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校园欺凌体现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什么权利

反思校园欺凌
今天之所以写这个,是因为前两天看到一则视频,心里郁闷,不吐不快。
(按理说应该把视频附在这个贴子里,可是我实在不愿意那样丑恶的东西玷污我的地盘)
那个视频大约两分多钟长,几个大约十来岁的男孩子一直对一个男孩子抽耳光、踏脸、踹头、踢肚子,尤其是有十多脚直接狠狠地踹在脸上。
类似这样以校园欺凌或者说同龄人欺凌为主题的视频,我看过很多个。
它们有两个共同特点:
第一是施虐者下手之狠毒野蛮,令人发指!
第二是被虐者挨打之逆来顺受,亦令人发指!
更可怕之处,在于有的欺凌事件里已经有黑社会的影子,比如高中女生持刀逼迫女同学卖处这种事情,其间逻辑脉络是很阴暗很恐怖的。
在今天我说的这个视频里,挨打的少年除了被打翻外,一直顺从地跪着。事实上,我还没有看到哪个欺凌视频里出现过对抗。
有对抗就是打架,没对抗就是欺凌。
打架也是坏事,但至少是健康的坏事;而欺凌,则是病态的,双方都病态。
我觉得这种校园欺凌,可以说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早期演习。欺凌中确定的这种关系,会在今后的岁月里定格下来,这种模式会复制到社会上。
今天欺凌人的人,进入社会后还会继续欺凌,甚至进了监狱也可能欺凌其他犯人。
如果他们做了官员,就是那种对内可以抽下属耳光,对外可以残民以逞的酷吏或贪官。
如果他们做了阿Sir,就是那种可以对弱小嫌犯甚至无辜民众大打出手的恶警。
如果他们进了军营,可能会虐待俘虏。
甚至他们无官无职,也可能在黑社会玩得风生水起,最不济也会成为一个刁蛮霸道的市井无赖。
那种在欺凌中柔顺忍耐的人,进了社会还会继续做顺民,当然也可能会因为极度压抑和屈辱而走向反面。
他们不会对社会不公发出声音,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于在不公中苟且。
不会有勇气向上级提出建议、意见乃至抗议,因为没有反弹的韧性和勇气。
不会去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很惨,满腔都是“谁他妈管我啊”。
甚至更糟:长期受到凌虐和压制的人,一旦拥有权力和资源,可能会爆发出惊人的报复欲。高级的会去报复曾经的仇人,而低级的只会把凌虐和压制施加在比自己低的人头上。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两种人出现?
原因很复杂,你可以追溯到文革遗风、独生子女政策、社会等级分化、权力崇拜、金钱崇拜、欺凌传统乃至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里的暴力病毒传染,但我今天愿意将其简化为:他们都是教育失败的产物!
教育首先是育人,而后才谈得上育才。
育人,首先是培育无害的公民,而后才是有才华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谈储备精英、选拔领袖。
而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毕业,都是在灌输知识,准备应考。
这个“压倒一切”的教育模式,果然压倒了一切,包括青少年一代的健康人格。
老师们过去还叫教书匠,今天则等而下之,成为“填鸭匠”,他们手忙脚乱、累死累活,就是负责把海量的饲料灌到鸭子的嗓子里,至于这样会灌出天鹅还是恶鹰,根本无暇顾及。
《礼记》曰:善于学习的,老师轻松而效果加倍,学生归功于老师;反之,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埋怨老师。
顺便说一句:老师除了是上级官僚下压的愚蠢劳作的牺牲品,有时也会成为野蛮学生校园欺凌的靶子,此类事件也不少见。
一切瞄准考试成绩的结果,就是老师越“奉献”,学生越不知感恩,教育模式本身就已经把人性和情感都抹得干干净净,其中的冷酷不亚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全社会无能的问题。
家长是无能的——
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的家长或因为他们自己就一身毛病,或因为他们忙于做官赚钱打拼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做人。
另一方面,中国人长期以来习惯于非战争暴力、习惯于日常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习惯于把孩子们的江湖视为无伤大雅、习惯于认为学校会自动主持公道。
除非孩子有明显的伤病,一般情况下,中等及以下烈度的伤害都会不了了之。愿意在孩子问题上较真的家长,往往被标定为“难缠”。&
学校是无能的——
不能预防此类恶性事件发生本身就是无能。发生了之后,学校其实很难做出公平的裁决,这里头情况是复杂的,学校往往看碟子下菜,处理结果取决于双方父母的成色而非事件本身的性质。双方都非富即贵,一方非富即贵而一方不是省油的灯,一方非富即贵而一方是老实巴交的顺民,双方都非善茬或双方都是驯良草根,依据不同的标签组合,最后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句话:最后还是拼爹。
法律是无能的——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防止校园暴力、校园侵害、校园欺凌的法律,我上初中时就在困扰学生的问题,到今天不但没解决,还变得更加可怕,除了失败,没有别的词儿可归纳。
中国学生在美国虐待同学,结果是毫无歧义的牢狱之灾,这种刚性其实不难学来,哪怕未必把牢底坐穿。
有欺凌记录而再犯的学生,不但要影响升学,而且要连累父母升迁、求职和做生意,这种连坐可不可以尝试?
学校里都有保安,但在我看来,他们中很多人的素质,乃至他们那种吊儿郎当、邋遢懒散、色厉内荏、欺软怕硬的形象本身,都适足以造成负面榜样。
&&&&&&&社会是无能的——
我们从来没有揪住一次严重的校园侵害追踪到底,媒体和公众都在恶性事件上喜新厌旧,一个网红走光或一个明星堕胎,就足以把社会吸引力从下一代的安危上转走。
往深里说,我们这个国家在可有可无的排场上花大价钱时非常果断,但在孩子们身上投入时就抠抠索索。而在我看来,如果真心想解决,没有搞不定的。
如果学校足够多,老师足够多,分摊在每个孩子身上的校园监护人足够优秀尽职,校园欺凌概率就相应地降低很多,而这个需要货真价实地投入,软硬件都是。
多盖一所学校,就少盖一所监狱,花钱买防暴车和花钱改良教育,哪个更经济?
意识是无能的——
中国老百姓,没事还像个人样子,一旦出了事,求告无门,形格势禁,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都像个屁一样消散无踪,所有人民公仆的脸都像是阎王爷,和恶势力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苦果自吞。久而久之,都学会了忍气吞声。
你在那些挨打不还手的孩子身上,能看到长期压抑的国民性。古代《水浒传》是禁书,因为宣扬了抵抗意识;当代法网森严,也是禁止屁民自我寻求正义。其结果,就是大家连路过一辆豪车,都要赶紧夹起尾巴,生恐哪根硬毛给人家刮蹭了油漆。
所以你看到中国越是好人越老实,越是恶人越嚣张,发展到最后,老太太连玩具汽车都敢碰瓷。
校园欺凌视频会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这个社会的撕裂。在我们看不见的那个层级或者角落里,存在着两张中国人的面孔:
赳赳的、流氓的、强横的、诡诈的、无赖的,像是《阿Q正传》里的赵老太爷、柿油党、法官和刽子手。
惴惴的、小心的、柔弱的、木讷的、呆板的,像是同一部小说里的阿Q、小尼姑、吴妈和刑场上的看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反校园欺凌 学校外需要多头并举
社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向各地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在中国,对“校园欺凌”的讨论长期限于很小的范围,而且人们常常把它等同于“校园暴力”,认为不过是青春期荷尔蒙的冲动而已。在专家看来,“校园暴力”和“校园霸凌”并非同一概念,“暴力意指较极端的故意伤人行为,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威胁或实际造成身心物权上产生严重损伤的攻击行为。欺凌则是对无法自我防卫的个体施行重复的故意攻击行为,来达成统治或支配他人的目标,隐含着力量失衡的权力关系。”因为校园欺凌不是一般的校园暴力,不是男孩子之间简单地打一场架,其危害不可同日而语。受害者通常都会在身体上和心灵上留下双重创伤,其心理阴影甚至一生都难以平复。而欺凌者由于长期从欺凌他人的行动中得到满足,“旁观者”则或因无法帮助受害者而不安,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认为校园欺凌无非就是青春期的打架,不是个多大的事儿,这种观念正在改变。随着一段段关于校园欺凌的视频的公开,那种与当事人极不相称的惊人的冷漠和残忍不得不让成人世界为之震撼:我们的孩子到底怎么了?在近年来连续多起校园欺凌恶性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的背景下,针对校园欺凌的这次专项治理可谓非常及时,其至少表明当前校园欺凌的肆虐以及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并正在研究制订治理的办法。从通知内容看,本次专项治理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利用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等形式立足于预防,二是要求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的职责。法制教育的作用毋庸赘言,明确学校及教职工的职责也十分必要,因为经验告诉人们,以往校园欺凌恶性事件发生之后,为了维护所谓名誉,讳饰常常是涉事学校的下意识选项。然而站在学校和教职人员的角度,在治理校园欺凌的问题上,明确规定其职责攸关,是否就可以扼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易言之,单凭学校和教职工之力,能否终结校园欺凌?当然不能,否则未免太小看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校园欺凌也不至于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了。而正因为校园欺凌是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的现象,所以其他一些国家的治理经验不妨作为有益参照。在这些治理经验中,首先想到的是法律。以校园欺凌频发的美国为例,美国已有49个州发布了反校园欺凌法律,加强了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刑事惩罚。但仅从法律上加重对校园欺凌的惩罚仍然是不够的,教育学家注意到,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施暴者往往都生长在一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因此难以建立处理和表达负面情绪的健康心理机制。这一点无异于提醒人们,反校园欺凌,让孩子拥有正常的人格,家庭作用不可或缺。另外在美国教育部网站上,可以查询到发放给社工、学校老师、学校校车司机等相关人员的具体而可操作性强的反欺凌指南,这样的社会动员对抵御校园欺凌当然是多多益善。在反校园欺凌的行动中,可以说学校、司法、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地位都非常重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需要明确,而司法的功能更不容忽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唯一与校园欺凌正面相关的法律目前只有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而在专业人士中,该法中的条款是否有益于扼制校园欺凌和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又一直存在争议。如何化解这些争议,积极发挥司法的作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反校园欺凌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每一个问题都迫切而重要,为了孩子,必须尽快拿出思考的答案。【更多新闻解读,微信添加公众账号“今日话题”收听】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connerliu]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反校园欺凌黑板报资料内容
反校园欺凌黑板报资料内容
  我想问你的青春幸福吗?&校园&是多么神圣的地方,校园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地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校园本应该是阳光的,应该是最美好没幸福最安全的地方。可是却出现了一些校园欺凌事件,这种事情我们该如何去遏制呢?为什么校园会出现暴力事件呢,大家有想过这些问题吗?下面是cn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校园欺凌黑板报资料内容,欢迎参考~
  反校园欺凌黑板报图片【一】
  反校园欺凌黑板报图片【二】
  反校园欺凌黑板报内容: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其中日本是一个校园欺凌较为严重的国家。
  校园欺凌不一定在校园内发生,放学后同学间的欺负行为也算在内。
  主要表现是欺负、欺负弱小的人,令受害者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欺凌者的类型
  典型欺凌者
  &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
  &比较自我中心,对受害同学缺少同情心。
  &得到部分朋辈的认同。
  &行为上比起其他同学突出。
  被动欺凌者
  &看见欺凌者的暴力行为得逞,于是协助及附和欺凌者,有些则藉此保护自己,免受欺凌。
  &看见欺凌者欺凌同学后,则嘲笑受害者无用。
  易成为受害者的类型
  &性格内向、害羞、怕事。
  &在同学间不受重视,只有很少朋友,在学校中十分孤单。
  &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学不满和反感。
  &有身体障碍者、有智力障碍者。
  &沉默、表达能力不佳者。
  &性格或行为上有异于他人。
  各种欺负行为
  &叫受害者侮辱性绰号;指责受害者无用。粗言秽语、喝骂。
  &对受害者的重复的物理攻击,身体或物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
  &干涉受害者的个人财产、教科书、衣裳等,损坏,或通过他们嘲笑受害者。
  &欺凌者明显地比受害者强,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护自己的情况下发生。
  &传播关于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
  &恐吓、威迫受害者做他或她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
  &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中伤、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
  &分派系结党:孤立、杯葛或排挤受害者。
  &敲诈:强索金钱或物品。
  &画侮辱画。
  &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即在网志或论坛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份的言论。
  校园欺凌中的各角色
  欺凌过程,蕴藏著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牵涉的学生可分为几种:
  &欺凌者(英文:Bully)发动欺凌行为,通常还带领其他同学参与其中。
  &受害者(英文:Victim)受到欺凌。
  &协助者(英文:Assistant)跟随欺凌者,直接参与欺凌行动。
  &附和者(英文:Reinforcer)支持欺凌者的行为,例如:在旁嬉笑或呐喊助威。
  &保护者(英文:Defender)安慰及支持受害者,尝试制止欺凌行为。
  &局外人(英文:Outsider)置身事外。
  受害者影响
  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身心影响:恐惧、消沉抑c、创伤后遗症、忧虑、胃痛、吸毒、酗酒、自残、自杀,自己也成为欺凌者,可能是校园枪击案的原因之一
  其他影响:常常缺席、对老师不恭敬、诉讼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反校园欺凌,要拿出国家解决方案
面对校园欺凌多发态势,针对性治理要走出个案、偶发思维,从国家层面拿出解决方案,纾解这一校园顽疾。
日前,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在“督重点治理”方面,要求“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
学术概念的“校园欺凌”是个“舶来品”,现实生活的校园欺凌是个“常用品”,试想,谁的校园生活辞典里没有见过“欺凌”二字?尤其在城镇或农村,校纪校风较差的学校、班级,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现象相当寻常,涉及人身伤害或人格污辱(如“脱女生衣服”)的校园欺凌也不少见。
基于社会对校园欺凌的严重性认知不足,学校不愿意张扬以及家长的投鼠忌器心理,大多数校园欺凌最终被冠以“闹着玩”而沉没水底,私下消化,除非闹出大事,否则很难成为社会热点而广受关注。据教育部统计,今年5月至8月,接到上报的校园欺凌事件达68起,而实际发生数有多少,恐怕谁也不知道。
比如近期的中关村二小事件,小学生被两名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有没有到“校园欺凌”级别,暂且撇开不论,透过小学生母亲拍案而起替孩子讨说法的行为,足以探知公众维权意识的温度。相形之下,我国对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显得十分不足,跟不上社会进步。事实上,直至最近一两年,校园欺凌问题才真正进入教育主管部门视野,见诸各类文件之中。面对校园欺凌多发态势,针对性治理要走出个案、偶发思维,从国家层面拿出解决方案,纾解这一校园顽疾。从国外实践来看,一套成熟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反校园欺凌立法,以法治保障公平与效率。校园欺凌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令不少国家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头疼,各国都在摸索应对之策,立法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选项。从2000年以来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全美约有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美国对校园欺凌行为惩罚之重,远超我们想象。虽然,不同国家的制度文化不尽相同,但立法是法治的基础,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反校园欺凌也绕不过立法关。
其二,反校园欺凌研究,从科学层面认识欺凌行为。作为一种暴力亚文化,校园欺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有助于社会对这种行为模式的认知,从而建立起反制系统。一些国家对校园欺凌主体与客体进行大数据分析,从中得出普适性结论,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外有研究认为,如果成人能够一致采取行动,不容忍青少年对待同侪的行为方式,就能很好地消除校园欺凌现象。比较而言,我国对此缺乏系统性研究,成果不足。
其三,反校园欺凌教育,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教育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反校园欺凌“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开始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人性教育”;二是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校园欺凌,如何避免或减少遭受欺凌,遭到欺凌如何解决等等;三是教师教育,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早期介入干预和有效行为矫正的方法。
反校园欺凌,非一日之功可成,要引入多方力量,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的合作模式,将欺凌屏蔽在校门之外。(连海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民的权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