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老股民会对北京君正千亿市值这次并购后合理市值在多少亿,客观的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老股民市值过亿账户遇强平仅剩600万 次日规则就改变_凤凰财经
老股民市值过亿账户遇强平仅剩600万 次日规则就改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重点策划】:
【基金、私募中报披露大幕拉开】:
市值曾经过亿的涉事账户最后仅剩600多万元,证券公司表示操作合法合规
2015年上半年,A股如同过山,先直线飙高,又急速坠落。进入7月初,大盘终于被救市&组合拳&拉住止跌,但不少股民损失惨重。 有着近20年炒股经验的广州老股民张先生,也曾期望自己能&撑&下去,但在6月30日,一个账户因&弹尽粮绝&而被强制平仓。2014年9月开始,一年不到的时间张先生融资约5000万元,此后该账户总市值一度突破亿元,然而强平后仅剩600多万元。 这样的故事不是孤例,有人甚至10年、20年的积累一朝散尽。新快报希望通过记录这个故事,警醒更多的投资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看好股市融资数千万炒股 张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这些年来,靠着自己总结的一些炒股经验,在炒股市场获利颇丰。他的妻子、女儿、女婿都在同一家证券公司开了户口,&加起来的资金总额有接近3亿元。& 去年底,张先生非常看好股市,希望加大资金投入,开始尝试融资,并与广州一家券商签订了融资融券合同。张先生提供的交易流水显示,其融资的方式是通过沪深300ETF来实现的。 张先生表示,他用妻子3000多万元本金的账户,融资后市值一度高达9000多万元。根据券商提供的担保比例变化情况来看,这个账户最高峰时担保资产已突破亿元。 张先生说,因为按照自己的水平与经验,加上其他账户还有几千万元的资金,他觉得强制平仓的情况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在签订协议的时候,很多细则和条款我也没有认真看,加上户口里的资金太大,我长线操作,并不太清楚什么时候到警戒线。& 多年利润一个钟内全亏光 6月下旬开始,大盘连续暴跌,虽然让张先生的股票市值缩水不少,&但是我们都是有过(熊市)经历的人,没有太在意。&张先生称,&直到6月29日上午收盘后,自己接到涉事券商番禺营业部证券经理李某的电话。& &他告诉我,我的股票已经进入警戒线,如果第二天开市股票继续下跌,就要强制平仓了。&张先生说,自己马上就急了,准备下午卖掉其他股票来追加保证金。 张先生称,当天(6月29日)下午开盘后,他所持的股票已全部跌停。他多次打电话哀求李某与公司申请不要强制平仓,多给他们一天时间,这种沟通一直持续到当晚11时多,&即使当天我卖出股票,资金也是转不进去的,只能够到第二天&。 张先生还称,李某曾经表示,会帮他延迟至6月30日早上10时30分才开始进行平仓,&结果我们自己已经动手平仓的时候,却,还没到10时30分已经被强制平仓了,我单一只(股票代码:300336,创业板股票,非融资融券标的股)股票市值就有6000多万元。& &损失惨重啊,太狠了!多年来赚的钱,不到一个小时就全被亏光了。&心里不忿的张先生向新快报记者投诉道,&我所有的账户都在该证券公司开的,还有女儿、女婿的,有三四个账户,当时我自己名下的账户也有几千万元,还有基金,根本就不涉及不能追加保证金,为什么一定要强平?& 张先生坦承:&按照规则他们(券商)没有错,但在我有钱的情况下,难道不能听我们投资者一句吗?& &数天前已通知,不存在不够时间追加保证金& 回应 涉事券商相关负责人昨日表示 昨日,涉事券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张先生的股票在6月25日已经低于警戒线,根据他们签署的《融资融券合同》规定,投资者维持担保比例低于150%即为警戒线,低于130%为平仓线,当时的担保比例仅剩144.15%。 他们在第二天(6月26日)已使用账户、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告知了张先生,&也可能当时他并没有引起重视。&事实上,6月26日,他的账户维持担保比例为130.76%,已接近强制平仓线。 直到6月29日收市,张先生的总资产为6000多万元,负债为5000多万元,担保比例为120.1%,账户已跌穿平仓线。 6月30日开市后,张先生虽然已动手开始卖股票,但担保比例一直未能回到150%以上,所以上午10时22分部的员工开始执行强制平仓。 &按照规则,我们只需要在30日9时30分后,即可动手开始平仓,但我们仍然给了客户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自行平仓,所以客户不存在不够时间追加保证金。&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他们的核查,此次操作是完全依照双方签订的《融资融券合同》,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以及实施强制平仓等程序,执行过程合法合规。涉事券商所提供《融资融券合同》的文本内容也为业内通用,且在监管机构备案。该合同是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署的,符合法律规定,合法有效。 悲剧 次日规则就改变他倒在了&黎明&前最后一刻 这些天以来,张先生一直十分抑郁。他觉得,只要强制平仓那天再让他撑几个小时,也许结局就会翻盘,自己是倒在了&黎明之前&。 在他被强制平仓的第二天,即7月1日,中国证监会晚间发布了修订后的《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用协商平仓取代强制平仓了。&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A股前期急速下跌,高杠杆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在高收益的诱惑之下,风险往往被各方所忽视。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今年三四月,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攀升,融资融券的合规&边界&正在悄然位移。 此前,记者从部分券商人士处了解到,有个别券商对信用交易系统进行修正,对利用两融回转交易机制投资非两融标的证券的操作进行封堵。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两融回转交易机制来进行非两融标的股买卖在券商中普遍存在,业内俗称之为&绕标&交易。 事实上,利用两融回转交易开展&绕标&操作,在券商两融业务中早已不是新闻。而在A股降杠杆与维稳并举的当下,投资者与相关机构,更应将&风险&二字刻在心头。 观点 满足三个条件再平仓更为合理 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马锦林律师认为,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实施强平的条件为:一是客户保证金不足;二是客户没有按照要求及时追加保证金;三是客户没有及时自行平仓。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再平仓更为合理。 马锦林还指出,张先生与某券商签订的融资融券业务合同中,虽然明确了警戒与平仓的约定,但明显对客户显失公平。 &客户承担更多的义务而享受极少的权利而且在经济利益上可能遭受重大损失,而另一方则以较少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承担极少的义务而获得更多的权利。&马锦林还提醒,虽然近期证监会紧急松绑两融,要求券商不再将强制平仓作为证券公司处置客户担保物的唯一方式,可协商平仓,但券商只是降低了平仓线,并不是不平仓,一旦客户担保比例低于120%,威胁到券商本金安全时,券商还是要强制平仓的,本条新规定只能作为参考,股民选择融资融券仍应该谨慎。 广东德良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能贤也认为,这份合同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不过在这(被认定为无效合同)之前,券商的做法确实能称之为合理合规,他提醒股民在做融资融券业务时,不要想着自己有足够能力偿还,就不认真看清楚合同条款,事实上,在签订任何合同时,都必须仔细约定所签订之合同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shih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预期年化利率
凤凰点评:凤凰集团旗下公司,轻松理财。
凤凰点评:业绩长期领先,投资尖端行业。
凤凰点评:进可攻退可守,抗跌性能尤佳。
同系近一年收益
凤凰点评:震荡市场首选,防御性能极佳且收益喜人,老总私人追加百万。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088640
播放数:3434814
播放数:556984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马云和内蒙君正的关系 内蒙君正最新消息 有关内蒙君正最近传闻
&马云和杜江涛的兄弟关系&
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杜江涛
阿里巴巴入主天弘基金事件中,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管理层的入股成为了两大焦点,事件另一主角上市公司内蒙君正却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证券时报记者调查后发现,在这一并购事件中天弘基金二股东内蒙君正才是主导方之一,而内蒙君正的大股东杜江涛也因天弘基金与阿里巴巴的合作,一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新首富,杜江涛夫妻的最新持股市值达到了94.5亿元。
内蒙君正全程参与
和阿里巴巴合作
一位离职不久的天弘基金中高层人士透露,阿里巴巴入主天弘基金,表面上看来是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管理层认购的股份较多,但实际上,主要由上市公司内蒙君正和阿里巴巴商定方案和价格,经过天弘基金管理层的同意后才确定的。
该人士还进一步透露,天弘基金与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合作推出的&余额宝&产品,其实也有内蒙君正的参与。在推出&余额宝&之前,作为二股东的内蒙君正也曾对天弘基金公司提供过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从内蒙君正公告中的一个细节可以印证该公司起到的重要作用。内蒙君正公告中只提到阿里巴巴和内蒙君正认购天弘基金新增股份的单价均为4.5元,并未提及天弘基金管理层认购新增股份的单价问题,并且大股东天津信托和三股东芜湖高新投都没有认购新增股份。
对于这一并购事件是否是二股东内蒙君正所主导,天弘基金一位副总既没有否认,也没有承认。
阿里入主天弘基金事件公布至今已经超过了4天,作为事件当事方之一的天弘基金管理层未发布任何正式回应。在证券时报记者多方联系下,该公司一位副总经理表示:&过段时间会全面沟通。&
事实上,内蒙君正的大股东杜江涛对金融和科技行业一直很感兴趣,除了投资天弘基金以外,内蒙君正还投资券商和股权,参股了国都证券和乌海银行。杜江涛同时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北京博晖创新的大股东,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光电技术医疗器械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同时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北京中关村股份转让系统转到创业板上市的公司。
对金融和科技都有重要投资的百亿级大老板杜江涛,有为天弘基金和阿里巴巴牵线搭桥并主导该并购事件的实力。
公开资料显示,杜江涛出生于1969年,内蒙古乌海市人。1996年,研究生毕业的杜江涛成立了君正顾问公司,以投资和管理咨询进入商界,由此开始其投资生涯。
杜江涛晋身
内蒙古新首富
在内蒙君正发布并购公告后,该公司股价已经连续两天涨停,从9.99元上涨到了12.09元,杜江涛和君正科技(杜江涛家族持有该公司全部股权)分别持有内蒙君正4.68亿股和3.14亿股,持有市值分别从46.75亿元和21.33亿元增加到了56.58亿元和37.92亿元,合计增加了16.41亿元,达到94.5亿元。再加上杜江涛持有的博晖创新股权市值,杜江涛家族的资产就已经达到了105.6亿元,其中杜江涛夫妻持有的市值达到93.3亿元。
根据胡润富豪榜2013年7月的各省区首富数据,内蒙古自治区首富是刘满世,财富价值为85亿。在阿里巴巴入主天弘基金消息公布之前的10月9日收盘,杜江涛夫妻的持股市值只有79亿元,不及刘满世。不过,以截至10月11日最新市值计算的持股市值,无论是杜江涛家族,还是杜江涛夫妻,都已经超过了胡润测算的刘满世财富价值,成为内蒙古新首富。
自今年6月中旬天弘基金推出&余额宝&以来,天弘基金股权成为内蒙君正股价暴涨的第一推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股价实现翻番,从6月13日收盘价5.6元暴涨到7月8日的最高价11.57元,随后震荡下跌,到9月底以9.37元收盘,10月以来已经上涨了29.03%。&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栏目ID=1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白银投资那么火,还不开个户?相关文章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1)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1)
【免责声明】本文均由网络转载收集,与可可黄金网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某些 新闻影响到事件本人,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或者修改。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414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专业研究机构,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致力于打造并购投资领域顶级俱乐部。
无法推进?!北京君正:120亿巨额跨境并购受阻,监管真“逆鳞”在这里!
  文/全景网《WE言堂》自媒体 并购汪
  北京君正120亿跨境并购美国豪威“预计无法继续推进”,巨额跨境交易到底哪里戳到了监管“痛点”?
  日晚,北京君正发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公告》,称公司正在进行的重组方案“预计无法继续推进”,但并未直接宣布交易终止,显然在方案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
  这一方案对于经常和小汪@并购汪一起看市场的读者朋友们应当不是很陌生,方案公布于日,是近几个月来最大的跨境并购交易之一,共计耗资126.22亿元人民币,其中120亿元用于收购前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豪威。
  根据公告,此次交易出现变数的最大原因,是证监会于日出台的再融资新规和市场环境、政策等的变化,北京君正董事会将在相关工作完成后尽快召开会议审议此次重组相关的议案。如此看来,再融资新规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显然是此次北京君正方案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这一方案到底有哪些地方受到再融资新规的影响?80亿市值的北京君正120亿跨境并购,这样的交易在如今的监管环境下到底有哪些地方可能使监管存在疑虑?交易的受阻,是否代表着此类交易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段内都将面临极大的监管压力呢?
  小汪@并购汪将在今天的文章中为大家进行解读。
  交易回顾
  北京君正耗资120亿元并购的标的为前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豪威。在上市公司层面的交易之外,美国豪威首先由中资财团进行了私有化。从私有化成功后于纳斯达克退市,到北京君正公布交易预案,经历了大约10个月的时间。
  私有化交易的过程和最终形成的股权结构,以及后续的处理,是上市公司层面交易的基础,奠定了上市公司层面交易的利益格局。小汪@并购汪先带大家回顾一下这两次交易。
  三大财团提出私有化,制定经典LBO方案
  私有化过程
  2015年4月,在华创投资、中信资本、金石投资组成的中资财团的主导下,开始了私有化LBO美国豪威的进程。
  根据美股公告,此次私有化交易总作价为19亿美元,其中11亿美元全部来自上述财团的出资,另外8亿美元为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和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组成的借款银团提供的私有化借款。
  根据《信贷和担保合同》,8亿美元贷款中有5亿美元的定期贷款和3亿美的过桥贷款。为贷款进行担保的是私有化财团所设的境外主体以及美国豪威及其主要子公司,抵押物为上述主体的全部资产和其已发行股份。
  交易最终通过并购主体与标的公司美国豪威之间的反三角合并完成,北京豪威作为此次交易的境内收购主体,间接持有合并后的美国豪威100%的股权。具体方案如下图。
  在交易中,北京豪威为交易的境内持股主体,参与11亿美元财团出资的共计5家公司,分别是海鸥开曼、海鸥香港、开元朱雀、集成电路投资中心和奥视嘉创。其中,奥视嘉创、海鸥开曼、海鸥香港的实际控制人都为中信资本,开元朱雀的实际控制人为中信证券,集成电路投资中心的执行事务合伙人为清芯华创。
  募资、投资采用不同杠杆率,经典LBO下的私有化交易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私有化进行募资的阶段,共计19亿美元的资金中, 11亿美元来自中资财团,8亿美元为中银行借款。
  但在并购基金投出共计19亿美元的资金时,则调整了股权出资和债权出资的比例:上图Seagull International Limited(合并主体的直接母公司)对Seagull Acquisition Corporation(合并主体本身)进行出资时,采取了14亿美元关联方借款+5亿美元股权出资的方式进行。
  换言之,在完成反三角合并后,美国豪威所继承借款,将不是从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和招商银行纽约分行组成的银团处获得的8亿美元,而是高达14亿美元的关联方借款。也就是说,在LBO交易的过程中,财团和并购基金通过调整股权出资和债权出资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了交易的杠杆率。
  转让股权调整利益结构
  私有化完成后,原有的财团开始通过股权转让和增资进行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
  两次股权转让
  从私有化结束到与上市公司北京君正进行交易期间,作为此次收购的境内持股主体,北京豪威经历了两次股权转让,分别在2016年的9月和2016年的11月。
  集成电路投资中心将部分股权分别转让给了金信华通、金信华创、清控华科、首誉光控、西藏大数、西藏锦祥、德威资本、深圳远卓、深圳兴平、惠盈一号、嘉兴水木、嘉兴豪威。
  开元朱雀将部分股权分别转让给了珠海融锋、青岛金石、芯能投资、芯力投资、西藏长乐。
  海鸥香港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创意传奇。
  奥视嘉创将部分股权分别转让给了润信豪泰、泰康集团。
  此后首誉光控向天元滨海、珠海融锋向深圳测度转让部分股权。
  上述所有股权转让,均以平价转让。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实现了三大最初进行私有化的财团的部分退出和部分资金回流,但其中存在的利益调整的诉求,以及为未来与上市公司进行交易奠定基础意味则更加浓厚。这两次股权转让对后续上市公司层面的交易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员工持股型公司进行增资
  2016年11月,在进行股权转让的同时,北京豪威也接受了私有化完成后的首次增资。标的美国豪威的管理层及员工持股的公司海鸥战略投资A1、A3,海鸥股权投资C1、C3,海鸥香港股权投资B-2、C1-Int’l、C3-Int’l,海鸥开曼股权投资B1、上海威熠等9家公司,对北京豪威进行了共计1.975亿美元的1:1增资。
  此次增资是中资财团私有化美国豪威这家海外公司后,对标的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利益安排的一个重要举措,在纯现金收购的情况下,绑定了标的的管理层,对后续与上市公司层面的交易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经历了上述的股权结构调整之后,北京豪威的股权结构正式被确定下来,在注入上市公司前,共计拥有35个股东。
  80亿北京君正,收购120亿美国豪威
  上市公司层面的交易方案分两部分: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
  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资产
  交易作价:126.22亿元,其中股份对价为104.77亿元,现金对价为21.45亿元。
  发行价格:26.54元/股。
  发行股份数量:394,763,391股股份。
  标的资产:北京豪威100%股权(120亿元)、视信源100%股权(3.55亿元);思比科40.4343%股权(2.67亿元)。
  标的业务:北京豪威为前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图像传感器芯片制造;思比科为新三板挂牌公司,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供应商,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业务;视信源为持股型公司,不进行生产经营业务,主要资产为持有的思比科53.8514%股权。
  业绩承诺:北京豪威年度承诺净利润为5.8亿元、6.8亿元、8.5亿元。(不考虑因收购美国豪威产生的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摊销及相关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和收购美国豪威产生的商誉的减值损失)。
  募集配套资金
  锁价/询价:锁价。
  发行价格:30.47元/股。
  发行股份:不超过70,735,494股。
  募集资金:21.55亿元。
  控股股东认购比例:未披露参与认购。
  资金用途:174,026.48万元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的现金对价,31,504.57万元用于测试及晶圆重组生产线项目,10,000.00万元用于并购整合费用。
  新规影响
  日,周五,证监会完善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规则,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证监会网站上正式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决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17〕5号)》,发行部通知公告中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
  持续关注小汪@并购汪的读者小伙伴应该已经对再融资新规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新规主要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进行再融资的前提条件、规模、频率,以及定价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限制,重组新规中融资规模和发行股份定价的规定同样适用于重组配融(详细解读可查阅小汪@并购汪过往文章)。
  再融资新规下,锁价配融成泡影
  对于北京君正并购美国豪威这样总对价甚至大于上市公司总市值的巨额交易,人们通常认为最直接的影响,是配融规模的限制会给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融资压力。
  北京君正目前总市值80.54亿元,总股本1.66亿股,最新收盘价48.40元/股,日停牌后至今尚未复牌。
  按照新规限制,据上述数据进行计算,北京君正此次交易配融所发行股份不得超过3,320万股,如股价不出现大幅上涨或大幅下跌,募资上限将在16亿左右。而交易方案中,北京君正的配融总金额为不超过21.56亿元。相比之下,募资规模虽然出现了一定下降,但相较于合计超过120亿元的交易来说,影响显然不足以让交易遇到难以克服的阻力。
  真正使此次交易“预计无法推进”的原因,更可能是“锁价配融”在新规下成为了“泡影”:新规规定,定价基准日为该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且这一定价方式同样适用于重组配融。这意味着无论是定增还是配融,未来将只能通过市价非公开发行股票进行募资,交易将无法提前通过配融锁定各方利益。
  北京君正明确表示锁价为了利益协调
  小汪@并购汪查阅报告书,北京君正方面在报告书中对于募集配套资金采用锁价方式的原因进行说明时,十分坦诚表达了这一安排是出于“利益协调”的需求。除锁价方式有助于降低募集风险,提高募资规模确定性外,报告书中披露了三点利益协调的诉求,具体如下: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刘强、李杰认同未来国内芯片产业的发展前景,认同上市公司的发展理念与增长空间;
  员工持股计划认购上市公司股份是对标的公司员工的激励,是本次交易的一揽子安排;
  本次交易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部分发行完成后,刘强、李杰所持上市公司股份比例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刘强、李杰及刘强实际控制的企业参与本次募集配套资金有利于加强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保障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稳定;
  上述三点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为两个较为重要的诉求:一是绑定标的美国豪威的员工,对于境外标的员工及管理层的利益和诉求进行安排;二是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后,巩固实控人对于上市公司的控制权。
  这就引出了北京君正此次交易中被监管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控制权稳定和一致行动人的辨析。
  控制权隐患
  除了再融资新规,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的问答环节,提到了“壳”与“控制权”的问题,从问答内容来看,监管方面的态度已经较为明确。
  证监会:控制权仍然为关注重点
  根据证监会问答,在重组新规出台后行之有效,避免了炒壳等破坏性行为对市场的伤害,促进了市场估值体系理性回归。2016年证监会核准的重组上市项目19单,比2015年下降49%。
  “由于是否构成重组上市,在政策上有较大差异,部分上市公司或交易对象规避的动机更为突出。”
  “最近在并购重组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有的突击打散标的资产股权,有的刻意把大量表决权委托给他人,还有的通过定向锁价配套融资,来规避实际控制人变更的认定,进而逃避重组上市监管。对于此类情形,我会依规认定其构成重组上市。目前,已有9单此类项目终止了重组。”
  北京君正控制权受高度关注
  从上述问答可以看出,监管方面对于控制权是否稳定,最终是否构成实质借壳的关注度依然非常高,态度已经较为明确,审核尺度也将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依旧严格。
  北京君正最新收盘价对应市值为80.54亿元,总股本1.66亿股。本次收购美国豪威总作价120亿元人民币,其中19.66万元现金支付,100.34万元以股份进行支付,本次发行股份总数约3.78亿股。
  如此大体量的跨境并购,且对价的83.62%通过股份进行支付,意味着上市公司原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将被大幅摊薄,很可能面临控制权不稳的情况。因此引发了监管的高度关注。
  交易方案中显示,交易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刘强和李杰合计持有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4.73%;交易完成后,在不考虑配融的情况下,刘强和李杰持股比例合计为10.3%,仍为第一大股东。但交易后却出现了两个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非常接近的交易对手方。
  实控人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差1%
  我们在回顾交易的时候重点强调过,在私有化结束到上市公司层面交易开始的期间,标的曾有过两次股权转让和一次增资,将原本集中于三大主导财团的股权,分散转让给了许多新的主体,最终形成了上市公司层面中的35个交易对方。
  这些交易对手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最终是否构成一致行动关系,成为了此次交易上市公司原实控人控制权是否稳定,控制权在交易后是否会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小汪@并购汪将这些交易对方分为了5类:
  中信资本所控制企业:奥视嘉创、海鸥香港、海鸥开曼。共计持有北京豪威18.78%的股权,交易结束将持有上市公司9.30%的股权。
  中信证券通过金石投资所控制的企业:开元朱雀、青岛金石、芯能投资、芯力投资。共计持有北京豪威15.41%的股权,交易结束将持有上市公司9.30%的股权。
  清华系旗下公司:集成电路投资中心(最终实控人刘越);金信华通、金信华创、清控华科(最终实控人曹达);嘉兴水木,嘉兴豪威(最终实控人吕大龙)。共计持有北京豪威19.91%的股权。
  员工持股型公司:海鸥战略投资A1、A3,海鸥股权投资C1、C3,海鸥香港股权投资B-2、C1-Int’l、C3-Int’l,海鸥开曼股权投资B1、上海威熠。共计持有北京豪威15.22%的股权,
  其他背景的公司:共计持有北京豪威30.6875%的股权。
  在不考虑配融的情况下,交易完成后,刘强和李杰合计持有股份仅占上市公司总股本10.30%。而奥视嘉创及其关联方、开元朱雀及其关联方、珠海融锋、嘉兴水木及其关联方持有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分别为9.30%、9.30%、9.07%、8.97%,且均高于刘强、李杰单独持有股份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
  方案如何设计,打消监管疑虑?
  原有方案中,对于控制权不稳定的隐患,上市公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来打消监管疑虑:
  一是原实际控制人刘强和李杰签署不可撤销和变更的一致行动协议,稳固一致行动关系。
  二是其他交易对方承诺不谋求控制权。交易后持股5%以上的交易对方奥视嘉创及其关联方、开元朱雀及其关联方、珠海融锋、嘉兴水木及其关联方、海鸥战略投资A1及其关联方,均出具承诺函承诺36个月内不谋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这一期限后续被延长至60个月,这一方案也是市场上最早出现“承诺60个月不谋求控制权”的交易之一。
  三是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后,通过参与配融增加持股比例,持股比例将从10.3%上升至19.54%。
  但是,第一种手段仅仅能保持实控人10.3%的持股比例是稳定的,并不能拉大与其他股东的股权比例差距。
  第二种方式,由于出现了被市场质疑为“撕毁”尚处承诺期内的承诺的情况(荣信股份收购梦网科技100%股权时的承诺在承诺期内变更解除),其承诺效力在监管方面进行审核时很可能面临大幅降低的可能性。
  第三种方式,则因为再融资新规无法锁价,导致实控人获得股份的成本大幅增高,而无法实现。
  在控制权巩固方面,北京君正这一交易很可能陷入了困局。
  小汪点评
  再融资新规的出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配融定价,使上市公司缺乏了利益协调的机制。但配融总额共计不超过21亿元,交易是否可以放弃配融呢?
  目前看来,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交易中最重要的控制权不变更环节,依然有赖于配融的实施。在本次交易中,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北京豪威100%股权与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互为生效条件的设置,显然也表明了其不可或缺性。
  表面上看,配融定价规则的改变,所影响的可能只是交易各方直接的利益协调安排,例如在这一交易中,北京君正就将无法按照计划对境外标的的员工和管理层进行绑定和激励。
  但背后体现出监管目的的本质,依然没有绕开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这一核心的关注,更没有绕开“壳交易”这个从重组新规开始就被作为限制重点的交易行为——无论表象如何,采用何种手段,修订什么法律或规则,监管的核心思路是一以贯之的。
  并购汪公众号已经开设一年有余。在小汪@并购汪最早的文章中,就反复提及一个问题:转型,还是卖壳?
  “壳”公司,和并购转型的所谓“小市值公司”表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本质是存在很大不同的。一般来说卖壳因为转让控制权,属于一次性收益,因此会选择体量更大的项目。并购转型则因为不能转让控制权,路径上会选择小步快跑,选择体量适中甚至偏小的项目。
  但是,上面的经验并不绝对。例如北京君正此次交易,虽然上市公司市值仅80亿,标的公司作价高达120亿,但从目前的已披露的信息来看,公司并没有明显的“卖壳”倾向,更类似于进行大转型的过程中,因标的体量过大而产生了“控制权不稳”的隐患。
  但从目前的监管环境来看,无论是“大转型”还是“想卖壳”,会给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带来隐患交易,都在被限制的范围之内。监管方面所关注和限制的不仅仅是偏离理智的转型或卖壳,甚至开始预防“想转型却可能变成卖壳”的隐患了。
  监管在近一年的时间内,逐渐从单一限制某一种行为,走向了将监管政策形成体系,进而对市场进行全面的规范。在会员群中有群友自言在这样的监管环境下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交易似乎比原来难做了;但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能够见证这个市场的成长和规范,依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并购汪)
投稿须知:
投稿邮箱:
扫描二维码,随时阅读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正集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