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不孝父母的果报,什么是心无挂碍,那父母怎么办呢

佛教的经典语录众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佛教的经典语录众多
&&佛教的经典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总共2672条微博动态记录: 1&小时前&: 4&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7&天前&:
09:30:08&:
00:30:55&:
14:01:31&:
07:16:29&:
07:14:05&:
07:03:25&:
09:12:15&:
00:26:19&:
05:58:49&:
05:02:17&:
01:56:31&:
08:40:32&:
19:35:03&:
22:08:26&:
06:57:32&:
16:46:32&:
06:10:27&:
16:17:24&:
15:04:59&:
23:09:33&:
16:34:42&:
12:05:39&:
05:30:26&:
01:18:37&:
23:38:43&:
12:44:33&:
20:44:27&:
04:02:28&:
19:14:45&:
查看: 9770|回复: 2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34958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各位师父,弟子想开家佛具用品店,不知是否可行?请指点,谢谢。阿弥陀佛。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2UID26777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下面引用由-8-13 18:44:24发表的内容:各位师父,弟子想开家佛具用品店,不知是否可行?请指点,谢谢。阿弥陀佛。请问“您”是为了什么?是想“利用”【佛】作为“谋生”的手段吗?
《冻死不攀缘 饿死不化缘 穷死不求缘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俺的狗窝: .cn/shftg713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74488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可以的啊没什么关系啊
我人修心他修口;
他人修口不修心;
我人修心不修口。
末学狂言,诸大德不要见怪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17282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如果在过程中心中升起一丝贪念,怎么办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炼迦罗心无动转。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28616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若只是为了流通佛法,不为赢利则可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2UID73397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下面引用由-8-13 22:10:31发表的内容:各位师父,弟子想开家佛具用品店,不知是否可行?请指点,谢谢。阿弥陀佛。不管是为谋生还是弘法,都可行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1 小时阅读权限50积分576帖子精华0UID29150
高级会员, 积分 5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424 积分
我赞同martinq的看法.但要注意身口意相应,不要把不好的说成好的.卖价可根据市场定位.总之,要灵活运用佛法,但不可违背根本.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33985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下面引用由martinq在 8:36:23发表的内容:不管是为谋生还是弘法,都可行的。请问师兄依据是什么?还是自己觉得这样的?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120帖子精华1UID20136
新手上路, 积分 120, 距离下一级还需 -70 积分
如果您能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在此店经营并提升自己对佛学的认知,我认为你不用再犹豫了。很高兴您能有此想法,支持,赞成!
老实念佛,心归极乐。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52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399帖子精华0UID22106
中级会员, 积分 3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 积分
有些事情总是要人做的,故不论仁者发心是谋生或弘法都是可行的。若从仁者的所行,得缘而成就一位佛缘者,仁者所得的利益(不以功德论),仅以学佛人而说,实是无关重要,且是微不足道的。利己利人之事,难道还要请批示于吾佛!!(请勿过于迷信)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34958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谢谢各位老师的指教。说实话,在我有这个想法之前对佛不了解,只是想找个赚钱的项目。感到这个项目有潜力,也就对佛学感了点兴趣,但怕以佛的名义赢利会玷污佛,所以很犹豫。各位老师告诉我到底可不可以呀?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1UID74998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觉得可以.我的好多佛学用品都是从佛具用品店买的.而且也只有从这里得到了.虽然店主也挣钱,但我却拥有了好多喜欢的有用的佛具.要不我到哪儿去配备用具用品?掌握好几点就是了,比方说不卖假,不卖次品,不卖太贵.利已利人,还犹豫什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73681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菩萨戒经》: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1UID74998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秀文所贴的引据,里面的贩卖,劫卖,前面有个定语.当做时下的走私讲:走私文物,贩卖人口.只是因为谋利,无善心,谋暴利,而无意流通.是不敬与侵害.以流通为主的买卖,买卖的意义已经很小了.心怀礼敬,既能谋生,又能流通,可以。[blue][该贴于 22:20:00被红烬编辑过][/blue]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73681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假如有人卖我们父母的形像,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赎回来,并且让它在市场上消失。佛菩萨的大恩不亚于父母啊,佛子谁肯任人贩卖佛像?佛经是无价之宝,绝不能等同世间货物。凡夫无识,还可原谅。佛子怎么能做这些事呢?
只可以赎而不可以买,只可以送而不可以卖。[blue][该贴于 7:36:52被张秀文编辑过][/blue]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52 小时阅读权限30积分399帖子精华0UID22106
中级会员, 积分 399,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1 积分
to张秀文:( 不可以。)师兄回题已走偏了,且曲解了《菩萨戒经》。([求助]开家佛具用品店可行吗?)是开家佛具用品店,而非佛经。佛经是可随缘助印,佛具用品之繁复与资源则不能轻言助送的。 《菩萨戒经》:
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贩卖经律。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请师兄留意(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此句;是“劫贼卖”的卖,并非是因弘法而卖之卖。否则,现有的庙、寺或附近地区都不存在有“佛具用品”之卖买。而这个(只可以买,而不可以卖。)其买之心确是痛心之买,是赎之痛心也!(若不赎者。犯轻垢罪)故《菩萨戒经》的重心点在于:“取物赎佛菩萨形像”。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20积分66帖子精华0UID73681
注册会员,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4 积分
哦,是我偏了。卖香等供物是可以的。
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0 小时阅读权限10积分66帖子精华2UID26777
新手上路, 积分 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 积分
下面引用由-8-14 17:29:36发表的内容:、、、说实话,在我有这个想法之前对佛不了解,只是想找个赚钱的项目。感到这个项目有潜力,也就对佛学感了点兴趣,但怕以佛的名义赢利会玷污佛,所以很犹豫。、、、尊敬的“1988”有缘善友,您好!看到您的这句“实话”末学深以为然。您诚实的美德使“我”惭愧。“我”一定以您这“诚实的美德”为榜样!“修正自己的行为”! 末学于此至心敬呈“1988”有缘人您几句末学不究竟之言,至心希望能于您“开家佛具用品店”之想的疑惑有所帮助, 一、至心希望您能于经营“佛具用品店”的过程当中深入“佛理”即先得“自利”之效。 二、于此“基础”之上,至心希望您能于经营“佛具用品店”的过程当中,将自己于“佛理”之中得到的“利”分享、布施与“他”,以得“利他”之果。
每一尊佛菩萨的塑像、每一种佛门中的法物,都有其独有的所代表的智慧法义,都是为了“开启发散出大众本来就有的如来智慧之光,照亮大众自身周边的浑暗、破除大众自身的愚痴,进而使大众自身产生出正确的认识、、、而建造、制做的。”
末学于此至心敬呈拙文“一座“妙塔”我学佛的心路历程”予尊敬的“1988”有缘善友您,至心愿这块“垫脚石”能于您经营“佛具用品店”的过程当中深入“佛理”先得“自利”之效而有些许襄助。
末学于此至心合十深躬顶礼跪拜“诸佛菩萨”!至心祈愿“诸佛菩萨”保佑尊敬的“1988”有缘善友您的爸爸、妈妈及您与您周边众亲于当下“幸福、健康、快乐、自在、吉祥如意”!!!至心诚意的祈愿您:能从正信的佛法中取得并拥有“快乐!平和!自在!健康!幸福!智慧!”的人生!!!☆☆☆【南無大悲尊主大智尊者世尊本师释迦牟尼佛】☆☆☆
行者释凡\敬一座“妙塔”我学佛的心路历程 ☆【南無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学习体会▲《金刚经》学习体会■■《心经》学习体会■■■《地藏经》学习体会■■■■
我最初学佛是因“因缘合和”的缘故,首先得到了《无量寿经》由此而明白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来历,更加明白了我是属于哪一类“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者”及“往生极乐世界者所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复又因“因缘合和”的缘故,得到了《地藏经》从而明白了“孝、敬、尊师、重教、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仔细、认真、专心、、、对于做人及学习佛法的重要性;复又因“因缘合和”的缘故,得到了《金刚经》从而知道了【金刚般若智慧】法门;复又因“因缘合和”的缘故,得到了《心经》从而知道了如何才能获得【金刚般若智慧】;其间由于所得佛经的指引,恭敬拜读、恭听了众多古今贤德善知所作的精示与讲说。以下就是我个人学习佛教正法具体的心路历程。是什么原因使“佛教”伟大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智慧的教育被搅和的如此混乱与黑暗?个人见解对于当前出现的这种“混乱与黑暗”的现象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1: 由伟大的“真智慧”者“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创建的智慧、无私、博爱、平等的教育,蜕变、转化为“我的教育”
2: 由崇敬、赞美、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蜕变、转化为崇敬、赞美、感恩“我”3:对于“佛教正法”未能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智慧的佛教正法”其实囊括了所有一切已知及未知的、所谓的科学知识4:未能正确认识“佛教正法”与“生活”其实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沉迷于自以为是的“佛学”而忽视、脱离、甚至厌弃了“生活”这是大错特错的5:未能正确认识到所谓“博爱”之说,渊源本起于“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加未能正确认识与理解“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博爱”之“爱”的真实本意,此“爱”是建立在终极的“感恩”一切众生的基础之上的,此“爱”的终极表现即是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到的、充盈寰宇、惠及微毫的“大慈大悲”!!! 伟大的“真智慧”者“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宣法四十九年,所讲全部“明了、摆脱轮回苦难”的经法,决非只是单对“人道”而宣。而是含概了“三途六道十方人民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都有离苦得乐的机会。
然“佛法”流传至今,因所谓的“科学智慧”的发展,使“人道”之我辈益发的自以为是、骄狂傲满,不可一世,胡乱偏解“佛法”,掷“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言【随己修行诸善功德】于脑后,俗人居然修“清居士”、“僧众”甚至“证果菩萨”所修之“法”。这简直是胡闹。不过这还算是好的。
更有甚者云山雾罩、夸夸其谈、逞显聪辨、沽名钓誉、装神弄鬼、借以敛财、惑乱世间、、、如此利用“佛法”者如果不是愚蠢的、不知“因果轮回”的白痴疯子,就一定是自始至终都在与“本师释迦牟尼佛”对立,毁坏“佛法”的恶魔妖精!!! 三途六道生死轮回是自然分明真实存在的,善恶祸福的因果报应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我辈众生之所以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甚至敢于“胡作非为”、“惑乱世间”皆因不知、 或知而不信、亦或虽信但未时时自警、亦或、、、此毫无规律、毫无怜悯、因果循环一丝不爽、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因果轮回”所致啊!
随己持戒、因戒得定、因定而生智慧,依此智慧至心修行六度菩萨道
是为真修菩萨行者
唯此真修、实行菩萨行者,方可彻脱轮回诸苦!智慧同修善友们:
让我们共同以至诚之心感恩伟大的“真智慧”者“本师释迦牟尼佛”吧!让我们共同以至诚之心感恩古今一切“取、译、传、宣”传承“佛教正法”的贤德善知吧! 闻经难,识经更难,末学在此以至诚之心恭祝众智慧同修善友们,靠“佛教正法之戒力”随己持戒、亮己“智慧之灯”依究竟佛教正法、永脱轮回!
《无量寿经》学习体会天堂有路,极乐无路
从地狱到天堂就好比一座摩天大楼,地狱是这座大楼的地下室,天堂在大楼顶层。这座大楼的地基很奇怪,因为它建在一颗巨大无比的“心”上,大楼的楼梯设计的更奇怪,因为它设在大楼的外墙上并且极窄,一不留神很容易就会摔下去,千辛万苦的到了顶层,却发现这儿有时间限制,到时候就必须要下去。
这座楼很高,所以它有很多层,这座楼很大,大到每一层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又都各不相同,因为每一个世界又分别建在不同的“心”之上、、、、、、
这座大楼有一个极度恐怖并且响亮的名字,它叫“轮回”!!!
极乐世界与这座大楼没关系。极乐世界是单独存在的。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建在“虚空之中”的。任何“路”都不通。只能由“阿弥陀佛”亲自来接。只此一法,别无他途!!!
“心想、身行”即可抵达之地,方可称有“路”可通 ,“心想、身行”即可抵达之地皆住于“相”中,“有相”即在“轮回”之中、、、、、、
“极乐世界建在无相的虚空之中”、、、、、、
这座大楼内任何一层的众生,如果想去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种群,不同的等级,老老实实按照“本师释迦牟尼佛”所教授的、针对“自己”的方法依教奉行,并且心中要时刻不停的念想“阿弥陀佛”、念想“阿弥陀佛”建造的“极乐世界”,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这一个办法,因为没"路"!
“本师释迦牟尼佛”宣法四十九年所讲全部经法,全部源自于伟大的“真智慧”者“本师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阿难尊者如实记录书写而成文字,并有当时一切现场听讲者监督作证,于后流传至今。所以研学任何一部佛法正教经典法门都没有错,只不过问题在于难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难信佛法正教是因为末法之时的我们“入山”太深,以至于迷失于此“大山”之中了、、、
任何事物离的太近都会看不清楚、、、
有缘得闻佛法正教者都知道三途六道升到最高一级寿命都是有限的,而这上升的过程艰险无比,因为轮回无常。而“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无量寿经》中却明确的宣讲,只要各等有情众生,如果能做到“弃欲”或者“不贪”并且能够按照适合于自己的那种方法,修正自己的行为,就可以往生到极乐净土,得到无量的寿命、、、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无量寿经》中多么明确、实际的宣讲了多么简单、易行之法啊!
拜佛与念经
拜佛、念经好啊!因为如果知道所拜佛菩萨像表的法,所念经文开示的义,每天对照修正自己的行为,调正自己的方向,指定不会犯错误走瞎路,如果不知道最起码可以强身健体,有同修每天拜佛磕头三千次,拜佛的时候啥也不想只念佛号,身体特棒吃啥都香,从不得病,我不行我很懒做不到,身体比他就差远了。
现在有些人拜佛的目的不纯,唉!苦啊!要知道财富、平安都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义里面,是需要自己去开掘的,而决不是烧着成捆的香下跪磕头求来的。
有些人经念的倒背如流,云山雾罩夸夸其谈,一问却不知道经云何义,亦或知所云却不能依义奉持。
要知道经是用来正行端身的,而绝非是用来逞显聪辨的。
佛之经法堪称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奇妙、最珍贵的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与之相比,然而如果沉迷其中却忽视、脱离、甚至忘却了“生活”,却是大错特错绝不是一件好事了。开光
每一尊佛菩萨的塑像、每一种佛门中的法物,都有其独有的所代表的智慧法义,都是为了“开启众生的心门,铲除众生的心垢,从而发散出众生本来就有的如来智慧之光”而设制的。
一尊佛菩萨的塑像、一种佛门中的法物建造、制做完成后,由那些有智慧、有道德、真正的“身、心”具出的出家人,认真、虔诚的拜谢过佛菩萨后,再仔细、详尽的给大众讲解这尊佛菩萨的塑像 、这件佛门中的法物所代表的智慧法义,从而“开启发散出大众本来就有的如来智慧之光,照亮大众自身周边的浑暗、破除大众自身的愚痴,进而使大众自身产生出正确的认识、、、、、、
这就是“开光”,是佛菩萨用塑像、法物所代表的智慧法义开我们自己的光。
曾几何时,有些“人”神神秘秘、装神弄鬼的烧香、做法或者拿出一件法物、佛像说“这可是开过光了,灵验啊!”拿了人家大把的钞票后却不对人家讲说法义,暂不说这些所谓的“人”自己知不知道佛像、法物所代表的法义,只想先问问“谁给谁开光”。这都是什么“人”呀!这都是“人”吗!舍、弃
“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舍家是身出;弃欲是心出,“身、心”具出才是真正的出家,才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讲至心往生极乐三辈其上辈者,才可称是佛门三宝之“僧”,才有资格作“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代言人,才可当之无愧为一切修行人的榜样与楷模,才可当之无愧为最高一等的“真正的修行者”.只有“身、心”具出的真正的出家者才可于极乐世界上品上生、也只有这样的出家者才值得我们崇敬!
“弃欲”“本师释迦牟尼佛”讲“弃”这有很深的含义,“弃”放弃、抛弃、扔掉
放弃、抛弃、扔掉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差别只是快慢、多寡的问题。
“本师释迦牟尼佛”讲弃而非断。“弃”可为,而“断”不可为。因为“弃”是过程,“断”是结果。证果
证:即证实、验证;果:即结果、成果。
我们从上幼儿园直至学有所成,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学习佛法的过程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因为所谓的科学知识都是通过验证的,众所周知并认可的,而佛法囊括了所有一切这些已知的及未知的科学知识,换句话说所谓的科学就是不断的探索、求证佛法真谛的研究、学习、明了、认识的过程,
“佛法”可堪称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奇妙、最严谨、最珍贵、至高无上绝对真实无懈可击的“科学”(如果可以这么称谓的话)。
一个阶段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考试、及老师同学的认可而得到验证,因为这科学知识是众所周知,大家都看的到并认可的,是经过了所谓的科学验证的,而一个阶段的佛法的学习成果,尤其是高级的超越了已知科学范畴的佛法的学习成果,只能由佛菩萨、上师及自己的“心”来验证,是不足以为外人道说的,正所谓“茶之真味 品者自知”,如果一旦对他人道说出了这成果,轻者被视为沽名钓誉、装神弄鬼;重者如果凭此成果借以敛财、惑乱世间,那此“人”非魔即妖,将来所受惩罚之重是无法言说的!非常可怕的、、、、、、放弃的快乐
在上幼儿园时阿姨就教我“你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争取多得一朵小红花”一路走来每个时期都有人对我说“要争取,要学会抓住机会”就这样我一直在抓住机会的痛苦过程中争取,然后在抓住了机会的快乐中享受,就这样痛并快乐着。直到有一天争取的痛苦实在太剧烈了,以至于我都快撑不住了,在我即将崩溃的时候有人对我说“试试放弃这个机会,它不值得你把命搭上,就算你把命搭上得到了这个机会,那你拿什么享受呢?命都没了”
我很痛苦的放弃了那个机会,结果我却得到了一种从未得到过的快乐,“放弃的快乐”!“放弃”救了我一命!
学会抓住机会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放弃!抓住机会可以使你得到物质的享受,而学会放弃可以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甚至可以救你一命!
“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机会!
“放弃”的最高境界即“布施”
“爱”的星光
“大气层”我们的父亲,他用身躯为我们遮挡住了致命的宇宙射线,并且无私的为我们提供了无时无刻都不可或缺的氧气,而我们却无视这一切,毫无感恩之心,肆意的污染这不可或缺的氧气,并无耻的用“贪欲”这把罪恶之剑在他的身躯上刺出了一个大洞,对他造成了永久的无法愈合的伤害!
“大地”我们的母亲,她是那么的宽厚、博爱、无私、、、她现在已经重病缠身了,而我们却在“贪欲”的驱使下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毫无廉耻、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从她的身体上掠夺、掠夺、再掠夺,用她的血肉来填充我们“心”中那永远也无法填满的“欲堑”!
“大自然”我们的恩师,仔细想想我们哪一样引以为傲的知识不是受“自然万物”的启发而得到的,而我们得到了启发获得了知识后,又是怎样对待这“启蒙恩师”的呢?
“贪欲”使我们变的“杀父弑母”!“贪欲”使我们变的“欺师灭祖”!
“贪欲”使我们变的多么的无耻、多么的卑鄙顽劣,多么的肮脏龌龊啊!
伟大的“真智慧”者“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之时赤足托钵乞食奔走于大众之中,教育指导苦难中的大众明了、摆脱苦难的方法,创建了智慧、无私、博爱、平等的教育!“佛教”!
但释尊涅盘之后,别有用心之人,却利用这伟大的教育,拉帮结伙、分门立派、装神弄鬼,搞的满世界乌烟瘴气,使得善良苦难的大众迷惑颠倒、无所适从,愈加的没有机会接受“释尊佛陀”所创建的佛法正教智慧之光的照耀,这些如果还可称其为“人”的人,使这本来就浑浊、苦痛的世界,愈加的浑浊、苦痛。
唉!!!叹!叹!叹!末法之时的我们好苦啊!
但可庆幸的是无论那些所谓的“人”把这世界搅惑的多么浑浊、黑暗,总会有一些微弱的星光给我们带来一丝光亮,使我们不至于彻底的绝望!
让我们大家都拿出自己的爱心,点亮一只爱的烛光,来回应那微弱的星光吧!
让我们凝聚起这爱的烛光与那微弱的星光一起共同驱散、照亮那浑浊、黑暗吧!
让我们用爱来救赎我们自己吧!!!
     衣、食、住、行、之“我”愿
衣能洁净、保暖、遮体足矣;食能不饿着足矣;
住能挡风雨、非危房足矣;行知正影足矣!
愿“我”“无可得、有能持”!
人无温饱杀盗起 温饱思多贪妄生
杀盗贪妄堕轮回 往复循环无终期
    (极乐由来)【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释尊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因为说出了“佛”出现于世间的本愿。佛到这个世间是出于无尽的大慈大悲之心,哀怜于我们的痛苦,乘愿而来,而我们是乘业力而来,想不来都不行又或想来又来不了,自己不能做主。而“佛”是自己做主来的,“佛”来拯救我们,教授我们了脱诸苦的方法。而我们因自身的业力的原因所至却很难得到闻听这方法。“佛”的智慧与德能我们是无法想象的。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在世教授四十二劫,为诸天人民及一切含灵,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臧。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释尊首先开始对阿难尊者讲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来历。释尊对阿难尊者讲“过去长久以来都有“佛”于当世为大众教授了脱痛苦的方法。当时有一位名叫世饶王的国王,听“佛”说法后欢喜开悟,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出家而作沙门,法名叫“法臧”,他的才能、智慧非常高,当世的修行者没有能超过他的。诸位同修大家请仔细看“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这位在家时的“世饶王”、出家后的“法臧比丘”是多么的完美、多么的超凡出众啊!  【尔时法臧比丘于佛前发广大誓愿。颂曰: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个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
  一日法臧比丘于“佛”前向“佛”说出了自己发誓要成佛度众生的愿望。这一段是赞叹“佛”的。他说道:“佛”啊!您的相貌端正庄严,一切世间再没有比的上您这样好相貌的了!您的智慧光芒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令日月之光都黯然失色,您说“法”的语言太奇妙了,太不可思议了,十方无量世界,一切各类有情,都能听得懂您讲的了脱诸苦的方法,您还能随一切各类有情的喜好而显现其最喜爱的身相。【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宣扬戒定精进门,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内心清净绝尘劳;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超过无边恶趣门,速到菩提究竟岸;贪瞋无明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常行布施及戒忍,精进定慧六波罗;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这一段是法臧比丘向“佛”说希望自己也能成佛的愿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此句要特别注意,因为有些修行的人颠倒了,供养佛菩萨只是修福报,佛菩萨有恒河沙数那么多,你到处供养不但消耗了精力,最可悲的是还搞乱了头脑,头脑乱了邪知邪见就会随之而来,果报一定是“三途六道”不过你的福报还是有的,看看我们这个世界上那些宠物,它们被主人伺候的周到程度有的甚至超过了它们主人自己的父母,再看看饿鬼道中的“城隍”、“土地”、、、
学会抓住机会是应该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会放弃!学会抓住机会可以使你得到物质的享受,而学会“放弃”却可以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学会“放弃”甚至可以救你一命!“了脱一切诸苦”“求正觉”“成佛”才是修行的真正目的。【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有愿无行是空愿,有行无愿行亦空”,诸位同修请看“法臧比丘”的愿行是多么坚定啊!他向“佛”保证并发誓“我修行的坚固定力只有“佛”的圣智才能证明、才能知晓;就算我身陷各种苦痛之中,我度众生、成佛的愿望也永远不会退减”!
诸位同修让我们共同赞美“法臧比丘”这坚定的愿行吧!【法臧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十方皆闻。诸天人民及一切含灵,来生我国悉作菩萨。我立誓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诸位同修请看“法臧比丘”的志愿多么伟大深远啊!他发誓要“作佛”、发誓要“成佛”!他希望“佛”能为他广为宣讲教授,并且保证信奉坚持按照“佛”讲授的方法修行,以达到自己发誓“成佛”的愿望,他希望他“成佛”后智慧光明,所建立的国土闻名十方,一切众生往生到他的国土都能成为菩萨!并且向“佛”请教他所立的誓愿胜过一切诸佛国者,他能达成这个愿望吗?
诸位同修,让我们共同赞美发出如此伟大、深远志愿的“法臧比丘”吧!
【尔时佛即为法臧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历经数劫,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汝自思维,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刹庄严,如何修行汝自当知,清净佛国汝应自摄。】 “佛”回答“法臧比丘”道:“一个人如果能有至诚的求道之心,并且能够做到精进不止,道业一定会有成果,什么样的愿望不能达成呢?
“自思维、自当知、自摄”“佛”这三个“自”太智慧了、太重要了!“自”、“自心”、“靠自心”、“自以为灯,自以为靠”啊!  
【法臧白佛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如来应正遍知。惟愿宣说诸佛刹土庄严之事,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维修习,誓满所愿。】 “法臧比丘”对“佛”言道:“您讲的道理太宏大、太深奥了!我现在的境界还无法通达这宏深的道理,希望您能为我宣讲教授,我保证信奉坚持按照您讲授的方法认真的思考学习,以达到我发誓“成佛”的愿望。
诸位同修请看“法臧比丘”多么的谦恭啊!多么的脚踏实地啊!他要从一点一滴学起,一步一步认真的思考学习,来达成自己的誓愿!
【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诸佛刹土功德庄严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经于一劫方可究竟。】  “佛”知道“法臧比丘”德高智明,志愿深广,于是就一样一样的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国土中的一切殊胜妙好功德,一个不漏的一一示现、讲授与他,讲授了很久很久。明师遇到好学生,多么完美的一对师生啊!【尔时法臧比丘闻佛所说,皆悉睹见,于诸佛刹土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便一其心,思维究竟,选择所欲,精勤修习,恭慎保持,满足五劫,结得大愿。复诣佛: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伟大的,志愿深广、精进不止、愿行坚定、至诚求道的“法臧比丘”终于学得所成,成佛、立国了!他的名为“无量寿”;号为“阿弥陀”;所设佛国称为“极乐世界”。此世界拥有具足一切妙好;杜绝无有任何坏恶;得生其国无有死期;绝无退转永脱轮回!!!【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正识诸苦)
【十方人民永劫以来碾转三途六道忧苦不绝,尤以此五恶浊世最为剧苦、、、、、、世人于此剧恶极苦之中,累念积虑为心走使,共争不急之务,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竟各作之。身愚神暗,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
释尊教诲开示我们十方世界无量众生,长久以来碾转于三途六道生死轮回的痛苦煎熬之中,无休无止苦不堪言,并着重讲十方无量世界中尤其以我们生存的这个五恶满盈、污浊不堪的世界最为痛苦、、、、、、
我们生存在这样极度恶劣痛苦的环境中,每天都在处心积虑受贪心妄想的驱使,你争我夺实际上并不重要的事物,情、财、田宅有了怕丢失,没有想得到,今天好不容易追得的东西明天就不时兴了成了废物、垃圾,天天与别人攀比,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等到终于拥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后,应该坐下来享受了吧,却又害怕忧虑起水淹火烧、盗贼抢夺等等天灾人祸来了,有些人守财如命不肯布施,却不想死了全都留下,一样也带不走,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大家都一样,苦不堪言。
爱欲、贪妄是三途六道苦难轮回的原因,生死轮回独来独去,一切业报独做独受,没有人能代替,因为每人所造的业不同,死后的去路就不同,再想相见简直就不可能,有人临死时说见到以前死去的某某亲属来了,实际上是冤家债主来诱惑你报以前的仇来了。
愚痴的我们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竟然不明白这所有的吉凶祸福都是我们自己造作的,整天心神昏暗愚痴迷惑,稀里糊涂不懂道理,不相信佛教授指导的明了、摆脱苦难的方法,无休无止的沉迷于财色爱欲之中,悲哀啊!(往生诸众)【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有至心愿生彼国者,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修诸功德,积集善根,以此回向,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圣众现于其前,随佛往生,于彼国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由此开始是释尊因阿难尊者之问,为大家宣讲开示何者、如何才能了脱诸苦、往生极乐、即生成佛!末学自觉这是此《无量寿经》的重中之重!意义非常重大,末学才疏学浅,诚惶诚恐斗胆于此断章取义妄语谬解,释尊法意,抛砖引玉恭请高德善知、智慧先修严加指正。
至心往生极乐三辈,其上辈者[僧、尼]。佛门三宝之“僧”,释尊的代言人,一切修行人的榜样与楷模,最高一等的“修行者”。
门外末学在此以至诚之心,向您们深躬跪拜,了表对您们无比崇高的敬意!!!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但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忆念受持,发十种心所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奉持斋戒,坚守不犯,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书写、受持读诵、为他演说此经典,以此回向,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不惊、不怖、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圣众现于其前,随佛往生,于彼国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智慧、神通次于上辈者。】
  至心往生极乐三辈,其中辈者[男、女清居士]。恰如水中莲花,身陷污泥之中,心悬碧波之上。此生能为清居士,实为去世佛授记。前世修来的呀!不容易啊!个中艰辛唯有佛知。几世沉浮于六道污泥之中,今生终得苦尽甘来,浮露于碧波之上,身虽仍处污泥,然已大幸,当倍加珍惜,今生能于每日受佛甘霖,得佛光照,感激之情无法形容,惟有时刻奉持佛诲,竭尽至心修诸善行,守持不退勇往直前以答佛恩。决不能再回去了!太苦了!!!【其下辈者,若多事务,不暇大修斋戒,不能作诸功德,亦当于空闲时端正身心,慈心精进,不当嗔怒、嫉妒,不得贪餮吝啬,不得中悔,不得疑惑。要当孝顺,至诚忠信,亦当信佛经语深,欢喜信乐,当信做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亏失。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梦见彼佛,亦得往生,于彼国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得不退转无上菩提,智慧、神通次于中辈者。】
至心往生极乐三辈,其下辈者[俗众]。俗世大众苦啊!每天奔波忙碌于此污浊不堪“五恶”具足的世界,如果有人还能有缘听闻、相信、接受、奉持佛之教诲,机缘深厚啊!不容易,太不容易了,太应该珍惜了!要知道这是唯一的救命稻草!能不能抓住就看你自己了,机会难得,失之交臂悔之晚矣!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卖呀!【若有众生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清净心向阿弥陀佛,念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乃至十念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即得梦见彼佛,亦得往生,于彼国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此节释尊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一种人即“不知者”;一是一种觉即“一念净心”即所谓的“顿悟”。
清水荡身污,圣法涤心垢。一个人一辈子没有洗过澡,他就不是人了吗?他还是人啊!他只不过是被那些洗过澡的人看起来有些脏而已,临死透透的洗个澡一样的干干净净。
释尊开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金刚之心,众生本来具有,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污垢只能脏污其表,而绝对无法污损其内一丝一毫。
三途六道上、中、下等,皆由“心垢”的厚薄而定,而“心垢”的厚薄有无,皆由“自心”决定,“一念净心”一念之差千差万别,个中滋味“念”者自知。
现在有些人修习所谓“十念往生法”,早晚十念虔诚无比,其他时间随欲而为自由活动,还有些人甚至认为,临终十念阿弥陀佛即可往生极乐国土,现在随欲而为甚至胡作非为都没关系、都无所谓 ,临死大念十声阿弥陀佛就一切罪恶都没了、往生了、成佛了,不是说佛菩萨慈悲吗。这简直是荒谬,这完全违背、谬解了释尊讲此圣法的本意!
释尊讲此“一念净心、十念往生”圣法的本意在于“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不知不怪、闻法知错、知错即悔、彻忏前错,因为各人“彻”的程度不同,所以才有所谓“一念三辈”之说。
释尊精辟、睿智的将“人”之一道明确的归纳为三类四种,释尊慈悲,他将圣法的利惠普施于一切人,给每个人都留了一条生路,只要各人根据自己不同的实际情况,时刻奉持圣诲,竭尽至心修诸善行,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以此回向,愿生极乐,绝对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于极乐世界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了脱一切诸苦,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圣法是平等的,绝对不会厚此薄彼,每个人只要能抓住机会,竭尽至心认真学习都能圆满毕业,当然根据各人的条件与智慧的不同各人的成果也不尽相同,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解惑答疑)
【弥勒白佛言:云何此界一类众生虽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弥勒:此等众生智慧微浅,不求佛慧妄生分别,所种善根不能离相,深著世乐人间福报,分别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乐不求生彼,彼诸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然取相分别情执深重,虚妄分别求人天果,得报之时一切所须悉皆丰足,而未能出三界狱中,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弥勒白佛言:此等众生虚妄分别,不求佛刹何免轮回。】
为什么有一类人虽然也修善积德但是却不求往生极乐世界呢?
这种人目光短浅、智慧浅薄,认为极乐世界遥不可及,更有甚者认为极乐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就是一个完美的梦想,天界近、实在,去了就有福享,所以就努力修善积德,希望自己能得升天界,但他却忘了天界是三途之一,也在轮回之中啊!你的福享完了又要重新开始新的轮回,弄不好还有可能乐极生悲一下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出转,轮回太可怕了!因为轮回毫无规律、毫无怜悯、因果循环一丝不爽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太可怕了!轮回太可怕了!!!
(哀生加驻)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吾今为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吾灭度之后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吾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若于来世乃至正法灭时,有众生能得如是广大法门熟思维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信乐受持皆可得度;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有众生得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此众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是故汝等闻斯义,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人身难得佛难值闻法信持难中难,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吾宣如实言,受持广度生死流吾言此者真善友。】
释尊慈悲啊!他大慈大悲哀怜疼爱众生,特意将此唯一可以了脱一切诸苦、至胜至真、究竟无上的圣法真经于一万二千年的法运之外又多留驻了百年给众生。
【尊圣敬善仁慈博爱】“释尊”伟大的圆通的智者,“博爱”之说由此而起啊!
学佛之人都知道释尊佛的法运分三个时期共一万二千年。即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
正法时期人心淳厚无邪知邪见,只要认真持戒即能证果;像法时期众生根性就差了,有了执著与妄想,那时就需要除了要认真持戒还要加上苦修禅定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末法时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期,得证就更难了不只需要认真持戒、苦修禅定还要加上“智慧”真正的大智慧,决不是那些愚蠢之人自以为是的世事聪辩的小聪明。
我们现在即处在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的开端,只剩下七千多年佛法就要彻底散灭了,再有佛法出现只能等五十六亿年以后弥勒菩萨成佛降生了,五十六亿年的浑恶苦痛、无助苦受想都不敢想啊!多么久啊!(殊胜圆满)【尔时世尊说此法时,当即有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者;有即时漏尽意解、心得解脱者;有得证阿那含果者;复有得法忍不退者;复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种诸善根,皆愿往生极乐世界见无量寿佛者;复有十方佛刹,现在生及未来生见无量寿佛者,各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彼诸有情皆是无量寿佛宿愿因缘,俱得往生极乐世界。佛说是语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现种种稀有神变瑞相,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复有诸天于虚空中作妙音乐,出随喜声,乃至色界诸天悉皆得闻,叹未曾有,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尊者阿难及弥勒菩萨等并天龙八部一切与会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尊宣示此了脱一切诸苦、至胜至真、究竟无上的圣法真经完毕,瑞相万千,叹为观止,与会大众闻佛所说,各有所得,皆大欢喜。
我辈虽然无缘亲临法会现场,然能于今得阅此圣法真经,亦当深感欣慰倍加珍惜此累世积福之缘,定当时刻奉持佛诲,竭尽至心修诸善行,守持不退勇往直前,莫辜负此累世所积之深厚福缘。【南無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
《金刚经》学习体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尊贵能断的金刚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历史
《金刚经》源自于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慈悲之道的教法,是一本教导开发心灵的力量与智慧的圆满的经典。原先是通过口耳相传,在书写系统发明后,便记载于贝多罗(long palm leaves)叶上。他们先用针在这些耐久的叶片上刮写出书的内容,再将炭粉用力涂抹在刮痕上。在南亚某些地区,我们仍然能发现用这种方式所写出的书籍,上面的文字还算清晰可辨。要把这些零散的叶片整编起来有两种方法。有些先用锥子在整堆的叶子中间钻孔,再用细绳穿孔固定。有些则只用布来包裹。该佛典约在1000年前传到中国西藏,并译成了藏文。也传到亚洲其他地区,包括中国内地、日本、韩国、蒙古等。在过去的2500年里,《金刚经》以这些国家的语言重复印刷过无数次,而它的智慧也通过师徒代代相传。
《金刚经》是印刷史上可考的最古老典籍。大英博物馆所藏的版本,据考证为公元前868年所印,大约是在“古腾堡版圣经”(Gutenberg Bible)出版前600年左右。 《金刚经》中的智慧并非唾手可得。一如许多佛教经文,《金刚经》的原文奥秘难解,必须由法师依据流传百世的论释来解读。在西藏,对《金刚经》所作的论释尚存3部。 论著时间约在公元前年之间。
《金刚经》就解释如何获得事业与生活的成功而言,这里最重要的字就是“金刚”,在藏文里,金刚代表万物的潜能,通常以“空”来表示。一个生意人若能清楚觉知到这种潜能,就能了解事业或生命的成功关键。 【金刚】的重要特性:★完全透明
以钻石为例,钻石大概是最接近金刚的物质。钻石的价值首先是看它的颜色程度:颜色越重,价值越低,几无颜色看起来像是完全透明一样的纯钻最稀有也最珍贵。  如果在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有一道几无颜色看起来像是完全透明一样的纯钻石墙,而且墙面不会反射光线的话,你根本无法看到有面墙存在着。  在《金刚经》这部经里所能发现的成功潜能就像是这面纯钻石墙。它一直都在我们左右,我们自己及围绕在我们身旁的所有“众生”(意为“众缘合和而生”,此“生”非仅限定于有生命者)都有这份潜能。  如果驾驭得当,它便会是让我们获得人生与事业成功的源动。讽刺的是,虽然它充斥于一切众生中,它却像是隐形的,我们就是看不见。《金刚经》这部经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看见并获得这份潜能的方法。★最坚硬 “完全”、“最”在我们心里面一直抗拒着这些观念,因为就我们所知的范畴没有什么东西“最”高,高得一寸不能再加;也没有什么东西“最”短,短得一丝无法再减。
【金刚】却是“完全的”、“最的”“绝对的”这种绝对性是一般实体物质所难以达到的。它是任何物质的最高本质,宇宙中的所有物体,无论是小至石头、大至行星的无情众生或是蚂蚁、人类等的有情众生,所有一切众生无所不具的终极真实。 
以钻石为例,每颗钻石的原子结构都很简单:都只是纯净不掺杂质的碳。而一支铅笔里的铅,实际上也含有和钻石丝毫不差的碳。  铅笔里的碳原子的结构松散,一层层像是页岩或松软的糕点。当你用铅笔在纸张上画线时,铅的碳原子就会一层层地剥下,散落在纸张的表面上。  钻石的碳原子结合的方式就与铅笔的不同了。它的键结合不管在哪一个面向都是完美地对称着,使结构不致松散,这也让钻石成为我们所知道的最坚硬的物质。无论在哪里任何一颗钻石,都有着同样的原子结构,同样简单的碳键结合。这表示每一颗钻石,小至分子的阶层,都和其他钻石一样有着相同的内部结构。这就是【金刚】这就是为什么用“钻石”喻比【金刚】的原因。  
然而钻石也并不能完全的恰当的比喻【金刚】,因为它还能被“断”、被切割。这就是为何这本载有古老智能的经典被称为《尊贵能断的金刚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原因:因为它教导的是一种比尘世中最坚硬、最接近绝对的钻石更为终极的【般若】。    
【般若】也就是佛教徒所谓的【空】
【空】就是获得各种成就的秘诀。
获取这成功的秘诀【空】必须通过【用心修行佛教正法】
【般若】是梵语的音译,因为在汉语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概念。倘若一定要将它译出,或可勉强称之为“智慧”。三种【般若】:一、【文字般若】即能开发智慧的一切文字,都可称为文字般若如三藏十二部典籍;二、【观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显示的义理,以此为指导去观察人生的一切现象,并如实透视一切,由正确认识而通达实相;三、【实相般若】即通过“用心”修行,进入甚深禅定,以“心识”的眼,亲“眼”目睹般若的体相。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皆只是方便称为而已,非真正般若。只有通过“用心”修行,进入甚深禅定,以“心识”的眼,亲“眼”目睹到的实相般若,才是真正般若。【般若智慧】又有实智与权智之分:所谓实智即通过用心修行,进入甚深禅定,以“心识”的眼,亲睹、亲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此为般若之体。所谓权智是通过在证得了实智,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六度万行的智慧。所谓权智又称方便智或后得智,此为般若之用。在修学佛道直至最终【成佛】,实、权二智缺一不可。了脱生死、终达成佛、惟依【般若】。
《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无上菩提。
《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一切诸佛都是以般若与方便二智为父母,一切诸佛都由般若产生。
梵语佛陀,汉译为“智者”或“觉者”,足可见成佛乃智慧的成就。  
【波罗蜜】是梵语的音译,译成中文包括两种内涵:一是“过程”的意思,指我们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古人也将“波罗蜜”译为“度”,因而“六波罗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圆满”的意思,指一件事情彻底成就了,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又将“波罗蜜”译为“到彼岸”。  【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世间的布施善行不能称为“波罗蜜”
唯有在【般若智慧】引导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始可称为“波罗蜜”。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 《金刚经》:【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以日常生活作为发起因缘,此段叙述正体现了【般若智慧】法门的修行风格。  说到修行,通常会让人联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等,总之是有固定的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修行”二字,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行”乃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意业中的贪嗔痴烦恼,使得我们的身、口不断造作杀盗淫妄诸业。“修”即修正。   【真正的修行】没有固定的形式,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处处的依奉【正法】(注:一切有益众生之法)对错误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修正,只有如此才可称得上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的根本在于【修正思想】即【修正心识】即【修正心】《金刚经》解决了什么问题  我们学习任何“方法”,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佛法亦同理。如果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不明了佛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也就不知道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金刚经》来看,此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
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即发菩提心,决心修习菩萨道者;  【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修习菩萨道,所要达到的目的。
《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一前提而展开。【降伏其心】既是《金刚经》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乃至一切有益众生之【正法】及一切众生本身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们在世间所有一切追求,无非就是为了“获得幸福的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往往只是责怪环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心”才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世界之所以会呈现种种的差别,就是由于“心”的差别。因为“心”的不同,这个世界才有文明与野蛮、道德与罪恶、痛苦与快乐、善良与丑陋、清净与染污、光明与黑暗的不同。我们要改造世界,获得人生幸福,无疑要从改造“心”下手。  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心”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那么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我们自己亦会拥有幸福、健康、快乐、自在、积极、有意义的人生!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及人生。
拥有健康的心态,才是快乐幸福的根本。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降伏由“心”所生的烦恼! 
如果我们能至心依奉【金刚般若智慧】法门,  通过【真正的修行】  通达“我、法”本【空】  从而【不住我、人、众生、寿者、色、声、香、味、触、、、一切“心”生诸相】  那烦恼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发菩提心与行菩萨道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译“觉有情”,指已经觉悟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有情,所以菩萨是现实中的人。我们不妨这么认为,在现实社会中,能够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就是具有菩萨精神的人。  “菩萨”以发菩提心为首要条件,在佛教中属于对大乘行者的称呼。
  学佛首先要有目的,世人学佛因为根基与目的的不同,也往往各异,
有以追求人天福报为目的者,他们遵循人天乘的思想,深信因果,止恶行善;
有以解脱生死痛苦为目的者,他们观察世间苦空无常而发出离心,勤修三学,断除烦恼;
有以成就无上佛道为目的者,他们发愿一切众生得离苦之菩提心,修行菩萨道,智慧广行六度四摄,
此即“菩提心”是一切目的的最高表现形式即【度众离苦、度己成佛】【利他、自利】  一个人追求人天福报,不必学佛也能得到。中国传统儒家提倡人伦道德,如能严格遵守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常德,也能得到人天福报。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也都劝人行善止恶,博爱大众,如果能遵守这些教义,也能得到人天善果。不过人天福报再大,难免掺杂烦恼痛苦,更何况,福报享尽必然坠落。因此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因为,唯有发菩提心、智慧修行菩萨道、智慧广行六度四摄才是最究竟的,才能真正得到最根本的福报。    智慧修行菩萨道。菩萨道是从【利他】中完善自己以达到【自利、成佛】的目的,菩萨道是【最智慧的修行】  智慧广行六度四摄。《金刚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布施”是六度之首,这一法门,在《摄大乘论》有这样的定义:【能克服悭贪,及能引得广大财富。】  布施与悭贪是对立的,有悭贪就不会布施,修布施就能对治悭贪。布施又称为舍,不但要舍去外在的财富,更重要的是舍去生命内在的贪嗔痴烦恼及执著,放下一切才能无牵无挂,才是真正的布施。布施作为善因,又能引发广大财富。  要培植人间福德,要修布施;  要积集出世资粮,要修布施;  要利乐有情,成就无上佛道,更要修布施。
佛教的布施学,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智慧的结晶。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同于播种,若想使“布施的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直至最终结出累累硕果,必需经过一系列的艰辛劳作、精心呵护,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的。  【舍、得】不舍不得啊!  布施有财布施与法布施。
《金刚经》: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外财布施;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是内财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是法布施。而法布施所得到的福报,是胜过所有外财与内财的财布施的,  无住相布施的功德、福报是不可限量的。
《金刚经》:
【若菩萨无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布施分【有相布施】与【无相布施】。
有相布施包括财布施与法布施。  有相布施者总存有这方面或那方面的想法,发心不可能很纯正,而将来招感的果报,也必然是有限甚至是有缺陷的。比如有人出钱做点善事,就惟恐他人不知道。我们常常在寺院的一些法物器皿上看到捐赠者的大名,他们希望自己的大名能随着法物而留芳千古、、、  而无相布施则是泯除自、他之相,以无限之心施舍他物,其功德、福报自然也如同虚空般不可限量。受持《金刚经》之【金刚般若智慧】法门的功德、福报  《金刚经》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义。】由此可见受持此经功德、福报之殊胜。下面分五部分粗略简要的谈一谈:  一、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之【金刚般若智慧】法门,首要在于开发智慧,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是成就【金刚般若智慧】的基础。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所谓成就“第一希有之法,第一希有功德”即是成就【金刚般若智慧】,即是通达【如来实相】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而受持《金刚经》之【金刚般若智慧】法门能够消除诸业障。    三、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金刚般若智慧】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一切“心”生诸【相】,自然解脱烦恼。《金刚经》旨在成就智慧,而唯有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四、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顺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  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福报,相比校衡量,全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功德、福报之大。
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包括布施者)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金刚经》之【金刚般若智慧】法门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自己及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受持《金刚经》之【金刚般若智慧】法门的功德、福报,远非财施所能及。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所谓“佛”即“觉”即“圆满成就的真智慧”。《金刚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维摩诘经》曰:【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唯有智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用心依此【金刚般若智慧】法门“度众离苦、度己成佛”“只有先利他,才能真正自利”之真谛,实学真修菩萨道,方可真正离苦得乐,最终【成就无上佛道】 闻经难,识经更难,末学在此以至诚之心恭祝众同修善友们,究竟圣法、永脱轮回!
同修善友们:
让我们共同感谢、赞美“释尊释迦牟尼佛祖”吧!
让我们共同依教奉行、在【金刚般若智慧】的“灯光”照耀下,真正理解【度众离苦、度己成佛】【只有先利他才能真正自利】的真谛,真正智慧的修行菩萨道、真正智慧的广行六度四摄、成就无上【佛】道吧! 末学“行者”于此真诚至心合十深躬顶礼跪拜感恩赞谢“麦克尔·罗奇大师”!“济群法师”!《心经》学习体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却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经教系”经典。按天台宗的判摄,“般若经教”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
所谓“通前”是说它与“阿含经教”的关系,阿含经典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阿含经典的主旨是对“存在现象的透视与分析”:而“般若经教”在阿含经典的主旨基础上把佛教“空”的教义推向了极致。
所谓通后是指它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教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切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学习佛法经教,指导修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经》是般若经教六百卷《大般若经》中最精要的内容部分。《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现在佛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见此经传诵之盛。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人生的大智慧  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时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某部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并理解这部经典的题目及内涵。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心经》经题的全称。“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音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所以采用音译。玄奘三藏在译经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般若”以尊重故不翻。   由于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德为了人们理解的方便,有时也译般若为智慧,但般若实不同于世间所谓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着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解脱人生烦恼。  “般若智慧”对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着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智慧,人就会产生两种困扰:一、迷惑:  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着迷惑的状态下生活着: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人为什么活着?生存的意义是什么?要让我们的生命有价值,这是必须要关心、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请参读:佛教对世界结构的认识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楞严经》卷四曰: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世为迁流】属于时间的范畴。佛法认为,时间象流水一样,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又从现在延续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界为方位】属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是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则是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教又把世界称为世间,"间"为间隔义,世界就时间来划分,有三世的间隔;就空间来划分,有方位的间隔。
“世界”从佛法的角度来认识,有不同的划分方式从内容上,可归纳为两个部分:【有情世界】即一切有知觉、有情感的生命,包括人类以及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动物;【器世界】指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个部分:【欲界】、【色界】、【无色界】。从生命的存在形式上,则又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  三界:【无色界】 无色界是纯精神生活的世界,它是通过修四种空定而获得的果报: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色界】 色界天享受的是禅悦的快乐是精神的,抵达色界天仅仅布施或受持五戒十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只有具备禅定的基础,才能继续上升到层次更高的色界天。据禅定境界的不同,色界天又分为四禅十七重天。即初禅三重天,二禅三重天,三禅三重天,四禅八重天,由禅定的境界决定其在色界天的层次。 色界的"色"不是颜色,也不是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佛法认为,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显色,即颜色;一是形色,即形状。任何物质现象都是通过显色与形色两个渠道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以,在佛法中将物质现象定名为"色"。 ↑【欲界】生理方面:色、声、香、味、触心理方面:财、色、名、食、睡欲望之中以食、色两种欲望最为强烈 欲界天享受的是物欲的快乐是物质的,如果我们能够布施并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就可以升到欲界天 欲界众生都没有脱离欲望的左右,只是在表现形式和强烈程度上有种种区别,从人间到他化自在天,层次越高欲望就越淡薄。以淫欲为例,天人和凡人就不尽相同。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天人还没有脱离凡人的形式;但夜摩天的天人,欲望就相对淡薄,只需拥抱就能得到满足;到兜率天,只要拉拉手就会得到满足;而到化乐天就更简单,相视一笑即可;到最高一重他化自在天,甚至连笑都是多余,彼此只要看一眼,欲望就会得到满足。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身处欲界,还是会有欲望的困扰。 【注意】色界天的四禅定加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合称四禅八定。值得注意的是,四禅八定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佛世时,印度的许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那么,佛教的四禅八定与外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外道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四禅八定证入涅槃。所以,在他们认为修行人要突破三道界限:首先要突破欲界;其次要突破天魔的世界;最后才能进入大梵天的境界得到解脱。还有一种外道则认为,只有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才是最终的解脱。    释迦牟尼佛在修行之初,也曾跟随外道修习四禅八定。但佛陀以自身的实践认识到,四禅八定并不是真正的涅槃,它仅仅是证得解脱的基础。所以,佛陀要我们"观三界如火宅",因为三界之内仍有生死和轮回。六道:【天道】和相邻的【阿修罗道】天道生存环境非常优越,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阿修罗道生存环境同天道,但没有天人的德行,并且嗔心炽盛,经常出于对天人的嫉妒而与其发生激战。↑【以人道为核心】和人道共住的众生有两类即【畜生道】和【鬼道】畜生道是我们最熟悉的,包括形形色色的动物。佛教所讲的鬼道,以饿鬼为主,此外还有威德的鬼,下贱的鬼,寒酸的穷鬼,多财的富鬼……有的鬼的福报非常大,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内,而那些没有福报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郊野外依附草木生活。↓【地狱道】大致可分为"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的特点是极度寒冷八热地狱的特点是极度高温  三千大千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称三千大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为一大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为一小千世界↑三界内,欲界与色界的初禅天合为一小世界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陀教化的区域:如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为教主;东方琉璃世界则以药师佛为教主。三千大千世界的面积:三千大千世界即、、、个太阳系↑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大千世界,即十亿个太阳系↑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中千世界,等于是一百万个太阳系↑一小千世界是一千个太阳系↑每一小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虽然三千大千世界已大得惊人,但它并不能代表整个宇宙,事实上,它在宇宙中就象砂粒一样渺小。十方微尘世界: 佛经中以十方微尘世界来说明宇宙有多大。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在这十方世界里的三千大千世界,就如微尘那么数不胜数无量无边,数量之多不可穷尽。这在佛教的很多经典中都有说明。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人类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我们的故乡地球乃至太阳系决非宇宙的中心,与宇宙间无穷的未知部分相比,它们不过是一颗小小的砂粒。但科学对无限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所能告诉我们的只是:宇宙具有潜在的无限性。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小世界是有量有边的,而十方微尘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的。 相对于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佛法对世界认识显然更为深远。世界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有着重重不同的层次。  佛教对世界的生成及演变的认识
佛法认为,世界由因缘而生,既有形成的过程,也有毁灭的过程。任何一个世界,都要在无常规律的支配下,经历生成、稳定、毁坏、消亡四个阶段,这个过程在经典中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在佛教中,宇宙、地球、生命存在的时间,都是用"劫"作为时间单位。世界的形成和毁灭,也同样以劫作为划分。“劫”是一种时间计量单位,就如我们平时用来计算时间的概念:一年、一天、一小时乃至分分秒秒。佛教所说的劫,主要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三类,此外还有更为漫长的芥子劫、磐石劫、侵蚀劫等等。
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佛经记载,人的寿命从80000岁开始,然后,随着众生道德的堕落,每100年便减去一岁,一直减到人寿10岁的时期,世界充满了饥馑和灾难,人类苦于自然环境的恶劣,开始寻求道德的帮助。此后再从人寿10岁开始,每经100年增加一岁,如是增至80000岁,这个增减过程所需耗费的时间为一小劫。20个小劫为一中劫;4个中劫为一大劫
至于芥子劫、磐石劫、侵蚀劫等等,时间漫长得几乎无法计算清楚,因而经典中只得以比喻来做说明 成劫【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佛经说,世界形成于众生的业力。当然不是某个众生的业力,而是所有众生的共业所感。众生的共业在宇宙中产生旋风,再由旋风在空中转动而出现风起云涌的现象,云越聚越厚,开始下起大雨。佛经中将这种首先出现的旋风称为风轮,将由此带而来大雨称为水轮。风轮把空中的众多微尘旋刮在一起,然后又由水轮的力量使各种物质凝聚,经过一小劫的漫长时间,世界的雏形开始显现。世界形成之后,再经十九个小劫,逐渐出现三界六道众生,即为成劫。 
住劫 地球形成之初,土壤松软肥沃,到处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和香甜的水果。其时,地球还没有人类居住,除植物外一无所有,水果成熟后也无人采食。后来,光音天的天人来此云游玩耍,发现此地物产丰富,就经常飞来采食,由于贪食过甚,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无奈之下只好居留在地球之上。在这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殖,人口越来越多,世界渐渐进入一种稳定的发展状态,佛经中把这个时期叫做住劫。  住劫的时间共有20劫,现在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住劫。住劫有两种情况:一是有诸佛住世,二是出现三种灾难。据佛经记载:在住劫的第九劫期间,有佛名释迦牟尼来到娑婆世界成佛度化众生,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正处于住劫的第九劫。佛经还说,至住劫第十一劫,弥勒佛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来此世间成佛度众生;其后,于第十五劫、十九劫都会有佛陀出现在这个世界。 至于住劫出现的三种灾难则是:战争、饥馑和瘟疫。这些灾难一般发生在减劫,也就是说,灾难都是在人类道德堕落的时候出现。首先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然后,人类为抢夺资源而发生战争,并由战争导致饥馑和瘟疫这两种更大范围内的灾难。生活在灾难中的人类,由于极度痛苦而良心发现,道德逐渐回升,减劫转至增劫。当增劫开始之后,世界也随之趋于和平、安定。按照佛教的理论,人类道德的升华与堕落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前景,这是佛教和其他宗教乃至科学所不同的地方。  坏劫 地球经过住劫之后,开始走向毁灭,世界的毁坏不是在一夕之间,而要经历二十个中劫,包括有情世界的毁坏和器世界的毁坏。 有情世界的毁坏,是指世界上一切生灵的消亡,地球逐渐变得荒芜。待地球上的生命完全消失之后,器世界也随着灾难的降临开始瓦解。器世界是在三种灾难的摧毁下渐渐毁灭的:首先出现的是火灾,将世界化为灰烬;接着出现的是水灾,将万物悉数淹没;最后出现的是风灾,将世界散成碎石及无边无际的粉尘,重又回到最初的状态而归于太空。这三种灾难即经典中所说的"火烧初禅天,水淹二禅天,风吹三禅天"。   空劫  世界经坏劫之后,开始进入空劫的状态。 此时,原来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全部化为微尘飘散于整个太空。据经典记载,空劫要持续整整二十劫的时间。 宇宙中的各个世界,都处于不断的成、住、坏、空之中。从十方世界的局部来看,有的正在形成,有的已经安住,有的处于毁坏,有的化为虚空;然而从整体来说,虽然各个世界有成住坏空的变异,但宇宙却在无限的循环中不增不减。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世界形成的解释,简单说就是"因缘因果"。在佛教的经论中,关于因缘的解释很多。 《阿含经》中有这样的偈子【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诸",是众多及一切的意思;"法"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因"是诸法生起的主要条件、殊胜条件、亲近条件;"缘"是诸法生起的次要条件、一般条件、疏远条件。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归于法的范畴,这些法从哪里来呢?从因缘中来。《杂阿含经》进一步解释道【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其中,"集"是生起、产生的意思佛法认为,宇宙人生的生成灭亡都由条件决定,条件聚合时法就开始生起,条件解体时法则开始败坏,重又归于虚无,一切诸法都无非如此。
比如从种子生长为大树,这一成长过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种子是其中最重要、最亲近的条件,而生长所需的阳光、水土,则是次要的、较疏远的条件,但无论这些条件是亲是疏都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认为种子就是一切,而忽略了阳光、土壤等外缘的帮助,纵使再好的种子也无法发芽,更不必说成长为一棵大树;反过来,若有充足的阳光雨露而没有种子,就更是无稽之谈。因此,无论是亲的条件或疏的条件都同样重要,只有众多因缘和合才能成就法的生起。
关于缘起的定义,经典中如是说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起就是"此故彼"的关系,"此有故彼有",是说因为具足这些条件,然后才有某种现象的生起:一张桌子是因为有了木料、木工、铁钉、油漆、工具等等条件才形成,因为此处有这些条件出现,所以彼处才有物质出现。"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是说一旦聚成桌子的条件败坏了,桌子也就逐渐消失。不仅桌子如此,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条件来决定它的生存和消亡。由此可见,每一种法的形成,也都离不开因缘的基本规律。佛教所说缘起的三大特征 第一、果从因生 “果”就是结果和现象。结果从哪里来呢?佛陀以他的大智慧亲证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为我们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真正起因,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结果和现象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第二、事待理成 事就是事物存在的具体事相,如人、动物、植物、大地、天空、、、等等,都叫做事相。理则是事相存在的规律,例如人这种事相的存在法则就是十二因缘。在十二因缘里,我们最容易认识到的两个环节是生缘老死。生,是生命的诞生和存在,这种存在的结果是老死,这是人生所要经历的必然规律。任何一个人出生后,都要经过老和死的自然规律,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无法摆脱生和老死的过程,这就是"事待理成"。第三、有依空立 “有”是指存在,“空”是指不存在。任何一种“存在”的现象都是建立在“不存在”的基础上。我们不能离开具体条件谈存在。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空”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备上述三个特征。我们还是以桌子为例,桌子是果,它通过木工、铁钉、木料加工而成,然后再由油漆工漆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叫【果由因生】实际上,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制造桌子,而是掌握了专门技术的木工才能制造桌子,这叫【事待理成】作为这个桌子,它在木工制造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由木工加工而成,这叫【有依空立】如果我们用这三个特征去检验事物的存在,就会发现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都离不开缘生缘灭的法则。 佛法从缘起的角度来透视,认为世界的形成是因缘的和合,因为世界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形成的,就条件本身来说,是相互依赖的,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 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第一因。 根本就没有所谓开始的本原。 所以,佛法否认有创造世界的第一因,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佛教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如实见】【缘起法】的基础之上的。如实见就是如实地认识世界,它来自清净的、圆满的智慧。如实见也称为正见,八正道的第一条就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地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无常恒不变性  常恒不变是大家非常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认识。我们习惯把一切看成是永恒的:我们希望生命永恒、希望家庭永恒、希望事业永恒,总是生活在对于永恒的期待中。正是这种错误的概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事与愿违的痛苦。  在佛法中,有一种苦称为行苦。行是有为法迁流变化的特征,比如人的生、老、病、死,世界的成、住、坏、空,这本是正常的现象。可众生愚痴,总期望这一切都是实在的、永恒不变的,所以经受无常变化时就会感到万分痛苦。若执著于家庭永恒、爱情永恒,当夫妻间发生矛盾,或亲人病故时,就会无法接受这一事实而陷入绝望之中。其实,无常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人有生老病死,朋友之间有聚有散,我们的心情有喜怒哀乐,海水有潮起潮落,草木有荣有枯,月亮有圆有缺……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恐怕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了。  无独存主宰性   我们总认为事物是独立存在或可独自主宰的,基于这种见解,就会产生两种错误认识。  其一,就是认为世界有着主宰一切的神,一切都是来自神的创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不了解因果的规律,不了解缘起的法则。并由于认识的错误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盲目地崇拜神灵,将幸福孤注一掷地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不知道通过修行来自我改造的重要性。虽说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但如果自己不努力,只是一味期待神助,就象求神使水池中的石头浮起一样,不是很愚昧吗?  其二,就是产生【我】的感觉。我们的生命体,从色身到精神世界都是因缘所生:身体是各种原素的组合,精神世界是众多经验和概念的组合,而生命就来自这些因缘的组合,它的延续同样依赖于因缘,哪有独立存在的【我】呢?可是我们总是执著有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而产生种种烦恼:对我喜欢的便贪着,贪心一起,就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对我不喜欢的则嗔,嗔恨心一起,同样可能造作杀、盗、淫、妄的恶业。人类的烦恼、痛苦乃至罪恶,就产生于这种虚妄的我执、我见的基础之上。生命的本质是无我的,世界的本质也是无我的,这不仅具有必然性,同时也具有普遍性,所以说,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无独存主宰性。  无实在性  虽然说万物在本质上是无我的,是空的,但存在的假相还是有的。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人生的烦恼都是因为对空及有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而起。我们总是把【有】与我们眼中的【真实的存在】混淆在一起。
我们看桌子,觉得桌子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身体是实在的。这种实在的感觉佛法中称为“自性见”,所谓自性,即能够自己有、自己成、自己定、、、请问茶杯能自己【有】的吗?不能,我们都知道必须具足条件才能【有】。
常人由于对缘起缺乏正确的认识,就会被事物的假相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自性见。人类的自性见根深蒂固,在原始社会,人们会把梦境看成是真实的存在,做了噩梦不但害怕,还要祈祷三天,这就是一种自性见;又比如给婴儿照镜子,他会对着镜子乱抓,以为镜子里的影像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自性见。科学家比常人对事物产生的起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但他们却把组成世界的基本原素看成是实在的,同样没有摆脱自性见;哲学家似乎比科学家更高明些,已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是虚假的,但他们还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体,依旧没有超出自性见。    所以说,自性见对人类来说实在是难以摆脱的。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自己就能有、能成、能定的东西呢?没有!!!【佛教缘起法】认为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有、因缘成、因缘定】任何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在我们的眼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所谓实在的一切如茶杯、桌子、房子、、、如果我们用缘起法去衡量、认识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根本就不具有固定不变的实质。可是【有些人脱离了有见】之后,【又会落入空见的极端】,虽然事物不具有实在性,但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茶杯有,桌子有,房子也有,但有的只是假象,有的只是条件的组合。中观般若思想揭示了世界本质的无自性,让我们以【空】的智慧去透视世界。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无自性既不是空,也不是有】之所以要说空,只是为了让我们摆脱对有的执著。  因缘所生 唯识所现  唯识思想是佛教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心识与境相的关系,即心识与境相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境相由心识产生】,心识不生境相何现
世界由心识和境相两部分组成,但我们往往对心识和境相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我们比较容易感觉到境相,也就是物质部分;而心识是无形无相的,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心识比境相重要的多,【心识是一切行为、境相的真正根源所在】  打个比方一个持刀行凶的罪犯,法律要追究他的罪责,我们能认为刀是杀人凶器,罪责在刀吗?不能,我们会明确的认识到罪责在持刀行凶的罪犯,认为这个人太凶残了。我们怎么判断这个人的凶残呢?一般人只能看到表面的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已犯下杀罪,才能断定这个人是凶残的。如果一个人有杀人的动机,但还没有付诸行动时,我们就难以判断了。所以说,一个人的善恶,并不仅仅在于他的表现,最根本的还在于心识,心识起主导作用。心识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心识是行为的根源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心识。在许多方面人类比不上动物,我们不会像鸟一样飞翔,但却能制造出飞机,比鸟飞得更快,因为人的心智要比动物聪慧得多。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在哪里呢?也是在于心识。信仰的建立,首先就在于思想的认识和认同。佛教里有这样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性】就是十法界,佛教把生命分为十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佛,其次为菩萨、缘觉、罗汉、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十种生命层次的区别也都是在于心识。成佛在于心识,做人在于心识,当牛作马也是在于心识。人道在十法界中的地位很重要,它的作用就像一个中转站。佛教讲人身难得,因为只有人道才具备最好的修行条件,修行是不能离开心识的。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面讲到佛与众生的区别【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与悟正体现在心识的转换中。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所谓放下,不仅是要在形式上放下,关键要在心识中放下,否则,即使放下了手中的刀也是枉然。  第二、境由心造  即【境相由心识产生】这是唯识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人类对一切现象的感觉,都来自于我们的认识,其中既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属于个人的经验。我们说这个茶杯好看或不好看,茶杯本身存在着美丑吗?不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大智度论》中有个比喻:一个美丽的女性,在她丈夫眼中是个贤慧的妻子;在她孩子眼中是位善良的母亲;在与她同样漂亮的女人眼中就成了仇敌;而在鸟兽们的眼中,她就是可怕的人类。【境由心造】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世界上一切现象的美丑和价值,都是我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规定的:一只古碗,鉴赏家看到的是它的历史,收藏家看到的是它的价值,外行却只看到它的破旧。又如馒头和金子,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都会认为金子比馒头更珍贵,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它们的价值也会发生改变。有个故事说,一艘船遇难之时,大家都跳到海里逃生,其中有位富翁带走了金子,另一位贫民带走了馒头,在海上漂流了几天几夜后,贫民因为馒头度过了生死难关,而富翁却抱着金子惨死在海里。由此可见,任何事物的价值都不是绝对的。   又如天上的月亮,在不同观赏者的眼中会产生不一样的作用:有人觉得赏心悦目,而有人却会因此伤怀哀叹;同样是秋天,有人觉得"果然秋日胜春朝",有人却觉得"秋风萧瑟天气凉"而不胜悲戚。境本是同样的境,不同的心却再造出不同的境,所以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同样的事物,以各人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会有不同的发现;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心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第三、苦乐由心感受  有人或许以为只有有钱有势才能快乐,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如果有钱有势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无挂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