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金刚经利用金刚经来修行

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转载
壹、金刚经与大般若经的关系概论
这是本人第一次正式要讲佛经,而一开讲就讲大家耳熟能详的《金刚经》,但它确是比较深邃的经典。一般讲《金刚经》的前辈、长老,大多
偏重於名相及文义的解释,而我认为讲《金刚经》,除懂得经义外,还要将修行上的方法与境界相配合,不是只有懂得名相及经义就好,还要能从经文及名相了解後并能实践它。有时候光懂得名相,还不能真正的了解《金刚经》,您要能从修证上、心地上、逆境中、证量上去印证《金刚经》所说的道理,这样才能知道是否有办法做到《金刚经》上面所说的法要。故我们讲《金刚经》所订下的题目是:「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因此我要讲的《金刚经》包括叁方面:一个是解、一个是行、一个是证,解行证这叁方面都要具足,修习《金刚经》才有意义。
二、金刚经在般若经中的功用
要说明《金刚经》,当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起,因《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在阐述以般若智慧度到彼岸,而般若的意思及内涵,在後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有六百卷,《金刚经》是第五七七卷,五七八卷後至六百卷是在讲般若理趣分及六度波罗蜜多,尤其是最後的十六卷是在讲六度---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忍辱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禅定波罗蜜多,及最终的般若波罗蜜多,这六度是修佛道与外道不一样的重要地方,若不依之而修,其境界所得都是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凡夫,不能得脱离叁界之修证。
大家都了解「波罗蜜多(paramita)」就是「彼岸到」、「究竟」的意思,印度、东南亚语言系统,都跟我们中文不同,名词、所有格及受格是倒过来的。我曾经是技术外援人员,住在泰国两年,泰国话说「我的妈妈」说成:「meya
pon」,「meya」是妈妈,「pon」是我。所以东南亚、印度这一带的语言,跟我们中国话不同,是倒装句的语句比较多。
《金刚经》是简洁的名称,在经典上全经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一般通称为《金刚经》。要讲《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以前,虽然此经包含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里头,但既然要演说《金刚经》,首先要了解,《金刚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功能有何不同。从标题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端倪,《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首重在断修行者的业障,因般若智慧有如金刚钻石一样坚硬,故能断一切修行人在修行中所现起的业障;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在讲以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度过一切修行上的境界,修行人不要一有善境界就执着,如修色界、无色界禅定,当修证有个善境界时,就要用「大般若波罗蜜多」来超越、来度过。故前者适合我等未开悟或已开悟的行者,因有很多的业障或魔障要克服,故要用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而後者适用於大小乘行者或世间禅行者,遇有善境界时要用般若波罗蜜多来度过,不然就会受感召而出生於色界天、无色界天,因而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大道。
叁、五时判教之说
<font COLOR="#. 前言
佛陀成道後叁七天里讲完《华严经》以後,他就想要入灭了,他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太顽劣、太刚强,非常难度,因此世尊想要入灭。这时大梵天王便出来劝请世尊住世教化,说世尊您不可违背当初您在因地菩萨位时,曾经发过大愿:「有一天成佛时,要度众生!」在梵天王的劝请下,世尊便不入灭,世尊悲愿大起,所以才住世开始教化众生。
世尊住世後开始依次说戒律善行,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法华经等。一般修善行的人,我们可看成是小学生的课程,因他门修习的是欲界人天的果报。若你喜欢四圣谛(苦、集、灭、道)、十二因缘观法、卅七道品等法,还喜欢守戒律、喜欢修禅定,这些都是在「阿含期」
面的教化,算是初中的课程。「方等期」可说是高中课程,也是大学的预科,要进入大学的先修课程,这里面修习小乘法中,有大乘观念的佛法加入,故说「方等期」,若您喜爱大乘经典,那可能是高中的程度了。
而我们现在讲「般若期」的经典,等於是大学程度的课程一样,你对这个《大般若经》很有兴趣,就是在修学大乘的般若智慧,已有大学程度了。若能够参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面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学习,也就是有读到大学的资历了,故您们要认真的听讲《金刚经》,不要时来时不来。
最後是「法华涅盘期」,可说是研究所的课程了,法华期是在讲一乘佛法,是在讲行菩萨道的方法。另佛最初证道後讲的《华严经》是高不可攀的菩萨法,其实会《法华》境界就会《华严》境界,《华严经》与《法华经》可都是在讲心量证後的神通变化,这两部份的经典是一样的,是属於研究所博士班的课程了。
<font COLOR="#.佛陀权宜设教之说
我们讲《金刚经》等於是在讲《大般若经》里的一部份,《大般若经》在五时判教中,释迦牟尼佛弘化期间,是在哪一阶段?我们把「华严期」除掉,以善行期(欲界天)、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法华涅盘期划成这五个阶段,当作五阶级,《大般若经》可说是第四阶级的课程。
世尊卅一岁时开始讲经说法,至八十岁时入涅盘,讲经共四十九年,终无说一字,不要说世尊有所说法,因为那是方便之说,从小学生、初中、高中、大学方便教导,不讲并不知道佛法过程是如何修成,不用一些语言文字不能说明让初机者了解,故乃行方便之说。《金刚经》
面也说:不要说佛有所说法,不要有这种观念,何以故?若说世尊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为什麽这麽讲?意思是真正的佛法从心地起,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不必言说、不落文字,一乘佛法只有用心去体证,证後离一切相,不即不离,故不必言说,有所说也是权宜设施而说。
世尊当时依众生根机不同,才分段的从世间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到最後八年间,才宣讲实际的佛法---只有一乘佛法,也就进入所谓的「法华期」。此四十九年间分五个时期,说不同属性的佛法,是为华严期、阿含期、方等期、般若期、法华涅盘期等五时演唱经义。
<font COLOR="#.世尊大略的五时教化期
对小学初中生而言,不能一开头就教导他们大学的微积分、叁角函数、物理等,这样他们是不能接受、也听不懂,所以从哪
讲起?从安般守意法门开始,你要学习打坐,首先要从呼吸开始学起,如何呼吸?呼吸法要怎麽练习?心要怎麽守住才能不乱?先从外境诸缘断掉,再来修内心不执着外境,甚至讲一些宇宙存在的什麽现象?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为什麽会成立?要修善行就要守戒律,、、、,初期都是教一些比较基本的法门,这些是属於「阿含期」
「方等期」是修小乘禅观,快要跨入大乘的根机,本期间大部分所说都是属於大乘的佛法了。高中的佛法有境界、也有所执着,譬如世间禅的四禅八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十遍处等,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之间会出现的禅修境界。有以上的禅定修证,若不向此等行者说明心量的空、无相,不能去执取一切境,此等行者就会执取其境而住於色界、无色界等天界的果报中,终究未能得解脱叁界之境。
但是一到大学时,是属「般若期」,要把这些修证境界体悟後超越或推翻掉,修行过程之间所修证到的,一到「般若期」都要把它化空、不执着,如何做到这样呢?就是以般若智观一切境无所有、不可得,脱离一切业缘的纠缠,这也就进入第四的「般若期」。
到最後该学也都学习了、该了解的也都了解了,接着导引大众入「法华期」,此期所讲的经典是属於研究所的课程了,学一些心量神通变化的事。再加上世尊要涅盘(2月25日)的时候,一日、夜间讲《大般涅盘经》。天台宗把这八年的法华期所讲的经与一日、夜的《涅盘经》讲解,归划成为第五期,成为「法华涅盘期」,你要了解释迦牟尼佛住世当中的弘化过程之间,就是上面所讲的这个样的。
当一个人有天也能开悟了,大概也是这样子,刚开始接触的信众,是与你解悟比较相近的人,您能教导他们,这些人教导得差不多了,接着没有人可以教导了,就只有倡导现在所谓的「人间佛教」。有的禅师以前所教的,大多是比较高水准的,博士、医生、公务员,高等知识份子,、、,这些人教完了以後要教谁?不得不走入人间佛教,其实就像当时世尊从「阿含期」教起,再从小学初中生教起了。就看台湾的各大山头,是不是也如同世尊一般?虽然所教的不是菩萨、不是阿罗汉、斯陀含、阿那含、须陀洹这些人,但是层次比较低,意思也是一样的,开始慢慢的讲戒律,然而当等到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时候,就要讲一些大乘佛法的经典,慢慢的提升知见,一边教导、也一边成长,到最後会进入「般若期」,这时也才会了解佛法原来是要这麽来修持、来进展的。当然对自己而言,最後要能体会「一乘佛法」的真谛,接着也就要会神通变化了,这时候也会学一些真正的不可思议的神变,能不能修得,则要看自己的因缘了。
我们不要光看世尊教化过程的这五个时期,要把它归纳到以後您自己有成就时的缩影,你大概也会走这一条路。因此不要去比较这个山头境界高、那个丛林境界低,高有他高的必须性,低的有他招揽学生、学员的必要性,不然某些层次的人没有人可以教导,怎麽办。所以末法时期也只有走人间佛教,这是末法时期没有办法的事。例如授戒时戒律简单了,七天变成叁天,两天也可以,守五戒不行的,能够守叁戒也行了,你也不能说他不对,末法时期嘛!
四、世尊五时判教之说
(一) 华严期
<font COLOR="#.华严经的由来
我们下面来把世尊弘化五时期加以说明一下,一般在讲这个五时判教时,很少讲得很清楚,都是一、两行短短的述说,我花了比较多的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华严期》只有一部《华严经》经典,但是这一部经典当时释迦牟尼佛说完,经典结集後放在龙宫,海龙王的宫殿
面。当时有一龙树菩萨者记忆力超强,已得「不忘失法」,且他神通广大,有一次去游龙宫,看到这一部《华严经》那麽的殊胜,非常的喜爱。但是因此经非常的浩瀚,总共有上、中、下叁大册本,每一册到底有多少偈句?不知道!龙树菩萨看了上、中二本,并非是我们一般的世间凡夫(包括色界、无色界凡夫)所能够接受的,也就隐藏了不传。龙树菩萨所翻译流传的只有下册,而且这个下册
面翻译成中文的,还不到一半,故你要了解《华严经》里华藏世界的现象,翻译成中文的经文还不到40%,梵文的虽然有100%,但也是只有下册之文句,上、中二册那无量无边的经文偈语,我们非菩萨,所以连色界、无色界天神等境界者,都没有办法去学习,我们世间凡夫的智慧还不是只差一点点,而是差了十万八千里之远。
<font COLOR="#.讲述华严经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後,初次开始说法於天上、人间,共有七处八会,共花叁七日(廿一天)在天上、人间讲《华严经》。当然在人间讲的是比较浅的,在天上讲的是对菩萨们所讲,也就比较深奥。而我们很多人还有一些分别心,认为六欲天果报太低了,不要有这种想法,六欲天每一天的天主都是菩萨,帝释(玉皇大帝)是忉利天的天主,当天主的也当然都是菩萨,梵天以上的天主更是大菩萨,大菩萨教化他们那一天的天众,守戒严格、心地清净,每一位都是菩萨。我们要自我反省,更不要看不起想修六欲天道的那些修行人或做善行的人。
世尊宣讲《华严经》,阐述一心法界之体用,万法唯心造,它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可以创造一个人,、、,都是由你的体性现起的。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就已经是证悟了,这与我们一般人不太一样。我们一个人开悟的时候,还要修一大阿僧
劫,无数、无数,不可数、不可数的时间,才能修证到不动地的八地菩萨位;然後再加一大阿僧
劫,无数的时空中经历无数的禅修及培养智慧,才能修证到果地佛,释迦牟尼佛也是这麽的一直向上修起来的。修到最後要成佛的那一世,一开悟等於是证悟了,才能阐述一心法界所产生的体用及华严境界;一开悟就能够上天、入地狱,可以在天上、人间讲经说法,以下就是七处八会中的讲经说法内容。
3.主要经典是华严经
这个华严时期,所宣讲的经典主要的是《华严经》,翻译成中文者有六十华严(佛陀跋陀罗法师译)、八十华严(实叉难陀法师译)等两种版本,这两者有加减,因为都是从梵文所翻译过来的,他拿到了哪一部分原文,就翻译那一部分,所以两人有加有减,这两种版本是最主要的,其它还有把
面的一段,又翻成另一部经典,所以就有很多的华严经版本。
以後你有机会能够去接触、去读大藏经,很多大藏经
面的内容都是重复的,怎麽重复法?譬如六十华严、八十华严这两卷
面,有的人就把它抽一段出来,如入法界品,有在讲普贤菩萨的,或者是善财童子五十叁参,有人把善财童子五十叁参这一部分,又把它翻成另一部的经典,另外立下一个名称,所以很多经典其实都是重复的,大藏经虽然有100册,後面也都是图像等等,其实经文
面重复再重复,光《金刚经》有多少人翻译?起码有十来个人翻译,玄奘大师也翻了、鸠摩罗什大师也翻了。我们以後要用的版本是鸠摩罗什所翻译的,这些不管是谁所翻译,都收集在大藏经
面,大藏经是有100册,其实浓缩起来大概也还不到一半,但是这一半也相当的不得了了,在龙宫
面的那些经典更是浩瀚得不得了。
<font COLOR="#.第一会
地点:佛陀刚成正觉时,说於摩竭提国(胜善国)之寂灭道场。既然是在人间讲的,你可以想像其殊胜,但因众生、菩萨根基不同,所体悟的内容也会不同。这是所谓演一法音,各绍隆位,该懂到什麽道理,依您的程度就会懂到那里。
对象: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等,普贤菩萨为首;一位修证到成佛以後,不是只有弘化我们这个世界,有十个佛的世界都知道了,娑婆世界有一位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周围之间有十个佛世界的佛菩萨、微尘数金刚力士都前来听法。其他还有的是一般的地神、树神、江神、河神、火神、虚空神、天神、天龙八部,、、,等等。金刚力士大部分是很有威力的,可以护持佛法、可以破魔之类的,力量很大。微尘数是无数的数量都来聚集,来听世尊阐述《华严经》,这些大菩萨也有本土的菩萨,以普贤菩萨为首,後来也才有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善财童子五十叁参等。
每一次世尊在讲经说法,有形的众生以外,无形的众生更是不可数量,都是千万亿的;释迦牟尼佛一讲话,为什麽有那麽多众生聚集在一起?都可以听懂?都可以听到?这就是他的心通力、语通力,虽然所用的是梵语,是当时的印度话,为什麽中国去的菩萨也听得懂?别的世界来的菩萨也听得懂?不同语言的也都听得懂,就是佛的一音可以化成无量音意,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把思想观念扩大。讲经的品名:世间净眼品、卢舍那品。卢舍那佛是最原始的佛,他修习无量劫海之功德,乃成正觉,住莲华藏世界,放大光明照遍十方界,毛孔现出化身之云,演绎无边之契经。卢舍那佛化千身释迦牟尼佛,住千世界。故我们可体知都是卢舍那佛的因缘,化成某一佛短暂时间来度化我们的,这是第一会中所演绎的。
地点:普光明殿,位於古印度摩竭提国菩提道场之侧,有时又称为普光法堂。
讲经的品名:讲华藏世界、诸如来名、四圣谛、如来光明觉等。
我们这个宇宙是重重的世界,一层又一层的世界,永远都是无量无边重叠的世界存在宇宙上,称为华藏世界;也提到很多如来的名称,因为佛、佛都是相通的,哪一个世界有哪一位佛?哪一位佛在过去弘化多少劫?弘化期有多长?因为佛已修证到大圆镜智,因此时间、空间都不受到限制了,要讲什麽也都能如实的流露。您看每一部经典都要讲到某些佛名,为什麽?因为让我们能听闻到其他佛的名字,我们的功德就无量,就会种善根种子。
譬如《佛说阿弥陀经》所阐释的,听闻到佛可以种下福德因缘,东方世界有阿<img STYLE="BorDer-riGHT: BorDer-Top: BorDer-LeFT: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HEIGHT="2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http://dharmazen.org/X2GB/D24Bible/char1.gif" WIDTH="20"
ALT="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转载"
TITLE="如何利用《金刚经》来修行&转载" />&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的恒河沙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的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的恒河沙数诸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的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的恒河沙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磨佛、法幢佛、执法佛,如是等的恒河沙数诸佛。
当你读经时称念了此等佛名,已经种下无量的福德,其他的每一部经典也都会提到各个佛世界的佛名号。《华严经》当然也不例外。你脑筋好最好都能够把这些佛都记忆起来,然後默念、顶礼一下,也就结了善缘、福德,供养了无量无边的佛,要善用这个心量通。
接着开始教导四圣谛法门(苦、集、灭、道),这
要对你们讲清楚的一点,当我们从初发心、做善行、修四圣谛、修十二因缘、卅七道品,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修到四空处定、修八背舍、修九次第定、修十遍一切处,然後一直上去,修六度波罗蜜,等等的境界,其他名称在《大般若经》
面的名相,那些要成佛的菩萨当生要成佛时都要修过;但是我今天看到四圣谛,为什麽不会很想去修呢?现在为什麽喜欢念《大般若经》呢?因为你以前已经修过了,今生就不会想再去修,你要了解这一点。
等到有一天你要成佛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要从基础打底,如何打坐?如何用安般守意法门?如何呼吸?如何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如何修四圣谛?如何修十二因缘观?如何修叁十七道品?、、、,每一关都要重修一次,我讲的主要意思是不要小看修小乘法的人,你也不要太羡慕修大乘法的人,您现在是什麽根机?现在很喜欢哪一种法?在修行的路上,你就是在这一定点上。现在对於小乘法门,虽然我们没有去修证,但是你要去学、要懂。
学与证是不一样的,学就是我读一读、懂了,苦、集、灭、道这四圣谛是在讲什麽?但是不一定要去修证。八背舍是八种的解脱法,而已经用心解脱了,为什麽还要回过头来学八背舍?不必用了,不必用是以前哪一世已经学过了,今生已经超越了那个境界,就不用去修了。譬如您现在在读大学,您还需要回头去学习小学的加减乘除吗?已经会了!即使不会看一看也会了,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对整个佛法懂了,就不会有偏见、不会去排斥人家,他修大乘,我修小乘,或者我修大乘,他修小乘,互不相容,互相攻击,这样是不对的,这个心地、知见您们都要建立起来。
讲四圣谛以後,讲如来地发光的如来光明觉;有一天您如果学到法华期後,到一个时候也要学习诸佛如来如何地发光?除非我们今生学不到那个境界,也就别想了。
地点:其次佛不离道树升须弥山顶帝释妙胜宫中,佛本身不离开证悟的菩提树下,他的另一个报化身,飞升到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宫,帝释天主所居住的妙胜宫去讲经说法,这是他的报化身去的,因为他的肉身还在菩提树下入定中。
对象:十方世界菩萨云集与会,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讲经说法,十方世界的菩萨也都云集与会。
讲经的品名:讲菩萨十住、梵行、初发心菩萨功德。
地前菩萨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总共有四十四位阶,这是地前菩萨,还没有进入登地菩萨(地上菩萨),开悟以後才是地上菩萨。
在这里佛讲菩萨十住法、梵行,为什麽要修梵行?一切淫欲心让我们堕落到轮回
面去,因此第一关就要断掉淫欲心,要修清净梵行。再来鼓励大众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自调伏烦恼,而後利他去度众生,不是自身成就就好,要有为众生能离苦得乐的悲悯心与功夫,去帮助众生。修佛法发菩提心最难,也是因地菩提,未有菩提果,但一发心往後就会有成就佛道的机会,第叁会是在讲这些法。时间已到,今天就讲到这里。
&|&推荐给朋友&|&转贴& 举报
《金刚经》四句偈之阐述 张玄祥居士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世尊共有六处提及四句偈,但在《金刚经》全经文中,却从无出现此四句偈之文字内涵。此六处出现四句偈品目如下:
<font COLOR="#.
依法出生分第八中云:「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font COLOR="#.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中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font COLOR="#.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中云:「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font COLOR="#.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font COLOR="#.
福智无比分第廿四中云:「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谕所不能及。」
<font COLOR="#.
应化非真分第卅二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布施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因《金刚经》全经文中,从无言及四句偈内涵,故甚多解经者就说:「四句偈就是指《金刚经》卅二品中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有人举说,法身非相分廿六品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为世尊所言四句偈。更有人不赞同以上说法,甘脆就说:「《金刚经》中任何四句,均是无上义,可都认为是四句偈。」
二、《金刚经论》中出现四句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在大正藏或卍字藏中,好像都无收藏此经论,但观其内容虽有些太简略,似不全符合世尊的见解,但大部份却能显现出其真实意,甚符合《般若经》的精神。目前流通的《金刚经论》版本,有人说,是由藏文翻译成中文的,非出自大藏经。罗浮山朝元洞有此经藏本,经名为《佛说大乘金刚经论》。罗浮山位于广东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历代名僧如希迁、惟俨、大颠、行明等均曾留锡于此山中。
在此经论中,文殊师利菩萨请教世尊,何谓四句偈?
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如何来印证此「空身、空心、空性、空法」四句就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呢?在《金刚经论》中,本段讨论四句偈结尾,世尊有总结说:证得初句,得预流果(须陀洹),证得第二句,得一还果(斯陀含),证得第三句,得不来果(阿那含),证第四句,得无生果(阿罗汉)。
再回来观《金刚经》中,世尊在第八品中云: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之后,第九品即继续讨论说:修到初、二、三、四果时,应不应有得此四果的念头?须菩提尊者均答言:不能有所执着。由此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所言四句偈,应是《金刚经》中的四句偈也。
三、四句偈之阐述
<font COLOR="#月28日法尔禅修中心高级班所讨论的四句偈,正是讲义中「发心修佛道─解脱智慧」的诠释。欲求解脱,证入清净自性,可分四阶段来修,是谓进道功程,亦即《金刚经》常提起的四句偈。《金刚经》中其实并没有列举出来,或是在其它600卷中,那一部份出现过,尚无时间探究。但是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就有列出此四句偈,从修证的过程间,如何确实及该如何知其修行的进道功程。如果能将此四句偈,解释给众生知晓,《金刚经》中谓其功德无量无边,比供养诸佛菩萨不可数的金银财宝,更殊胜、更宏大,这才是真正的法供养。
佛曰:「若有男女,求佛道者,欲求解悟。」
修行者如只为求世间禅定,就不见得会走此四个阶段,因只落在第一阶段,色身的修持而已,没有办法空掉心,只是从色身的一些灵通变化来求得,如同色界天之禅定,初禅未到地禅,二禅喜俱禅,三禅乐俱禅,至四禅修得一境性之定。但此行者心无法空掉,身亦无法突破,色界无法空身,因为尚有一色身微细惑束缚着身,至无色界才能空掉此身。色界的最高境界四禅,只证到一境性,自性面对的境界,没有妄想执着,但是仍执有身,没办法突破色身。无色界破了色身,此一色身如不再继续修「空心」、「空性」、「空法」,就无法证入佛道,故修佛法就必须要突破这四个阶段。
「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
进道功程,权宜设施,分为四个阶段,而达摩祖师中土传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标榜明心见性,就从「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一下子直接契入去悟道,但一般凡夫仍须分四个阶梯以达修行的境界,故号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日空性,四曰空法。」
如果身无法突破,就无法修内心,所以第一阶段须先从色身去修,色身突破后,就开始修心。修心以后,证入虚幻不实在的心灭,或对一切的执着妄想不起,心就空掉。心空掉以后,自性即显露,如不令其随缘应化,就会变成顽空。故第三阶段就必须「空性」,把自性空掉。自性本空,但能起一切法,法起却不去执着,亦即「空法」,此就是四句偈,代表修证的四个阶段。
前二句偈较浅,后二句偈较深邃,非一般修得到此的行者所能了解,但仍须深入浅出地略加解释。
第一句偈----空身
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正报是身,依报是福禄寿。如果出生为人,正报是身,身是父母所生,就有父母的息气(鼻息)。身上具有九孔,是身体黏液所渗溺出的孔道,仔细检视每种分泌液,皆是不净,故说是种种不净。
「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
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缘灭,色身终归要败坏,世间的一切有相,从来都无法永住,不能永远的存在,所以寿尽,色身终须败坏。但我身有一不败坏的真我─阿赖耶识,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不去执着一切虚幻不实在的事境。有智慧者,应观身是四大幻化假合而成,是虚幻不实的。
「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还没死亡之前,当死一般,假借此一虚幻不实的身,学习佛陀的行谊与教化作为修行的楷模。果能如是,不溺爱色身,更能假借它来修行。如何假借身体来修行呢?因身体有气脉经络,常行打坐,能诱发丹田契机,产生真气,行于色身及脑部,以此假有的真气,来磨练吾人之心志。若能破色身束缚,即谓悟了「身空」,亦即第一句偈。
我们须认知色身它有很多的经络、气轮,虽是假体,亦可藉其成就道业,看破色身,较能有所成就。如10月22日法尔禅修中心所举办的断食,除了断去饮食的欲望以外,更假借此一色身诱发丹田气机,经络不通顺的,令其通顺;有病痛的,袪除其病原。
譬如以前大陆的来果禅师,有段时间三天没吃饭,虽托钵去化缘,竟然无人肯供养他,甚至被骂「臭和尚又要来化缘了」。他再到另一家去,亦是这种情况,到更远的一家亦是不给饭吃,如此经过几家后,心想:「为何要为此色身受屈辱」,干脆不吃就不用去化缘了。决定后,他往深山走去,到一山顶,只见一山比一山高,又再往另一山顶而去,如此一山一山地奔去,经过七天七夜,只喝水不吃东西,无形中此一因缘成熟,菩萨为他制造不得吃饭机会,培养气机形成,故当下有殊胜的证悟境界。
有很多的情况,在不吃饭时,可能进入虚幻的境界,脑筋亦会产生妄想,身与心会起很大的变化,如果身体能突破,当然最好。而此处所言,只是借此幻身,学佛修行而己。11月28日星期日高级班所讨论此部份,就涉及较多,整理出来是一篇「空掉色身」方面很好的架构,这是悟到第一句偈,能够做到这样子时,就是「空身」的境界。
第二句偈---空心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如果色身突破,就有灵通力,心本具灵通力,只是脑壳压住它,让它起不了功用,或是习气毛病障碍它,让它不能鉴照一切因缘。所以灵知灵觉无法现起。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六,「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复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此无生灭所言,是以自性体空而言;而事实现象界中,是有生灭的诸法,是现象界中的「有相」。故要这样认知:自性体空是不生灭的,观自心无所生灭;有生灭是有相法,无生灭是无相法。此两者有些差别,如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此一念头即是有生灭,并非你的自性生灭。自性可以感知,但没有念头,所以是「非生非灭」,即是只能体会得而无言传。譬如我们可体知:「知道这件事情该不该做,或何时要做。」若要做,时间未到也不要勉强去做,这是真心灵知灵觉的一个现象。如果对何事,有念头起,这是一个妄想,是不真实的,有时是诸佛、菩萨或护法龙天或冤亲债主给你的一个念头,非你自性所感知。故很多人被这种妄想念所迷惑,而误认为是自己的念,以为感觉是真,所想皆真,其实是外来诸缘所传递的讯息,因此还是没有体悟到自性本心。
自性本心本来不生不灭,最圣最灵,遇到境界就能感觉似有,没有境界当然无一法觉知,所以如果心无罣碍,即无所事事,心忽然有感觉,却不知为何端。所以即像遇境似有,境灭,自心又没有了。有朝一日,以体性去应缘,去度化众生时,当您感觉心不太自在,心不能安定时,或心觉别扭得不舒服,就是碰到境界了,此时更须用功念佛、打坐修法,让您的心自在,让身体的气脉通顺。气通,自性所遭遇的逆境就自在,为何?因碰到障碍,会影响色身,色身亦不痛快、畅顺,故对治方法是精进用功,有如后援部队去支持它,灵通就会显现。有此境界者,即身体突破者,都会体会到这一境界。所以不要去相信妄想、念头,如误认其为自性本心,就会有生灭,圣灵也就不灵,更而迷失佛性,遍寻无着也。
「令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一定要见到自己的真心,而令悟真心有如前述。悟得真心后,常觉不昧,自性面对一切境界,要常常有觉知的觉性,不要昏昧不清。如身体的气脉不通或妄想不静,妄想心无法克服,无法静沈下来,就会随妄想流转,无法见到自性本心。故须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依真正的体性为主行。而真实成就的法,并非由心念得知。外在的人事物,或冤亲债主,制造机会成就的法,都是不如其自性的法,这些皆非真心自性,都是妄心挂帅。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有心但无境,皆以真心自性去应一切缘,做一切事,才能有最圣最灵的样子,此名为悟到「心空」。悟心空则自性就显露,以自性去应缘,不以妄心去应缘,把心空掉,自性就显露出来,是为悟得第二句偈也。
第三句偈----空性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空掉心以后,再观自性,寂寂然不为一切境界所动摇,「何其自性,本无动摇」,感而遂通,有所感应,就会发起神通灵觉。「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外来的一个念,就能去感觉,或很虔诚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当然就能感而遂通,了知您心意。除了感知以外,尚能生起神通变化,随因缘变化无穷,威灵莫测,非心意识所能推测其威力与灵感,而产生变化以后,就能有所成就。
以空性言,一般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认清楚法的真实。如果空心,再观自性时,用心地观自性的灵觉,就能明明了了,不是暧昧不明。心开,亮丽了,遍照十方界,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境界。但对诸外尘缘,能明明了了,自觉自知,自己能感觉亦能知道。谈自性灵灵寂寂—灵灵是它的用之动相,寂寂是它的体之静相,当它去应一切缘时,灵灵起,成就一切的法。灵灵的法是来自寂寂的体,寂寂是无为,以无为去应缘时(感而遂通就去应缘)就是常为,有事即能生起神通变化。能观自性,证到此一境界,名悟「性空」,是为三句偈也。证到体性空的人,就能感而遂通,现起威灵莫测的神通变化力。
第四句偈----空法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佛法如水般,可洗尘,如病而给与药,有瞋心的毛病,就给能治去瞋心的佛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可去怨恨对方,换个角度去想: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何怨之有。所以似病与药,病是众生的业力习气,药是释尊所说的八万四千种种方便法门,令众生能证心空法了。这些经典,如水洗尘,洗掉心里的污垢,证得身空、心空、性亦空之后,这些法亦不必要了。病既无,药亦不需而去除,法就不必用了,名悟法空。一切法就多余,不用一法守真知,果能如是,就是走到最后,悟到第四句偈也。
进道功程-----是此四句偈
「此四句义,乃是超凡入圣,进道门路,三世如来,从此成佛,十方菩萨,依此进功。」
此四句之真实义,能依之而修,就能超越凡夫的形相,证入圣人的境界。圣人是解脱者,是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要超凡入圣,进道门路,都依此四句深义而进展。三世如来,十方菩萨,亦依此进道而得其功用。任何经典,皆是阐示从身、心、自性去圆融。修到以后,又有何种果位?
四句偈四果位
佛曰:「悟得初句,依义修行,便证预流 ─
须陀洹果。」
预流是尚未入其圣之流,但是可视为准阿罗汉,是须陀洹果,即谓预流果。诸根对六尘已不受染着,就能得预流果,但仍得天上、人间来回七次,方能证得阿罗汉果,故身不空,无法进入修行第二阶段。故积极地突破色身,非难非易,有位同学就很容易地进去了,端视因缘,有的即使冲破头,就是进不了,缺少福德、智慧故。
「悟二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一来 ─ 斯陀含果。」
如悟得第二句意,即「空心」,认识心性本无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等等,便证一来果 ─
斯陀含果。此行者空身后,随而能起灵知灵觉的心,但观自己的心,非生非灭,悟自性体空,对生灭诸法,能不被转,清楚了知自性真心行相。悟第二句,是阿罗汉果的第二位阶,还得天上、人间来回一次,即一来果。
「悟三句意,依义修行,便证不来
─阿那含果。」
悟得第三句义,即「空性」,依义修行,便证不来果,是为阿那含。可以住到色界天的第四禅天的五净居天中。色界第四禅天为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等三,再加上无想天(为外道不明心之真实而修的行者居住之所),及佛教修小乘佛法得解脱之圣众所居住的五净居天,五净居天者为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等五。故四禅总共有九天,得不来果者,即居住在五净居天中。
「悟四句意,依义修行,使证无生 ─
阿罗汉果。」
悟得第四句义,即「空法」,依义修行,使证无生,即得阿罗汉果,又称为应供、无生尊者,修到此阶段,方能脱离六道轮回。阿罗汉果相当于八地不动地菩萨,八地菩萨亦即阿罗汉果。至此境界行者,舍一切法不用而能自在无碍,是谓解脱,故得无生、应供的阿罗汉果
「此四句,大开诸佛道门,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能令闻者,悟佛知见,成佛无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阐示的四句偈,即「空身」、「空心」、「空性」、「空法」等之真实义,如能为他人演说,令闻者悟得佛的正知正见,依照佛的经典,依义修行,即能成佛无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诵金刚经如何回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