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发明漂白粉的科学家是谁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
化学武器仓库,让我们珍爱和平
销毁化学武器
禁化武组织:叙利亚提交加快移除化学武器进程计划
美军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销毁的三大步骤
化学武器防护
化学武器结构
化学武器的受害者
化学武器标志
化学武器为何如此可怕???
二战期间的化学战斗
各国消除化学武器进程
很有寓意的化学武器图片
化学武器沙林到底有多“毒”
最主要的速杀性毒剂之一&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药沙林是一种常用的军用毒剂,无色,易流动,有微弱水果香味。由于沸点低,挥发度较大,比较容易蒸发,使用后主要造成空气染毒。沙林虽然不是杀伤力最强的毒剂,但是因能在较短时间内具备较强的杀伤力,曾是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最主要的速杀性毒剂,被列入全球十大最致命毒药。
曾在战争中瞬间造成上千人死亡&不计其数的受害者患上疾病1938年,德国研制出沙林并很快发现了它的军事价值,当年就投入生产。二战后,这种毒气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曾造成大规模伤亡。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使用了沙林毒气,造成伊朗军队伤亡2700多人,其中1700多人死亡。&1988年3月,伊拉克空军向伊拉克境内哈拉布贾小镇施放包括沙林在内的毒气,导致5000人死亡,大量的人失明、患上呼吸道疾病或癌症。[1]
无色透明难以识别&对毫无防护平民极具威慑力日清晨,原奥姆真理教部分信徒受麻原彰晃指使,在东京市区3条地铁电车内发生施放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造成13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由于沙林无色,只有微弱果香,一般平民很难识别,加上没有没有专门的防具,在公共场合非常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伤亡,极具威慑。这件事给当时的日本蒙上了一层恐怖阴影。事发后,由于担心犯罪分子在垃圾桶里放入毒瓦斯或炸弹,站内所有垃圾桶都被撤掉了。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将该事件与同年发生的阪神大地震相提并论,认为在这两起事件后,日本人的想法发生了巨变,不再认为日本有着无懈可击的反震体系和公共安全,带来的心理阴影是巨大的。直到10年后,虽然日本车站工作人员视野所及的剪票口附近重新安放了垃圾桶,但每个车站顶多只有一两个。
接触微量沙林可在15分钟内致命&1公斤的沙林毒气可杀死100万人沙林毒性反应极快,在短时间较难有效的控制,被施放出的沙林可经由皮肤、眼睛接触、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径危害身体,通过使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失去平衡来麻痹中枢神经,它在极小浓度就可以发挥极大毒性,60公斤的成年人只要吸入0.6毫克即可致命,1公斤的沙林毒气可杀死100万人。人体在吸入55~100(毫克&分钟/立方米)的沙林后(或皮肤接触1.7克),在1~15分钟之内便会死亡。
即便接触沙林浓度非常低&毒性也会在体内不断积累即使非致死剂量的沙林侵入人体,比如,低浓度下(0.0005mg/L)暴露在沙林气溶胶2分钟内,也会造成瞳孔缩小、在暗处视力困难、胸部紧塞、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而且这些毒性会在体内累积,日后会产生诸如慢性头痛、持续疲劳等后遗症。如果不及时远离灾区,并作出适当的治疗,在接触越来越大浓度的沙林时,人会开始出现晕眩、焦虑、心智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导致死亡。[2]
神经受损等病症长期影响受害人&上世纪接触沙林后遗症持续至今受沙林侵害的人即便没有当场死亡,也容易留下长期的后遗症。2004年,日本各研究机构对经历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受害人进行研究。实验选取了36名当时地铁的员工,对事件发生后七年内他们神经系统进行评估,并结合事件发生三年后相似实验的数据,发现这些受害者在持续七年的时间内都出现了心理运动功能和记忆力的慢性衰退症状。[3]无独有偶,2007年5月,据纽约时报报道,在第一次海湾战争后,10万士兵大脑都持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一度被称为&海湾综合症&),科学家称这和他们曾暴露在低浓度的沙林毒气中相关。虽然报告中只是个初步的实验结果,外界也有关于海湾综合症原因的争议。但是当时和美国国防部一起工作的科学家表示,他们已经确定了受害者大脑结缔组织发生过十分明显的改变。部署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的70万士兵中,有大约1/7的人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症状,包括持续疲劳、慢性头痛、关节疼痛和恶心等。更糟糕的是,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表示,大约15万士兵持直到该报告发稿日(2007年5月)还持续出现这些症状。[4][1] Sarin&Fast&Facts&,CNN&News&[2] 百度百科[3]Effects&of&sarin&on&the&nervous&system&of&subway&workers&seven&years&after&the&Tokyo&subway&sarin&attack,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304[4]Gas&may&harmed&troops,&scientist&say&,&New&York&Times
日本化学武器发展简史
&这个世界只要有战争,军事家们就绝对不会对毒气置之不理。毒气是一种杀人的更高形式。&&&1919年化学战创始人,德国科学家弗里茨&哈柏教授在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一战中在欧洲战场上广泛使用的毒气战,虽然并未改变整个战争形势,但其所产生的巨大杀伤力及对敌方士气造成的恐慌,无疑使战后各国军方对这类新式武器产生了毫不掩饰的兴趣,尽管战后制定的国际法明令禁止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但各国仍未放弃对化学武器的研究。日 本就是这其中一个很典型的国家。&  直截了当地说,负责研究开发毒气武器的是陆军科学研究所的第3部,后来转到了第2部,还有陆军第6技术研究所,海军的技术研究院毒气部也是研究化学战的重要机构,虽然日 本海军于1923年开始研究化学武器,1925年陆军才步其后尘,但日 本陆军对化学战始终抱有极大的热情,不惜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来研究化学战。日 本的各细菌战研究机构,在进行细菌战研究的同时,也肩负对化学战的研究工作。日 本于 1928年开始实验性生产芥子气。6年后日 本人每周生产一吨路易氏气,1937年产量上升到每天两吨。大量地制造毒气是在濑户内海的大久野岛[即毒气岛],称为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该厂主要生产合成毒剂和各种化学炮弹。日 本海军则在神奈川县寒川&相模兵工厂&制造类似产品。在福冈县企救郡的曾根兵工厂专门将大久野岛的毒气工厂生产的毒气和制造的弹体装填成毒气枪弹。日 本人献身于化学战的研究工作精神,有时到了狂热的地步。对于1933 年在东京东21英里的千叶县的习志野成立的占地40英亩由陆军教育总监管辖的陆军化学兵学校则是研究毒气战和培养训练实战人员的教育机关,被称为&练习队 &校长陆军少将山崎&约法三章&&凡是不能保守秘密的人都要受到公正而严厉的惩罚&。&  (1)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作战战术和指导战争的技术,从而把战争引向最终胜利。&  (2)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对战争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  (3)学生应该无条件服从命令,彻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该校专门培养化学战军官、士官,学期3&6个月。战争中增开学期1&2个月的短期培训班,设立教导联队(团)。一万多名在此接受化学战训练的军官和军士成为化学战的急先锋。在以后的12年里共培养了3350名化学战专家,习志野学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陆军第六技术研究所,从事毒气的研究和发明,与此同时,他们也成为了关东军第五一六部队的成员,是指挥毒瓦斯部队的候补军官了。1939年8月,在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火车站以东1公里的郊外成立的关东军第五一六部队,正式名称是关东军化学部第五一六部队即以恐怖名声威震满洲的毒瓦斯部队,其前身是 1937年成立的驻齐齐哈尔市隶属关东军技术部的化学兵器部,五一六部队对外又称齐齐哈尔研究所(是陆军军械部第6技术研究所派驻我国东北的分支机构),下设4个课,分别负责毒剂的侦检,毒物的合成,化学制剂的研究,防护和治疗,编制为250人。第五一六部队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毒气武器的实验和训练,并曾和第七三一部队合作共同进行过多达50余次的毒瓦斯人体实验,日齐齐哈尔的日军遗弃化武伤人事件也与这支恶魔部队有着重大干系。关东军五一六毒瓦斯部队等于第六技术研究所驻满洲的常驻机关,第六技术研究所发明的毒瓦斯使用方法经过习志野练习队的特别训练,由设置在满洲齐齐哈尔的五一六部队实施。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说是一环扣一环。日军广泛的化学武器试验&&包括1930年在台湾热带条件下的试验(在镇压我台湾同胞**起义的雾社事件中使用毒气)&&促使研究出一系列可怕的毒气武器:能够把十升战剂投射到二英里外的布毒器,发射&毒雾&的装置,把经改装后喷射氢氰酸的火焰喷射器吊在降落伞下,在慢慢飘行的过程中释放出毒气流的芥子气喷洒炸弹,能用芥子气铺染七米宽的地段的遥控染毒拖车;还有一种能装置一公斤的氢氰酸的手掷反坦克武器。防护方面的研究也并驾齐驱,并极力寻找适合马,骆驼佩带的防毒面具(有两英尺长,八英寸宽)以及狗佩带的防毒面具,绑腿和鞋。1936年,西安事变。日 本退出国联裁军会议。日 本陆军计划采购防毒面具、防毒斗篷300万套,轻便防毒具120万件。1937年,日军正式装备氯氰酸。日军的化学武器已达到了很强的攻击作战能力。 &让实验室的成果走向战场&已成为狂热的军国主义份子叫嚣的口号,灾难正逐渐迫近。&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真正在战场上长期地,有组织地,大规模地进行违反国际法的化学战的国家只有日 本。而从1937年起,日 本人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就广泛使用了毒气,换句话说,日军早在二战正式爆发前即有系统,有针对性的对中国进行了化学战。中国无疑是化学战最大的受害国。日军在1937年8月的凇沪会战中首次使用了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此后日军在中国各个战场上纷纷使用毒气,尤其是自1938年8月开始的武汉会战,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据最新资料显示侵华战争时期的日 本曾生产过746万发毒气弹,这其中除没有能研制出神经性毒气外,几乎研制和装备了世界各国所装备的所有毒气。如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二苯氰砷,氢氰砷,二苯基乙酮,苯氯乙酮和三氰化砷等8种标准毒气。日军的毒气兵器种类繁多,除各种毒气航弹,炮弹外,主要还有毒气筒,布毒器,布毒车,毒气钢瓶等等。瓦斯部队成为侵华日军的常设兵种,毒气则是日军的必备装备。日军进行毒气战的部队有三种:野战瓦斯部队,迫击大队和步兵临时发烟部队。野战瓦斯部队和迫击大队是日军是日军专业毒气部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毒气攻击,步兵临时发烟部队为步兵中临时改编组成的毒气攻击部队,实施局部放毒。为发挥毒气作战的效果,还同时配有特种气象班和毒气指导班辅助实施。日军先后在中国的沈阳,太原,宜昌,济南,南京,汉口,广州等处设立制造毒剂的工厂或化学武器的装配厂。在上海,宜昌,太原等地驻扎有专门从事化学战的部队,这些部队装配有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等装料的化学弹药。如装有芥子气,路易氏气,光气,二苯氰砷,亚当氏气,二苯基乙酮和苯氯乙酮等毒剂的多种口径的化学炮弹,化学迫击炮弹,化学手榴弹,毒烟罐,毒气盒等。为了协调统一指导化学战,督促化学武器生产,日 本大本营还专门设立了化学兵监。这充分暴露了日 本政府和军队的最高统帅部对日军化学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没有大本营的允许和批准,化学战绝对不会大规模的频繁使用。除此之外,日军在每个战区设野战化学试验部,指导学化战,如1937年在华北和华中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分别设立第1、第2野战化学试验部,并建立了野战毒气厂、野战毒气分厂和野战毒气支厂组成3级独立补给系统。日 本每个师团都设有化学兵,而且都配制在小队,中队,大队,炮队,工兵队,辎重队,旅团和师团司令部。军官和士兵均系受&瓦斯特业教育&,在编制上是&瓦斯特业&。这些部队装备有催泪性瓦斯,可使人的呼吸器官及内脏受损失,即使少量吸入,人体的各种机能也会在15----30分钟内受到影响。日军使用毒气的种类一般是催泪性的苯氯乙酮,呕吐性的联苯氯化砷和联苯氰化砷,糜烂性的芥子气和路易氏气,偶尔还有窒息性的光气,氯化钾基吡啶和氰酸气。为了掩盖进行毒气战的罪行,日军制定了严格的保密制度,规定将毒气称为特种烟,弹药和弹药箱的标记必须除掉后才能交付部队使用,为了区别普通弹药,日军在化学弹剂上印制红色或蓝色及其他几种颜色的标志带,如黄1号表示芥子气,黄2号表示路易氏糜烂性瓦斯,茶色表示氰酸钾,蓝色表示碳酰氯,红色表示氰化砷。日军在中国大陆使用最多的毒气就是被称为&红色&的砒霜类毒物联苯化砷。同时在使用中日军要求必须努力歼灭敌人,毁灭人证。据一位前苏联权威人士估计,日 本运到中国的总弹药中,有三分之一是化学弹药。&在数次战役中,中国军队被毒气伤亡数字占总伤亡数字的百分之二十。&日 本人发现对付那些缺乏训练,无知但极顽强的对手,毒气是极理想的武器。与日 本相反,中国军队却没有供攻击用的毒气武器,甚至连防毒面具这类防毒器材都很缺乏,中国的最高统帅部也缺乏对日军化学战的研究,防毒机构不健全,上级机关不重视,各部队的防化兵的编制名存实亡,士兵对毒气一无所知,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军民在日军化学战攻击下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使用化学武器1731次,另外在中国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的记录中记载日军使用毒气伤害了36968人(其中2086人死亡)日军毒气战在中国军队(国民政府军)中造成的死亡率平均每年为8.5%最高年份达到28.6%(1937)。日军进行毒气战的次数是1937年9次,次,次, 次,次,1942年76次,次,1944年38次,1945年2次,总计1312次(1945年的数据不完全统计)。 日在豆腐屯(音译)战斗中日军进行了在中国的最后一次的毒气战。当然上述这些资料并没有反映出日军在中国共产党控制区进行毒气战的实情。在国民政府军政部防毒处还记载着由国民政府军防毒处处长杨昌凯少将和被派到中国军队中的美国联络军官J.H.斯多塔上校证明的1942年日军在侵入缅甸时针对中国远征军使用窒息性毒气的事实。日 本人曾把在中国作战的事例作为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例而编入教科书来大肆宣传。他们把毒气袭击的情况编成了一套丛书,题名为《中国事变之教训》,在习志野学校的学生中散发,这套丛书的原稿就是由习志野学校草拟的属于&绝密&级别的《日中战争中化学战例证集》。书中记述了从日日中战争开始时起到1942年11月这期间日军在中国各地进行的56例毒气战,逐例介绍了&作战经过图&,&一般情况&,&战斗经过概要&和&教训&但对使用的毒气种类和攻击方法只进行简略的叙述,每个战例都隐去了日军个部队的名称和作战年份,只记述了战斗的状况和局部地区地名,以及作战的年月。《日中战争中化学战例证集》是日军中枢机关自己对化学战事实加以证明的重要资料。&  在日军在华进行的众多化学战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次就是在1941年秋发生的宜昌攻防战,当时武汉地区的日军第11军正在进行第一次长沙战役,国军最高统帅部获悉日军作战期间在宜昌地区的警备兵力明显减少,便严令第6战区司令官陈诚夺回宜昌,防守宜昌的日军第13师团(师团长内山英太郎中将)于10月上旬被国军完全包围,一时濒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10月8日到10日的攻防战期间日军长时间地向中国军队发射大量的毒气炮弹(总数超过1000发)才总算包住了宜昌。根据作战后的调查,日军使用芥子气和氰化气体的事实一目了然。另外,还有使用路易氏毒气的证据。据报告中国军队受害严重,受毒气损伤者达到1600人,其中500人死亡。日军在宜昌进行的这次毒气战是战斗刚结实后由美军化学军官证实的为数不多的战例之一。另外,中国政府当时也强烈地谴责了这次毒气战,因此它在国际上也广为人知。这场化学战从战术上讲日军粉碎了国军占领宜昌的预定计划,是一场&较大规模地使用黄色弹和红色弹,挫败敌人优势兵力围攻的战例&使国军第6战区损失惨重,再难以在较短时间内组织大规模的进攻。但从战略上来看日军化学武器在战场上的大规模使用使日 本在国际上极为被动。虽然日军极力否认,但其依然受到各国的谴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国鉴于此次事件,普遍担心日 本人会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化学战,一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声明,如1942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表过对日军使用毒气的行径进行严重警告的声明:&如果日 本对中国或其他同盟国继续使用这种非人道的战争形式,那么我国政府将把此行为看作是针对美国的,并给予同样而且充分的报复&。一方面盟军加强了对化学武器的开发研究,各国都制定了庞大的化学战计划。从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的1942年起,日军毒气使用次数逐渐减少,其原因就是盟国在毒气制造方面胜日 本一筹的强大的震慑力,使日 本人控制了毒气的使用。一直到战争结束时,盟国才发现,他们所担忧的日 本人的所谓毒气储存情况被过分夸大了。实际上在1935年日 本人的化学战进攻准备工作就已达到顶峰。从那时起,这项工作就开始衰落,而到了1941年,这项工作基本上已停止。1942年日 本结束了习志野毒气学校的化学战进攻训练工作。1944年,日 本最高统帅部命令从战场撤回所有的毒剂。美国调查员报告显示,除了问世20年的毒气之外,日 本人没有研制出任何其他的毒气,他们使用了杂乱无章的研究方法,也没有得到过德国人的帮助。因此,无论从进攻和防护方面来说,日 本的国力都&不足以发动一场现代化规模的毒气战&。战争结束时,日 本的毒气只有7500吨,而美国的毒气则有135000吨,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有参战国使用毒气的总和还要多20000 吨。&  日,日 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善良的人们的头上摘了下来。在远东,美国水手把缴获的日 本化学武器沉到了太平洋底。苏联军队把缴获的芥子气连同板条箱一起抛进日 本海,然后用机枪扫射,让它们一一沉到海底。日 本化学武器发展史在这里就应该画上一个永远的句号了。然而对于中国这又象是一个新的开始。二战后,日军在华遗留了大量化学武器,共有4 大类约10种,截止到目前共发现230万件化学武器,120吨化学制剂。化武伤人事件屡见不鲜,致死致残人数也逐年增加。灾难并没有结束。
世界大战中化学武器的使用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首次大规模使用了装有喷嚏性毒剂的榴霰弹,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1915年4月,德军利用大量液氯钢瓶,吹放具有窒息作用的氯气,使英法联军遭受重创。据统计,在一战期间,交战国共生产毒剂约15万吨,其中大部分被用于战场,因中毒而伤亡的总人数达100余万。此后,德国不断加强对化学武器的研制工作。 1936年,德科学家格哈德&施拉德博士发现一种毒性异常大的有机磷化合物&塔崩&。1937年,施拉德又发现了一种与塔崩相近的化合物&沙林&。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沙林的毒性是塔崩的10倍。德军迅速建造化工厂,秘密生产这两种神经性毒剂。其中,阿诺加纳公司承建的一座化工厂投产后,月产塔崩量达3000吨。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军已拥有强大的化学战能力。1939年9月,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周后,希特勒在被德军占领的波兰的格但斯克市,不可一世地发表广播讲话。他用威胁的口气说:&德军已经掌握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新武器,面对这种武器,德国的敌人是无法防御的。&他所说的这种可怕的武器,就是上述两种化学毒剂。&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曾企图用毒剂来阻止苏军的进攻。1944年,在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前不久,希特勒曾向墨索尼里吹嘘他有一种秘密武器,能把伦敦变成一座空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丧心病狂的希特勒直到纳粹德国败亡后,也没有对盟军动用他的化学武器。  1.化学武器不适应&闪电战&的要求:  战争初期,德军采用以机械化部队为主的大纵深的推进,积极主动地穿插进攻,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闪电战&战法,在数月内东取波兰,横扫西欧、北欧,一举占领了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化学武器虽然是一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但它的使用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毒剂扩散范围大,毒气不会选择杀伤对象等。加之战争初期,德军装备的化学毒剂主要是芥子气,其主要用于造成地面持久性的毒染,以迟滞敌人的军事行动。但形成的毒染地域,对己方部队的通行、占领亦会同样构成危害。&  同时,化学武器的使用,要求参战部队之间密切协同,以避免化学武器对己方作战行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化学战的实施,势必要延长作战的准备时间,增加作战的复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迟滞己方部队的推进速度。德军&闪电战&的成功,使其化学武器在战争初期无用武之地。&  2.判断失误: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化学工业的生产作了严格的限制,因而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化学家们认为德国的化学工业优势以不复存在。虽然他们发明了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但德国人判断,美、英、苏等国的化学家也可能已经研制出了这两种可怕的毒剂。&  他们作出这种判断的主要依据有如下两点:其一,德国用于生产沙林的工艺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化学反应式是利用了苏联化学家阿&依&阿尔布佐夫所发明的阿尔布佐夫反应式。而苏联在喀山建有以阿尔布佐夫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有机磷化学研究所。其二,二战开始后,在美国学术刊物上经常刊登的有关神经性毒剂化合物的资料,突然不再发表了。德国人认为这一定是美国当局为秘密生产这种毒剂而查封了这方面的文章。而实际上,美国当时停止发表这方面的资料,只是为了不泄露其正在研制中的杀虫剂&&DDT的相关资料。&  事实上,当时其他国家都还没有研制出能用于战场上的神经性毒剂。因此,当盟军在战后发现德军的大量神经性毒剂弹时,大为惊讶。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  3.害怕报复:  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德国人为什么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是因为他们担当不起使用化学武器的代价,&&他们是怕报复。&在纽伦堡审判时,赫尔曼&戈林承认:&德国人惧怕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报复&。&  德军为何如此惧怕化学武器的报复呢?因为化学武器的大量使用,不仅会对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会由此引发诸如对中毒伤员的救治、士兵的防护、化学战物资的运输与配置等与常规战争有显著区别的问题。&  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亲受过化学武器的伤害。他了解在处理化学战后果上的复杂和艰难。尽管德国为准备使用化学武器,已装备有较好的防护装具,但德国平民的防护器材却是十分匮乏的。而要维持德军作战所需物资的生产和运输,自然离不开德国平民。基于认定盟国进行化学武器报复能力的存在,加之德国自身民防器材的缺乏,使希特勒在是否动用化学武器的问题上顾虑重重。&  德军军备部长阿贝尔特&施佩尔、化学部队头目卡尔&勃兰特、国防军副总参谋长克斯内特等对德国使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和将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十分担忧,并始终坚决反对希特勒使用化学武器。 1943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败后,希特勒召集施佩尔等人讨论使用化学武器来阻止苏军的反攻。施佩尔明确指出:现在盟国的化学武器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德国,并说明,被认为是德军的&专利武器&的神经性毒剂在国外已不是秘密。希特勒听后,面色十分难看地转身离开了场。&  到1944年,施佩尔等几位坚决反对使用化学武器的德军高级将领甚至取得了一致意见:如果希特勒下令使用化学武器袭击盟军,他们将拒不从命。下属的强烈反对,使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决心难下。&  4.盟军重视防护:  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与防护水平密切相关。充分、有效的防护可以大大降低化学武器的杀伤效果。如处于沙林毒剂杀伤范围内,若没有防护,其杀伤率可达95%以上;若及时采取防护,其杀伤率则在5%以下。因此,使用化学武器时,必须考虑对方的防护水平。&  虽然同盟国化学武器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德国,但在对化学武器的防护方面却很重视。如英国政府不仅给军队装备了防护器材,还向平民发放了7000万具防毒面具,全国人均2具还有余。德军估计,在同盟国这样的防护水平下,使用化学武器的效果将大大降低。盟军对防护化学武器的高度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希特勒动用化学武器的念头。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zationfortheProhibitionofChemicalWeapons--OPCW)是在日至27日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缔约国大会第一届会议上成立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该组织宗旨是实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宗旨和目标,确保公约的各项规定、包括对该公约遵守情况进行核查的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缔约国提供一个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论坛。&& & & & 简 & &介&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rganizationfortheProhibitionofChemicalWeapons--OPCW)是在日至27日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缔约国大会第一届会议上成立的,总部设在荷兰海牙。该组织宗旨是实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宗旨和目标,确保公约的各项规定、包括对该公约遵守情况进行核查的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缔约国提供一个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论坛。&  组织简介&  外交部副部长王毅在北京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技术秘书处总干事罗赫略&菲尔特  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规定,设立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以确保公约得到执行,并为各缔约国提供一个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论坛。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总部设在荷兰王国海牙,主要机构包括缔约国大会、执行理事会与技术秘书处。缔约国大会为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常会,如有特殊情况可召开特别会议。执行理事会由41个缔约国组成,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分别代表亚洲、非洲、拉美、欧美及东欧五个区域,监督技术秘处的各项活动,并对缔约国大会负责。以总干事为首的技术秘书处负责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日常实际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根据《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对化武销毁和化工设施进行核查的视察局。该组织还有一个附属机构&&科学咨询委员会(日正式成立,由20名委员组成,成员任期3年,可连任一期),该委员会旨在&审查可能影响公约实施的科学和技术发展&,并&使总干事在执行其职务时能够向大会、执行理事会或各缔约国提供与公约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门咨询意见&。  1997年5月,中国当选为执行理事会成员,1998年11月连选连任。  1997年5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第一次缔约国大会在海牙举行。2001年5月,第六次缔约国大会在布鲁塞尔举行。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于日生效,其核心内容是在全球范围内尽早彻底销毁化学武器及其相关设施。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应在日之前销毁其拥有的化学武器。截止2008年共有183个缔约国。为悼念化学战受害者并增强国际社会对化学武器危害的认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决定将每年的4月29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日)定为&化学战受害者纪念日&。&& & & & 主要义务&  禁止发展、生产、获取、保有、储存、转让和使用化学武器。它要求每一缔约国销毁其管辖和控制下的化学武器和化学武器生产设施,以及可能遗留在另一缔约国领土上的所有化学武器。缔约国不得为使用化学武器进行任何军事准备;不得协助或鼓励他人从事《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禁止的任何活动;并且不得使用控暴剂作为战争手段。将&化学武器&定义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不加禁止的目的以外之目的使用的所有有毒化学品及其前体,其中本《公约》不加禁止的目的包括和平目的、有毒化学品的防护、不涉及将有毒化学品作为战争手段的军事目的、以及执法目的。&化学武器&的定义还包括经过专门设计用于释放有毒化学品的弹药和装置以及任何&专门设计的设备&。  每一缔约国应至迟于《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对其生效后30天,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有关化学武器以及化学武器生产设施的详细宣布,其中应列明其准确地点和数量,并提供有关其销毁的总体计划。各缔约国还应宣布它为控暴目的保有的化学品。&& & & & 评估标准&  本组织根据《公约》规定进行现场视察能力的重要评估标准有,除其他外:  (a)《公约》的有关规定在所有缔约国得到遵守和一贯执行;  (b)及时性;  (c)有效性;  (d)技术和程序上的可靠性;  (e)保守机密。  禁化武组织有效地进行现场视察的能力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包括,除其他外:  (a)合格的、训练有素的视察组人员;  (b)适足的核可视察设备,以及设备的维护、储存、运输、使用、认证、及校准所需的技术保障结构;  (c)视察规划、行动保障和汇报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规划人员、全副装备的指挥和规划中心、以及采样和化学分析力量;  (d)视察过程各个阶段的适足的程序;  (e)进行现场视察所需的充分的预算拨款;  (f)《公约》规定的用以保障现场视察的国家执行措施。&& & & & 武器调查&& & & & 概 & &述&  对指称使用化学武器的调查既可以根据第九条(协商、合作和事实调查)也可以第十条(援助和化学武器防护)进行。指称使用调查由《核查附件》第十一部分的规定管辖。鉴于可能出现的特定情况的范围很广,难以为此种调查作规划。实施起来会需使用大量资源。  接收对指称使用化学武器进行调查的请求在根据第十条提出进行指称使用调查的请求的同时,可能会根据第十条第8款提出获得援助和防护的请求。粗略地说,收到指称使用调查请求后立刻要遵行的程序与为质疑性视察制定的程序相似。在两种情况下,行动保障小组都要为成立秘书处的视察组做准备并为视察组提供协调。&& & & & 指派视察组成员&  进行指称使用调查的视察时,视察员应选自为质疑性视察所指派的视察员的名单。此外,倘若可能有指称使用调查的请求,总干事需要保持一个有适宜资格的专家的名单。该名单列有77人。&& & & & 视察设备&  如同质疑性视察的情况那样,指挥和规划处为指称使用调查拟定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清单,禁化武组织设备仓库已将设备单独存放。象质疑性视察那样,准备设备的时间预计约为24小时。&& & & & 视察组的运送&  对指称使用调查而言,在视察组及其设备的运送方面可适用的考虑与适用于进行质疑性视察时的情况的考虑相类似。需要考虑的一个额外因素是可能会让不以海牙为工作地点的合格专家介入,这些专家须在调查开始之前与视察组的其他成员汇合。&& & & & 采样和分析&  采样和分析将会是任何指称使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本文其他地方予以讨论。对于指称使用调查情况下生物医学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公约》做了附加规定。这些样品与环境样品不一样,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可能要做酶活动的化验,或者要做脱氧核糖核酸(DNA)加合物或化武代谢产物的检测。在对一份调查表作出的答复中,有14个缔约国已表明有某些分析生物医学样品的能力,同时表示愿意在这方面向禁化武组织提供协助。科学咨询委员会正在审查分析生物医学样品的问题。&& & & & 现场视察&  《公约》《核查附件》第二部分第42款规定,进行视察的详细程序应由大会通过以载入秘书处的《视察手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大会第一届会议在这方面通过了以下决定(筹备委员会各专家组制订的其他关于各种类型视察中的活动清单从未得到正式通过):  (a)《核查附件》第二部分第42款所指关于在化学武器销毁设施进行核查和进行视察的详细程序的准则;  (b)《核查附件》第二部分第29款所指的检查设备的程序( 《巴黎决议》第12(f)分段);  (c)《核查附件》第二部分第43款所指的落实视察员和视察助理活动中应遵守的安全规定的程序;  (d)在化学武器销毁设施内的临时存放区的核查活动;  (e)指称使用化学武器调查过程中的取样和分析;& & & & (f)现场视察期间核准设备的使用;  (g)视察活动结束后与核准设备有关的措施;  (h)作为视察组视察时必须携带的文件为视察组提供进一步指导的禁化武组织正式记录中大会和执理会的其他决定。&& & & & 技能培训&  视察员定期接受标准化的培训以保持和加强与进行视察有关的技术技能。在视察活动低于平均水平的时间里,视察局就增加视察员的培训量。这种培训的资源由禁化武组织提供,或者是某些缔约国或甚至是东道国私营公司的慷慨捐助。& & & & 所有视察员都接受如何准备和进行视察的基本培训温习。此外,视察局不断举办具体针对各种业务专长的课程和讲习班。例如,一些化武弹药专家接受培训后,拿到了美国无损技术人员协会的辐射证书。这使他们具备了安全操作禁化武组织核可设备以进行无损评估的资格。还为视察员提供了一项国际承认的培训,即急救。&& & & & 中国立场&  一、要增强按期实现化武销毁的紧迫感。  二、要更加重视老化武和遗弃化武的销毁。  三、要妥善处理防扩散与化武销毁的关系。& & & & 四、要积极推进化工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化学武器分类(略)&
200万化学武器引发中日较量 至今无一被销毁
环球时报-环球网9月25日报道 9月1日,在江苏南京郊外,日本内阁府副大臣平冈秀夫代表日本政府宣布:正式启动销毁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自2000年日本第一次到中国处理化学武器算起,10年过去了。这期间,日方共实施了22次来华挖掘、封存工作,但尚无一件化学武器被销毁。这一次,销毁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成果?一起令人发指的毒气弹泄漏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了一起48人中毒、1人死亡的&侵华日军遗留芥子气毒剂伤人事件&。直到今天,许多当事人谈起这件事,内心的痛苦依旧刻骨铭心。那一天,33岁的牛海英像往常一样,在自己的废品收购站里忙活。上午9时许,来齐齐哈尔打工的河南籍民工李贵珍,在北疆花园小区工地挖出了5个锈迹斑斑的金属桶。他心里琢磨,或许这能卖个好价钱,就叫上同伴于为将桶搬到了牛海英的收购站。牛海英按收废铁的价格,给了李贵珍400元。但3人万万没想到,这5个金属桶竟是侵华日军遗留下的毒气弹,里面装满了有剧毒的芥子气!据牛海英回忆,其中一个桶在北疆小区工地就被挖破。后来,李贵珍又在收购站砸开了其他桶。&瞬间,一股类似芥末的浓烈气味窜了出来,&唰&地一下就进了鼻子。很快,我觉得嗓子发紧,满脸通红,眼泪狂流不止,难受极了。但当时,我并没有多想。&于是,毫不知情的牛海英当天就把这些桶送给了附近的钢厂。而此时,强大的芥子气及其他混合毒气,已经侵入了他和李贵珍等人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开始腐蚀他们的皮肤和器官。尽管在地下埋了多年,这个剂量的毒气仍然足以让成编制的部队丧失战斗力。傍晚6时许,牛海英身上开始溃烂、起泡,并一度呼吸困难。家人见情况不妙,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在齐齐哈尔市203医院里,牛海英看见了已经被送来抢救的李贵珍。这时的李贵珍全身98%烧伤,一个肺都&烧&没了。泄漏的毒气弹就像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殃及多人:帮李贵珍搬桶的于为、废品收购站的小工刘建明,以及把桶贩卖到钢厂的梁波,乃至钢厂的看门师傅,无一幸免&&另一拨人则因接触到被毒气污染的土壤中毒:40岁的农民杨树茂花10元钱从北疆小区工地买来一卡车土,为自己家新盖的房子垫院,不幸被污染的土灼伤了双脚;陈紫薇等4个10岁左右的孩子,因在杨树茂的院子里玩土先后中毒&&毒气弹彻底改变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李贵珍18天后不治身亡,留下一对女儿和妻子;牛海英的腹部溃烂久治不愈,两年后,丈夫和她离了婚;陈紫薇这些孩子,则很小就辍学了;还有部分人在医院待了3个多月后,虽然伤口愈合,但大都失去了劳动能力。地下还埋藏多少毒气弹原齐齐哈尔社科院院长曹志勃出版过《日本化学战争史录》,他告诉记者,齐齐哈尔是当年日本关东军516部队的大本营,这个部队以制造化学武器见长,齐齐哈尔也成为日军化学武器生产基地和中转站。撤退时,日军将大量毒气弹埋藏在齐齐哈尔地下。曹志勃介绍,早在1950年,中国就出现了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受害者,但当时,日本政府并不承认这一恶劣行径。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已经造成至少2000多人死伤。&以齐齐哈尔为例,几乎每年都会挖出日本人遗留的炸弹或者毒气弹。但是直到&8&4事件&发生后,才逐渐引起重视。现在,齐齐哈尔新开工的工地施工前多了一道程序&&先用仪器探测地下是否有异常情况。&曹志勃说。根据曹志勃等人搜集的数据,在中国,当时日军遗留了大约200万件化学武器,但是日本只承认有40万。截至2009年12月,已经在国内15个省区的58个地点,陆续发现了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其中以东北三省最为集中。&现在采取的措施是,在齐齐哈尔某地建了一个托管区,日本只是出钱让中国保存,新发现的毒气弹都暂时存放在那里。&曹志勃说。但事实上,这些毒气弹将来怎么处理?如果再次泄漏怎么办?这才是当务之急。阴影下生活的人们&我只是希望,日本人的毒气弹,让他们运回自己的国家去,不要放在中国,毒害无辜的中国人了!&今年5月下旬的一个周末,一场&民间毒气弹受害者控诉会&在北京举行。受害者代表杨树茂用急促的语调在会上大声控诉。这场控诉会的主办者是长期推动中国民间对日战争索赔的王选女士。当记者赶到会场时,瘦小的王选正在悲愤地介绍刚刚在日本结束的一场诉讼:&8&4事件&受害者起诉日本政府的最新一场诉讼,又败诉了!王选的身旁,坐着3个衣着朴素的男女,因为情绪激动,脸色都很不好看。他们正是&8&4事件&的受害者:杨树茂、牛海英、陈紫薇。几天后,按照和杨树茂的约定,记者远赴齐齐哈尔,探访当年日军遗留毒气弹的受害者。到达那里时,已是夕阳西下。杨树茂住在距离北疆小区不远的地方。作为当年的受害者,他和牛海英租了一处民房,成立了民间&毒气弹受害者办公室&。办公室位于民房的2楼,房间里略显空荡,除了墙上贴着的几幅标语以及当年受害者的照片,只有一台电脑摆放在中央。这些受害者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已经学会了上网搜集资料、下载文件,并密切关注着与毒气弹相关的一切信息。&记者询问他们目前的身体情况,他们的回答是:&伤口至今犹在。&牛海英毫不避讳地撩起自己的衣襟,肚子上一大团蟒蛇样盘旋的褐色疤痕狰狞可怕,&当年我全身多处腐烂,医生硬生生从我的肚子上挖去了一团烂肉&&&杨树茂告诉记者,他们一直都生活在毒气弹的阴影下,在维权和隐忍之间进退两难。&&8&4事件&已经过去7年多了。我们多次向日本政府提起跨国诉讼,但无一胜诉。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要促成日本方面成立一个基金。如果再发现中国境内有毒气弹受害者,就用这笔钱进行救助,避免悲剧重复发生。&(本文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销毁工作为何行动迟缓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就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与日方交涉。起初,日方试图遮掩研制和使用化学武器的历史,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毒气弹被挖掘出来,日方只得&公开合作&。只是,这个&合作&始终行动迟缓。1999年7月,在《关于销毁中国境内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备忘录》中,日本政府明确表示,要诚恳地履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规定的销毁责任,原则上以2007年4月处理完毕为目标。按照规定,日方为处理和销毁遗弃化学武器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设备,发现的化学武器不运回日本,而是在中国境内进行销毁。遵从这个协议,日方开始到中国处理化学武器。但迄今为止,&处理完毕&的目标并没有完成。自两国协议达成以来,日方仅挖掘、封存了遗弃在中国境内的4.4万枚毒气弹,这些毒气弹至今仍保存在中国的临时保管库中。在此期间,日本外务省宣布,已向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出申请,将销毁工作延后到2012年4月。在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研究部主任滕建群教授看来,日方销毁工作迟缓,首先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处理这些武器要有特殊场地、装备,这些装备日本去年年底才运到中国;其次,销毁化学武器需要大量资金,但从目前中日达成的协议来看,日方资金还没有到位;再次,这批化学武器数量大,销毁需要一定时间。如今,距日本承诺彻底销毁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的时间所剩不多,日方不得已必须加紧启动销毁工作。据了解,此次销毁工作将于今年10月初开始,日方共有50多人参与,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协助。销毁工作将历时一年时间,地点设在南京郊外。目前,设备安装已基本完成。该设备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遗留化学武器塞进集装箱,方便运到各地进行无公害销毁处理。尽管目前看来,日方很难在预计的日期内完成全部销毁工作,但解放军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院长倪百鸣还是希望以此为契机,促使日方继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争取早日彻底完成销毁工作。&从今年情况来看,主要的任务是启动第一件化学武器的销毁。&倪百鸣说。延伸阅读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种类及危害毒气弹(日方称黄色药剂):使皮肤大面积溃烂,吸入后会引发肺水肿导致死亡;窒息弹(日方称蓝色药剂):对咽喉、支气管产生强烈刺激,致使窒息死亡;血液弹(日方称茶色药剂):对体内铁离子产生影响,导致细胞无法呼吸,从而致死;呕吐弹(日方称红色药剂):对眼睛、鼻腔等造成刺激,出现呕吐、咳嗽、头痛、胸部压迫感等症状;催泪弹(日方称绿色药剂):对眼睛造成刺激,使其产生剧烈的疼痛,大量吸入会暂时性失明。为何一直不运回日本销毁早在1999年中日双方谈判时,中国就要求日本将化学武器运送回日本进行销毁。然而,日本声称国内法禁止化学武器入境,国民也难以接受,加上遗弃化学武器长年在地下和水中掩埋,大多严重锈蚀变形,有的已出现渗漏,运输难以确保安全。因此,请求中方允许在中国境内销毁。中方出于尽早处理此事的考虑,同意将化学武器在中国境内销毁。此次销毁化学武器步骤&日本销毁遗弃在华化学武器过程分八步走,分别是:运送、拆包、爆炸、膨胀、消毒、过滤、排放和善后。销毁过程是否安全按照联合国的《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规定,化学武器的销毁&不能有污染&、&不能造成附加伤害&。从技术上解读,以前销毁化学武器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化学武器直接焚烧,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进行中和。此次日本在南京销毁化学武器,采取的是&移动式销毁&,技术上更加先进,完全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确保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而销毁中产生的弹片、废液统一运送到吉林省哈尔巴岭处理。可以说,整个化学武器的销毁过程应该称得上&绝对安全&。
灭绝人性的侵华日军:在战斗中屡次使用化学武器
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日军对中国军民使用了大量的化学武器,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伤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这无疑一种窒息的回忆。  日军化学战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规模化学给日本军国主义者留下深刻印象.战争结束后,日本为了侵略扩张的需要,开始发展化学武器,特别针对中国和苏联进行化学战准备。  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俄国十月革命,日本陆军省兵器局设立临时毒气委员会,开始研究化学战问题。  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朝鲜独立运动.日本增兵西伯利亚.日本陆军成立陆军技术本部,下设陆军技术研究所,其中第2科负责化学战。  1923年,日本海军技术研究院化学部开始研究化学武器。  1925年,中国"五卅"运动.日本干涉军撤出苏联.6月日本代表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同时,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第2科升级为第3部,研究出二苯基乙二酮,法国芥子气和光气,并进行试验。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日本第一次出兵中国山东.日本开始生产化学武器,确定了化学战勤务编制.同年,日军装备防毒面具。  1930年,蒋,冯,阎,桂中原大战.日本化学工业初具规模,已有数个电解制氯厂,年产氯250吨.日军开始空投毒气弹试验.10月,日军镇压台湾雾社地区高山族起义时,曾派飞机空投催泪剂炸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正式装备芥子气,路易氏气,二苯氰胂,光气,二苯基乙二酮和苯氯乙酮等毒剂。  1932年,伪满州国建立.日本在国联裁军会议上主张扩大日内瓦议定书范围,采取核查,制裁等措施.日本陆军成立习志野学校,专门培养化学战军官,士官,学期3&6个月.战争中增开学期1&2个月的短期培训班,设立教导联队(团).至日本投降共培训1万多人。  1934年日本化学工业扩大到十几个厂,年产氯2,000吨,漂白粉5.9万吨。  1936年,西安事变.日本退出国联裁军会议.日本陆军计划采购防毒面具,防毒斗篷300万套,轻便防毒具120万件。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正式装备氯氰酸。  1938年,日军成立陆军军械部第6技术研究所,其中派驻我国东北的分支机构称为齐哈尔研究所,即以进行活体试验而臭名昭著的第516部队。  1945年日本投降,部分日军化学战罪犯转而为美国服务。  从年的20年时间里,随着日本扩张计划的逐步展开,建立了包括研究,生产,训练和作战等一整套化学战体系。  日军的主要毒剂  侵华日军使用的大部分毒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德等国使用过的老毒剂及其改进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在二战时已经落后.日军装备的氢氰酸属于改进产品,在高浓度和潮湿条件,普通防毒面具难以防护.同时德国开始研究制新型神经毒剂,如:塔崩,沙林和梭曼等,相比一战时期产品,毒性增大几十倍且致死快,适合于机械化战争。  从20年代初开始,日本陆军在广岛县忠海郡大久野岛(又称毒气岛)建立毒剂工厂,称为"陆军造兵厂火工厂-忠海兵器制造所",该厂主要生产合成毒剂和各种化学炮弹.日本海军则神奈川县寒川"相模兵工厂"制造类似产品.在侵化战争中,日军还曾在我国沈阳和太原等地建立毒剂生产厂。  相对西方国家而言,日本经济基础较薄弱,外加原料缺乏,所以毒剂总产量不高.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看,战争初期日军储备毒剂3,000吨,战争期间又生产9,000&10,000吨,仅相当于同时期苏联1个月的毒剂生产能力,和美,英,德等强国的产量也相差甚运.因此,即使按日军自己的乐观算法,如此产量在双方均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条件下,也仅够维持几次大规模战役之用.所以,日本陆军不敢冒险对美,英,苏等强国使用化学武器,但面对中国军队,则大胆广泛投放。日军主要化学投放武器  日军主要化学投射武器仍处于一次大战未期的水平,特别是毒剂吹放钢瓶,毒剂抛射炮等,这类武器笨重,射程近,准备时间长,只能用于阵地战.但日军很重视发展近战化学武器,特别是毒剂筒,它通过毒剂和烟火混合物燃烧产生气溶胶,其体积小且使用方便,在实战中效果较好.同时期美,英,苏,德国已开始使用多管火箭炮,迫击炮,航空炸弹,高空毒剂布洒器和装甲布毒车等专用装备进行为化学战准备。  日军的化学武器和防扩器材是同时装备的(这是化学战的通常要求),其最早的防毒面具是仿制英国同类产品的87式,由民间企业生产.后来又研制了91式和95式.由于日本缺乏石和天然橡胶,所以防扩器材的生产非常困难,直到太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战领了东南亚,才彻底解决了原料问题。  除防毒面具外,日军还普遍装备防毒斗篷,防毒手套,防毒油膏(涂在鞋底和鞋面).这些器材对付剌激性毒剂有效,但只能在短时间或有限条件下防护糜烂性毒剂(如芥了气类),而防护全面中毒性毒剂和神经毒剂的能力很差.因此,日军自身防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行化学战的手段。  日军化学战部队编制  日军在每个战区设野战化学试验部,指导学化战.如1937年在华北和华中两个主要作战方向上,分别设立第1,第2野战化学试验部,并建立了野战毒气厂,野战毒气分厂和野战毒气支厂组成3级独立补给系统。  为应付不同类型的作战需要,其化学战部队种类较多,主要有毒气联队(1942年时有8个联队投入中战场),大队,中队,特种气象班和毒气指导班等.还有临时配属师团的独立毒气大队,山地战毒气大队,近战临时毒气大队等编制,每师团内固定编制的化学勤务人员500人左右.除以上专门的化学战部队外,日军步兵,炮兵,航空兵也普遍进行化学战训练。  陆军毒气联队:人.包括:毒气迫击炮大队(150毫米化学迫击炮24门);毒剂吹放大队(30公斤毒气钢瓶120具);毒剂抛射炮大队(160毫米毒气抛射炮24门)。  军属野战毒气队:1000人.包括:迫击炮大队(94式90毫米迫击炮36门,毒剂弹4230发,榴弹1080发);毒气中队(94式布雷车12辆,毒液装载车12辆,94式消毒车12辆运输车9辆)。  师属特种毒气大队:500人.布毒,喷火,消毒3个中队。  毒气中队:165人.3个小队,每个小队4个分队,每分队3小组,每小组3箱毒剂筒,共装备2240个毒剂筒,施放正面宽1800米。  日军侵华时化学战特点  由于化学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各国对作战控制权均高度集中.日军对美,英,苏等强国使用化学武器作战,必须经过天皇批准,因此除太平洋战争上极个别战例外,基本上没有进行化学战.至1944年夏季,由于战局严重恶化,为避免前线指挥官在紧急情况下擅自使用,日本军部更将全部化学武器撤到后方.在中国战区使用化学武器,只需要陆军参谋总长批准&&日军控制权差别实际反应了对手国力的强弱。  每次大规模作战前,日军还专门发布指令,规定允许使用化学武器的种类.日,日本陆军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下达"临参第421号命令",允许"适时使用催泪性毒气筒",根据这一命令,日军驻华北第10师团于同年10&1938年5月间,共使用了1,619个催泪性毒气筒.日闲院宫载仁亲五下达"大陆指110号命令",允许在战领区使用红筒和轻迫击炮红弹,并规定"要尽可能将使用地域内的敌人歼灭,以销毁残存证据"&&从此,屠杀中毒伤员成为日军行动的惯例。  日军对华化学战贯穿了八年抗战的始终,地域遍及18个省,有准确记载的战例达2,000多次,造成中国军队伤亡8万多人(实际使用的次数和伤亡应多于此).从缴获的日军化学战记录与中方记录进行比较可知,同时期日方记录次数较多,有时甚至为中方记录的2-3倍&&化学战杀伤力巨大,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受害者生还而无从查证。  日军在侵华不同时期进行化学战的情况是有差异的,但基本和战争进程一致.在正面战场上:1937年使用次数较少,且带有试验性质,由于发现效果极好,遂迅速总结经验并改进战术,训练及编制;年日军进行化学战次数急剧增多,而且扩大到战役规模;年化学战也很频繁,1943年以后逐年递减,但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还发生过个别日军部队以化学武器顽抗的战例。从日军使用毒剂种类上看,喷嚏性的二苯氰胂(日军称"红1号")最多,占已知战例的81%,致死性毒剂占19%.其中原因并非出于人道考虑,而是由于二苯氰胂可以迅速使无防护士兵丧失战斗力(抗战初期,日军发现我军防毒面具无法防御二苯氰胂),同时,日本士兵的防毒面具又可以提供足够的防护.另外,二苯氰胂在战场上有效时间短,通常在几十分钟以内&&上述特点非常适合支援日军步兵的进攻.相反,使用毒性大且作用时间长的芥子气,反而会限制了日军自己的行动,但日军往往在作战不利时大量使用芥子气,特别是在防御和退却时。  从日军毒剂投放方式上看,炮兵攻击最多,占64%,近战使用占29%,空投和布毒占7%.日军对我军后方广泛采用汉奸投毒的办站,甚至多次发现其收买几岁到十几岁的小汉奸直接混进军队营房投毒,并且借此制造恐怖,以趁机进行反抗日宣传活动.在敌占区,日军曾强迫平民注射毒针,如强迫注射绝嗣针,或为日军修建工事的民工注射哑针。  从日军化学战规模上看,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平均每次使用毒剂弹(筒)数十到数百发,大规模使用较少.主要原因是中国军队汲取淞沪会战的教训,放弃了大规模阵地战,主要采用运动战和游击战,致使日军大规模化学战能力没有施展的机会.另外,大规模化学战对准备工作,自然条件,协同动作要求更高。  从作战效果上看,日军在进攻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成功率远高于防御.这是由于进攻方有充分的主动权选择使用化学武器的适合条件,特别是风力和风向.另外,在进攻时,日军还可以提前得到临时配属的化学战部队的加强。  防御作战,又分为阵地防御和仓卒防御.其中前者使用化学武器的成功率高于后者.原因是此时有充分时间囤积弹药,并进行试射.而在仓卒防御条件下,很多情况不利于使用化学武器。  日军化学战的补给系统是独立的,如华中派遣军的野战毒气厂设在安徽省滁县.还曾在九江,武汉和庐州等地设立野战毒气分广,以支援日军第11军和第2军.毒气分厂下面又设野战毒气支厂,为日军各师团,独立炮兵部队和独立化学战部队提供化学弹药补给,如广济,瑞昌,德安,固始,商城&&等地.一般在日军大量使用化学武器的地方均建有野战毒气支厂。  日军化学战典型战术  日军使用化学武器最典型的战术是用火炮或毒烟筒发射毒烟压制守军阵地,然后步兵配戴防毒面具在毒烟后跟进突击.这种战术的关键是步兵和毒烟的协同,因为日军进攻时使用的剌激性毒气作用时间短,毒性小,如对手采取防护措施或调来预备队就可能遭到反击。  实战中,此战术常常用来对付久攻不下的阵地,成功率达80%,日军自身伤亡也很小,但准备时间较长,并需要合适的气象条件.日军平时|施放非化学烟幕时,也常常混入一定比例的毒剂筒,以达到给对方制造精神压力的目的,同时也使对方对真正毒烟产生麻痹而疏于防护,个别战例中,日军骑兵也利用毒烟掩护冲锋,因为战马对低浓度的苯氯乙嗣,二苯氰胂毒烟的耐受力较好。  另一个经常使用的战术是交替使用爆炸弹&&毒气弹&&爆炸弹来压制固定目标,如针对我军炮兵阵地,指挥所和预备队阵地等拥有良好工事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当受到爆炸弹袭击时,我军士兵会躲进掩体,此时日军发射毒气弹,掩体内士兵又被迫走出掩体以躲避飘向低处的毒气;这时日军再用爆炸弹射击&&这种战术比单纯使用一种弹药的作战效率高.另外,交替使用燃烧弹&&毒气弹的打法也很普遍,通常在争夺村庄或城市的巷战中采用。  用化学在防御不利的情况下,往往把化学武器作为最后手段,如在侧翼遭到袭击或拦阻对方第2梯队时常使用芥子气炮弹形成大面积染毒区(日军第6师团在广济松阳桥林拦阻中国第26军反击).另外,在敌后战场上,部分日军为防备游击队袭击,经常于每天拂晓和黄昏时,向据点周围放毒。  日军撤退时为了阻止追兵,常常使用芥子气,有时用火炮发射混合剂炮弹迟滞对方,有时用布毒车布洒.在日军放弃的阵地,村庄或退却的必经之路上形成一个数公里宽,持续十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染毒区,追兵进入该区后不会马上发现(因为芥子气有2-6天的潜伏期),待发现已经造成大量伤亡.如1941年日军在郑州使用化学武器属于此类战术。  地道投毒也是日军常用的手段,在敌后战场上,地道战是一种有效的游击战法,因此日军也千方百计破坏地道.早期的地道遭到毒剂攻击时会造成惨重的伤亡(如北疃惨案),后来普遍采取防毒措施之后,日军对地道的投毒逐步失效了。& 日军对化学战的认识  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对战争基本规律的认识决定了日军对化学战的认识。  (1)日军颁布的《统帅纲领》强调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因此非常注重打击对手的抵抗意志,战争中日本进行的化学战,细菌战和大屠杀等等残暴行为,实际上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恐怖手段。  (2)日军强调进攻的作用,由于其陆地作战以步兵为主,使用化学武器可以帮助日军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突破。  (3)一战后日本军界引入了总体战思想,但日本经济基础依然相对脆弱,且国内资源贫乏.在经历20年代末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东京大地震等严重打击后,其经济实力不足以为日本陆军提供先进的机械化部队,因而求助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从化学战常理上分析,日本本土资源缺乏,化学毒剂生产不足,还有国土狭小等客观因素,均造成其从战略角度不宜发展化学武器&&因为化学战往往招致对方报复,上述不利条件会增加报复的危害性.但是,日本在战略上习惯于冒险,特别是这种"冒险"的对象是当时的中国军队时,化学武器确实成为日军作战的"至宝"。  化学武器与日军战斗力在中国正面战场上,日军制定作战计划时,一般按照日军一个联队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师的比例计算战斗力.抗战初期和中期的作战行动证明,这一计算是符合实际的,其中原因是日军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官战术素养和士兵的教育训练水平等方面,确实优于当时中国军队的平均水平。  这种优劣对比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不是一程不变的.从单兵素质上看,在转入持久战后,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为侵略中国备战多年的精兵逐渐消耗(或转移到太平洋战场其他战区),优秀的初级军官,士官损失也很大.因此,随着日军从24个师团扩大到51个师团,其单兵素质开始显著下降,也正是这个时期起,日军开始疯狂地使用化学武器.到战争后期,在地面火力方面,得到盟国援助的中国缅甸远征军和驻印军的近战火力已强于日军,装甲兵和炮兵力量也有很大提高;在空中力量方面,此时空中优势逐步转移到中美空军手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整个抗战进程中,中日两军差异最大且很少变化的,实际上是化学战能力.而化学战能力占据了日军战斗力表现的很大部分&&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时机,大多是战斗的关键点,如久攻不下的阵地,突围,掩护撤退等.故日军称化学武器为"决胜瓦斯",不无道理.日军中战斗力较强的部队,往往也是使用化学武器较多的部队,如果没有化学武器的帮助,日军进攻速度会大大下降,后勤压力和伤亡也会相应增加。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日军化学战的局限性。  (l)化学武器的突击强度与日军自身防护能力不足的矛盾,造成其不能真正发挥化学武器的效率.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只能使用低杀伤性毒剂,否则可能伤及自身;  (2)日军自身机动能力不足以利用化学武器产生的效果。二战中,日本陆军机械化程度不高,"决胜瓦斯"虽然创造了胜利条件,但较低的推进速度限制了胜利的兑现。  日本宣传战问题  宣传战是各种战争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战果直接与其他战果相互影响.战前,日本为了伪装自己的化学战准备,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如两次海牙会议.并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日内瓦议定书.因此,在战争中,日本在化学战问题上采取死不承认的态度,并对国内进行了严密的新闻控制,所以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为并没有对其造成过大负面影响。  在世界舆论面前,日本政府还进行了大量反宣传,诬陷中国军队使用化学武器(无独有偶,意大利也曾经诬陷埃塞俄比亚使用化学武器).二战结束后,日本某些右翼势力一方面积极掩盖日军进行化学战和细菌战的事实,一方面利用原子弹问题大做文章,将自己粉饰为"战争受害者",企图抹杀侵略罪责&&这种片面宣传在日本国内也确实起到一定效果。  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宣传的力量,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因此引发的宣传战还在继续进行.中国作为化学战和细菌战的受害一方,至今并未对日军化学战和其它问题进行足够的认识和反思。& & 中方防御化学战的检讨  抗日战争中,日军化学战给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说明我方在化学战的防御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和不足.下面分别从战前,战中和战后三个方面检讨。  日军化学战的装备和手段,大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各国所广泛使用,并非秘密.从一战结束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的20年时间里,中国虽然建立了少数防化研究所,防化学校和第23化学兵工厂,但只能少量生产几种毒剂.这些制品主要用于防化装备研究,并有少量毒剂炸弹用于内战,但部队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化学战的概念和能力,更不具备对敌国领土进行远程化学战报复的手段.这一装备发展的空白点日后被敌人所利用,并且成为中国军队最大的弱点之一。  以当时中国薄弱的经济基础,固然缺乏大规模生产化学武器的能力,但建立有效的防护手段是可能的(同期,英国储备了3,000万具防毒面具,4,000万罐防毒油膏,4万吨消毒用漂白粉,1,000万份传单).造成这个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沿袭了清末以来传统的对外妥协政策,在军事战略上只专注于内战.1937年之前的中国军队是根据内战需要而装备和训练的,对外军的战备工作和军事学术研究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抗战开始时,中国军队开始在严重缺乏防化能力的条件下作战,仅有的20万套新式防毒面具也大部分损失于淞沪会战.幸而在开战之初,日军缺乏使用化学武器的经验,没有进行大规模化学战.之后,虽然又增加了少量新式防毒面具,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临时生产的简易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100万个)等防护装备,效能很差,防护时间极短(有的只有10分钟),且只能应付剌激性毒剂,对窒息性,糜烂性,全身中毒性毒剂基本无效。  除上述表面问题外,中国军队遭受化学武器严重损伤的原因还体现在战略,战术,工事,侦察,组织,教育,心理,纪律,医疗,补给等多方面:  (l)中国军队的远战能力弱,这便不能有效反击和压制日军化学战部队,而不得不依靠近战.但近战时火力又不足,于是只能依靠密集队形&&这些均为日军实施化学战提供了便利条件;  (2)经历淞沪会战的教训,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开展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和运动战,井减少日军进行大规模化学战的可能性.但是,战术思想没有相应调整,仍然沿袭内战的打法,较多地依赖阵地,习惯于被动防御,极少主动出击日军侧后&&这为日军实施化学战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准备;  (3)阵地多为一线配置,缺乏纵深.防御上没有弹性,阵地间不便相互支援,往往一点突破,全线崩溃&&也是日军化学战效果显著的原因;  (4)构筑工事往往只重视防火炮轰击而忽视防化.因此即使是能抵御大口径榴弹轰击的坚固工事,也防御不了小型毒剂筒的袭击.经过几次惨痛的教训,敌后根据地的地道普遍进行了防毒改造,效果较好;  (5)对化学武器的侦察能力差,也是中国军队遭受化学战伤害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有潜伏作用的毒剂,如芥子气,往往在整支部队中毒后才发现&&这个缺点后来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得到了部分改进;  (6)从组织机构上看,虽然中国军队在编制上也设有防化机构,但实际情况极不健全,很多部门形同虚设.中国军队整体规模大于日军,但防毒专业人才仅及日军的10%;  (7)缺乏普及的防毒教育,导致官兵对化学武器认识不足.化学武器威力虽大,但使用上需要很多外界条件,如气象和地形等,若我方能自觉加以灵活利用,就可以大大减少日军化学武器的危害;  (8)从心理角度看,抗战意志不坚强的部队,往往会被对方化学武器所震慑,甚至出现整军,整师的脱离阵地行为.相反,作战决心坚强的优秀部队一般能够承受巨大的损失且坚持战斗;  (9)军纪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防毒纪律.很多情况下即使拥有防护条件,但若不严格执行和遵守防毒纪律,也会遭受伤亡.如不愿随身携带防毒面具,防毒器材穿戴不正确,毒气袭击后过早取下等等;  (10)医疗条件对减轻化学武器的作用非常重要.日军的很多毒剂伤害本来不难排除和医治,但由于当时中国军队医疗条件普遍简陋,致使很多轻伤也发展为严重伤残。  战后,国民党军队仍然没有对化学战给予足够重视,不但在日军投降时未能利用战胜国的优越条件彻底解决化学武器遗留问题,而且自身防化能力仍然没有加强.虽然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从未使用化学武器,但国民党军队防化能力低下仍然牵制了其作占灵活性,比如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杜聿明集团曾计划利用空军投掷化学武器掩护本部突围,而临时空运来的防毒面具只有3,000件,从而造成原计划被迫取消,几十万大军束手就擒。& & 盟国的作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正是日本在中国疯狂进行化学战的时期,中国政府曾经寄希望于盟国方面的压力,抑制日军暴行。美国总统罗斯福为此曾经两次公开讲话,并且以化学战报复相威胁,给予日本警告。美国的化学战能力对日拥有绝对优势,同时,日本又缺乏对美国本土的远程打击能力,因此罗斯福的态度取得了美国民意测验结果的支持。不过警告从来也没有兑现,其主要原因是遭到英国的反对&&因为存在德日军事同盟,英国担心受到德国的化学战报复。1945年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但此时日本化学战高峰期已过,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日本投降后,美国为了获取日本在中国使用化学战和细菌战的经验,特别是大量活体试验的资料,对日本化学占和细菌战的战犯采取包庇态度。在东京审判时,美方阻扰了有关化学战和细菌战方面的调查,直接导致日军大量犯有战争罪的人员逃脱法律制裁。  遗留问题  有关日本化学武器遗留问题,今天应特别重视。日本投降前,在中国境内存放了大批没有使用的化学武器。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东北地区,由于苏联红军的进攻,日军撤退时仓促抛弃了很多毒气弹,剂,已于战后被多次发现。  关内地区则不同,因为这部分日军从日本宣布投降到缴械回国之前时间非常充裕(其间还奉国民党政府命令"维持地方治安",并对八路军和新四军进行"自卫"),因此日军对化学武器的隐蔽更加充分,至今发现事例较少,但潜在危险性不容忽视。  战后,仅偶然发现的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造成的伤害就达2,000多人,以后随着国内建设规模的扩大,加之暗藏化学武器的锈蚀和破损,突发伤害问题将更加严重。  化学战引发的思考  武器本身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化学武器同样如此,但武器发展如果存在空白,就会被对手所利用,并造成自身的巨大损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质与量应该成比例,不能仅仅满足于拥有,必须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战斗力,才能确保有效的威慑能力,从而实现"以战止战";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应特别注意攻守平衡,任何一种能力的失衡都会降低整体战斗力水平的发挥。  总之,化学武器和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此类事物的一无所知及对国防教育的麻木不仁态度。  日军化学战例  【镇压台湾雾社起义】  1930年10月,台湾爆发雾社起义,高山族起义者砍死了包括日本县长在内的134名日本殖民统治者。驻台湾屏北墓地的日本陆军第8飞行联队,派出川崎乙式战斗机5架转场至埔里机场,在3周时间里,共投掷普通炸弹和毒剂弹800余枚,当时台湾总督府电文中记载"共向山谷集中使用绿弹10O发。"在航空兵配合下,日本军警屠杀高山族起义者287人。  【支援步兵行动】  日军《支那事变的教训|》第51号中总结:"第20师团初期战斗,每次攻占1个村庄平均损伤30-40人,甚至多达100人。而此次战斗遭敌抵抗的村庄约10个,由于紧随特种烟一举攻占,此间我之损伤仅10名以下,可见其效果之大。"该文件又说:&未使用特种烟的独立混成第4旅团遭到敌人的顽强抵抗,直到敌人全线退却以前,战斗均相当困难。&  1938年徐州战役,日军第3师团第6联队进攻白家郢地区。6月4日7时30分,东南风,凤速3~4米/每秒。日军1个毒气小队施放毒剂筒,毒烟压制了下风方向2,000米内的中国军队,日军左翼1大队戴防毒面具随后攻击,而右翼2大队也随后发起冲击,但是遭到中国军队防线侧后方105高地上机枪火力压制,日军攻击受阻。日军另一毒气排立即开始向105高地施放毒剂筒,但随后风向转为西南,日军毒气排只好停止攻击,转移到105高地侧翼第3次放毒。毒烟覆盖105高地后,日军2大队再次发起攻击,但此时已近中午,山坡受到日晒产生上升气流,毒烟很快消失,105高地守军再次射击,日军攻击失败。此次战斗,日军施放毒剂筒194个,发烟筒40个。  日6时30分,东南风,风速3米/每秒,无上升气流。日军波田支队第2联队和第3大队在赤湖东北城子镇朱庄向中国军队第81师两个营阵地施放毒剂筒420个,日军步兵带防毒面具紧随毒烟突入阵地,守军全部中毒,除3人轻伤撤离外,其余均被日军刺杀。事后日军报告中说:"对中毒严重不能行动者剌死300余人。&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国第9战区军队在新墙河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9月18日,日军第6师团在山炮发射的毒剂弹支援下,占领北岸中国军队警戒阵地。9月23日4时,日军集中共3个炮兵联队的150毫米榴弹炮,野炮及山炮,用爆破弹和毒剂弹袭击南岸中国军队阵地。至8时,东北风,风速2。5米/每秒,日军野战毒气队施放毒剂简10,000个,形成宽约8公里,纵深2公里的大面积毒云。8时30分,日军步兵6,000人配戴防毒面具随毒云后徒涉新墙河,中国守军第2师牺牲700人,阵地失守。  刘汝明68军大刀队白刃肉搏歼灭日军300人,但遭日军毒气袭击,中毒达400人。  【化学战压制炮兵】  日,日军炮兵2个连向田家镇北侧中国军队炮兵阵地发射毒剂弹28发,榴弹52发,守军停止射击。9月29日,日军对马鞍山中国炮兵阵地射击毒剂弹38发,榴弹59发,守军停止射击。  【利用化学战防御】  日,中国第5军荣誉第1师,第200师,新编第22师攻击昆仑关日军第5师团12旅团。日军增派台湾旅团增援,并在战斗中多次以发射毒剂炮弹,施放毒剂筒,飞机放毒等方式顽抗,但由于中国军队不顾伤亡,顽强进攻,最终攻克昆仑关,歼灭日军4,000余人,并击毙其旅团长中村正雄。  日,中国军队2个军共6个师攻击防守宜昌的日军第13师团。10月2日,中国军队攻占宜昌外围据点,10月8日,中国第2军第9师一部攻入宜昌域内。这时日军濒于绝境,遂烧掉秘密文件和军旗,高级军官已经准备自杀。为了挽救败局,日军决定用毒剂弹做最后挣扎,后分别于8日21时,9日18时,10日15和16时,先后进行了4次大规模化学攻击,共发射二苯氰胂毒剂弹1,500发,芥路混合毒剂弹1,000发,飞机投掷毒剂弹300枚。另外,还大量使用山炮,迫击炮和毒剂筒。以上行动造成中国军队和居民大量伤亡,其中第9,第76师两师中毒1,600人,其中600人死亡&&由于攻击部队伤亡很大,中国军队最终被迫停止进攻,反攻宜昌计划失败。  【利用化学战掩护撤退】  日,日军220联队在郑州五里铺,老赵寨地区的3条道路及两侧用芥子气掩护撤退。日军《支那事变化学战例汇编》中记载了当日战况:"该师于10月31日开始向黄河以北转进,当日天气晴朗,南风,风速约2米/每秒,气温27。5℃。使用黄剂(芥子气)约330公斤,布洒时间约1小时。效果:敌人的前进完全被阻止了,使师主力顺利撤退。后根据情报部门报告,敌人所受损失甚大,匆忙后退。以上说明在部队脱离战场时,使用少量黄剂可以收到很大的放果。"  1941年,日军对太行抗日地进行"扫荡"。日军第36师团于撤退时,在沿途村庄大范围布洒糜烂性的芥子气,特别是在门窗,炕席,家具,粮食,草料和水井等处,造成根据地军民数千人中毒死亡。由于当时为冬季,气温很低造成毒气挥发缓慢,共持续数周之久。  【利用化学战破坏地道】  日,八路军第17团攻击汾阳日军时,因地道被发现,日军向地道内放毒,造成我军第3连67人全部牺牲。  1942年,在&五一&反&扫荡&中,冀中定县北疃村在3天之内挖成地道,5月16日,该村民兵依托地道击败日军300人的进攻。5月27日,日军派遣第101师团163联队工2,000人,包围北疃村。定南县大队与敌人激战半日,但药消耗殆尽后转入地道。因组织不严密,地道内混进汉奸,后虽然处死了2名在地道内造遥的汉奸,但地道口位置已经暴露。日军在逃脱汉奸的指引下,堵塞了通往村外的地道,并向地道内放毒。由于北疃村地道未经防毒改造,造成地道内军民800多人全部死亡,日军还杀害了没有进入地道的居民380人&&在百团大战过程中,日军用毒共计20余次,其中利用防御13例,支援进攻7例,7次迫使八路军撤退。共造成八路军中毒21,182人次,约占参战部队10%,其中包括是旅级干部8人。我军缴获毒剂弹57发,毒剂筒2,059个,防毒面具1,051副。在我军进攻阶段,防御中日军主要使用作用时间短的剌激性,窒息性毒剂;日军扫荡阶段,则使用了大量的糜烂性毒剂&&芥路混合气。  8月22日,日军在炮兵和20架飞机的支援下猛攻狮垴山,坚守此地的八路军769团近500人中毒,保有战斗力者仅数十。在阵地面临失守的危急关头,129师警卫连及时增援,打退了日军进攻。直至8月26日,八路军一直扼守狮垴山,成功地掩了129师主力完成破袭正太铁路的行动。  9月22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团进攻东团堡,由于日军放毒,八路军约300人中毒,致使第一次攻击失利。以后第3团用浸水口罩简易防护,经过几天的反复争夺,最终全歼170名日军士官。  9月23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20团2次攻进曹沟堡,日军在村庄里放毒,第20团大部分官兵中毒,被迫撤出战斗。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有哪些人和发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