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的故事时期军队是否能经商

幸福其实真的很简单
铁血丹心青
印象空工大微信公众号
米尔军事网
麦田军事观察
新华社中国网事
中国台湾网
军事国防论
参考消息网
火焰说军事
资本军师大联盟
中国小康网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南方都市报
顶尖财经网
家有熊娃尼罗
财新网移动端
冷兵器吧研究会
萌萌说军事
中国经济网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Today On History
阅读下一篇
  耶律德光灭晋后,服汉天子袍服于崇云殿见百官,大悦,对左右说:“汉家仪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岂非真天子邪!”网络配图 虽心慕华仪,这位契丹主骨子里仍是野蛮人,他任命契丹部族豪酋为诸州镇的刺史和节度使,搜刮天下钱帛以赏军。由于没有固定的粮草供应,契丹人常派数千铁骑四出劫掠,号为“打草谷”,东西两、三千里地范围内,人民遭受苦毒不已,这些契丹兵士烧杀抢掠奸淫,使广大汉人对契丹人痛恨到极点。  很...宋真宗赵恒有几位皇后?张恒皇后及妃子列表
宋真宗赵恒有几位皇后?张恒皇后及妃子列表
  赵恒(968年12月23日-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是的第三位。他是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继位,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作者。  皇后:  潘氏(公元968年-公元989年),忠武节度使潘美第八女;公元983年,16岁的潘氏被宋太宗赐婚,嫁给当时为韩王的真宗,封莒国夫人;公元989年即端拱二年五月病逝,卒年仅22岁,未留下任何子女。葬永昌陵之侧保泰陵,神主享于别庙,真宗继位后追封为章怀皇后。  郭氏(公元975年-公元日),宣徽南院使郭守文次女,淳化4年(公元993年),时真宗为襄王,宋太宗为之赐婚,封为鲁国夫人,不久又晋封为秦国夫人。真宗于至道3年3月即位,5月册立郭氏为皇后,景德四年,郭后随从真宗巡幸西京,回宫后病崩,卒年32岁。郭后生三子,皇子赵佑九岁夭折,追封悼献太子。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公元968年-公元1033年),讳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真宗为襄王时与其相恋,因出身卑微被太宗逐出京,十五年后真宗即位方得入宫。但年长不孕,后真宗用“狸猫换太子”一计使之登上后位。  章懿皇后李氏(公元987年-公元1032年),赵祯生母,李氏初入宫,为真宗宠妃的侍女,庄重寡言。真宗宠爱刘娥,想立为后,奈何刘娥家世并不显赫,又无子嗣,群臣不服。正苦恼的时候,李氏梦到仙人降生为己子,真宗与刘娥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办法。遂让李氏侍寝,不久果然有孕,生皇子,取名赵受益(后来的宋仁宗赵祯)。后来,李氏又生一女,晋封才人,不久小公主不幸夭折。  杨氏(公元984年-公元1036年),名杨淑妃,杨知俨女,杨淑妃通敏有思,刘娥与之交好,情如姐妹。刘娥“借腹生子”生下宋仁宗后,因为年龄已长,而代替哺育,两人一起照顾皇子,细心照料。  嫔妃:  昭静贵妃沈氏(公元994年-公元1076年),宋真宗赵恒的妃嫔,沈伦之孙女,父亲沈继宗为光禄少卿。大中祥符年间沈氏入宫为才人。后晋美人、婕妤、充媛,至。沈妃个性贤淑不喜奢华,颇得真宗敬重。宋仁宗嘉祐末年,仁宗晋庶母沈氏为贵妃。  神宗熙宁九年,沈贵妃薨逝,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昭静贵妃。神宗特许将沈贵妃的遗体归返娘家,并在娘家出殡,又亲自前往沈家祭奠,之后神宗又为了沈贵妃之殇辍朝三日。  贵妃杜氏  贵妃曹氏  贵妃陈氏  顺容戴氏  美人徐氏  才人陈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看看三国里面一般的武将,像马超、关羽、张飞、赵云、典韦、许褚、太史慈,甘宁等
  据传貂蝉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体态轻盈。某日夜
  对于隋唐,一共有四个版本:《隋唐演义》,《说唐》,《兴唐》,《混唐》。我相信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今安徽毫县),一名旉。史载其:&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马超被曹操打败后投靠了汉中张鲁,到后来张鲁有了投降曹操的意图,马超知道自己无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
  懂得明史的人,都知道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因为是江陵人,世人称之为
  大家好,今天来跟大家说说朱棣立太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朱棣勇猛心狠,自己篡位
  首任抚远大将军胤禵返京,心中是一片茫然。可是他的洋鬼子参谋官穆经远却失声大叫
  道光两次对鸦片下达禁令。相比于第一次,第二次禁令的范围更广,力度也更大:从东
  在中国史上,人口也是许许多多的,有英雄,有能人志士。当然还有很多类的人,小编
  吕四娘,女,清朝雍正时人,为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野史记载其为报雍正以文
  诸葛亮一生用计无数,熟读孙子兵法的他,被人称为智圣。其实,在他一生中,使用计
  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撰文指出,《三国演义》对张飞之死做了隐讳处理,以迎合
  过去民间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当年始皇&收天
  朱棣(日-日),汉族,安徽凤阳人,生于当时
  太岁,这一词汇影响了炎黄子孙几千年,太岁很多人不理解,也有很多人不相信,有些
  记得一本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希腊文明不是纯粹性的文明&,如果我们能弄清楚这句
  阿鲁特氏是清朝同治时期的皇后,她死后和同治一起葬在了东陵。1946年,东陵惠
  不知从何时,人们开始传说故宫房子如何如何多?如何如何大?传得神乎其神,有板有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帝王,被评价为&最能打仗&、&最会用人&、&最有学问&
  2004年年底,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发行了一部战争传记电影,叫做《亚历山大大
  迄今为止,历史上最著名的佣兵之一,瑞士政府组织的雇佣军。瑞士雇佣军以特有的长
  巨鹿之战:秦二世三年十二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中,项羽在巨鹿城下,歼灭秦军主
  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秋7月,也先统领强悍的瓦剌骑军大举犯边。势如破竹。
  历史上的&定川寨一战&,是宋夏战争中记载最为模糊混乱的一次战役,在各种史料间
  西汉时期,国力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这段时期,就在这片广袤
  萨莫奈战争简介是这样,它是罗马的一场扩张战役。最终罗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夺取
  发生在公元1807年的艾劳会战,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与第四次反法同盟作
  1220年,成吉思汗包围撒马尔罕之前,摩诃末提前逃出撒马尔罕,造成都城人心涣
  也许爱好南北朝历史的人不是很多。但是能名留青史都不是随意的,或者说能留下大名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在高丽王朝与蒙古王朝元朝之间,这场战争可谓是旷日持久,从12
  王姬延是周朝最后一任君王,于公元前314至公元前256年在位,统治周朝58年
  在专制制度下,王权高于一切。君主的个人意志具有法律效力,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大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当年七月,明英宗不顾群臣反
  正当一代雄主北周武帝宇文邕将眼光瞄准塞北江南,雄心勃勃准备花一两年时间实现天
  一场&零录取率&的考试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揽延人才、收买人心的一种手段,
  穿草鞋,是墨子的大众形象。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
  明太祖朱元璋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除了孝陵,世界现存最长、保存最完好的
  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
  清朝男人的发型可能是中国五千年里最不好看的一种发型了。清朝规定:男子必须要剃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
提到三国中蜀汉帝国的灭亡,很多人将责任推在了扶不起的阿斗身上。甚至有激进的观点表
  保罗&塞尚是著名的画家,十九世纪后期印象派的主将。被西方现代画家称为&现代艺
  宫廷画师郎世宁本来是一位意大利人,但是在1715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清朝进行传教
  申师任堂,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日本女人,但实际上事实却是大出
  马远简介上提到马远大概出生在1140年,是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马远出身
  元代画家黄溍字文潜,是浙江义乌人。了解元代画家黄溍生平经历可知,黄溍生于公元
  周昉是唐代著名画家,他擅长画人物佛像等,尤其擅长画贵族妇女,通过观摩他的画作
  画家德拉克洛瓦是法国著名画家,他是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德拉克洛瓦继承和发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
  仇英为明代人,是著名的明代画家。擅于画仕女、人物、山水等等,在绘画方面有很高
  顾恺之是东晋非常著名的画家和作家,他被成为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鼻祖。顾恺之博学多
  儒勒&昂利&庞加莱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日生于南锡。他的家庭
  石涛,原名叫做朱若极,是明朝皇室朱家的后代,明朝灭亡,年幼的朱若极被太监带出
  南宋时期虽然军事上不给力,但是在文化上还是有着比较高的成就,出了很多影响深远
  除夜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除夕,除夕是每年一家人团圆的日子,那天家里会做很多好吃
  刘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他是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可是却并不喜欢应试之类
  刘鹗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小说家,他是出自一个官僚家庭之中,可是却并不喜欢应试之类
  裴旻是唐朝开元年间人,因为其剑术高超,所以被称为剑圣。在《独异志》中曾描述过
  禽滑厘,读作(琴古梨q&ngǔl&),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据说是墨子的亲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原是前朝旧臣,后归顺于宋。少时柳永家境颇丰,是当地有
  李白,想必大家对这个人物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人。他是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关汉卿大约生于年间,字不祥,号已斋,关于其出生地有很多个版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_优秀范文十篇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
范文一: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因避宋太祖之讳,更名为赵光义,他当了皇帝后,又改名叫赵炅。明人江盈科《雪涛小说》里有一个关于赵炅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一天,赵炅微服出官,到街上体察民情,看见一个乞丐赖在一家商店门口讨钱,又骂又跳的,怎么也赶不走,吸引了一大帮乞丐和民众围观。突然,人群之中闪出一个身影,一刀把乞丐杀了,跟着又像风一样消失了。这个颇有些金庸小说味道的神秘刀客,正是赵炅。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监控摄像头,所以,也没有人知道凶手就是皇帝。   第二天,京城的行政长官――开封府尹急忙向赵炅汇报了这起发生在皇城脚下的命案。赵炅假装不知情,让务必把凶手缉拿归案。府尹遵旨,忙活了好一阵子,找不到半点可以破案的蛛丝马迹,只好如实回禀。赵炅闻言,把脸一沉,说:“不行!这是朕亲自督办的案子,一定得破了!”府尹走投无路,狗急跳墙,索性把遭到乞丐“强讨”的那个商人抓来刑讯逼供,估计灌辣椒水、骑老虎凳什么的,全派上了用场,结果不言而喻:这个倒霉的商人“被杀人”了。好不容易找了个替死鬼,终于可以结案了,府尹屁颠屁颠地跑去向赵炅请功。赵炅问:“情况属实吗?”府尹答:“属实!”赵炅勃然大怒,骂道:“属实你个头!那乞丐是我杀的,你怎么可以冤枉无辜呢?”龙颜一怒,鸟纱不保,府尹当场就被革了职。   江盈科讲这个故事,旨在告诫官员们办案须谨慎,有几个证据说几分话,千万不可滥用职权,制造冤狱,草管人命。宋太宗赵炅的本意,大概也是如此。   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却有不少值得琢磨的地方。在那时,还是人治时代,没有普遍的司法公正,只有局部的司法公正,套用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话来说,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平等。平民杀人必将遭受法律惩罚,皇帝杀人却是小菜一碟,屁事没有。赵炅说“人是我杀的”,说完就算了,不用承担任何责任。最吊诡的是,宋太宗赵炅之所以杀人,竟然是为了促进司法公正。也就是说,他采取了一种违法的手段,却想达到维护法律尊严的目的。这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悖论。从某些个案来看,不正当的手段,确实可以达到正当的目的,但如果把它当做一条普遍适用的信条来推崇,无异于鼓励人们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谬种流传,遗惠无穷。      选自《今晚报》
范文二:金太宗是宋太祖转世:只为向宋太宗一系报仇吗? 烛影斧声相信大家都知道,也称斧声烛影,是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由于赵匡胤并没有按照传统习惯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后世怀疑赵光义谋杀兄长而篡位。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亲信王继恩召第四子赵德芳进宫,以便安排后事。宋太祖二弟赵光义早已窥伺帝位,收买王继恩为心腹。当他得知太祖病重,即与亲信程德玄在晋王府通宵等待消息。王继恩奉诏后并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赵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赵光义。光义立即进宫,入宫后不等通报径自进入太祖的寝殿。王继恩回宫,宋皇后既问:“德芳来耶?”王继恩却说:“晋王至矣。”宋皇后见赵光义已到,大吃一惊!知道事有变故,而且已经无法挽回,只得以对皇帝称呼之一的“官家”称呼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史载,赵光义进入宋太祖寝殿后,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以及“柱斧戳地”之声,赵匡胤随后去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由于没有证据,所以 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也无法证明烛影斧声的存在,所谓无风不起浪,赵光义即使没有杀赵匡胤,但是觊觎皇位之心是绝对有的,而且兄终弟及也实实在在的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也发生在宋朝,可能上天也看不下去了,南宋的第二代皇帝由于赵构无后,又回到了太祖一脉,可以说峰回路转,正印证了那句话:出来混的,早晚要还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证据被发掘出来,解开千古密案。
无独有偶,跟宋朝同一时代的金朝,开国皇帝也是兄终弟及,不过他是合法的,《金史-本纪第三》记载:天辅七年六月,太祖次鸳鸯泺,有疾。至斡独山驿,召赴行在。诏曰:“今辽主尽丧其师,奔于夏国。辽官特列、遥设等劫其子雅里而立之,已留宗翰等措画。朕亲巡已久,功亦大就,所获州部,政须绥抚,是用还都。八月中旬,可至春州,汝率内戚迎我,若至豹子崖尤善。”八月乙未,会于浑河北。戊申,太祖崩。九月乙卯,葬太祖于宫城西。国论勃极烈杲、郓王昂、宗峻、宗干率宗亲百宫请正帝位,不许,固请,亦不许。宗干率诸弟以赭袍被体,置玺怀中。丙辰,即皇帝位。己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大体意思就是,太祖在征战过程中发现身体不舒服,就想班师回朝,在归途中驾崩了,宗族子弟要求完颜吴乞买即皇帝,被完颜吴乞买拒绝了三次,最后把玉玺仍在完颜吴乞买的怀里,这才即皇帝位,并且大赦天下。有趣的事情可以不至于此哦。在金兵南下打破东京,东京军民惨遭蹂躏的时候,有人写了一本《呻吟语》。这本书中,写了一件奇事。金太宗吴乞买当金太祖在位的时候,曾经当过使臣到过东京,他的相貌很像宋太祖赵匡胤的塑像,凡是看到过的人都觉得奇怪。《呻吟语》中的这一记载说出一个投生转世因果报应的故事,那就是说,赵光义为了夺位,先后惨杀了赵匡胤、赵廷美、皇子赵德昭、赵德芳,以及与之有关的许多人。吴乞买正是赵匡胤转世投生,所以他的相貌很像赵匡胤。他后来兴师动众,灭掉北宋,把赵光义的子孙全部俘虏北去,千方百计凌辱至死,正是来报一百多年前那笔血泪仇的。不管这个故事有道理无道理,反正在南宋的一百多年中间,老百姓众口流传,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宋高宗曾经不太信,但是南宋使节洪适回到临安后明确告诉高宗,说攻下开封的金太宗的相貌酷似宋太祖赵匡胤在万岁殿的画像。这可能也是赵构心理变化的原因之一,一则自己的生理缺陷让他越来越自卑,当听到这样的消息后也只有求和之心,没有年轻时的求战之意了,最后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子孙,也就是宋孝宗。这就是发生在宋金两朝四个皇帝之间有趣的事情,虽然相隔多年,但是总能通过蛛丝马迹把所有的事情联系到一起,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范文三:L   j  S  h   i   Y  a  I 1 "   J   i  u  ☆ 历 史 研 究 ☆ 从宋太祖、 宋太宗驭将策略看宋初社会的转型 晁根 池 ( 新 乡学院 历史 系,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3 )  摘 要: 在 由战乱 向和平 稳定社会过渡 的关键 时期 , 宋太祖 、 太 宗开始 了驭 将方针 的转变 , 实现 了从 武人 干  政、 军阀称雄 的无序乱 世逐 渐 向中央 收拢 大权 、 上下有序 的文 官治国 的体制转 变, 改变了五代骄 兵悍将叛上  作乱的局面 , 完成 了由乱到治的社会转 型。   关键词 : 宋太祖 ; 宋太 宗; 驭将策 略; 社会 转型  中图分 类号 : K 2 4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2 5 8 9 ( 2 0 1 4 ) 0 3 — 0 1 2 9 — 0 2  宋太祖 、 宋 太宗在北宋 王朝 的建 立 、 巩 固和发展 过程  中做 了很大 贡献 。他们 制定 的一 系列 制度和推 行方针政  策, 奠定了宋朝立国的基本范式 , 其 中的一些 制度 、 政策为  宋朝后来 的皇帝 、 士大夫奉 为“ 祖 宗家法 ” 加 以贯 彻执行 。   这既给宋政权 的运行提供 了机制保证 , 也给后来的 国防安 功盖世 。斯乃得 壮士 以守 四方 ,推赤 心置人腹 中之所致  也 。” 【 l 】 ( 卷1 7 , 3 8 4 )这是宋太祖这方面驭将的一个 典型概 括。 另外在《 宋 史》 、 《 东都事略》 等 中, 有对宋太祖的类似的   评价。   宋太宗在将领 的任用上 ,首先是要求其循规 蹈矩 , 绝 对服从 , 不是看是否能征善战 , 独 当一面。太宗曾对 近臣道  出了他 的择将标准 : “ 朕选擢将 校 ,先取其循谨 能御下 者 ,   勇武次之 。若不 自谨饬 , 则士卒不畏服 , 虽有一夫 之勇 , 又 全产生 了消极影响 。关于宋代皇帝驭将策略 与政策 , 一些  学者也 曾进行过讨论 , 笔者通过对北宋朝最初 的两位皇帝  在军事领域 内驭将策 略的 比较 , 说 明时代需要 , 社会 的转 型是北宋初 期驭将策 略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一、二 帝驭将策略的差异 宋太祖在五代投身于军阀部队 , 依 靠战功完成 了从士  兵到元帅的华丽转身 。 在登上皇位后 , 精心谋划 , 指挥大将  到处征 战 , 力 图恢 复汉唐 旧疆 , 可以说他是 中国古代 历史  上少有的军事家 。宋太宗是一位欲有所作为 的皇帝 , 但军  事上抱负宏大而能力不足 , 他继位后处 心积虑的是如何巩 固 自己的皇帝宝座。宋太宗对军队将领要求是 , 绝对 服从  命令, 确保王朝 的统治稳定 。  何 用也? ” I l _ ( 卷2 5 , 5 7 3 ) 。 这样 的任将标 准 , 必然使领兵将领  形成唯唯诺诺 、 唯命 是从的心态和处事态度。典型 的例子  如: 潘美 , 潘美在太祖朝勇猛善 战 , 取湖南 , 下广州 , 战功卓  著, 勇于任 责 , 深得太祖信赖 ; 然而到太宗 时期 , 潘 美在 战   场上的表现就大为逊色 。在雍熙北征 中, 作为西路军主帅  的潘 美 , 面对监军 王优对杨业的攻击 , 不敢 主持公道 , 进而  在他们 的威 逼下 , 不敢 坚持既定作 战计划 , 放弃 已有 的决 策, 致使杨业之死。不能不说 , 潘美为将性格前 勇后怯 的转  变, 与太宗驭将方式的转变有莫大关系 。  1 . 宋太祖用将是信而不疑 , 任之 以专 ; 宋太宗在对将领 的任用 上 , 控制 、 防范大于信任 。在北宋初期 , 在 确立先南  后北 的统一 策略后 , 派大将长期守边 , 待遇优厚 , 免其 后顾  之忧 , 让其 自觉誓死效力 。《 续 资治通鉴长编》 中被后 世学  者经常引用 的一段话 : “ 国初 , 并、 益、 广南各僭大号 , 荆湖 、  2 . 宋太祖 敢于大胆放手 , 给前线将 领根据 战场形 势变 化 而应 对的临阵决策权 , 以便把 握战机和根据战场需要迅  速 应对 ; 宋太宗则 实行 “ 将从 中御 ” , 命令将 领按既定 军事  预案行 事 , 极力加强对军 队控制 和派监军 干预将领 的临阵 决策权 。  江表止通贡奉 , 西北二方 皆未宾伏 。 太祖垂意将帅 , 分命汉  超及进 等控御西北 , 其家族在京师者 , 抚之甚厚 ; 所部 州县  筅榷之利悉与之 , 资其 回图贸易 , 免所过征税 ; 许令召募骁  勇 以为爪 牙 , 凡军 中事悉 听便 宜处 置 ; 每来 朝 , 必 召对命  坐, 赐以饮食 , 锡赉殊异遣还 。由是边 臣皆富于财 , 得 以养  士用 间 , 洞 见蕃夷情状 , 时有寇 钞 , 亦能先 知预备 , 设伏掩  击, 多致克捷。故终太祖世无西北之忧 , 诸叛 以次削平 , 武 宋太祖 对统兵 出征将领 , 也仅 仅授 以方 略 , 即 战略方  面 的指示 , 不干涉前线将领 的临 阵指挥 。宋太祖登 上皇帝  宝 座之 后 , 对西、 北守边 将领 授予 “ 凡 军 中事悉 听便 宜处 置” 的大权闭 ( 卷2 7 3 , 9 3 4 7 ) 。宋初慕 容延钊领重兵屯真定 ,   太祖谕 旨, “ 听以便宜从 事” , 而“ 延钊 与韩令坤帅所部兵 巡  边, 一 方以安 。” 嘲 ( 卷2 0 , 1 5 6 ) 在西北驻守的董尊诲 , “ 太祖  以西戎 近边 , 使守 通远军 , 凡 十四年 , 藩 汉悦服 , 许 以便 宜 1 2 9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1 2  作者简介 : 晁根池( 1 97 3 一 ) , 男, 河南许 昌人, 讲师 , 硕 士, 从事 中国古代 史教 学研 究。  Theor y   Res ear ch  学 ★ ★ 理 ★ ★ 论 从事 。” 『 引 ( 卷2 9 《 董尊诲传》 , 2 3 7 ) 曹彬统兵讨伐江南 , 出征  之前 向太祖 辞行 , 太祖对 曹彬说 : “ 南方之事 , 一 以委卿 ” ,   当众授 曹彬 以剑 匣 , 授 予“ 副将 以下 , 不用命者斩之 ” 的大  权『 i 1 ( 卷l 5 , 3 1 4 ) 。  宋太宗为加强对 军队的控制和军事行动的干预 , 实行 道, 给 以极高 的评价评论 : “ 太祖削五代 之乱 , 创万世之业 ,   制兵有谋 , 驭将有术 。……是 以夷 狄畏服 , 边鄙无事 , 由制  兵驭将得其道 。” 日 ( 卷2 9 , 2 3 7 — 2 3 8 ) 后世史家评论宋朝军  事时称 “ 宋 之武功 , 于斯为盛焉。” 脚 ( 卷2 7 3 , 9 3 4 3 )  二、 二帝驭将策略与社会转 型 “ 将从 中御 ” 的政策。 为显示 自己的高明 , 每临大将 出征 , 总  是付 以阵图 , 有时连战阵 的布置 、 扎 营的方 位等都交代 的   甚为 明 白, 其最著 名的 当属太宗创制 的《 平 戎万全阵 图》 。   在宋太宗时期 , 将领领兵 打仗 , 如按阵法行 动, 虽败不罚 ,   或惩罚甚轻 , 如擅 自改变大阵 , 虽胜不赏 。久而久之 , 对将  领养成一种慵懒 、 保守的作风 。漆侠先 生指 出 : “ 宋太宗与  宋太祖驭将政策的一个根本 区别就在于太宗开始实行 ‘ 将 从 中御 ’的办法 ,捆住 了前线 将帅在指挥上 的军事指挥 权。”  首先 , 二帝 当时所处形势 的不同 , 是造成二 帝驭将策 略差异 的根本原因。  宋 太祖时期 , 是 由武人 干政 、 军 阀称雄 的无 序乱世逐  渐向中央收拢 大权 、 上下有序 的统一王朝 的建立 时期 。国 家的统一还须依靠强大 的军 队, 将 领的军事素质 和临战决  策对 统一 战争 的顺利进行与否影响极大 , 宋太祖 只有驾驭  好 自己手下 的将 领 , 获得他们 的鼎力 支持 , 才能使 自己的   王朝有可靠 的存 在基础 , 才能消灭其他 割据政权 , 建立一  个统 一而强大 的新帝 国。换句话说 , 宋太祖时期是打天下  的时期 ,军队将领 的作用要 比政治家的作用远为重要 , 而  皇帝与将领的关 系决定着帝国的命运 。 宋太祖既要确保军  队的控制权 , 还要手下将 领心甘情愿 为 自己效力 , 那就需  要 给他们信任 ,给他们战场上临阵灵活指挥决 策的权力 ,  3 . 宋太祖任将是恩威并用 , 将士乐为之效命 , 军 队战斗  力较强 ; 宋 太宗则是任人 唯亲 , 导致 军队将领军事 素质下 降, 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 《 续资治通鉴长 编》 中生动 的记  载 了太祖恩威并 用 、 收取大将郭进誓死效命 的史事 , 现抄  录如下 : “ 郭进 御军严 而好杀 , 部 下整肃 , 每人北汉 境 , 无 不克捷 。 上时 遣戍卒 , 必 谕之 日 : ‘ 汝辈 当谨 奉法 , 我 犹赦 让他们感受到来 自皇帝的信任与赏识。  宋太 宗时期 , 是大规模 的统 一战争基本结 束 , 和平 即  将 到来 时期 。随着大规模的战争的结束 , 政治 、 经济 、 文化  建设 提上 了议事 日程 。在秩序重建的时期 , 宋太宗强调 的  是上下有序 , 绝对服从。 北宋这时所面临的社会转型 , 与刘 汝, 郭进 杀 汝 矣 。 ’ 尝 选御 马 直 三 十人 , 隶 进麾 下押 陈  ( 阵) , 属与北汉人战 , 往往退怯 , 进斩 十余 人。奏至 , 上方  阅武便殿 , 厉 声 日: ‘ 御 马直 , 千百人 中始得 一二人 , 少违  节度 , 郭进 遽杀之。 诚 如此 , 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 。’ 乃潜  遣 中使谕进 日:   I 寺 其宿卫亲近 , 骄倨不禀令 , 戮之是也 。 ’   进感 泣 。” 【 1 】 ( 卷4 , 1 o 6 )   无独有偶 , 《 宋史》 中也记 载了类似 的宋太祖对待将领  董尊诲 的两则史实 : “ 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 , 诉其不法  十余事 , 太祖释不问 。遵诲益惶愧 待罪 , 太祖召而谕之日 :   ‘ 朕方赦过赏功 , 岂念 旧恶耶? 汝 可勿复忧 , 吾将录用汝 。’  遵诲再拜感泣” 。“ 又问遵诲 : ” 母安在?” 遵诲奏 日: ” 母氏 邦初建汉朝何其相似 。 战争时期 , 刘邦与将 领称兄道弟 , 在  西汉建 国初 , 依然 如此 , 在 宴会上 大吵大 闹 , 毫无 礼制可  言, 刘邦甚为恼火。后来叔孙通制朝仪 , 朝堂秩序井 然 , 刘  邦大喜 , 原因就在社会 的转 型。正如汉初著名大 臣陆贾 向   汉高祖的建言 , 可以马上打天下 , 不可马上治天下 。   其次 , 强调将领要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 , 其 目的是培  养将领 的忠于 国家 、 忠于君 主的思想意识 。这是他们 出于 王朝 长治久安 的 目的对军事将领思想改造 的需要 , 也体现  了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  在幽州 , 经患难 睽隔 。 ” 太祖因令人赂边 民, 窃迎其母 , 送与  遵诲 。 ” 闭 ( 卷2 7 3 ( ( 董尊诲传 》 , 9 3 4 2 ) 宋太祖还采用采用 同样  的策略 , 让张美为之誓死效力【 l 】 ( 卷8 , 1 9 1 ) , 让李汉超“ 誓死 以报 ”   ( 卷1 , 8 ) 。  太祖 曾表 示 , “ 今之武 臣 , 亦当使其读经 书 , 欲 其知为  治之道也”   ( 卷1 , 1 5 ) 。一些将领积极 响应号召 , 学 习文化  知识 , 甚至闹出了笑话 , 党进便是典型 。党进本 不识 字 , 有 一有学者专 门对北宋潜邸出身的将 领做过研究 , 发现宋 年朝廷派遣 他到 高阳关防御辽军 的掠扰。临行前向皇帝 初就潜 邸出身 的将领 的使用而言 ,太宗朝远大于太祖朝 。   宋 太祖 “ 对于 自己潜 邸出身的追 随者 , 还能掌握 一定 尺度 ,   并非一律委 以重 任” ; 而“ 宋 太宗一朝 , 可 以说是 大用潜邸  亲随掌权握兵的时代 ” q [ l 5   ; 作者通过分析进而指出 , 宋太祖  朝“ 潜邸出身的高级将领, 可谓优劣参半” , 而太宗朝“ 其有  为者寥 寥无几 , 而无 能者 竟居多数” 【 句  , 由此可见 , 宋太宗  在武将 的任用上 , 任人唯亲的特点非常 明显 的。宋太宗出   于维护 自己统治 的需 要 , 极 力打压武将 , 造成 了将 领进取  心、 责任心的受挫, 对将领军事素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宋太祖 指挥军队开疆 拓土 ,基本奠定北 宋 的疆 域规 辞行 , 党进欲仿 效文臣 , 附庸风雅 , 却“ 抱笏前跪 , 移时不能  道一 字” , 他无奈之下 , 忽抬头 大声对皇帝说 : “ 臣闻上古 ,  其风朴略 , 愿官家好将息。 ” 当时“ 仗卫掩 I Z l , 几 至失容 ” 。 后 来有人 问之他 : “ 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 党进 回答 : “ 我尝 见 措大们爱掉 书袋 , 我亦 掉一两句 , 也要官家 知道我读 书  来 。” 嘲 ( 卷8 , 7 6 )  宋太宗时期 , 在太祖政策 的基础上 , 发展为崇文政策 。   宋太宗在继位之初 , 就急剧扩 大科举考试 的规模 。当时的   执政 大臣薛居正等认 为“ 取人 太多, 用 人太骤” , 但“ 上意方 欲兴文教, 抑武事, 弗听”  卷 1   8 , 3 9 4 ) 。 太宗淳化三年, 国家 藏 书之所三馆秘 阁落 成 , 宋太宗率领文 臣登楼观书 , 后来  他指示昭宣使宦官王继恩 : “ 尔可召傅潜 、 戴兴( 都是当时  重要将领 ) , 令至 阁下 , 恣 观书籍 , 给御酒与诸将 饮宴。” 原  因是 “ 潜等 皆典禁兵 , 帝欲其 知文儒之盛故 ( 下转 1 3 9页 )  1 3 0  模, 与宋太宗 以后受制于辽、 夏形成 了鲜明的对 比。 他成功  驭将 策略 , 收到宋人 的高度赞扬 , 真宗朝名 臣钱若水 对太  祖用将戍边评价为 : “ 欲消外侮 , 必本安边 , 用得 其人 , 莫如  太祖” 。 嘲 ( 卷3 5 《 钱若水传》 , 2 8 2 ) 宋人王称也对太祖驭将之 L    S i  h   i   Y  a  n   J  i  U  ☆ 历 史 研 究 ☆  哈尔滨本地的保险并非 皆如此尽人意 , 很多刚成立就  让人觉得前 景堪忧 , “ 该公 司( 富滨水 火保 险 ) 将来 之发达  不卜 可知云” 。( D 天安水火人寿保 险公 司被称为 “ 不足取信  之保险公 司” , “ 唯该 公司资本 不过 五百万鲁布 ,是 以市面  上对之 皆不深信用 , 恐其 一或遇事 即难 于赔偿 , 投保 者并  无一 家云” 。②   哈埠本地 的保险机构都 是工商业 集股成 立股份 有限  公司, 资金并不 充足 , 只能保一 些风 险频 率不高损失 程度  不大的小额保险 。由于没有殷实 的资金做支撑 , 也就没有  能力 抵御金融风波 , 歇业破产在所难免 。 “ 滨江水火保险公 ① ② ③  WT O后 , 我国保险市场对外 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 将会 再次呈现 中资 、 中外合资 、 外 商独资保 的竞争局 面 ,   东 险机构 东 东  报 报 报  律手段加  总结 近代保 险业 发展 的经 验 , 吸取教训 , 运用法 N N N  强对保 险市场 的监 管 , 保护 民族 保险业 , 真正发挥保 险在  9   9   9   保障社会生产和人 民生活 中的作用 8 , 是保险监管部门面临    9   9   一   一     一 的考验 。保持保险市场持续 、 健康 、 有序 的发展 , 才能有效  1 2 一    1 3 一    O 8一     地发挥保 险对 国民经济 的助推作用。  }   1{  远 远 远 11  11  11  } 1 1 1 司所 有资金本系鲁布 。刻下鲁布异常跌落 , 该公司恐一或  遇事无法 应付 , 于昨 日已实行取消并 通知各投保 家 , 解除  保险之责任云” 。   1   1 9 1 9 年 的卢布狂跌 中, 刚刚成立不久  的本地保险公司滨江 、 富滨、 天安无一幸免 , 沉溺于哈尔滨  保险史中。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   [ 1 ] 王晓英, 池子华. 1 9 8 0年 以来 中国近代保险史研 究综述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6 ) : 6 — 1 1 .   [ 2 】 白世 丰. 旧中国的东 北保 险市场  当代保 险 , 1 9 8 8 , ( 2 ) :  4 3 — 4 6 .  [ 3 】 黑龙江省志? 金 融志[ M ]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 9 8 9 .  1 9 0 5 年哈尔滨开埠通商后 , 帝 国主义 国家纷纷来哈尔  滨投资 , 外商 在哈尔滨投 资开办保 险机构 , 与外商 的产业  资本 、 商业 资本 、 金融资本构成资本投资 的链条 , 参与 了剩  余 价值的分配 , 间接 掠夺 和奴役 中国人 民。资金 、 技术 、 管  理相对落后的华商保险业 , 在 哈尔滨保 险市场面对强势竞  争时 , 虽然表现 了顽 强的积极 的态 势 , 拓展销售 网点 , 打到  外县去 , 但仍然不 能避免倒 闭破产 的命 运。 中国政府颁行  的保 险法律 文件 ,对 以治外法权 为护身符 的外商保 险机  构, 只能是无力而为。   2 O 世纪 9 0年代 , 我 国的保险市场逐渐对外开放 , 进入 [ 4 ] 郭 蕴 深. 中东铁 路 与 中俄 经 济 贸易 关 系Ⅱ 】 . 北 方 文物 ,   1 9 9 1 ( 2 ) : 8 1 .   [ 5 】 薛连 举. 哈尔滨 人 口变迁[ M 】 . 哈 尔滨 : 黑龙江 人 民 出版 社, 1 9 9 8 : 4 9 、 5 8 .  [ 6 】 石方. 中东铁 路的修筑对 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 的作用 与   影响[ J ] . 学 习与探 索, 1 9 9 5 ( 4 ) : 1 4 0 .   [ 7 ] 曲晓范. 近代东北城 市 的历史 变迁【 M】 . 长春 : 东北 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 0 0 1 .   【 8 】 哈尔滨档 案馆编辑. 哈尔滨经济资料文集( 第 2分册) [ M 】 .   哈尔滨: 哈尔滨档案馆, 1 9 9 1 : 2 .   [ 9 ] 哈 尔滨 市志 ? 金 融 志[ M 】 . 哈尔 滨 : 黑 龙江 人 民 出版 社 ,  1 9 9 5: 1 0 4 .  ( 责任编辑 : 石银)  ( 上接 1 3 O页 ) 也 。” [ 9 1 ( 卷1 , 3 8 ) 太宗 曾对大 臣说 : “ 迩 来武  人子孙 , 颇有习儒学者 , 盖 由人所好耳 。” 吕蒙正日 : “ 国家 到和平建设时期 的过度 , 奠定 了北 宋较为长期的和平 稳定 的局面。  褒待文士 ,爵禄非轻 ,故人人 自劝 ,乃圣化所及 。”   ( 卷  1 , 3 8 ) 表明宋太宗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实到了预期效果 。   宋初 两位 皇帝 提倡 武将读 书学习 , 一方 面是 为了让他  们懂 得上下 尊卑 , 为重建统 治秩序服务 , 另一方面则 是消  除五代时期 大将只忠 于个 人而无视 国家 的犯 上作乱 的叛 乱意识 , 以达到 消除武将威胁 王朝统治 的 目的 , 从根本 上 然而 , 这种驭将 策略 的转变 , 过 分地强调 了职业将 领  对王朝政权的威胁而进行制度化 的抑制 , 其 消极 影响也是 非常严重 的 , 它以军事将 领军事素养 的严重下 降 、 军 队战  斗力的削弱为代价来换取社会 的稳定 , 这是形成宋朝 对外 “ 积弱” 局 面的重要根源 。  参考文献 :  医治帝 国的隐患 。  三、 余论 [ 1 】 李焘. 续资 治通鉴长编[ M】 . 北京 : 中华书局 , 2 0 4. 0   [ 2 】 脱脱. 宋史[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 1 9 8 5 .   [ 3 】 王称. 续东都事略【 M 】 . 济南: 齐鲁出版社 , 2 0 0 0 .   [ 4 ] 漆侠. 探知集[ M] . 石家庄 : 河北大学 出版社, 1 9 9 9 .  众所周知 , 五代时期兵骄将悍 , 皇帝权 威坠地 , 帝 王皆 出 自军阀 ,地方治理 大权 皆掌于手握 重兵的节度使之手 ,   天子 常常被玩弄于鼓掌之中 , 助长了社会 的动荡 。 宋太祖 、  宋太 宗力 图改 变这种现状 , 为 巩固王朝 的统治 , 都极力 加  强对军 队将领 的掌控 。因当时四方征战的需要 , 宋太祖驭  将方式得 当 , 军 队战斗力仍然强悍 , 其消极影响 尚未现露 。   到太 宗时期 , 国家统 一大体完 成 , 大规模 的建 设提上议 事  日 程, 处于王朝安全 因素 , 对将领控驭愈来愈严格 , 对 将领  的选 拔 , 政治可靠性 放在 了首 位 , 军事能力则 放在 了次要  地位 , 彻底 消除 了武将对王朝 的威胁 , 完成 了从战争 时期 【 5 】 欧 阳修. 归田录[ M 】 . 北 京: 中华书局, 1 9 8 1 .   [ 6 】 朱瑞熙等. 中国宋史研究论 文集: 第十辑【 c 】 . 兰州 : 兰州大  学 出版社 , 2 0 0 2 .  [ 7 ] 司马光. 涑水记 闻 【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9 .   [ 8 】 文莹. 玉壶清话[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4 .   【 9 ] 程俱. 麟 台故事[ M 】 . 北京: 中华书局 , 2 0 0 0 .  ( 责任编辑 : 李鹏飞 )   1 3 9  
范文四:摘 要:在由战乱向和平稳定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宋太祖、太宗开始了驭将方针的转变,实现了从武人干政、军阀称雄的无序乱世逐渐向中央收拢大权、上下有序的文官治国的体制转变,改变了五代骄兵悍将叛上作乱的局面,完成了由乱到治的社会转型。   关键词:宋太祖;宋太宗;驭将策略;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9-02   宋太祖、宋太宗在北宋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过程中做了很大贡献。他们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推行方针政策,奠定了宋朝立国的基本范式,其中的一些制度、政策为宋朝后来的皇帝、士大夫奉为“祖宗家法”加以贯彻执行。这既给宋政权的运行提供了机制保证,也给后来的国防安全产生了消极影响。关于宋代皇帝驭将策略与政策,一些学者也曾进行过讨论,笔者通过对北宋朝最初的两位皇帝在军事领域内驭将策略的比较,说明时代需要,社会的转型是北宋初期驭将策略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一、二帝驭将策略的差异   宋太祖在五代投身于军阀部队,依靠战功完成了从士兵到元帅的华丽转身。在登上皇位后,精心谋划,指挥大将到处征战,力图恢复汉唐旧疆,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家。宋太宗是一位欲有所作为的皇帝,但军事上抱负宏大而能力不足,他继位后处心积虑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皇帝宝座。宋太宗对军队将领要求是,绝对服从命令,确保王朝的统治稳定。   1.宋太祖用将是信而不疑,任之以专;宋太宗在对将领的任用上,控制、防范大于信任。在北宋初期,在确立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后,派大将长期守边,待遇优厚,免其后顾之忧,让其自觉誓死效力。《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被后世学者经常引用的一段话:“国初,并、益、广南各僭大号,荆湖、江表止通贡奉,西北二方皆未宾伏。太祖垂意将帅,分命汉超及进等控御西北,其家族在京师者,抚之甚厚;所部州县■榷之利悉与之,资其回图贸易,免所过征税;许令召募骁勇以为爪牙,凡军中事悉听便宜处置;每来朝,必召对命坐,赐以饮食,锡赉殊异遣还。由是边臣皆富于财,得以养士用间,洞见蕃夷情状,时有寇钞,亦能先知预备,设伏掩击,多致克捷。故终太祖世无西北之忧,诸叛以次削平,武功盖世。斯乃得壮士以守四方,推赤心置人腹中之所致也。”[1](卷17,384)这是宋太祖这方面驭将的一个典型概括。另外在《宋史》、《东都事略》等中,有对宋太祖的类似的评价。   宋太宗在将领的任用上,首先是要求其循规蹈矩,绝对服从,不是看是否能征善战,独当一面。太宗曾对近臣道出了他的择将标准:“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能御下者,勇武次之。若不自谨饬,则士卒不畏服,虽有一夫之勇,又何用也?”[1](卷25,573)。这样的任将标准,必然使领兵将领形成唯唯诺诺、唯命是从的心态和处事态度。典型的例子如:潘美,潘美在太祖朝勇猛善战,取湖南,下广州,战功卓著,勇于任责,深得太祖信赖;然而到太宗时期,潘美在战场上的表现就大为逊色。在雍熙北征中,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面对监军王■对杨业的攻击,不敢主持公道,进而在他们的威逼下,不敢坚持既定作战计划,放弃已有的决策,致使杨业之死。不能不说,潘美为将性格前勇后怯的转变,与太宗驭将方式的转变有莫大关系。   2.宋太祖敢于大胆放手,给前线将领根据战场形势变化而应对的临阵决策权,以便把握战机和根据战场需要迅速应对;宋太宗则实行“将从中御”,命令将领按既定军事预案行事,极力加强对军队控制和派监军干预将领的临阵决策权。   宋太祖对统兵出征将领,也仅仅授以方略,即战略方面的指示,不干涉前线将领的临阵指挥。宋太祖登上皇帝宝座之后,对西、北守边将领授予“凡军中事悉听便宜处置”的大权[2](卷273,9347)。宋初慕容延钊领重兵屯真定,太祖谕旨,“听以便宜从事”,而“延钊与韩令坤帅所部兵巡边,一方以安。”[2](卷20,156)在西北驻守的董尊诲,“太祖以西戎近边,使守通远军,凡十四年,藩汉悦服,许以便宜从事。”[3](卷29《董尊诲传》,237)曹彬统兵讨伐江南,出征之前向太祖辞行,太祖对曹彬说:“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当众授曹彬以剑匣,授予“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的大权[1](卷15,314)。   宋太宗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和军事行动的干预,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为显示自己的高明,每临大将出征,总是付以阵图,有时连战阵的布置、扎营的方位等都交代的甚为明白,其最著名的当属太宗创制的《平戎万全阵图》。在宋太宗时期,将领领兵打仗,如按阵法行动,虽败不罚,或惩罚甚轻,如擅自改变大阵,虽胜不赏。久而久之,对将领养成一种慵懒、保守的作风。漆侠先生指出:“宋太宗与宋太祖驭将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太宗开始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捆住了前线将帅在指挥上的军事指挥权。”[4]160   3.宋太祖任将是恩威并用,将士乐为之效命,军队战斗力较强;宋太宗则是任人唯亲,导致军队将领军事素质下降,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生动的记载了太祖恩威并用、收取大将郭进誓死效命的史事,现抄录如下:“郭进御军严而好杀,部下整肃,每入北汉境,无不克捷。上时遣戍卒,必谕之曰:‘汝辈当谨奉法,我犹赦汝,郭进杀汝矣。’尝选御马直三十人,隶进麾下押陈(阵),属与北汉人战,往往退怯,进斩十余人。奏至,上方阅武便殿,厉声曰:‘御马直,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少违节度,郭进遽杀之。诚如此,垄种健儿亦不足供矣。’乃潜遣中使谕进曰:‘恃其宿卫亲近,骄倨不禀令,戮之是也。’进感泣。”[1](卷4,106)   无独有偶,《宋史》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宋太祖对待将领董尊诲的两则史实:“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又问遵诲:"母安在?"遵诲奏曰:"母氏在幽州,经患难睽隔。"太祖因令人赂边民,窃迎其母,送与遵诲。”[2](卷273《董尊诲传》,9342)宋太祖还采用采用同样的策略,让张美为之誓死效力[1](卷8,191),让李汉超“誓死以报”[5](卷1,8)。
  有学者专门对北宋潜邸出身的将领做过研究,发现宋初就潜邸出身的将领的使用而言,太宗朝远大于太祖朝。宋太祖“对于自己潜邸出身的追随者,还能掌握一定尺度,并非一律委以重任”;而“宋太宗一朝,可以说是大用潜邸亲随掌权握兵的时代”[6]151;作者通过分析进而指出,宋太祖朝“潜邸出身的高级将领,可谓优劣参半”,而太宗朝“其有为者寥寥无几,而无能者竟居多数”[6]162,由此可见,宋太宗在武将的任用上,任人唯亲的特点非常明显的。宋太宗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极力打压武将,造成了将领进取心、责任心的受挫,对将领军事素养造成了极大影响   宋太祖指挥军队开疆拓土,基本奠定北宋的疆域规模,与宋太宗以后受制于辽、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成功驭将策略,收到宋人的高度赞扬,真宗朝名臣钱若水对太祖用将戍边评价为:“欲消外侮,必本安边,用得其人,莫如太祖”。[3](卷35《钱若水传》,282)宋人王称也对太祖驭将之道,给以极高的评价评论:“太祖削五代之乱,创万世之业,制兵有谋,驭将有术。……是以夷狄畏服,边鄙无事,由制兵驭将得其道。”[3](卷29,237-238)后世史家评论宋朝军事时称“宋之武功,于斯为盛焉。”[2](卷273,9343)   二、二帝驭将策略与社会转型   首先,二帝当时所处形势的不同,是造成二帝驭将策略差异的根本原因。   宋太祖时期,是由武人干政、军阀称雄的无序乱世逐渐向中央收拢大权、上下有序的统一王朝的建立时期。国家的统一还须依靠强大的军队,将领的军事素质和临战决策对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与否影响极大,宋太祖只有驾驭好自己手下的将领,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才能使自己的王朝有可靠的存在基础,才能消灭其他割据政权,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新帝国。换句话说,宋太祖时期是打天下的时期,军队将领的作用要比政治家的作用远为重要,而皇帝与将领的关系决定着帝国的命运。宋太祖既要确保军队的控制权,还要手下将领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那就需要给他们信任,给他们战场上临阵灵活指挥决策的权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皇帝的信任与赏识。   宋太宗时期,是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基本结束,和平即将到来时期。随着大规模的战争的结束,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秩序重建的时期,宋太宗强调的是上下有序,绝对服从。北宋这时所面临的社会转型,与刘邦初建汉朝何其相似。战争时期,刘邦与将领称兄道弟,在西汉建国初,依然如此,在宴会上大吵大闹,毫无礼制可言,刘邦甚为恼火。后来叔孙通制朝仪,朝堂秩序井然,刘邦大喜,原因就在社会的转型。正如汉初著名大臣陆贾向汉高祖的建言,可以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   其次,强调将领要读书尤其是儒家经典,其目的是培养将领的忠于国家、忠于君主的思想意识。这是他们出于王朝长治久安的目的对军事将领思想改造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太祖曾表示,“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7](卷1,15)。一些将领积极响应号召,学习文化知识,甚至闹出了笑话,党进便是典型。党进本不识字,有一年朝廷派遣他到高阳关防御辽军的掠扰。临行前向皇帝辞行,党进欲仿效文臣,附庸风雅,却“抱笏前跪,移时不能道一字”,他无奈之下,忽抬头大声对皇帝说:“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当时“仗卫掩口,几至失容”。后来有人问之他:“太尉何故忽念此二句?”党进回答:“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8](卷8,76)   宋太宗时期,在太祖政策的基础上,发展为崇文政策。宋太宗在继位之初,就急剧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当时的执政大臣薛居正等认为“取人太多,用人太骤”,但“上意方欲兴文教,抑武事,弗听”[1](卷18,394)。太宗淳化三年,国家藏书之所三馆秘阁落成,宋太宗率领文臣登楼观书,后来他指示昭宣使宦官王继恩:“尔可召傅潜、戴兴(都是当时重要将领),令至阁下,恣观书籍,给御酒与诸将饮宴。”原因是“潜等皆典禁兵,帝欲其知文儒之盛故也。”[9](卷1,38)太宗曾对大臣说:“迩来武人子孙,颇有习儒学者,盖由人所好耳。”吕蒙正曰:“国家■待文士,爵禄非轻,故人人自劝,乃圣化所及。”[9](卷1,38)表明宋太宗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实到了预期效果。   宋初两位皇帝提倡武将读书学习,一方面是为了让他们懂得上下尊卑,为重建统治秩序服务,另一方面则是消除五代时期大将只忠于个人而无视国家的犯上作乱的叛乱意识,以达到消除武将威胁王朝统治的目的,从根本上医治帝国的隐患。   三、余论   众所周知,五代时期兵骄将悍,皇帝权威坠地,帝王皆出自军阀,地方治理大权皆掌于手握重兵的节度使之手,天子常常被玩弄于鼓掌之中,助长了社会的动荡。宋太祖、宋太宗力图改变这种现状,为巩固王朝的统治,都极力加强对军队将领的掌控。因当时四方征战的需要,宋太祖驭将方式得当,军队战斗力仍然强悍,其消极影响尚未现露。到太宗时期,国家统一大体完成,大规模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处于王朝安全因素,对将领控驭愈来愈严格,对将领的选拔,政治可靠性放在了首位,军事能力则放在了次要地位,彻底消除了武将对王朝的威胁,完成了从战争时期到和平建设时期的过度,奠定了北宋较为长期的和平稳定的局面。   然而,这种驭将策略的转变,过分地强调了职业将领对王朝政权的威胁而进行制度化的抑制,其消极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它以军事将领军事素养的严重下降、军队战斗力的削弱为代价来换取社会的稳定,这是形成宋朝对外“积弱”局面的重要根源。   参考文献: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王称.续东都事略[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0.   [4]漆侠.探知集[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5]欧阳修.归田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朱瑞熙等.中国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C].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7]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文莹.玉壶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4.   [9]程俱.麟台故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范文五:宋太宗的名字宋太宗是宋朝第二个皇帝,他的名字有三个,赵匡义、赵光义和赵炅。一个人有三个名字在现在是比较少见的,改起来很麻烦,别人称呼也不方便,那么他为什么要改名字呢?为了避讳,第一次避别人的讳,一次是为了别人避讳。他的哥哥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君主,他们俩兄弟都有一个胤字,就像雍正兄弟一样,后来哥哥当了皇帝,赵匡义就不能用胤这个字了,于是改成了光,他的其他兄弟也改成了光,他的名字也就成了赵光义,这个名字是比较普遍为大家接受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去世了,赵光义成了新的皇帝,就是宋太宗。既然宋太宗成了皇帝,那么他的名字自然也应当避讳,他的哥哥是皇帝,自然不用避他得讳,他的其他兄弟则不同了。于是就把光字改成了廷,比如赵廷美就是这样,于是就造成了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名字没有排行的现象。再后来,由于光字应用很普遍,一旦禁止使用就会完成文字上的混乱与不方便,于是赵光义又改名了,改成了炅,就是赵炅,这个名字知道的人相对较少,因为皇帝的名字不能随便说,炅这个字用的频率很低,许多情况下,帝王为了避讳方便总是找一些生僻的字来改自己的名字,比如明朝的皇帝,都是以五行为部首的生僻字,有的皇族没有字了,还有造字的现象。历史上改名字的皇帝不少,大多数是因为避讳,这个制度大约源于周代。在《礼记》即便就有详细的记载,避讳的方式历来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有的改字有的缺笔,不仅帝王,还有圣人的名字,家里尊长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和写,有时宽松有时严格。至于他的方法也有很多,详见周礼。举个例子,在上边这个例子当中,赵光义改名字以及他的兄弟改名字都只是改一个字,这就是二名不偏讳。如果名中有两个字,只需避开一个字。避讳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创造出来的文化制度,每个朝代都有变化,但是究竟没有终止废除过。避讳是汉字所承载的汉文化独特的文化现象,他对于统治者来说增加了帝王君主的神圣性,在文学史籍上形成了一种有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对于后世的人阅读历史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使有的历史模糊不清,不利于我们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造成了许多有趣的文化现象,避讳就是其中之一,从宋太宗名字改变可以略微看到一点。
范文六:   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名赵光义(做了皇帝后又改名赵炅)。宋太宗在当时的京城开封登上皇位后,成为宋朝的第二个皇帝。宋太宗很喜欢下围棋,为了能经常下棋,他在皇宫里设置了一种新的官职,名为“棋待诏”,就是专门陪皇帝下棋的人,随叫随到。因此可以说,宋太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棋迷”。   当时,有一个叫贾玄的人擅长下围棋,棋艺精湛。宋太宗让贾玄进宫陪自己下棋,贾玄与宋太宗下棋时,不敢让宋太宗输,又不敢让宋太宗赢得太多,看出自己故意输棋,落个欺君之罪。于是,贾玄为了获得宋太宗的欢心,每盘棋只输一、二子。宋太宗知道自己的棋艺在贾玄之下,他知道贾玄是在故意输棋,也不点破。但是,时间一长,赢得太多了,宋太宗觉得没什么意思。一天,宋太宗又与贾玄对弈,他问贾玄为什么要经常输棋,贾玄说:“陛下棋艺高超,愚臣将全力以赴,争取不再输棋。”果然,贾玄没有输棋,却是和棋。宋太宗知道贾玄又在捣鬼,便故意发怒,说如果贾玄赢了,重重有赏;如果输了,就要杀了他。贾玄连连点头,可下完一盘棋,又是和棋,宋太宗假装生气的样子,命人将贾玄拉出去杀了。贾玄急忙求饶,让宋太宗息怒,说此局自己胜了一子,并非和棋。宋太宗便问他何以说胜了一子,贾玄说怕宋太宗怪罪,所以在数棋子时偷偷藏起了一个棋子。宋太宗看贾玄手中果然藏着一个棋子,知道了贾玄的棋艺比自己的水平高得多。从此,宋太宗对贾玄格外宠幸,也更加迷恋下棋了。   宋太宗为了和贾玄下棋,竟然抛开了国家大事不管,开始研究棋势,史籍中说:“太宗(宋太宗)多才复多艺,万几余暇翻棋势,对面千里为第一,独飞天鹅为第二,第三海底取明珠,三阵堂堂皆御制。”宋太宗和贾玄下棋,痴迷此道,竟然耽误了治理国家的大事,释文莹的《湘山野录》中记载,当时一些正直的大臣劝谏宋太宗,说“玄(贾玄)每进新图妙势,悦惑明主,而万机听断,大致壅遏,复恐坐弛睿襟,神气郁滞”。意思是说,贾玄经常进献新颖美妙的棋图,以讨明主的喜欢,不但误了皇帝治国大事,长时间这样坐着下棋,对圣上的身体也大大不利。宋太宗却说:“朕非不知,聊避六宫之惑耳。卿等不须上言。”意思是说,这些我都很清楚。我下棋并不是真的痴迷此道,不过是为了躲避三宫六院对我的迷惑而已。你们不必再说什么了。宋太宗是在为自己辩解,说他以下棋来抵挡女色的诱惑。这是宋太宗在强词夺理,一个人痴迷于某种事情,肯定会影响做别的事。皇帝痴迷女色可以误国,玩物照样能够误国,宋太宗以痴迷于棋来代替痴迷于色,是偷换概念的把戏。其实,宋太宗这话是很无赖的:“痴迷下棋,总比痴迷女色要强吧?”不过,在大臣的劝谏下,宋太宗终究还是意识到了自己沉迷于下棋的错误做法,戒掉了自己的“棋瘾”,把精力投入到了治理国家的大事中。■   (摘自《郑州日报》日)
范文七:1.宋太宗学书【原文】太宗朝,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⑤①②③④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⑥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
⑥内侍:此指太监。(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 (2)著每以为未善(
)(3)若遽称善(
(4)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2.下列句中的“绝”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
B.黄山绝胜处C.帝笔法精绝
D.夜久语声绝3.与“书固佳矣”中的“固”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吾义固不杀人C.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4. 依据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并解释该成语的含义。 太宗益刻意临学: __________________5. 请“/”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帝 听 政 之 余 留 心 笔 札 数 遣 内 侍 持 书 示 著 著 每 以 为 未善 太 宗 益 刻 意 临 学。6.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太宗学书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范文八:解开“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论宋太祖传位宋太宗宋太祖名赵匡胤,生于927年,于960年建立宋朝,976年去世,在位17年。宋太宗名赵匡义,赵匡胤亲弟,生于939年,于976年继承大哥的皇位,997年去世,共在位22年。宋太祖一生征战天下,早在后周世宗柴荣帐下效力时便数次领兵攻打南唐,立下赫赫战功,并以此晋升禁军头领。建立宋朝后又指挥大军先后平定后蜀,南唐等割据政权,初步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础。宋太宗(赵匡胤即位后改名为赵光义,又名赵炅),继承大哥的遗志,继续致力于统一大业,在位期间收吴越,灭北汉。虽然有两征契丹之惨败,但文治颇有成就,太平兴国年间组织编写“太平御览”等大型图书,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极大。赵氏兄弟二人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历来史学界评价颇高,不愧为“绝代双雄”,然而千百年来对赵匡胤暴病身亡以及皇位传弟不传子的原因一直都争论不休,至今无法得出一个令各方都满意的解释。本文不想过多引述前人的观点,只想在已知事实的基础上,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分析“斧声烛影”这个千古之谜。首先我们来看“金匮之盟”的真伪。赵氏兄弟的母亲杜太后去世于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二年,即961年。此时赵匡胤34岁,赵匡义22岁,而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此时是10岁,幼子赵德芳年仅2岁。作为前朝历史的见证人,杜老太太应该很清楚柴氏天下为何被赵氏取代的原因,即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因“主少国疑”才为权臣所簒。虽然她的大儿子赵匡胤正当壮年,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敢保证柴荣那样的先例不会重演。一旦再次出现国无长君的局面,天下必将大乱再起,而赵氏一门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出于公心,传位年长的继承人显然要比一个幼儿要更容易控制局面。再者,相对于隔代的孙子,儿子显得更加亲近一些,老太太出于私心而偏向小儿子也没有什么奇怪,毕竟南北朝时北齐的娄太后(即高欢之妻)就曾出于类似的原因支持小儿子高演夺取孙子高殷(高洋之子)的皇位。这样看来,老太太的临终遗言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就是说,“金匮之盟”从逻辑上讲是没有多大不妥的。其次我们再来看“斧声烛影”的来龙去脉。正史中并没有赵匡胤如何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过于离奇。《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即976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匡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此时烛光忽明忽暗,人影晃动,赵匡义连连摆手,似有推辞之意。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道:“好做好做。”当夜赵匡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亮,赵匡胤已然驾崩,而赵匡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并一反常态将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以上便是“斧声烛影”的大致过程。有人说宋太祖本人身体一直很健康,不太可能一夜便不治身亡,那么一定不是善终。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凭此来推断赵匡义就是杀害赵匡胤的凶手吗?其实不然,历史上突然暴病身亡的帝王并非没有。司马昭便是在酒宴上突然中风而口不能言,仅仅伸手指了一下世子司马炎就去世了,而清朝的嘉庆皇帝死前也是无任何征兆,上午还在批改奏章,下午病情就突然急转直下,连继承人道光都没有来得及召见就已经咽气,两个例证都可以说明宋太祖的一夜暴亡并非罕见。有人从宋太祖的玉斧上联想到赵匡义杀害乃兄的工具,这么做看似趁手,但留下的痕迹未免过于明显,满屋的血腥场面很难瞒过内侍和群臣。同时,宋太祖是武将出身,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近在咫尺的内侍听到打斗声岂会无动于衷?赵匡义这时候采取玉斧砍死大哥的办法绝对是自取灭亡。还有人猜测赵匡义下药毒死了大哥,这个恐怕是从后来赵匡义毒死李后主那里得到的联想。然而,即使是下毒也有一定的痕迹,宋太祖的脸色或是手脚姿态都不可能像和正常人一样,这么做固然没有玉斧杀人那么大的响动和场面,可是稍有经验的人都可以看出破绽,而且皇帝的膳食必须经过太监试毒,外人很难下手。所以下毒对赵匡义来说也不是上上策,那么“斧声烛影”的嫌疑基本可以解除。再次,我们可以分析赵匡胤本人对传位亲弟的态度。赵匡义在宋太祖在位时已为开封府尹,与同时代的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前的地位极其相似。从这个思路考虑,如果宋太祖无意传位赵匡义,早就应该找借口把赵匡义赶出京城并给予华而不实的虚衔,根本不会让其留在身边并掌握京城治安大权。用宋太祖自己的话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如果不是认定赵匡义是可靠的继承人,又怎么可能把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留在身边并授予实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赵匡义不存在非弑兄自立不可的动机。我们知道一句古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说明不是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谋害皇帝这样的事是不会有人做的,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即会落得满门抄斩,代价实在太高。有人一直怀疑赵匡义谋害了亲兄,但是他有必须杀兄的必要吗?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一直非常好,封王拜相,待遇极为优厚。如果“金匮之盟”确有其事,那么大哥百年后皇位自然而然就是自己的,无人可争,也犯不着杀兄。退一步说,如果“金匮之盟”子虚乌有,赵匡义本来就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谋害皇帝的风险就会大得多,得到外界的支持也会少的多,因为绝大部分朝臣还是会基于传统礼制支持太子而不是一个亲王。铤而走险即使成功也会落得众叛亲离,天下很可能再次大乱而陷于分裂,到时能否保住性命都很难说。况且即使是侄子即位,对待他这个皇叔也不会太差。于私,晚辈一般都会厚待长辈;于公,赵匡义是国家重臣,随意处置必会后患无穷,甚至会引发大规模叛乱。无论哪种情况赵匡义都没有非动手不可的理由,这样一个精明干练的人会行此险招吗?结论看来比较明了,“斧声烛影”只是一种猜测,赵匡义得国确实有些蹊跷,但谋杀亲兄的可能性不大。其实传位亲弟不仅是杜太后的考虑,也许更是出自赵匡胤本人的意愿。毕竟即便是赵德昭暂时即位,赵匡义一旦有反心,最终还是会取得皇位,因为他的势力集团除了宋太祖之外已经无人可以抗衡,更遑论威望与手段都远逊于他的侄子德昭。不过如果到了那种境地,宋朝很可能就会上演一出与明朝同样的“靖难之变”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家族、一个王朝的悲剧, 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剧了。另记:有人说赵匡义得国不正连他的后人都深信不疑,证据就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给赵德芳的后代赵眘。其实主要原因是赵构本人丧失生育能力,而英宗一脉宗室(真宗仅仁宗一子,而仁宗无后,英宗是从仁宗堂兄濮王处过继的从子)都被掳掠至金国,导致无后人可传,故找寻太祖一脉以续大统。奇妙的是,两宋共计18个皇帝,除太祖太宗兄弟外,其余16帝中8个出自太祖一脉,8个出自太宗一脉。而北宋由太祖开国,却亡于太宗后人之手;南宋由太宗后人开国,却亡于太祖后人之手,这一对兄弟真的是当之无愧的难兄难弟了。
范文九: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赵德芳真的是被太宗害死的吗赵德芳(公元959年-公元981年),北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也是如今各种影视剧中八贤王一角的原型人物。公元976年,这一年赵德芳18岁。论制需出阁受封,也就是要开始受职办事了。当时,赵匡胤授他为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等职。没多久,宋军又扩展了疆土,皇帝大喜,又封给自己众儿子一些领地,赵德芳的食邑户数也得到增加。可好景不长,一个天大的噩耗传遍大宋。赵匡胤暴毙了。而且很有可能是被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所杀。之后,赵光义顶着舆论,登上了皇帝位,史称宋太宗。赵光义上位之后,首先便是安抚这些侄子。赵德芳以往就职期间,工作能力出众,加上人品德行都比较服人。是一个颇具口碑的皇子。因此他被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职位。过了两年之后,凭着出色的业绩,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尉。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这在当时武官之中,已是极高的阶位。随后没多久,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这个曾经极有继承皇位的人,被宋太宗猜忌,随后自刎而死。公元981年,赵德芳病逝,年仅23岁,谥号康惠,又被追封为楚王。虽然在他死后,宋太宗曾来哭祭,但很多民间野史说前者很可能是被后者所害。宋太宗死后,皇权重归太祖一系,后来的宋孝宗便是赵德芳的后代。出于美化这位宋初皇子的目的,赵德芳便成为了民间艺术家笔下的八贤王,流传于后世。?赵德芳怎么死的关于赵德芳怎么死的,一直是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两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据正史记载,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时值三月,赵德芳病卒。时年二十有三。他的死,让当时宋太宗亲临哭祭,且闭朝五日。随后又追封赵德芳为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不久之后又加赠太师,改追封为楚王。能在死后得到天子哭祭,并且闭朝五日,又是加封为王。足以说明天子对他十分看重。而且朝廷还授予谥号,要知道古代能得到谥号之人,都是很有地位名望之人。按照常理而言,赵德芳死于疾病,应该是没有异议。另外野史之中关于赵德芳怎么死的,还有另外一种记载。众所周知,在古代君王更迭,大多秉承的是父死子继的传统。可宋太祖暴毙之后,继位的却是皇弟赵光义,也就是宋太宗。不寻常的继位人选,加上先帝不寻常的死因,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烛光斧影”的传说便由此而来。而太祖一系,有两个颇具德行名望的皇子。一个是赵德昭,另一个就是赵德芳。他们原本都是有机会登上皇位之人。如果,太祖之死确是太宗所为,赵德芳兄弟二人,自然就会被太宗所忌讳。更为让人怀疑的是,赵德昭于公元979年,被太宗猜忌,被逼自刎。公元981年赵德芳又突然病逝。短短两三年,两个曾经德行皆优的皇子,就这么离世。因此,人们认为赵德芳也是被太宗所害。本文作者:你看起来很美味
  (湖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宋太宗朝的法制大体沿袭了中唐及五代法制的形式和内容。由于社会经济、阶级关系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其各项法律制度也逐渐产生了变化。不仅有很多制度创新,其内容较前代更为详备、丰富。可以说太宗朝时期的立法不囿于旧律,司法不囿于旧制,以一种务实变革的精神和态度对后世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关系急剧变化的朝代,中国传统法律在宋朝达到了最高峰,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展现了宋朝法律文化体时适变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宋太宗;法制建设;以敕代律;民事法律;刑事法律   一、刑事法制建设   (一)太宗朝刑事立法。宋朝的刑事立法充分反映了社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太宗本人为了杜绝五代诸侯割据的局面,将“防弊”作为治国基本原则,并进行了大量立法。叶适就曾说:“本朝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由此可见立法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   由于宋王朝的政权性质,使得其在立国之初就非常重视刑政,以便加强对农民的高压统治。重典惩治刑事犯罪也就成为了太宗朝在刑事立法方面的主导思想。《宋史·刑法志》开篇即说:“宋兴,承五季之乱,太祖太宗颇用重典,以绳奸慝。”太宗更是进一步指出:“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也。”可见,太宗将社会混乱视为“乱世”的具体表现,唯有用重典方可行。   (二)刑法中罪名法的变化趋势。太祖、太宗立国之初,就确定了巩固中央集权的指导思想。伴随着政权的稳定,中央集权迅速得到了加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集权下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复杂尖锐。在刑事犯罪中的立法也开始由最初的“宽简刑罚”走向了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代表着整个王朝统治阶级的官吏,其犯赃罪开始在立法上由严而宽,刑罚由重而轻;另一方面,在“贼盗”罪的立法趋势上逐渐由宽而严,刑事处罚也由轻而重。这种平民“贼盗”法与官僚犯赃法的反向变化,凸显了宋朝地主阶级统治的加强。   二、民事法制建设   (一)经济立法维护国家利益。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加强,新一轮土地私有化的完,宋朝的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作为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国家经济来源的主要保障。因此,在经济立法中调整农事的立法就尤为重要,也为宋朝历代皇帝所重视。   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有更多的商品流入市场,从而促进了宋朝整个商业的发展。为了调整商事关系进而保证国家的商业税收,宋朝在商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立法,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开放市场和保护商品流通方面的立法。第二,严禁官员经商和防止勒索商人的立法。第三,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法。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经济立法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财政立法。虽然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科学文化繁荣。但是,面对国内的社会矛盾,外部的军事压力以及自身的奢靡腐败,终宋一朝,其财政都及其困难。这也就导致宋代的财政立法主要是围绕着税法来进行的,毕竟税收是宋朝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面对这积贫积弱的现实情况,宋代财政法制定的中心思想就是增加财政收入,严控财政收支。   (二)私有权保护在民法中的体现。宋朝由于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私有制逐渐占据了封建王朝的主导地位。在人们义利观念产生变化的同时,私有权观念进一步加深。这些因素都使得作为调整私人财产、人身关系以及保护私人权益的民事法律规范空前发展和完备。成为宋代法律体系内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太宗朝法制建设特点   (一)法律观念中的务实精神。宋朝在中国封建历史的进程中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私有权观念的加深,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互为交错。统治者认识到只有通过法律对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有效界定,进而调整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这样才能维护政治统治。因此,宋朝立国之初,上至帝王下到官僚士大夫都非常重视法律学习,强化法制建设,以期达到发挥法律社会功能的效果。   (二)适变特征在法律体系中的反应。宋朝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内忧外患的加剧以及封建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使得其法律体系的建立与之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从而也展现出了鲜明的体时适变性特征。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统治者必须及时有效的运用法律进行调整和规范。而宋初制定的《宋刑统》渐渐已不能满足当时的实际需要。因此从太宗朝开始的编敕活动便逐步成为宋代主要的立法形式。   (三)司法运行呈现文明进步。虽然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社会司法文化中,皇权高于一切,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更是拥有最高审判权。但是宋朝的统治者也认识到,只有强化司法运行中的文明建设,才能保证所制定的法律条款得到落实,进而发挥出法律的功效。因此,宋代不仅建立了严格的司法审判约束机制,而且在司法活动中更加重视证据的作用。   总的来说,宋朝的法律体系主要通过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突出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尽管宋代的法律制度有一部分是承袭前代的旧制,但更多的方面是展现出了自身的时代特征。宋代由于中央集权下的官僚体制,使得立法活动和司法实践两个层面产生了脱节。基于此种原因导致了司法领域贪腐现象突出,法律在现实运行阶段软弱无力,但我们不可就此而忽略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合理性与积极作用。宋代的法制体系在中国封建法律制度发展史上仍然具有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佚名.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宋]叶适.水心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宋]李新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 邓广铭.宋史·刑法志考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   [5]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6] 徐道邻.宋律中的审判制度[J].东方杂志,1970(4)   [7] 安国楼.宋代笞杖刑罚制度论略[J].河南大学学报,1990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真宗赵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