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立:会有多少资金从楼市流向如何查看股市资金流向

社科院学者:2016年楼市与2015年股市有不少类似之处_凤凰财经
社科院学者:2016年楼市与2015年股市有不少类似之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财经讯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关于的建议和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称,2016年的楼市与2015年的股市的确有不少类似之处,有关部门需要高度关注。 尹中立表示,去年的股市就是在&两会&之后,在&银行资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等言论刺激下,在&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的不当引导下,出现疯狂的&&短短2个月时间里,大涨60%,数上涨100%。 尹中立认为,相对于股市来说,楼市更重要。如果楼市出现暴涨暴跌,对经济的打击将难以估计。股市在5000点时的总市值为60万亿元,与居民的银行存款接近,而且其中有50%左右是国有股或法人股,与投资者直接相关的市值只有20多万亿。而楼市的总市值至少在200万亿元以上,是个人投资者持有股市流通市值的10倍以上。从全球经济史看,几乎所有的金融危机都是由房地产危机导致的,只要楼市出现大的波动,经济与金融一定会出现大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现在是买房的最好时机,&如果你有钱,那就赶快出手吧。& 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原副部长齐骥对于记者提出的&房地产上涨速度过快&、&沈阳零朝令夕改&等问题则笑而不答。 据全国政协委员、住建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张鸿铭估算,中国的库存规模约为66.72亿平方米,按照当前的消化速度,大约需要5.19年的消化周期。他表示,现有去库存有两个难点。一是非住宅库存。2011年我国全面实施&令&后,房地产企业大量向非住宅(写字楼、商业)进行投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商业类的项目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因此对非住宅项目的批地和建设也十分支持。如今,这部分非住宅项目的土地性质难以转化,并出现严重的积压。据估算,非住宅库存占用的资金规模约有十几万亿。 二是三四线城市库存。2015年下半年以来,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明显升温,并传递到部分二线城市,但难以从二线城市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和小城镇传递。这部分库存的问题,是简单的降价所无法解决的。 凤凰财知道(微信号:icaizhidao)中国最权威的财经评论,每天都有热点财经新闻的犀辣点评! 解局北京(微信号:zhongnanhai1921)跟踪北京高层与政策动态,研究解读独家投资机会。 小报告(微信号:ifengxbg)是凤凰财经重磅打造的宏观经济分析解读栏目,最前瞻、最权威的分析助你把握投资大势。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责任编辑:李愿 PF01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56645
播放数:204235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尹中立:股市与楼市缘何背道而驰_股市评论_财经纵横_新浪网
尹中立:股市与楼市缘何背道而驰
.cn 日&08:22 中国证券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尹中立
  从国外的经验看,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一般呈现正相关关系。这说明股市是比较有效率的,股市反映了实际经济的波动。但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二者是负相关关系。2001年6月份之后,股市不断下跌,上海股票综合指数从2200多点下跌到2005年初的1000点左右,下跌幅度超过50%,如果剔除样本的变动因素,股价的实际跌幅更大。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则
不断红火,2001年上海的平均房价还不到4000元/平米,2004年底则突破了8000元/平米。由于房地产统计的特殊性,价格变化难以统计,银行的按揭贷款的增长更能反映出市场的变化情况。2001年之后,按揭贷款的余额平均每年增长50%以上,余额从2000年底的5597亿元增长到2004年底的15922亿元,4年时间增长了近2倍。
  为什么中国的市场与市场的波动方向是相反的,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股市是一个资金推动型的投机市场,股市与实体经济是脱节的。因此,股市是否上涨取决于资金的意愿,而不是实体经济的好坏。在实体经济繁荣的时候,投资回报较高,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这时,股市中的资金就会短缺,于是市场交投清淡,股价就会下跌;相反,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资本出现过剩,多余的资金会流向股市,股市就出现繁荣。中国股市呈现逆经济周期的特点已经被十五年来的历史所证明。
  未来的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是否还呈现这种规律?历史不会简单重复。笔者的看法是,2001年以后,中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机构投资者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股市的投机气氛有所好转,上市公司的股价与业绩的相关性正在增加。因此,今后的股市逆经济周期的规律会逐渐消失。但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很快完成。
  不同的经济体的房地产周期长度是不一样的,我国台湾的房地产市场的上升周期一般只有1到2年,日本房地产的上升周期长度是4到5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比较特殊,正处于转轨阶段,没有可以参照的历史数据,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周期大致上可以作为我国房地产周期的参考数据。上一轮年的房地产繁荣持续了4年时间,而本轮房地产繁荣从2000年到2005年已经持续了5年时间,两次房地产上升的时间长度基本吻合。如果历史的经验数据可以参考的话,对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作出拐点的判断就是正确的。
  不过,新一轮房地产增长有三点将不同于上一轮:一是由于此轮房地产繁荣是建立在住宅大众需求的释放基础上,这明显不同于上一轮房地产投资繁荣的主要推动力是非住宅。二是此轮房地产的繁荣期相对延长,尽管在一些地区有较明显的泡沫现象,但繁荣的程度也低一些,这部分与房地产发展阶段有关,部分与住宅成为主要推动力相对稳定有关。三是繁荣的普遍化,这次尽管中西部热度弱一些,但所有的地区都进入房地产的繁荣期,是一种整体性繁荣。因此,房地产增长波动对整个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要明显大于上一轮,房地产过度繁荣特别是泡沫化的持续时间可能比上一轮有所不同。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
 股市评论栏目 相关链接
 尹中立其他文章
 中国证券报其他文章
电话:010-4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社科院尹中立:希望这次楼市不会重蹈去年股市之覆辙|股市|投资者|楼市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新浪财经App:直播上线 博主一对一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 尹中立
  “疯狂对于个人来说是例外,对群体来说是常态。”这好像是哲学家尼采说的。
  这句话用来描述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再准确不过。对于每个个体投资者来说,其行为逻辑看上去都是理性的,但如果众多的投资者行为表现出方向一致,单个理性的投资者行为都被群体所裹挟,容易出现集体疯狂的现象。这就是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特征的重大差别。
  股市和楼市是两个参与者最众多的市场,因此,也是最容易出现失控的市场。用耶鲁大学研究投资行为学的著名学者希勒的话来说就是“非理性的繁荣”。希勒系统研究了股市和楼市的投资者行为特点,并因此获得了2013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古今中外,股市和楼市出现疯狂的场景数不甚数。最经典的应该是查里斯·麦基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性癫狂》,该书出版于1840年左右(2000年被翻译成中文)。该书生动描述了发生在1636年的荷兰“郁金香疯狂”和发生在1720年前后的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英国“南海泡沫事件”。
  在中国本土发生的投资者集体疯狂的事件也不少见。一百多年前发生在上海滩的“橡皮风波”就是一起典型的股市泡沫事件。当时的上海股市交易量和筹资量一度超过了伦敦,成为全球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让当时投资者疯狂的投资对象是与橡胶产品有关的股票。随着汽车工业的兴起,橡胶的价格日新月异,种植或加工橡胶的公司股票受到热烈追捧,各路资本云集上海滩,其中有国库里用于“庚子赔款”的准备金。当橡胶价格出现下跌,股市迅速崩盘,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其中包括四川的“保路运动”。
  新中国有股市的历史只有不到30年,出现投资者集体疯狂的案例已经有数起。最著名的是1992年的深圳“8·10风波”,差点导致大群投资者冲击深圳市政府机关。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深沪两市再度疯狂。
  最值得一提的是发起于1999年5月份的所谓“5·19行情”。这次股市行情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有关部门通过舆论引导和资金推动刺激投资者入市,最终弄巧成拙。政府希望通过提高股市活跃度来缓解当时的国企困境,并希望通过股市的财富效应来缓解当时的通货紧缩。当投资者洞悉了政府的动机后,坐庄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肆意妄为。在这次人造牛市过程中,政府的信用及券商和公募基金的信用都有较大的损失,之后不久爆发了证券业危机,南方证券、大鹏证券等几十家证券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但庆幸的是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股市总算是实现了软着陆。
  笔者之所以要强调“5·19行情”,是因为发生在去年的股市风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5·19行情”的重演。启动于2014年6月份的股市行情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出现的,有强烈的政府干预的痕迹,与发生在1999年的那次股市行情一样,都是人造牛市。只是这次参与者更多。1999年的最大单日成交量只有300多亿元,而去年单日交易量动辄超过万亿元;去年4月中旬一周的新开户数量就超过了400万,这个数字超过1999年一年的新增开户数。投资者数量越多,尤其是新增加的投资者数量越多,投资行为就越容易失去控制。再加上资金杠杆的作用,疯狂程度就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
  对于一个本来就容易出现失控的市场,政府的责任是必要的时候给市场降温,减少市场的波动。如果政府试图利用市场,人为营造一个牛市,局面必然会出现极度疯狂,结果一定是灾难性的。
  因此,笔者认为,去年股市风波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就是——不应该过度干预股市,让股市承担过多的政策目标。通过投资者加杠杆的方式来给企业降杠杆的路子在理论推导上似乎顺理成章,但实践证明是难以行得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干预扭曲了股票市场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股市本身的基本规则是“风险与收益对称”,高收益一定对应高风险。当投资者认为政府有推动股市上涨的意图之后,加之一些媒体极力渲染所谓的“国家牛市”、“中国股市迎来长期慢牛”、“改革牛”等,实际上等于政府给股市背书,股市的收益与风险不再匹配,投资者似乎可以获得高收益而不需要承担高风险。每周数百万新开户数量及场外疯狂的配资行为是投资者扭曲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监管者希望通过适度的刺激来激发市场人气,利用所谓的“慢牛”来达到多发行股票的目的,这样的初衷却反被市场利用,出现了难以驾驭的“疯牛”,股市每日成交额动辄几万亿元。当股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加上市场投资者普遍高杠杆操作,崩盘是必然的结果。7月份之后,政府采取了断然措施救市,让股市暂时停止了崩溃式下跌,但付出的代价相当高昂。
  今年的楼市似乎正在重复去年股市之故事。为了楼市去库存,从2015年3月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楼市的政策。刺激楼市与刺激股市的政策思路几乎是一致的。这些政策在去年就开始发酵,但去年底和今年初房价上涨的城市还十分有限,楼市的疯狂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其中领涨的城市是深圳,2015年深圳房价大涨超过40%。今年3月份以后,楼市的疯狂迅速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散。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厦门、合肥、南京等地的房价在今年前8个月上涨幅度都超过30%。从一些典型楼盘的调研看,房价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上涨幅度接近或超过了一倍。
  楼市和股市本来就是容易出现群体疯狂的市场,一旦被冠以“国家牛市”的旗号,所有的参与者或拟参与者都被强大的市场趋势力量所裹挟而进入市场。面对日新月异的房价,如果你选择持币观望、不参与,意味着你的财富缩水,货币购买力下降;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你还没有买房,意味着你和你的孩子将失去在这个城市继续生存的希望。唯一的选择就是早日买房,资金不够就只能选择无限制地加杠杆。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楼市的各参与主体都认为房价已经很高,但都认为政府不会出台政策遏制房价上涨,理由是房地产投资是当前经济运行中不多的亮点之一,如果房价下跌,房地产投资再次进入下降通道,经济下行的压力将加大。
  从政策信号看,似乎也能看到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投鼠忌器心态。5月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权威人士”讲话,认为“房子是给人住的”、“树不能长到天上”,对房地产市场提出了警示。7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抑制资产泡沫”,再次警示房地产。但政策层面没有出台严厉的措施,只是在房价已经上涨过快的城市(如杭州、南京等地)出台了温和的调控措施。这些都进一步强化了市场对政府不会打压房价的预期。因此,政府如果要调控房地产市场,就必须克服投鼠忌器的心理,否则,市场会继续疯狂下去,政府的威信都受到挑战。
  在各种助涨房价的理论中,有一种说法似乎已经形成共识。该观点认为,我国存在货币超发,为了稳定国内物价,有意推高房价,希望房地产市场吸纳超发的货币。如果要想保持自己的财富不缩水,买房子尤其是购买中心城市的房子是最好的途径。从过去十几年实际情况看,无论是投资股市、债市,或是从事实业投资,都不如买房子赚得多。该结果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理论假设,形成一种正反馈。
  当前的房子几乎和去年5月前后的股市一样。笔者在去年5月份曾经准确预言了股灾,希望这次楼市不会重蹈股市之覆辙。(编辑 欧阳觅剑)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今日中国急切呼唤孙冶方式的理论开拓者,甚至需要比他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智慧。孙冶方终其一生,想仿效《资本论》,编写一部《社会主义经济论》。在中国当代经济理论史上,他是一座丰碑,同时是一个比顾准更大的悲剧。
土地、税收、人工成本啥啥都在涨,而这些涨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块“蜜糖”。到底是谁导演了房价的暴涨?答案或许谁都清楚,但却没有一个公开的口径。而如果你要问我,我只能回答高房价已经演化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在全球股市百年沉浮的历史当中,一个并购异常活跃,尤其是大蓝筹爆发股权狙击战的时期,往往预示着一两年后一场大股灾或是经济危机的来临。
整体房价进一步快速攀升的动力明显不足,当然热点城市房价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现在房价正处于不上不下的僵持阶段,地价也快速达到了相对高位,且地价泡沫程度远比房价要高。地价不率先进行调整,整体市场压力还会继续放大。尹中立:股市下跌影响楼市 开发商资金将趋紧
4月17日,国家出台了更为严厉的调控房地产新政,到6月17日刚好满两个月。实际上,这轮调控一开始,有关房价会不会出现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拐点等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综合当前市场特征,笔者认为房价在第三季度应该有明显的下降。
 新房价格坚挺,二手房波动
2008年~2009年的市场调整首先由一手房开始,而这次不同,新政策出台之后的1个月时间里,尽管新房的交易量出现明显下降,但其价格表现相当坚挺,而二手房的价格开始出现调整。从北京5月份的数据看,二手房平均价下降了12%左右。一些原来炒得比较高的区域下降比较多,比如通州下降了20%~30%。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2008年开发商的资金链绷得比较紧。2006年~2007年,中国的股市与楼市空前繁荣,开发商的资产周转率很高,忽视了资金的敞口风险,加上当时市场普遍低估了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当市场的交易量迅速下滑时,不少开发商出现了资金链断裂,降价销售成为唯一选择。而2009年的市场销售超预期,使得开发商在2010年的资金比较充裕,有资金风险敞口的开发商比较少。
二是希望历史还会重演。2008年底和2009年初,不少开发商选择了降价销售,但市场在救市政策的刺激下,迅速出现反弹,让降价销售者大呼上当。因此,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开发商自然会选择观望,不会很快降价销售,有些城市(如北京)的房价反而逆势上涨。就在4月中旬国家出台更严厉的政策调控房地产时,欧债危机开始出现恶化的趋势,使很多人想起了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恶化以及由此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大逆转。特别是5月中旬温总理在天津考察时表示担心“政策的叠加效应”,使不少人开始感觉决策层又要转变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观望气氛。
欧债危机只是“慢性病”
在我看来,欧债危机不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致命打击。美国的雷曼公司倒闭之后,之所以对全球市场产生严重的冲击,是因为它导致了全球信用的冻结,从而使全球贸易出现冻结。当时的市场风险溢价迅速提高,投资者都回避风险,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跳水,石油价格从147美元/桶迅速跌到30多美元/桶,铜价也如此。于是,市场出现强烈的去库存化,一时间,中国出口企业突然失去了订单。
而目前欧债危机只是少数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它影响到个别国家的国债的风险溢价,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溢价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企业也不会出现类似2008年底的去库存化现象。如果将2008年的雷曼公司倒闭形容为“急性传染病”的话,那么欧债危机应该属于“慢性病”。
当然,慢性病也是病,欧债危机也会影响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因为欧洲国家会减少财政开支,减少进口,而且人民币相对于欧元大幅度升值,也影响到中国的外贸。但是,只要不是强烈的收缩,就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大的冲击,反而会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股市下跌影响楼市
从经验上看,股市是楼市的先行指标,领先的时间应该在2~3个季度——当股市上涨6个月之后,房价也会出现上涨;股价出现趋势性下跌6个月之后,房价一定下跌。2008年11月初股价见底的,2009年第二季度房价出现上涨;2010年的股价从年初开始出现下跌,现在已经持续了5个月时间,房价估计在6月份会出现明显的转折。
为什么股价与房价有这样的关系?这两个市场的价格决定因素是基本上一致的。经济增长快、信贷与货币投放多,则股价、房价都出现上涨,反之则都会下跌。但这两个市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价格敏感性是不同的,股市比楼市更敏感些。
2010年初以来,股市之所以出现下跌,是因为信贷紧缩的结果。2008年11份开始,中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都积极增加信贷,出现贷款的空前膨胀,2009年前6个月就放了近8万亿的贷款。如此多的信贷投放必然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因此,2010年的信贷目标定为7.5万亿,比2009年实际减少40%。决定股价的应该是边际的货币增量,边际的货币增量出现减少的趋势,必然使股价下跌。
开发商资金将趋紧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资金密集型活动,资金的渠道主要有四条:资本市场、银行贷款、预售及建筑企业的垫资。现在的情况是,这些融资的渠道基本上都被堵上了。
先看资本市场的融资。4月17日的“国十条”使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在内地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渠道被堵死,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可以到海外市场上去发行债券,但需要付出10%以上的成本。
再看银行贷款。新政策对地产公司的信贷融资提出了很多限制,各家商业银行都收缩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规模。此外,北京等城市对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比2007年更加严格,而二套房贷的首付为50%,利率为正常贷款的1.1倍,使按揭贷款的需求大幅度减少。通过预售的方式取得资金的通道也受到了影响。
从经验看,从第三季度开始,房地产开发类公司的资金开支会出现高潮,土地出让金一般在7、8月份交纳,支付工程款一般在年底比较集中,很多公司的账目现金很多,但未来几个月需要支付的资金也很多。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cn
(本文来源:
没有相关新闻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房产48小时评论排行
网易家居图片推荐
房产精彩图片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尹中立:坚决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全景证券频道
尹中立:坚决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房市
发布时间: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首先提出“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经济学家辜朝明先生,辜先生在《大衰退》(东方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该理论。“资产负债表衰退”假说从考察微观主体的视角去分析宏观经济问题。该假说认为,当出现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私人部门的经济行为方式会发生重大变化,由追求利益最大化(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转变成追求债务最小化――企业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而不会用于再投资,更不用说向银行借钱来投资了;家庭也会把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还债,同时减少消费,而信贷消费则几乎绝迹。中央银行刺激信贷的政策操作会失效,哪怕央行把利率降到零。如此出现恶性循环,直到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修复正常,经济运行才恢复到正常状态。
  “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假说有两个结论对我们非常有价值。其一,资产泡沫越大,破灭的损失越大,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时间越长;其二,陷入资产负债表型衰退,货币政策会失效,财政政策才有效。在该假说发表之前,经济学界一般认为导致美国经济出现1930年代大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失误,即在需要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时候却采取了收缩信用的货币政策。而“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假说却认为并非如此,导致信用收缩的原因不是货币政策收紧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不愿意贷款。《大衰退》作者用详实的数据佐证了这些观点。
  按照该理论假说,当前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属于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摆脱长期衰退的正确途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也出现过资产负债表型衰退。1999年的“5?19”行情及2001年后的股市连续4年下跌,使中国出现了小规模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之所以称之为小规模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是因为涉及的领域仅限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规模也十分有限。导致中国资产负债表型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负债,而导致过度负债的原因则是过度乐观。政策的不当干预是市场出现过度乐观的重要原因,发端于1999年的“5?19”行情就属于政府干预下的牛市。
  2005年至2007年,我国的资产泡沫膨胀速度也十分迅速。这些泡沫在2008年几乎同时破灭,但并没有对社会造成重大冲击,最重要的原因是信贷资金没有大规模进入股票市场。尽管一直存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但由于人民银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资金冻结起来,社会上资金并不宽松,民间利率的不断上升可以印证此推论。这期间的民间资金成本远远高于官方利率,一般在10%以上,有的高达30%。实体经济繁荣,投资股市的兴趣不大,2003年至2005年,对证券公司进行了清理整顿,将其可能产生过度负债的途径(挪用客户保证金、国债回购、违规资产管理)全部堵死。
  因此,尽管2006年、2007年不断有增量资金进入股市,但主要是居民的储蓄资金。大多数居民通过买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股市。由于大多是自有资金,而且没有实行融资融券制度,即使股票价格大幅度下跌,但只要坚持持有就不会血本无归。
  需要强调,2005年前的那一次熊市造成了众多证券公司倒闭,而2008年大跌并没有造成公司破产或倒闭。可以看出,资产泡沫的破灭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并不可怕,真正具有杀伤力的是由过度负债导致的资产泡沫破灭。
  我们应该庆幸这轮股市泡沫没有让银行信贷资金卷进来,但时下有些做法让笔者十分担忧。第一季度信贷增长完全超出了“适度宽松”的范围。在出口不可能恢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无需大量资金,此时将银行的银根放得太松将驱使大量信贷资金进入股市。
  由信贷资金推动的股市、楼市上涨,其后果将是典型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如果不出意外,在货币充裕而实体经济不振的背景下,房地产价格将和股票价格一道成为多余货币宣泄领域。金融和地产将再次上演泡沫膨胀的完美组合。但这一次与上一次会有本质的差异,这次是由信贷主导的资产泡沫,其破灭将直接导致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如果出现这个结果,其危害将远远超出2001年至2005年熊市所导致的小规模资产负债表型衰退,受打击的将不仅仅是股票市场,还将包括房地产市场;也不仅是证券公司的资产负债表需要修复,还将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工商企业或个人。导致的结果将不仅是股票市场的长期熊市,还将是宏观经济的长期不振甚至衰退。
  要防止出现这样灾难性的结果,就必须采取坚决的措施杜绝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控制企业或个人利用信贷资金投资房地产市场。具体而言:
  1.货币政策要坚持“适度”宽松,但不能完全没有控制。以第一季度的速度去放信贷是十分危险的,人民银行应该对商业银行进行适时的窗口指导。
  2.银行监督部门要强化信贷资金的风险控制,对可能涉及股市的信贷资金进行现场检查,对违规的机构和个人进行处罚并通报。
  3.证券监管机构要淡化托市行为。
  4.房地产金融要坚持二套房贷政策,在支持自住买房行为的同时,控制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行为。
文档附件:
&我要发表评论
会员代号:
用户密码:
匿名发表:
? (04-27 15:04)
? (04-17 08:17)
? (04-15 04:42)
? (04-14 09:49)
? (04-03 10:32)
? (03-09 08:53)
? (03-04 06:06)
? (02-23 09:55)
? (02-20 08:10)
? (02-20 07:44)
全景网特色内容
&48小时博客热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金从楼市流向股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