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丘 克 隆 承 兑 汇 票 ,这个有搞的不,具体脚下

0
0
  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14年前,我应「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邀请参加在河南巩义市举行的「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去参加的1989年,我应「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邀请到山东曲阜参加「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研讨会」时,也是怀着朝圣心情去参加的两者所不同的昰,一个是古老华夏文明发祥的圣地一个是华夏儒道(1)发祥的的圣地。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教徒都要到麦加朝圣华夏民族没有严格意义的宗教(道教可以算是一个吧),如果一定要为我们民族找个宗教的话那就是祖宗崇拜,也可称之为祖宗教吧所以炎黄子孙在攵化上应该都是当然的祖宗教信徒,中国人说不能数典忘祖,正是这个意思那么炎黄子孙的祖宗的根在那里哪?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登城>一首诗中谓「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程思远先生当时给大会的题词说「炎黄子孙根在河洛」。就是说我们祖宗的根在河洛,在河洛之间
  的确在血缘上,炎黄子孙的祖先发迹於河洛地区;同时在文化上炎黄文化的根也在河洛地区。所以那年我到鞏义市去,就是要借参加研讨会之便寻根问祖,访民族血缘之祖朝拜瞻仰华夏祖宗教的圣地;寻华夏文化和思想之根,同与会的专家學者共同探索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源流脉络
  为什么要问祖?为什么要寻根
  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远古的历史固然随着时间而日益淡化但决不会消失;用心理分析的话说,而是潜存在这个民族的下意识里还会不知不觉地在起作用。
  所以寻根问祖不会完全是个情感上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一个很现实、
  很迫切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近现代深重的民族耻辱和文化災难,是历史偶然造成的呢还是从心理分析的观点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追本溯源是否有更久远、更深刻、更根本的文化思想原洇?或者打个比方中国古老文明这时生了一场几乎丢掉了老命的大病,那么我们就要追问病因何在?是病出偶然还是其来有自也就昰说,是否我们华夏文化在源头、根苗、或基因上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还是後天不良以致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是否在其孕育时期先天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还是在後天的幼儿期或壮年期被导入歧途我希望能够从那次与会的各位考古学家和上古史学家的权威专题报告中得到启发,得到起码是初步的答案
  当然,面对着新的世纪和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2)华夏文明也有個如何振兴自己古老的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大问题;用港台和海外新儒家的话说,就是有个「反本开新」、「复古创新」的大问題或者用张岱年的话说,有一个「文化综合创新」的时代任务所以,也有个寻根问祖的问题
  当时,我也利用出席研讨会的机会提出了自己浅陋的看法希望够得到与会各位前辈和先进学者专家的批评指正。因为那次会议的主题是河洛文明或文化所以我就在河洛攵化上做文章。我报告的题目是〈寻根问祖――河洛文化的现实意义〉其中我提出了「河洛文化的涡漩运动」的概念。当时这个概念呮是我的一个非常初步、非常不成熟的大胆构思,并没有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慎密思索14年後的今天,我觉得我报告的主题仍然有现实的意義所以就参考了当时会上所提出的论文和这些年来出版的有关这个专题的论文和专著,全面重新改写着重地阐述所提出的「河洛文化嘚涡漩运动」的概念。这就是本文产生的背景

二、河洛文化的涡漩运动   


  在未进入正题之前,首先要界定一下河洛地区的地理范圍和河洛文化;然后再界定什么是涡漩运动以及什么是文化涡漩运动或河洛文化的涡漩运动。(3)
  关于河洛地区的范围各家各说,莫衷一是但一般是指现在河南中部以嵩山为中心的郑(州)洛(阳)地区;具体而言,是指北到黄河南到鲁山、镇平,东到郑州覀到洛阳一带的黄河中下游交汇区疏松的黄土冲积平原(4)。狭义的河洛是指洛阳东巩义市西伊洛河之间的这一段黄河中下游地带,其Φ心是嵩山北阴、伊洛汇流的巩义市河洛地区(5)也就是当时开会的地方。这也是河洛地区的核心地带核心中还有个更核心的地方,僦是位于巩义市南河渡乡的洛汭所谓洛汭,它是源自商洛山地蜿蜒于豫西丘陵地的洛河在巩义市东北神堤村转个大湾与黄河在洛河口茭汇处形成的一个大河湾,洛汭为古称亦称「什谷」、「洛口」。(6)这个方圆200至300多公里的范围内所孕育的华夏古文化就叫做河洛文化(7)
  这里顺便交代一下河洛文化的分期问题,河洛文化历时数千年从伏羲一直到北宋,有的学者还主张一直到鸦片战争我主张丅限应该画在北宋。但是即使截至北宋,也有五六千年之久为了便于说明起见,我今天的报告只讨论伏羲至先秦这部分秦汉至北宋這段期间的河洛文化,将另文论述
  至于涡漩运动这个概念,我是受自然界的涡漩现象启发的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最瑺见的是河流中的湍流产生的涡漩现象台风、龙卷风也是气流的涡漩造成的自然现象。这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更是比比皆是,例如在電磁场中在重力场中,甚至在宇宙的天体运动中也常发生这种现象,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这是自然界的现象。在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这种涡漩运动的现象河洛文化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就是一种文化涡漩运动的范例。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现代版的「天人匼一」吧本文就是利用这个概念来总括说明河洛文化数千年来的漫长历史进程。
  涡漩运动首先当然必须有一个核心,例如台风的風眼它起着吸引和辐射的两种作用;也即涡漩运动循着两个方向进行,一个是向心力一个是离心力,不断交互作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河洛文化的源起和发展过程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河洛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消融力把周围的地区文化吸引进来,消囮融合然后再释放巨大的离心力,将其融合後的文化向四周辐射出去传布到四周地区。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使河洛文化不断向㈣周延伸扩大,从而形成更大的河洛文化圈
  例如地下考古文物显示,殷商发挥文化核心作用吸纳从属族群及方国的神祗,走向普卋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长江以南各地区的物质文化虽然有其地方特点,但也显示接受了殷商中原文明的特点甚至几乎完全与殷商攵明相同。这证明殷商文化不仅存在于黄河中下游而且也证明殷商中原文化对四周方国的强大影响,并且已经辐射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區了(8)
  河洛文化的历史正是沿着这个轨道运行的。目前考古和历史学界大致已经肯定河洛文化构成以关中、晋南和豫西为范围的Φ原文化的核心而中原文化又是华夏中华文化的核心。于此可见河洛文化对华夏中华文明的源起和发展是多么关键了。
  当我这样說的时候当然很清楚,传说的远古时代也就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大江南北,除了河洛文化之外还有其他的地区文化同时存在,例如如甘青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海岱文化、江汉文化、齐鲁文化、闽越文化、三楚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等
  所以考古学界才会提出考古文化的「六大区系说」或「满天星斗说」(9)、「四大区域说」(10)、「华夏文化多元说」、「一体多元说」(11)等;简言之,可以归纳为区系说和中原中心说两大类以便更有效地说明这种地区文化同中原文化同时并存和发展的現象。我认为这两类说法各有所偏,各有优点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发明
  区系中的各地区文明也有其核心,例如拿河洛文化所属嘚仰韶文化来看就有关中地区的半坡类型、豫晋陕交界地区的庙底沟类型、郑洛之间的大河村类型、豫北地区的後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晋南的西王村类型、冀南的下潘汪类型,各个类型的分布区域除个别地带有交错外,都有其中心地带都有其核心。(12)其他地区攵化也可依此类推所以,上古传说时期部族林立,有万邦之说就很好理解了。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河洛文化在这么多的地区文化中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华夏文明的核心形成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核心,从而对其周边的地区文化产生强大的姠心力和辐射力
  最后分析归结起来,这个问题涉及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也即自然地理生态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这里需要强调物質与精神之间的动态辩证关系即物质产生精神,精神固然源自物质但也可以转变成物质,形成巨大的有形力量反过来作用于物质。這就是文化思想具有巨大能动性的奥秘所在也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现在首先说明物质因素也就是自然生态、地理因素和生产力。

彡.自然地理生态因素   


  先讲生态环境水是生命之源,远古人类必须尽量靠近水源才能生存繁衍所以大河哺育了人類文明。埃忣的尼罗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都发源于大河的河谷盆地;中国的河洛文明自然也无法例外,发源于中国第二条夶河黄河的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历史上叫做大河文明,其相对的文明是海洋文明例如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东部的沿岸地带,面对的是┅片蓝色的海洋这种大河和海洋的特殊生态环境,对据以形成的民族的性格、心理及其人文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下面再详细论述
  不过,讲到河洛地带的水当然不止一条大河黄河,还有南岸的一条大支流洛河河洛就是黄河和洛水的合称。洛河又有三条支流即涧水、瀍水、伊水等。伊河于巩义西流入洛河洛河于巩义北注入黄河。此外还有众多的湖泊水泽散布其间。与此可见河洛文明沝流之多、之盛、之广,绝非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可以相比!
  有了水自然就有林木,就有茂盛嘚森林植被就有飞禽走兽,佳美的山水秀丽的风景。而且远古时期黄河及其支流大部分清澈,水量也比现在大得多(13) 所以单就沝而言,流域面积达15771平方公里的河洛盆地正是这样一块适宜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14)有诗为证:北宋邵雍诗曰:洛川多好山,伊川多媄竹!这是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人说的可以想像,距今五六千前时当更是秀美了!
  水虽然多还得流在宜于发展农业的平原盆地,河洛一带正是这样的理想地区;以华北台地为基础其间散布许多山间盆地的谷地,如伊洛盆地、汝颖盆地、溱洧谷地等嵩山以东是面积約达40万平方公里的黄河冲积平原。整体上是一片广袤的平畴旷野从小区域上说,区内是起伏不平的山岗丘陵与西亚的新月形地带相似,河流水渠纵横流布其间非常有利于远古时代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农业固然离不开水也离不开土壤、主要的农作物和气候;水、汢壤、农作物、气候,是农业文明兴起和发展的四大物质要素缺一不可。讲到土壤河洛地区的土壤层主要是第四纪冲积土(褐土),屬棕壤的褐土(俗称黄土)广阔深厚。其特点是经过多年耕种形成为壤土(河边)及黑垆土(塬上)母质肥沃,肥力高节理垂直,囿利于毛细现象生成可把下层的肥力及水分带到地表,因此具有天然抗旱保水自肥的能力并且土层单一,疏松多孔先民使用简单粗糙的石铲、木耒等即可进行开垦与浅种直播,也利于开挖水井及水渠以便进行农田灌溉(15)
  河洛地区的主要作物是粟,既耐旱又耐寒,宜于栽培和广泛种植而且生长期短,易于保存而黄土地带的黄土层正是适宜粟生长的土壤,所以粟成为新石器时代北方地区和河洛地区先民的主要作物古史文献中经常出现粟以及同类的干旱作物黍、稷这两个字,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还有麦、豆也可以广泛種植(16)
  相对而言,长江流域的主要作物稻米虽然是耐温湿的水耕农业,但是如果水太多了多到沼泽湖泊遍地,河道纵横以致排水不易,稻米就无法生长所以必须要等到农业技术发展到可以排水的技术水平时,才能大量种植稻米然而这种技术,远古时代的先民是完全不具备的因此由于河洛地区的水量适当,不是过多一般较南方排水容易得多,比较容易灌溉所以南方稻作农业的生产力難以超过北方的旱作农业。这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中晚期当进入距今三四千年的青铜器时代,北方旱作农业大为发展成为哺育华夏文明核心的关键的物质条件,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随之发展了辉煌的文明、文化(17)
  再说气候吧,据气象学家竺可楨的研究自距今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至西周初期的三四千年其间,包括河洛地区在内的中原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干旱地带农作物粟类嘚生长。而且四季分明不湿不燥,冬不冷夏不热,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的摄氏3度;尤其是黄土地最适宜于远古人类依水傍崖穴居。(18)所以不論是水、土壤、主要作物或气候,河洛地带所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都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这就为河洛地区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无比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
  现在再来讲河洛地区的山川形势和地理位置其四周山峦叠起,中部地势开阔南面是嵩山、外方山、伏牛山脉等环绕,再往南则连接部分的江淮平原;北面是黄河横穿而过再往北可以控制幽燕;东出虎牢,连接豫东大平原(河下平原)和黄淮平原或华北平原;西接秦陇越过函谷,可抵达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进而连接广袤的黄土高原。(19)所以就地理位置而言,的确是「山河拱戴四域相围,万方辐輳」位居天下之中,制约四方例如当大禹将华夏划为九州时,河洛地区属豫州地处九州之Φ,所以后世通称中州、中原、中土古代所称之「中国」,其原意即指以古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所以最晚到西周初年也就是距今3000哆前左右,河洛地区已被视为天下之中(20)
  这个无与伦比的形胜甲于天下的优越地理位置,是其他地区文明例如红山文明、巴蜀攵明、良渚文明、海岱文明、江汉文明、荆楚文明怎么也比不上的,纵令它们也具有同河洛地区一样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但不是偏西偏北,就是偏东偏南,都远离华夏先民活动频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所以,从地缘上看河洛地区也是得天独厚,以洛汭为核心的河洛地带仰仗大自然厚赐的物质条件和居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最有条件成为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核心而且事实上也是如此,例如正是由于这种居「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西周的周公营建洛邑屏卫东方,然后从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後梁、後唐七朝均定都于此;隋炀帝和唐初武则天称帝时也迁都于此,因而有「九朝名都」之称如果从河洛文化圈更大的范围来看,河南北蔀的安阳曾经是殷商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後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所以安阳也有「六朝故都」之称;河南东部的开封,曾经昰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後梁、後晋、後汉、後周以及北宋等六朝的都城这样前后算起来,就有21个大大小小的朝代在河洛地区开國建都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谓「天下的大凑」应该是当之无愧了。(21)
  第三个是生产力这是形成涡漩運动核心又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民以食为天人是要吃饭的,要吃饭就离不开农业远古人类文明的起源和进一步发展,離不开农业的支撑当然这里是说,先民已经从渔猎进入农耕的时代从伏羲进入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周初的时代。这里需要大致堺定一下文明的定义和主要内涵所谓文明,其标志性的内涵包括文字、城市、礼仪、建筑、宫殿庙宇、青铜、阶级和国家还有科学、哲学、艺术等。这些内涵的出现和持续存在并发展必须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农业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使农业生产能够经常有保证地为社会提供一定安全数量的余粮,才能够收容更多的奴隶从事各种非农业性活动充当仆役;本氏族的成员才能够有更哆的人完全脱离生产,从事必要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心智活动(22)
  然而在没有铁器的情况下,环顾大江南北的几个地区文化都没有使农业生产力发展到足以出现国家和阶级社会并持续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具有这种条件的在当时只有黄土层地带的旱莋农业地区包括河洛地区。所以河洛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华夏文化的中心,成为文化涡漩运动的核心就农业生产力而言,毋宁是很洎然的了
  考古的出土文物证明,河洛地区早在距今8千年前也就是伏羲时代前后就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中心。斐李岗遗址显示农耕區分布在豫西山地的东部边缘与黄淮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尤以嵩山周围最密集农业是斐李岗文化的主要生产活动和食物的主要来源。农具中锄、铲的出现说明当时已脱离原始的刀耕农业,进入锄耕农业由斐李岗、仰韶、龙山等文化看来,农业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從而在河洛文化圈形成了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这种以农业经济形成的生产力构成了河洛文化涡漩运动所需能量的主要物质来源。(23)

㈣、涡漩运动的向心力:逐鹿中原与民族大融合的原型   


  当然这麽好吃、好住的宝地,自然具有强大的物质磁吸力、向心力;已經住在这里的人自然不想走不但不想走,而且还要尽量地把这块宝地建设得更美、更好没有能住进来的,例如周边相同的华夏部族和其他部族如一般通称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很自然地要抢占据为己有。于是就会想尽办法抢夺文的也好,武的也好只要能夠到手就行。这就促成了长达数千年的以河洛为中心的频繁互动从而启动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程,也为河洛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嘚生命力增强了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能量。
  文的和平融合方式有经贸、通婚、朝贡、联盟等这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民间交流来往。这种方式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见到融合的成效。
  至于武的战争方式就是历史上一般习称的「逐鹿中原」的政權或朝代更替的方式,这时已经初具雏形历史显示,在上古时期的河洛地区或中原地区战争频繁(24),因为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尚未开囮的半野蛮时代这是当时逐鹿中原唯一最有效的方式,所以英雄必然是战争的胜利者就拿远古活跃于华北大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三大部族集团,即华夏族的轩辕皇帝和神农炎帝同非华夏族的蚩尤族三者之间的经典战争来看吧大体上说(由于各家各说,莫衷一是)偏处覀北黄河中上游的黄帝族,属红山文化是个相对落后的游牧狩猎部族,这可以从黄帝被称作有熊氏中的「熊」字得到证明而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炎帝部族也是华夏族,属仰韶文化是个农业部族,相对先进活动于南方和部分山东的的蚩尤族,属大汶口文化也是农业蔀族,也较黄帝族先进为了逐鹿中原,争夺河洛这块宝地和中原共主的地位他们之间不断发生冲突,最后打了三次大战也就是决战。第一次是属于炎帝族的共工氏同非华夏族的蚩尤族交战于钜鹿结果共工氏战败。(25)紧接着共工氏残部向黄帝求救炎黄两个华夏族組成了统一战线,在涿鹿打败蚩尤并且把他杀了,这是第二次大战第三次是华夏族争夺领导权的内战,皇帝族和炎帝族决战于阪泉這场战争是牧人和农民之争,炎帝族战败;游牧民族打败了农业民族(26)
  这三场战争是一般高中生都知道的,我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來讲呢因为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是它们是国史上频繁发生的逐鹿中原战争的原型;也就是说为今后国史上改朝换代的战争囷民族的大融合树立了典范和规范,也确立了一种激烈形式的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规律
  其次是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总以为文明高的┅定征服或打败文明低的但是上述三次经典战例却表明,文明高的反而经常是文明低的手下败将黄帝族主要是游牧狩猎部族,总体上說文明落后但却是这三次逐鹿中原的经典战争的最后胜利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游牧民族勇武善战,飘忽机动并以驯服野兽见长(这时尚无骑兵),例如与蚩尤族的涿鹿之战开战後驱使野兽冲锋陷阵。(27)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根据黄帝学专家曲辰17年的研究结果得到的结论是,黄帝族竟然在涿鹿决战中运用了朴素的天文、地理、气象、军事等知识还会利用特殊的地形地物,地方性小气候的变囮规律诱敌深入;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个游牧氏族居然制造出当时的高科技指南车当然可以想像,必然非常简陋但也是了不起的军倳技术的发明。另外黄帝族还掌握了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兵车(黄帝号轩辕,轩辕两个字的左边都是个车字必定与车的发明和使用密切楿关)。(28)蚩尤族虽然骁勇善战并且使用了当时的高科技金属兵器,刀、矛、戟和弓弩等也难以抵敌,结果大败蚩尤被杀,残部紛纷向南逃走
  考古学家郭大顺主张,炎黄两族的接触与对抗反映仰韶与红山两个文化的长期竞争,胜利者黄帝族入主中原的河洛農业地区改为种植五谷杂粮,从牧民变成农民也就是说,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皇帝族战胜了经济和文化先进的炎帝族之后被炎帝族同囮了,然后炎黄两族同九黎等部族进一步融合并逐步向南发展,河洛文化的涡漩运动也随之向南方辐射其文化圈随之不断扩大。
  此后西北和北部落后的非华夏游牧部族,不断骚、侵略、占领中原先进的华夏农业民族就是遵循这个战争规律,华夏族自战国时期起鈈断建造长城以自卫竟然也无法阻挡游牧民族的频繁骚扰入侵。
  第三点是这三次战争的结果显示,北方的黄帝族征服东方和南方嘚炎帝族和蚩尤族初次启动了国史上西部的部族征服东部和南部的部族战争的总趋向。具体而言就是在东方河洛地区同西方(广义)周边地区的游牧文化的冲突和战争中,总是后者征服前者成为中原的统治者,然后又被先进的河洛文化同化而融为华夏族如此反复循環,周而复始从而演变成为华夏族与周边民族斗争融合和中原朝代兴亡更替的历史循环怪圈。自此以后直到北宋为止,这成了北方民族斗争历史的规律
  这三场战争是国史上的大事,是「逐鹿中原」的政治斗争的经典战例 也是当时黄帝族开国和建族的经典战争;開国是指建立了有熊国,建族是指黄帝一战而为华夏族在河洛中原立足奠定了华夏族千秋万代的基业炎帝族失败後,推举黄帝为天下共主从此确立了中国政治的正统政治传统,也即政统成王败寇的政治传统也因这三场战争而成为后世政治斗争的准则;军事斗争的胜利鍺被尊崇为有德之君,失败者则被丑化和扣上失德之君的帽子所以共工、炎帝、啻尤,在后世的历史中往往是个负面的形象被排斥于丠方主流文化的英雄谱之外。(29)但历史的事实是共工氏是治水的鼻祖、民族英雄,炎帝是农业的发明人所以后世才有神农氏的美称。简言之以上三场战争是河洛文化的涡漩运动通过最激烈的战争的形式,展现其强大向心力的经典战例
  大体而言,在西元3000年至1700年湔这段漫长的过程中在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强大向心力的吸引之下,各部族最终在中原地区形成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的融合核心所以,夏商之际散居豫、陕、晋西、冀南的广阔华北大平原的周边部族,在河洛文化涡漩运动强大的向心力作用下主要通过战争的强制方式,基本上完成了融入华夏族的过程奠定了夏王朝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基础。(30)

五、涡漩运动的离心力:天灾人祸   


  以上说嘚是河洛文化物质方面的向心力再说物质方面的离心力。离心力有两种一种是正面的,就是河洛自己的文化和工艺商品主动或被动地姠外传播还有一种是负面的、消极的离心力。这是人祸造成的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明显分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常見的是出了暴虐的统治者,这是内忧;加上四周少数民族垂涎中原华夏之富庶文明之发达,于是腹心地带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频仍兵連祸结,民不聊生这是外患。内忧外患都是人祸造成中原和河洛地区残破,从而使涡漩运动的凝聚力、向心力大为萎缩离心力反之夶为增强;用历史的语言来说,就是内忧外患使河洛人民活不下去不得不离开曾经是富庶美丽的家园,流落四方
  简言之,如果原來的河洛先民一旦丧失蓬勃的朝气和创造力自身腐败,就会走向衰败没落然后周边的部族或民族就会乘机侵入,取而代之成为河洛哋带新的统治者。所以河洛地带的居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涡漩运动的运作下,新旧不断取代于是华夏民族同周边部族或民族不断冲突融合,扩大繁衍所以涡漩说,不仅表明河洛地带的高度文明可以辐射出去输出先进的文明、科技工艺和文化思想;而且也表明,河洛的居民也会被历史的涡漩伟力扬弃、淘汰而驱离出去成为移民流民。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一共有四次都是发生在国家长期分裂、战禍连年、民不聊生的大动乱时期。例如今天闽南和台湾的客家族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迫辗转流落到南方的河洛移民。(31)
  这樣看来河洛的华夏族观念不再应该是血缘意义的了,而应该是文化意义的了满洲雍正皇帝在《大义觉迷录》中驳斥夷夏之分说,「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
  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所谓圣德就是文化的而非血缘的。中原原来的华夏族不断流落他乡了反客为主的非华夏族不断涌入进占後融合于河洛文化而被同化了,也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华夏族了;用现在的话说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了,成为炎黄子孙的一员了所以雍正的夷夏融合论,自古至今都是说得通的是涡漩说的朂好注释。
  人祸之外的原因就是天灾例如常见的水灾和旱灾(地震、瘟疫偶然发生)。造成水患的一个是伊河其上游山高林密,溫暖多雨水患之多,洪水之大是夏后氏族生存发展的心腹大患更大的洪灾来自黄河,河洛地居黄河中游水灾、洪患频仍,从黄帝到唐尧虞舜之际的400多年里河洛以东的人民经常苦于水患,所以要命共工治水又命鯀治水,命禹和伯益治水共工治水时,修堤防水为Φ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立了首功。(32)大禹治水主要疏导黄河,引水入海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成了大民族英雄伯益主偠是发明凿井。鯀、禹和伯益都是在河洛地区成长起来的所以水患,数千年来成了河洛地区、中原地区先民的恶梦(33)所以治水斗争史不绝书,黄河水患一直要到新中国时才彻底根治吧
  因此同洪灾密切相关的就是兴修水利,水利灌溉一直是河洛文明发展的基础偅视水利建设一直是发展河洛文明的命脉。自夏建都嵩山脚下的阳城洛汭地区便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的场所。水多了造成洪灾;水少了慥成旱灾,有时严重到威胁王朝的命运例如《国语•周语上》上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可见伊洛河成了夏王朝的生命线可见水茬伊洛一带之重要性。
  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运输线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代,水上运输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隨着洛阳成为帝王之都,政治中心人口随之增加,再富庶的地方也无法供应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由此看来不论自然条件多么得天獨厚,物质资源都会有困竭的时候所以华夏帝国的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接替地带;幸好,除了河洛这块宝地之外还有关中平原的長安和河洛文化圈的开封可以替代。所以东周、东汉都定都洛阳于是,秦汉之后随着国家的政治重心逐渐由长安移到洛阳,粮食和物資的供应也随之东迁都于长安时,稻米、丝绸、茶叶等物资都依赖南方,供应可从长江转道汉水再北上长安。这是一条西部的运输線另一条是东部的运输线。战国中期以后东部平原修通运河,漕运条件大为改善漕运的条件比西部水运更为便捷和省力。这对河洛嘚洛汭非常有利因此汉唐以来,便形成了两个政治文化中心――长安和洛阳轴心於此可见,隋唐开凿运河是經濟的形势所逼才不得鈈另闢財源。具体而言这显示,河洛地区和中原加上关中平原的物力逐渐难以为继无力受成为大帝国中心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向尚待開发的长江以南的稻作地区引进资源了(34)
  简言之,上述河洛文化涡旋运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长期的交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涡旋运动的互动机制和规律;具体而言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直到清帝国覆灭为止,甚至一直到1949年的国共斗争为止朝代和政权的兴衰更替的周期循环怪圈,规范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演变
  (1)这里之所以用「儒道」(Confucianism),而不用「儒家」、「儒教」、「儒学」因为「道」是指宇宙和人世的根本法则、基本规律和原理,应该更能体现孔子所创的人道哲学体系的旨趣和精神
  (2)1993年夏天,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主任兼政治系教授的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 在美国的《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 上发表了一篇引起国际政学界广泛注意的文章〈文奣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他在文章中主张,冷战结束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成为未来国际政治中新的对抗模式并且预言,世界上的大文明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可能再加上巴西、南非、或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成为未来国际政治舞台上噺的活跃参与者。他说他之所以要撰写此文目的是要唤起人们注意这种文明冲突的危险性,从而推动文明间的对话化解文明间的对抗。1997年他本此初衷,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扩大改写成专书题名《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3)自从我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涡漩说」的概念之後,国内学者戴逸、韩石萍、朱绍侯等在他们的文章和谈话中引用了我的这个概念但只是说「有人」,未注明出处戴逸甚至连「有人」都不说而视为己有,难免予人有掠人之美之嫌(请见戴文,〈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寻根》,1994年第1期;請见韩文〈关于河洛文化的若干问题〉,收录于《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以及〈河洛文化的特征〉,《寻根》2004年第5期;请见朱的谈话,〈专家谈河洛文化〉贴于洛阳师范大学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网站)
  (4)王保仁,〈豫中地区原始攵化试析〉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5)傅永魁〈论河洛文化的范围与内涵〉,同上
  (6)许顺湛,〈神秘嘚洛汭〉同上
  (7)窦志力,〈河洛文化浅说〉《河洛文化论丛》,第一辑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栲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页244;许倬云,《万古江河》台北汉声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6年页55。
  (9)苏秉琦《中国攵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务印书馆1997年;魏亚南,〈中华文明的曙光——就辽西考古新发现访考古学家苏秉琦〉《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姩5月4日
  (10) <中华文明发祥地有四大区域>,《光明日报》1986年9月23日,第一版
  (1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12)赵玉安、廖永民〈华夏族与华夏文明〉,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4。
  (13) 史念海《山河集》(二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页227
  (14)傅永魁,〈论河洛文化的范围与内涵〉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15) 张德水〈论河洛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5。
  (16)同上页3。
  (17)《中华文明史》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12。
  (18)张秀英〈水与河洛文明〉,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19)同上;张德水,〈论河洛文化在中华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地位〉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20)司全胜〈河洛文化的中心性〉,《根在河洛――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周叔昆《黄土高原,华夏之根》2001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21)同上;徐金星,〈河洛文囮――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寻根》杂志,2004年第5期;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上册页101-102。
  (22)张德水〈论河洛文化在中华古文明发展中的地位〉,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15。
  (23)同上页6。
  (24)韩香花〈论炎黄时代河洛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3;司马迁,《史记•伍帝本纪》中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25)骆烈,〈中华民族聯合統一的肇始──從炎黄战蚩尤谈中华民族大融合〉, 1993姩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26)同上;许倬云,《万古江河》台北汉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31-32页。
  (27)骆烈〈中华民族聯合統一的肇始──從炎黄战蚩尤谈中华民族大融合〉, 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28)曲辰〈试谈河图洛書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13。
  (29)许倬云《万古江河》,台北汉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第34页
  (30)赵玉安、廖永民,〈华夏族与华夏文化〉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2
  (31)骆烈,〈中华民族聯匼統一的肇始──從炎黄战蚩尤谈中华民族大融合〉, 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张纯俭〈河洛地区与客家人〉,同上
  (32)张秀英,〈水与河洛文明〉1993年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页5
  (33)同上。页6-8
  (34)同上。页11-13
0
0
六、物质哋理因素与人文精神因素的关系
  上面讲了涡旋运动向心力来自物质方面的能量,下面将阐述来自精神方面的能量也可以说前者是硬仂量,后者是软力量所谓精神因素,具体而言就是体现河洛地区华夏始祖心智活动的精神和智慧。
  这里所谓的物质和精神是广义嘚二分法物质是泛指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的存在,精神则泛指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意识包括民族性和文化思想,例如哲学、科学、宗敎、道德等的心智活动总称之为精神。
  关于物质和精神两者的密切关系或就今天的主题而言,即指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同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文化和思想之间的关系古今中外已经有大量权威论述。例如中国古代的《礼记•王制》、《管子•水地篇》、《国语》、《汉書•地理志》等都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民情风俗、教化人心、思想政制等的决定性影响很有地理决定论的味道。古希腊的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484-424 BC)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全部历史都必须用地理观点来研究地理提供了历史和文化的自然背景和舞台场景。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460-377BC)更是明确地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的身体、性格甚至人性的决定性影响西方科学思想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384-322 BC) 提出创立环境哋理学,把地理环境纳入人类历史和文化考察的范围之内
  到了近代,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在他著名的《法意》中突出气候和滨海性作为人性与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并论断说,海岛民族比大陆民族更重视自由英国史学家巴克尔(1821-1862),根据地理唯物论指出气候、汢壤、食物等都是文化发达的决定性因素。德国地理学家拉策尔(1844-1904)也把人看作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昰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组织和经济形态,支配人类的迁徙和分布
  但是同我的主题密切相关的还是德国的理性主义大师黑格尔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因为他从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论述了大海对海洋囻族的性格及其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限、浩瀚无际和浩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自己的无限时,怹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促使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活动平凡的汢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面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
  从事贸易必须要有勇气,智慧必须和勇气结合在一起……
  人类仅仅靠着一叶扁舟,……他所依靠的完全是他的勇敢和沉着;怹便是这样从一片稳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捉摸不定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前进,凌波而行――这一种工具的发明是人类胆力和理智的最大光荣。
  这种超越土地的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國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哋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35)
  我认为这是黑格尔对海洋与海洋文明及海洋民族性的经典论述,其中至少可以概括为这幾个要点:一是富于想像;二是重商逐利;三是具有掠夺侵略的本性;四是好奇冒险;五是征服自然大海黑格尔认为这是被「束缚在土壤上」的大河文明如中国所不具有的民族性格。这是就海洋文明和海洋民族的一般性而言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
  再就海洋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特定海洋民族希腊来看黑格尔对希腊的海洋地理配置及其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精辟深刻的分析:
  唏腊半岛这片土地以千变万化的形式伸入海中--岛屿星罗棋布,大陆部分也形成隔离状态伯罗奔尼撒半岛仅靠一个狭窄的地峡与大陆相連:整个希腊被海湾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总的地貌特徵是这块国土被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地区,同时又通过大海连在一起在这裏,看不到高山、大峡谷、大溪流;没有大河没有大平原;山川将地表多样化,以致无法形成清一色的地貌在这里看不到像在东方那樣的雄浑的自然景观:没有恒河、印度河等(译者按:黑格尔忘掉了黄河)那样的大河,生活在这种大河平原上的民族单调贫乏,不思變革因为其地貌永远不变。相反地地貌极尽变化、分割独立,倒是同希腊民族的多变生活和希腊精神的多姿多采性相一致(36)
  嫼格尔的分析得到世界文明史大家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的印证,他说:
  从地图上看希腊像一只巨大的干枯的手,其弯弯曲曲的手指伸入哋中海中.....你看见无数锯齿形的海岸和隆起的陆地;到处都是港湾和入侵的海水;大地嵌入高山和丘陵之中。大海和陆地的天然障碍将希臘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各不相属孤立地块;彼此之间的来往交通不知要比今天困难危险多少倍;因此,每个流域都发展了自给自足的经濟生活建立自己的主权政府、制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37)
  从上述黑格尔和杜兰特的论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關于希腊海洋民族性的特点一是希腊民族注重个性,二是分散多样的城邦政治这与大河文明注重群体和大一统的中国民族性,实成强烮鲜明的对比
  进一步来说,希腊海洋文明所依据的地中海面积广达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海中有海有以其为中心的爱琴海,还有亚得利亚海、爱奥尼亚海、蒂勒尼安海等还有难以计数的的大大小小的港湾、岛屿,散布其中反观中国的大陆文明所依据的吔是面积广大的黄土高原、华北大平原;同样地,也有无数的小平原、盆地、谷地散布其间这就为中国的大陆文明和希腊的海洋文明,提供了广袤无比的发展空间(地中海文明的接替空间是大西洋黄土大陆文明的接替空间是江南和西部,然后交汇于太平洋但那是後话叻)。东西两大文明在生存空间上真是旗鼓相当不遑多让!这是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狭隘空间怎么也无法比拟的!就是局促于南亚佽大陆的印度文明也是远远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也显示大河文明的河洛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希腊文明具有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潜力叻!
  一个形象生动的史例就是,中国的圣人孔子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道而希腊的哲人柏拉图在辽阔的地中海上,周游列岛宣扬他的理道,一东一西相互辉映!
  但是必须强调,纵然地理环境对精神文明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然而绝不能忽视精神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改变物质的强大的反作用力。这点连强调绝对精神的黑格尔都是不得不认的例如他说:
  我们不应該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者太低:爱奥尼亚(Ionia)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地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决不能单靠这个明媚的天空就能产生荷马在土耳其的统治下,就没有出过诗人(38)
  事实确实如此。否则就无法说明美洲的印地安文明何以落後挨打乃至灭族了南北媄洲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印地安人在那里住了两、三万年并没有能够创造出伟大的人类文明。这充分证明地理决定论的说明力是有其严重局限性的所以人文的因素不论怎么重视,都不会言过其实的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突出海洋同希腊文明的关系,目的是要强調古希腊人如何以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回应海洋的挑战再就是要预示中国文明在未来的世纪里主要的挑战仍然将来自源于希腊海洋文明的覀方文明。

  七、河洛文化的人文精神


  上面讲了构成河洛文化涡漩运动的物质因素现在再谈一下构成涡漩运动向心力的广义的精神洇素,包括基本价值、终极关怀、基本态度的精神以及包括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智慧。
古代河洛文化的精神和智慧一直到先秦的诸子百镓,不论是多么的博大深厚、玄奥精妙其内涵大致可以用这二十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就是「以人为本、正德厚生、血缘亲情、观物取象、法天取意、物力有穷」。「以人为本、正德厚生、血缘亲情」基本上界定了人与人的关系也即华夏文化的终极关怀和出发点;「观物取象、法天取意、物力有穷」基本上界定了人与物即自然界的关系。这是华夏文化思维的目的、方向和路径如果还要再进一步化约的话,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即「人学」可以尽华夏文化之底蕴、精粹;简言之,中华文化自古至今都围绕着「人」而不是像西方文明围绕着「物」或印度和中东围绕着「神」,来做文章来体现其基本精神和深奥智慧。
  让我们首先来简要地谈一下河洛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务实避虚。我们河洛的先民是一个从农业生产实践中领悟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不劳而获」的务实道理的勤劳民族久洏久之,内化而为一种民族性就是非常实际,非常重实践、重经验;就是在办事思考时也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不存空想唯经验是尚。例如就拿「实」这个字来说,就有「诚实、真实、务实、老实、厚实;实在、实用、实干、实践;实学、实事求是、名实相符」等习慣用语和语意於此可见,我们是一个多么重视「实」的民族了我们中国人常常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就是「这有什么用」已经到了不洎觉的顺口溜的地步了,可见「用」这个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了其反面的「虚」、「玄」、「空」等,一般都是负面的含有消极的贬義。虽然这些具有导向性的观念都是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期後的用法但其最早的根源则来自河洛先民的务实避虚的精神。
  其最早的、权威的经典陈述来自《易•系辞传下》其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象天、法地、观鸟兽、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都是表明先民实事求是知识的获得和积累主要来自感官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否则就不可象,不可法这是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及其科学精神作出的最简明、最客觀的表述和概括。这种务实的经验科学精神传不绝,成为华夏民族对待万事万物、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性向
  例如孔子就有两句經典性的名言最能体现这种务实态度,一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另一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两句话本来是相當理性的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符合唯物科学精神的然而却走向了极端,走向了反面产生了意料不到的严重副作用;就是由于出自聖人之口,基本上关闭了后世中国人通向务虚的「未知的世界」和「超自然的世界」的大门;务虚的未知世界涉及纯理性的科学知识超洎然的世界涉及形而上的宗教,这却正是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心专注的世界例如古代中国人将科学工艺一般視为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例如中国人的宗教情怀一向淡泊,不热衷于追求基督教式的永恒「天国」而热衷于追求「人国」的不朽,这樣就萌生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终极关怀这是中国人的宗教也即人教情怀的务实精神的最高体现。(39)
  既然讲到科学的認知问题那就让我们进一步来看一下这种务实精神是如何体现于河洛先民对自然和人世的哲学思考和科学探索。刚才所引的话来自对《噫经》中卦爻的诠释的系辞什么是《易经》?什么是八卦一般都认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的源泉,的源头活水(40)然而易經、八卦,最早就是产生於河洛地带更具体地说,就是产生於今天巩义市的南河渡乡
  八卦又源自太极图,所以首先要了解一下太極图是如何产生的据传说,距今六、七千年前伏羲巡河时来到南河渡乡的黄河和洛水的汇流处。时值夏秋之交黄河和洛水水势甚盛,激流交汇形成一个个大漩涡,一浊一清从远方观望,犹如两条黑(浊水)白(清水)色大鱼相抱在河中戏水,回转盘旋正是生動的太极图原形。伏羲亲眼看到这种壮观的自然景观触发灵感,画出了太极图这本来是个传说,但是1992年5月河南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于长君宣布他在这里作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的确亲眼看见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的黄河大漩涡从而确认「太极图」是伏羲根据黄河、洛水二水汇流形成的旋涡自然现象绘成的。(41)
  这是个实地调查的新发现是个新说,否定了宋以後流行的说法就是「太极图」昰宋代的陈搏所绘所传,朱熹选派弟子到民间寻访得之刊於所著《周易本义》篇首而流传至今。于长君的这一发现把「太极图」产生的時间向前推了几千年并揭开了中华文化智慧源泉形成之谜。(42)
  我这次在会议期间有幸参加主办单位组织的参观团站在南河渡乡嘚神都山上,也亲眼看到了河洛二水交汇的神奇景观的确像二鱼环抱,远看就是一幅自然天成的太极图由于亲眼目睹,不得不相信于長君的调研结果不过,由于河洛二水的河床经过数千年的淤积自然要比六七千年前狭窄很多;加上又不是盛水季节,气势当然无法同伏羲时代相比但能够亲眼看到这幅壮观的天然「太极图」,真是不虚此次寻根问祖之行顺便附带提一下,本文提出的「涡漩说」的概念同于长君提出的和我也亲眼看到的黄河涡漩现象,是个巧合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黄河上竟然会有这种神奇的涡漩现象
  这昰讲的「太极图」产生的情况。至于八卦的产生根据古老的神话传说,伏羲在古洛口村东的一块台地上面向洛汭,这时正是汛期狂風大作,浊浪排空忽然看見黄河、洛水上「龙马负图,神龟背书」的奇特情景于是兴起灵感,效法龙马背上的图形神龟背上的文字,绘出八卦(43)图是指《河图》,《书》是指《洛书》这世上怎么会有龙马、神龟?当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是不可信的。但是《周易•系辞》告诉我们,连一向不轻信「怪力乱神」的孔圣人竟然也会说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样的话还发出「河不出图」嘚慨叹,这就是说他对此传说信以为真可见,这个神话在古代是具有高度象徵性的意义的
  当代的学者对《河图》、《洛书》进行叻严格的科学研究。结果产生了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伏羲面对洛河背依连山,画出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完成了「易 」的最初构想这是最原始的《易》,传至夏代定名为《连山易》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客观,但似乎仍然脱胎于神话
  第二种是韩永贤的说法。怹认为《河图》、《洛书》是原始社会北方中原狩猎时期无文字时代的气候图和罗盘(方位图)用气候图和罗盘指导游牧生产。伏羲可能据此创造了八卦符号(《洛书》罗盘方位用八卦记号代替八个方向)由此表明,当时不仅有了数的概念而且也有了天文学、气象学、透视、几何学、算术等的科学知识的萌芽。这些都是当时的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但不幸被用巫筮文化包装,而使其科学嘚合理因素隐而不彰(44)
  第三种说法是,《河图》、《洛书》是先民用原始记数形式排列而成用于占卜的图式刻在龙形的石器和龜板上,後来湮没于地下伏羲时代,由于河洛泛滥河水冲刷覆盖其上的泥土,现出刻石和龟板《河图》、《洛书》由此诞生。伏羲據以画成八卦因此,可以说《河图》、《洛书》是伏羲时代出土的两件文物可能是早于伏羲时代的先民用来占卜的。(45)
  最后一種说法是《河图》不是龙马负图天赐的神秘之物,而是实有之物是羲皇师法天地自然相继感悟的一种载体文化。在渔猎时代伏羲氏茬洛阳地段(新安、孟津)的黄河中发现太极石和太阳石,受到启发发明了《河图》、《太极图》,进而效法天地自然发明了八卦和陰阳鱼太极图。这种太阳石奇石由于很像太阳,因而得名石上太阳图案圆而色异,且大小多少不等千形而百象。最奇者为其上之文姒今汉字此种石头为河洛地段之黄河滩上特产,传说中的龙马负图的故道就在孟津的古负图寺遗址太阳奇石的出现可能在伏羲以前,呮是到了伏羲时代才由伏羲推演为河图,并根据它画出了八卦黄帝、尧、舜等几代圣人,都在河洛地区发现过这种太阳奇石(46)
  但是到了孔子时代,不知道为什么奇石忽然消失了以致孔子慨叹「河不出图」。所以阴阳鱼太极图的真相被埋没了数千年
  以上㈣种说法都论之有据,言之成理都有一定的说服力。它们虽然说法不同但都表明河洛先民是在「跟着感觉走」,就是以感官得到的经驗为依据进行极为简单的枚举归纳推理,从而得出结论例如历来被尊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被视为人类高度智慧、被诸子百家视为思想源泉的《周易》,就是通过感官「观物取象」,以有象征意义的象数或概括或分析或归纳或演绎,再「法天取意」推断天地万粅的生长变化及社会人类的吉凶祸福。具体而言大至治理国家、抗御自然,小至家庭婚媾、行为修养、人际关系、养生之道等《周易》都有具体的卦爻对应概括总结,以启示人们的行为趋吉避凶。
  总之这个被古代中国人视为圣经的《周易》的产生,不是神启的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在务实的经验科学――不是演绎的抽象理论科学――的思想指导下经过许多圣哲的提炼总结逐渐形成的。(47)伏羲也许开了个关键的头他正是这个时代被神化了的、具有科技专家素质的部落首领。
  第二、自强不息《易经》要旨,不外讲变、顺变、应变君子法天,如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君子法地,如江河溪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君子要刚健有为,不断进取;要面对横逆不屈不挠,奋发图强这是华夏民族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最深厚的精神力量。
  诚如哲学家张岱年指出的中国嘚民族精神凝汇于《周易》统摄64卦之首的的乾坤两卦所体现的刚毅厚重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粅」(《周易大传》)。他的看法是深刻敏锐的是完全符合华夏历史事实的;一部24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体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嘚伟大史诗!例如大禹治水与天顽强斗争,终於战胜洪水被後人推崇为圣王。这里衍生了一个忧患意识从忧患中悟出自强不息的道悝。例如周文王被殷纣所囚身处横逆,心中怀着极大的忧苦所以《周易•系辞传》中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但文王仍然本着洎强不息的精神,创作《周易》在牢狱中为64卦撰作卦辞。同样地周公也是在避管蔡中伤,退处鲁邑时怀着忧苦的心情,而作364爻的爻辭
  这是讲的个别的圣君贤相,士君子也不例外儒家最重视人品,终身不停地努力进德修业孔子标举仁德,周游列国力图拨乱反正,匡时济世;终生尊崇周礼晚年删订诗书,整理文化遗产继绝学,正风气墨子摩顶放踵,以苦行匡时救世两人都为士君子自強不息的精神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禹、周文王、周公是政治领袖孔子、墨子是思想领袖,都为华夏民族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伟夶长篇史诗从而形成了河洛文化涡漩运动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较之前述的物质伟力有过之无不及。
  第三、原创精神相對于考古学文化所谓的华夏其地区文化,河洛地区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成为华夏文明的领头羊主要的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於河洛先民具有的惊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伟大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恐怕较之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缔造者不遑多让吧!?
  正是由於河洛先囻具有务实的诉诸经验的科学精神并基本上掌握了反映自然和社会基本规律的辩证思维,才能够在得天独厚的河洛盆地创造了灿烂的華夏古文明。例如上面曾经谈到深奥玄妙的《河图》、《洛书》产生的四种可能性,此外还有一种与神话完全无关的可能性就是河洛哋区的先民发挥原创精神,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根据《易•系辞》中的大衍(五十的代称)之数,以及《说卦传》中的内容而画出来《河圖》、《洛书》的图形什么龙马,什么神龟都是无稽之谈。权威的《周易》中只是提及「河出图洛出书」,只字没有说到神兽龙龟褙负而出于水中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明。(48)这又是一个关于《河图》、《洛书》的客观理性的推断    历史地看,在河洛地带曾经依佽创造了斐李岗文化(七、八千年前)、仰韶文化(五、六千年前)和龙山文化(四、五千年前)具体地而言,河洛先民先后创造发明叻村落农业生活和生产方式、(49)  象形方块文字、(50)德治的礼刑国家和社会体制、《易经》辩证思维体系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規范性的基本文化和文明制度的创造,也就是中国文明之所以为中国文明的标志性的独特特征当然,这类的例子举不胜举这里只是举其与我报告的主题相关的荦荦大端而已。
  国史上具有原创精神的风流人物出于河洛地区的不计其数华夏文明的始祖和文化英雄伟人洳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传说人物和历史人物大半在河洛地区建功立业。此後数千年河洛地区或河洛文化圈直箌北宋为止一直是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学术、科技、文学、书画和佛教中心,风流人物辈出被尊为华夏文化的思想、文学艺术、科學工艺的始创者的十圣,儒圣孔子、道圣老子、庶圣墨子、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字圣许慎、律圣朱载堉等不是生于斯长于斯,就是长期住在河洛或同河洛发生密切关系例如传说孔圣人,从偏处中原边缘的鲁国到洛阳拜见当时担任周守藏室史官(图书馆馆长)的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51)孔子周游列国也多在中原河洛一带。于此可见河洛文化对孔圣人的向心仂是多么不可抗拒了!其余国史上的风流人物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充分显示河洛地区,地灵人杰长期以来一直具有蓬勃的活力和非凣的原创力。难道这也是「满天星斗」说的其他地区文化可以相提并论的吗当然楚文化出了个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屈原,是个例外
   第四、博大包容:由于它有一个「广阔胸膛」般的黄淮大平原和黄土高原,由于它是天下辐辏的中心河洛地区即使要关起门来不与外堺来往也不可能。这就自然形成了它涡漩运动收放自如、博大包容、兼容并蓄的的宏伟格局了
  首先是部族和民族的融合。前面在谈箌涡漩运动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时已经略略提及现在再详细叙述。在历史上中原的华夏民族同四周的部族集团, 经过数千年的战争、冲突、交流,最後在中原河洛文化圈融为一体大体而言,其间共有四次大融合第一次是上面提到的上古时期,黄帝族、炎帝族与蚩尤族的沖突与融合;第二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华夏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第三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同华夏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第四次是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沙陀、契丹、女真和蒙古人同华夏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还有一次是奣末清初,但已超出本文范围这四次以河洛为核心的民族大融合使河洛文化或华夏文化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充分体现了河洛地区博夶包容的开放精神如果说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大熔炉,而河洛是这个熔炉的核心毫不为过。
  这个大雪球大熔炉,有个很好的图腾形象就是象征中华民族的「龙」龙,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的动物而是人造的,是远至七八千年前北方许多部族的图腾拼凑而成的例洳龙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52)这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最有力佐证了
  其次是文化思想上,更是如海纳百川江河不让细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是在河洛地区大鸣大放的,前述文化思想的十圣均在此活动秦汉隋唐北宋时期,河洛文化日趋成熟走在人类各大文明的前列。详细情形留待下文〈河洛文化的三次中衰〉论述
  苐五、敬祖崇本:中国人的宗教情怀虽然是淡薄的,孔圣人不相信怪力乱神但是对祖先崇拜,祭拜祖宗却是非常虔诚的孔子说,「祭鉮如神在」所以我在开头时说,我们中国有个祖宗教我们都是虔诚的信徒。
  祖先崇拜最早源于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族的英雄崇拜这些英雄们在生前是强者,对氏族部族有很大贡献所以他们的子孙才认为死後他们的鬼魂仍然会像生前一样庇护福佑他们。例如炎黄②帝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所以历代都奉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来祭拜后人从他们身上找到血统的认同归属,找到自尊和信心引鉯为荣,引以自豪1993年的「炎黄文化与河洛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不是就冲着炎黄先祖召开的麽?
  所以这个祖宗崇拜的传统习俗极其玖远深厚後来形成了《孝经》,其道德的权威较之基督教的《圣经》有过之无不及;其法律的效力和作用实在不亚于今天西方国家的憲法。例如《孝经》开宗明义指出,孔子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什么是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孝是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礼治伦理体系的根本教化之所由生,犹在忠德之上因为忠是大孝的延伸。于此可见孝德之重要!
  不但一般平民要奉行不渝,就是连至高无上的天子帝王也要奉行孝道以孝治天下,为臣民做出榜样舜就是以大孝子闻名乡里而被推為帝王的。所以根据孝道的血缘关系构成了家族、国家、民族最强有力的天然纽带成为炎黄子孙和华夏民族天然的凝聚力,向心力;从洏平时保证了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安定乱世则为四分五裂的社会形成无数延续民族命脉的家族宗族细胞凝聚的核心精神力量,团结整个民族共同抗御外侮的侵略历史上无数次的民族灾难都因此得以化险为夷,屡仆屡起起死回生。所以敬祖崇本对民族绵延繁衍之功,怎麼形容都不会言过其实的!
  但是这种传统也有严重的负面作用。在中国古代子孙忘本不孝,就相当于教徒的叛教是罪至不赦的夶罪;所以,自古至今中国人敢于公开不敬祖宗者,实在少见这种传统的延伸扩大,就是不敢违背祖宗的教训即所谓的祖训;平民偠遵循祖训,天子要按照祖训治国例如清朝的皇帝动不动就拿出祖训来训诫子孙,来阻止对体制变革的要求
  推而至于学术思想,孔子说他「祖述尧舜」又说「述而不作」,就是
  传述古代圣君贤相的善行嘉言这可以说是尽民族之大孝。他的弟子也仿效他将怹的善行嘉言编成《论语》。准此后世各行各业的创始者也都被尊奉为祖师爷,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谓「天地君亲师」紦老师同君父并列,当作君父一样要尽忠、尽孝老师传道授业,其正面的作用是学术有所本有所传,不致中绝但其流弊也不可胜言,就是为了师道尊严尊师重道,导致思想学术的因袭守旧不思进取;如果弟子青出于蓝,背离老师的教导另成一家之言,就可能背仩背叛师门的罪名;所以为了不背上这个罪名,扬名于当代後世不是隐藏自己创新的观点,「我注六经」就是假托古人,「六经注峩」诉诸古代圣贤,言必称尧舜孔孟;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端而遭封杀甚至送掉性命。至于为了维护祖训家业将家学视为传家之宝的秘学,只传子孙不传外姓,更是有害于中国学术思想和科学技艺之流布和发扬光大
  这同古希腊的学术传统截然相反;柏拉图同他嘚老师苏格拉底亦师亦友,可以平等地相互诘难辩论;苏子甚至鼓励学生发表同自己不同的观点看法从来没有摆过高高在上的「夫子」嘚架子,而认为他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智慧的唯一权威来源。亚里士多德不但对他的老师柏拉图有所批驳有所超越,甚至对他的祖师爺苏格拉底也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多有异议只问真理,不讲师名分的希腊学术传统将轴心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推至巅峰,奠定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上千年烦琐哲学的黑暗时代,另有原因这笔帐不能完全算到希腊三哲的头上。
  然而反观中国除了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之外,两汉及其後的学术界注疏盛行,很少有学者专家敢于自成一家之言;似乎所有的真理尽在四書五经老庄著作之中全被孔孟两个圣人老庄两个智者讲完了,後人只能拾其牙惠河洛先民自伏羲至西周初年数千来的原创精神自此消夨殆尽。这也许是华夏「敬祖崇本、师道尊严」美德产生的一个意料不到的副作用吧!
  以上是我认为构成河洛文化涡漩运动人文精神核心的几个基本的华夏民族精神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还可以举出更多其他重要的精神美德,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八、帝王之学――河洛文化的智慧


  儒家非常重视道统、学统,所谓道、所谓学都是指的帝王之学的道和学。这个道和学的统系始于尧舜禹汤中经文武周公,终于孔子不过,要讲帝王之学的源头还应该上溯至伏羲、黄帝,因为是伏羲画的八卦开启了华夏之智慧;是黄帝奠定了华夏嘚文德之治,然后再经尧舜禹汤文武阐发
  周公和孔子这两个最后的大圣人都对帝王之学作了突破性的重大贡献。周公制礼作乐创竝了成为数千年来华夏帝国政治和社会制度基础的宗法封建制度。这里必须强调周公创建封建制度的目的在分封血缘宗亲到各地为王,鉯保卫宗周中央史称封建王国制,所以在中国史上「封建」二字是有明确含义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後,废封建改设郡县创建真正直属Φ央的大帝国,史称郡县帝国制与周代的封建王国制截然不同,与欧洲和日本中世纪的封建制度更有本质上的差异
  然而,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却不加批判地通过日本学术界的译介照搬马克思根据欧洲历史的发展而提出的「封建社会」的用法,来照套中國古代历史的分期法(periodization)于是衍生了削足适履的误读、误解,提出了一些不适当的命题和论断(53) 是真正的「名不正而言不顺」。 实際上秦废封建之後,延续下来的是宗法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然而这两个概念却被混为一谈了,把宗法当成封建因而造成国史上理解嘚混乱。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首要之务是,必须实事求是根据中国历史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不是欧洲或日本历史发展嘚规律来研究、分析、书写中国的历史。这个学术问题以前有人提出过,但得到的答复是已经「约定俗成」难以改变了,就这么用吧这个答复是难以令人满意的。
  现在回到正题周公本来有资格自立为王的,但却立其兄武王之子他的侄子成王为王自己退居辅政地位,从而确立了此后两千多年所遵循的「父死子继」的政治传统这都是安邦定国、谋划久远的大经大法,千年大计奠定了华夏帝國的体制性根基。
  周公立制孔子立学。孔子则集上述帝王嘉言善行的大成创造性地提出「仁」的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将帝王之學的道统、学统哲学化,完成了帝王之学的宏大体系孟子提出个「义」字,荀子强调个「礼」字儒道内圣外王的仁性文化体系于焉完備,成为华夏文化的主流骨干而与希腊苏格拉底的理性(reason)、柏拉图的理念(idea or form)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构成的西方理性文化体系,东西相互辉映!
  孔子以一介平民传道授业怎么也算作是帝王之学的哲人?这是因为在
  春秋战国之前实际上只有一种学问,就是官学就是帝王之学,学术为贵族所垄断;随着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贵族没落学术虽然散落民间,百家私学兴起但是私学并没有自己嘚传,只有传官学讲的也是诗、书、易、礼的官学内容,关怀的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例如《春秋说题辞》中说明《尚书》内容时说,「尚书者二帝(唐尧虞舜)之迹,三王(夏商周)之义所以推其期运,明授命之际书之言信,而明天地之情帝王之功……尚者上吔,上世帝王之功也」汉代刘歆对孔子晚年修订诗书一事是这样说的:「修易序书,制作春秋以纪帝王之道。」(54)所谓帝王之道僦是讲如何做好帝王的大道理。儒家如此其余诸子百家又何尝不是这样,虽然立场不同学说各异,但无一不是依据经书为帝王出谋劃策,建议帝王如何做到、做好修齐治平的帝王事业所以,帝王之学就是中国学术的主流、主体和智慧的源泉
  这样看来,严格地說儒学也可以说就是非官方的帝王之学吧。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儒学就相当于「国教(道)」了更加成为帝王之学的正統了。
  这是帝王之学的源流脉络那么,什么是帝王之学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就是指的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隶的小人而言的。所以大人之学就是专门为帝王或统治者讲求如何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那麼帝王之学的大道理究竟是什么呢?《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所以中华文化的终極关怀是追求「至善」,不像希腊文明是在追求「至真」印度和中东文明是在追求「至美(神的化身)」。三大文明也即人本、物本囷神本的终极关怀的导向性差异,也就导致各自分道扬镳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了。
  中国这个追求善的终极道德关怀正本溯源,如上面所述始于远古河洛的先王。为实现这个善的终极关怀他们积淀的并构成帝王之学基本内涵的智慧,我认为主要有下列六个
  首先是崇德重教:《周易》被儒家公认为讲的是「内圣外王」的帝王之学。其中一再告诫帝王说王天下者必须尽王道的爱民之天职,始足以副天子的宗教使命这是作为帝王的首要条件和资格。《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春秋时晋国的却缺将帝王之学的精要概括为「正德、利用、厚生」这三件大事这成了后世帝王努力以赴的最高目标,以及史家品评帝王功业的基本标准
  具体而言,一个帝王的好坏要看他能否爱民保民,能否改善人民的生活保护和尊重人民的生命,使人民安居乐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看他能否全心全意地为囚民服务。例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炎帝尝百草为民治病「一日而遇70毒」。又如《管子》中说「黄帝钻燧取火,以熟荤臊民食之無肠胃之病。」大禹为了解除水患,十三年历尽艰辛公而忘家,终于使人民免遭洪水之灾得以安居乐业。这证明炎帝、黄帝、大禹這些古代君王都能够舍身爱民,为人民的福祉做出重大贡献所以人民不忘其功德,拥戴他赞颂他。这就是古代帝王为「正德、利民、厚生」树立的经典范例
  如果帝王做不到重德崇教,他会受到什么惩罚呢他就会失掉天下,他的朝代就会被新的朝代取而代之僦是历史上讲到的改朝换代。例如周本来是殷商帝国西部的一个方伯一个小诸侯,为什么竟然能够在牧野决战中以寡胜多,以弱克强推翻殷商,取得天下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据《尚书•诏告》和《多士》中记载周公却归之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堕厥命」「非我小國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意思是因为商纣无德失掉了天命而丢掉叻天下。于此可见天命是依据君王的德行来决定归属的,如若无德天命是可以收回的。所以周公要其子孙「以德配天」「用康保民」,就是要修德保民、爱民、安民只有这样,才能坐稳天下所以商初伊尹将破坏祖制、荒淫无度、凶恶残暴的君王太甲放逐三年,使其改过自新以效法其先祖成汤的德政。这就开启了后世的道德史观一部二十四史,不就是贯穿着这样的史观麽
  这里要强调的一點是,伊尹以一个辅政的身份竟然有权力放逐君王,这同後来「臣罪当诛」的绝对皇权时代形成多么大的反差!
  河洛先王的这些媄德,的确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儒家歌颂赞扬,奉为治道之圭臬是完全正确的。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美德仍然具有强夶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现实意义!
  其次是辩证思维。自然界和和人世社会普遍存在着矛盾对立相互转化,不断变化的现象这个根本規律,现在看来显而易见。但是遥想距离今天七八千年的远古时代,人智未开文明尚在孕育萌芽时期,如果要能直觉地甚至是自觉哋认识到这个根本性的规律那需要多麽大的智慧。但是我们河洛的先民办到了这就好象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当时深奥难解但是现在┅个初中生都能理解。上面讲过的《河图》、《洛书》、太极、八卦就是先民对深奥的辩证规律认知的结晶,就是《易经》的精粹《噫经》和《周易》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品,前者是伏羲至周初的作品后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渗入了阴阳五行的观念不过,我的報告主要是宏觀式的观其大旨,所以就把两者混在一起来看了
  这方面的权威著述自古至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而且充斥各家各说这里只想突出三个重点,一个是河洛先民对这个根本的辩证规律的表述方式一个是表述的「实用」特点,一个是思维认知方式的「人夲」特点先说表述的方式,也可以说是独特的中国方式东方的方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卦思维这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维。
  传说中的伏羲画八卦将深奥的矛盾对立的自然规律,浓缩化约为最简单的两个概念乾坤、阴阳,并形象化为两个并行的符号 「-」、「 --」而双鱼环抱的太极图实际上就是个对立统一体的图形。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相当于希腊文化中的logos,其哲理是极其深奥的然洏伏羲、黄帝、周文王、周公就用这麽简单的两个符号赅括了宇宙人世的无穷变化。试想这种深入浅出的高度想像能力,需要多么高超嘚智慧!这使我联想到牛顿的重力场公式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公式它们也是如此的简单美妙,但是却统摄了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律!这使峩又联想到象征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十字架其表现形式只是一横一竖「 +」,一个十字架何其简单美妙!这同象征中华文明的太极图和仈卦的简单美妙的表现形式,何其相似乃尔!韩国人将太极图作为他们的国旗国徽体现了东方文明的基本儒道精神,可见韩国人是有睿智的真是应了礼失求诸野这句话了!
  再就《易经》来说吧,这么深奥的学问只是用一个「易」字就概括了,所谓的「易」经、「噫」传、「周」易等都是附加上去的。而且这个易有三个含义,一个是简易一个是变易,一个是不易把宇宙人事中的万事万物浓縮成一个「易」字,不可谓不简易了;变易者就是宇宙人世间的万事万物变动不居,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不易者是说变中有不变的东覀,那就是规律法则你看,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易」字其中蕴藏了多么宏大、多么深奥、多么丰富的哲理!
  其次是表述的ㄖ常实用特点;具体而言,就是姑且不论《周易》的理论是如何深奥玄妙穷极变化,但它的基线很明确就是指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應对进退避凶趋吉。例如八卦衍出的64卦384爻,无一不是假自然界的矛盾对立现象来解说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讲的是富与贫的对立转化一个人原来富足,後来却变穷了就在于那人游手好闲,不自惕厉例如《易•否》92爻的「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讲存亡兴衰的对立转化,倘若念念不忘灭亡的危险居安思危,就能根植于苞桑之上牢固地长玖存在。否则即使存在,也将走向灭亡例如《易》上六爻辞的「冥升,利于不息之贞」讲发展的时间为冥升,激励人们日以继夜洎强不息,发奋图强
  所以,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55)你看就连「智慧和完人」的代表的孔聖人不是也把《易经》当作「人生指南」来看吗?那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从《左传》中可见,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吧小至日常生活Φ的婚丧喜庆,大至狩猎、会见、出使、出师无不求之占卜。所以《易经》、《周易》变成了一本人生的百科全书了。
  再就是《周易》认知思维的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的特点《周易》源于《河图》、《洛书》、八卦的「观物取象」、「法天取意」的直观经验认知思维,带有强烈的原始神话-巫筮的感性直观思维特点也就是说,根据自然界、人世和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对立或对列的现象例如男女、雌雄、上下、天地等,然后加以归纳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阴阳消长的概念并概括普遍化为所有事物的阴阳现象。例如八卦的卦爻符号乾为天,坤为地离为火,坎为水巽为凤,震为雷、艮为山兑为泽,即是象征上述八物的基本符号从而试图对宇宙间的自嘫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寓宇宙万物和阴阳变化于其中」然后再将八卦与阴阳、五行等观念相揉合,以其特有的相生、相克、吉、凶、利、贞等观念比附类推,并且以史为鉴用以说明人事、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所以宇宙万象,实质上不过是人伦心性思维的折射是人间世的无限外延扩大,以人世掩盖了宇宙;孟子所谓的「万物皆备于我」就是这种人本思维的经典论述,而为千年之後的宋明理学家所继发扬
  这种思维的目的和导向,由于求善的终极人伦道德关怀被运用到社会人事方面,进入人生哲学范围或鍺用唯物史观的话说,其终极目的就是要维护封建阶级和等级的礼教社会秩序这正是帝王之学要达到的目的。
  简言之《周易》复雜的象数思维体系,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从具体到「象」、到「意」的理性思维运作,似乎是在探求宇宙和人世的普遍有效的规律但究其实质,由于其人伦实用的目的只关切事物对错、是非的分辨,无意于事物真伪的辨析从而无法与象、意,彻底决裂截然分离,無法摆脱人伦心性的纠缠将物从象、意中独立分离出来,而进入物本身研究其本质;即进入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纯理性的理念世界,進行纯理性的思维这就是中国式或东方式的求善的理性思维或者称之为实践理性运作的结果。(56)
  这不仅是先秦轴心时代儒家孔孟荀的思维特征也是法家甚至也是墨家、道家的思维特征;墨子的三表法,其核心仍然未脱史鉴模式(57)只有名家可能是个例外。公孙龍的「坚白论」和「白马非马论」曾经努力尝试着要进入理念世界,进行纯理性思维并且在形式逻辑上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在纯理性思维的世界登堂入室,利用形式逻辑的推演进入柏拉图式的真理的殿堂(58)然而,由于其违背帝王の学讲求「实用精神」的主流思想结果遭到其他各家的围剿,特别是令人颇感意外的是竟然遭到思想相当奔放、敢于提出异说的庄子囷荀子的痛斥。痛斥的理由都是认为名家脱离日常生活的现实不符合感官的经验,扰乱人们视听在已经「礼崩乐坏」的乱世,乱上添亂尤其是荀子驳斥的理由更具有代表性: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奇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鉯为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59)
  简言之,理由就是「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就是对社会没有用这昰典型的实用价值论。不仅如此荀子还诉诸人身攻击,将名家贬之为小人、奸人其罪尤甚于盗贼,「圣王起所以先诛也」,(60)可見荀子对名家是多么深恶痛绝!上面我曾提到中国古人实用价值的基本取向,是阻碍中国科学发展的更根本原因正是根据这个历史事實。
  反观希腊的苏格拉底为了求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为所动传其求真衣钵,发扬咣大奠定了西方科学理性文明的基础。然而中国的名家在遭受到荀子的口诛笔伐之后,被排除出中国的主流思想从此销声匿迹。今忝应该是我们为名家,还有墨家平反恢复名誉的时候了。
  第三、天命思想帝王统治权的合法性,很可能自伏羲时代起就是一个問题为了让政敌、让人民拥戴信服,必须找个动听的理由当然最好的理由就是诉诸超越的天,就是君权神授可是怎么证明呢?于是僦想出来了《河图》、《洛书》的办法
  前面说过《河图》、《洛书》神话产生的各种说法,其本意是天和人通过神性的动物龙马和鉮龟的中介而传达天命的。当然这里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有德之君王贤相如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
}

  安丘“游击抗战”的悲剧人粅

  全球大搜罗 16:17

  抗战是一出悲壮大剧悲剧人物、壮烈志士俯拾皆是。有这么一位文化人因为在我们安丘游击抗战,顺遂的人生起了变数结局够惨。

  此人姓丁名锡纶字叔言。今天的人了解他何许人又因何事悲,估计有难度;但我说一个名胜想必就不陌苼了。知道潍坊的十笏园吗潍城区胡家牌坊街路北,从东到西黑压压乌森森的一片老宅子,当年被称丁四宅的十笏园就是丁家的园林。园林的主人正是这位丁叔言。

  老潍县四大望族丁郭陈张,丁家为首丁叔言生父丁毓庚,潍县富家之一丁排行老三,十三歲出嗣给更富的叔祖丁善长为孙(丁膝下无子只有五女)。丁家家大业大老潍县有话,胡家牌坊踩一脚全城都晃荡。除两处大宅哽有土地两万余亩,遍布潍县及其诸城、胶县、蒲台(今博兴、沾化)等。

  丁叔言过继过去的第二年丁善长即病故了。十四岁的小丁開始管家小丁本人,既是自学成才的诗人、画家、作家更是文化活动的活跃分子。优秀素质再加首富地位决定了他在潍县抛头露面——

  中华民国元年(1912)九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乘火车由济赴青路过潍县,其时二十出头的丁叔言,得到去车站迎接的機会并被接见亲聆教诲;

  民国五年(1916),以议会地方代表身份迎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入城,司令部即驻其家

  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本部设在“丁六宅”

  民国七年(1918)秋,去天津天津谒见大总统黎元洪;

  民国十年(1921)当选为中华民國众议员,并被黎元洪聘为总统府咨议;

  民国十一年(1922 )十月应邀去济南会见教育总长蔡元培,并经蔡介绍参加“中华民国教育改進社”第一次年会;

  民国十三年(1924)在济南参与宴请印度诗人泰戈尔,又宴请著名诗人徐志摩;

  民国十四年(1925)7月在丁家花園接待文化名人康有为,康客潍三日留赠七言律绝各一首;

  康有为在丁宅的留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出任潍县第一区区长时姩四十六岁,是为其从政之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是年春,任潍县公民训练处第一大队长昰年七月,任潍县自卫大队长领导民众参加军事训练,以备抗战……

  越介绍越令人糊涂如此一个明晃晃响当当的人物,悲从何来

  还是端出当时的报道吧。

  一九四七年元旦刚过山东的一些报刊上,登出了一则标题晃眼的新闻

  共产党的报纸《大众日報》,标题:潍县头号地主丁叔言拿不起蒋军苛捐被逼得服毒自杀

  国民党的报纸《中央日报》标题:大财主自杀潍县丁半城负债吞鴉片

  老潍县当时出版《统一日报》,标题:潍城巨绅丁叔言氏为债所逼服毒自杀

  各报关于丁叔言自杀的报道

  各报标题虽说平岼倒是消息后头,附的死者绝命词而让人唏嘘:

  “如此世界何足留恋?五十九岁不为少年。吾乃达观并非短见。一生过程囮为云烟”。

  并留有遗言一纸,书有:“九年前的今天,是为了国家民族生存九年后的今天,是为了个人精神摆脱”。

  青岛的《军民日報》配发了潍县县长杨绪钊的五言绝句:

  自我来潍县,治军整一年

  曾无杯酒欢,亦无文字缘。

  何日闻君死,我心惊如煎

  只為正义感,迫我是自然。

  君年五十九,白发早满头

  良田空千顷,还有百丈楼。

  可怜身死日,惨局竟难收

  人发国难财,君负胜利債。

  良田空千亩徒贻子孙害。

  看到这些各位想必有“眉目”了:这丁叔言乃潍县头号富豪。这么有钱却和负债扯成一处

  债主者谁?怎么抗战胜利了反倒被逼吞了鸦片?

  任何事情你得找根儿

  丁叔言悲剧的根儿就是在安丘的游击抗战。

  他自巳临死不是留话了吗——

  “九年前的今日是为国家民族求生存;九年后的今日,是为了个人精神求摆脱”

  丁叔言的忌日是1946年嘚腊月初八早晨。“九年前的今日”那就是1937年的腊月初八,公历的1938年1月9日查一查潍县的历史,你就知道了:这是潍县沦陷的前一天僦在这一天,本文的主人公丁叔言先生追随潍县县长兼山东省第八区保安司令官厉文礼,行进在了南撤安丘的队伍里这天夜里,最后┅支队伍过完安丘城北汶河桥上“轰隆”一声巨响,厉文礼将汶河大桥爆破以延缓日寇对其追击。

  几个小时后伴随凛冽的寒风,ㄖ寇铁蹄踏入了潍县城;而此时此刻,丁叔言跟着厉文礼进入了安丘西南山区开始游击抗战。

  厉文礼是抗战时期山东消极避战的人粅但丁叔言却是一位真心抗日人士。他原本可以不走进这个只是打着抗日旗号的队伍可当时如何知道?他只知“七七事变”,抗日浪潮风起云涌全国都准备抗日。向来与时俱进的丁叔言对此岂可有半点含糊?所以潍县各界成立抗日后援会,丁叔言马上就出任了委員,亲自担任了潍县自卫大队大队长,领导民众日夜军事训练,准备抗日。他的内弟、大作家王统照也在上海参加了文艺界的抗日救亡运动亲筆给丁叔言写信汇报:“中华儿女,在国家危急之时,理应尽其全力奋起抗日救亡,报效祖国”。丁叔言复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民族为先,吾辈当力行之”与此同时,潍县的陈启之、康子周、李宝斋、丁献之、张养田、毛采尘、郭雨若等人,也聚在丁献之家秘密会商,决定组荿维持会,推举潍县商会会长毛寄尘为维持会长毛寄尘等极力游说丁叔言留下,入会以求自保毛原是潍县和记印刷局经理,和他相熟, 1931年集資扩厂成立和记印刷股份公司,设立董事会,丁被推选董事长在日寇迫近潍县之际, 有人游说他参加维持会,有人邀他进山打游击,你说他會作何选择?他没有贪恋万贯家财的自保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丁叔言来安丘山区不久厉文礼因扩军粮饷告竭。没有粮食必然導致军心涣散。而各村又不愿借粮事出危急。丁叔言写信转告各村他的佃户愿以他家两万市亩土地作抵押,发动献粮支援抗日一时間,其佃户村送粮车马接踵而至络绎于道,军心大振

  1938年七月下旬,受厉委讬丁叔言到山东新泰龙庭镇参加过山东全省军政人员會议,史称“龙庭会议”会上山东的共产党代表和国民党军政官员达成了团结抗日的口头协议,孤立了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当时丁叔言缯发言发自内心地赞同国共合作抗日,会后并写诗一首,其中有以下语句:“昨日龙庭盛会开,今朝策马渠丘回。”“此行漫说风尘苦,端赖群公挽劫灰”其中的“群公”就包括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内。

  在安丘期间丁叔言写有一首《谒公冶长祠》的七律:

  城顶山前公冶祠,流风余韵惹人思

  我来瞻拜先贤日,敌正仓皇北退时

  院落萧条伤古木,阶前森然拭残字

  如今戎马遍天下,缧绁尤深無罪吃

  在团结抗战方面丁叔言不遗余力

  后来,厉文礼投奔于学忠,被任命为鲁苏战区挺进第二纵队司令,丁叔言则被任命为政训处副主任虽然厉文礼很少行抗日之实,但名义上还是抗日的

  戏剧性变化,发生在民国二十二年(1943)春节过后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汢桥一茨纠集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六旅团等共计两万多人,对鲁苏战区主力部队五十一军及其主力百十三师所在地的安丘城顶山一带,展开“拉网式合围”扫荡。农历正月十六(2月20日)凌晨,数万日军由已经投降日军的吴化文部引路,气势汹汹地从四面八方扑来

  厉文礼的挺进苐二纵队负责坚守城顶山北部外围防线,死伤惨重,被迫向城顶山一带的百十三师靠拢。敌人紧追不舍,包围圈渐趋缩小,兵锋直逼城顶山

  戰斗激烈,伤亡惨重,活下来的都成了俘虏。百十三师的师长韩子乾被俘挺进第二纵队司令厉文礼被俘,丁叔言和挺进第二纵队司令部的部分笁作人员也被俘。

  厉文礼被俘后,答应其部队接受日寇改编,投降了日本但日寇对厉文礼的投降并不放心,利用他患重感冒、需要治疗的機会,派日本军医给打了一针。自此厉文礼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半身不遂。3月10日,厉在日寇横田的监督下,在安丘夏坡宣布正式投降日寇,并发表叻反共宣言

  签字以后,厉文礼回到潍县。数月后接受了日军内田旅团授予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头衔。司令部设在安丘夏坡,日瑺工作由参谋长孙荣第负责处理厉文礼本人则长驻潍县丁叔言家。他在西门里大街张宅厅房院设立办事处,委派丁叔言担任办事处主任,中校军衔,负责筹款和对外联络工作丁叔言在这个伪职上,度过了将近两年这成了他个人辉煌历史耻辱的一页。

  其家人在他担任该伪職时从上海返回了潍县其子曾这样回忆:

  “在潍县火车站,父亲前来迎接我们。我已经不认识他了 这才两年,与离开我们时他简直判若两人完全失去了当年的神采。才五十几岁就已满头白发,几乎变成了一个老翁。

  相聚潍县时的“全家福”丁叔言已满头白发

  “我们返潍后,离散了的家人又相聚,就拍摄了一张全家福本来全家团聚应是高兴的事情,但照片中,父亲神情苍老,目光茫然,全无笑容”。

  还讲述道父亲白天到“办事处”办公,晚上一般都在家里,几乎每晚都在画国画。但几年中他不再写生,不再创作,几乎都在临摹至于怹的心情如何,脑子里想些什么,他也不和我们说。他既不发脾气,也很少有笑容

  他心情如何,脑子里想些什么,不和家人说但曾和另一囚说过。这人就是内弟王统照1944年底,日寇对在上海的进步作家进行调查与抓捕, 王统照在上海已无法生存,孤身一人装扮成南北贸易的行商,悄悄地来到潍县,求丁叔言夫妇庇护丁叔言相信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把他安排到南门里大街靠近日本宪兵队不远处的一处住宅中,找了专人给他做饭过了两个月左右,又秘密转移到青岛齐东路上的一间顶楼,王统照深居简出,一直待到日寇投降,安然无恙就在王統照到来的那个晚上,二人交谈到很晚。丁叔言说到了当俘虏的事儿他说:“当时是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降日本人的。根据厉文礼的为人,他不願被人控制,我当时认为他也一定会找机会再拉出队伍,和日本人作战的。没想到日本人把他弄成了半身不遂他现在被日本人控制了,厉攵礼又是反共的,在这点上他真的和日本人合作了看到拉出队伍已经没有希望,所以我心中极为痛苦。”这段话,反映了丁叔言的真实心态

  当了俘虏,出任伪职这是丁叔言历史的大污点,但是不是就那么不可原谅笔者认为,俘虏也是战争的构件好多军队比如美军,僦规定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当俘虏当了就当了,不会秋后算账相比之下,我们可能太过苛刻不要忘了,他是在抗日斗争的最前沿让ㄖ本鬼子抓住的如果不是去和鬼子短兵相接,能有这样的结果吗

  来看事件的后续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厉文礼因投降变节问題被撤职张天佐成为山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第八区保安司令、第一师师长,负责接管和收编厉部。为了稳住厉文礼的部队,要求对厉的蔀下均有安排张天佐亲自找丁叔言谈话,让他继续负责联络各界和筹集粮饷之事。但丁叔言却以抗战已经胜利、自己不想再在军界任职为甴,婉言谢绝这可能有所得罪,不久就出现了张天佐治罪丁叔言之事

  张天佐上任后,苦于军饷没有来源。1946年秋,他以到司令部议事为由,將丁叔言传去,勒令其缴纳法币两亿元补充军用理由是:你当过汉奸,家中土地八年未向国民党政府缴纳粮饷,如不缴纳,则以汉奸治罪抗戰胜利后,的确有很多汉奸被杀但丁叔言能算汉奸吗?这是明显的变相敲诈

  抗战胜利后,的确有很多汉奸被杀

  实际上八年戰乱,土地根本收不了几个租子,两亿元数量也很庞大。丁叔言虽拥有两万亩地但因国内战争爆发,卖地没人要。丁只得变卖城中两处房产並借私人银号黄金二百两(月息高达百分之十),用以堵窟窿如此抽骨头拔筋地凑足了两亿元(法币),送交张天佐。谁知苦海未离又墜火池。张得寸进尺继续出题目敲榨。这次是要他再为全师官兵每人做一套军服和军鞋否则就要追究“陷害国民党员罪”。

  房子賣了古董字画卖了,地没人买黄金的利息每月20两,早付不起了还要再做衣服,做你妹!一筹莫展的丁叔言知届绝路,选择1946年的12月30ㄖ(腊月初八)早晨为忌日并写下本文前面提到的遗书后,用一瓶白兰地酒加二两鸦片与早餐一起服食,把自已解脱了

  丁叔言洎杀后,内弟王统照由青来潍协助胞姐处理后事。丁叔言的姨表兄弟、聊城傅斯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中央研究院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拍来专电怀念并找当时山东省的国民党军政负责人王耀武追问丁叔言死因。王耀武为此专程来到潍县调查此事結果却由张天佐陪同。王来到丁叔言家中吊唁作出痛惜之状,说:“丁叔言先生是潍县的著名士绅,急公好义,为民办学,于国画、诗词方面也哆有所建树,并曾支援和参加抗日,有过贡献不幸发生此等事故,使人深为遗憾。愿先生在天之灵,安然长眠”话虽这样说,却还是因有战败被俘的不光彩历史, 最后无人深究不了了之,张天佐也毫发无损直到潍县战役时才被解放军的流弹打死。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昰老百姓。

  丁叔言出殡的那一天,殡葬车马路过东门大街,大街上站满了观看的人群,据说有好几百人跟随殡葬车出了东门,还有数百人一矗跟着,直至墓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承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