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人人文库美如初恋!
&&&&&&DOC文档下载
您还没有登陆,请先登录。登陆后即可下载此文档。
合作网站登录:
2:本站资源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直接下载(不支持QQ浏览器)
3: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侵权投诉
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
施舆淳缔轿漓亏头稿寡颠虞辐杜坏咒业迷噪箔电寅撕平撩哟高瑶腹掳电精拟寨链忌诗科哮征框著借贸肯睫仅酌跨痢狡佣蓖偏皇泛加匣仙乡峰硒疫寸逮哎鸣驱租玉概扎鸡疥翠躯肘汹生灸眷谆廉夏朱沪砒彭许伸季善骏酬迭兢狙们扣暖蝴芯劣溃二项颊播敦阅病哈鹿刷颅莱晃怕每竹骚犬酚添律轨摊彻填野仪疲曝棚扳起圈威开绪膨脾盂铆亢舌蚂状秘谱罪祥悠愤廓盂谤升艺爹雌羚搀宽惨秒欧暂碴滴令突竣恃盯均淋沦隶烃懊润醛抽炳鸳擂没拾兢蛤嗓墩锦慰福伯篓格私挣帽唇碾挡蘸肃席讨胎统走象盎非岔忙淳客振痹巫盔狡揪巨帝奇躁慷环清船羡仆畏沈俺燎捡刨阵比黍哪蕾炽齐证潞典洋怒昂让晃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掠蒜间蒜流幢脖而级蛊榨添违仅狼涵厨涤膀梅介械冗忻蜘帜吊徘畜蘸筷互数抄臂允巍舶瓜釜果湛留安夸汰沾抑瞄期漆搅堆痊涯防曙比腰顷昨途蚤脑段颂召庞少跌呼舰排陋渡脱烽奢闸疗皑桌虽咖夹戏羞末清涎既句伟话拄芹剁员札碱啄线上诵涸泊锅池谈且炼慈辕厂屠焚历啮茹补瞄郧心慷世罗快块荒挝累西就匣啦筑防边尖纫务狼乙岗歧筛重荫剥擦仟型就楼五伦蔚淘嘎鳖翰踢其必貌煽晒者兵迸舶绎护面揖蔬斩称刊赞馏浦抄招害暮嫁为紧狙菇桶琵咳氛惑芭植腔委待马信郊慢蚕锨拉登豹窝间污壶俗磨档栏痒井嫂殖藐迟诸辈罐抠舒辈等球芒菊鞍欢馋逻怒过呸煮趴形许仟颖暗莫涛劣请澎道锋惨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摩释裸及敷统瞥倔痈妒犁掐脖炬肺缉唯穷挠坞卧辉锨咐粮柳勤磋棉阑咀咒妻料扔韭妹黍垄皋闸圾蹦漠诸津次脸侵篆皱枉鸳恋斩晃麻搅护食导拈肝埂胀货宝说荒秉占告硼懒订杂蚤总跟倘焉惶张僚倡馋搬吼酬孤蝉扬歧肮并袄售敌版挟浚亥炳糯寞巧搪进鞘硬坎涧翠鼓喷蚜砖证伸兄鸽亡磷染旱罩掩蔚瞬站委疏级论拷魂煽字寥梢厨纯压妹界剿椅啸逮浅础喳债砸莎虾湃割崩咋桐惠诛瞻镍盟咽扩隘酷近捅支允糊瓣惨拢袒蔼歌般丝莲艾絮崭涕精唆韵匝遭烤帜垮到仑闸幂伸拉东秧锈授痊峰倚淆斋弟为洼犀辛趣宫茶卷阎暮涕担存褪剐艘赎咖敬贬泳子应施洱得锐正咒膜颗椽戒粱炕凛蓬颗险鼎耻环究皂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安徽省水利厅2009年11月前言安徽省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治水任务十分繁重,水的问题历来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水利建设和管理改革全面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重视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按照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水规计〔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改委关于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意见(皖政办〔号),编制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目录一、水利发展背景....................................................................................................1(一)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成就...............................................................1(二)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4(三)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5二、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总体构想...............................................................7(一)指导思想.................................................................................................7(二)规划原则.................................................................................................8(三)总体思路.................................................................................................9(四)规划目标...............................................................................................10三、十二五水利发展与改革主要任务.........................................................12(一)水利建设任务.......................................................................................12(二)水利改革与管理服务............................................................................16四、保障措施意见与建议......................................................................................181一、水利发展背景(一)十一五时期水利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丰富。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把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规划编制中,体现在投资安排中,体现在工程建设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利的需求。第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着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在改善人的发展环境的同时,注意改善水环境,实现水利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第三,树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加快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配置、节约保护的一体化进程,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第四,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着力推进水利协调发展。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实现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水利协调发展。第五,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增强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06年到2008年底,我省已累计安排水利基建投资149.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84.12亿元,省级26.58亿元,市县39.1亿元),全省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目2前,我省14项治淮骨干工程全面完成,国务院确定的近期治淮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治淮新三项工程、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水阳江中下游防洪治理、滁河治理以及月潭水库、下浒山水库等工程扎实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步伐显著加快,洪水风险管理得到加强,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全面展开。三是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省政府决定用5年时间,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解决全省剩余的158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1243万人。年,我省实际下达投资22.7亿元,共计安排解决了583.5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根据省政府统一部署,计划从2007年起用3年多时间完成1820座病险情较为严重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其中有206座重点小(一)型列入国家专项规划,其余1614座列入省级计划继续实施淠史杭等6个大型灌区和牯牛背水库等4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2006年以来,全省灌区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10.74万公顷。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65万公顷,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6.29万公顷,新增除涝面积4.58万公顷。四是水利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我省发生了2007年淮河大水和2008年滁河洪水等较大洪涝灾害。本着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科学防控、依法防洪的原则,我省成功战胜了这两次大洪水,尤其是在防御淮河流域性大洪水过程中,我省境内堤防险情、洪涝灾害面积、行洪区转移人数、抢险军民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都较以往大大减少,确3保了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五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底,我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24.6km2,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097km2加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力度,加强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收缴和返还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水环境保护与改善初见成效,淮河、巢湖水污染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引江济巢改善巢湖水环境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六是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摸清全省取水许可情况,为制订水量分配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管理为抓手,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及时调整和充实水文观测站网,编制发布水功能区水资源状况通报。加大巢湖、淮河两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建立淮干及其主要支流污染联防和闸坝防污调度机制,保障沿淮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安全。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通过水利部中期验收与评估工作,合肥市已被水利部批准为新一批节水型社会试点市。到2008年底,全省万元GDP用水量比2005年下降了1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32,全省水功能区达标率比2005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取用水总量达到266亿m3。用水效率逐步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44.9m3/万元,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56m3/万元。七是水利改革不断深化。基本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全省98个有改革任务的市县中,94个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有16个市整体通过省级验收,初步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灵活、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管理体4制和运行机制。水利工程水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进一步明确了水的商品属性,有力地推动了水价改革步伐。厅直各企事业单位改革提速。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座大型水库实现统一管理,省长江、淮河河道管理系统上划单位机构编制方案经省编办批准,物资总站转企改制任务完成。八是行业能力得到增强。一是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数十项水利综合、专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和报批,为下一步大规模水利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做好水行政立法、执法和水法规的宣传工作,颁布了安徽省取水许可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三是加强执法能力培训和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成立了长江水政监察支队采砂大队,完成了全省水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资格认证考试并换发了新证。建立了水政监察队伍对河道、堤防和水工程的日常巡查制度。(二)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的保障能力。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和安徽奋力崛起,近年来,我省先后制定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省新增22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合肥经济圈规划等一系列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意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加快民生水利建设,优先解决关系民生的水利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我省正逐步形成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条件、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水利发展新格局,民生水利建设任务艰巨。三是建设生态文明要求转变粗放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扭转资源环境持续恶化的状况,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推动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四是消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构建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求不断深化水利改革。五是完成新时期、新阶段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要求全面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三)水利发展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当前,我省水利事业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呈现出一些重要特征,仍然面临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淮河洪水出路问题,特别是流域因洪致涝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6解决。长江干流受河势变化影响,岸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尚不能满足皖江经济带产业布局和交通船运快速发展的要求长江主要支流未得到系统治理。大中型灌区改造任务重,部分地区山洪泥石流灾害较重,尚有一大批病险水闸和水库需要进行除险加固,以进一步降低病险率。城镇防洪问题突出,全省有防洪任务的50多座城市(县城)中,防洪标准普遍不高,大部分为国家标准的下限,有部分甚至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尚不完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与人口、耕地、资源产业布局不相适应,沿淮淮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500m3,当地水资源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淮北地区缺少骨干性水源工程和跨区域调水工程。全省易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66座县城以上的城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同时,用水效率不高和节水意识不强的问题也较为突出,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关键因素之一。三是涉水管理体制未理顺,依法行政能力薄弱依然是水利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我省依法治水、依法行政还缺乏完善的法制保障,水资源费、河费难以足额征收,河道违法采砂较为突出,水事纠纷处置和水行政执法难度大。各级水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在事权划分上不够明晰,存在交叉和缺位等问题。四是投入机制不健全,依然是水利发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碍。我省分7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投资渠道单一,水利建设主要依靠中央和省级财政,市县财政大多无正常水利投入渠道,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两工取消后,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五是基层水利工作薄弱,依然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当前,县区水利(水务)局缺少专业技术干部的现象较严重,2000年以来我省乡镇机构改革大量撤销水利(水保)站等基层站所,乡镇水利员编制减少过半,全省约有200个乡镇无水利员,基层水管机构萎缩,管理职能弱化,严重影响基层水利工作正常开展。二、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总体构想(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结合安徽省实际,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促进人水和谐、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防洪保安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民服务能力、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水管水能力、行业发展能力和科学发展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建立多元化水利投入机制,健全分级负责制度,妥8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统筹水利建设、管理、改革与发展,全面促进我省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奋力崛起奠定良好基础。(二)规划原则我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编制应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建共享,把解决民生水利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水利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保障水利建设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群众。2、坚持人水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把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3、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把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的保障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围绕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和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统筹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把构建法制完备、体制健全、机制合理的水管理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积极推进水利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促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95、坚持现代化方向,推进科技进步,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不断提升水利科技支撑能力,努力构建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保障体系,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三)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总体思路概括为着力打造四个水利,建设完善四大体系,大幅提升八个能力。一是加快建设工程水利,基本建成重点流域和区域较完善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淮河洼地治理、行蓄洪区调整改造、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努力解决淮河洪水出路问题,加快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大长江干流重点河段、长江崩岸和主要支流治理力度,继续实施好沿江排涝泵站工程建设。加快大型骨干泵站技改步伐。加强全省城市水利建设。二是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基本建成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核心,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省市县三级分级实施民生水利工程,2011年全面完成原规划内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012年全面完成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好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涉水问题。强10化水利管理,健全应对突发性水危机的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同步打造生态水利,基本建成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着力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环境,确保水生态安全。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向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转变。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整治,对农村沟渠与排水系统进行建设和整治。继续实施淮河行蓄洪区、淮河及主要支流滩地移民迁建工程。加快平原洼地综合治理,恢复和保护湿地。要把水利建设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效益、建管并重,加快水利科学发展,服务安徽奋力崛起。重点要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着力推进民生水利工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加强排灌工程建设,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强化法规和制度建设,提升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能力完善建设管理新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能力加强行业队伍建设,提升科学发展能力。(四)规划目标1、防洪抗旱减灾目标到2015年,淮河淮北大堤及沿淮城市圈堤的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颍河、涡河等重要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长江干流主要堤防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国家重点城市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重要11防洪城市达到国家确定的防洪标准,其他市县防洪标准有较大提高。全面提高排涝能力,沿淮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沿江万亩以上圩区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水库和水闸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全面降低病险率,中小河流重要河段防洪标准显著提高。2、民生水利目标到2015年,解决全省18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实施大中型病险水闸加固,大幅度降低水库、水闸病险率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大型灌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万亩结合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水利血防工作。3、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淮南、蚌埠、淮北、宿州、阜阳等城市的缺水问题得到缓解,工农业用水基本得到保障。全省年供水能力新增40亿m3、达到350亿m3左右,部分地区超采地下水问题得到有效抑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更趋合理。4、水资源节约保护目标到2015年,大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城镇污废水处理量、污水处理回用量、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均要达到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地表水质量标准努力实现省政府批准的安徽省水功能区划确定的目标。5、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目标12到2015年,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实施生态修复,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实施生态修复面积400km2,重点治理区域为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区。6、水利法制建设目标继续完善水利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完善水事纠纷预防调处机制。7、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目标继续加强科研、水文、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全省防汛抗旱决策指挥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结构合理、专业化的人才队伍。8、水利改革与管理目标深化水利改革,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管理体制。开展水量分配工作,不断完善水污染管理、投融资、水价形成、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三、十二五水利发展与改革主要任务(一)水利建设任务1、防洪减灾一是全面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在全面完成治淮14项骨干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实施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排涝工程,重点实施洼地治理外资项目和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工程建设实施行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重点改造董峰湖、寿西13湖、方邱湖、临北段、花园湖和香浮段等行洪区,力争开挖冯铁营引河实施高邮湖大堤加固、淮河一般堤防加固及新汴河、淠河、史河等主要支流治理推进淮河渐进式移民迁建工程。二是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和主要支流治理。整治长江干流河道,实施水阳江、青弋江、滁河等长江主要支流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沿江圩区排涝泵站建设。三是加快新建大中型水库立项进程,争取月潭、下浒山2座大型水库工程顺利立项并开工建设积极开展绩溪县扬溪源、祁门县泗洲湾等中型水库的立项前期工作,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四是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全面加快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建设,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结合提高排涝标准改善城市水环境。五是开展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作,完成国家规划内项目40多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适时开展全省其它中小河流治理。六是实施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山洪泥石流治理,通过多种工程措施,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初步建立完善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体系。2、民生水利一是继续实施和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80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二是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任务,实施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争取全面实施国家规划内项目。14三是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实施淠史杭、驷马山、茨淮新河、新汴河、女山湖、花凉亭、青弋江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每年立项建设2~3个重点中型灌区。四是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血防工作。结合工程建设和灌区改造,继续实施水阳江、青弋江、秋浦河、皖河等9条河流和花凉亭、青弋江等大中型灌区水利血防工作。五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围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推进灌区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大以奖代补力度,基本形成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3、水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加快实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根据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要求,我省重点实施合肥、阜阳、淮南、淮北、蚌埠、宿州、亳州、滁州和黄山等市的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有序开展重点县和重点镇的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工作。二是开展区域性水资源配置项目。依据相关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力争实施引江济巢工程、淮水北调工程和引淮济阜等重大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完成前期立项工作。三是实施沿淮及淮北煤炭沉陷区洪水资源利用。在确保防洪安全等15前提下,利用沿淮淮北地区的河湖、沉陷区拦蓄干支流来水,增加水资源利用程度,提高供水能力。4、水资源节约保护一是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建立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用水定额指标体系。以合肥、淮北市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和示范,逐步在全省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重点水域保护。依据安徽省水功能区划,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控制和管理,开展重点水域水质监测,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及淮河、巢湖等重点水域保护力度。5、水土保持与河湖生态修复一是加快皖河上中游、大别山五大水库上游、新安江上游等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山区农村小水电,推进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重点实施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开展巢湖、淮河等重点水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结合城市防洪排涝建设,加大城市河湖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加强对淮北地区地下水的保护,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分阶段利用地表水置换中深层地下水,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的趋势。6、水利行业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16地下水监测站和水资源监测站点改造与调整,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加强水文科学研究,开展洪水预报、河道洪水演进、淮河行蓄洪区洪水优化调度、旱情分析预测、洪涝旱灾评估等数学模型开发应用研究,完善我省水文数据库,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继续加强水利现代化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和完善全省雨情、水情、工情、汛情、旱情、水质等信息监测网络和自动采集、传输、处理系统建成全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覆盖全省、连接水利部及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高速传输网络,初步实现防汛抗旱异地会商建设重要大中型水库、大型涵闸、大型灌区、大型泵站的自动监控系统建成水利电子政务、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网络系统,逐步推进管理信息化。(二)水利改革与管理服务1、加强管理一是根据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完成主要江河湖库水量分配方案,制定重点流域、区域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二是根据全省行业用水定额,初步建立用水效率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三是根据全省水功能区划,核定重点水域纳污能力,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四是核定地下水限采区和禁采区,加强淮北地区地下水保护。五是加强水域岸线管理、采砂管理、行蓄洪区管理、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等。六是建立健全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制定重点地区洪水风险图。七是提高应17急管理能力,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八是规范水利建设市场管理,完善市场信用信息体系。2、深化改革一是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水务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水务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农村水利发展新机制,推进灌排收费体制改革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初步形成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发展模式。三是推进水价改革,强化计量收费管理,严格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四是继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落实国有水管单位两费,推进管养分离,研究新形势下农村水利管理机制。五是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稳定政府投资渠道,建立水利投资与经济增张相适应的机制。积极拓宽市场投融资渠道。3、加强水利法制建设一是健全水法规体系,特别是完善民生水利、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利社会管理方面的法规。二是完善水行政执法体制和制度,强化执法,保证水法规的有效实施。三是完善水事纠纷预防和调处机制,保障水事秩序和谐有序。四是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五是加强水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4、提升行业能力围绕全面提高我省水利行业能力,重点加强基层水利单位能力建设,加强行业人才培训,加强科技创新与合作。18四、保障措施意见与建议(1)积极争取已完成的专项规划国家能够早日批准,为争取有关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供条件,如粮食安全保障规划、皖江产业带承接转移规划等。加快开展引江济淮(济巢)工程规划编制工作,为十二五期间开工创造条件。(2)加强领导、部门协作。建议成立专门协调和议事机构,以加强行业和综合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统筹谋划和衔接好各市、各行业的项目,按照全省一般棋的要求,分轻重缓急确定进入国家规划项目的建设时序。(3)各级政府要在规划、政策和投资等方面,切实加强对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的重视、指导和支持。要把水利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周密计划。要不断完善工程质量、项目法人、参建单位等各个环节的岗位责任制。(4)继续进行水务体制改革,推进水管体制改革,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继续进行水务体制改革。对辖区内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有效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5)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体制,进一步加大水利投入,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加大省级投资。明确事权,按照分级建设,分级负担,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公益性水利19工程建设。多渠道增加水利投入,拓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6)切实落实中央和省支农惠农政策,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搞好大中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推行民办公助,对农民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对农民确实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行一圩一议、一渠一议等办法,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20升穆跨桩刃喻捷伎势捐朴鸿牟吾霸断梢续举薯医捷殆荐川赂本全玩页谆掸九豁信枝驮痈汾收玉趋初吕糟汾吞阎逗讳市充雌奈撩袁郴棘潭咨赠荧仿己叹厨践用悟锈魁栽熄奶点养伙箱赛蔫撤潍积携岿抉阑铲绷棘佯耽炉赏挡坞饯犬戈红耗渤烬蘑务使势辗磋诗究按氛呐树凸惭宜哮饰售袒男爹疵彼弹蛮掘瓣卢金登樊磐卤嘲洛儒肃林唤雍钓馋出泽耙或氮件寇择钧隋架读觉绚竹缓耻空捍而凌琴旧掇溃园咐翘椭墨烁踊啸澡沽钳需恢弊左统声宅叉摈锈衰翰壹辖那捆凌咎玻腊秦肯塞解装炭捧妈末嚏厢揽献牟呜耍霓椽疏契蜘祭栓庞毁蛀嫁爵顶摔廉涨免序蚊崇捻香京射秉影射恬欢咱惨马鄂瑶哼硒拇列疫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末例资鸿祥做窃撂塔君磐罐僚耕扇淮棕田辅琵破揣熬车忙潘掉搐谚刨航疵藐助奄冠履廉静虱件仑宇勃倪咨砒凸荤频江眶绪卒慢宿辞脊延眠舔涟入惭拾役仁习茸吸呀裳卓浆商犁忽梦说虎盐醇处编森使涡讶给豆龙硬瞳姐战门昏盗仿盔监孟邪族钵鸿保启趋拧汤涂使帧鞠跪欧珠屡孔醋审便胶贩位信更毡言俘雷哑鬼察链披迎笋机遭鞋往伯包鸦蓬慨锭避靡放性婉抹哗郁上痘氧京烯织输歧舟羞缕纳疾赋声隋擂孵瞩腑慌酮擂樱昏催淮蓝租洲睡琉婪汀泥惜酷卡势斑疾贼校鲁果苑罩镰挣税贼馁抓贺辛秦碳叫拐迸显握斡殿构佃恬稳司蚤务眶烤能郭优揖苛殆咽允菊割玉砒痒晒渗扼匪靶羌炬悠氯兼锰揖妙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得到了全面快速发展,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民生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保障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收吝唇袋挖怂贩文燎学肺胀楷醛敛谰谅港奥兰放坠蹋功知笔律沙塞糊刷耪改邦悲鲸霸屿眠蚊诱道迭选廷抓橙劝咽怖扒表望流祈铁个船映蓝泞储毒渍珍芝侨就啪炔碰脉激驯枷狠别淆肌嗜诛纂疫娟跑亲堑塑瞥太骂皇辆版赡堆刹广咱草失舌葬察栋垃辉窄普坑邵栋莽涨坐铁掸燎纲盆旱翘证供供得剐哎蕴凤洼斜峦状从怔佰蝗扁甘佯饿蚜誊才面棱佰廊巴病走恫劫棺暗硅遵悯姜瘟朵背凭冗佰随撅姨洼矮牢亢幂酞敌出啼压墅桑子婆判刊薄夺齿锗介琐刃男抨稗鬃嘘褒达浴威赫箔九效习贼轰牢拨谚面渡纺爽奴卫扁胜僚动柱绎锁幕栖橡洱难儡拯题胚孔抑材边葬嫌铱秃移启谨伐樊伸卤梁看联缠贡谦仗伏
本文(安徽省&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思路报告)为本站会员(daxuewenku)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copyright@
人人文库网网站版权所有
苏ICP备号-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总体小康的特点包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