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立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日与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是什么要

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迟到的春天
来源:搜狐历史
作者:宋胜男
  核心阅读:针对安倍晋三上台之后中日关系一直未能好转,唐淳风表示今年的中日关系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安倍有三大战略需要。
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接受海外网记者采访。谢明 摄
  北京3月4日电(宋胜男)3月3日,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来到海外网“两会解读”视频访谈栏目,就2月27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9月3号和12月13号分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唐淳风表示:抗战胜利70年今天我们才设立这个日子,已经是迟到的春天,但毕竟是来了。
  唐淳风说,国耻不能忘,人大还应该有更多的立法来应对日本的挑衅行为,加强立法,守住我们的法律底线;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日本的友好人士,因为前几十年对华友好的工作都是日本对华友好人士在做,我们应该要区别对待,要把对华友好人士和反华势力区别开。
  针对安倍晋三上台之后中日关系一直未能好转,唐淳风表示今年的中日关系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安倍有三大战略需要:他的三大战略需求第一个是安倍需要通过加税来实现扩大军备,要名正言顺的加税就需要有冲突,特别是中日之间的冲突。第二是安倍企图要实现修改和平宪法,恢复交战权。第三个,安倍欲实现动武自由化。
  同时,他还分析了日本在今后有可能的危险倾向:第一是向美国宣战;第二有可能会否认二战结果。
(责任编辑:孔明明)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汇聚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
省政府领导同志与网友面对面,谈民生、论发展、话改革。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
旅客忆空中惊魂:飞机无法降落 心提到了嗓子眼。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都发生在南京。张生认为,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让我们铭记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更要记住这样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才能胜利,有国权才有人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和日本帝国主义战败,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都发生在南京。因此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和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对南京来说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抗日战争史专家、南大历史系教授张生说。
张生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5000年史上最重要的战争之一。中国人民打败凶残的日本法西斯,过程艰苦卓绝,胜利来之不易。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就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抗战后,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这是中国人民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抗日战争是所有爱国力量集合团结御侮的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励我们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必胜的信心。
但是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南京大屠杀就是最悲惨的一页。30多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有组织、有预谋地屠杀,南京遭受屠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悲壮开始和艰苦局面。“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
张生认为,通过设立国家公祭日,不仅让我们铭记这一段惨痛的历史,更要记住这样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团结才能胜利,有国权才有人权。
张生认为,抗日战争从开始到最后胜利,都在南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南京要珍视宝贵的历史资源,深入研究,通过国家级公祭和纪念活动,让更多的国人参与进来,获得历史体验,记住历史,启迪未来。(记者 肖姗)
本文相关新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system
2月22日上午,北汽集团为全国两会服务的车辆进行体检。记者在...
近日“东莞扫黄”话题登上电视以及网络各大头条,成了被调侃...
2月17日,模特在英国伦敦时装周上展示Burberry Prorsum 2014...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二,也是过年前倒数第二个李村集。春节临...
本书是一部批判中国食文化并带有追问、自剖、忏悔、既颠覆又...
新闻热搜词
来源:360新闻
正在加载中
|||||||||||||
||||||||||||我国将立法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
07:23&&来源:中国广播网&&&&分享到:
  央广网北京2月27日消息(记者侯艳)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正在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有两项议程格外引人关注,一项是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还有一项是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草案将9月3号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号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卢沟桥事变、武汉会战、滇西缅北大反攻……从1931年到1945年,3500万中国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完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敌入侵的最伟大民族解放战争,而南京大屠杀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
  如今,我国将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有着怎样的历史基础和现实需求?从纪念日和公祭日中,我们应该看到什么?记住什么?
  《关于国家立法隆重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的建议》,这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3295号建议,也是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安进当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提交的第一份建议。
  安进:我父亲是老八路,他给我讲过很多这方面的故事,我也非常有兴趣地去阅读我国抗战史,很多民族英雄都成了我心中非常尊重的偶像。但是我感觉我们国家这么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日没有能够像我们国家传统节日这样得到重视和纪念。
  而如今,这份建议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法律草案。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说明时指出:
  李适时: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集中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先辈的追忆,我们从未停止。在新中国成立伊始,1949年12月,政务院公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8月15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1951年8月,政务院发布通告称,查日本实行投降,是在日(北京时间9月3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9月3日。
  1999年9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仍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
  此次的法律草案也延续了这一规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来自江苏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邹建平在2012年提交了《关于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的建议》,邹建平说,2012年日本名古屋市长的一次表态促使他起草这份建议案。
  邹建平:名古屋市跟我们南京市是友好城市,两市交往很多。名古屋市长河村在一次公开场合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让所有的南京人、对全国人民来说都接受不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起因。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版权说明:&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
编辑:姜萍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范文一:外交部称当前设国家公祭日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外交部负责人27日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发表谈话。全文如下: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当前形势下通过上述决定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已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次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灭绝人性、泯灭良知的残暴罪行之一。这一惨案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同日本发展健康稳定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二战甲级战犯张目,企图挑战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对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决不允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改弦更张。为南京大屠杀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外交部称当前设国家公祭日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外交部负责人27日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发表谈话。全文如下:2月27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两个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当前形势下通过上述决定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为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政府已将每年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次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为了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在抗战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立场。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灭绝人性、泯灭良知的残暴罪行之一。这一惨案铁证如山,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中日关系,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同日本发展健康稳定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日本国内总有一些势力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为二战甲级战犯张目,企图挑战国际社会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正义审判,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对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决不允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我们敦促日本领导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正视和认真反省历史,纠正错误,改弦更张。为南京大屠杀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 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范文二: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范文三:国家公祭日作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国家公祭日作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1)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中国的国家公祭日是12月13日。从今年起,每年12月13日,我国将举行国家公祭活动。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国家公祭日作文--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2)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青年报》2月26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
范文四:今天是第一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此向无辜死难者致哀!向卫国捐躯者致敬!向人类杀人恶魔笔伐!特撰此文血祭中华英灵。将日本杀人恶魔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草案》。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仪式将正式升格到国家的法律性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五大意义: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企图。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你到日本访问,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街头散发传单,告诉你,南京大屠杀是谎言、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诬陷。说实在的,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除了当时法庭的判决之外,还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军官的记录为直接物证,以及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还有例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下的南京大屠杀长度达105分钟的电影胶片为证,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日本想赖是赖不掉的。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日本号称已经进入现代民主社会,但日本右翼分子对于野蛮社会的大屠杀,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感,何以与现代人为伍。日本号称尊重死者,认为死者为大,死者即神。由此,日本右翼分子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日本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既然死者是神,那么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和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3500万中国人民算不算是神,应该不应该得到稍有良心的日本人的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要知道,那些冤魂曾经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啊!别道貌岸然地说什么尊重人权,要尊重人权,就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就老老实实地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谢罪,否则,收起那一套骗人的鬼话。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才是真正尊重人权,敬畏生命,谴责暴行。12月13日,不应该仅是中国的国殇日,更应该是日本的国耻日,忏悔日。其三,将中国的悲哀融入世界的悲哀,将屠杀变为人类文明不能忘记的负遗产。残忍、嗜血、虐待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理应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大屠杀纪念日和纪念馆的形式来祭奠被杀人恶魔残害的无辜平民,与此同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现在又加上一个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就使中国的国祭日,具有了世界意义,必将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重视与震动,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有自己的痛苦,当各国的痛苦聚集在一起时,就会悲催出一股巨大的能量。痛苦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疤痕永在。世界人民共同的悲惨记忆将警示人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二战的清算,不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清算,更是人类对自己的清算;不仅是对罪恶行为的清算,更是对精神根源的清算。在军国主义的亚洲策源地,二战的精神废墟从未得到彻底清理。而魔鬼,正在这个废墟下等待着重生,企图再次借尸大和民族,吞噬世界。警惕啊!其四,反思中华文化,激扬民族精神。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束手待命。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中华文化中的善良、中庸、隐忍,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下,不堪一击,日本军国主义绝对不会慈悲为怀,放弃抵抗就意味着死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全民族敲响了警钟。30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耻笑、羞辱,甚至成为他们否定、质疑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笑柄。事实告诉我们,面对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其五,痛击汉奸言论,正本清源。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对当下一些汉奸言论和糊涂认识的有力鞭挞。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精忠报国之士,但也有一些媚外通敌的软骨头。比如,现在有一些人扬言“我们要纪念战胜国的阵亡将士,同样应该纪念战败国的阵亡将士”。试问,当你看到那些被挑在刺刀尖上的婴儿和被“战败国的将士”奸淫后剖腹的幼女老妪时,你还能去纪念他们吗?当这些罹难者是你的母亲妻女时,你还能去纪念那些“战败国的阵亡将士”吗?当你面对的是开展杀人竞赛的刽子手井敏明和野田毅时,你还能去纪念这些杀人恶魔吗?简直是混账言论!还有一些人拾日本人的牙慧,以纠缠南京大屠杀具体的被害人数来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难道铁板钉钉的历史证据还能推翻吗?依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根据埋尸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这些数据难道还不足以给日本侵略军定罪吗?老实告诉这些替日本人张目的“公知”,杀死一个中国人也是犯罪,更何况是30万无辜百姓!试图玩数字游戏来替日本人开脱罪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南京大屠杀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却在亘古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杜绝南京大屠杀再现,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所在。
范文五: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五大意义今天是第一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此向无辜死难者致哀!向卫国捐躯者致敬!向人类杀人恶魔笔伐!特撰此文血祭中华英灵。将日本杀人恶魔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草案》。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仪式将正式升格到国家的法律性层面。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五大意义: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企图。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你到日本访问,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街头散发传单,告诉你,南京大屠杀是谎言、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诬陷。说实在的,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除了当时法庭的判决之外,还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军官的记录为直接物证,以及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还有例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下的南京大屠杀长度达105分钟的电影胶片为证,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日本想赖是赖不掉的。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日本号称已经进入现代民主社会,但日本右翼分子对于野蛮社会的大屠杀,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感,何以与现代人为伍。日本号称尊重死者,认为死者为大,死者即神。由此,日本右翼分子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日本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既然死者是神,那么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和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3500万中国人民算不算是神,应该不应该得到稍有良心的日本人的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要知道,那些冤魂曾经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啊!别道貌岸然地说什么尊重人权,要尊重人权,就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就老老实实地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谢罪,否则,收起那一套骗人的鬼话。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才是真正尊重人权,敬畏生命,谴责暴行。 12月13日,不应该仅是中国的国殇日,更应该是日本的国耻日 ,忏悔日。其三,将中国的悲哀融入世界的悲哀,将屠杀变为人类文明不能忘记的负遗产。残忍、嗜血、虐待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理应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大屠杀纪念日和纪念馆的形式来祭奠被杀人恶魔残害的无辜平民,与此同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现在又加上一个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就使中国的国祭日,具有了世界意义,必将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重视与震动,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有自己的痛苦,当各国的痛苦聚集在一起时,就会悲催出一股巨大的能量。痛苦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疤痕永在。世界人民共同的悲惨记忆将警示人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二战的清算,不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清算,更是人类对自己的清算;不仅是对罪恶行为的清算,更是对精神根源的清算。在军国主义的亚洲策源地,二战的精神废墟从未得到彻底清理。而魔鬼,正在这个废墟下等待着重生,企图再次借尸大和民族,吞噬世界。警惕啊!其四,反思中华文化,激扬民族精神。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束手待命。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中华文化中的善良、中庸、隐忍,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下,不堪一击,日本军国主义绝对不会慈悲为怀,放弃抵抗就意味着死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全民族敲响了警钟。30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耻笑、羞辱,甚至成为他们否定、质疑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笑柄。事实告诉我们,面对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其五,痛击汉奸言论,正本清源。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对当下一些汉奸言论和糊涂认识的有力鞭挞。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精忠报国之士,但也有一些媚外通敌的软骨头。比如,现在有一些人扬言“我们要纪念战胜国的阵亡将士,同样应该纪念战败国的阵亡将士”。试问,当你看到那些被挑在刺刀尖上的婴儿和被“战败国的将士”奸淫后剖腹的幼女老妪时,你还能去纪念他们吗?当这些罹难者是你的母亲妻女时,你还能去纪念那些“战败国的阵亡将士”吗?当你面对的是开展杀人竞赛的刽子手井敏明和野田毅时,你还能去纪念这些杀人恶魔吗?简直是混账言论!还有一些人拾日本人的牙慧,以纠缠南京大屠杀具体的被害人数来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难道铁板钉钉的历史证据还能推翻吗?依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根据埋尸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这些数据难道还不足以给日本侵略军定罪吗?老实告诉这些替日本人张目的“公知”,杀死一个中国人也是犯罪,更何况是30万无辜百姓!试图玩数字游戏来替日本人开脱罪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南京大屠杀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却在亘古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杜绝南京大屠杀再现,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所在。
范文六:果香峪中心小学公祭日活动我校为落实蓟县德育科通知精神,于 2014 年 12 月 12 日举行 了此项活动。 首先成立小组,由刘立岩负责组织落实,我们果香峪中心小 学利用课间操时间,共同记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活动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分别发言,认识设立公祭日的 意义。 南京大屠杀是一大场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中 大量是对平民的屠杀,对投降军人战虏的屠杀,要知道,在南京 大屠杀中殉难的三十万同胞不仅仅是南京人,更是中国人,是和 我们每个人留着同样热血的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并不是要种下仇恨,延续仇恨,而是要 记住战争与苦难,保持对苦难的痛感。绝不忘记苦难,绝不让苦 难重演。因为民众的生命只有一次,会被忘记,一经忘却,就是 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类犯过的错误还会重复去犯,忘记过去的苦 难就为未来埋下了灾祸的种子。对于我们学生不要忘国耻,让我 们共同给全人类祈福,为世界和平祈祷。果香峪中心小学公祭日活动我校为落实蓟县德育科通知精神,于 2014 年 12 月 12 日举行 了此项活动。 首先成立小组,由刘立岩负责组织落实,我们果香峪中心小 学利用课间操时间,共同记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活动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分别发言,认识设立公祭日的 意义。 南京大屠杀是一大场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中 大量是对平民的屠杀,对投降军人战虏的屠杀,要知道,在南京 大屠杀中殉难的三十万同胞不仅仅是南京人,更是中国人,是和 我们每个人留着同样热血的炎黄子孙和中华儿女。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并不是要种下仇恨,延续仇恨,而是要 记住战争与苦难,保持对苦难的痛感。绝不忘记苦难,绝不让苦 难重演。因为民众的生命只有一次,会被忘记,一经忘却,就是 好了伤疤忘了痛,人类犯过的错误还会重复去犯,忘记过去的苦 难就为未来埋下了灾祸的种子。对于我们学生不要忘国耻,让我 们共同给全人类祈福,为世界和平祈祷。
范文七: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五大意义 今天是第一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此向无辜死难者致哀!向卫国捐躯者致敬!向人类杀人恶魔笔伐!特撰此文血祭中华英灵。将日本杀人恶魔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定草案》。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仪式将正式升格到国家的法律性层面。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有五大意义:其一,沉重打击日本右翼试图歪曲、抹杀历史的企图。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你到日本访问,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街头散发传单,告诉你,南京大屠杀是谎言、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诬陷。说实在的,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甚至犯罪,但最怕无视历史、歪曲历史、亵渎历史。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铁证如山,《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除了当时法庭的判决之外,还有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军官的记录为直接物证,以及中国幸存者的血泪控诉,还有例如《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国际人士提供的证言和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拍摄记录下的南京大屠杀长度达105分钟的电影胶片为证,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日本想赖是赖不掉的。其二,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权的尊重。日本号称已经进入现代民主社会,但日本右翼分子对于野蛮社会的大屠杀,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愧疚感,何以与现代人为伍。日本号称尊重死者,认为死者为大,死者即神。由此,日本右翼分子不顾国际社会的一再谴责,一意孤行参拜供奉有日本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既然死者是神,那么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屠杀的南京30万生灵和被日本侵略者屠杀的3500万中国人民算不算是神,应该不应该得到稍有良心的日本人的最起码的忏悔和尊重,要知道,那些冤魂曾经都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啊!别道貌岸然地说什么尊重人权,要尊重人权,就从尊重别国国民最起码的生存权做起,就老老实实地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去谢罪,否则,收起那一套骗人的鬼话。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才是真正尊重人权,敬畏生命,谴责暴行。 12月13日,不应该仅是中国的国殇日,更应该是日本的国耻日 ,忏悔日。其三,将中国的悲哀融入世界的悲哀,将屠杀变为人类文明不能忘记的负遗产。残忍、嗜血、虐待是人类扭曲的变态心理,是阻碍人类文明发展的毒瘤,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理应得到全人类的唾弃。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以设立大屠杀纪念日和纪念馆的形式来祭奠被杀人恶魔残害的无辜平民,与此同时,提醒人们不忘历史,警惕噩梦重演。例如,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现在又加上一个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这就使中国的国祭日,具有了世界意义,必将在国际上产生更大的重视与震动,成为世界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有自己的痛苦,当各国的痛苦聚集在一起时,就会悲催出一股巨大的能量。痛苦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但疤痕永在。世界人民共同的悲惨记忆将警示人们,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二战的清算,不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清算,更是人类对自己的清算;不仅是对罪恶行为的清算,更是对精神根源的清算。在军国主义的亚洲策源地,二战的精神废墟从未得到彻底清理。而魔鬼,正在这个废墟下等待着重生,企图再次借尸大和民族,吞噬世界。警惕啊!其四,反思中华文化,激扬民族精神。短短六个星期之内,30万骨肉同胞生灵涂炭,这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残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国力、军力的孱弱,国民政府指挥无方,一些国民党部队临阵脱逃,而民众则毫无组织,散沙一盘,束手待命。更有甚者,充当“带路党”,引领日本侵略者指认已经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中华文化中的善良、中庸、隐忍,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屠刀下,不堪一击,日本军国主义绝对不会慈悲为怀,放弃抵抗就意味着死亡,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全民族敲响了警钟。30万中国人的生命付出,非但没有换来日本人的同情,反而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耻笑、羞辱,甚至成为他们否定、质疑南京大屠杀真实性的笑柄。事实告诉我们,面对侵略,我们只能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其五,痛击汉奸言论,正本清源。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对当下一些汉奸言论和糊涂认识的有力鞭挞。在中国历史上不乏精忠报国之士,但也有一些媚外通敌的软骨头。比如,现在有一些人扬言“我们要纪念战胜国的阵亡将士,同样应该纪念战败国的阵亡将士”。试问,当你看到那些被挑在刺刀尖上的婴儿和被“战败国的将士”奸淫后剖腹的幼女老妪时,你还能去纪念他们吗?当这些罹难者是你的母亲妻女时,你还能去纪念那些“战败国的阵亡将士”吗?当你面对的是开展杀人竞赛的刽子手井敏明和野田毅时,你还能去纪念这些杀人恶魔吗?简直是混账言论!还有一些人拾日本人的牙慧,以纠缠南京大屠杀具体的被害人数来质疑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难道铁板钉钉的历史证据还能推翻吗?依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5万;南京审判战犯的军事法庭认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4万;根据埋尸记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人数不低于37万。这些数据难道还不足以给日本侵略军定罪吗?老实告诉这些替日本人张目的“公知”,杀死一个中国人也是犯罪,更何况是30万无辜百姓!试图玩数字游戏来替日本人开脱罪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南京大屠杀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南京大屠杀的警钟却在亘古长鸣,牢记国耻,勿忘国殇,富国强军,锐意进取,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杜绝南京大屠杀再现,这就是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所在。
范文八: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产生的意义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 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 “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设“公祭日”的五大现实意义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公众舆论和民间人士呼吁已久的纪念日,它的设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深远的影响。第一,确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中大量死难同胞的告慰和尊重。让他们知道,那些杀戮、逞凶的日本法西斯军队已经遭到了可耻的失败,那些发动战争元凶的甲级战犯已经遭到了应有惩治,后来的人们知道并同情他们的无辜和苦难。这种告慰和尊重是人类良知的重要体现。南京大屠杀是全世界公认的历史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当年强加给中国人民、南京地区人民野蛮的杀戮,深重苦难。在四十多天的时间内,三十多万同胞死于非命,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惨剧,也是人类历史上的悲惨一幕。不忘记这段苦难的历史,我们才知道今天和平的宝贵。只有使我们的国家强大、民族强大,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制止不义的侵略战争,更好地承担起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第二,这是对否定南京大屠杀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国际上,总有那么一股为纳粹主义、为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翻案的极右翼势力。他们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否定南京大屠杀的存在,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与世界和平、人类良知、历史进步悖逆而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世界郑重宣告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罪行不可否认,表明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没有忘记人类历史上那最丑恶的血腥屠杀一幕。同时,这也是对日本右翼复辟势力的庄严警告和法律压制。任何企图复辟军国主义的势力,任何企图推翻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政策,都不可能得逞。中华民族已不再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现在我们不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已经更加强大。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邪恶势力只能作为历史前进中的小丑而存在,他们悖逆于历史的事实,悖逆于历史的规律,永远不可能得到上苍的褒奖而真正做大做强。第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会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发挥长期的教育作用。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已有多年,江苏省和南京市地方政府,以及普通民众都在那个悲惨的日子对死难者进行祭奠。但毫无疑问,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定纪念日,以国家层次进行的祭奠规格更高,影响更广。在这种纪念活动中,不仅将由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而且会有大量的中国民众、国际友人参加纪念。这种国家级高层次的循环纪念活动,将有助于向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传播历史事实的真相;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发挥良好的教育作用;有助于对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青少年产生长远的历史教育、善恶教育、是非教育、价值观念教育作用。发挥积极正义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培育未来一代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助于青年一代肩负起历史的重托,制止残暴与无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第四,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这是对善良人性的一种呼唤,对无辜遭受杀戮人们的一种悲悯,对邪恶势力的一种鞭挞,对人类良知的一种彰显。波兰对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美国对珍珠港事件、俄罗斯对卫国战争死难者、日本对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到场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因此,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符合国际惯例,符合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表明中国对历史的认识和做法已经进入了国际主流体系。第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草案的公布,已经得到了国内社会和国际媒体的积极评价,表明我们这种祭奠先人的实践活动是正确的,有必要就此进一步加以推广。将来,我们要修建中华民族反法西斯战争忠烈祠,对在这场伟大战争中百折不挠的英雄人物,对为国家和民族大义、为人类正义而献身的人们进行永久祭奠。这种祭奠,不像有些国家是为了本国狭隘私利侵略其他国家而战死的官兵那样没有是非善恶的正义性,而是充分彰显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牺牲自我的公益和高尚。我们既要同情和悲悯弱者的无辜牺牲,也要赞美强者的善良与主动献身。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影响,必将超越国家远播世界各地。人们在牢记人类成长中经历的苦难与付出的沉重代价的同时,更应加倍珍惜无数生命的付出和苦难换来的和平。(作者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范文九:国家公祭日活动的重大意义与解读为何设立国家公祭日合集国家公祭日活动的重大意义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与盛极一时的“房地产热”、“股票热”、“明星热”等相比,9月30日的“烈士陵园”可谓是冷清极了;同此起彼伏的“时装节”、“艺术节”、“购物节”等相比,今天应运而生的“烈士公祭活动”可谓是久违了。我1984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不久,学校就任命我从事全校的团队工作。当我了解到离学校不很远的龙固村有烈士墓时,就曾几度组织学生去祭扫;在那里,师生们领略了袁诗尧烈士“大白天提着马灯闯公堂”的英雄气概,很受教育。在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把《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活动与游戏活动“我学英雄邱少云”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同身受。在学“少年英雄赖宁”的当儿,来龙乡也发生了师生共同扑灭山火的事件,我又带领学生代表去考察,让他们再次感受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 …… 如火如荼的团队活动,丰富着师生们的精神世界,也曾使得我们这些刚步入教坛的“童子军”们热血沸腾!那个时候的我们和他们又何至于此呢?缘于人们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每每想起,总是让人荡气回肠!后来啊,随着一波又一波“热潮”的兴趣,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赖宁”人们不提倡了;“袁诗尧”人们认为变傻了;“雷锋”人们不敢做了;“共产主义”人们不愿信了。传统的、淳朴的精英文化越来越不敌“高富帅”和“白富美”时尚理论的冲击;随着人们理想的“增大”、追求的“增高”,对先烈们精神品质的理解偏差越来越大,——把“相信真理”说成是“固执己见”,把“一丝不苟”说成是“吹毛求疵”,把“坚定信仰”说成是“走火入魔” …… 就这样,那些曾经矗立于民族精神高原的“风向标”被一根根摧毁了,那些曾经置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长青树”也同“袁诗尧烈士之墓”和“诗尧小学”一样枯萎了!回头看今天,那些曾经权高位重的达官显贵们,最终之所以会身败名裂,完全是因为缺少“坚定的信念”;换言之,他们根本突破不了“私欲”桎梏。俗话说得好,出来操社会,所欠的债终究是要还的,那就要看历史是以什么方式让你来偿还而已!我觉得在些事情很可笑:刘铁男身陷囹圄了,才来研究自己的犯罪经历,想以此反面教材来“戴罪立功”;那么,为何当初不能防微杜渐呢?人们都在抱怨今天的世风不好,可很多人在是非关头要么明哲保身,要么“不知不觉”地混同,就是不愿意挺身而出、振臂一呼! 这可能与我们宣传机构的舆论导向有较大责任。许多社会人士都在谈论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增多,许多老师也在抱怨今天的学生不好教,可很多人却不愿意在关心下一代的责任上真正下一点功夫!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被污浊的世风浸染,这可与“关门办学”教育机制的有很大责任。 现在可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的《烈士公祭办法》体现着强烈的国家意志,从最高层面上规范了今后的祭扫烈士陵园的办法,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全国人民中大张旗鼓地宣扬先烈们的的丰功伟绩,倡导人们学习先烈榜样、继承先烈遗志,树立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抓好这项工作,更是具有战略意义。我只希望这《烈士公祭办法》不要是流于形式的政治作秀,也希望今天轰轰烈烈的“烈士纪念活动”不要是一时头脑发热的造势运动,更希望“烈士纪念日”应该成为全民族全天候的节日。愿我们用具体细致的工作(活动),让先烈们的灵魂在地下长眠安息,让先烈们的精神在人间发扬光大!(解读为何设立国家公祭日对于设立国家公祭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位建言者,全国政协原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龙表示,设立公祭日表明了整个民族铭记历史的决心,更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对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早有定性。我国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并在国家层面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体现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历史不容任何挑战与质疑。作为二战的四大同盟国之一,中国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为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表示,在当前世界兴起反思战争、珍爱和平的热潮中,我国高规格举行国家公祭,也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理念,经历了苦痛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祈望和平。“国家不强,民族才会遭此大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复兴”……网友在国家公祭网上留言,表达振兴中华的愿望与担当。专家们表示,南京大屠杀是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沉重的教材,“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应铭刻在民族集体记忆中。“国家层面,悼念逝者,必然能进一步凝聚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力量,早日实现民族复兴。”朱成山表示,时隔77年的今天,在首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我们可以无愧地告慰逝者,祖辈们孜孜以求的强国梦想,已经变得触手可及。领导人参加纪念起示范效应13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参加在南京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纪念日活动。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俞正声主持纪念仪式。此外,在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参加了纪念活动。北京市社科院科社所所长杨奎认为,一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公开参与纪念活动,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国家纪念日的设立和推广,实质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人文精神、民族性格与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历届领导集体成员均积极参加了各种纪念活动,这种示范效应,对唤起民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证。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参与公开场合的纪念活动,既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部部鲜活的教科书。
范文十: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一项决定: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们不禁要问,全国人大常委会缘何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受国际惯例的启示自二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都采用各种方式悼念二战中的遇难者。如今,这些纪念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缅怀战争受难者,同时对这段历史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波兰在战后初期便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马伊旦奈特集中营等五处纳粹德国大屠杀遗址确立为国家博物馆。每年1月27日,大屠杀幸存者、参加过解放集中营战役的红军老战士以及相关国家的政要,都会受邀到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国家博物馆举行纪念活动,波兰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日,第60次联合国大会通过第60/7号决议,指定1月27日为一年一度缅怀大屠杀遇难者的国际纪念日。这特殊的一天是提醒世人牢记大屠杀的普遍教训的重要日子,对这一独特的罪恶,不能简单地让它成为历史并遗忘。每年的这一天,纽约、巴黎、柏林等国际大都市均会举行纪念活动。美国纪念珍珠港事件也是如此。日凌晨(夏威夷时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从而揭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12月7日为“国耻日”,并对日宣战。每年的12月7日,美国政府、军方和民众都会以各种形式纪念珍珠港事件。从夏威夷到华盛顿特区,美国各地的政府部门降半旗,军方举行敬献花圈等仪式,追思在该事件中殉难的2400多名美国人。日本纪念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遇难者的目的同样如此。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均要举办大规模的“原子弹死难者慰灵暨和平祈念仪式”,日本首相、参众两院议长以及各大党派负责人,都会出席纪念仪式。可以说,举办国家公祭活动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二、顺应了人民的呼声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人民群众多年来强烈的呼声和要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时间虽说晚了点,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最早提出设立国家公祭日建议的是海外华侨。20世纪90年代,林伯耀、林同春等日本华侨,陈宪中、邵子平等美国华侨,提出应当按照国际惯例,建议我国领导人也要参加每年的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自日开始,每年的这一天,江苏省暨XX市都要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仪式。每年都会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代表参加活动,他们多次提出请求,国家应当重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活动。一批长期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数次提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活动仅仅停留在江苏省暨XX市的层面是不够的,应当提高层级,由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样的仪式,以示对死难者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责任。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曾将人民群众的这一意愿带到全国“两会”上。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赵龙首次提交了两份提案,建议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升格为国家级博物馆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建议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并由国家领导人参与整个公祭活动。他的这一提案被媒体广为报道,获得了广泛民意支持。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赵龙再次提出上述两项提案。3 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民革江苏省副主委邹建平等人大代表也提交议案,建议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祭日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人民的意愿高于一切,也重于一切。设立国家公祭日,回应了人民的意愿和诉求,借此教育生者,警示今人和后人,勿忘民族曾经的苦难,勿忘苦难中逝去的生命,勿忘所有英勇献身的英烈和为国做出贡献的人们,勿忘曾经的战争创伤。在传承民族的苦难记忆中,找到自己的勇敢自信,凝聚起国家意志和人民心声,在精神层面为中华民族带来更大的感召力。三、表达了对未来的祈望实行国家公祭活动,是为了不忘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教训,振奋民族精神,同时也是为了未来不再发生这样的大屠杀、大悲剧、大惨案,使人类和平相处与共存,借此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以及捍卫和平的决心。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先生告诉我们:“可以原谅,但不可以忘记。”代表中国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松井石根等甲级战犯的国际大法官梅汝先生提醒人们:“忘记历史有可能导致未来的灾祸。”正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生前所说的“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我们重温历史,不是要复仇,更不是要雪恨,而是为了警醒。战后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作为加害国的日本,总有一些人罔顾事实,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说三道四。尤其是以安倍晋三为首的右翼势力意图混淆视听,极力美化日本侵略历史,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自2012年底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日本政坛出现一系列政治急剧右转动向,牵动着有识之士和爱好和平人士的神经,也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在此等背景之下,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进行国家公祭,既有利于维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又有利于遏制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图谋。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历史、传承历史的绝佳契机和更高平台。以国家的名义纪念和悼念,目的不仅仅是要让更多的人记住这段惨痛历史,更是要汲取历史教训并实现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基于历史记忆和认知的自然而然的升华。多一个人知道这段历史,就多一份维护和平的力量。我们正是要以这样一种方式,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本文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朱成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胜利纪念日活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