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数据后的业绩怎么衡量,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并购绩效的评价指标-地方果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
基于EVA和MVA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管理...个主要评 价指 标、 EV A及 MVA 两个 辅助评价 指标综合 分析上 市公 司......
□财会月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
(义乌工商学院浙江义乌322000)
【摘要】本文在比较现阶段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估值误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较严重等问题,认为要准确地评价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必须调整研究的角度,考虑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并加以创新发展。
【关键词】并购绩效评价事件法长期绩效法伴随着企业并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主要是四长期绩效法、诊断法和调查法。面对我国企业并种,即事件法、购的发展,如何结合企业的特点进行并购绩效研究至关重要。本文拟对并购绩效评价的几种方法作个比较。
一、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及应用
1.事件法及应用。并购绩效评价事件法又称股票价值股市价值法或股票评价法。事件法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法、
代,现今它已成为并购绩效评价的主流方法。这一方法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之上,通过考察某个事件在交易公告的窗口期所产生的超常收益来衡量该事件的影响,通过分析并购宣布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的绩效。它的计算分四个步骤,即通过考察并购公告发布前后的股价,计算正常收益、超常收益、平均超常收益、累积平均超常收益。运用事件法的关键是对事件期的确定,不同的研究采取了不同的事件研究期间,从事件前后各1天到事件前后各60天不一。较长的事件期因覆盖事件的概率较大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难以保证事件期的“清洁”,即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2.长期绩效法及应用。由于事件法依赖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而我国资本市场是否有效尚有争议,因此学者们更多地采取了并购前后公司长期业绩比较的研究方法,即长期绩效法。该方法所使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收入、利润、每股收益、销售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该方法虽不依赖于有效市场假设,但却依赖于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质量。该方法支持者认为尽管我国会计利润指标经常会受到操纵,但上市公司的报表盈余数字仍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任何利润操纵手段只能操纵暂时的会计指标,就长期而言,并购事件的实质性影响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之中来。
目前,国内应用长期绩效法进行并购绩效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各种研究文献可以简单分为四个类型。
(1)利用因子分析进行的实证研究。国内在进行指标因子分析时所选取的指标大同小异,主要考察获利能力指标和现金流回报指标。因为因子的选择不尽相同,所以具体的研究方
法各异,得出结论的差别也较大。
(2)不同并购类型、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对此问题国控制权转让、并购类型、行内学者利用会计指标从关联关系、
业成长性、并购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依然不尽以横向并购为例,冯根福等()、方芳和闫晓彤相同。
(2002)的研究都支持理论上混合并购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这一结论;而雷辉等(2007)、程小伟等(2007)认为横向并购并没有给公司财务带来明显的改善。
(3)不同股权结构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并存(股权分置时期及股改后大小非未解禁期间),即便在全流通后法人股和国家股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理论研究几乎一致认为,公司绩效与国有股负相关,即政府干预型的并购活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长远发展问题。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上市公司的大小非将陆续解禁,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必将出现新的变化。
(4)不同企业类型对并购绩效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涉及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机械类企业并购和私营企业并购等等。这些研究的思路和角度比较开阔,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采用因子分析等长期绩效法。
3.其他方法及应用。
(1)调查法。理论上而言,若并购目标合理且所设定的目标实现,并购就应被认为是成功的。因此,参与并购的管理人员对并购的评价最能说明问题,由此产生了调查法。这种方法通过向涉及并购的企业主管发放标准化的调查问卷,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旨在获取可以推广的结论。调查法在国内尚未发现公开的研究成果。
(2)诊断法。事件法和长期绩效法都是大样本的实证分析,容易忽略个别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且难以处理一些不易量化的数据,比如研究中涉及的管理风格、激励制度、治理结构等因素。由于有上述缺陷,因而适用于小样本深度分析的诊断法得以发展。诊断法通常是指对基于观察而不是调查所得到的小样本事件进行深度分析的方法,其数据的获取可
共2页(1/2)
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在综合分析已有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司并购...南开管理评论,[21 1金燕,民营企业并购绩效实证研究[D】,02(2).......本文 主要 从 上述 三 类并 购绩 效的研 究中,象 出企 业 并购绩 效评价的 抽 方法 , 并将并 购绩效 的评价 方法分为 三类 , 即财 务评 价、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_经济/市场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财会月刊 全国优秀经济期刊 · 并购绩效主要评价方法简评朱华兵(义乌工商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 【摘要】......22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其研究方法的优点......基于EVA和MVA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研究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管理...个主要评 价指 标、 EV A及 MVA 两个 辅助评价 指标综合 分析上 市公 司......(二 财务指标评价法 财务指标评价法使用财务数据比较并 ) 购前和并购后公司绩效的表现,以并购前后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衡 量公司并购绩效。 运用财务指标实质上反映的......最后,选取适当的的财务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财务指标法构建了上市 公司并购绩效水平的评价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绩效水平进行评价与研 究,得出并购公司并购后......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16:12:57论文:跨国并购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D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年间发生的55例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事件为样本,通过会计研究法分析了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公告日前一年到后三年的会计指标的变化,并通过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对经营业绩财务指标的变化显著性检验,外资并购显著地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绩效,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因此,外资并购我国的上市公司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双赢机制;然后对若干与绩效指标变化相关因素的指标的相关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以及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否在境外的业绩影响均不显著;最后提出了我国对外资并购和监管方面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跨国并购,绩效检验,实证分析, 政策建议.Abstrac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55 foreig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China during , then analyses the difference of accountant indexes of one year before announcement and three years after announcement of foreign M&A on China’s listing company, the listed company’s performance has significantly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d, so from the whole point of view, it is a mechanism of double win to both foreign merger and Ch
It does significant test to the performance indexes changes by using non-parametric method, and also does significant analyses about some determinant factors with long-term corporate performance.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listed company’s long-term performance by foreign M&A, the result of the factors of state proportion of company、whether the ultimate ownership is out of our state are all not significant correlated with performance of the
At last, the paper purposes some suggestions of foreign M&A policy and custody to China.Key words: foreign M&A, performance test, empirical analyses, policy suggestion.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使中国对国际资本吸引力日益增强;而随着中国主动深化对外开放的一些政策的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过程中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新文秘网省略2416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种重要方式。跨国并购对相关主体产生何种影响,是跨国并购盛行以来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实证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相关主体通常从并购方、被并购方和东道国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讨论对被并购方的影响。研究发现并购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正的影响(Lichtenberg and Siegel,1987;Lichtenberg,1992)。Fatemi 和Furtado(1988),Franks 和Harris(1991)认为如果国家之间不存在资本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分割,那么国内并购和跨国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额外收益不应该存在系统性差异。但Kang(1993)认为FDI理论表明就是因为以上不完全性的存在使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以上是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并购的影响。而在公司层面的并购效应的分析中,西方学者常用的方法有两类,一是建立在股价基础上的收益评估,一是建立在财务数据基础上的收益评估。建立在股价基础上的收益评估通常采用事件研究法,但其适用性仍要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由于证券市场本身是没有效率的,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那么股价的变动就不能衡量企业财富的变化。建立在财务数据基础上的长期绩效研究法也称为会计研究法(Accounting studies),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并购是否创造价值的争论而采取的,对并购后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并以此来检验并购绩效种种假说的实证研究方法。长期绩效研究法的优势主要在于财务数据比较容易获得,且便于计算和理解。尽管人们通常认为我国的会计利润容易受到操纵,但是陈晓等人(1999) 的实证研究还是表明了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盈余数字的很强的信息含量,他们认为会计数据的操纵大部分只是暂时的,企业经营业绩随着观察时间段的延长,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中去。本文采用会计研究法对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变化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对相关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Healy , Palepu 和Ruback(1991)通过对美国在年美国最大的50项兼并交易的研究发现,被并购企业的资产收益能力显著提高,而经营现金流并无明显增长。Parrino 和Harris (1999)通过对年的197项兼并研究后发现,被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回报率(经营现金流除以资产的市场价值)显著增加,平均达2.1%,在并购双方至少能共享生产线或技术优势时,并购后的回报显著较高。Ghosh (2001),Moeller and Schlingemann (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并购后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的经营业绩既未恶化也未得到改善。Martynova (2006)]用四种不同的测量指标来反应企业的经营绩效,对欧洲1997年~2001年间的接管研究发现,接管后合并企业的经营绩效显著下降,但是在控制了同类企业的绩效后,经营绩效的下降就变得不显著了,这表明绩效下降是与接管无关的宏观因素引起的。在我国,自1993 年的“宝延事件”揭开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序幕后,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活动也渐渐活跃起来,特别是1997 年以来更是表现出波澜壮阔之势。以西方的并购理论为基础,国内许多学者从短窗口的事件反应和长期的财务业绩两个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检验。以财务业绩为评价标准进行的分析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我国上市公司在并购后的长期业绩表现出先升后降或先平后降的特征(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 ;李善民和李珩,2003) 。张新(2003)分别运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从股票价格和财务指标角度对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对收购公司却产生了负面影响;上市公司作为目标方,业绩在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第一年明显好转,但到第二年和第三年后的绩效改善缺乏持续性。李善民等(2004)选取了48个财务指标,发现收购公司绩效逐年下降,目标公司绩效有所上升,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下降。但在并购后短期(30天)内,李善民等(2002)也发现了相反的证据,即并购能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的财富影响不显著。以上都是针对国内上市公司并购的研究,由于大规模的外资并购事件是近几年才发生的,因此实证分析外资并购绩效的文献并不多,且多数是对外资并购事件的案例分析,缺乏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如卢文莹等(2004)研究了6个外资并购事件(包括赛格三星、华新水泥、四川锦华、航天长峰、ST科龙、上海贝岭)的二级市场绩效。研究发现,除赛格三星和华新水泥外,其他外资并购都取得了较大的累积超额收益。顾卫平(2004)选取了2001年后18 家被外资收购的中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的价值影响。叶楠等( 2006)选取了发生在2003年的6个典型案例,发现其中只有一半的公司在事件期内取得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另外3个公司的外资并购并没有带来累积超额收益率的明显增加,反而引起了股票收益率的下跌。陈璐(2007)通过对年的37家被并购上市公司的事件研究和15家被并购上市公司的会计研究,得出结论:事件期( - 10, 10) 内跨国并购对我国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 - 2, 2) 这样一个短时间的事件窗内, 目标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率达到3.35%, 在5%的置信度上显著的异于0。在并购当年样本的平均ROE 比并购前一年增长37.25%, 平均EPS 在并购后的第一年也大幅度提高了, 两个指标上升说明外资并购比较显著地改善了我国目标公司的财务业绩。李梅(2008)以年间发生的49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外资并购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带来了显著的财富效应。外资并购方式、外资是否控股以及目标公司与政府关联程度的高低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并购后外资是否控股对外资并购的财富效应影响显著。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基于外资并购样本收集难度大, 样本容量小等客观条件限制, 外资并购的经营绩效实证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二)假设形成1.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许小年和王燕(1997)采用沪深两市年间300余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Xu&Wang (1999),陈晓、江东(2000),刘国亮、王加胜(2000))。何浚(1998)分析了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其经验结果显示,国有股比例越大,公司的内部人控制越强。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在企业业绩层面上,国家所有权是无效的。国家所有权,是法律上和习惯上的用语,其与产权内涵相关的决策和执行通过政府进行,实际上是政府所有权。Megginson and Netter (2001) 和Djankov and Murrel (2002) 回顾了世界各国不同所有制下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文献,认为在总体上,国有企业比私有企业效益低下。政府产权无效的主张主要有三大理论基础::代理人理论、政府多元目标论和政治家及官员的政治行为。首先,相对于私人所有的企业,政府所有的企业存在着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Shaprio and Willig ,1990) 。代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绩效。其次,私人所有者追求其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从而要求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再次,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员组成,裙带关系和腐败行为难以彻底避免(Shleifer and Vishny , 1993) 。某些有问题的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侵掠国有企业的财富,中饱私囊。某些政府官员也可能会将其控制下的企业财富转移给其支持者(Shleifer and Vishny , 1994) 。政治干预减损企业财富,是一只攫取之手(Shleifer and Vishny ,1998) 。然而,Blanchard and Shleifer (2000) 指出,自1989 年以来,中俄经济增长迥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俄政府质量的不同,中国政府能够帮助企业发展。在研究中国乡镇企业的基础上,Che and Qian(1998) 认为政府所有制可以减少政治干预和政府攫取。实证分析上市公司,Wang et al (2002) 和Chen et al (2002) 发现企业绩效并未通过减少国家持股比例和产权多元化而显著提高。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产权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可能和当前西方经济学主流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田利辉(2005)根据1998 年至2003 年的数据对国有股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国家持股规模和公司绩效之间呈现左高右低的非对称U 型关系。总体而言,国家持股企业的表现不及非国家持股企业。同时,随着国家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绩效起初随之下降;但是,当国家持股比例足够大时,随着国家持股比例的上升,企业绩效上升。这就是说,国家持股对企业的绩效具有两面性的影响。作为事实上的国有股东,政府存在着政治和经济双重利益,从而既通过政治干预攫取企业财富,又借助公司治理和优惠待遇来提升关联企业的价值。可见对于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有不同的结论。因此对于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主营业务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有如下假设:假设1: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业绩与国有股比例关系待定。2.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刘芍佳(2003)采用终极产权论(the principle of ultimate ownership)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重新进行分类,结果发现,中国84%的上市公司最终仍由政府控制,而非政府控制的比例仅为16%。因此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仍然是国家主导型的。而在被外资并购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外资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进入上市公司,有时在股权结构中甚至无法看到外资的身影,因此本文采用了wind数据库的股本股东中的实际控制人来区分实际控制人是否在境外,而我国的外资并购来源最多的地区为香港、开曼群岛和维京群岛等,这些地区是中国企业海外注册公司盛行之地。因此有必要区分实际控制人是否在境外对被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的影响。而在本文所研究的48个被外资并购公司的样本中也仅仅有9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境外,这也验证了上述的终极产权论的结论。王进猛(2008) 发现与FDI大规模流入形成鲜明的对照, 年中国外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达到51. 06%[资料来源: 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全国国际(涉外)税收工作会议参阅资料(2005)》。]。国内主流观点认为,其亏损是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出境所致。但是,该文运用南京市2120家外商投资企业相关数据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转移定价没有导致企业亏损,反而越是盈利的企业越容易进行利润转移。外资企业之间管理效率差异、交易成本不同、制度影响以及投资不足等才是产生盈亏差异的主要原因。转移定价说认为外资企业的亏损是假亏损,转移定价的直接后果是侵占中方的利益和逃避国家税收。这是国内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外方通过对企业的控制,实施内部交易价格,采取从国外母公司或关联公司高价购进原材料、配件、半成品、专有技术或设备等手段,以及将产品低于市场价格销售给国外母公司或关联公司的方式,将利润转移出境导致外资企业亏损。转移定价不仅包括有形产品或设备,还包括资金融通和费用分摊等。王顺林(2002)通过对外商投资企业亏损决定因素的分析得出结论:进出口比例是与亏损面惟一高度正相关的因素,由此推断转移定价是外商投资企业高亏损的决定因素,即外资企业通过进出口把利润转移出境造成亏损。毛蕴诗等(2005)推算2002年外方通过转移定价转出中国的利润高达78. 72亿美元,这一数据相当于当年外商在中国投资的14. 41% ,如果按照平均15%的企业所得税率计算,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约为97165亿元[国家总局的抽样调查显示,1 /3的亏损外企属于经营不善,而60%以上的外企存在非正常亏损, 40%是虚亏实盈, 30%在华跨国公司从未交过所得税, 80%的跨国公司逃漏税,年“避税”300亿(陶勇, 2005) 。年中国共因此流失3000亿元税款,税基损失一万亿(陈晶晶, 2004) 。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转让定价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管理效率差异主要源于:第一,是中方控制企业还是外方控制企业,或者是共同管理企业;第二,如果是外方控制企业,那么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的差异也同样产生不 ……(未完,全文共25763字,当前仅显示6785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出自 MBA智库百科()
  业绩评价方法是指根据的目标,评价主体将与进行对照分析,得出评价结沦的过程。
  目前在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型:单一评价方法和。
  1.单一评价方法
  单一评价法是指选择单一指标,计算该的实际值,并与所设置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对评价客体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这一方法固然简便,但从理论分析来看,存在下列缺陷:一方面,单一的往往难以涵盖评价对象的所有,这势必使业绩指标的质量特征受到影响。研究成果表明,业绩指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可以通过多个业绩指标的合理搭配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影响企业业绩的关键因素更加复杂,业绩表现形式趋于多元化,例如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既有经济业绩指标,也有环境业绩指标。这样,即使综合性较强的单一指标也难以全面反映经营管理业绩的整体特征。因此,在实践中应尽量采用综合评价方法。
  2.综合评价方法
  在实践中一般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例如传统综合评价法中的和综合分析判断法、现代综合评价法中的(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和(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等都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之列,它们常常被综合运用于的综合业绩评价中。以下是对上述几种综合评价方法的概述:
  (1)功效系数法。
  功效系数法是传统业绩评价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指根据,将多项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评价分数,经加权平均求得综合评价分数,以评定评价对象的综合业绩水平。它具有如下特点:
  ①能够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拟订不同侧面的多个评价目标,对多个进行分析判断,这个特点正好满足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的评价要求;
  ②依据从不同侧面进行评价的多个目标。设定了多项定量的评价指标,这满足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多项指标的评价需要;
  ③为避免由单一评价标准而造成的评价结果误差,根据评价指标值的范围,设置了在相同条件下评价某项指标所参照的多个评价标准值.同时根据评价对象在评价标准范围内所处位置与评价标准值的距离,设置了功效函数。这些特点能够实现在现代企业各项指标值相差较大的情况下,真实反映企业的业绩状况,客观、公正评价企业的。我国财政部等四部委1999年颁布的针对定量指标就采用了这种评价方法。
  (2)综合分析判断法。
  综合分析判断法又称为专家判分法,指由评价专家按照独立、客观和公正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学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参照既定的评价标准,采用主观分析判断的方法,从不同侧面对评价对象进行质和量的分析,确定出评价对象的总体特征。综合分析判断法属于一种定性评价方法,可以将影响业绩的全部因素尽可能综合考虑到评价工作中去,使评价结果更接近事实。它避免了由于各种计量模型中变量选择和数据导入的所导致的评价结果不够的情形,但综合分析判断法受评价专家的主观意志和价值趋向的影响较大,评价结果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公正。因此在企业业绩评价工作中,综合分析判断法往往是作为功效系数法的补充,弥补的不足。比如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就是采用以功效系数法为主、综合分析判断法为辅的业绩评价方法的一个典型例子。
  (3)模糊综合评判法。
  该方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运用模糊集合理论,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对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它可将定量测试与结合起来,解决多因素(指标)、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其基本原理:它首先确定被评判对象的因素(指标)集U=(X1,X2,…Xm)和评价集V=(V1,V2,Vm)。其中,Xi为各,Vi为对Xi的评价等级层次,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V={优、良、一般、较差、差)。最后把模糊评判矩阵与因素的权重集进行模糊运算并进行归一化,得到模糊评价综合结果。模糊综合评判法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判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隶属函数和模糊统计方法为定性指标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实现了定性和定量方法的有效集合;而且,模糊评价综合结果为一向量,即评语集在其领域上的子集,克服了传统数学方法结果单一性的缺陷,结果包含的丰富。但是,模糊综合评判法也存在缺点,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隶属函数的确定有一定困难;评价指标间的造成评价信息重复;各因素权重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等。
  (4)层次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了一种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次化分析问题的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灵活、简便而又适用的多目标、多准则的决策方法。它把一个复杂的问题按一定原则分而治之,即为若干子问题,对每一个子问题作同样的处理,由此得到按隶属关系形成的有序多层次结构,对同一层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并用矩阵运算确定出该元素对上一层支配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权数,进而确定出每个子问题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权数。该种方法较好地考虑和集成了综合评价过程中的各种定性与定量信息,通过主观的逻辑判断分析和客观的精确计算推演,既吸收了的结果,又发挥了定量分析的优势,使决策过程具有很强的条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处理许多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无法着手的实际问题,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但该方法在应用中仍存在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评价专家主观上的及认识上的模糊性,而且判断易出现严重的不一致现象。
  业绩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从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60年代至今,从最初的单纯的到以为主结合的评价,再到以为导向的的评价,业绩评价的研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不断完善。
  (一)20世纪60年代
  20世gg60年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状况是:许多的重点目标是最小化。一般只注重的;子公司只是母公司达到其目标的一种工具,母公司极少关心其业绩评价问题;许多控股公司出于及管理便利考虑,常借助“”或“”实施对子公司的与。这一时期,运用最广的业绩评价指标为,但也有一些控股公司已开始运用(R01)和。人们开始认识到有必要针对子公司特有的经营环境,建立适合控股公司的特定业绩评价方法。控股公司业绩评价思想便开始萌生。
  (二)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了0年代,业绩评价方法的主要成果:1971年,麦尔尼斯(Melnnes)分析了30家美国跨国公司的,发表了《跨国公司财务控制系统——实证调查》,指出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其次为预算比较和历史比较。
  1973年,下属的国际会计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提出:缺乏独立性,使用“利润中心”的方法并不妥当;受的影响很大,而转移价格又是子公司经理所不能控制的。该建议在进行比较时最好区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并使用附加的非财务数量指标。
  1979年,伯森(Persen)与莱西格(Lessig)通过其对400家所作的指出,较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为比较,并且认为这些在评价方法上缺乏一致性。评价系统因为环境相异及环境变化而不同,在评价中常使用主观判断来补充客观的;虽然经营预算比较法比较,但是五年以后,将成为重要的指标;五年以后,通货膨胀调整的ROI将被广泛接受;跨国销售比重大的公司,最常用的转让价格基础是;其他在业绩评价时采用的有对的贡献、公司现金流量、贴现现金流量或(1RR);58%的公司同时使用当地和母公司货币来计量业绩标准;一些常用的非会计指标有、、人工周转率等,这些指标主要用来对的评价。
  这一时期的其他可用的评价方法则有: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20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方法的特点是:
  (1)受当时权变理论影响,各公司的业绩评价指标差异较大,评价方法缺乏共同性和一致性。因为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好的和方法,企业应对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选用适合自身环境的。
  (2)普遍关注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利润等纯财务指标。
  (3)未考虑各国间的环境差异和对业绩评价方法的影响。
  (4)对企业的评价和对的业绩评价没有区分。
  (三)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以投资报酬率及预算比较为核心,还包括利润、现金流量、各种。
  美国跨国公司的比较注重企业的,因而偏重于以利润指标作为的主要标准,投资报酬率则居于第二位;英国跨国公司最常用的指标则是预算与实际利润比较、投资报酬率预算与实际投资报酬率比较,利润指标则被列在第二位。许多跨国公司已意识到非财务指标对评价业绩的现实作用,开始以市场占有率、与东道国政府的关系以及生产率等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的补充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公司倾向于把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而美国则更看重投资报酬率,见下表。
  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业绩评价广泛运用的财务指标可分为两大类:
  (1)投资报酬率
  它是指与获得的报酬两者的比率。此指标将企业收益与特定的投资基础联系,是评价子公司经营业绩最常用的方法。与投资的计算方式有多种,许多英美跨国公司倾向于使用扣减和税前收益作为报酬;而对投资,大多数公司则都考虑的影响,用根据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投资作为分母。
  (2)预算
  跨国公司编制预算时一般考虑子公司所在国的环境影响,并由下至上而成;在编制预算和依据预算评价业绩时,还要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大部分跨国公司在编制预算和评价业绩时,均采用预期汇率。其理由有三:首先,预算用预期汇率可鼓励子公司的经理在时分析影响预期汇率变动的因素,使其所作的决定与的目标保持一致;其次,用预期汇率评价经营业绩,可使子公司经理免于对他们不能控制的汇率变动负责;最后,可使工作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得到全面落实。
  也有些跨国公司认为,编制预算时采用预期汇率的方法可鼓励子公司的经理将预期汇率变动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到预算期内的中;而在评价业绩时采用期末汇率的方法,则可让子公司的经理对未预计到的汇率变动负责,这样可鼓励他们进行。因此,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更能促成经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特征:
  (1)已形成了预算与实际利润比较、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以财务指标为主的、比较完整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
  (2)在计算评价业绩的财务指标时,已考虑到汇率变动、通货膨胀、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业绩评价方法更为合理;
  (3)已对子公司的业绩与公司经理人员的业绩进行区分,如主要采用投资报酬率评价子公司业绩,而在评价经理人员业绩时偏重于以预算为;
  (4)已将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系统的补充组成部分。
  (四)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企业面临的环境是,信息时代来临,使用频繁,市场瞬息万变,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对原有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革命性的改革。改革的大趋势是:
  (1)预算的作用日趋减弱
  大部分跨国公司认为,预算具有淡化战略意识、难以促使企业业绩持续提高的缺陷,同时,编制预算又要耗费很多时间与,对公司的实际价值也不大。有些跨国公司已放弃使用,改用“同步计划过程”(Concurrent Planning Process)。这种方法兼顾企业长远利益,运用、滚动预测等更具灵活性的指标来衡量企业业绩。此外,曾因推进()而闻名西方企业经营学界的国际研究机构(CAM-1)则认为,对预算的修修补补已不能适应的。该机构正在进行一项名为“”()的,旨在摆脱传统算法的束缚,从而形成能适应战略布置、、和业绩管理,更具现实意义的新方法。尽管仍将作为跨国公司的业绩评价方法而在相当时期内继续存在,但其作用与地位已不如以前。
  (2)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
  顾客满意评价作为导向;注重和过程评价;R&D评价受到重视;质量评价已形成。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跨国公司业绩的不足。一位研究者在对15家英国跨国公司调查后得出结论:“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目前,得到公认的评价跨国公司业绩的非财务指标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与(它们包括:产品瑕庇率、返修率、)、顾客满意度指标、生产率指标(它常用单位雇员增值额和每一直接人工小时生产量奉示)、人力资源指标、子公司创新能力指标、过程控制指标。
  (3)强调创新、学习和等的评价
  企业越发认识到应从长远角度考虑与学习的标准,即企业能否持续提高和创造价值。如果不能明确理解公司目标及努力为公司工作,公司就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保持原有的。在及科技日新月异的今日,的重要性甚至已超过了。因此,多数跨国公司将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等有关人力资源的指标作为考核子公司经理人员业绩的重要依据。
  (五)21世纪信息时代
  在工业时代,利用这样一项综合性的财务评价方法,既能引导公司的内部资本物尽其用,又能监督各经营部门使用和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效力。信息时代使工业时代竞争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变得过时。单靠把新技术引进之中和出色地管理资产和,各公司已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对于和服务业公司两者来说,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新的。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同对和有形资产的投资和管理相比,对其看不见、摸不着的的运用和开发的能力要重要得多。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人类逐渐步入了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企业是建立在如下的运作假设基础上:
  (1)业务程序通用化。信息时代的企业采用跨越各项传统业务功能的的业务程序,这种程序把社会生产的专业化特点同一体化经营程序的快速、高效和优质相结合。
  (2)、厂商和联系一体化。信息时代缩短了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的距离,使企业供产销联系一体化,从而使供产销各方的时间、和得到巨大改善。
  (3)客户需求个性化。信息时代的向着更高的迈进,从而要求企业从工业时代的低成本、的少品种,多批量的生产制造,转向信息时代的以顾客需要为准则的满足不同的不同需要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服务。
  (4)和全球化。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迫使企业必须把营造规模和放在首位,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
  (5)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为核心的、过程创新、和,是信息时代企业的常生不老、长盛不衰的良药。
  (6)和管理至关重要。信息时代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和“”的界限变得模糊,所有员工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和所能提供的信息来贡献并实现自身价值。知识经济和知识投资与管理对信息时代的企业至关重要。
  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需要各种各样的改进建议:,和销售系统在时间的基础上进行,精简之后的和企业,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管理,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群策群力,工程再设计。每项计划都为公司的、客户、供应商和雇员当中的许多人,提供取得突破性进展和进一步创造价值的希望。这些计划不是为逐步改良企业或求得生存,而是跃进式地提供业绩,使企业在新的信息时代竞争中能够获得成功。但是,这些计划当中的许多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原因在于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因此,业绩的突破性要求实现重大改革,包括改革企业所采用的评价和。要想使企业在此行业竞争力更强,技术水平更高,不能只靠对过去的业绩的评价方法及监督和控制体制。
  20世纪中后期,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趋激烈、、信息时代来临、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相对于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也随之转移,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是必然的。
  鉴于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不包括非财务绩效,因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和实力,难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公司管理和的评价需求。据此,为了满足实践的需要,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评价内容的范围不断改进和扩大,不再局限于影响当期绩效的有关因素,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也纳入业绩评价体系。企业每一阶段的业绩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表现为或近期的利润、现金流量等财务业绩的。二是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即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未来绩效的提高,如科研投入、等。这些投入不但不能体现当期效益,而且会降低当期的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财务业绩,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却至关重要,是企业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新型业绩评价体系更加关注未来绩效的驱动因素,如、市场占有率、和、人力资源素质、知识和等。
  第二,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重,关注企业长、短期发展能力。非财务指标包含过程信息,更直接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身,而不是短期财务表现,是未来财务业绩的主要指示器。相对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具有以下优点:不易受经营者操纵;其披露的信息在很多方面能弥补财务指标的不足,反映企业的非财务资产价值和长期发展能力;容易将业绩评价和业绩管理相结合,推动的增加。
  第三,业绩评价不再仅仅是控制的手段和的前提,而成为的一个有效工具,其、导向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把和发展前景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下达给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使他们充分理解企业的战略,从而引导员工的,为实现企业的战略而共同努力。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一种业绩评价系统,也是一种,注重对、企业经营过程以及与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评价。
陈轲著.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刘丽敏,王利娜著.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7.
席西民主编.企业集团竞争力与业绩综合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郑春美著.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对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2页& 2页& 3页& 4页& 6页& 4页& 1页& 2页& 2页& 2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业绩评价方法"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中国跨国并购数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