么交情,你们随意。  再去找冯玉祥。知道冯大哥的西北缺钱,蒋介石立刻送去大笔银洋,还表示要和冯大哥一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冯玉祥本来还在生气,但看到白花花的大洋,心也就软了,同意服从中央。  阎锡山那头就更好说了。蒋介石明明白白地告诉阎老西,只要解决了和桂系的私人恩怨,桂系在华北的地盘肯定归晋军,整个北方都由阎长官一手包办,条件是你别插手!  不费一枪一弹就能接收华北,阎锡山十分开心。  收拾完三路大佬,蒋介石还有最后一块心病:广东的粤军首领李济深。
    桂系军阀李宗仁。他在国共分家中成功站队,捞到了最大的好处,势力范围一度超过蒋介石,结果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就成了蒋介石的重点打击目标。
  @yao1368
11:07:42  汪美男是耄畜的伯乐  -----------------------------  @mpcdc666 1872楼
10:50:31  啧啧,这么多年了,又见面了,兄台反毛、反鲁都翻出神经病了  -----------------------------  如果几年里只是为反对而反对,那真是太对不住时间了。
  李济深虽然是广东派,但跟广西派一直同进同退,说是穿一条裤子也不夸张。桂系在广西根基深厚,如果同广东联手对抗中央,蒋介石就是把湖南湖北全部拿下,也没有办法斩草除根。  此时国民党要开三大,李济深正同一帮广州代表来开会,李宗仁赶紧告诉他们,千万别去南京,蒋介石要对我们动手,去了就回不来了!  李济深吓了一跳,当然不敢去南京。蒋介石看到事情不妙,马上找到蔡元培等名流,赌咒发誓为了党国的三大能正常召开,需要他们居中调解,请李济深来开会;并以人格保证,绝对不会对李代表做什么事情。  在蔡元培等人的承诺下,李济深来到了南京。当然他很快就明白过来,蒋委员长的人格,其实就是没有人格。  因为他马上就被扣起来了。  被抓起来的李济深最开始还有幻想,希望广东系的手下能说几句话;没想到广东省竟然是一片平和,仿佛没他这个人一般,因为蒋委员长有令:服从中央,官加一等!  大家都喜欢做官,所以李司令就在南京多休息几天吧。  正当李宗仁在上海心惊肉跳的时候,华北又突然传来坏消息:白崇禧已经完蛋了。  本来桂系在华北是有不少地盘的,由白崇禧带兵坐镇。可问题是桂系的原班人马并不多,到华北打仗的,都是打唐生智时收编的湖南部队。蒋介石什么人马也没派,只让唐生智带着钱去看老部下,大家一看老领导来看他们了,还带着大批金条银元,立刻二话不说,起兵造反。  可怜的白崇禧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成了光杆司令,要不是他应变能力强、临时化装逃跑,估计性命都会送掉。  没有华北和广东,桂系等于断了头和一只脚,李宗仁终于坐不住了,从上海坐船来到广东,准备去武汉指挥。可是老天爷偏偏不肯给他面子,天天下雨,飞机没法起飞(也可能飞行员被收买了),李司令只好去广西。  李宗仁去广西,李济深呆在南京,杨永泰则到了香港。在香港有个他想见的人,叫俞作伯。  虽然桂系几个将军都是有名的团结,但既然有团结的,那就有不团结的,也有被排挤和孤立的。  俞作伯,就是那个被李宗仁等人联手排挤孤立的牺牲品。  作为蒋介石的首席军师,杨永泰显然没有兴趣研究俞作伯为什么搞不好团结,他只单刀直入地问了一句话:“想不想打回去?”  呆在香港天天算房租的俞作伯顿时大喜:“想!”  很快,俞作伯就去了武汉,他要找一个老朋友,桂军的李明瑞。  李宗仁不在,事情其实很好办。  李明瑞在武汉日子并不好过,手下几个军长都是湖北系的本土派,平时跟他一直就不对付,正好总指挥生病,叫李明瑞代理一段时间。  于是李明瑞召集手下,说要开军事会议,然后把所有人全部抓起来,宣布拥戴南京。可怜的桂系还没来得及发表反对意见,就被人踢出了湖北。  失掉湖北之后,桂系只剩下湖南和广东可以支撑,李宗仁心里十分紧张:千万不要出什么事呀!
  @克罗斯诺 1882楼
22:06:42  刚才载到空间里,居然审核不通过  -----------------------------  这里应该没有敏感内容啊:-( 哪个空间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洋军阀史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