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最好的大学排名和修车哪个好?哪个更有地位?哪个能光宗耀祖?

活在未来:“从政”的10大理由
我们为什么要“从政”,或者说为什么想当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问题。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中国人不是活在过去、现在,而是活在未来,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会活下来的中国人,也会看到“相信明天会更好”的中国人。这种状况的一个含义是,中国人习惯从对未来的想象中去汲取力量,对于未来的想象是支持人们坚持下去的基本理由。在中国,一个习惯讲述自己过去的人,人们认定他已经老了;而“少年老成”则因这个人知道自己的未来而表明他活的很好。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在积蓄明天而不是在消费现在,我们存钱为了将来,我们当官也是为了明天某个飞黄腾达的时刻。“未来”对于中国人是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失去了“未来”对于“现在”的约束,我们就会看到许多不同的人和人的不同方面,典型的例子是“59”现象的存在。因为终于熬到头了,要退休了,“未来”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就贪婪和狰狞起来。
在这种“活在未来”的文化心理状态之下,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抱着某种对于未来的期待而投身仕途了,就容易理解未来可能的荣耀、虚荣这些东西对于一个人的吸引,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走仕途的人总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这是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谈论这个问题,如果细想起来,恐怕大致会有以下十种可能,催促人们盯死未来的仕途前景。无论这些理由是对还是错,是先进还是落后,但恐怕都是真实地、综合地存在着的。我们可以批判它,也可以接受它,但无论如何这都可能是事实。
第一,“从政”可以生存
无论什么人,都是要在社会中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的。在机关办公差,可以通过向公众提供服务来满足自己的衣食之需,从而获得生活的基本保障。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理由,但同时也是被“从政”者、“当官者”忽略和忘记最多的一个理由。因为时间长了、官位高了,就可能需要更多、“胃口”更大,慢慢延伸出一些理所当然的“占有”或“所有”的情绪来。但忘记了这一条,就会生理变形,心态失衡,就会从“依靠公众吃饭”变为“吃公众的饭”,从“衣食之需”变为“强占掠夺”。
第二,“从政”可以做事
任何职业和工作都可以做事,但官员不同,在中国如果想做点事情,可能再也找不到比机关更有力量的位置了。道理很简单,因为拥有权力。权力是什么?领导是什么?就是让别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可能性和强制性。所以有名言劝戒年轻人说:要想着做大事,不要想着做大官;做官是为了做事,做事不能为了做官。这是倒来倒去的两句话,味道却是截然不同。道理似乎也是显而易见,“做官”与“做事”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因为动机或者出发点不同,而味道截然相反。如果颠倒会怎样,大家都能够明白。
第三,“从政”可以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
政治是知识价值的最大化。“学而优则仕”,为什么?一方面,治理国家需要专才,官员当然应该首先是明白人、有知识的人;另一方面,做官可以使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满腹经纶”也需要在官场这个特殊的场合才可以“经天纬地”。自然,今日中国,有知识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成家成名,但恐怕都没有做官对社会的影响那么直接。这也许正是政府需要大学生,而大学生对政府也趋之若骛的一个原因吧。
第四,“从政”可以布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做官还兼有传道的神圣使命,这不是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天然领受的,是内化的使命。他们是要到现实中去干预、去制衡世俗权力的,以使“道”得到弘扬,正所谓“内圣外王”。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道统”与“势统”之争。也正因如此,在中国,官员是被用道德约束的,也是容易与官场激烈冲突的。他们不仅要成为恺撒,还要成为上帝;不仅要是“官员”,还要是“圣人”;不仅是吃喝拉撒睡全管的“父母官”,还要是老百姓的道德楷模。懂得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灯红酒绿、香车宝马往往会成为“从政”者的“滑铁卢”。
第五,“从政”可以圆梦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都有一条天然的链条,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条链条代表着一种理想的人生设计,一种理想的人生路径,更代表着他们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梦想。在这个设计中,这个链条是不可以被断开的,哪个环节都不可缺少。少了就会不舒服,就会忧郁乃至崩溃。而这其中,代表着终极目的和诉求的“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更是从小就有并深入骨髓的。所以,“从政”是知识分子保护梦想、保持身心平衡的必然选择。这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势力,使其不自觉地迈向政府“衙门”。
第六,“从政”可以光宗耀祖
光宗耀祖的想法是中国男孩子最普遍的愿望,甚至是最早的愿望。这种愿望,是在他们乳臭未干的孩提时代就被他们的父母拍着肩膀“栽种”了的,是在他们还在数天上的星星、捞井中的月亮的时候就被植入了的,是在家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就被动员了的。“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有人好办事”,“衣锦还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些词语背后所代表着的生活状态和人性尊严,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太具诱惑,以至背后受尽屈辱也心甘情愿。而正是在父母、老师、邻里这样期待的目光中,愿望就成了瘾,成了划不去的“恒星”。这种愿望不能说是脏的,但搞不好却可能是危险的。这倒不仅仅是因为动机不纯,更可能导致无论什么人都不顾条件、不顾自身喜好地往仕途上挤,从而误导并贻误人生。
第七,“从政”可以体面
知道有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在社会上不求人吗?知道有什么样的职业可以在社会上不低头吗?那就是官员。官员不推销任何商品,不用上赶着和别人搭讪,不用看别人脸色行事,可以永远处于主动地位、永远被人求。不是有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之分吗?官员就是这样,他永远处于说了算的一方,他生产的产品(政策、规定、措施等等)永远是不容争议地被社会他人“消费”和“执行”。如果你不是一个特有欲望的人,如果你可以忍受基本俸禄所支撑的生活,那么,你就算为别人办不了任何事情,也会有人请你去吃饭。当然,这是就“从政”者与社会其他职业的人相比较而言的,如果说到背后,说到官员在官场体系内部,那是可能是另外一番情景,但“人前风光”是可以做到的。但“人前风光”对于满足虚荣心是大有益处的。一位高级机关的普通干部出差到外地,住省府最好的宾馆,就算是他的那些做了大款的同学也还是要主动来拜访想着法子约请他吃饭,而他终可以保持一种优越的心理。这就是好处。
第八,“从政”可以实现与社会的交往和对话
人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这不仅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精神需要。按照社会交换理论,只有在交往双方都具有可以用来同对方交换的某种资源时,交往的欲望和行为才会发生。”从政”者因为在机关,天然地垄断着某些决策权、分配权、信息权,从而获得一种与社会他人对话和交换的资格,于是他可以编织自己的交往圈子,取得社会交往的主动。当然,”从政”者因为地位特殊,他与社会他人的交往往往呈现出某种虚幻和不公平的特征。他用来同社会他人交往的资源,不一定是他真实拥有的权力,也可以就是某种身份、某种象征、某种虚幻的想象,所以,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只要领导出席一下就够他的朋友激动许久的了。这种状况,是其他从业者难以比拟的。
第九,“从政”可以积累资本
这个问题也显而易见。胡雪岩是著名的“红顶商人”,人称“做官必看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为什么?因为他成功地实现了“官商”的有机结合,使政治资本与商业资本相互转化。虽然,在目前的情况下,当官者被禁经商,一身兼享“两种体制”(体制内、体制外)好处的情况不会再以合法的形式出现,但这并不防碍人们在转变身份之后去获取两种体制的利益。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弃官经商的人,看到他们依靠原有的关系而去体验一种截然不同于官场的潇洒生活。
第十,“从政”可以智慧
无论如何,机关都是一个洞察人生冷暖、增长生活智慧的好地方。可能没有哪个地方,能像机关这样具有如此复杂和微妙的人际关系。能够在这种地方工作和生活几年,自己的“悟性”一定会大有长进,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可以这样判断,凡是能够在机关里边做到游刃有余的人,或者善于汲取机关工作经验和教训的人,他一定可以适应任何其他人际环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机关的那种生存技巧都是具有启发意义的。在中国,如果你不“从政”,那么,务必请你按照“从政”那样行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营造良好从政环境 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