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劳动人口流动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素吗

湖南统计信息网 - 信息浏览
&当前位置:&>&&>&&>&
湖南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及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决策咨询报告39期)
&&&发布:湖南省统计局&&&&发布时间: 08:49 ]
  流动人口是指跨越一定的空间位置移动又超过一定的时间长度,同时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人口。它是我国户籍管理制度下独有的现象。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从最初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发展到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人员流动。流动人口已经占据常住人口一定的比例,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流动人口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重点关注,本文以湖南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参考相关部门统计调研资料,从湖南流动人口的就业状况分析入手,提出湖南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讨建立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出户籍制度改革有关建议。
  一、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湖南省流出人口1239.57万人,其中流向其他省市区的人口达到527.27万,比2000年的430.69万增加了近100万。从省内流动人口看,湖南省境内的流动人口注1为686.09万人,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39.57万人比较,增加了56%,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6.94%上升到10.44%。
  ㈠流动人口分布集聚效应明显,近九成流入城镇。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差距,是吸引人员流动的主要因素,城镇地区,特别是交通比较发达地区是流动人口流入的首选地。湖南省686.09万流动人口中,615.40万流入城镇地区,占流动人口的89.7%,城镇地区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21.63%。从流动人口在14个市州的分布看,长沙市的流动人口最多,达166.82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4.31%。由于大量流动人口聚集,使得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长沙市达到23.69%,株洲市为13.96%、湘潭市为12.58%。
  从外省来的流动人口在市州分布看,外省来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于长沙和株洲、岳阳、郴州、怀化,这5个市集中了外省来的68.36%的流动人口。长沙市是湖南省会城市,长株潭两型试验区的中心,岳阳、郴州、怀化三市分别是湖南省的北、南、西大门,株洲、岳阳、郴州位于我国老干道的京广线,怀化市虽然地处湖南省境内的西部,但它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我国西部和西南主要交通要道,普查数据显示贵州、云南两省流入湖南境内的流动人口有21.6%集聚在怀化市内。
  ㈡流动人口构成劳动力因素活跃,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超过80%。人们进行流动都有其明确的目的,从湖南流动人口流动原因看,属于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学习培训等经济型原因的占了56.94%,特别是省外来的流动人口,这一比重达到70.68%,说明流动人口中劳动力因素活跃。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和全省常住人口数据比较看,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流动人口中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了84.32%,比常住人口的72.61%高出11.71个百分点。
  流动人口向城镇集聚,使城镇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从城镇流动人口年龄构成与城镇常住人口数据比较(见表)看,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流动人口中:湖南省为84.32%、城镇地区为84.32%、长沙市为90.02%;常住人口中:湖南省为72.61%,城镇地区为76.18%,长沙市为77.41%。这些数据说明,由于流动人口的涌入,有效弥补了城镇劳动力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大量年轻的流动人口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满足了加快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城市在过去20多年中享受了巨大的“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构成数据表
湖南省常住人口
城镇常住人口
长沙市常住人口
其中:流动人口
其中:流动人口
其中:流动人口
65岁及以上
&  ㈢流动人口就业集中于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0%。流动人口就业虽然遍布各个行业,但主要集中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最高的是批发和零售业(28.34%,)、制造业(17.45%),这两个行业加上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五大行业从业人员占流动人口从业总数的66.78%。从与常住人口行业分布比较看,从业比重仅占8.61%的农林牧渔业大大低于全省水平(55.88%),其余各行业从业比重均高于常住人口,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集中了28.34%的流动人口从业人员,远远高于全省同行业从业比重(9.02%)。
  从从业人员三次产业构成看,流动人口第一产业就业的占8.61%,第二产业就业的占26.55%,第三产业就业的占64.84%;而全省从业人员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5.88%、19.34%、24.78%。流动人口二三产业比重达到91.39%,比全省的44.12%高出47.27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从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构成的这些数据,说明湖南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构成,而且农村转移劳动力基本上在非农产业就业。
  ㈣流动人口职业构成广泛,劳动密集型成流动人口主流职业。流动人口职业构成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流动人口职业构成广泛,在七大职业中都占一定比重。其中,流动人口从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仅为8.42%,大大低于这个职业中常住人口55.64%的占比,而其他职业流动人口比重都高于常住人口。二是七大职业中,流动人口在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就业比重最高,分别达到46.33%和24.39%,比常住人口高出30.37和5.99个百分点,说明流动人口主要在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岗位就业。三是流动人口中的男性更多集中在运输、建筑、冶金、建材、采矿等重体力行业,而且大多在一些苦、脏、累、险岗位,其中建筑业、采矿业行业男性高达85%。
  二、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流动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们工作在城市各个角落,脏、累、苦、险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外来农民工在承担,城市环卫、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已经离不开农民工,大量的外来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相对于户籍人口而言,流动人口始终游走在城市的边缘,他们虽然在城市中谋生,但由于在教育、知识、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使其成为就业人口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生存发展存在较多问题。
  ㈠签订劳动合同比率低,流动人口流动频繁。2011年四季度湖南省统计局进行的劳动力抽样调查中,调查了3565名雇员签订劳动合同情况,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占61.2%,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8.8%。劳动合同签订率虽然有61.2%,但是其中签订1年内短期合同的达到74.8%。这种短期合同的存在,实际上到期日就是农民工的失业日。人员流动的目的主要是谋生,当流入一个城市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流动人口马上会进入下一个城市,继续寻找工作。劳动合同签订比例不高,直接导致流动人口频繁流动。从流动人口流动时间看,流入时间在“半年至一年”的比重为25.73%,流入时间在“一年至二年”的为22.99%,两者合计达到48.72%,说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呈现典型的短期流动特征。
  ㈡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流动人口主要在低端市场就业。2010年普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口主要在低端市场就业,劳动时间长且劳动强度较大。从劳动者周工作时间看,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22小时,比常住人口从业人员的42.21小时高出7.01小时,流动人口每周几乎比常住人口要多工作一天。流动人口从业人员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的行业分别有:批发和零售业(52.60小时)、住宿和餐饮业(52.52小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52.06小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70小时)、建筑业(50.42小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50小时)。在这几大劳动时间长的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两大行业流动人口劳动者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7%。超长劳动时间、超高劳动强度在流动人口就业中较为普遍。
  ㈢社会保险参保率低,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普遍缺失。从2011年四季度湖南省统计局进行的劳动力抽样调查数据看,在调查的6312名就业人口中,有20.4%没有参加任何养老保险,而流动人口中没有参加保险的比例则更高。据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对流动人口实施的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显示:就业的流动人口中,52.0%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特别是在工伤风险较高的采掘、制造、建筑业中,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58.4%、48.9%和25.1%,远未达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全部参保的要求。
  ㈣以租赁住房为主,流动人口住房状况有待改善。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住房来源中,有59.9%的外来务工经商人员是在流入地租房居住,大大高于城市常住人口17.57%的比重。据此推算在湖南省城市租赁住房总数中,约60%的是由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租住。从住房用途分析,将住房作为“生活用房”同时又“兼做生产经营用房”的比重,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占14.66%,而常住人口只有2.66%。这些数据说明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住房主要以租住为主,同时为了节约租房费用,不超过自己能承受的最高房租,还有近15%的人住房同时也作为生产经营场所。
  三、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流动人口保障问题却严重滞后,为流动人口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则更是缺乏。随着未来人员流动的更具广泛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的涌现,流动人口这样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公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㈠逐步在大中城市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与摆脱贫穷为根本动因的第一代农民工相比,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到城市务工经商的目的,是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是为了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因此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在城镇长期居住的农村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促进农村居民有序进城落户,积极探索户籍、土地、就业、住房、社会保障联动的改革措施。
  近二十年来,尽管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很高,实际上立刻并彻底废除户籍制度是不可行的,只能用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这个制度。我们建议逐步在大中城市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对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给定一个居住时间限定,如在城市居住达到规定年限后,流动人口取得“流动人口居住证”视为城镇居民。给予他们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权利,同时保留流出地农村居民的一部分权利,主要是对土地的权利,为流动人口保障消除身份上的障碍。取得“流动人口居住证”的农村居民不论流动到那个城市工作,都可以参加城镇社会保障,时间累加计算。即便是中断工作期间,也视为城镇居民一样,可以自行缴费,达到一定的退休年龄,即可以拿到养老保障金。
  ㈡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流动人口高度的流动性,当他流入一个城市时,是否定居又是一个未知数,在目前“两元化”户籍制度下,其社会保障要融入流入地实现链接,在操作层面上确实有其难度。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1、实现全国省市间社会保障资金无条件相互划拨转移。2011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农民工不管在哪里工作、参保,不管在一家企业、一个城市参保时间多长,其记录都可以由政府累积起来。这样,农民工可以比较容易地累积到参保15年的标准,从而达到法定年龄后,不管是留在城市工作,还是回乡养老,都可以从当地的政府机构领到养老金。这一新的保险法施行,首要的条件就是省与省之间资金的相互划拨转移国家必须统起来,人员流出省必须将个人和统筹部分资金全部转入到流入省,方可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目前湖南省已经实现省内统筹,个人和统筹两部分市州之间无条件转续,流动人口在省内任何城市打工,其保障都跟随本人到打工城市,即便是回到家乡务农,只要有15年累计缴费年限,到规定年龄就可以在家乡领取养老保险金。
  2、研究探索“城市保障”和“农村保障”的链接通道。目前湖南省正在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据劳动部门统计,截止2011年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经扩大到96个县,登记参保人数为2733.8万人,全年已经有628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但是城市和农村居民保障还是两个渠道,之间没有链接和转换的通道,当人员流动时,如何确保他们的保障能够自由流通,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及早研究探索将城市养老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障统一起来的链接通道。基本的思路:一是允许参保人员自由选择参保城市还是农村保障。当农民工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时,按照他们的个人愿望,选择参保城市或者农村养老保障,也可以分时间段分别参保城市和农村养老保障;二是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参保人员其城市养老和农村养老缴费年限分别计算,只要两者累加达到15年就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三是折算系数计算养老金。养老金的计算,由于城市和农村缴费金额的差距,需按其城市、农村养老金缴费年限的比例,折算一个系数,测算出一个介于城市和农村养老金之间的额度领取。
  ㈢流动人口逐步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
  1、劳动力流入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普遍向外来流动人口开放,免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介绍等基本服务。各地就业服务机构要收集适合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信息,开发一些针对农民工的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大城市要专门建立流动人口公共就业服务场所,集中为他们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2、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目前,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大致有三种途径:其一不跟随父母在城市,而是回到户籍所在地入读;其二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但可能需要交纳一次性赞助费。其三进入当地的民办学校,这类学校的学费大大高于公办学校。可以说,正是由于城市教育资源向流动人口的限定,造成了农村大量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存在。要按照国家的统一要求,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农民工子女要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义务教育收费标准,使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应逐步向流动人口放开。首先,允许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并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购买城市经济适用房,为选择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改善居住环境。其次,要建设一些面向农民工的住房,向用人企业或农民工个人出租。同时鼓励企业利用闲置厂房等建筑改造低租金住房,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
  4、将流动人口完全纳入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称: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计划生育免费服务项目中,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免费率为86.7%,上/取环免费率为69.7%,而户籍人口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获得上述服务几乎全部免费。可以考虑建立全省性的管理模式,将流动人口的计生生育和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视为城镇户籍人员统一对待。
  注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于人员流动的定义:普查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的空间跨度为“乡镇街道”,时间跨度为“半年”。按照这一界定凡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的人,都可以理解为流动人口。但是按普查资料界定的流动人口,包含了“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这部分人口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流动人口,他们只是同一个城市内部因为搬迁、婚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本文引用的普查原始数据剔掉了“市区内人户分离人口”。
          & 承办:人口就业处执笔:邓& 艳 雷& 波 欧阳普核稿:李跃辉责编:黄湘冀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博士论文
我国人口流动及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力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经济因素逐步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除了受经济因素驱动的人口流动外,由于大型水电工程、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引致的非自愿人口流动规模庞大,由于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人口流动压力也以日剧增。本文从厘清流动人口的概念开始,回顾了人口流动理论的发展脉络,回答了我国流动人口的规律、机制,并对人口流动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按驱动流动人口的因素把流动人口分为市场驱动的流动人口,工程非自愿人口流动及生态人口流动。并研究了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后分别正对市场驱动的人口流动和非自愿人口流动提出了相应的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人口流动的根源是什么?驱使人口流动的动力是什么?人口流动并不是完全无序,也不是单纯由环境或者政策的压力所驱使,而是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人口流入地的拉力和人口流出地的推力共同作用决定了人口流动,这就是著名的“推拉理论”。“推拉理论”从“推”和“拉”两种角度对人口流动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人口流动对整个社会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效应,比如:经济增长效应、通货膨胀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人口压力效应等。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原来的计划经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劳动力商品化成了可能,这为劳动力这一要素追逐与资本、技术和市场的最佳配置,寻求劳动报酬最大化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建立于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以及民营经济的崛起成为我国市场驱动人口的流动大的宏观背景。同历史上我国人口流动情况相比,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进程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主要体现在:农村非户籍迁移人口成为主流,农村人口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跨区域就业规模日益庞大;人口迁移的城乡模式发生了变化,在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大趋势下,部分农民工回流、回乡创业的趋势也比较明显;人口流动的区域模式也在逐步变化,珠三角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逐步让位于长三角,以此同时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东、西部人口流出的强度也在逐渐减弱。
由于我国工程非自愿人口流动理论研究的滞后及我国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工程非自愿人口流动贫困性风险比较突出。工程人口流动主要导致物质损失的风险、就业方式转变的风险、失去享有公共资源的风险三类风险。同时由于我国人口流动补偿制度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工程人口流动的贫困风险,成为工程人口流动二次人口流动或者返乡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的工程人口流动的补偿制度主要由法律、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组成。系统性和权威性不强,碎片化严重,在执行过程中“弹性”较大。主要体现在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标准低,并且弹性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大;我国土地产权制定的约束,在我国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在人口流动补偿的实践过程中,对如何保护人口流动的土地权益设置了障碍;人口流动安置方式固化,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正处于快速市场化及快速城镇化这一国情,过分注重以土安置模式,从而造成人口流动发展空间受限,造成二次人口流动;忽视人口流动社会资本的损失,在人口流动补偿过程中,没有考虑对人口流动的社会资本的补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人口流动的规模和压力也日益增大。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同时,如何引导和保护好生态人口流动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于工程非自愿人口流动,生态人口流动的补偿主体不明确、受益对象也比较模糊,这导致我国生态人口流动补偿制度缺陷不少。主要体现在生态人口流动补偿原则不明确、补偿标准低、补偿期限短、补偿程序不规范以及生态人口流动缺少行政救济途径等。
为了完善我国流动人口公共政策,引导和促进人口有序合理流动,需要我们以提供动态的公共服务、实现流动人口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人口流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劳动力资源同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条政策;(1)优化基本公共服务,通过明确各级政府职责,优化公共财政政策,解决流动人口贫困等因人口流动产生的负面影响(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出力度,加强监督监管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基本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3)针对非自愿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公共福利损失及人口流动聚居地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要进一步明确在非自愿人口流动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明确权责。在明确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和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完善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机制。通过法治化的政府行为、层级化的功能供给、契约化的合作机制、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建设,来缓解当前我国费自愿人口流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不足、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等现实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D631.42【目录】:
摘要4-7Abstract7-11目录11-161 导论16-40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16-17
1.1.1 研究背景16-17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7 1.2 研究方法17-18
1.2.1 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7
1.2.2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7
1.2.3 国际经验和国内经验的对比与结合17-18 1.3 人口流动的定义18-20 1.4 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分类20-22
1.4.1 公共服务的概念20-21
1.4.2 公共服务的分类21-22 1.5 利益驱动型人口流动理论回顾及研究进展22-32
1.5.1 传统的推——拉理论23-25
1.5.2 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的人口流动理论25-32 1.6 非市场驱动人口流动的研究综述32-38
1.6.1 工程非自愿人口流动研究综述32-34
1.6.2 生态人口流动研究综述34-38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38 1.8 研究的不足之处38-402 人口流动的规律及机制40-62 2.1 经济形态与人口流动40-44
2.1.1 自然经济40-41
2.1.2 市场经济41-42
2.1.3 计划经济42-44 2.2 对人口流动规律的一般论述44-46 2.3 人口流动的宏观经济效应与规律46-49
2.3.1 经济增长效应46-47
2.3.2 通货膨胀效应47-48
2.3.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8-49 2.4 中国人口迁移规律49-53 2.5 人口流动的动机和决策53-56
2.5.1 人口流动的动机53-54
2.5.2 人口流动的决策54-56 2.6 人口流动的模式56-62
2.6.1 利益驱动型人口流动模式56-57
2.6.2 非利益驱动型人口流动模式57-6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趋势及特点62-76 3.1 人口流动的阶段性划分62-63 3.2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进程的变化63-72
3.2.1 非户籍乡城流动始终为迁移主流63-66
3.2.2 人口流动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66-68
3.2.3 人口流动流向出现新的变化68-70
3.2.4 流动的原因和流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70-72 3.3 人口流动与城镇化72-74
3.3.1 人口流动与劳动市场及经济发展72-73
3.3.2 流动人口的不稳定性与长期性并存73-74 3.4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74-764 人口流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效益与区域经济发展76-92 4.1 人口流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76-81 4.2 西部地区人口流动对东部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81-86
4.2.1 提供了大量年富力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劳动力81-82
4.2.2 满足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要求82-84
4.2.3 缓解了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84-85
4.2.4 提升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经济竞争力85-86 4.3 人口流动迁出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86-92
4.3.1 人口流动收入回流效应86-88
4.3.2 劳动力迁移的技术外溢与学习效应88-925 我国工程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变迁与现状92-106 5.1 工程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演进阶段划分92-93 5.2 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现状93-100
5.2.1 我国非自愿移民补偿的法律体系93-95
5.2.2 我国非自愿移民补偿政策的具体内容95-100 5.3 我国现行非自愿移民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100-106
5.3.1 征地补偿标准制定不合理100-101
5.3.2 土地产权制度的约束101-102
5.3.3 缺乏移民权利保障机制102-103
5.3.4 安置方式存在的缺陷103-104
5.3.5 缺乏统一的补偿标准104
5.3.6 忽视移民的无形损失104-1066 生态移民及其补偿制度106-124 6.1 生态移民的定义及其主要类型106-107
6.1.1 生态移民定义106
6.1.2 生态移民的主要类型106-107 6.2 生态移民的起源和发展107-109
6.2.1 生态移民的起源107-108
6.2.2 生态移民的发展108-109 6.3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概述109-116
6.3.1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的概念109
6.3.2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的理论基础109-112
6.3.3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的基本方式112-116 6.4 我国现行的生态移民行政补偿制度所存在的缺陷116-124
6.4.1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的原则不明确116-117
6.4.2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标准过低117-120
6.4.3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期限短120-121
6.4.4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的程序规定匮乏121-122
6.4.5 生态移民行政补偿缺乏相应的救济途径122-1247 建立有助于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124-136 7.1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125-130
7.1.1 板块化、碎片化的社保制度阻碍了人口合理有序流动125-126
7.1.2 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缺失,造成流动人口高退保率和低参保率126-127
7.1.3 财政投入有限,社会保障水平不高127-128
7.1.4 社会保障事权过分下移,统筹层次不高128-129
7.1.5 人口流动新特征对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29-130 7.2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30-136
7.2.1 加大财政支出,保证社会保障制度均衡发展130-131
7.2.2 强化财政对社会保障制度监管职能131-133
7.2.3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保障基金支付能力133-1368 完善非自愿移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136-148 8.1 非自愿移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事权政府间纵向划分136-138
8.1.1 确立中央政府在非自愿移民工程公共服务提供中的主体责任136-138
8.1.2 强化地方政府在非自愿移民工程中的公共服务职责138 8.2 非自愿移民工程公共服务的分类138-141
8.2.1 支持性公共服务138-140
8.2.2 发展性功能:就业140-141 8.3 完善非自愿移民工程中的公共服务提供保障机制141-144
8.3.1 科学决策,确保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公平合理141
8.3.2 以人为本,提高移民主动参与公共服务积极性141-143
8.3.3 注重程序公平,推进移民事务政务公开143-144 8.4 当前我国非自愿移民工程公共服务提供存在的主要问题144-145
8.4.1 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144
8.4.2 公共服务质量总体偏低144-145
8.4.3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突出145 8.5 完善非自愿移民工程公共服务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145-148
8.5.1 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法定义务145-146
8.5.2 采用层级化的供给模式,科学应对不同层次公共服务诉求146
8.5.3 构建契约化的合作机制,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化146
8.5.4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融合146-148参考文献148-15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54-155后记155-15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孔凡斌;陈建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郑毅;;[J];城市;2007年01期
李善祥;[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年02期
李玲;[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安介生;[J];地理研究;2004年05期
杨时革;[J];鄂州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沈建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黄东东;[J];法学杂志;2005年05期
张诚;杨宝;;[J];经营管理者;2010年04期
陈绍军,施国庆;[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杨松;[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杨文杰;[D];河北大学;2011年
张祺;[D];复旦大学;2008年
刘少丽;[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李寿廷;[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周鹏;[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Asian Agricultural R2010年06期
连睿智;宗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邓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王荣科,段华洽,王辉;[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李朝林;[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徐谷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熊亚平;任云兰;;[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周忠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程广帅;陶丽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李刚;何冬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藕香;;[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袁铖;;[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李曦辉;;[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A];园艺学文集5[C];2010年
刘强;;[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李增刚;夏永侠;;[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赵学彬;夏南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柳智毅;;[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于水波;张相林;;[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陈胜祥;;[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漆振光;[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高晓阳;[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刘文菁;[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盖丽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泽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杨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胡雪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丁胜;[D];苏州大学;2010年
李文金;[D];兰州大学;2010年
崔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安俊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屈怡;[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孙超;[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唐永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杜国宏;[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纯;[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李凤兰;[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吴正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张侃;[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毛寿龙;[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徐玉龙;支玲;王志彬;;[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陈天惠;刘盛和;;[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张云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刘家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陈玉兰;刘维忠;匡延昌;热合曼江·居马;;[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22期
周晓猛;刘茂;王阳;;[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S1期
谢庆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朱光磊,张志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刘浩;周芳;李月娥;;[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莫于川;[N];法制日报;2004年
周天勇;[N];解放日报;2006年
陈志国;[N];金融时报;2004年
袁曙宏;[N];人民日报;2004年
李丽辉;[N];人民日报;2011年
袁志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刘智华 张云锐;[N];中国信息报;2009年
马宇;[N];南方周末;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顾保国;[D];复旦大学;2003年
周卫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李彦;[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朱春玉;[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范晓春;[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李传军;[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姚永利;[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王薇;[D];中南大学;2007年
杨斌;[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张小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小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黄晶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乌恩;[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王艳梅;[D];辽宁大学;2011年
宝力格;[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艾尔登其米克;[D];西南民族大学;2011年
鲁绍伟;[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陈建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佟建渤;[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曹国强;[D];河北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圣志;文贻炜;拉巴次仁;;[J];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25期
陈祥松;;[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杨川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郑真真;杨舸;;[J];人民论坛;2013年11期
汤夺先;李静;;[J];宜春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张庆五;;[J];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郑信哲;;[J];今日民族;2014年03期
戴琼瑶;;[J];学理论;2014年04期
;[J];小康;2008年01期
郭秀云;;[J];理论与改革;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颖;;[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五辑)[C];2008年
宋帅;;[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曹洋;郑思齐;龙奋杰;;[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赵秀池;;[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杨闯;;[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周雪香;;[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陈刚;李树;陈屹立;;[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张秋霞;;[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张海洋;;[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郑信哲;;[A];城市中的少数民族[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开新;[N];人民日报;2010年
杨成钢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N];中国人口报;2014年
左蓝;[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4年
郑信哲;[N];中国民族报;2002年
俞宪忠;[N];中国人口报;2005年
俞宪忠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人口报;2007年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N];北京日报;2012年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梅新育;[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政治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孙晓芳;[N];山西日报;201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郑真真;[N];中国妇女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洪;[D];复旦大学;2003年
李东;[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彭岩富;[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
杨传林;[D];青岛大学;2008年
杨文杰;[D];河北大学;2011年
岳雪莲;[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阿不都艾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华民;[D];吉林大学;2006年
徐旭;[D];厦门大学;2007年
周燕萍;[D];云南大学;2011年
周晓莲;[D];兰州大学;2012年
杨亮;[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罗一荣;[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钱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王勇;[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柯贤和;[D];云南大学;2011年
王利文;[D];湖北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