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和支柱
从人格心理层面、专业技术层面、职业精神层面、价值情怀层面深刻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揭示工匠精神和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从顶层设计、文化育人、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方面在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的设想。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s of craftsmen’s spirit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psychology,professional skills,occupational spirit and values. It also reveals the inner connections between craftsmen’s spiri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he schem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en’s spirit at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top-down design,cultivation,specialty establishment,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苏州市职业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苏州,215104
年,卷(期):
Keywords: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
——友情链接——“工匠精神”为何如此火爆?全因职业教育七宗“最”
今年两会,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在《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中,工匠精神与“洪荒之力”“供给侧”“蓝瘦,香菇”等一起入选。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工匠精神这一略带“扑克脸”的词语为何会红遍2016?培育工匠精神什么最重要?今年两会,工匠精神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而在《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中,工匠精神与“洪荒之力”“供给侧”“蓝瘦,香菇”等一起入选。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时代,工匠精神这一略带“扑克脸”的词语为何会红遍2016?在工人日报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网友自认为了解工匠精神,而且工匠精神对工作来说很重要。在近千人的投票中,54%的网友表示自己“非常了解”工匠精神;46%的网友表示“不太了解”。对于带热工匠精神的标志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54%的网友表示“印象深刻,代表了一种工匠精神”;37%的网友表示“没看过”;仅有9%的网友表示“感触不深”。工匠精神应包括哪些内涵?“精益求精”这一选项投票高居榜首;剩下的依次是:严谨细致、技艺高超、耐心专注、爱岗敬业、不断创新、不断重复和其他。有一门手艺对找工作来说重不重要?84%的网友表示“非常重要”;9%的网友表示“说不清楚”;7%的网友表示“不重要”。培育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网友投票最多的是“社会形成风气”;剩下的依次是:制度进行保障、政府大力倡导、企业形成规范、职校加强教育、媒体加大宣传。对于工匠精神,不少网友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网友“这世界就这样”表示:“我理解的工匠精神与工匠没什么直接关系,这是一个所有行业所有工种都应该有的精神——老师琢磨好每一堂课、‘码农’码好每一条代码、服务人员做好服务、甚至学生做好每一道题……工匠精神是一种适用于全民的精神。”不少网友都认为工业强国,培育工匠精神很重要。但具体到实施中,职业院校该怎样培育工匠精神?网友投票最多的选项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其次是“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和“落实到校企合作中”;再次是“加强思政课教育”;也有一部分网友选择“其他”。企业又该如何培育员工的工匠精神?网友选择最多的是“给技能人才良好的薪资待遇”;剩下的依次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让技能人才有良好的晋升通道、关心技能人才的生活、举办各类技能大赛、加强对职工的培训。提高工人待遇成为不少网友共同的呼声。网友“心寒”表示:“高级技术值钱了,工资自然会高。”另外一位网友则表示:“中国要提倡工匠精神,要让广大工人阶级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就必须提高工人的工资及福利待遇。”2016,培育工匠精神这一年5月11日,在天津举行的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就业洽谈会上,有企业开出万元月薪招揽技能高手。无独有偶,11月,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2017届毕业生校园供需见面会上,一些企业给出10万元年薪争抢物流人才。曾被认为“低人一等”的职校生,如今愈发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今年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到,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0%。回顾即将过去的2016年,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职业教育与助力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都在发生着与职校生就业率走高相一致的变化。职业教育,“半壁江山”2015年,该校计划招生1100人,实际招生1200多人;2016年,计划招生1600人,实际招生1900多人。因为高就业率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生的热捧。湖南商业技术学院并非个例。据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的统计数据,今年,该校除单招、技能高考,在湖北录取普通文理考生3350人,超过本科线的就有2939人,占到88%。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意识到,上职校不是升学失败的无奈退路,而是出于自身特点的主动选择。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锋,就是其中之一。今年高考,他考了521分,超过湖北理科一本线9分。“我的专业是武职的王牌专业,我觉得高职高专也挺好的。”陈锋说,与其为了一个本科文凭去学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专业,不如在高职选择有特色的专业,踏踏实实学本事。学好本事,就会有好出路。职校不仅就业率连年居高不下,就业质量也在稳步提升。2015年,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达77.6%、满意度达84.1%。据麦可思发布的《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月收入连续5年增长。以2012届为例,毕业半年时月收入为2731元,毕业三年为5020元,增长83.8%,增速明显高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水平。招生爆满,就业向好,这两个现象的背后是职业教育占据教育的半壁江山。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15万所,当年招生604.22万人、在校生1674.21万人。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1341所,招生数348万,毕业生数322万,在校生数1048万,占到高等教育的41.2%,全年为社会提供技术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不仅如此,职业教育在保障教育公平、服务社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发挥着“能顶半边天”的作用:在我国,每年平均有280万个家庭通过高职实现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30多万技术技能人才;据测算,2013届高职自主创业毕业生创造了92.3万个就业岗位,2015届高职毕业生规模、自主创业比例均有所增加,拉动就业的作用可能会更为明显。职教改革,步伐不停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当周明亮一丝不苟地完成从机械装备、电器连接、参数设置到调试编程等一系列任务时,这位来自河南高职的男生脸上流露的专注和严谨,让人们看到当下社会热议的工匠精神已在年轻一代身上落地生根。职业教育,或许无法直接教出大国工匠,但它是把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传承给每个学生的“主战场”。而工匠精神传承最后的落脚点是教育质量。在过去一年,朝着“更加突出的位置”,职教质量不断提升,职教改革的步伐始终不停。为了让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职业教育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对接。以高职为例,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介绍,2015年修订的高职专业目录中共有748个专业,其中一、二、三产相关专业数比例为6.8:39.4:53.8,与当前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基本吻合。2016年,教育部又增补了电子竞技、机场电工技术等13个高职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为了推进学生实习实践,职业教育集团办学快速推进,目前全国已建成10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60%以上的职业学校、近3万家企业;全面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部署165家单位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启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印发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破解阻碍校企合作的藩篱。为了让学生学到真正的技能,国家建立职业学校质量报告制度、中职就业报告制度、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制订《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规划(年)》,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出台《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年)的意见》,提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机会;每年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技能人才,迎来春天“当工人没什么不好啊。”在江苏太仓的一家德资企业里,被问及为何选择当工人时,17岁的陈秀雯说,她从小动手能力就强,尽管初中毕业考上了高中,但想早点学技术,就读了太仓中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技术工人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职业生涯发展空间有限,工作苦、脏、累等因素的存在,一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就会说,“好好读书,以后念不好书,就让你去当工人”。如今,越来越多像陈秀雯一样的年轻人主动选择当工人。这个变化的背后,是工人的“收入很体面、上升有奔头”,是“工人的春天来了”。“技能人才是企业的宝。” 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给予技能人才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培训和更完善的成长通道: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的首席技能专家年薪高达40万元;在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工人不仅可以通过技能职称晋升,还可以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拿奖当“大师”……此外,企业还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从源头为自己培养技能人才。据麦可思今年发布的《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显示,超过85%的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增强了优秀兼职教师的供给;超过70%的企业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有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发放学生实习津贴和师傅带教津贴等。不仅是企业,各地政府部门对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也都显著提高:黑龙江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内蒙古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改革人才评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建立突破身份、学历、资历限制,让技能人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获得科学评价并得到合理使用的制度。这意味着,我国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断完善。在各项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高技能人才的能量正在被释放。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可以说,在全社会倡导“工匠精神”的当下,在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面前,职业教育正在昂首向前,技能人才正在迎来春天。
点击查看余下全文
原创文章, 作者:元芳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还不够?如果您关注教育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动态发展,善于发现业内具备创新与机遇的公司和产品,亦或是能对行业政策及市场变化进行深入解读,那就快给我们投稿吧,投稿邮箱是:,您的来稿或许就会影响教育未来!”
合作伙伴||||||北京决胜网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30407号京公网安备21号 Copyright (C) 2017 决胜网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 > 理论研究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
发布时间:日
& 访问量:9591 &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 &&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当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对“工匠精神”认识普遍的庸俗化、表浅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原因很多,关键是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缺乏理论上的拓展,缺乏理性的提升。&&&&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实际上,“工匠精神”应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把握。&&&&第一个层次,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是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熏陶,训练、培育出来的一种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是在整个专门、专业活动中掌握技能、技艺和技术的人才,要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称之为工匠,一般的小手作、一般的简单熟练工,不能称之为工匠。也正因为这样,工匠一定是与工业文明的发展、熏陶和浸润联系在一起的。&&&&第二个层次,了解工匠的精神境界。工匠的精神境界有着独特的界定。一般来说,跟工匠匹配的精神,首先,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其次,应该具备强烈的专业追求,把这种不懈的追求,贯穿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作人生的一个目标;再其次,应该具备坚定的专业操守,为了自己的专业坚持,舍得放弃诱惑,坚持企业忠诚,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寄托在对专业的奉献上,这才是工匠具有的一种精神。&&&&第三个层次,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去看待“工匠精神”这一整体的概念和确切的内涵。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三者的统一。只有从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这三个特征来把握“工匠精神”,才能够对“工匠精神”有一种源于职业教育,又高于职业教育;源于工业文明,又进入后工业文明;源于教育,又跳出教育去看待的一种教育的理想境界和形而上的追求。&&&&“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对“工匠精神”要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和理解,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会对职业教育产生极大的误导。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其次,他们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最终的社会人文关怀。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工匠精神”价值何在&&&&“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显而易见。&&&&第一,它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精神成果。这是对该成果的一种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具体化理解。只有从这个角度去把握,我们对工业文明的精神成果才能够有正确的认识,而我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就有了一个与世界文明接轨的桥梁和纽带。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职业教育在本质上,就应该以这种精神成果,作为自己的价值根本和导向。&&&&第二,它是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标杆。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够为职业教育树立一个志存高远的工作标杆,使得职业教育免于陷入培育、生产“机器人”的尴尬地位,才能走出终极教育、次等教育的认识误区。而且,职业教育确立这样的标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本质性的改造,即:让它不仅见技术、见技能,也能见人的素质素养,见人的全面持续发展。&&&&第三,它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只有这样去理解“工匠精神”,才能既将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又使职业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选择。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体到职业教育,要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精神内涵,有独特的灵魂。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就必须要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并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灌注丰富的思想内容,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真正的人文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给职业教育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和亮点。所谓职业教育要培养“德艺双馨”的人才,它的“德”,就应该包含着“工匠精神”。&&&&第四,它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这样理解“工匠精神”,并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必然会给职业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能、技艺和技术,而不见精神,这条路走不下去。因此,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在专业课程教材的建设上,在教育方法的创新上有一系列的变革,从而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极强的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经常听到企业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时,会更重视“德”,这实际上表明了人才的生命力之所在。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以及对它的适应与培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第五,它是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将“工匠精神”的正确理解引入职业教育,并向社会广泛宣传,对于改变职业教育的形象,对于调整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社会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及向社会宣传的意义和价值,它能够跟劳动、技能和创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这五个方面来说,必须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把它作为全新的工作指导思想。&&&&“工匠精神”如何培育&&&&第一,职业院校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摒弃普通教育目标的制约,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从而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想武器,奠定现实基础。&&&&第二,职业院校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那就必须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理性教育的内容。通过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学习,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必要的技术理性培育和引导,使得职业院校整个教学过程包含良好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学生能力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第三,职业院校在产教融合的落实上,必须利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第四,职业院校在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中,要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抓手和载体,给学生、教师一个密切互动、共同成长的机制,只有这样,精神培养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机而又有效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我们经常以为技能的培育是学生的事,精神的培育也是学生的事,殊不知,精神的培育离开了师生的共同成长,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所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是一次全新的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创新的挑战。&&&&第五,职业院校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一方面在院校构建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以这种文化软实力向全社会推送“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显然,只有弘扬“工匠精神”,才能真正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才能有职业教育文化软实力生存的社会基础。因此,所有职业院校必须提高社会责任感,在自身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重点,将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和意义,向整个社会宣传。&&&&(作者:李小鲁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第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