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制是最先进的制度吧?日本不就是吗?

& 维新思想知识点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材料二
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摘自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6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河南省高三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中“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特点可从时代的变化、中国国情、目的等角度来分析。(2)评价历史人物应把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这是基本的原则,从材料二中“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概括出以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国家、社会的发展为标准;从材料二中“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可概括出重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主要考察你对“维新思想”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相似的题目:
(32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权利与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8分)材料二
世界专利制度发展大事记1623年英国制定了《垄断法》,规定专利权人在国内有权制造和使用该发明,专利权期限为14年以内等。19世纪中期美、法、俄、德、日等国先后实行了专利制度。1883年法国等11个国家发起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确定了各成员国在制定工业产权法(包括专利法)时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197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它的一个重要的宗旨就是促进专利的国际保护与国际合作。1977年西欧成立欧洲专利局,负责欧洲地区的专利审批工作。非洲知识产权组织成立,该机构是非洲地区法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性组织。(2)阅读材料二,对专利制度的发展演变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利制度发展的背景因素。(10分)材料三
1898年6月,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个女学章程,女子教育初步获得了合法地位。到1909年,中国已有公私女子学堂308所,女学生总数多达14054人。1905年,上海、广州等城市妇女开展了抵制美货的反美爱国运动,要求美国废除歧视华人旧约,反对虐待华工。在1907年的收回利权(收回列强从中国攫取的铁路修筑权和矿山开采权)运动中,上海女界保路同志会为沪杭甬铁路收回商办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昌起义爆发后,19岁的女子吴淑卿与黎元洪据理力争,要求从军北征,最后终于获得批准,招募了一支数百人的女子军,在汉口和南京同清军作战。1912年4月,在湖南女性唐群英等人发起组织下, “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为女性参政而斗争,唐群英率领会员五次向参议院递交请愿书,要求女子参政。(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近代中国妇女权利及地位发展的表现。(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十九世纪末,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主旨诠释进化论、阐明自己主张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严复梁启超康有为郑观应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19世纪末罗德斯语)“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语)材料四&“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材料五&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六&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七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材料五、六、七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4分)(3)材料三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二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4)比较材料五和材料二,指出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4分)(5)材料七与材料六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分)有什么重大影响?(2分)&&&&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材料二
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摘自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戊戌时期,梁启超尖锐地指出,“爱国必自兴民权始”,断定“能兴民权者,断无可亡之理”。流亡日本时期,他曾愤怒地表示“我辈实不可复生息于专制政体之下。专制政体者,我辈之公敌也,大仇也!有专制则无我辈,有我辈则无专制,我不愿与之共立,我宁愿与之偕亡”。1903年12月,梁启超由美国返回日本。曾承认自己“向年鼓吹破坏主义,而今者反对破坏主义”,“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宣布要实施立宪,粱启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为出国的五大臣起草《考察各国宪政报告》。直到“皇族内阁”产生,才使梁启超君主立宪的幻想彻底破灭。民国成立后,梁表示接受既成事实,投靠袁世凯。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于1915年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促使了护国运动的爆发。——摘编自徐斌《论梁启超的善变》材料二
在清末,不论是暴力的革命运动,还是和平的立宪运动,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旨在以某种形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代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的历史运动,从本质上讲,都是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的革命性的运动,从梁氏那些鼓吹“立宪”的言论来看,也正是“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再联系他一生思想活动来看,他是把追求宪政与追求富国联系在一起的,“此志终生未变”,因而这也是应当肯定的。——摘自耿云志崔志海《梁启超研究的新成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其思想变化的突出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评价梁启超的原则。(6分)”相似的习题。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英国日本的君主立宪制,跟美国的总统制度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中国称呼最高领导人是主席,英国日本就首相,美国就总统?不要复制的,
gxwseihcza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你可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当家做主.君主立宪制:君主只起一个象征的作用,实际权力掌握在政府首脑中.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相当于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另:我国的最高领导人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无实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的君主立宪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