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某一视角分析观念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怎样影响当地经济发展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分析——以神木县为例.pdf 5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价值观分析——以神木县为例论文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Page2--------------------------------------------------------Page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我们对传统文化发展特别是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路径都必须进行反思。文化的发展是由人们的价值观来指导的。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人们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传统价值观呈现日益沦落、混乱甚至扭曲的态势,造成文化发展基础的不稳固、文化特色的不充分和相对于经济的滞后发展的不良后果。整体、群体与忠义等根本的重要的传统观点不是主流思想,而价值观多元化造成的观念极端化甚至利己主义的盛行,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传统价值的逐渐扭曲、混乱。为解除这一危机,本文通过对神木县传统文化发展工作及浅析,揭示传统价值观对文化发展的积极指导,指出通过地方传统价值观的建设指导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政府文化管理进程。地方政府必须积极注重民生建设特别是文化发展的同时,着重以传统优秀价值观为指导,借鉴地区传统文化发展有益经验,加快建设传统价值观,保护并宣传传统优秀价值观,摈弃政府成员及社会群众的极端主义,实现以传统价值观为主导,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适当融合为路径,以共同价值认同的形成为目标,推动地方传统文化发展,完善文化管理。也就是说,地方政府要基于传统价值观建设,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既促进传统的群体、忠义等价值观的复苏,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地区特色合理结合,诸如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制度的确立,发展传统特色文化,来完善传统文化发展,最终建立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为了解新时期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路径、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地方政府的文化管理,本文主要从传统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分析传统价值观及其在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忽视传统价值观而导致的问题,提出传统价值观对地方传统文化建设的指导及基础作用。文献调研法,实例研究法,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传统价值观的建设,是构建传统文化发展机制的重要基础,更是发扬优良传统文化及价值观,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环节。关键词:价值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消费文化i--------------------------Page4------------------------------AbstractSincethebeginningofreformandopeningup,asthechangeofpeoplevaluesense,wehavetoreconsiderthedevelopmentofourtraditionalculture,particularlythedirectionandpathofdevelopmentaboutlocaltraditionalculture.Culturaldevelopmentisguidedbyvaluesense.Withthediversecultureposedbyglobalization,particularlytheconsumptionculture,whilethesubjectiveconsciousnessofpeopleisawaked,thesituationofreduction,confusionandevendistortionabouttraditionalvaluessenseincreasingly,willcausethatthefoundationofculturaldevelopmentisunstableculturalcharacteristicsisnotsufficientandtheadverseconsequencesoflagdevelopmentturnoutinrelationtotheeconomy.Fundamentalandimportanttraditionalviewincludingentirety,groupsandloyaltyisnotamainstream,extremevaluecreatedbydiversecultureandeventheconceptofself-interestisprevailing,eventuallyleadingtolossoftraditionalculture,andtheconfusionanddistortionoftraditionalvaluesensegradual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价值与价值观》教学生活化案例及分析发布日期: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字号:[
]  高中阶段正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定型的时期。而政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依托教材,构建价值课堂,使政治课堂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想积极向上的平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土。但是我们发现大多数高中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认为政治就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是一门考前&背多分&的学科。如何让政治课在学生面前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学生转变观念认识到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这是每个政治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其实,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应当是一门拥有无限生命力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而客观实际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尤其是当今世界形势变幻莫测,改革开放事业日新月异。只要政治教师要始终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贴社会生活实际,及时丰富完善教材内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服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的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教师应更加注重教学的生活化。以《价值与价值观》为例,由于本课知识直接涉及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都予以高度重视,列举了很多生活化案例辅助教学,其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的评价;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原理,分析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不同,讨论分析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他的贡献。
  2、能力目标: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深刻理解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指路航标,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谛,树立起在
  二、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三、明确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材分析: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生活,如何度过人生、有什么追求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学时代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
  五、学生分析: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学生已经接触过商品的&价值&,对&物的价值&有一定的了解。在哲学部分再次提到&价值&,并提出了人的价值以及人的价值观,学生对价值的理解容易产生偏差。现在通过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事例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学生加深对&价值与价值观&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学生阅读思考并谈谈自身如何度过一生。学生经过思考,使他认识到自己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多媒体播放视频:2010年《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伤愈后加入北京市残疾人游泳队,多次获得全国冠军。19岁那年开始学习用脚弹钢琴,一年之内达到钢琴七级水平。他的梦想是成为优秀的音乐制作人。在本次中国达人秀上,用脚弹钢琴的&折翼天使&最终获得冠军。刘伟说:&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他还说道:&在我生命中有三样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水和音乐。&学生探究一:(1)你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2)他的人生有无价值?为什么? (3)在他的生命里,为什么这三样东西不能缺少?通过及时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人的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含义
  水果等食物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子、汽车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行的需要的属性。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她们具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它们对主体都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哲学上意义上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事物入手得出价值的含义。
  教学过渡:(1)像阳光、空气、水这些事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2)&五子登科&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3)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播送爱心、担当责任、奉献社会。学生探究二:你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体现在哪里?学生结合自己亲身体会感受人生价值。通过对比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得出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着。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教学过渡: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成人本科学历。入党30年来,他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敬业奉献,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20年来他义务献血6万毫升。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展示本校学生在运动会上奋勇拼搏比赛的照片。学生探究活动三:思考像郭明义、袁隆平、任长霞等名和在运动场上为班争光的学生,这些人活得有无价值?
  3、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一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也是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教学过渡:展示网友对刘伟的评论:(1)维拉斯因残缺而美丽,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希望我能和刘伟一样坚强。(2)刘伟用脚弹的也是简单曲子,就因为他另类的弹琴方式,博得许多观众的同情,最多只能算是努力达人。学生探究活动四:面对同一场秀,为什么不同的网友会产生不同的评论?人们在活动中形成的不同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承上启下,唤起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为接下来讲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铺垫。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教学过渡:思考一棵生长10年的树对人类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社会价值:产生氧气价值为3.1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为3.7万美元,鸟类及昆虫栖息地价值为3.1万美元,防止空气污染价值为6.2万美元,使得资源得到了保护和再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可提炼的蛋白质价值为2000美元,4000张贺卡,50公斤废报纸,使得世界森林覆盖率逐步下降,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学生探究活动五:以上两种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过渡:列举身残志坚的例子:刘伟在断臂后曾经万念俱灰,但是当他看到残疾书画家刘京生用双腿叠被子、写字后,他开始振作精神,付出更多努力,终于得了冠军。
  列举身残志不坚的例子:2010年6月6日,渝水公安分局民警在某公交车上抓获聋哑人夫妇扒窃为生,后被刑事拘留。学生探究活动六:以上两种不同的人生结局说明了什么?给我们有什么启示?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对社会作出贡献;错误的价值观帮助人们作出错误的人生选择,致使人生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
  在《价值与人生价值》知识点的处理上,我先从具体事物的价值着手,引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价值的关系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把握。另外,在这节课上,我运用典型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真正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内容以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可以明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也达到了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这节课我的教学感受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看,我认为要使理论性强的学科焕发新的生机,必须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引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提高。
  第一,导入知识生活化。时代在瞬息万变,但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无法迅速更新事例,相对于时代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教材陈旧的印象,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注重将学生关注度高的事件引入课堂,作为导入知识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比如我发现近两年学生非常关注《中国达人秀》节目,于是我将学生关注度高的比赛选手&&刘伟的事例引入课堂,通过他的奋斗事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人生价值所在。
  第二,案例选择的生活化。&在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有句话说:&亲爱的朋友,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政治课具有理论性强的&先天不足&,对学生来说,要用有限的人生经历去理解无限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将理论教学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评价一个人人有无价值时,我不仅列举了像郭明义、袁隆平、任长霞等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名人,而且播放了我校学生在运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照片,通过两者的对比得出有价值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很多学生一开始在看到身边同学照片都笑了,笑过之后他们认识到有价值的人不仅是像任长霞这些对社会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而且认识到即使是普通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也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拓宽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第三,问题探究的生活化。我们学习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指导生活,让学生看待事物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因此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我注意列举生活气息浓厚的问题。例如为了引出价值观概念,我展示不同的网友对刘伟的不同评论,提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热烈讨论,互相交流。有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刘伟表示认可,认为身体残疾的他能取得这些成就相当不易,选他作为冠军当之无愧。但是有的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既然是&达人&,也就是在某一领域表现相当出色的人,而刘伟的琴技和歌艺平平,没有体现出达人的特质,大家只不过是因为被他的精神感动就选他做冠军,有失偏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将探究问题生活化,学生往往容易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不再被感情牵着走,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法的生活化。大多数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除了政治内容本身理论性过强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大多数教师为了完成本堂课的教学进度而不断压缩每个知识点的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平铺直叙,重难点知识的展开详略不当,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动眼动耳&,忽视了&动口动手&。因此,在教学中注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用多种表现方式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讲&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时,我列举&身残志坚&和&身残志不坚&的例子,并让学生上台分角色扮演刘伟、刘京生和残疾人夫妇,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两类人的心理状态、做事方法和人生结局用行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最后回归知识点: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对社会作出贡献;错误的价值观帮助人们作出错误的人生选择,致使人生误入歧途,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教学手段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但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灌输条条框框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政治老师变成迂腐、刻板、居高临下的代名词,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发问,下面则是一片沉默,课堂教学气氛差,教学效果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综合运用文字、照片、漫画、视频等材料辅助教学,刺激学生多感官,提高学习积极性,让整个课堂蓬勃生动起来。教师还可以运用&翻页笔&操控课件,自己走下讲台,与学生融为一体,一方面可以拉近师生的空间距离缩短了,另一方面也拉近心理距离。
  如今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不断回归生活,回归社会。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能在复杂社会生活中立足的独立个人。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始终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获得个体的自由和解放。我们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迎接新课改对教师所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之路。《中学生价值观》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中学生价值观取向人们常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树立更完善,更健全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祖国更加富强,有道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但是,有些青少年却沉迷于追星,甚至有的韩星来华,在机场时尽然有疯狂的粉丝拥堵在机场,发生了踩踏事故,然而那些人居然为了她们所谓的“哥哥们”对来保护她们的人民警察进行殴打、辱骂。她们,本应该坐在课堂,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出努力,但由于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她们竟做出如此难以置信的事情。没有良好的价值观,就没有正确的引导,也许会让我们走上一条歧路。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树立中学生价值观取向呢?时代的精神是“青年的价值取向”的准星。我们党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今中国的时代精神。它既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又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彰显了每个中国人的美好愿景。这不仅需要当代青年去积极地坚守、认真地践行,更要在波云诡谲的复杂形势面前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把得住定力,辨得清是非,并始终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矫正前进中的位移,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达及理想的彼岸。此外,我们还要从小树立起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立志为自己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向着更美好的明天去前进。让我们怀揣着希望,秉承时代精神,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努力向更美好的未来冲击!
范文二: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及各个领域都带来来空前的影响,促使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代中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特征和心理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价值取向于效益、功利、实利、自主等因素极有可能给当代中学生产生副面影响,使学生们向功利主义、金钱主义、利已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倾斜。另外也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一硬一软,忽视了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德育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谈起来必要,做起来不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就陷入了这种误区。当代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即走上社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促使自己去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何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这一系列的人生价值问题。但由于社会环境自身特征及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少中学生产生一些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功利实用主义人生价值观。有少数学生由于受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用和方便,认为自己所做的事在于对自己是否有利,选择职业也不例外,要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有一位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刚刚入团,问他为什么现在才入团?得到的回答是“为了一个好名声,走上社会是团员了。”金钱主义价值观。有些学生信奉地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理论,他们认为只要有钱万事好成,抄作业,解习题,以钱代之,谁钱多,谁说的话份量就大,陷入金钱的误区。有一位初三学生一年的历史作业,自己未做一次,只花了50元钱,由他人代而做之。在他看来,《历史》是副科,学不学不重要:你帮我做作业,我给你钱,这是平等交易,熟不知他的父母“脸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动,为的是什么?享乐主义人生观。有个别学生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物质享乐,他们厌恶劳动,缺乏劳动观点和思想,学校布置的劳动任务极不愿去完成。不仅自己假日不去为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甚至连自己的衣服脱下来也要父母去洗。当被问及假日的生活情况时,他们几乎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俨然是一个个的“小皇帝”、“小公主”。利已主义人生价值观。有些学生由于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极端利已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他要求别人无条件地为他服务,而他却从不关心别人。在家里要求父母、姐妹一味地满足他的要求,活象一位“小霸王”。从以上所述的各类人身价值面不难看出:这部分人产生这些错误的人生观,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价值的副面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主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对学生加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尤为必要了。我们要引导学生把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作为自己的生活目的,使学生明确人生的目的和目标,激发他们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感,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在的本能,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明确金钱不是万能的。他们现在还是消费者,父母挣钱来之不易,一份血汗,一份收获。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系列勤工俭学活动来体验挣钱的艰辛。还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索取,而不付出,那么假如别人也拥有这种权利时,也就不存在着索取了。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得以实现,脱离了集体,个人也就无处生根。巨人安泰之所以力大无穷,则来源于大地母亲的力量,离开大地的巨人安泰也就无一丝一毫的气力了。因此同学们要重视集体的价值和力量。要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学生能在逆境中奋发向上,而不是自暴自弃。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市场如赛场,总是交织着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困难与机遇,前进与倒退,如没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适者生存不适者则被社会遗弃。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抗挫折、忍受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辨证认识社会的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同时学校教育也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端正教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和谐地全面得到发展。当然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整体工程,单靠学校教育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特别是高年级有些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我们应该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有效地提高当代中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范文三:龙源期刊网 .cn现代中学生价值观浅析作者:王惠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12期价值观是指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观念体系[1],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杨国枢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其后,黄希庭组织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课题组[2]。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其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个性的形成。因此,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学生,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学生价值观现状中学生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作为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并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当代中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往其它时候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郑州市和周边农村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学生共137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69人;初一学生23人,初二学生34人,初三学生25人,高一学生20人,高二学生15人,高三学生19人;城市学生54人,农村学生83人。问卷包含六个维度:自我关注、社会责任、锐意进取、良好心态、宜人利他、物质享受。对这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有自我关注的占45.1%,有社会责任感的40%,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占30.76%,良好心态的占30.72%,宜人利他者占30.63%,物质享受者占30.16%。从调查分析的情况看,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其中自我关注所占的比例最高,物质享受最低。其关系是:自我关注>社会责任>锐意进取>良好心态>宜人利他>物质享受。通过调查,中学生价值观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生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生存无动力,生活态度消极,过多的索取而不愿付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生活抱消极态度,“郁闷,空虚,没意思,无聊……”这样的字眼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同时他们又认为应有不同于父母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表现出“自我肯定和自我坚持”。2.缺乏道德意识,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他们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自我表现轻道德品质。虽然多数中学生有道德规范意识,但他们对道德的作用及对个人发展的
范文四: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价值观是特殊的观念系统,是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在标准[1]。价值观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描述、解释、预测和导向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变迁和文化建设、传播的重要测量指标[2]。人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中学生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该时期是个体个性品格、价值观念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的实证研究,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一、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方法1.被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沧州的中学抽取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被试300名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共259份,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48人;初中152人,高中107人;城镇70人,农村189人;独生子女90人,非独生子女169人。2.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学覃江霞编制的《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调查问卷》,该量表分为锐意进取、物质享受、自我关注、良好心态、益人利他、社会责任六个维度,共27个项目,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不同的程度采用五点记分法。研究显示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克伦巴赫系数为0.814。3.程序被试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并统一回收问卷,筛选有效问卷,然后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二、 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结果与分析1.中学生价值观的总体状况是比较积极的中学生对六个价值取向维度的重要程度的选择结果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锐意进取、自我关注、社会责任、益人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平均分依次为4.562,4.141,3.984,3.904,3.806,3.578)锐意进取、社会责任、益人利他都排在物质享受之前,表明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比较健康积极的。中学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正在发展高峰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个性不够成熟,还没能很大程度地“去自我中心”,所以自我关注排在第二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仍存在溺爱的现象,视孩子为小太阳,围着孩子转,这样的成长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自我关注”这一思想观念比较深重的原因之一。良好心态被排在最后,说明相比较而言,中学生更重视锐意进取、自我关注、责任、利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能原因,一方面,中学生处在青年早期阶段,敢闯敢干,积极入世、锐意进取本身就是他们这阶段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当前中学生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和学校环境中,比较重视锐意进取,在升学、就业等竞争中获胜,达到父母和老师的要求,获得自我认同,得到优势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年轻人奋发图强,生活经历简单,还没能意识到良好心态在人生中的重要性。2.城乡中学生的价值观是比较一致的对城乡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在六个维度上城乡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1.692,0.528,-0.387,-1.296,1.290,0.633;p值分别为0.092,0.598,0.669,0.196,0.198,0.527)。本研究结果认为城乡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是比较一致的。但以往许多研究认为城乡之间差异显著[3]。这可能是因为以往的研究所处的时代造成的。以前我国城乡差距还比较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不断缩小甚至消除城乡差别,城乡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造成城乡中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上更加接近。另外,汽车、电视、手机、网络等交通、通讯、传媒工具及设施的普及,使城乡中学生能接受大量普遍的信息,受到程度相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价值观无显著差异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二者在价值观的六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0.741,0.402,-0.209,0.670,0.359,-1.596; p值分别为0.459,0.688,0.835,0.504,0.720,0.112)。这与以往人们思想中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思想观念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太符合,比如,可能认为独生子女更加自私、得到更多的溺爱从而导致进取心不强等想法。但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价值观上没有显著差异。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在我国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学生自己没有什么特殊感受,而且现在许多非独生子女家庭,多是自由职业者,家境相对比较宽裕才考虑生养更多的孩子,所以多子女家庭也会给每个孩子提供比较充裕的教育机会。不管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对于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都比较相当。4.男女中学生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对男生和女生的价值观各个维度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自我关注、益人利他、社会责任上男生得分显著低于女生(t值分别为-3.303,-2.197,-2.616;p值分别为0.001,0.029,0.009)。而在锐意进取、物质享受、良好心态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t值分别为-0.507,0.014,-1.485;p值分别为0.613,0.989,0.139)。调查显示男、女生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以往也有研究证实了这一结果[3]。在“自我关注”上女生高于男生,可能原因是女生心思更加细腻善于内省,对于自身更加敏感,而男生交往范围广,更多寻求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外界的关注与肯定;在“社会责任、益人利他”两个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可能原因,一是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有关,社会传统观念和父母对儿女教养方式,社会文化对两性的期待不同;二是两性本身在生理结构和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中存在差异。这些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二者价值观念的差异。男性更注重“公平、公正”,而女性更注重“关心”。一般来说,女性对人更感兴趣,善于与人交往,较多社会取向;而男性则对客观事物更感兴趣,善于与自然事物、机械工具打交道,重视个人成就和权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女生更重视社会责任及益人利他。5.初中生与高中生价值观存在差异对初中生和高中生价值观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在自我关注维度上高中生显著高于初中生(t值为-2.666;p值为0.008,p2.105;p值为0.036,p(t值分别为-0.953,1.582,-0.296,1.256;p值分别为0.342,0.115,0.767,0.210)。高中生在“自我关注”上高于初中生。这有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赋予他们更迫切更重的任务与责任,高中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独立自主性,特别面临升学和职业的选择压力,对于自身的思考会逐渐增多。高中生处在埃里克森所说自我同一性形成阶段的末期,对自己的探索和认识更加清晰,自我意识更强烈。而初中生比高中生依附、依赖性更强,受老师和家长的影响更多一些,独立性、自我意识都不及高中生发展的水平,对于自我的关注相对低一些。在“良好心态”方面高中生低于初中生。可能原因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课业的加重,高中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每日疲惫的学习生活和心中填塞的目标使他们无暇顾及维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三、 建议1.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重视中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目前我国仍然处在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大环境中,现在的小学高年级到中学,特别是高中,领导、教师、家长仍然是重视甚至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价值观、道德、劳动实践等教育。总体上,中学生价值观是比较积极的,“锐意进取”、“益人利他”都有肯定,但也应看到中学生价值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自我关注”远远排在“社会责任”之前,有一些学生还将“物质享受”排在前列。许多所谓“懂事”的学生,学习也不过就是为自己学,为能升学、为一份工作、为出国、为将来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学,这种想法固然比较实际,但如果青年人过于世俗甚至庸俗,没有在这种年龄阶段应有的激情与理想,他们是走不远、飞不高的,一旦遇到诱惑或者挫折,内心就会轰然倒塌。钱学森等老一代科学家为祖国的强盛而舍弃优越的国外生活,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信念成就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虽然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他们那样卓越,但仍要在青年学生中倡导、宣传使之崇敬、效仿他们。而重视“分”这一“学生命根”的短见的教育,甚至导致有的学生为超过竞争对手,对方求问而装作不知,一本参考书藏起来看,更有甚者临考前偷走别人的笔记妨碍对方复习,,,,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成绩突出,对社会、对自己又有什么意义?而且,中学生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人生过渡期、转变期,生理日渐成熟,身体强壮,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完善,社会任务与要求增加,生活面扩展,知识增长,这些生理、心理、社会条件使得中学生正处在一个重要的价值系统的重建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仅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生首先学做人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2.面对新时期对中学生价值观进行正向引导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开始,直至现今网络的普及,我国文化已日趋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一方面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契机,可以汲取不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不断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青少年毕竟是缺乏自制力、辨别力、选择力的一个相对脆弱的群体,在各种多元文化里,既有促进他们身体、思想、精神健康的元素,也有妨碍甚至是毒害他们健康发展的成分。中学生“自我关注”的价值观排在第二,这也是目前的一种时代特征。根据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确有从“自我牺牲”的社会性道德价值观转变成“自我满足”的个人性功利价值观的趋势。根据文献分析,就整体的价值变迁而言,青少年的价值观比之以往,的确有趋向个人主义、功利性价值的倾向[4]。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基本上是由于产业构造、社会组织、家庭形态、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人权思想、独立风潮的影响所产生的普遍性改变,甚至成年人的价值观更偏离传统价值观。这并非青少年特有的趋势。一方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结果。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提升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甄别力和选择力就尤显重要。我们要培养学生对未来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竞争、合作、关心和共赢、彰显个性和才能的现代精神;也要坚持培养学生爱国、勤劳、朴素、利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历来反对把二者抽象地对立起来。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理想状态,个人与集体是互为条件的、互补的,在一般情况下,不是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牺牲为代价的。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从事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因此,只有在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个人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5]。就目前状况而言,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使他们明白个人的成就获得与价值的实现是与谋求团体利益和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不可分割的。3.在了解中学生价值观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教育价值观与个体成熟有关,也与个体受教育情况及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男女中学生、高中生与初中生价值观存在差异。在中学生价值观引导中,既要重视普遍要求,对全体青少年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基本层次的教育,同时也应关注个别差异并有所侧重。对女生不要忽视培养她们自立、自信、舍我其谁的竞争意识;对男生不要忽视培养关心、利他的团队精神和社会整体意识。在对学生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同时,不仅要塑造他们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也要培养他们同时拥有某些通常异性具备的优秀心理品质。“双性化”教育提出要使个体从文化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个体刻板的性别形象束缚中解放出来。双性化个体的人格更健康、灵活,更具有适应性[6]。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可塑性极强,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教育者随时都应观察、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发展动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例如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崇尚“锐意进取、关注自我、社会责任、益人利他”以及“物质享受”。唯独“良好心态”放在最不受重视的地位,而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高中生显著低于初中生,尤其忽略良好心态的重要性。青年学生注重锐意进取固然是好的,但凡事都应有一个适度问题,对没有进取心的学生要刺激、激励;而对过激的“锐意进取”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喂些“心灵鸡汤”。如果没有成熟稳健的心理,没有对良好心态的关注和把握,在竞争激烈严酷的升学、就业、求职、升迁等进取历程中,很难立于不败之地。失意的高中毕业生结束花季的生命,这种惨剧和他们近乎强迫性的追求成功和完美的所谓“锐意进取”的人生价值观不无关系。顺乎自然,适应现实,韬光养晦,学会忍耐和等待,关注生活本真的心态平和,这也应为青年学生随着成长而慢慢领悟接受,不能一味灌输强力而为、誓在必得。让青年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顺应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的生活智慧,也应提到价值观教育的日程中。参考文献[1] 黄希庭,张进辅,张蜀林.我国五城市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心理学报,1989(3).[2] 岑国祯.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 覃江霞.中学生主流价值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4] 林文瑛.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价值的问题还是思考的问题?台湾社会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5] 戴斌荣,阴国恩,金东贤.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9(5).[6]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范文五: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各种观点和观念。自有人类的文明史以来,人类社会曾流行过,奉行过各种人生价值观,然而,这种人生价值观,说到底都是“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的观念,即关于人生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观念。因此,人生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尺度,是以基本评价标准为中心的价值信念,并为一定的人生哲学或人生哲学思想所统摄。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兴衰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中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也引起中学生人生追求全方位、多层次的变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突出职业收入高低评论职业优劣,以追求实惠、安逸的工作为奋斗目标。这必然导致爱业、敬业、勤业和创业意识的谈化。(二)、突出个人追求,淡化社会追求突出个人追求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到中学校园,使部分学生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不顾对他人利益的损害,个体游离于集体之外,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三)、突出人才追求,淡化人格追求人才追求突出追求,淡化事业追求中学生的理想选择和前途设计大多向金钱、享受倾斜,以挣钱多少、而人格追求淡化在中学生身上有明显表现,他们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只注重考试分数的高低,而忽视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中学生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四)、突出功利追求,淡化功名追求。部分中学生不顾现实条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把“优秀”“三好”之类的荣誉抛掷九霄云外。在理想信息上,部分学生重物质轻精神。有钱就图,有利就想,正是部分学生功利思想的折射。中学生人生追求的变迁,严重困扰着中学生的追求取向,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观点,包含着怎样做人、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的看法。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人都与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也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发生联系。怎样做人,实质上就是怎样对待自己,以及怎样对待与自己构成相互作用的其他三组基本关系,即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正是通过对待自我、他人、民族和国家以及自然的关系而实现的。(一) 人与自我生命于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偶然,然而每个个体又不得不最终担当起这偶然而至的生命。一个人该如何为其日常存在的生命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并穿越欲望主体,向自由的精神境域迈进?又如何承担和消化外在的和精神的风暴,锤炼自己的心志,向自我筹划,为自己拓展一方可以安身立命的诗意居所?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许多中学生的精神“迷失”了,人格的精神不复存在,将自我追求置于绝对重要的个人价值实现。在社会与个体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即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崇尚“自我”,兼顾“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中学生逐渐地注重个性,崇尚自由和独立,要求社会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他们信奉“我就是我”的格言,欣赏萨特存在主义的“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反对他人、社会对自我评价设定标准,强调“不需要别人来规定我”,坚持“走自己的路”。当然,这种追求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表明当代中学生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了个人的独立人格。但也存在着从绝对自我出发,无视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存在,在个体和社会之间价值主体向自我倾斜的心态,而且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价值取向也越来越严重。因此,中学生应学会创造自我,超越世俗的拘束而达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升华自我,守住生命的热情;沉思自我,伸展情志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形成整体的人文自我,凸现人文情怀,让生命走向丰富、充盈、绚丽、深刻。(二)人与他人大多数中学生仍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朴实的与人为善的品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友好地、和谐地与他人相处。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诸如市场经济的逐利性、西方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不正之风等等,一些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滑,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误区。不少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偏重个人一边,片面强调个人利益的实现。在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中,当代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尽力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有帮助的、有影响的交往对象,并以之提高、充实和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我们要从理论上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恰当位置,认真培养个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踊跃参与社会改造,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三) 个人与民族和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以关心社稷民生、维护民族独立和保卫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的爱国主义传统,以爱国主义为人生的崇高价值。当代中学生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浓郁的报效祖国情感。他们普遍关注的是“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渴望“中国的深化改革能够成功”。“国家安全”是学生评价较高的价值观,多数中学生认为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和实现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前提。这种价值观的取向反映出当前中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心态。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认为国强民富才能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是,由于社会上腐败现象的存在又使他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许多困惑,对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表示“担忧”。(四)人与自然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人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是人类社会必须首先和着重解决的问题,也是历代中国思想家探索的一个根本问题。当代中学生虽然已能从社会的角度来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但从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上却常常把这一观念置于个人价值实现之后。当审视当代中学生群体的日常行为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废物、浪费水电、攀折花木、甚至践踏草坪等现象随处可见。这也说明中学生还没有足够地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对自己的切身重要性,环保意识相当薄弱。这还有待于在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与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德育工作。人应该活得有价值,应该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正确解决价值取向问题,确定人生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学的、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并付诸实践。价值取向问题是解决人生的价值目标问题即确立什么人生价值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解决什么价值目标,什么人生价值观是可取的,是使我们人生高尚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人生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生的生命线。要使生活有意义,生命有价值,我们必须作出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的选择,而这个正确的目标就是正确对待人个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把人个利益和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为社会利益,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利益,又以个人的发展和完善去促进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中学生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人生价值观,首先应是能以科学的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人生价值观。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仅仅是人生内容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人除了物质追求,还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是促进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人生才会变得更丰富、更灿烂、更辉煌。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一方面,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的基础,没有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没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充分发展;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又依赖于社会集体利益,社会集体利益是满足个人利益的保障和前提,是个人利益的集中表现。引导中学生以集体主义原则主导个人利益的追求,才能如鱼得水,顺利实现个人理想和追求。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以及价值的大小,主要是从他的活动同社会发展方向的关系中,从他对于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来考察。引导中学生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社会价值主导自我价值,才能顺应社会要求,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追求。
范文六:关于新形势下的中学生价值观教育问题我很喜欢这篇文章!收藏到网摘:
自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已逐步进入特殊的转型期,即由计划经济时代进入全面建设市场经济时代的过渡期。如今,以电子网络化为首的尖端高科技迅猛发展,“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瞬间万变,生活节凑空前加快,各种陈旧的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崩溃,迅速形成了一股股新的思潮,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乃至思想意识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学生的价值观也深受影响,并发生了一系列足够让我们警醒的变化。问题的出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省德育模式、方法等诸多环节。笔者拟就中学生在新形势下的价值观方面出现的不良取向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一、新形势下中学生典型的不良价值取向(一)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趋向。我们知道,市场经济的主体体现肯定是货币的社会价值,也就是约定俗成的金钱的利用价值。在经济社会里,除了道德范畴以外,金钱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几乎也囊括了生活的全部,乃至人生的价值。诸如“有了钱就有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至上”等言论、观念都反映了金钱的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显然这是拜金主义的泛滥所致。它的危险在于强调物质层面而忽略精神层面,容易诱导人们偏离道德准绳,从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损害社会风气、其他人的合法权益乃至国家利益,比如为了钱而犯罪。中学生缺少社会阅历,容易受到这类世俗观念的危害,从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而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到同学交际中的势利行为等诸如此类的现象,都是金钱至上的思想意识在作怪。显然,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是各种社会思潮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直接反映着社会价值观。市场经济肯定了市场主体的利益需求,激发了个体追求正当利益的积极性。这些在给经济带来复苏和振兴的同时,也可能诱发中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甚至树立利己主义的观念,使中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二)享乐主义的影响。市场经济建设是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启动、同步发展,由于“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到位,没有做到与经济建设同步前进。因此,在生活中,中学生感受更多的是物质的不断丰富和消费的日益加码,在不知不觉中注重了经济利益获得和自身享受满足,从而使金钱拜物、享乐主义等消极观念在中学生头脑中滋生暗长。那些攀比奢侈、浪费物品等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潜移默化。市场经济建设必须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而法制建设则是一个逐步健全、逐步完善的过程。这必然导致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会出现一些漏洞,使一些不法分子钻空子。一些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现象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理解。现在,不少中学生对待劳动问题就表现出非常消极的态度。毫无疑问,市场经济体系的自身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心智尚处在发育过程中的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初中生要从纷繁的现实世界里选择和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是很难不出问题的。二、如何矫正中学生的不良价值取向(一)依赖国家自身建设调整,营造一个纯朴向上的社会环境。教育尤其是德育,社会环境的优化特别重要。“孟母三迁”的千古佳话就是一个例证。我们要寄希望于国家的自身建设与调整,力争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纯朴向上的社会环境。国家是宏观的强力机构,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显然依赖于它的力量。对年轻幼稚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很大负面影响的因素必须予以铲除,有关部门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铲除野蛮、愚昧等一切不文明行为滋生的土壤;加强法制建设,严惩一切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勾引、诱骗年幼无知的学生的犯罪行为;加强党风建设,促进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明是非,正视听,净化中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中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二)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青少年学生处于从童年向青年,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发展过渡时期,此间他们的价值观虽然还未真正形成,但是相对模糊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受家庭父母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现代教育中也日益显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势利导,潜移默化,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德育的主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三)强化切实有效的学校德育。首先,学校要确保素质教育中德育先行的主导地位。从措施上要总体规划德育工作,把各类学科的课程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主动向学生介绍市场经济知识和发展规律,加强正面教育。一方面,学校要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创新机制。从德育工作模式到德育内容乃至具体实践,都可以多元化尝试,不断提高学生进行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自我调节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良好的、活泼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操。校园优美,师生举止文明,布置井然有序,对净化青少年的心灵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外,学校要与家庭、社会保持充分联系,了解情况,互通信息。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举办讲座,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使学生始终处在健康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之中,使广大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操的陶冶,在日积月累中得到理想的升华。新时期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研究 ( 10:11:42)转载▼标签:
分类: 教学心得教育研究教育序
言教师代表着社会智慧的部分,肩负着引导社会前进的历史使命,正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首歌中所唱: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然而面对每年均会出现的部分“另类”学生,他们的言行思维往往为社会所不容,严重的违法犯罪。其成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小小年纪就承受了丧亲之痛,有的是父母离异,有的远离父母,有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有的是过早的经历了暴力教育,,,,有人断言,现在这一代的孩子极度自私,缺乏理想。这句话也许过于夸大,过于绝对,这个结论也过于极端,但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出现“另类”学生太正常不过,但每当从新闻媒体上看到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报道时,当我们听到受害人饱含血泪的讲述时,当我们看见铁窗内那一张张稚气未退的脸孔堆满忏悔时,我们还能心安理得的认为这是正常的吗?当我们想起“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时,我们的心还能平静吗?当“不良儿童乃失败教师的象征”这句话在教育系统内广为流传时,我们是否该审视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思维呢?关键词:新时期
教育 研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一直呈上升趋势,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贩毒和环境污染称为“三大社会公害”,其中青少年犯罪排在第一位。从全国看,根据权威部门提供的资料,青少年犯罪率约3.9﹪左右。现在正在逐年升高。典型调查资料表明,青少年初次违法的高发年龄段为10岁至17岁;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4至18岁;重新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8岁至22岁;暴力犯罪和其它的高发年龄段为15至25岁。一些未成年人从11岁至12岁就开始犯罪,到14岁至15岁时就已经能作大案;而且不满14岁的少年儿童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出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有资料显示,我国近10年来的犯罪增长率已过24%(尚不考虑1992年起将立案标准上调的因素)(1)而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据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在年的10年间,14—25岁年龄段的犯罪占全部犯罪人数的比重一直维持在70%以上,自1990年以来的近10余年,这一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2)这中间,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我们在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上,也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其中不少是骇人听闻的重大恶性案件。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得到了我国有关部门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颁布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可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结合新的社会实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进一步深入探析预防对策,仍然显得迫切而重要。目前,对这一问提的成因认知上,普遍停留在以下几个方面:1、孩子自身素质低下;2、家庭教育缺失;3、学校教育过分追求高分;4、社会的不良影响。这些分析与认知的程度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事实上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问题。成功已经是一个社会化的模糊概念,一些人将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这就带来了价值取向上的单一性、功利性与盲目性,忽略了作为社会人应该提高的文明程度,以至于扭曲了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传统的价值观体系有其合理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局限性没有随着社会的变革得到足够的调整与改进,重农轻商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体现,在这种视角下,人本身一些合理的物质诉求受到了压抑,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兴起后,这种压抑太久的物质诉求被释放出来,并迅速膨胀,继而演变为极端的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如同一个乞丐突然得到大笔的遗产,一时之间手足无措,社会上一部分先富人群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一些“暴发户”的嘴脸,于是富不过三代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一个极端迅速地转到另一个极端,传统价值观中的优秀成分也在我们充满功利的目光中渐行渐远,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人们盲目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成为了“死角”。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指导性,而教育现实的表现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成为了木桶理论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失去了人文的滋养,离开了道德的约束,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性心态就会是一种必然,这种心态甚至影响到了我们一贯认为淡泊名利的学术界,成为了“文化快餐”的催长剂。一边是表面的繁荣,另一边是深刻的精神危机,苍白无力的说教不能掩盖事实并不多的社会阴暗,这并不多的社会阴暗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将会像电脑病毒一样快速地进行自我复制,并不停地对健康的社会系统进行感染,最后导致系统的崩溃,这种结果将是所有人无法承受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正确的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如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不管什么样的教育都要通过“途径与方法”,“内容与形式”才能得以体现。纵观我们现有的教育途径,全社会基本达成这样一个认识,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途径,而这三个途径均面临着一些窘境。家庭方面:根据一份关于中国离婚率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离婚率增长迅猛。2004年中国离婚人数达161,3万,同前一年相比上升了21.2%。这是中国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与此同时,据中国全国妇联公布的资料,全国30%的家庭中有动用暴力的现象。据调查显示,有6成少年犯来自离异家庭。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心理蒙受了巨大的伤害,心灵被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转向。一些家庭盲目祭起“一切为了孩子”的大旗,牺牲了孩子的天性,将孩子的周末奉献给了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社会培训班,在他们看来付出与收获成正比例关系,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大,期盼在越来越多的付出之后,那些才艺型的证书等级会越来越高,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将众多的“家”汇集一身。于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与孩子发出“松绑”的呼声,可是这些呼声在家长们急功近利的精明的愚蠢背后,变成了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学校方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这种导师的身份出现。并声言如果世界上没有银行家,天底下将充斥贫困,如果没有警察,社会上将充满罪恶,如果没有医生,大地上将会是瘟疫横行,如果没有教师,人世间将只剩下愚昧。在教育一线,千千万万的教师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为了学生一丁点的进步而欢欣鼓舞,为了学生的错误而恨铁不成钢。于是,深夜小窗上批改作业的身影,背上挎包顶风冒雨家访的背影,学生病床前的守护和问候的笑颜,被定格成感动世界的温馨画面。我们总在不厌其烦地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证明,我们是对的,我们就是权威,盼望他们沿着我们预先设定的方向,顺利走向成功;我们向行为习惯或品行有问题的学生证明,他们错了,然后希望他们在自责中幡然悔悟,于碰壁后浪子回头。有些人以为,严师出高徒,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完全是好老师造就的;一部分人认为,物必自腐而后生虫,那些问题学生则是自己不争气,责任与罪过是他们自己,要么是社会或者家庭的责任。我们总是以为,自古以来老师是上了神坛的,可以居高临下地指导我们的学生,引导我们的社会。而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番情形,相当多的人家早已取掉了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神坛,在一部分孩子的眼里,教师是一群“穷酸”,是一群“失败者”,没有成功可以教给他们。社会方面:面对横流的物欲,社会上沉渣泛起,假冒伪劣盗版一度充斥街头,从低级媚俗到色情凶杀,从“傍大款”到“包二奶”,从非法同居到闪婚,从网恋到离婚,从盗窃抢夺到走私贩毒,从偷渡到闹“藏独,台独”,凡此种种,无不体现着极端的畸形的价值取向,虽说这些仅仅是极少数,其对社会产生的破坏却是极其巨大的。从手段上来看,当有个别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的苗头时,我们简单的说教难以奏效,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手段与权利;当学生看到一些社会的阴暗面时,我们往往给出一些解释,可是那些解释苍白到了无力。从方法来讲,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还停留在“口号式”、“标语式”的水平上,在一些刊物上不乏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章,可是语调枯燥僵化,面孔刻板傲慢,行文如同“八股”,令人望文生厌。从内容上来讲,我们只知道“三个面向”,“三个一切”,只知道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是这些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和修养却说不清道不明,讲起来豪言壮语,做起来缺乏可操作性。每个孩子由懵懂无知的顽童到青春萌动的青少年,他们无力改变自身成长的环境,他们无法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他们稚嫩的双肩更难以承受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间四分五裂的现实,他们的心理处于不良心态的重重包围之中。如何让我们的人生观教育得以落实,我认为分为两个部分加以解决,一个部分是已经产生严重问题的学生,可以依靠心理咨询来逐步解决;另一部分就是后来者,要最大限度解决这部分学生不再承受不该承受的侵蚀,我们需要做好的是:1、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幸福家庭观的教育,因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要为人父母,政府立法部门要进行相关的立法工作,降低社会离婚率,为将来的孩子们营造温暖的家,让他们的心灵不再漂泊。2、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教育方式的研究也要真正的面对生活,贴近生活。3、对社会不良现象,要给执法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改变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的局面,让网络上不再有不良信息,网吧中不再有未成年人的身影。4、给学校管理者以足够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有效和有力地推动和约束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电子媒介和网络的盛行,全球化、城市化的宏大浪潮,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的精神危机的凸显,,,,在历史的尺度上,这些都是当今人类共同的时代肖像。全球化使我们第一次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中,城市使大量陌生个体聚集,现代家庭已不再能给人以安全感,,,,面对时代的挑战,教育何为?回归生活的教育,应关注时代境遇。道德教育固然不可能独负重荷,却可以用自已绵长而坚韧的力量,给孩子们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让他们能够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洞察未来的方向;给孩子们一盏心灵的明灯,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再感到畏惧。浅谈当前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当前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无论是对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还是对加强当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说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剩余2328字)阅读整篇文章浅谈小学教师课堂道德 本期内容介绍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范文七:价值观是指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观念体系[1],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国内对于价值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杨国枢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其后,黄希庭组织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课题组[2]。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其社会化的一个过程,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个性的形成。因此,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中学生,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学生价值观现状中学生价值观是中学生对价值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追求,是影响中学生决定行为目标、选择行为方式以及解释行为结果意义的核心因素,是现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的根本和突破口。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取向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作为生长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并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当代中学生,他们的价值观与以往其它时候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不同。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郑州市和周边农村中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学生共137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69人;初一学生23人,初二学生34人,初三学生25人,高一学生20人,高二学生15人,高三学生19人;城市学生54人,农村学生83人。问卷包含六个维度:自我关注、社会责任、锐意进取、良好心态、宜人利他、物质享受。对这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中学生有自我关注的占45.1%,有社会责任感的40%,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占30.76%,良好心态的占30.72%,宜人利他者占30.63%,物质享受者占30.16%。从调查分析的情况看,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的,其中自我关注所占的比例最高,物质享受最低。其关系是:自我关注>社会责任>锐意进取>良好心态>宜人利他>物质享受。通过调查,中学生价值观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生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人生观生存无动力,生活态度消极,过多的索取而不愿付出。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生活抱消极态度,“郁闷,空虚,没意思,无聊……”这样的字眼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同时他们又认为应有不同于父母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表现出“自我肯定和自我坚持”。2.缺乏道德意识,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日益多元化的个人选择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他们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自我表现轻道德品质。虽然多数中学生有道德规范意识,但他们对道德的作用及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模糊。也有一部分中学生对社会上的虚假行为没有正确的认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缺乏对父母和长辈的尊爱,孝意识淡漠。3.贪图享受,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首先,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一些年轻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把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作为自己追求和奋斗的目标。”[3]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打破了长期的平均分配和低收入的现状,穷富差别拉大,一些有钱人的高消费和炫富现象使一些中学生看到了金钱的巨大作用,导致他们在金钱和利益面前迷失了方向;二是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使一些年轻人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转变,致使他们无心学习、迷恋网吧[3]。羡慕有钱人,盲目追求高消费的消费观在现代中学生中较普遍。4.文化价值观存在盲目性现代中学生追星普遍,崇尚外来文化,人际交往功利性强。学生“追星运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潮流,崇尚外国大片,认为外国片“拍摄技术高,视觉效果好”,并且“喜欢外国大片所反映的外国文化”。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强调互相利用,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总的来说,当代中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在他们正视公理和社会规范的同时也不忽略个人品德的要求和个性的发展。中学生是心理发展的激变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转折点上,价值观是他们人生发展的航标和导向。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和多元发展的社会里,价值观的导向对他们的人生发展尤其重要。因此,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的中学生,对他们的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二、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中学生价值观常常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同时,家庭因素及中学生自身因素也是影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原因。1.社会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学生价值观的发展面临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新格局的变化,个体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文化精神张扬,社会的多元化、个体收入的差异、人际交往关系的功利化和复杂化,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由于社会的发展逐步呈现开放性、民主化、多样性特征,多种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使中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不知所措。2.学校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基础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学会做人”等方面的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加上新时期中学内部存在着管理上的问题,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没有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群体发展与自身发展、知识的获取与经验的获得、传统与现代等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中学生价值观存在着与教育目标相背离的问题。3.家庭的原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部分中学生由于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人格。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4-2-1”家庭增多,孩子过度受到父母和双方祖辈的溺爱,慢慢使他们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分严厉,或恨铁不成钢,经常打骂,使孩子造成逆反心理,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三是父母文化程度偏低,以及教养方式不当等对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直接产生影响。
  4.中学生自身的原因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学生的性别、年龄、成绩好坏对价值观有显著的影响,男、女生在价值观类型上呈现不同特点[4]。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社会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私自利以及漠视社会规范化的中学生在逐年增加,这给我们当代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三、中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几点建议总结当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我们应该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责任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有效地发挥价值观教育的导向功能,从而帮助中学生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中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避免走入心理误区。首先,社会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重视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落实相关措施。大众媒体要正面宣传报道社会的主流和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多办一些有益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娱、体育、科技活动。相关部门应坚决取缔非法出版物,开展“网吧”整治工作,对校园周边的环境进行管理。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承认和包容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大力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与并不阻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各种非主流价值观共生共存、和谐相处。其次,学校要积极构建健康、活泼、丰富的校园文化,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并付诸实施,让中学生了解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并予以内化。学校教育是一种导向,学生在学校受到什么样的教育、经历什么样的生活,就容易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学校要正确引导学生,多组织一些有利于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影响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再次,要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子女最初的价值观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从身边小事做起,对孩子进行价值观教育。与此同时,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注重家庭文化建设。最后,中学生自身要进行自我教育,将学校、家庭的教育内化为自我要求,付诸行动。与教师、家长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综上所述,中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加强中学生价值观教育需要我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努力,用一些高尚的价值观去引导、教育中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念中的偏差,让他们的天空更加明亮。参考文献[1] 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2]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3] 韩文根.中国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由青少年孝道缺失引发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11(6).[4] 陈强.绍兴市区初中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调查与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责任编辑 杨 子)
范文八:中学生价值观自测问卷测验说明:中学生价值观自测问卷主要用来了解中学生价值观的类型,请根据看完题后第一反映进行作答,不要有所顾忌,答案没有对错之分,谢谢参与。试题题目:1.很旱就想去一个地方,目前各方面都很配合,这时你会赶快定计划
B.否2.很旱就想去一个地方,目前各方面都很配合,这时你会想走就走
B.否3.假日正想做自己的事,但刚好有个赚钱的机会,这时你会还是按预定计划行事
B.否4.假日正想做自己的事,但刚好有个赚钱的机会,这时你会接受赚钱的机会
B.否5.电视出故障的时候,你会不看也罢,还是放着
B.否6.电视出故障的时候,你会马上请人修理
B.否7.当你独坐公园,见情侣亲热,这时你会觉得他们真羞耻
B.否8.当你独坐公园,见情侣亲热,这时你会心想何必要在这个地方
B.否9.欲搭乘9:00的火车,这时你会尽早出门
B.否10.欲搭乘9:00的火车,这时你会只要能赶上,不必那么急
B.否11.拼命在做的事却做不好,这时你会停止做而改做别的事
B.否12.拼命在做的事却做不好,这时你会更拼命地做
B.否13.车上杂志广告中,有报道你最喜欢的歌星的文章,你会心想赶快买来看
B.否14.车上杂志广告中,有报道你最喜欢的歌星的文章,你会不一定非买不可
B.否15.看书看到不懂的字,你会查字典A.是
B.否16.看书看到不懂的字,你会不在意地念过去
B.否17.在街上突然遇到教过你的老师,这时你会向他打招呼
B.否18.在街上突然遇到教过你的老师,这时你会避开他的视线
B.否19.聊天时,听到你认识的人与人同居,这时你觉得并不在乎
B.否20.聊天时,听到你认识的人与人同居,这时你觉得怎么会做这种事
B.否21.半夜里听收音机,恰好有你喜欢的专辑,但要到明天早上5:00结束,这时你会听完为止
B.否22.半夜里听收音机,恰好有你喜欢的专辑,但要到明天早上5:00结束,这时你会为了不影响学习,而打消此念头
B.否23.当父母亲说24.当父母亲说25.当你被老师说26.当你被老师说27.假日逛街,其中有个朋友穿着最流行的服装,你会也想穿,问朋友哪儿买的
B.否28.假日逛街,其中有个朋友穿着最流行的服装,你会觉得赶朝流,真无聊
B.否29.坐在车内,前面有个老太太站着,这时你会依然坐得好好的
B.否30.坐在车内,前面有个老太太站着,这时你会把座位让给她
B.否31.接连几个放假日,朋友找你去登山,但你觉得会很累,你会不好意思拒绝,还是去
B.否32.接连几个放假日,朋友找你去登山,但你觉得会很累,你会拒绝
B.否33.听到学校的同学得了奖,你会认为跟自己毫无关系
B.否34.听到学校的同学得了奖,你会认为自己也以此为荣
B.否35.和四五个朋友计划去旅行,这时你会让别人定计划
B.否36.和四五个朋友计划去旅行,这时你会自己筹划
B.否37.听到认识的人因批评公司的措施而被解雇,你会觉得社会本来就是这样
B.否38.听到认识的人因批评公司的措施而被解雇,你会感到愤慨
B.否39.车内挂有禁烟标志,而有人在吸烟,这时你会非去告诉他不可
B.否40.车内挂有禁烟标志,而有人在吸烟,这时你会假装没看见
B.否41.跟交往的人发生关系而怀孕,这时你会非结婚不可
B.否42.跟交往的人发生关系而怀孕,这时你会想到堕胎
B.否43.在没有人的道路上,捡到钱,这时你会想收起来
B.否44.在没有人的道路上,捡到钱,这时你会交到警察局
B.否45.有人向你说:“为了交通事故的遗儿,请你捐一元钱也好。”你会照他说的捐款
B.否46.有人向你说:“为了交通事故的遗儿,请你捐一元钱也好。”你会不理不睬地走开
B.否47.国际赛中,裁判不公而引起公众骚动,这时你会也想和人家一起发泄
B.否48.国际赛中,裁判不公而引起公众骚动,这时你会认为应该生气,但不应用暴力A.是
B.否49.整理书柜,看到没用完的笔记,这时你会认为没有用把它丢掉
B.否50.整理书柜,看到没用完的笔记,这时你会留下来以后还可以用
B.否51.车中有人正激烈谈论“人生应该如何生活...”,你会认为与我无关,不去听它
B.否52.车中有人正激烈谈论“人生应该如何生活...”,你会认真听听他们说些什么
B.否中学生价值观自测问卷
范文九: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摘 要]中学生是科学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关键时期实施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关键字]中学生 价值观 培养我们经常说:中学生是人生观、世界观成熟的时期,是科学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这关键时期如何实施中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我粗浅的看法,与教育界同仁共同切磋探讨:一、 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价值观的教育中学教育涉及的科目是非常广的,每一科都可以渗透价值观的教育。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在中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要渠道作用。比如,物理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就可以在介绍牛顿生平时有机的渗透人生价值的教育。牛顿前半生以承认物质第一性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定律,但他在后半生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花了25年时间研究神学,企图证明上帝的存在,结果一事无成。通过讲述,可以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价值观。再如历史教学中,可介绍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等历史事件,向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总之,各科教学都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的渗透价值观的教育,不过一定要防止生拉硬套。二、 学校要为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正面导向作用学校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要为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进行正面导向。中学生正处在思考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进行价值选择的时期,也是接受价值教育的最佳时期。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价值观、利己主义价值观、功利主义价值观等消极的价值观在校园里也很盛行,学生面对这一切,由于判别力较差,很容易被个别现象所迷惑,产生信服论。作为学校,面对这一现象不能任其自然。在社会价值呈多元状况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旋律价值观,大胆对社会生活中消极的价值观在学校中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和抵
范文十:浅谈当前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当前的初中生,是生长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文化以及外来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都在深刻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准确了解和把握我国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无论是对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还是对加强当代学校学生文化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说:“明确而坚定的价值观的有无是区分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康、心理是否成熟的标志。”说明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令人堪忧。一、中学生常见价值观问题1、缺乏理想、崇尚权力和金钱、崇拜明星。思想品德课经常会提到理想这个话题,然后大多数孩子都说不出来,没目标没计划,更不用说理想,来学校就是应付家长和老师,属于做一天和尚都懒得撞钟的类型。不然就回答长大当大官、当明星、当老板,穷奢极欲地生活,好像一切都是可以不费力就唾手可得的。其实他们根本没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坚定的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和毫不畏惧的信念。空虚、享乐、自私,价值观开始错位。2、缺乏独立、依赖他人。学习的过程少不了刻苦努力,少不了独立思考,可有的孩子不愿思考,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根本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去解决眼前的问题,要么求助他人,要么直接放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价值观对人行为的影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