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军事才能有什么军事才能的体现

毛泽东为何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曾有三大失误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熟谙历史与军事的毛泽东分析事物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让人无法不佩服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总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过失,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毛泽东先后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三大失误。
(资料图)
本文摘自:千龙网,作者:佚名,原题:《毛主席为何否定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这是为什么呢?
熟谙历史与军事的毛泽东分析事物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让人无法不佩服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总是能切中要害,入木三分。他曾多次指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严重过失,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误。
毛泽东先后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三大失误。
一是选错将帅。
1948年5月中旬,西柏坡。一天上午,李银桥正在花山村毛泽东住的房间里收拾,从外边散步回来的毛泽东像个孩子似的蹑手蹑脚地走到李银桥的身后,猛然大喝一声:&不许动,举起手来!&
突然间,李银桥一个转身动作,双手急出抱住了毛泽东的双臂。毛泽东挣开双臂,笑道,&你这个组长,我没有选错哩!&
李银桥说:&主席什么时候选错过人啊。&毛泽东摇摇头说,&我毛泽东一不是释迦牟尼,二不是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也有错用关羽和错用马谡的时候啊!&
李银桥不解地问:&诸葛亮怎么错用关羽了?&毛泽东回答:&当初诸葛亮留守荆州,刘备调诸葛亮入川,诸葛亮不该留下关羽守荆州。让关羽守荆州是一着错棋呢!关羽骄傲呢!关羽从思想上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执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结果失掉了根据地、丢了荆州,自己也被东吴杀掉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官君策]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进行操作
记住登录状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军事才能相关信息
军事才能专题栏目,提供最新新最全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_刘备的军事才能_军事才能测试、以及军事才能等相关信息
《中国梦》作者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大校美国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悍然决定向台湾出售导弹,令中美关系出现紧张阴云。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大校接受大公报专访时指出,中国要想「和平崛起」,必
我很穷但是我的人民很团结,我的国家不发达但是我的人民很有自豪感,这就是世界领土第一的俄罗斯真实写照,敢于向一切威胁俄罗斯领土安全的国家开火,俄格五日战争,威胁对西方切断天然气,在加里列格勒布置战略飞
累瘫在训练跑道上,伤痛累累是常态。(南方周末记者王轶庶图)女队员晚上回到宿舍要进行放松
苏荣杜聿明  ■本报记者 卜金宝    人物小传:苏荣,江苏省东台县人,1926年2月生,1942年2月参加革命,1944年2月入伍,1944年12月入党。历任参谋、秘书、海军东海舰队
国民党马上失天下,中国历史在1949年由枪杆子翻开了新的一页。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华认为,尽管国民党的失败是“历史的合力作用”,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军事上的失败。作为“党国”重心,以一人领党、国、军,蒋介石对军事失败负有最大的责任。
 孔子被尊为文圣,其军事才能被其辉煌的文名所掩盖,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以至孔丘知礼而无勇(《左传定公十年》)的偏见至今未泯。其实,孔子本是文武全才,他不仅膂力过
中评社北京1月18日文章,原题日本敢开钓鱼岛争端第一枪?过去几天,中日钓鱼岛争端火药味越来越浓。1月15日,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在记者会上首次表示,如果中方飞机进入钓鱼岛,且警告无效,日方将发射曳光弹
核心提示:随着中、苏、美大量档案解禁,以及研究的深入,西方新一代史家率先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史迪威神话正在破灭。
本文摘自:央视网 作者:章骞 原题:《回眸二战史迪威
  1月17日凌晨,我国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的一步。那么,发展北斗导航卫星将对我国发
毛泽东和蒋介石首先从学历上对比,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却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他的军事知识和采用的战略战术都是从书本上自学而来的,属于无事自通的那种,他没有上过军校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培训,所
当时那种军事上的集体领导,现在看来好像有点矫枉过正,但在没有建立起军事领导权威的情况下还是需要的,否则毛泽东就很难发挥作用。因为这时毛泽东的领导威信还不是后来人们所说的那么高。鸭溪会议上意见遭多数否决,以及会理会议前林彪写信、彭德怀发牢骚以及刘少奇与杨尚昆发电报等不信任毛泽东军事指挥的事件,都是证明。
  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杜聿明在东北与林彪交手。月东北战火不断,国民党向东北派了9个军30多万人,其最精锐的远征军新1军和新6军,林彪的11万部队还有一大半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第一次显露,是在1917年的11月,护法战争仍在进行,三湘大地成了军阀们激烈厮杀的战场,北洋军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撤退。
日22:48来源:光明网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
分享推荐字号
青年毛泽东
导读:1917年11月,桂军大败湘军,长沙成了无政府世界。时24岁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刘备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能测试全部答案(共17个回答)
家.否则不会七出祁山不胜,而最后死于定军山.
拨开迷雾见诸葛(上)
  我们前面的几篇文章,看起来使很多读者不满,骂我们“抄书”的有之,骂我们“胡说”的有之,说明陈寿“公报私仇”的有之,论证史书本来就不可信的也有之。看了这些反馈意见,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如果没有反对意见,本身就失去我们写这个系列的意义了;忧的是:如果游戏玩家都是这样一些人,果然游戏到今天还不能为全社会所认同,还背着“精神鸦片”的不公正骂名!
  那么,我们写作这个系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这使我们想起了前几天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名为《冯小宁痛心疾首无法理解》,说的是:“一群天津市三年级的小学生近日在电影院里看到《紫日》里日本兵拿中国活人练刺杀的镜头时,竟然发出了哈哈的笑声,消息传出,举国哗然。昨日专程赴沪出席《紫日》上海首映式的导演冯小宁痛心疾首地说:‘这是一起严重的事件,如果说日本的年轻一代因为教科书的问题而不了解这场战争的实质还可以理解的话,中国的孩子们竟然不知道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那简直就是罪过,对此,我们的家长和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日寇侵华的历史是历史,三国的历史也是历史,但是前者尚为人所重视,后者,大家却似乎认为戏说一下无关紧要。文章引用一位叫李靖国的先生的话:“倘若听任‘戏说’之类传宗接代,泛滥成灾,将来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似乎有点上纲上线,我们也知道现在的年青人非常反感这样。但是反感归反感,若因为对真理的反感就心理逆反,认为历史不需要澄清,可就大错而特错了。游戏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我们必须赋予它更多的历史和社会内涵,才能让它健康正常的发展,才能让它为全社会所接受。我们为什么喜欢玩光荣公司的《三国志》系列呢?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它是众多三国SLG中,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一部啊!
  为了以后可以更好地行文,我们先要在此澄清几点误解。首先,我们也是铁杆玩家,我们并不对游戏抱有偏见。有的朋友看我们骂周大荒的《反三国志演义》,竟然以为我们在骂玩家,真是冤枉!那位朋友一定是没有看过周大荒的书,不知道那是怎样一本垃圾,他或许还会以为所谓用炸药炸死曹魏名将,是受到《霸王的大陆》中“爆炎”的影响呢。其实,周大荒是民国初年的人,因为我们的文章是去年也即2000年完成初稿的,所以用了“本世纪初”一词——这个本世纪,是指20世纪,请读者朋友不要误会。
  其次,关于陈寿是不是一位良史,他有没有故意歪曲历史的问题。陈寿写史公报私仇的谣传,来源于《晋书》。《晋书》载:“或云丁仪、丁?M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嘉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又称:“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唯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受《晋书》的影响,后世乃有称陈寿为“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者。
  然而,北魏崔浩却对此持相反的意见,浩云:“承祚(陈寿字承祚)之评亮,乃有故义过美之誉,按其迹也,不为负之,非挟恨之矣。”清人王鸣盛亦称寿“入晋后,撰次亮集表上之,推许甚至,本传(指《蜀书·诸葛亮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尊亮极矣”,而谓《晋书》“好引杂说,固多芜秽,此亦其一也”。同时代的赵翼也持相近的观点,并责《晋书》是“不识轻重”、“无识之论”。首先,陈寿单辟一卷给诸葛亮,这在整部《三国志》中,除去帝王,再无第二人有此殊遇,说陈寿报复诸葛亮的谣言,可以不攻自破了。其次,《晋书》骂《三国志》,而从来在中国史学界对旧史的评价中,《三国志》都可以排前五名,而《晋书》要在百名以外,大家也就可以看出谁对谁错了。这是我们大段引用的史料,主要出自《三国志》的原因。
  第三点,很多朋友竟然认为我们是故意贬低古人,以抬高自己,甚至还有朋友在我们揭穿了某古人的真面目以后,说:“那一定是妒忌。”笑话,我们妒忌古人干什么?!我们不是一概骂倒所有古人,只是先有破,才有立,总要先把泛起的渣滓泼出去,才好把沉在缸底的好东西捞上来。有些朋友说:“你骂曹操啊!”我们干嘛要骂?我们本身就是曹操的FANS。有些朋友说:“你骂赵云啊!”我告诉你,赵云的真实面目,也确实和他演义中的形象不同,但是事迹太少,偏差不是很远,要骂他凑不够一章,所以我们也不会下笔。这只是游戏杂志上的游戏文字,又不是史学论文,我们当然找我们不喜欢的人骂,找我们喜欢的人捧(比如,蒋干其实就很帅),你们只要看我们说得有理没理便罢。不好意思,破坏了大家心目中的偶像,对此,你们可以不看,可以骂我们“讨厌”,可是不能骂我们“胡说”。骂我们“胡说”,你倒用历史的眼光,反驳一下看看?
  说了一大堆对某些读者也许是废话的话,下面让我们转入正题,就拿上面提到过的诸葛亮开刀。我们中的一员,本身就是骂诸葛亮的先锋,在网络上掀起过无数腥风血雨(哈哈,为了保护他的小命,就不公布真实姓名了),但他的部分观点,也并不能为工作室全体同仁接受。所以我们这次骂的笔调,恐怕没有骂关羽来得狠,让部分读者失望了,不好意思……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黄忠和魏延都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刘备手下,最受信任的当然是原从集团,其中,关羽于219年兵败被孙权擒斩,张飞在221年被部将张达、范强所杀,麋竺因为兄弟麋芳投降东吴而“惭恚发病”死去,孙乾在刘备入蜀后不久就OVER了,简雍卒年,史所不载,但也没有他在刘禅朝廷中的任何事迹,估计死在刘备之先。原从集团所剩到诸葛亮时代的,大概只有资格较嫩的赵云和魏延了。(上一期文章犯了个很大的错误,黄忠不属于刘备原从集团,并且确实是降将,一时手顺就写错了,难得编辑重视我们的稿子,刚收到立刻就上,想修也来不及……特此向广大读者致歉……)
  刘备第二信任的,是四川集团,其中,法正死于220年,黄权在刘备大败夷陵后,被迫北降曹魏,许靖和刘巴都死于222年。有分量的只剩下一个生在南阳,但于川中归备的李严了。
  这也就是说,刘备死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当此时也,原从集团已经没落,四川集团有权有势的也只剩下一个李严了。而诸葛亮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
  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关于李严之被贬,史书上说:“(建兴)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李严品德不好,也许诸葛亮干掉他是正义之举,但使用那种阴谋诡计,终非君子之所为——我们要提醒大家的是,在政治上,本就没有十足的君子,否则肯定活不下去,千万别把诸葛亮当圣人。圣人只有孔子,所以那老家伙根本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继续,随着诸葛亮的权力稳固,原从集团和四川集团彻底退居二线,荆州帮权倾朝野。总有人赞扬诸葛亮用人唯贤,那么就让咱们先来看看那些“贤”的出身吧——
  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不外乎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托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即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的老乡。原从集团不说了,四川集团名臣济济,又在本乡本土,要说他们的子弟毫无可用者,只好从已经被孙权占领了家乡的荆州人里头挑英才,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诸葛亮之用人,并非或者起码并非全部的唯才唯贤,而是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
  都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政治”,是指政治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诸葛亮的运补能力不错,当他作为地方民政长官的时候,总是能给前方“足食足兵”,大有萧何遗风。可是这运补能力的背后,是靠合理地统筹安排,以及鼓励生产,还是靠的拼命搜刮,可就谁也不知道了。
  诸葛亮终于爬上第一高位,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连本史书也没有留下——害得身为蜀人的陈寿,苦于得不到足够的史料,竟然写作《蜀书》,是《三国志》中最薄的一卷。一味秉持旧法,毫不应时改变,诸葛亮能算大政治家吗?
  也许,诸葛亮故意维持这种“战时格局”,是为了积聚力量,等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再加以改变的。可是一则最终北伐也没有成功,他就算有这个心,也成了梦幻泡影;二来讲论历史不能靠猜测,没有体现出来的东西就不能说它有,诸葛亮就算把他的长远计划天花乱坠写将出来,也多空想的成分,没有实行,谁也不能说肯定成功,从而给他戴上大政治家的高帽子。
  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
  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
  谈完了政治,咱们再来讲军事。首先先要确定,演义上所谓的“六出祁山”及其过程,十成里有九成是虚构的。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
  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先生说得好:“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
  就以第一次北伐为例。此次北伐,可以说是时机选择得最好的,曹魏以为刘备完蛋以后,蜀中就无人了,根本没有防备,结果被一棒子打懵。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叛魏应(诸葛)亮,关中响震”,形势一派大好。因此后人评价说,“若(诸葛)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所有也”。可惜,诸葛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诸葛)亮无尺寸之功”。诸葛亮行军力求其稳,不肯疾趋,昔曹操“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遂于当阳长坂大败刘备,利有必趋者也;而亮计不及此,死抱住“必蹶上将军”的古训,其与赵括相差几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诸葛亮治蜀,不能富国而妄求强兵,其何异于缘木求鱼?况其用兵又实在平庸。南宋陈亮等书生称“孔明以步卒十余万,西行千里,行行然,求与之战,而仲达以劲骑三十万仅能自守,来不敢敌,去不敢追,彼岂孔明敌哉”,认为蜀军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这是诸葛亮善兵的明证。其实战争的成败要依据战略目标是否达成来作判断,诸葛亮的目标是西据陇右,进图中原,他达到目的了吗?他能算掌握了主动吗?一出祁山,张郃直击其必救——街亭,大破马谡,他前功尽弃;二出祁山,曹真料其必出陈仓,使郝昭守之,以逸待劳,又大挫诸葛亮的锋锐;三出、四出,司马懿以坚守之策,教其粮尽自退。由始至终,诸葛亮竭尽心力,却寸步难行;魏劳战之卒少,却收防御战之全功。实际上战争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魏军手里,是以蜀因战益弱,魏被兵不伤,终于有二士灭蜀之役。因此,魏人称“(诸葛)亮粮尽势穷,忧恚呕血,一夕烧营遁走,入谷,道发病卒”,虽语带讥讽,细思却也不无道理。
  综上所述,诸葛亮既不是大政治家,也不是大军事家。在当时代,他也许是比较杰出的一个人物,但是某某家某某家的帽子真要给他戴的话,大概只有“发明家”三个字勉强安得上。诸葛亮的形象演变和关羽很相象,都是作为统治阶级宣扬忠臣孝子的工具,被逐渐拔高,最后于《三国演义》中成为圣人的。你若喜欢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那谁都管不着,如果想要谈这段历史,还是把他们请下神坛,拭去覆盖在他们脸上重重的迷雾,通过史书去归纳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吧。
一部分是真实的,一部分是吹出来的。《三国演义》是有倾向性的,现今的诸葛亮形象大部分就是这部文学作品的功劳。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子说的:“六出祁山无寸土,孔明一生枉用兵。”
还有,孔明是一个过份自信和自大的人,看看蜀的人才情况就明白的了,蜀汉的人才是三国里面最少,很大成...
爱问有答案啊搜搜就有了。
具体的下面:
1季 33出王平弓53出张苞弓 诸葛刀44(最好按照先出王平后出张苞最后出诸葛亮这个顺序出)
1月 张不动...
夺西川,副控张飞挑马超拿丝路卷开丝路奔雷用。
丝路奔雷马超挑越吉拿周宗钟开祁山之战用。
一年过千里寻貂蝉得云梦卷开梦中仙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史载其“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属于那种标准的河北汉子。现在很多人受演义和游戏的影响,往往将赵云视为文武双全的代表,但其实历史上真正...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军事成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