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南京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政权的性质及其作用

国民党南京政府现代化要素初探
国民党南京政府时期,中国一度确曾发展较快,并达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最高水平。即便如此,中国仍然没有消除人民贫困、经济混乱和阶级对抗等严重问题,实现国富民强。事实也最终证明,国民党南京政府并非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最佳领导者。南京政府的阶级性质固然是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同样的阶级性质,南京政府为什么比北洋军阀政府更具优势?又何以解释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呢?如果把阶级性作为全部答案,显然过于简单化了。笔者认为,阶级性的局限必然要通过政府要素及其活动体现出来,因此需要对政府要素进行分析,以更清晰地阐明问题。后发现代化中,政府作用受限于三种根本的现代化要素:政府意识、政府资源和政府能力。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政府作用的差异,都可以由此得到说明。本文即试图从这三种要素入手,探讨南京政府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一、南京政府现代化意识的突破和局限政府现代化意识,是指政府对现代化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认知和反映。它是制约政府作用的首要因素。晚清...&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一、引言中国学生大规模放洋留学的风气始于自强运动之时。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败于西方强国,被迫开放沿岸城市通商,经济自主也受到蚕食。1860年以后,较有识见的朝臣开始具备了解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军事的急切性,故先有建同文馆学习外语,翻译西方名著,后有办江南、金陵、天津各制造局。两者都旨在将一部份切合中国实时需要的技术转移到中国。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固然在之后三四十年全面显露,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却能一点一滴地累积。在这段时期出洋留学的中国学生亦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清末学生出洋留学,以1872年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为先导,但至清末,则以留学日本人数最多。年间,多达八千多人[。1]留学德国的风气,始于1870年代之后。1870年之前,国人对德意志诸邦所知甚少。谢清高1820年所传的《海录》对之描述仅数十字。林则徐编《四州志》,魏源著《海国图志》,亦仅依赖少量传教士著作、欧洲人游记和中国人之间...&
(本文共8页)
权威出处:
在近代留学史上,中国学子负笈德国占有重要地位,其高潮主要是北洋政府晚期和南京政府前期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本文拟依据所见资料,将南京政府时期的中国留德教育情况做一简略述评,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的进展。一中国青年留学德国,始于晚清,主要是在洋务运动期间,到那里学习军事及造船技术,不仅学科单一,而且人数少,影响不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学子涌进德国,仅1924年的柏林一地,就有中国留学生近千人1。1925年后,德国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马克回升,物价和生活费用居欧洲之首,中国学生开始减少。1925年为232人,1926年为214人,年为193人2。南京政府建立后,起初因忙于军事政治,无暇顾及文化教育,留学政策仍依从前,在德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继续呈下滑趋势,年为174人,年降到153人3。1929年训政开始后,南京政府重视了留学教育,经过对留学政策的修改,随着中德关系的密切,进入30...&
(本文共7页)
权威出处:
I. The Authorities’ Concern over this Incident and the Measures Taken In the evening of 24th December 1946, a girl was raped by an American soldier in Beiping, the ancient capital of China. The victim, Shen Chong, was a student of the Preparatory School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and Pearson, the rapist, was a soldier from the US Marine Corps. Joint investigations and questioning conducted by officers from both the Bei...&
(本文共13页)
权威出处: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状况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民国时期的教育,尤其是从民国元年到抗战爆发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承前启后,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其中,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间,是民国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时期[。1]随着国民党在党、政、军方面的统一,蒋、桂、冯、阎联合北伐及东北“易帜”,使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与此同时,由于这一时期社会政局的相对稳定,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教育管理的渐次完善,使各级各类教育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历史是一个整体,研究教育发展史通常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两个角度入手。近年来,学术界对民国时期教育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制度方面的成果也很多,其中关于此时期高等教育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中等教育方面尤其是中学教育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中学是继小学教育之后实行普通教育的中等教育机...&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1936年发生西安事变。跟随蒋介石到西安的高级将领住在中旅社所属的西京招待所。事后南京政府曾给西京招待所法币500元作事变中损失的补贴金。中旅社奉化雪窦山招待所,原为游山人士下榻而设,自从西安事变后,即为南京军事委员会包租,以借囚张学良之用。中旅社奉化雪窦山招待所的钱经理是个厚道人,他敬佩张学良的人品,所以在张被软禁雪窦山这个时期,他对其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尽量提供方便,多方照顾。他每次到上海等地办事,就帮张学良买些需要的东西,有时还充当邮差,悄悄地为他传递信息。时间长了,张学良总觉得过意不去,常对钱经理说:“你这么一个小旅行社,给我包下来,怎么过得去啊!”钱经理却不在乎,也总是乐呵呵地说:“没关系,有人付钱,你放心住着好了。”张学良还是于心不忍,有一次,又谈到此事,钱经理还是用上面的话作答,张学良却不同意了,并提出了他自己想盖房子的设想:“钱经理,我反复想过了,既然我短时间走不了,长期住旅行社,也不是办法,这样吧,我给你一笔钱,...&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吴贤辉: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出处: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302&
作者:吴贤辉&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一定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它不以某个人或某个集团的意志为转移,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不同的个人、阶级、党派又总是带着各自的意志、目的,参与历史的运动,并力图促使历史的发展与自己的愿望相一致。这就使得历史发展呈现出一派波澜起伏、多姿多彩的景象。这其中也就包含着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历史正是在众多的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向前发展的。个中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偶然性最终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二者关系是辩证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历史问题时,既要注意必然性因素,又要注意偶然性因素。如此,我们反映出来的历史才能够有血有肉,才能够更加接近客观事实。
&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正是由许许多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离开了对南京国民党政权的阶级属性,社会基础,政治行为模式,政党及军队状况等等内在的必然性因素的研究,无法说明为什么它必然走向来亡;而没有考虑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抗战胜利后中国特殊的政治局势的影响等外在的偶然性因素(相对于这一政权自身而言)的作用,则难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它会在抗战胜利后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如此迅速地走向崩溃。
& 学界关于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历史必然性问题,目前已有了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如张益民的《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历史必然性》(《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第一期),忻平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二期),易劳逸(美)的《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等等。本文接受他们的一些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一些内容恕不作详细的阐析。主要就中日战争及战后中国的政局这二个偶然性因素,探讨它们如何同国民党政权灭亡的必然性因素共同作用,促使这一政权迅速走向崩溃。
& 南京国民党政权走向崩溃是必然的。因为,从政权的阶级属性及社会基础看,它只是代表少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自始至终与广大民众相对立。就是少数的地主豪绅及资产阶级也并没有一直作为它的忠实的同盟者。因而它极其缺乏社会基础,犹如一幢建构在沙滩上的大楼。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国民党政权统一的背后是一盘散沙,地方势力始终拥兵自重,各为已谋,不买中央的帐。从政治行为模式上看,国民党政权其实完全承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套政治行为模式,由于本身的阶级属性及由此而造成的北伐过程中的&政治南伐&,致使封建遗老、旧政客、军阀等投机分子纷纷涌入,因而极具封建腐朽性。以权谋私,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办事推诿拖拉等等封建毒素弥漫于政府的上上下下,因而这一政权在行为上极其低效无能,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从党自身的状况看,由于1927年的清党,把优秀分子清除出党,而腐朽投机分子乘虚而入。又由于背叛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背叛了中国革命,致使国民党从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党逐渐变为腐败无能的党。如此腐败的党,直接动摇了它所领导的政权。从这个政权的一大支柱军队的状况看,国民党军队貌似强大,实为一盘大杂烩,除派系林立外,又都极其缺乏军事及政治素养,因而战斗力低下。这样的一个政权,在现代社会里,自绝于人民,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 然而,从中日战争爆发前的形势看,当时人们无论如何预料不到国民党政权将在短短十几年之后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所推翻。一方面,因为它打着孙中山及三民主义这块招牌,欺骗人民尚有效果,其自身的弱点在未经激烈的社会动荡前还不会立即充分表露出来;为巩固其统治,从30年代初起,国民党政权着手进行经济建设、政治改良、剪除地方恶性势力等工作,尽管因为政权自身的性质特点决定了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厚爱无需多言
你说你有点难追
肿做大型的,挂
新的一周加油!?
,爱笑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差!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问题详情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A.地主阶级政权B.资产阶级政权C.城市买办和乡村豪绅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A.地主阶级政权B.资产阶级政权C.城市买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D.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政权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B.民族资本主义C.官僚垄断资本主义D.个体经济2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A.积极防御的思想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辩证统一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D.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4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特点是(&&)A.保持党的优良作风B.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C.着重从思想上建党D.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我有更好的答案
相关考试课程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