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诗经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国家管理的影响有哪些?

浅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特征
浅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特征&&&&
&&&&&&&&&&&心研一班一组&周医斌
&&&&&摘要: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有许多观点已经形成了指导后世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的实用理念,诸如“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和为贵”等,本文以此五点作为古代管理思想的显著特征进行了解释和阐述,以供现代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管理思想&特征&人本&德先&中庸&无为&&贵和
诸子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产生了大量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实用的指导理论,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管理思想,对当今各个行业的管理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管理思想概括起来说大致有几个特征,即“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和为贵”。
一、以人为本
早在二千年前齐国的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大到治国治天下,小到治企治家,都应该把人放在首位。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视人为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不仅为了企业的发展要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要在政策和制度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比如英国曾经有块地在动迁重建的过程中开发商为了一户无法克服困难的家庭而更改了图纸,该区域建成后原来人家的小房子在高楼大厦中显得极不协调,但政府和开发商却以此为傲,成了国内外叹服的尊重人权、以人为本的典范。这一点中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也不允许强拆强建了,就是充分考虑到人甚至人心的因素,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心民心向背的确关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兴衰。
&具体甚至严格的意义上说来,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在企业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要求人员的素质和贡献,也要考虑到对人才的持续发展和生涯规划有一个全面的统筹设计,让人才真正安心的在本职岗位上工作奉献。所以做好以人为本的管理可以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双赢,甚至是促进社会职业安全稳定的三赢。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全国全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把“以人为本”放到了更高层次的执政理念上了,有利于中国这个“大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二、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也是我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很明显的特征之一,曾有古人言“为政以德,修己安民”。德才兼备而以德为首历来是选拔任用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则。如果说才能是外在是骨干,那么德就是内在是灵魂。一个人最终能否成功、能成功到多久不仅仅取决于才能,更主要的取决于德,这就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俯拾皆是。希特勒可谓有绝顶的军事领导才干,但灵魂和指导思想出了问题,不仅自己最终身败名裂,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蒙牛乳业的董事长牛根生就曾说过,“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就充分说明了“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如果用树来比喻德和才的关系,那么德就是树根,而才就是树干和枝叶,树无根不能活,根不固则干不能久立。淮南子曾说“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所以不能本末倒置,管理人才选用人才尤其如此。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启用德行不足的人会带来很大很重的成本和代价,目前贪污腐败的官员携款逃向国外已经给识才用才敲响了警钟。同时也说明在平素对人才的道德教育和考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否则长此以往国库空虚、国将不国将并非骇人耸闻。
&&&&&&&&&&&&&&&&&&&&&&&&&&&&&&&&&
&&&三、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亦即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方法。“中庸之为德也”是孔子在德行上的要求,反对行为上走极端。孔子还说“过犹不及”,主张“中行”。朱熹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者,天下之定理,平常也。在古希腊哲学中,毕达哥拉斯把现存事物看做是与对方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均衡”,亚里士多德则把中庸和节制相联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中庸之道体现在管理上,就是正确掌握事物发展的度,其基本精神是通过折中调和的手段,达到消融管理矛盾、避免管理冲突、稳定管理秩序的目的,以实现管理的和谐发展。儒家强调以德治国,法家强调依法治国,在管理中要体现和谐,在和谐中实现有效的管理,把儒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到一起即贯彻法家思想实行制度化管理;运用儒家思想进行人性化管理,即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四、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和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同时“上无为而下有为”是道家和法家共有的观点。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由道化生,道的基本规律是自然而然,所以人类应该仿效大道,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而具体的研发生产销售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依据无为而治的理念,要求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应通过约束自己的行为,放开对管理对象的束缚,充分调动管理对象的积极性,减少对管理对象的人为干涉,并给予充分理解支持,充分给予下属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创造创新。海尔总裁张瑞敏十分重视无为而治,他认为企业文化的力量是无形的,有生于无,即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管理源于无形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做好了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了。
&&&五、以和为贵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儒家管理文化十分重视“和”,提出“中和”的概念:“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的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和合文化是中国人的思想精髓。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管理思想和行为。现代企业人际关系管理很复杂,对企业与企业之间、劳方与资方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关系到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和为贵,忍为高”,“和”就成为了调节这些复杂关系的良方。只有做到“人和”
才能做到“事和”,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松下幸之助十分重视“和”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他说“事业成功,首在人和”,“一群人在一起做事情,最重要的是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正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深刻的领会和把握并能应用在自己的企业管理中才造就了松下的“经营之神”。
&&&&&&总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中庸之道、无为而治、以和为贵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五个显著特征。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国家和民族重视人本民本、重视德治而后法治、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尊重自然规律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中可见一斑。治大国若烹小鲜,现在国家也在提倡“人本、和谐”,深刻学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的精髓,切实应用到国家、企业、社团和家庭的管理中去,则中华民族一定会早日复兴,国家会更加富强,人民会更加幸福,社会会更加进步,世界会更加和平。
&&&&&&&&&&&&参考文献:1.《管理心理学》课件&周铁民&&&&沈阳师范大学
&&&&&&&&&&&&&&&&&&&&&&2.《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张一驰&&北京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互联网百度文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中山思想与当今中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