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建设通过哪些方式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
四川省广汉市委党校&&朱洁
日11:27&&&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从“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充分彰显了我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把握客观规律的优良品质,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明确了奋斗方向。
有专家指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洁净的空气、优良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优美的居住环境成为每个人最根本的生活标准。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也是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一大体现。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统筹安排,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统筹安排,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既要遵循经济规律,更不能违背生态规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既要金色GDP,更要绿色GDP。否则,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仅会导致自然生态恶化,更会对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我们的发展优势丧失殆尽,贻害子孙。
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统筹安排,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执政理念,坚持环境优先原则,树立发展是政绩,保护生态、建设生态也是政绩的理念,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作经济发展来重视,当作经济建设来投入、当作生产性项目来安排、当作长效型产业来开发。坚持在保护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进保护,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权娟、杨媚)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 &|&& && && && && & |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青海环保--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哪些内涵?
当前位置:&&&&&&&&&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哪些内涵?
  编者按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本版今日特刊发理论文章,从目前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构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良性互动的模式,希望能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并与人们和谐相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阅读提示
  还有不少人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过多;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和办法,助长了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
  态度认识问题。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可喜的进展,但是还有不少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要转变过度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主义发展观念,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至上,高投入、高消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树立一种以适度节制物质消费来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且有利于健康以及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的生活观念。显然,若不破除种种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付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如何转变思想观念、解放思想?是继续因循传统工业文明的旧观念、老路子,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导发展?这些根本性的问题破解了,认识飞跃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变成各级、各行业和全民族的自觉行动,才能跨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以往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实践证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到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改变&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一产发展滞后&的不协调现状;实现由主要靠物质投入向主要靠知识、智力开发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设生态文明,两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都应当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抓好。
  偿还生态欠账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投入不足,欠账过多,留下了巨额生态赤字。据专家测算,仅&十五&期间我国生态赤字就达到5万亿元之多。生态赤字带来的后果,就是环境恶化、灾害加重、发展不可持续。要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偿还生态欠账,要做到&多还旧账,不欠新账&。严峻的环境形势、巨额的生态赤字,对国人而言既是严肃的警示、强烈的震撼,又是巨大的挑战。偿还生态欠账是全国上下、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共同的责任。
  政绩考评标准问题。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和办法,曾经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也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如&以GDP论英雄&,盲目追求、互相攀比经济增长速度,&拼资源、拼环境,追求高速增长&等。这与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要求是相悖的。解决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问题,关键在于改革、完善经济核算和政绩评价制度体系。追求GDP本身并没有错,但不能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唯GDP论英雄。&唯GDP论&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四大扭曲:第一,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抑制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二,盲目上项目,导致了大量低效的GDP;第三,保护资本利益,而不顾社会和环境所付出的高昂代价;第四,&官出数字,数字出官&。
  区域生态文明的良性互动模式包含哪些内容?
  ■阅读提示
  推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促进集群式产业互动;不再单纯以GDP作为考核政绩的惟一依据,促进绿色GDP建设互动;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文化素养的互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区域渐进式互动。
  区域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各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基础以及文化的差异,在进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时采用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对我国来说,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效结合,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生态与经济互动的基本模式,建设与保护结合,发展与治理结合,才能形成经济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经济运行模式。
  集群式产业互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集群式产业互动,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传统的三大产业,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对传统的三大产业加以改造,建立区域循环型农业、生态型工业以及可持续型的第三产业,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建立生态型工业,在宏观层面,必须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线性技术的现状,而转向主要依靠循环技术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微观层面,延伸纵向和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建设可持续型第三产业是区域产业互动的第三个关键内容。可持续型第三产业消耗能源和排放污染少,是吸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有利于经济增长、提高环境质量和节约资源,同时可以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建立第三产业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在输入端、中间过程及输出端实现良性循环,减轻服务主体、服务对象和服务途径的直接与间接环境影响,并通过翔实的资料和创造有效途径让服务对象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区域各部门第三产业的行业较复杂,涉及文化教育、物流管理、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与餐饮服务等诸多行业,定位第三产业各分支行业的循环经济,可分为4个层次:根据生态效率理念,做到清洁生产;按照生态工业理论,建立良好的再生资源输入和输出关系;废弃物处理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在服务对象上,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有奖举报和有效的预防制度。
  绿色GDP建设的互动。区域各部门要对过去建设的各方面消极影响做出反思,尽快弥补体制缺陷,不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就要做到在对地方领导干部进行考评时,要把考核绿色GDP作为重点。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绿色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为了避免更大范围的资源滥用和环境破坏,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用绿色GDP作为地方政府和干部业绩的主要衡量标准,把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范围,考察领导干部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从而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高利用、低排放的集约型模式转变,把各级领导干部从过度重视GDP引导到重视可持续发展上来,用绿色GDP考核领导干部是否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此外各地环保部门在人事和财政管理等方面也应该理顺机制,避免内部的利益博弈及权力抗衡,这样有关的执法者才可能秉公执法管理,认真地履行自身责任。在面对企业方面急需改变中国在环境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象,使企业不能、不敢、不愿去冒着巨大的风险进行破坏环境的违法活动,从而杜绝环境污染的源头。
  生态文化素养的互动。重视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公众行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仅凭政府自身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只有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达成共识,携手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唤起人们心中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重新扶起人们心中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教育机制,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等有关生态文化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层面和千家万户中,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区域渐进式互动。加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式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必须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要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举报接待日、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做出明确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将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通报,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对有悖于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使新闻媒体发挥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同时,将生态建设纳入区域各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激励区域各部门决策层推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方式,实现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区域各部门需进一步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完善战略管理,加强总体规划调控,共同做好工作。区域建设办公协调会应吸纳各地主管领导及相关高管人员列席,及时研究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建立区域横向联席会议制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力争少走弯路,求得最佳效益。特别是要克服急躁心理,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建设低效率和外部不经济性。
  作者系沈阳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高级经济师往期回顾 &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丰富了和谐发展理念的内容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通过对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等方面的论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充分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①。“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实现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建设生态文明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GDP至上”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了生态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一方治理多方破坏,治理的速度远不及破坏的速度,从总体上看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还在加深。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水系污染、江河断流、森林草场锐减等资源的减少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时空性的能源资源短缺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最为重要。这就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要改变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暂时的繁荣,转向尊重和关心自然的新文明,逐步实现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使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我国而言,应当大力推动我国步入“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现代文明之路,进而建设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增长诸多问题的需求。一是资源短缺和浪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急于抓经济建设,用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去搞物质文明建设,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加剧了我国资源供需矛盾。例如: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却同步增长了40多倍。③二是生态环境恶化。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深呼吸”、“中国近海生态接近崩溃”、“水污染严重,3亿多人饮水不合卫生标准”等,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的评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因此,要实现温家宝总理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的目标,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应当根据长远利益来调整现实利益,不仅对现在的“GDP”负责,还要对将来的“GDP”负责,不仅对现在的百姓负责,更要对后代子孙负责。我们只有做到科学发展,才能够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需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也会越来越牢固。长期以来,由生态问题所衍生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生态文明建设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生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追求将经济、社会、生态的共同发展融为一体的目标,实现和谐发展的社会文明。只有推动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进步,才能支撑起我国的文明建设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从而促成公众由被动转化为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公民生态文化心理和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来传播绿色理念,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的道德良知,培养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二是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强化人们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加以规约。&&&&三是倡导可持续性的生产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长远发展目标提倡文明生育,优化人口结构,以适应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要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把保护生态环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和政府的生态执政建设。一是党和政府的制度保障。中国在生态建设方面承担着重大的国际责任。“十一五”强调增长质量而非仅看增长速度。“十二五”不提GDP指标,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富程度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全会的决策如果能固化成制度或法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二是提高政府机关的生态执政素质。各级政府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掌握和支配着公共财政及各种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力量,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树立科学政绩观和民生政绩观,必须把民生问题放在第一。&&&&三是各级党政干部要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强政策和立法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一是按照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尽快补充修订环境保护法,杜绝生态治理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二是提高法律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使企业和个人朝着守法的方向发展,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三是建立相应的全国统一管理,不受地方、部门利益干扰的监督机构。强化监管地方政府的执法行为,完善并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问责制。&&&&四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逐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高增值的新型生态产业。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十二五”“淡化GDP,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如升华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在此制度下支撑的实践活动,无疑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必须承认,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由于旧的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六大以来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减轻非生态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等方面还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做出长期的、更大的努力。(作者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注释&&&&①杨国听:“生态文明应与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并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9期。&&&&②潘岳:“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③民建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人民网》。&&&&延伸阅读&&&&生态文明的由来&&&&生态文明是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认识和成果,它是人类文明的最新类型,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演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生态文明理念的萌芽(40~60年代)——对资源环境的关注;二、生态文明理念的雏形(70年代)——发展观的思考;三、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四、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90年代)——国际战略的建立。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继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生态文明作了专门的论述: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来源:人民网)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曲靖日报数字报刊--
第ZK4版:“两会”特刊
第ZK1版 主流媒体 权威报道
第ZK2版 “两会”特刊
第ZK3版 “两会”特刊
统筹城乡全面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城镇化建设
本报记者 吴士昊
城镇化建设大步迈进。谢晓东摄
  在目前正在召开的“两会”上,紧扣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全面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代表委员们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民革曲靖市委认为,曲靖是人口、资源、工业和农业大市,有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也是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新跨越、率先建小康”目标的必然要求。  “以城镇化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支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通过以城带乡、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着力在空间形态、交通构架、公共资源、产业布局等方面统筹推进、共域发展。”范华平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发言,说出了众多代表、委员的心声。从40.4%到50%:城镇化率大幅提高  过去五年,我市通过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林地保护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山地城镇规划衔接工作,建立同城规划、共域发展机制,城镇化率达40.4%,比2007年提高9.5个百分点。建成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旧城改造项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编制特色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推进安全、文明、卫生、园林“四城联创”,成功创建2个省级园林城市、6个省级园林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县级“两污”设施全部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5%、100%。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借鉴国内外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验,加快城乡规划建设,确保城镇化率达42%。今后五年,我市将以城镇化建设为扩大内需的主要支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统筹推进、共域发展,到2018年确保城镇化率达50%以上。  民革曲靖市委建议,高起点修编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纲,从全新的区域地位思考城镇发展的定位,尽快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根据自身的人文历史、自然条件、产业优势和发展目标打造规划特色,同时强化产业支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居民综合文化素质。  政协委员李文认为,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我市的城镇化率还较低,特别是县城以外的小城镇发展更是滞后,这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建议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搞好科学规划和建设管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建设投入。从规模到内涵:推进城镇化量质齐观  围绕如何提升曲靖城市文化竞争力,进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珠江源大城市建设,致公党曲靖市委认为,定位大城市不能仅仅从建成区面积一项指标进行考虑,需要从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综合评价,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市民的凝聚力、对创新的激发力、对区域外人才和资本的吸引力以及对市民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导引力等方面。因此,要建设独具魅力的珠江源大城市,必须不遗余力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制订近期和中长期文化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产业,加强对“爨文化”的研究,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城镇化建设的短期目标和远景目标,更加注重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今后五年,我市将坚持先策划后规划的理念,围绕城乡规划全覆盖目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功能配套,以珠江源大城市为龙头、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点,按照控制面积1000平方公里、建设面积4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300万人的规模,规划建设现代山水珠江源大城市。坚持“东控、西进、南拓、北延、中提”的珠江源大城市建设思路,按照东至麒麟珠街、沿江,西至马龙小屯,南至麒麟温泉,北至沾益天生桥的控制范围,构建以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立体交通为一体,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和城市防洪能力建设。着力建设一批城市景观带。强化县城扩容提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有序推进城镇上山工作,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将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研究可持续的市政建设投融资体制。健全“农转城”人口管理、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长效机制,让进城农民圆市民梦、创业梦和安居梦。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产业建设,以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为重点,推动城镇经济做大做强。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建设10个商贸物流园区、30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市场,培育30户骨干商贸流通企业。依托产业、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跨地区煤炭、化工、建材等大宗商品物流,建设一批辐射黔桂川渝的区域性物流中心,构筑公路、铁路、航空相互衔接的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建成滇东交通枢纽。培育旅游休闲、文化等消费热点,加快商务休闲旅游城市建设。  众多代表委员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市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逐步形成,但也存在城镇建设规划不太完善,对乡镇的城镇化建设重视不够,社会保障及户籍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逐步实现向重点中心镇、一般建制镇延伸,做到区域一体、联动共建、设施共享、造福于民;加快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帮助农民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注重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作用。另外,要强化产业支撑,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城镇建设的首位,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从根本上增强城镇的内聚力和辐射力。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持续发展,是代表委员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同步抓,两手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青山,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政协委员李清认为,我市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除了能源制约,经济发展和增长还受到环境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要以铁的手腕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政协委员毕丽萍认为,在制度方面,应加快完善我市环境保护地方立法,突出制度约束力。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做好7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之一。”范华平指出。今后五年,我市将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强力推进减排治污。全面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评价等制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管理,探索合同能源管理。继续落实差别电价、征收排污费和鼓励节能环保产品消费等政策,实施好20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加强重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完善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环境监管和环境责任体系,在中心城区开展PM2.5监测。加大陆良西桥、会泽者海等片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重点工程。大力发展林产业,完成营造林85万亩以上,新建沼气池2万口、节柴改灶7000户,推广太阳能5500台。三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用活国家和省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继续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一批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完善矿村共建机制,着力改善资源富集地区生态状况。  民众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政府通过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把我市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区域,努力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愿景。李国庆委员建言: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努力打造生态宜居曲靖;委员赵建群建言:坚持生态立市,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委员丁雪莲建言:关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美丽曲靖锦上添花;委员潘丽华建言:开发清洁能源,改变煤炭依赖型的能源结构;委员岳光荣建言: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美丽曲靖……
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