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指不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依旧笑峨眉的意思

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微笑? 中国佛教禅宗网
沩仰 曹洞 临济 云门 法眼 禅门公案
佛祖拈花,为何只有迦叶微笑?
信息来源:发布日期:
  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
  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呢国内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
  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天下.灵山会上千万大众,唯迦叶一人一笑而得。何以故?唯迦叶一人大乘菩萨根基是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拈花,迦叶尊者一笑。这一笑便笑出了整个清明的世界,一直传到了今天,依然还是让人心动的向往。迦叶尊者那一笑的平静和宽容,是很多人用尽一生都无法体味的真实。
  为什么那么多的尊者都是默然,而唯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了呢?灵山大会,或许不是每一个佛者都能有幸参加的,或许也不是每一个佛者都愿意参加,但不管怎样迦叶去了,并在众人默然的时候却天真地笑了。世尊看得明白:众人的默然只是把佛当作了佛,只有迦叶尊者没有;众人都是在想如何才能使自己成为佛的时候,只有迦叶尊者没有,所以众人失去了佛,迦叶尊者却得到了。我想世尊的拈花就是在告诉众人他心里佛的样子吧,佛就是拈花一笑,佛就在拈花一笑中。这一笑之后,许多的花都开了&&
  笑有多种,迦叶尊者的笑才是真正的笑,平静的笑,会心的笑!&
  想得道的人失去了所想,不想得道的人却得道了,这是因为道不在于手,而在于心。拈花一笑的不仅仅是佛,生活也是这样,很多东西并不是我们都能得到的,关健是我们如何去摆放自己的那颗心?当别人收获果实的时候,我们收获祈祷;当别人收获成功的时候,我们收获喜悦,生活也就如拈花一笑了。生活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有阳光也有黑夜,有红花也有枯叶,有成长的希望也有岁月的烦恼,但这一切都将会是生命难得的过程。人生这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说,实在是短之又短;活着这颗脆弱的幼苗,相对于生命生生不息的轮回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又如何能默然相对呢?
  我们不是迦叶尊者,也不能成为迦叶那样的圣人,但我们却要有一颗拈花一笑的心。有了这颗心,我们就能从容地去面对生活的风雨和坎坷泥泞。拈花一笑,这是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对世间的一草一木的关爱和对生命或喜或悲的大彻大悟。名利的得与失,荣耀与无闻相对于生命短短的几十年来说,已经不算得什么,唯有希求一份内心的平静与从容吧。我们与众僧的默然,其实不过是一种对身外之事的放不开或不能释怀的想要达到,面对世尊那份众望所归的光环,一种急不可耐的想要得到的达到,对虚荣的达到。这就是我们的名和利,生活的花朵和果实,权和财的放不开或者说是不能释怀。生活有太多的负累,自己的、别人的、想要不、不想要的一切慢慢组成了生命或深或浅的足迹,一路走来,甘甜与酸苦只有自己才能真正体味!但我们却过多的视而不见,我们过多留意的却是那些别人的眼光,别人的品头论足,更多时候我们也只是众僧默然之后的默然。
  生活不会是一帆风顺,有更多我们无法预料的不如意;但生活也不会总是不如意,也还会有很多美丽的向往。当生活把一扇大门向你关闭时候,就会向你开启一扇窗子。明天的阳光会是新的,照亮我们,还有清脆的鸟鸣,吹着生活闪光的号子。也许明天还有风雨,明天的明天还有霜雪,明天还会有意想不到的阴霾,但要相信阴霾过去了的那些明天,一定就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了。明天,总是新的,但明天的心情却不一定会是新的。心,就地天地,要有多高就有多高,要有多大就有多大,但心不过只是尺寸而已!那么多的花朵总是看不完的美丽,但不是所有的美丽都能够开出灿烂的花朵,心就是蝴蝶,永远采不到那朵能够满足的心蕊。心的停止不下的欲望就是我们深深的默然,即使我们的花朵已经是一座花园的标本,还会有更多的花园在等着那份忧郁的默然,默然之后的默然。
  逃不脱心的折磨,那是折磨心的自我,为什么要等到花期过了,叶子去了的时候才能真正平静的一笑?为什么总要等到岁月蹉跎了白发,风霜刻满了皱纹以后才能体会其中的没有意义呢?
  拈花一笑,常在明静止水之中;拈花一笑,常在淡若无味的不经意中,懂得了这份内心的空彻之后,拈花一笑才能真正地破颜而出&&
  &佛祖拈花为何笑?&连佛祖都只用意会,不用言说的一笑来表示,我想我要将其说明是不可能了.不如先把目光集中在这朵花上吧,佛祖手里为什么要拿一朵花呢?这朵活生生的花又代表什么呢,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朝气蓬勃的鲜花也许代表着自然,一种自然的美,自然之法!也许此刻佛陀的一笑,就代替了讲述自然之法; 而活生生的鲜花也象征着一种生命,拿在手中,则表示生命(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佛陀的一笑也许在告诉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美的光泽!
  佛陀的一笑,恬悦,静美,幽长,其中的深远与美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用支字半语能将其道尽!
  假设有一位与你有缘的人,在对街向你浅浅的一笑,一个伸手的招呼,此头的你也报以一笑而应之.此刻,不用言说,这一笑将所有的问候与祝福都包含在其中了.这简浅的一笑代替了诸多言语的问候,令人赏心悦目!其中的心灵神往,也就只有你们俩是最能切身感受的啦!
  这一瞬间的美,只能在这一瞬间的笑中感悟.意境的美,用间接的言语来表露,仿佛总觉缺失了些什么,有如水中无月影,碧空无祥云,深山无鸟栖&&
  人的语言是匮乏的,很多东西都无法用语言将其道明,更多的言语表达往往会复杂化,取而代之的是这一笑,却时而能让彼此的心豁然开朗!
  是否曾有尝试过,拈起自己这朵生命之花,对着这世界,报以会心的一笑呢?
【发表评论】共条评论
【全部评论】
版权所有:中国佛教网&&手机版禅宗网
中国佛教网 提供最新最快的佛教资讯,打造中国最权威的佛教媒体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南大街485号壹江国际&&
电话:400-789-6688
邮编:050081&&传真:400-789-
客服信箱:kefu@zgfj.org&&客服QQ:
投诉监督信箱:tsjd@zgfj.org&&冀ICP备号主编单位: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拈花微笑”这一成语出自佛陀的一次法会,会址在古;法会就类似于现在的讲坛,老师讲学生听;这时,有一个叫大迦叶的弟子笑了,佛祖当即拍板――;除了大迦叶,其他人都没笑,没有人明白那朵花;确实,花的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但是,花不会真的消散;所有的条件,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每一朵花,相对独立;在这花花世界交替转换产生的连贯起灭中,哪一朵是“;佛说,诸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拈花微笑”这一成语出自佛陀的一次法会,会址在古印度的灵鹫山,所以叫灵山法会。喜欢金庸武侠的朋友或许会有些印象,《天龙八部》中的天山童姥居住在天山缥缈峰灵鹫宫,就是以灵鹫山命名的。
法会就类似于现在的讲坛,老师讲学生听。释迦牟尼讲着讲着,拿起一朵花,给大家看,这一招叫“拈花示众”。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佛祖是什么意思。
这时,有一个叫大迦叶的弟子笑了,佛祖当即拍板――好,就是你了。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具体是一件木棉袈裟和一个化缘用的钵盂,这就是“衣钵传人”的出处。怎么样,是不是又觉得有些熟悉,小时候有没有看过一部电影叫做《木棉袈裟》?
除了大迦叶,其他人都没笑,没有人明白那朵花。那不就是一朵普通的花嘛,并没什么不寻常。
确实,花的本身,并无特别之处。作为一朵花,它在某一个时节到来的时候开放,在某一个节点到来的时候凋谢。
但是,花不会真的消散。 花谢之后,配合另外的一些条件,雨水、阳光、泥土和一只偶然飞过的蝴蝶,一朵新的花又开出了。只是,它的形态跟从前是不一样的。
所有的条件,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每一朵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都有独特的个性。
在这花花世界交替转换产生的连贯起灭中,哪一朵是“我”?哪一朵是“你”?
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以人看花,“花”生苦不苦?
以佛看人,人生苦不苦?
拈花君看看是蛮苦的。婴儿被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大声啼哭,叫做呱呱坠地,好像在说:“我不要来呀,我不要来呀!”小时候家里被爸妈管教,学校被老师管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应付各种考试,暑假寒假还得做作业。终于长大了,又要努力赚钱买房讨老婆,好不容易有了孩子,才知道原来安全的奶粉价格都很贵。
那么,怎样才能不苦呢?
成佛或者成菩萨。
佛和菩萨有什么不一样吗?
成佛要满足三个条件,自己觉悟、使他人觉悟、觉行圆满;菩萨是满足前两个。所以无论佛还是菩萨,和芸芸众生的区别,就在于佛和菩萨是觉悟的,而众生没有觉悟。
那怎样才能觉悟呢?有没有一生下来就觉悟的人呢?
不好意思,这个还真没听说过。
所以,众生想要觉悟成佛或者成菩萨,就必须修行。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修行?
佛教有一个宗派叫做净土宗,认为修行只要不停的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净土宗,顾名思义,认为存在一个佛住的地方,叫做“佛国”、“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宗的教义概括为信、愿、行。也就是相信净土的存在,发愿往生净土,念“阿弥陀佛”。
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因为阿弥陀佛是接引佛,他的左手边是观世音菩萨,右手边是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三圣专门负责把有意愿往生西天的善男信女接引过去。不过不好意思,活着的不可以去,死了才能去。我们小时候看一些古装片,往往有这样的场景――一帮强盗挡在路上,他们的头目对过路人说: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过路人嘟囔几句,头目暴怒――“你要吃馄饨面还是要吃板刀面?馄饨面把你绑起来扔到水里,板刀面一刀送你上西天。”此处的“西天”,指的便是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的修行遭到禅宗六祖惠能法师当头断喝――
“东方人遭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遭罪,念佛求生何方?”
我们现在说西方,一般指的是美欧西方国家。净土宗说的西方,指的是“佛国净土”,佛国的人民怎么会遭罪呢?你以为是万恶的资本主义吗?所以六祖惠能这句话使用辩论技法中的一招“偷换概念”。但是当时确实把每天念阿弥陀佛的人吓尿了――不是吧,俺以前几十年的阿弥陀佛统统地白念了。
六祖惠能是谁?读一段他写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雷贯耳的有木有?
惠能是佛教禅宗非常有影响的大师,自幼悲苦但极具慧根,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辗转拜师到五祖弘忍法师门下。得道开悟之后,弘忍就传给他衣钵(达摩祖师带过来的),要他到南方去传法。两人连夜赶到长江边,上船了。惠能说,师父请坐,弟子摇橹。弘忍说,应该我渡(度)你。惠能答:“迷时师度,悟了自渡(度)。”于是摇船过江。辞别恩师后一路向南,隐姓埋名潜伏了十几年(资历甚浅却身携佛祖衣钵宝贝,怕被追杀,堪比《潜伏》余则成)。后来危险解除,惠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当时寺内的法师正在讲经,正好寺庙里的幡(旗
子)动起来了。讲经的法师就问大家,幡是无情,为何会动?于是大家议论开了,有的和尚说是风吹动的,有的和尚说是幡自己动的,还有的和尚生搬硬套说是因缘和合才动的。这时,惠能发声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讲经的法师听了大吃一惊,心想这肯定不是一般人嘛。就将惠能请进方丈寮,惠能出示衣钵,法师立即给惠能剃度,然后拜惠能为师,此后佛教禅宗的南宗创立。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是不是有些眼熟?我没记错的话,这段文字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出现过。当时课本上有一段讲解唯物主义的章节,列出惠能的这段话作为唯心主义的典范进行了批判。
惠能说的是佛的道理,编写政治教材的人把这段话看作唯心主义的典型。 现在想想,其实是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立场完全不同而已嘛。
好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心动不如行动。念阿弥陀佛明显不靠谱,那该如何?修持戒律?晨钟晚课?
禅宗已经在“呵呵”了。
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脱离现实生活去寻找,无异于在兔子头上找角。
那还不到现实生活中去?
什么?头都找破了,还是没找出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众生“执”哇!什么是执?粗犷解释就是一路走到黑,不撞南墙头不回。执了呢就迷,迷失了自己,怎么还能开悟呢?所以有个成语就叫做“执迷不悟”。“执”是“悟”的死敌,他有一个死党叫做“我”,两个在一起就叫做“我执”,这对兄弟凑一块,最难破开。除非动用雷霆霹雳非常手段,或许还有点希望。为此,禅宗也是蛮豁的了。
怎么豁?其中有个代表人物叫德山宣鉴,他公开骂道“这里无佛无祖,达磨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菩萨是担屎汉”。OK!把一个系统的主要领导都骂完了。
还有更狠的。惠能有一个法孙叫做临济义玄,是临济宗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不与物拘,透脱自在。”
还有一个更过分的叫丹霞天然,他在云游四方的路途中栖居于洛阳城慧林寺。一日天冷,就把木制佛像烧了取暖。寺院领导上前责问,他说是要取舍利子。院领导说木头佛像哪来的舍利子?丹霞天然答――既然没有舍利子,又有什么烧不得?再拿两尊来烧。
不但“呵佛”,还要“杀佛”、“烧佛”,这就是惠能的法子法孙们做出来的好事,用当下时髦的讲法――这真的是要逆天的节奏吗?
然并相(然而这并不是真相)。真实的情况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以实际行动来破执,特别是“我执”。“我执”一日不破,开悟遥遥无期。你想想,对于求佛法的人来说,连释迦牟尼、达摩老祖、文殊菩萨、各种罗汉、各种佛像,都可以不当一回事,那“我”还算什么呢?还有必要在内心里死死地守着那个“我”吗?
“我”终于没有了。那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万物皆“空”嘛!老板是空吗?是!乞丐是空吗?是!
潘啃α耍」芩氖稚厦挥谢ā
这样看来,潘渴强眨习逡彩强眨潘康韧诶习澹蠹叶际强章铩D敲次颐俏裁椿挂椒芏罚喽嘧
记得《中国好声音》节目里,汪峰老师的那把椅子转过,伴随着汪老师那注视的眼神――“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潘坑昧Φ爻榱艘幌卤翘椤安欢际强章铮裁疵蜗肱丁!
周星驰之《少林足球》――“我请问你,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分别呢?”
潘康纱罅怂邸叭耸强眨逃闶强铡!
这不,刚逃离了“我执”,又陷入了“空执”。
事实上,佛并没有反对人们去积极向上。现在不讲佛理,且看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佛陀自在菩提树下悟道后,立下宏愿,就是要“普度众生”。此后一生大部分的精力,是以古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舍卫城的o园精舍为中心进行教化活动,长达四十多年。直至入灭之前,都还在为人传道解惑。那么,从某个方向上看,佛陀的一生,是不是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一生呢?
“空”,并不是说要人们庸庸无为;“执”也不是说不应为了理想而奋斗。
至于“普度众生”,是不是可能?悟道后的佛陀,曾经对人说,他看到的众生“皆有佛相”。也就是说,他从每一个众生的身上,都看到了佛性,即人人皆有佛性。因此,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那么,坏人,偷鸡摸狗的人,为非作歹的人,投毒放火的人,杀人如麻的人,能不能成佛?答案是当然能了。为什么?因为坏人也是众生,是众生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这个坏人在某时某刻觉悟了,他就是佛,就得解脱。这个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比如说《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金毛狮王谢逊,张无忌的义父,他为了逼出仇人成昆,
滥杀江湖豪杰,每次事毕,都要在墙上写“杀人者混元霹雳手成昆”。被他杀的人的数量连自己都记不得了,典型的“杀人如麻”、“血债累累”。最后却在少林寺高僧的引导下觉悟了,成为一代高僧。可见,只要“放下屠刀”(觉悟),就能“立地成佛”。在放下屠刀的那一刻起,就成佛了。谢逊虽说是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但成佛过程在佛理上行得通,也具代表性。
看来,成不成佛,不看人好人坏,关键还在觉悟。只要觉悟,什么都好说。让我们来看看他人的开悟经历。
有一个叫寿州良遂的唐朝人,一日去参礼麻谷宝彻禅师,向麻谷求教佛法。麻谷一看良遂到来,一言不发,扛起锄头走到田园去锄草,良遂紧跟其后。麻谷并不理他,回到了方丈寮,把门关上。良遂无奈,只得悻悻离去。第二日又去求见,麻谷又关门,良遂就敲,麻谷问:“是谁?”良遂答道:“良遂!”
突然,就在那一刻,良遂觉悟了。
麻谷也知道良遂觉悟了,于是开门接纳良遂,并且上堂说法道:“你们众人知道的地方,良遂也洞然明白,但是良遂洞然明白的地方,你们却愚昧不知!”
还有个叫大珠慧海的,未悟道前找到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问他哪来的,慧海答从越州大云寺来。马祖问来干嘛,慧海说那还用问吗来求佛法啊!马祖说我这什么都没有,求个毛线?你自己家里有宝藏也不顾,到处乱走有什么意思?慧海问那什么才是我的宝藏呢?马祖回答你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都已经具备不缺,用用早够了,干嘛还要去求取?慧海一听,当即觉悟,于是叩头谢恩。
求见马祖道一居然还能全身而退,运气算不错了,下面两位就没那么“幸运”。
水潦和尚见到马祖道一请教问题:达摩祖师从西边来,是什么用意?马祖道一说,你先礼拜。水潦和尚当即跪下,马祖道一突然当胸一脚,将他踢翻在地。水潦从地上爬起,拊掌呵呵大笑道:“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只向一毫头上,识得根源去。”
立竿见影,现场开悟。
后来水潦和尚住在山上,还经常跟别人提起当年马祖道一给他的那一脚,乐不可支地说:“自从一吃马师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百丈怀海见到马祖道一,在马祖的房间里。马祖瞅着睡椅旁的一把拂尘,怀海马上上去说,“既此用,离此用。” 马祖说,“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怀海就拿过拂尘竖起来。马祖说,“即此用,离此用。”怀海就把拂尘放到原来的地方。马祖突然振威一喝,怀海的耳朵就这样失聪了,聋了三天,大彻大悟。
很抱歉,两位大师的对话本人无法直译。至于马祖大师是不是有狮子吼神功?我反正也是醉了,没听见。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24等内容。 
 佛祖为何拈花?迦叶为何微笑?_文化/宗教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前两天看到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故事,心里一直很是不解,昨天在街上看到有人卖荷 花,似心有所感...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一。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有时,参禅,只在一瞬间,一杯茶,一叶草,一尾鱼,一粒沙, 一株桃花,看一个繁杂的世界。世有千态,心有万言,便可从...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 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  如来佛祖拈花一笑 很多人都知道如来佛祖拈花一笑,那么为什么如来佛祖拈花一 笑呢?...那种情况下,这样的声音发出来后,也是让很多 弟子出乎意料的,这就是“迦叶微笑...  空即是色”是劝人向善的基础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 步往极乐 从...  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2、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 ① 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祖拈花一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