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峰崇福寺到鼓山涌泉寺方丈打车多少钱

福建晋安区旅游攻略/自助游/自驾游攻略|晋安区旅游地图|晋安区旅行社线路报价_昆明国旅
到云南旅游
您现在的位置:
行政区划2008年,晋安区辖3个街道、4个镇、2个乡:茶园街道:站前社区、站东社区、铁中社区、环南社区、斗门社区、环北社区、洋下西社区、洋下东社区、洋四社区、湖逵社区、东浦社区、红星社区、凤山社区、电建社区、金鸡社区;王庄街道:华美社区、乐东社区、印染厂社区、紫阳社区、砌池社区、紫新社区、丝绸厂社区、五里亭社区、福马社区、民安社区、大名城社区、鼎屿社区;象园街道:乐西社区、长河里社区、菊园社区、南湖社区、双龙社区、连辉社区、乐园社区、象园社区、双坂社区;鼓山镇:茶会社区、金晖社区、机务段社区、日出东方社区、融侨东区社区、福茶社区、文华社区、三木社区、都市社区、浦东社区、连翔社区、东城社区、鼓一村
带上城铁自助游攻略坐郑开城铁 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08:01:39 旅行社
& &去郑州东站你可以这样走
& &乘坐60路、916路、158路、114路、Y805路、B25路、地铁1号线。
& &买票进站记住以下几个关键词
& &购票(郑州东站任意窗口)
& &候车(三层候车大厅)
& &检票(专用通道)
& &进站(闸机)
& &专用通道:A17、A18、A19、A20、B17、B18、B19、B20检票口。</p
晋安卫星地图
晋安区简介
  宦溪桂湖的温泉地热资源得天独厚,不仅储量大、水质好、温度高、分布广,而且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融山、水、林为一体的晋安区,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就在新店的闽越无诸建造的古城遗址是福州2200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名扬海内外的鼓山旅游景点风景宜人,鼓岭避暑山庄素有“左海小庐山”之称;树木葱茏的国家级森林公园饱纳大自然的天成造化。“闽刹之冠”的鼓山涌泉寺、象峰崇福寺、瑞峰林阳寺等禅林古刹香客如云;环境优美的北峰山区正沿着建设“福州后花园”的方面而努力,相继建成了鼓岭柳杉王公园一期工程和首期投资9000多万
晋安区旅游攻略/自助游/自驾游攻略:
02:36:40 & &
02:36:31 & &
11:29:30 & &
11:28:53 & &
11:28:38 & &
11:28:26 & &
08:57:29 & &
08:57:08 & &
08:56:57 & &
旅游线路推荐
发团地点:
7时早餐后乘车乘车至大理古城,游大理古城、洋人街(约40分钟):可自费40元/人观赏白族歌舞、品白族三道茶,“头甜、二苦、三回味”;乘船游洱海:洱海是一个风光明媚的高原淡水湖泊,水面海拔1972米...
[¥1580&起]
[¥580&起]
[¥880&起]
[¥1180&起]
[¥790&起]
[¥1380&起]
旅游问答中心
400-015-3303
-:福建晋安区旅游频道为您提供福建晋安区自助游攻略,福建晋安区自驾游攻略,晋安区旅游团,晋安区旅行社,晋安区旅行社线路,晋安区旅游线路,福建晋安区旅游报价等旅游信息服务。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
旅行社名称: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简称
| | | | | | | | | |
云南最新最好的旅游线路尽在云南省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昆明国旅) 版权所有
福建攻略分类:
行程天数:
云南问答:
云南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 ┊
┊┊┊┊┊┊┊┊┊┊┊ ┊
查看: 592|回复: 12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47 年 2 月 16 日精华8居住地福建省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2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35 小时
高中三年级, 积分 16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27 积分
帖子可爱币14676 人气值2153
本帖最后由 柳园 于
16:05 编辑
福州寺院地涌金莲
雪峰崇圣寺是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是江南“五山十刹”之一,福州五大禅林(鼓山涌泉寺、西门西禅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象峰崇福寺)之一,号称“南方丛林第一”。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崇圣寺历史悠久,环境优美,香火旺盛,香客游客络绎不绝。最为游人称道的是寺院后山的一大片牡丹园。4月份的一天,我们相约到雪峰崇圣寺拍牡丹。一进寺门,眼前一亮,大殿前的那不是地涌金莲吗?摄友们也没见过这花。记得在云南西双版纳旅游,导游说地涌金莲是中国云南特产花卉,急找师傅问个明白,得到明白无误的肯定:是地涌金莲,原产云南,雪峰寺引种成功。在雪峰崇圣寺能见到地涌金莲,真是大喜过望,于是我们调整计划:牡丹照拍,但“主攻”方向已是地涌金莲。寺里的地涌金莲真不少,殿前殿后,走廊庭院都摆满了,而园子里的金莲,是直接从地里涌上来的。漂亮极了。听说旗山万佛寺是“中国占地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前不久,我们慕名前往,万佛寺很大,正在修建中,游客不多。最有特色的是一尊三面观音像,可能在福州是绝无仅有。但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万佛寺也有地涌金莲,虽然数量不如崇圣寺,但有一株居然开了好几朵,真是奇观。看来福州寺院引种地涌金莲成功的不止一两座,培育是关键。地涌金莲又名千瓣莲花、地母金莲,原产云南,属芭蕉科,株高一米左右,开花时金黄色的花就像从地里涌出的莲花。花形极似佛座,因此被佛教视为圣花,为佛教寺院所钟爱,是寺院“五树六花”之一(五树:菩提树、高榕、贝叶棕、槟榔和糖棕,六花:地涌金莲、荷花、文殊兰、黄姜花、鸡蛋花和缅桂花)。据说佛祖诞生时每走一步,足下都会生出金莲花,佛祖讲经时,就会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地涌金莲很美很奇特,极具观赏价值,花期很长,可以从早春开到隆冬。在云南,除了观赏,老百姓还用根茎酿酒,用叶片编制草鞋和绳子,花还可入药,有收敛止血作用。 雪峰崇圣寺位于闽侯县西北雪峰凤凰山南麓,建于唐咸通十一年,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重修。大雄宝殿内有尊三世如来玉佛,据说来自缅甸。有兴趣的朋友可乘公交车到大学城公交总站,在福州汽车客运西站(新)上车,车程约2小时,直到寺门口。也可在洪山桥头或旧客运西站上下车,但不保险。到旗山万佛寺可以乘171路或901路公交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总评分:&人气值 + 13&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43 年 12 月 29 日精华1居住地江苏省 镇江市 润州区 金山街道居住县润州区日志相册阅读权限20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424 小时
帖子可爱币85742 人气值67132
欣赏: 福州寺院地涌金莲精彩摄影!
总评分:&人气值 + 3&
没有苦哪里来的甜!
性别女情感状态离异生日1951 年 10 月 20 日精华1居住地上海市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8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847 小时
帖子可爱币124129 人气值6639
谢谢柳园大哥图文并茂介绍:福州寺院地涌金莲 !遥祝您:幸福安康!周日愉快!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50 年 10 月 19 日精华30居住地上海市 松江区 九亭镇居住县九亭镇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8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6592 小时
帖子可爱币89983 人气值9722
图文并茂,首页推荐!
问好朋友!
性别女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50 年 6 月 6 日精华5居住地福建省 泉州市 丰泽区居住县丰泽区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4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693 小时
大学二年级, 积分 384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76 积分
帖子可爱币29410 人气值15195
分享福州佛门游览。这棵树像菩提?又像莲座?真稀奇。谢谢分享!祝吉祥快乐健康!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51 年 1 月 12 日精华29居住地河南省 郑州市 金水区 丰产路街道居住县金水区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22 小时
博士研究生, 积分 9477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224 积分
帖子可爱币77266 人气值31191
精彩美妙,清晰介绍详细!
春天缓缓离去矣,初夏匆匆到来也! &&&&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51 年 6 月 15 日精华0居住地浙江省 宁波市 鄞州区 古林镇居住县鄞州区日志相册阅读权限9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04 小时
初中三年级, 积分 44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534 积分
帖子可爱币4094 人气值314
[img]东北民歌:送情郎
本文来自:可爱老人网() 原文地址:[/img]
中国的民歌深入人心,大众喜爱。
我每天玩玩电脑,拉拉琴,音乐我很喜欢,我家里口琴、二胡、笛子、古筝、电子琴,看看技术、电脑类 ...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47 年 2 月 16 日精华8居住地福建省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2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35 小时
高中三年级, 积分 16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27 积分
帖子可爱币14676 人气值2153
林林五 发表于
欣赏: 福州寺院地涌金莲精彩摄影!
谢谢临帖欣赏支持,祝朋友天天开心快乐!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47 年 2 月 16 日精华8居住地福建省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2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35 小时
高中三年级, 积分 16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27 积分
帖子可爱币14676 人气值2153
红红的太阳 发表于
谢谢柳园大哥图文并茂介绍:福州寺院地涌金莲 !遥祝您:幸福安康!周日愉快!
谢谢版主临帖欣赏支持,祝天天开心快乐!
性别男情感状态已婚生日1947 年 2 月 16 日精华8居住地福建省日志相册阅读权限12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35 小时
高中三年级, 积分 1617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27 积分
帖子可爱币14676 人气值2153
周永根 发表于
图文并茂,首页推荐!
谢谢版主临帖欣赏支持,祝朋友天天开心快乐!
15年活动达人勋章
2015年度发起组织网上网下活动1次以上者
15年版主满勤勋章
版主会议2015年度累计签到50次以上
Powered by
Comsenz Inc.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47|回复: 107
缘 起 108 寺
(福建名剎)
闽侯雪峰崇圣禅寺
00闽侯雪峰崇圣禅寺.jpg (162.57 KB, 下载次数: 0)
11:35 上传
  雪峰山崇圣禅寺简称雪峰寺,坐落于福州闽侯县雪峰山上,距福州市 77公里。雪峰山海拔800多米,原名象骨峰。
  雪峰崇圣寺,素有“南方第一刹”之称。
  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年),时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年)搬迁到现在的寺址。当时闽王和兰文卿捐了很多财物及田地,修建了大量的佛堂和法堂。据说当时僧侣们多达1500余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名为雪峰崇圣寺,此名沿用到现在。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雪峰寺颇有名气。寺院刚落成的时候,已经被称为江南第一丛林。开山祖师义存禅师及其弟子们所创的云门宗和法眼宗影响很大。当时的雪峰寺有三座大雄宝殿、三座禅堂以及七座斋堂,这样的规模在南方是很少见的。
  南宋宁宗时,大臣史弥远上奏建议划分禅院的等级,分为五山十刹。十刹是杭州中天竺永祚寺、湖州万寿寺、江宁灵谷寺、苏州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资圣寺、温州龙翔寺、福州崇圣寺、金华宝林寺、苏州云岩寺、天台国清寺。这些寺院在当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这五山十刹才被四大名山所代替,而雪峰寺的影响却并未因此减弱。到了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清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及象峰崇福寺并称福州的五大丛林。
  雪峰寺依据传统寺刹样式建造,即伽蓝七堂式。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后边有法堂,东西两边各有相配的建筑物,后边靠山。其建筑物雕梁画栋,井然有序,规模庞大,景观精致。现存的佛堂和僚舍的大部分是在清光绪年间重建的。
  雪峰寺落脚的雪峰山地区,山峰骈罗,地势高峻,溪深而瀑布多。森林郁郁苍苍,气候温暖,很适合于人的生活,给福州人在夏季提供了很好的避暑之地,在冬季则是赏雪的胜地。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崇圣寺的住持法庵、达本两位禅师中兴佛事。
  大雄宝殿在抗日战争时被日本军的炮火所毁灭,天王殿也受到台风的毁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寺庙已是废墟一片。
  1979年后,国务院批准崇圣寺为佛教活动的中心点,并为开放而重新翻修。在国内外的信众们的大力支持下,天王殿和大雄宝殿重见天日。此外,山门、法堂、齐堂、鼓楼和钟楼也被修复,在殿堂内,供奉着庄严的佛像以及塑造像。在殿堂前有一副对联:
开东土有二宗 法眼云门五派 灵源通性海
称南方第一寺 垂柽枯木千秋 胜迹镇名山
  二、枯木庵和难提塔
  雪峰寺现存的古迹如下:义存禅师和闽王分别种植的两株垂柽以及清达本和尚种植的另外两株垂柽,一共四株。
  那两株唐代种植的树木已有千年的历史,古木垂下的树枝,在风吹来时恰似扫地的样子。传说,义存禅师圆寂时说:“双柽扫地,石卵开花,我会再来。”石卵指的是在义存祖师塔上面的像鸡蛋的石头,它们经历漫长的岁月,恰如开花的样子。两株垂柽仍在扫地。石卵开花是有价值的遗迹。另外,笔者认为,此种现象乃是伟大的禅师托远力菩萨的身来临东土的征兆,以后佛教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的。
  法堂旁边的义存禅师塔、应潮泉和梯云岭蘸月池等景观有24处,其中特别出名的就是枯木庵和难提塔。枯木庵在寺院附近,义存禅师第一次入山时在此修禅。庵子内有株枯木,叶子和枝已经凋落。树高3.32米,树围7.12米,树已腐烂中空。树的表皮厚度为7毫米,南面中间有空如门,高3米,宽0.9米。树中的空间就像房间一样能容纳十多人。据说,义存禅师平时即在这里修禅。枯木里面有从左到右写的三行文字,每字的大小有12毫米。文章的内容是“维唐天估己丑岁(905年)造庵子及作水池,约伍仟余功,于时廉主王大王”。其笔势刚健,书法艺术水平较高,金石家称其为小腹碑。在庵子内,供奉着义存禅师的肖像,供参拜。
  法堂的后面是难提塔。塔的座台用三重莲瓣叠成,是一座八角形的钟形塔。每面的宽度为1.75米,最上部是环纽的形状。每层都有一些像钟乳的石头,形如鸟蛋,所以又叫卵塔。塔的南面正中有长方形的石碑,上写“义存禅师塔”。这是义存禅师生前亲自准备给自己的塔。
  三、开山祖师雪峰义存
  雪峰寺的开山祖师是义存禅师,福建南安人。唐长庆二年(822年)出生,少时出家,17岁时落发,28岁时在幽州宝刹寺受具足戒,后来跟得山宣鉴学禅并继承其佛法。义存精通禅理,向他求学的人来自全国各地。
  义存禅师于崇圣寺振作禅风。鼓山的开山祖师神晏、西禅寺第四代祖师慧棱(传泉州招庆寺)、玄妙寺师备(传漳州罗汉寺)、林阳寺志端、云门宗创始人文偃以及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等许多禅师均出身于雪峰门下,其寺众多达1500多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义存禅师圆寂,唐僖宗赐谥号真觉大师。其生前的著作有《雪峰清规》、《雪峰遗戒》和《雪峰语录》,他对弘扬佛法贡献很大。
  义存禅师的学生文偃继承义存的宗风,至苏州云门山开创禅宗的新派云门宗;师备(837—908年)至福州玄妙院去弘法;受其法统的弟子文益留住金陵清凉山,随从文益的人亦云集如海,之后他开创另一个宗派法眼宗。因此,后人把崇圣寺看成云门宗和法眼宗的发源之地。
  中国禅宗经过唐五代有五个宗派兴盛,所以说‘一花开五叶’。这五个宗派当中,除了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外,云门宗、法眼宗都是福建的雪峰门下所创立,它们对佛教史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跟文益传法的永明延寿(904—905年)禅师,德高望重,名震天下。当时,高丽国王仰慕永明延寿的善德,派使臣带信到中国,自称为永明弟子,由此法眼宗始传到韩国(高丽)。曹洞宗也经雪峰而传到日本。因此,雪峰的名声传播到中外,中韩佛教的交流以及中日佛教的交流与雪峰有很深的关系。
福州鼓山涌泉寺
01晋安鼓山涌泉寺.jpg (185.9 KB, 下载次数: 0)
11:38 上传
& & 石鼓名山位于福州东南郊,海拔925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每当风雨大作、辄簸荡有声而得名。涌泉寺就座落于石鼓山腰,背枕白云峰,面临香炉峰,佳气郁葱,风景秀美。
& & 唐建中四年、也就是公元783年,灵峤禅师在山中建华严寺,后荒废。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礼请雪峰义存大师之高足神晏禅师来山驻锡,遂称国师馆,拥徒1500多人,一时称盛。公元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院。公元999年,朝廷赐“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额,后又迭赐御书。公元1407年,改称为寺。公元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御书敕赐“涌泉寺”匾额。
& & 涌泉寺目前的建筑,多属明清两代先后重建和扩建,基本上保持了明嘉靖年间的格局。中轴线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两侧辅以其它殿堂楼阁,计有大小殿堂25个,占地16650平方米,气势雄伟。现任方丈普法法师是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 & 涌泉寺以经典文物多驰名于世。清朝廷分别于公元1714年和公元1742年,两次颁赐藏经。藏经殿位于法堂东侧之下,殿前有庭院,三面厢廊环抱。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舍利塔,供奉有佛舍利。塔前安奉一尊缅甸白玉石的释迦牟尼佛涅像。两侧陈列12 架大橱,内存有明版《南藏》、《北藏》,清版《龙藏》等,计20346册。还有用“贝多罗”树叶制成的巴利文南传佛经7种和历代高僧大德刺血书写的经书657册,堪称镇寺之宝。
& & 涌泉寺天王殿前有一对公元1082年、宋元丰五年烧造的陶塔,移自市郊梁厝龙瑞寺,立于东者名庄严劫千佛宝塔,立于西者名贤劫千佛宝塔。塔通高8.3米,座径1.2米,仿木构八角九层楼阁形式,两塔塔壁均贴塑佛像,又称千佛陶塔,如此精美的千佛陶塔,为国内罕见。
& & 涌泉寺法堂中悬有清嘉庆年间镇守福州将军庆霖与台湾府知府庆保两兄弟同献的“宝珞庄严”横匾,格外引人注目。
& & 座落在后山的开山祖师神晏国师塔用花岗石砌造,形制古朴。
& & 涌泉寺还有着悠久的刻经历史。目前,寺中尚存有明末清初所刻的佛经及佛学著述板片3613块,清末至1949年前所刻的7696 块,各种佛像书画板片66块,总计11375块。
& & 位于涌泉寺东向的灵源洞,怪石嵯峨,题刻密集,堪称福建之碑林。其中以宋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张元、明谢肇与近现代太虚法师、郭沫若等人的摩崖题刻最为著名。
& & “明版经存南北藏,丹崖字刻宋元题。护持须仗禅师力,佛日增辉万劫期。”这是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视察涌泉寺时所作的诗篇,对鼓山的佛教经典、摩崖石刻作出了由衷的赞叹。
福州怡山西禅寺
02台江怡山西禅寺.jpg (177.67 KB, 下载次数: 0)
11:44 上传
& && &&&福州怡山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怡山,为福建五大禅林之一。据《三山志》记载,南朝梁时有一个名叫王霸的方士渡江入闽,宿栖怡山练丹修仙,每遇饥荒岁月,便“金运米食贫者”后得道成仙。唐贞元间观察使李若,在其居住处修建冲虚观表示纪念。唐成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和延大安禅师来居首开法席,定名为清禅寺,住僧三千人,后改名延寿寺。五代后唐长兴年间,闽王王延钧更名长庆寺。
& && &&&西禅寺殿宇巍峨壮观,拥有大雄宝殿、明远阁、念佛堂、无尽藏、放生园、大方堂、钟鼓楼、库房等一套完整的建筑物,占地百余亩,廊庑相通庭院广阔、红梅翠竹、清松古荔环绕其间。其中大雄宝殿规模比鼓山涌泉寺更大,正中三尊巨佛,衬垫石雕莲花座,旁列十八罗汉,造型洒脱。屏墙后背绘有大型壁画,门外有铁塔长灯。藏经阁后新建玉佛楼,内藏华侨捐献的缅甸大玉佛两尊,一坐一卧,坐佛高2.95米,卧佛长3.7米,为全国最大的玉佛。
& && &&&西禅寺还以盛产荔枝驰誉遐迩,每逢荔红季节,省城文人名士,多携侣邀友前来相聚,品尝佳果,吟诗题字。历代名人如宋端明殿学土蔡襄、抗金名相李纲,明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曹学全等都在此留下足迹。相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在此“点石为丹,炼丹成药”,每逢饥岁,便靠卖药换米救济穷苦百姓。王霸“服药仙蜕”后,人们便建了一座寺纪念他,当时称为“信首寺”,于隋朝末年被毁。据宋梁克家所著《三山志》记载:“(西禅)寺隋末废圮,唐咸通八年,观察使李景温招沩山僧大安来居,起废而新之。”可见,西禅寺在唐咸通八年就获得重修,是福州五大丛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刹,先后有过清禅寺、延寿寺、长庆寺等名称。唐朝时,福州有四大禅寺,分别称东禅寺、南禅寺、北禅寺和西禅寺。长庆寺就改称为西禅寺。
& && &&&西禅寺不仅历史悠久,规模也颇为壮观,占地约一百多亩,巍峨壮观,规模雄伟。寺内有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客堂、禅堂、方丈室、念佛堂、库房、斋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等大小建筑36座。西禅寺大门坊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了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 && &&&步入门坊,只见石坦广阔,佛殿斋堂在松林和荔枝树掩映下,显出园林艺术的精华和佛地世界的风韵。
& && &&&西禅寺门前左边为放生池,池上的九曲桥形似江南园林的格局。在拱桥上观赏景致,塔影湖光、红梅翠竹,与数百株大小不一的荔枝树相掩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园”遗址,其中古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上写有“宋荔”二字,足见西禅寺荔枝之盛名。
& && &&&在古寺风尚存一颗宋代的荔枝树,古姿迎人,荔枝驰誉。据《西禅荔枝谱》记载: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谓之蛀核,皆小实也”,每年从小暑至末伏皆有。“怡山啖荔”成为福州人的时尚。自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人们品味荔枝之余,留下了很多啖荔诗篇。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远阁,就是历代名家应邀品荔吟唱的所在。1937年,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啖荔后留下七绝一首,其中以“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的名句轰动一时。1981年赵朴初先生访西禅寺,亦留诗句:“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西禅寺的荔枝诗会,形成了禅地地独特的文化氛围,远近驰名。
& && &&&顺着林间石砌山道,入山门,步进天王殿,穿廊过,来到大雄宝殿。西禅寺的大雄宝殿规制比鼓山的涌泉寺更大,这里佛像庄严,雕梁画栋,更增金碧辉煌的效果。在殿内大柱上刻有一副楹联:“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梵应迦陵。”殿内四壁还装饰着大型的壁画,非常精美。
& && &&&大雄宝殿,即通向法堂前庭,花丛幽雅。庭前右面有一株荔枝树,盘根错节,高不过3米,粗至双臂难搂,为“宋荔古迹”,非同凡品。对峙在左侧的一株唐代慧棱禅师手植的荔枝,俗名“天洗碗”,几年前已枯毁。
& && &&&出了法堂,绕过后墙,可见新建的一座华严三圣佛殿,与西禅古寺的三座佛殿坐落在一个中轴线上。殿内新铸3尊大佛,左文殊骑狮,右普贤驮象,形象逼真。
& && &&&从这里左行几十步,便到了玉佛楼,登阶踏石,步入观音阁。阁厅正中新塑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佛像,纯用黄铜铸成,重达29吨,为国内仅见。
& && &&&观音阁前的玉佛楼,内有两尊玉雕佛像,全曲海外侨胞捐赠。一在楼下,为坐佛,身高2.3米,为释迦牟尼正面坐像,玉色晶莹,盘坐于莲台之上;一为楼上卧佛,身长4米,重10吨,为释迦牟尼卧像,至今仍为全国之最。
& && &&&顺着阶石,穿过花庭甬道,就来到新建的报恩塔前。这座以现代建筑材料旗工的高塔,1990年落成,高67米,15层。塔内设8厅,外造9廊,仿古建造了八角飞檐,屹立于寺内。报恩塔以钢筋水泥为骨,外贴色泽雅淡、质地坚硬的花岗石,每层塔壁都嵌有精致的雕刻,外观庄严美丽,为国内最高的石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塔旁新筑有一座罗汉阁,阁内塑有五百罗汉,各具神态,栩栩如生。
& && &&&西禅寺内还有白龟吐泉的遗址、唐人开山祖师大安禅师塔内的真心铭碑、五代慧棱禅师舍利塔、唐代七星井、弘一法师放生池碑等名胜古迹,都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 && &&&西禅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如新加坡的双林寺,为光绪年间微妙禅师之徒贤慧、性慧所创建,其规模与西禅寺略同,为海外最大寺庙。另外,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厩院,并派僧师常住管理。西禅寺现存数座建筑物中,有不少清代台湾同胞所留的遗迹。
福州金鸡山地藏寺
03鼓楼金鸡山地藏寺.jpg (117.2 KB, 下载次数: 0)
11:48 上传
& && &&&地藏寺位于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据传,寺始建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原名“法林尼寺”,是福建最早的尼庵,后来尼散寺废。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重修。五代闽王时(公元936-945年)改建为报恩寺。现在的地藏寺只是报恩寺的一个殿宇。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和扩建,规模宏伟。楞惜再度遭受大火,殿毁寺废。
& &&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信徒鹤山樵者等集资将报恩寺的地藏殿重修,并定名为“古迹地藏寺”。虽然在清朝时曾勒石布告:“大清同治甲子年绅耆募捐重建地藏寺大土殿、文昌祠、斋堂、拜台,重修前殿、两庑山门,公禁不许租停棺柩,寺僧如有不遵,立即斥逐不袋,勒石永记。”清末,和尚信坚、自通、秀岩等法师主持管理该寺。当时戊戌维新变法的六君子之一林旭,在变法失败之后被清廷杀害,其棺运回福州,就曾停枢于此寺中。1930年间,尼姑德钦法师为“振兴地藏”,率双溪庵尼众出资接管该寺,并移棺96具葬于陈家山。在德饮法师住持下,寺庙整修一新,尼众也达数十人,成为福建省著名的女众丛林。
& && &&&1979年后,地藏寺逐渐恢复旧观,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如今地藏寺经过十年的翻修,面貌焕然一新。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等殿宇。整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 && &&&金鸡山地藏寺是福建省有名的女众丛林和净土道场,现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寺院座落在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坐东面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地藏寺原名地藏院,建于梁大通元年(527年),原名法林尼寺,为福建最早尼庵。后尼散寺废,唐乾宁元年(894年)重修。五代王审知时改建为“报恩寺”,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和扩建,规模宏伟,楞惜再度遭受大火,殿毁寺废。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后, 以大雄宝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而得名,定名为“地藏寺”,直至民国,基本保持原貌。千载沧桑,叠经兴废,民国19年(1930年),比丘尼德钦法师为“振兴地藏”,风餐露宿,劝募江浙。回榕后率双溪庵尼众出资接管,重修寺宇。民国33年寺内建火葬炉,为福州最早火化场所,1948年建成骨灰寄存塔,并修建念佛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钦法师先后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福州金鸡山地藏寺住持、福州佛教安养院院长、福建省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和福建省妇联执委等职,1983年,该寺列为全国重点寺庙。寺内设有弥勒殿、韦驮亭、地藏王殿、十王殿、祖师殿、观音堂、文昌宫、功德堂等建筑。
& && &&&自1981年起,地藏寺重新开始修建。日,92岁高龄的住持德钦法师圆寂。“宗风丕振灯长续,法宇重新月再圆。”1989年传常法师接席,寺院又修建一新。现有建筑物为地藏殿、大士殿、达摩祖师殿、弥勒殿、韦驮殿、伽蓝殿、玉佛楼、念佛堂、永怀亭、德钦法师纪念室等。寺前左右分立古榕树,内有石柱6根,石碑1面,古井1口。设地藏大殿、大士殿、念佛殿等,布局匀称,质朴古雅。大殿悬挂着一口清康熙年间铸造的450多公斤重的铜钟。敲击钟鸣,音声宏大,远近皆闻。寺宇后院绕筑围墙,把石山装饰为园林假山,重叠的岩石裂缝中长出的榕树、樟树参天蔽日,景色宜人。
& && &&&日,该寺隆重举行如妙法师晋院升座庆典。如妙法师现为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盛唐古刹傍鸡峰,千里传闻此梵钟。
唱晓堂开文运振,奎光阁杰瑞云封。
榕阴隐隐存三径,山色苍苍映九重。
最好东郊名胜地,登龙逐鹿有仙踪。
& && &&&这首清朝魏杰的诗作,是金鸡山地藏寺庄严辉煌的真实写照。
晋安瑞峰林洋寺
04晋安瑞峰林洋寺.jpg (163.26 KB, 下载次数: 0)
11:50 上传
  林阳寺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位于晋安区岭头乡石牌村瑞峰之麓,故又称“瑞峰林阳寺”、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修建历史:宋梁克家纂《三山志》载:“怀安县遵化里瑞峰林洋院,长兴二年置”。“长兴二年”即公元931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后几经兴废,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时改称“林洋寺”。清光绪年间,鼓山涌泉寺高僧古月禅师来寺为方丈,发愿兴复此寺,分遣徒弟四出募化5年,足迹达于南洋,后按涌泉寺格局重建殿宇,将寺名改为“瑞峰林阳寺”。1930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大致规模:寺院建筑群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林木葱郁,尚留有数株千年古树;湖边绿草茵茵,碧水映着蓝天。寺院的山门大墙临湖而建,朝东。门柱上有两副对联:“林峰满瑞气青山不老,阳光照大地绿水长流”;“一切诸苦皆消灭,百福妙相具庄严”。
  入山门,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中轴,左右峙立钟鼓二楼;东西两侧有伽蓝殿、祖师殿、报恩堂、西归祠、地藏殿、禅堂、斋堂、念佛堂、方丈室、古月塔院、大悲楼、玉佛堂等大小20几间殿堂。
  天王殿大门上横匾“林阳禅寺”4个大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于1981年巡视林阳寺时所书。大雄宝殿供奉3尊大佛,殿前横匾“大雄宝殿”为清末陈宝琛题写;殿内还有弘一法师书写的“证无上法”横匾,并保存着一口康熙五年(1666年)铸造的大铁钟。法堂位于寺的最高处,堂内藏有清雍正年间刻印的6大橱数千册佛经。钟楼内悬挂的一口要两人合抱的大铜钟,重600千克,铸于康熙年间,民国初年自道山神光寺(林阳寺下院)移来。
  地藏殿:天王殿西侧的地藏殿建于80年代后期,为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600平方米,琉璃瓦面,木天花板,三向回廊,红柱绿廊,兼有中西建筑风格,可供游客留宿。殿内供奉的地藏王铜佛重650千克。寺的东侧还建有古月塔院,内有古月法师藏骨塔,并陈列法师的生平事迹及纪念物。
  玉佛堂:天王殿东侧为90年代新建的玉佛堂,内供有自印尼整尊空运而回的玉石卧佛。玉佛神态安详、端庄,雕刻精美,堪称寺内一宝。玉佛堂与天王殿之间为客堂,客堂正中挂有20世纪日本的一幅观世音绢画珍品,两旁柱子上挂着明宰相叶向高手书楹联:“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书法挺秀,苍劲有力。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的斋堂柱础下,有宋代台基石4块,各镌“女弟子某氏某娘舍”题识。
思明五老峰南普陀寺
05思明五老峰南普陀寺.jpg (398.12 KB, 下载次数: 0)
11:53 上传
  南普陀寺位于思明区五老峰下,面对龙海市南太武山,南面是厦门大学。南普陀寺是厦门著名古刹。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年),明末(1628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靖海侯施琅将军重建,因寺院是奉观音菩萨为主,又位在我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
  南普院寺规模宏大,总占地25.8公倾,建筑面积21270平方米。从南到北主轴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四座,加上左右庑廊,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室、养正院等。所有这些建筑依傍山势,层层托高,庄严肃穆。近些年来,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两座新建的万寿塔和两个凉亭以及荷花池等,在两池之间有七座由释迦牟尼佛、迦叶佛等七尊佛像组成的七佛塔,万寿塔高11层,富有南亚佛教建筑的风格,使南普陀寺风景更加美丽。& &
  天 王 殿 也称弥勒殿,弥勒佛慈眉笑眼,耳垂双肩,袒胸露脐,笑容可掬,似乎对每一位游客都表示恭候光临。
  弥勒佛在印度是一尊头戴王冠、身体不胖的坐像,而在我国则成了手拿布袋体貌肥壮的光头和尚。据说他云游各地,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人们怎么逗他,他总是眉开眼笑、和善待人。后来他在岳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念念有词:&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不自识&。
  天王殿两侧是魁梧高大、英俊威武的四大天王。全身显得金碧辉煌。屋顶的剪瓷艺术,耐人欣赏。
  大雄宝殿 是转逢和尚于1932年重建的,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石柱,雕梁画栋,庄严肃穆。主要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尊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药师佛,西边是阿弥陀佛。
  释迦佛两旁,还有两位尊者,东边是大弟子迦叶尊者,西边是堂弟阿难陀尊者,前面是千手千眼观音。民间传说:古时有个老人,养了三个女儿,一天老人病了,需要人眼做药引子。大女和二女都不管,而小女自愿献出自己的眼睛,治好老人的病。此事感动了释迦牟尼,便创造了一个千手千眼观音来纪念她,并站在自己的面前。
  大雄宝殿建筑,体现了&闽南佛殿&四大特点:一、墙上有&清影摇风&、&楚江秋吟&等山水花鸟画,和&神河沐浴&、&六年苦行&等释迦牟尼诞生故事的连环画。二、屋脊是弯月起翘、紫燕凌空,显得轻巧灵动。三、构造精巧,技艺讲究,屋脊嵌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等图案,都是剪瓷镶嵌而成。四、建筑材料取材本地花岗岩、青斗石,所有梁、柱、础、斗拱、栏干都独具特色。
  大 悲 殿 建于清初,被火焚烧。1930年太虚和尚重建,1962年重修。大悲殿内奉祀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掌中各雕一只手眼。手上持多种法器,姿态不一,各臻其妙。
  大悲殿为八角三重飞檐,全以斗拱架叠建成,殿内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铁钉。仰视藻井,别致美丽。
  藏 经 阁 为两层文物楼。建于1936年。楼下是法堂,是僧人讲经说法的地方。
  二楼是玉佛宝殿,有缅甸玉佛28尊,并珍藏中外佛典经书数万卷。其中较为珍贵的有宋代《碛砂藏经》,明代《大藏经》、《佛说阿弥陀经》、血书《妙法莲花经》、《日本大藏经》等,还有唐代铜佛、宋代铜塔、明代观音菩萨施甘露像,以及高僧大德的墨宝。
  1924年,南普陀寺由临济宗转逢和尚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会泉法师任第一任方丈。寺内有1925年创办的为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1934年,弘一法师又增办佛教养正院,迎来了南普陀寺建寺以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1937年,佛学院因抗战而停办。十几年间佛学院共培养学生200余人,不少人为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85年,佛学院重新办学,现设养正院、预科班、正科班,各为两年制,1992年起又增设二年研究班,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南普陀寺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却两种意境;&古朴与摩登并存,小和尚和大学生为邻。&
涵江囊山慈寿寺
07涵江囊山慈寿寺.jpg (171.26 KB, 下载次数: 0)
12:00 上传
  慈寿寺位于涵江县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历史悠久,是福建省著名古刹,在东南亚佛教界也有一定影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囊山寺的开山祖师是唐代高僧妙应禅师,初名伏虚庵,后改名延福院。僖宗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皈依妙应法师,为祝其母亲寿诞,遂将寺庙扩建,并奏请朝廷,赐名“慈寿禅寺”匾额。
  妙应(820-898年),俗姓黄,名文矩,字子薰,福建莆田县人。出家后法名涅槃。常口出谶语,举止怪诞,行踪不定。有时坐禅岩洞,数日不食;有时裸卧岩石,任蚊虫叮咬。因他出行时有两只驯虎跟随,人称伏虎祖师。他创建的囊山寺名声远扬,住寺僧人达千人,寺庙在太平、霞塘、南隐等处拥有田地。妙应法师圆寂后,葬于法堂的塔中,宋时迁于法堂西侧,重建宝塔,称慧薰塔。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朝廷又赐慈寿禅寺庄田20顷为寺产,赡养寺僧。宋仁宗景祐初年(1034年,对寺庙又进行了全面扩修,并建起了放目亭、云涛亭、苍霞亭、蘸绿亭、石屏轩、松风阁、云卧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寿堂、西来室、幻如室、净居室、放光室等等。常住僧人数百人。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4岁的朱熹中进士后到同安县任簿,在上任途中投宿囊寺,留下诗一首:
晓发渔溪驿,暮宿囊山寺。
云海近苍茫,溪山拥深翠。
行役倦修程,投闲聊一憩。
不学塔中仙,前途定何事?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寺毁于火灾。至元二十六年(1366年)住持深公重建殿堂,恢复旧观。元代末年又毁于战火,僧众散尽。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住持道杰重建法堂,后续建祖殿。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住持湘江法师集资建香积、斋堂及厢房。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住持永清法师重修毗卢阁、轮藏殿、钟鼓楼,后一行法师重建大雄宝殿。至宣德八年(1433年),慈寿寺拥的殿堂僧房300多间,重量同重现闽中名刹的风采。嘉靖年间(年),慈寿寺遭到三次破坏,寺庙被毁,公轮藏殿和钟楼幸存。
  清朝时,寺庙一直衰败,未能恢复明朝初年的规模。光绪十一年(1885年),住持通源法师手敲木鱼,四处募化,重修了大雄宝殿。今天在大雄宝殿还挂着这样的楹联:“伏虎初兴慈寿寺,敲鱼重振古囊山”。1908年,源智、慧贤法师相继兴建禅堂、斋堂、库房、客室、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功德堂及左右两廊。1932年住持化光及证明、妙义法师又重建方丈室和山门。这些建筑都采用砖木混合结构,至今保存完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囊山慈寿寺的保护和维修工作,支持僧众按照佛教丛林规章管好这一千年古刹。1951年,在海外侨僧资助下,修建了辟支岩了塔,创建茶毗场,增建了藏经阁。1956年,住持化光法师主持树立了《囊山慈寿禅寺历代中兴碑记》。到“文化大革命”前,寺中仍住僧30余人。
  “文化大革命”中,僧众流散,停止了佛事活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1981年,囊山慈寿寺经政府批淮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僧人重新回到寺内,过着正常的宗教生活,同时募集资金,重塑佛像,对殿堂进行全面修复。1983年,慈寿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后,加快修复的步伐。23名僧人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耕种田地、看护山林,开垦耕地。囊山慈寿寺在海外拥有6个下院,如马来西亚的紫竹亭、观音亭、慈光亭,印度尼西亚的金德院、廖内岛妈祖宫和茂物福德庙等。近年来,这些下院不断前来朝拜祖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
城厢梅峰光孝寺
08城厢梅峰光孝寺.jpg (167.2 KB, 下载次数: 0)
12:04 上传
  在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胜利路中段,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古刹,它是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梅峰光孝寺。
  梅峰,古代又称梅子冈,因此山遍植梅树而得名。隋唐时,梅峰仅有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梅峰的所有者李泮固求观音喜得贵子,舍梅子冈山地l00多亩,扩建为佛教庙宇。北宋祟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赐额“祟宁禅寺”。宋政和元年(1111年),敕改为“天宁万寿寺”。
  后惠照法师任万寿寺的住持,将寺庙修缮一新。宋绍兴二年(1132年),住持惠泽等发愿铸造大钢钟。经过三次铸造,音色都不甚理想。直到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住持怀琇请名匠蔡通冶铸了一口铜钟,音色清朗,音量洪厚,凌晨时钟声可传到40里以外。从此,“梅寺晨钟”被列为莆田一景。在宋绍兴七年(1137年)时,宋高宗赐“报恩光孝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称光孝寺,一直沿习至今。
  宋朝的梅峰光孝寺在当地富豪李氏家族的支持和宋朝政府的扶持下,屡经扩建,殿堂雄伟,成为莆田境内四大丛林之一。在大雄宝殿边还建有梅峰书院,四周名士云集在这里谈经论道,著书立说,人称讲寺。梅峰寺住持惠深在法堂左侧建李公祠以纪念之。元朝时,朝廷在寺内设“官讲”,使梅峰寺成为名符其实的讲堂。后年久失修,逐渐衰败。
  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住持规永法师予以重修。可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全寺被倭寇烧毁,仅存大雄宝殿和钟楼。到万历六年(1578年)由住持月珍法师募捐重修,后相继建起了伽蓝祠、香积、法堂、大士阁、山门和瞻拜亭。
  清朝时,在顺治、康熙、雍正年间,光孝寺都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1887年,钟楼失火,楼内那口宋代铜钟竞被火溶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南洋回国的微嘉法师任光孝寺住持,四处集资,兴修了大维宝殿、方丈室、客堂、钟鼓楼、韦驮殿和禅堂等,又按宋时铜钟尺寸新铸了一口铜钟。钟高1.64米,外径1.04米,重1500公斤,钟身铸有《大悲咒》、《钟咒》全文,共543字,音色洪亮久久不绝。微嘉法师弟子众多,有近百人卓锡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有海外廨院18座。从清朝末年始,光孝寺的维修费和日常开支都由海外廨院资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梅16光孝寺也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受到国家的保护。但“文化大革命”中,佛像被毁,僧众流散,殿堂改作他用,唯有清铸铜钟幸存下来。1979年,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全面落实,光孝寺重新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海外信徒积极捐资,重建祖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海内外佛教界的努力下,经过十年重建,梅峰光孝寺殿堂雄伟、佛像庄严,焕然一新。
  在光孝寺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六进殿堂:山门牌坊、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楼)、大悲殿。左侧分布着伽蓝殿、钟楼、客堂、斋堂、僧舍、功德堂;右侧次第为祖师堂、鼓楼、净业堂、禅堂、方丈室等。整个建筑依山而建,次第上升。大悲殿建于梅峰之巅,为市区的最高处,殿阁高22米,登临远望,市区景色尽收眼底。大悲殿正中供奉着一尊坐式观音像,高近14米。光孝寺的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巍峨壮观,布局主次分明,锗落有致,建筑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积达5.3万平方米。现今的梅峰光孝寺,以历史上最雄伟壮丽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东海之滨。明旸法师任方丈。
福清黄檗万福寺
09福清黄檗万福寺.jpg (225.05 KB, 下载次数: 0)
12:05 上传
& & 万福寺位于福州市福清县渔溪镇梧瑞村黄檗山。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明朝中叶毁于兵燹,崇祯十年(1637年),僧人隐元在此弘扬佛法,重新修复该寺,为三进五殿的大寺,当时著名文人黄道周、张瑞图、范爵等与寺僧探讨佛教文化,来往密切。明朝灭亡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日本长崎的崇福、兴福诸寺主持的邀请,束装率徒三十余人东渡。七年后,在日本京都仿照黄檗万福寺的式样又筑一佛寺,也叫“黄檗万福寺”,被视为日本佛教黄檗宗的发祥地。由此,福建万福寺蜚声东瀛。1973年为纪念隐元三百周年忌辰,日本出版了巨帙《黄檗文化》图集,全面介绍隐元东渡时附带去的汉学、医学、建筑、雕塑、书画、音乐等对日本的巨大影响。明代佛教文化的许多形制在日本黄檗山几乎原样保存下来。中、日两地黄檗山万福寺,虽遥隔大海,却一脉相承,成为中日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万福寺是明朝代样的禅寺。寺门右侧为放生池,左侧是“万寿院”。寺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纵列于中轴线上,左右两侧对称地建有东西方丈、齐堂、禅堂、伽蓝殿、视师殿、钟鼓楼等。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坐像,两旁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中供三世佛像、两旁为泥塑雕十八罗汉,造型生动,表情各异。
  寺中最独特的建筑是法堂,仿宋朝风格,为南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重檐歇山式。十座塔林中,最古老的是明朝无缝塔。寺中还立有隐元禅师纪念碑。寺后有“龙井”一口,水质甘冽,终年流畅不涸;寺西南有“九龙潭”飞瀑,蔚为壮观;壁有宋蔡襄、明叶向高之摩崖题刻;山上有“蟒蛇洞”,相传明朝叶向高僧入洞探险,未穷其底。
  此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损害,仅存法堂一座。1989年,成立了以赵朴初先生为名誉主任的黄檗山万福寺修建委员会,进行修复;1991年,印度尼西亚华侨陈子惺先生捐款八百五十万元建大雄宝殿、天王殿、
  钟鼓楼、山门等;新加坡谈禅法师捐资一百万元、日本旅日华侨同乡会捐资一百二十万元合建法堂一座;日本黄檗宗信徙山岗容治先生捐资三百万元兴建了隐元纪念堂、回向堂、隐元纪念塔等;日本黄檗山万福寺捐资八百万元兴建禅堂一座。
晋江安海龙山寺
10晋江安海龙山寺.jpg (225.71 KB, 下载次数: 0)
12:12 上传
  安海龙山寺古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殿,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建于隋·皇泰年间,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1982年9月列为晋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龙山寺木雕千手观音列为福建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寺为附属文物。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安海龙山寺,在八都安平,古称普见殿。以大榕树雕千手眼佛祀之,座下树根、石井尚存。”
  寺有“三绝”:千手千眼观音、盘龙柱、钟鼓楼的一鼓一钟。
  龙山寺的始建年代,一般持隋·皇泰说。
  隋·越王·杨侗·皇泰年间(618—619年)始建寺奉祀,工程持续唐初,至今圆通宝殿中梁尚有块记载“大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鲁国公·程咬金 知节捐捧一千两督修”的牌匾。
  龙山寺肇自隋代的最早记载,当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颜仪凤所撰《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见下)。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也据此认定为隋·皇泰 :“隋·皇泰年间建。”
  也有持东汉说的。
  在《晋江县志》纂修前九年,柯琮璜于道光元年(1821年)所撰《安海龙山寺古刹考》云:“福建晋江八都安海龙山寺,东汉时道人一粒沙行经安海北,见大樟树十数围,瑞光顶现,雕千手观音祀之。”
  柯琮璜为清廷官员,其文后署“诰授奉政大夫、钦加五品升衔、道光辛巳科举人”,其文作于颜仪凤《安平镇龙山寺重兴碑记》100余年后,文中有句“进士颜仪凤撰石”,不可能没有看到颜仪凤之文,是否他看到了目前我们尚没有看到的史料?
  此外,从柯琮璜在文后署“鳌西柯琮璜敬序”来看,应是为龙山寺修建竣工(或龙山寺的有关书籍)作序,但他却把题目定为《安海龙山寺古刹考》,带有“考证”之意,并在结尾曰:“此龙山宝刹之大略也,爱撮其概,俾后有所考耳”,是否针对上述颜仪凤之文而言,即否定其“龙山寺昉自隋”之说呢?
  清·嘉庆年间(年)东石人蔡永蒹在《西山杂志·龙江寺》载:“汉·明帝 永平八年 (65年) 派蔡愔至天竺迎来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一行三十六人,至长安白马驮经,始建鸿胪寺。楚王刘英在长江之南建三十六座天竺寺。派沙世坚入闽为畲家人建三天竺:上天竺安平 (按:即‘安海’) 龙山寺,中天竺东石西山寺,下天竺东石竺世庵。” 似可作为安海龙山寺可能建自东汉的又一佐证。
  此外,据释开慈主持、曾华衡主编《安海龙山寺志》载,安海龙山寺前身为湾海(即“安海”)士民于东汉·永平九年(66年)草创之“闽越王庙” (即“无诸庙”)。
  清 ·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
  “明·天启间(年)苏琰(万历朝御史)重修,书‘龙山宝地’,勒石山门。
& && & 国朝(清)·顺治一十八年(1661年)辛丑(旧志作丙申,非)迁界,梵宫皆烬,惟此独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复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施琅、施韬等相继捐修,颜仪凤记。”
  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外寺观·安海龙山寺》收录颜仪凤《重修龙山寺记》,文曰:
  “龙山寺,传始于隋朝。中奉千手眼佛,阅今千余载,废兴不知凡几。
  国朝(清)·顺治辛丑(顺治一十八年,1661年)迁界,滨海梵宫,悉为灰烬,龙山寺岿然独存。
  展复后,文起 施君请其伯父靖海将军侯(施琅)捐赀庀葺,鼎建山门而栖神,故殿栋木半朽,久且就圮,非补缀可告成事也。适里人黄君基仑、蔡君文彬、周先、施君世赐、陈君梦弼及余叔思敬、住持僧浮生,各矢愿力,仍请文起 施君为首,集诸同志,随分鸠金,殿堂门庑、钟鼓褛亭,以次具举。又以余力束建地藏王庙,而立高、王二公报德祠。
  经始于康熙丁酉(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七月念四日,越明年戊戌八月竣工。縻金钱一百二十万。此非海宇升平,民生安阜不及此。而文起 施君始终倡建,与诸君趋事赴功,同心之雅,皆不可没也。故为记之。”
  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靖海侯施琅等捐资修葺。
  寺坐北朝南,巍峨宏观,幽深开阔。由放生池、山门、钟鼓楼、三进殿堂、拜亭所组成。东西两侧祠庙、斋厨、禅房……鳞次栉比,疏落有致。总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
  放生池位于寺前,与寺同建。山门两旁华表高耸,周围墙壁上镌有无数浮雕,精工细琢。
  钟鼓楼在寺前左右,呈皇宫楼阁式。
  三落殿堂栋宇仑奂,华丽庄严,重檐歇山顶上,绿瓦飞檐,曲甍如浪。
  前殿(金刚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立两石狮子,门上方悬着“一片慈云”鎏金字的匾额。朱门两旁墙壁,犹如石雕艺术长廊。辉绿岩墙面,透雕着精美动物花卉、二十四孝、龙纹图案。过堂两侧浮雕着寒山、拾得大幅肖像。白色花岗岩墙裙,浮雕着龙、狮、虎、麒麟等威武神兽。这些清·道光年间(年)的石雕艺术,精湛细腻,生动逼真。屋脊正中雕一颗火焰宝珠,两旁一对青龙奔向宝珠,表示双龙抢珠,激浪霖雨,降压火样之意。殿内供奉四尊巨大的泥塑金刚。前殿后院两侧,长廊通连。东廊供奉伽蓝主宰。西廊供奉达摩祖师。
  正殿(圆通宝殿)是龙山寺的中心,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1.3米,面积493平方米。朱檐红墙,飞檐重叠。宽宏高大的屋顶,交错重叠的斗拱承托梁枋,形成下小上大的托座,状如莲花盛开,古朴华贵,肃穆庄严,飘逸着唐代建筑风韵。屋脊正中雕一座五层小宝塔,一对瓷雕龙朝向宝塔,取双龙护塔,镇邪摄吉之意。大殿三大门并列,正中门上端悬挂“圆通宝殿”的鎏金匾额。殿前筑有亭榭,叫天坛,是供进香的善男信女摆设香案的地方。殿内上方高悬明代大书法家、邑人张瑞图题写的额匾“通身手眼”,正中龛台内供奉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
  后殿即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堂龛内正中供奉着丈余金身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
  “三绝”之首——千手千眼观音
  圆通宝殿供奉的主尊千手千眼观音,是龙山寺“三绝”之首。
  此尊造像乃一粒沙高僧用大樟树躯干所雕,通高4.2米,身高2.95米,宽2.5米。观音造像头戴花冠;冠正中嵌阿弥陀佛像;周围又雕有众多戴花冠的小佛首,层层叠作帽状。面部圆润,弯眉凤眼,堕耳垂目,额中一目,宝相慈祥,身披莲服,两足微露,立于莲台,双手带镯,合十胸前。
  最引人注目的是:观音两肋肩如孔雀开屏地雕着1008支手,每只手的掌心都精雕一只慧眼,指掌分别执法器、书简、钟鼓等等,千姿百态,配置匀谐,粉饰重金,金光灿烂,千年不朽,是闽南古木雕艺术登峰造极之作。
  据《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称:观音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尔,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球、葡萄手、白佛手、甘露手、杨柳枝手等等,因而能为众生“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大好处。
  《安海志》载:该寺历经多次兵燹匪劫,皆化凶为吉。
  明·嘉靖年间倭寇八次进犯安平(安海古称),议毁寺,先后遇寺内乌蜂涌出,雷电交加,使“群寇惊俱跪叩,服罪而归,免得焚炬。”
  清·顺治辛丑(1661),清廷为禁绝郑成功与安海一带人民往来,禁海迁界,“滨海梵宫灰烬,惟龙山寺岿然独存。”因此龙山寺千手千眼观音被誉为“镇国佛”。
  即使在“文革”时代,远近寺庙毁之殆尽,龙山寺大部分文物乃保存完好。
  “三绝”之二——盘龙柱
  盘龙柱位于圆通宝殿前,呈八角形,以辉绿岩透雕,共一对,左右相峙,清·道光年间立。
  两条蟠龙绕柱俯冲而下,头部却昂然翻腾而上,势若翻江倒海,神采飞扬,栩栩如生。鳞甲片片,巨爪劲锐,威武逼人。龙身周围镌刻仙翁、神童驾云盘恒而上,把蟠龙衬托得硕大传神。
  更称奇的是龙爪抓珠,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聚神合拱,分别捧出同一大小石质的一罄一鼓,用细铁条轻敲,罄显罄音,鼓传鼓声,工艺高超,形象逼真,是闽南石雕艺术绝伦精品,列全国古刹中四大龙柱之一。
  据说这位石雕大师,创作严谨,一丝不苟,终日埋头在坚硬岩石上,精雕细琢慢磨,连鳞甲也片片舒展。由于精力过度,积劳成疾,一生仅雕龙柱两对半,就离开人间。
  “三绝”之三——钟鼓楼的一鼓一钟
  龙山寺第三绝是金刚殿前左右侧钟鼓楼的一鼓一钟。
  大鼓即由雕刻千手千眼观音的樟树尾部整筒凿空而成,直径近1米,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鼓面由牛皮制成。
  古钟重千斤,用一根直径仅有14厘米的檀香木横架于钟楼顶端。此檀木是早年旅外华侨专程从海外运来捐送的。古钟造型古朴,横腰镂刻苍劲有力的楷书“天竺钟梵”四个字古朴的吉祥图案。寺山门前石牌坊上背面也刻着“天竺钟梵”四字。
  “天竺钟梵”是安海的八景之一,每天晨昏,照例敲钟108下,钟声悠扬,顺风时也可传到十几里外。
  书法诗文
  在殿堂内外,文彩献瑞,石柱、石墙、匾额处处镌錾着历代名人高僧墨宝。
  殿前广场墙上嵌着一块“龙山宝地”巨石碑,是明·万历御史苏琰所书。
  殿内有宋·理学家朱熹书的“普现殿”匾额;明·大书法家、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书的“通身手眼”巨匾;近代高僧、艺术大师弘一法师墨宝中罕见的篆书“绍隆佛禅”匾额;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的“龙山寺”巨匾,枚不胜数。
  寺内的楹联有:
  明·张瑞图撰、书:“火宅莲花众生非异相,金身茎草百派总归源。”
  清·翰林庄俊元撰、书:
  “为甚十二个辰时憎枷爱纽,尘缘不断;果然五百双手眼拯溺扶危,佛法无边。”
  “手拯三途,眼照十方,菩萨千般垂法力;后拥灵源,前罗石井,招提万古庆安平。”
  民国·弘一法师书:“能立无上正教法,常为世间良福田。”
  前殿(金刚殿)前檐石柱楹联题云:“现丈六身开汉代,备千百手援闽疆。”
  前殿后院东廊伽蓝主宰龛前有联:“依法为家镇安海,护持寺事守龙山。”
  前殿后院西廊达摩祖师龛前题有“密示不传之指,元空无性之心”。
  鼓楼镌有对联:“暮传百八贪痴警,鼓觉三千菩萨音。”
  这些书法或刚健遒劲,或古朴端庄,或气势磅礴,或飘逸豪放……各放异彩。
  明·黄伯善《过龙山观音寺》:
寺对沧浯海外峰,柴门当尽闭重重。
风疏禅榻长明火,月冷江船半夜钟。
小块巢居分八景,上方台阁落孤松。
袈裟着尽如秋叶,佛法自生离乱容。
  [注]沧浯:暗绿色的海水。禅榻:禅指有关佛教的事物,禅榻即佛寺里的床。袈裟:梵语音译词,指佛教和尚、尼姑所穿的“法衣”。
  唐宋以来,龙山寺的香火随着安平商贾的足迹,传播海外, 在东南亚、台湾等地尤其突出。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龙山寺和台北艋岬龙山寺。
  明·永历七年(1653),安海龙山寺肇善禅师在台湾鹿港创建第一座龙山寺,寺式样依照安海龙山寺建造,建材由晋江运去,特地聘请晋江石雕名师到台湾雕刻一对石狮。大殿挂的张瑞图书的“通身手眼”匾额是从安海龙山寺复制去的。建寺工程达三十多年,是台湾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末清初,晋江沿海三次大批移民台湾。
  第一次是郑芝龙受明招抚,平息台湾群盗。任三省总兵大将,组织大批民众到台湾开发。
  第二次是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带着数十万军民移居台湾。
  第三次是施琅平台统一祖国,也带数万军民到台湾。
  移民为祈求神明保庇平安横渡台湾海峡,普遍带着龙山寺观音菩萨的神像和香火,定居后就在当地建龙山寺,约有四百多座,其中最著名的是鹿港龙山寺和台北艋岬龙山寺。
芗城南山寺
11芗城南山寺.jpg (216.26 KB, 下载次数: 1)
12:18 上传
& && &&&南山寺具体建造时间应在开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以后,初名&报劬院&。宁干德六年(即开宝元年,西元968年)刺史陈文恺重修,改名&崇福&(其时漳泉二州陈洪进所辖,漳州长官称刺史。宋太平兴国三年即西元978陈洪进上表&纳土&,漳泉二州正式归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题匾&南州法堀&于报劬院,明朝才改称报劬院为南山寺。
& && &&&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钢)高大形象。原为泥塑,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语云:&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四大金刚全部倒塌。灾后改用水泥重新塑造,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艺术尤其超越古今。弥勒佛背后,供奉一尊护法韦陀,两手按住一杆&降魔杵&,直插地面。据说这&落地杵&为表示此寺可供应四方游僧膳宿的标志(另一种是合掌当胸,降魔杵平放在两手臂间,表示不供应游僧膳食)。
& && &&&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南山寺规模宏大。进五个并列的大门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来客的弥勒大佛像,两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高大形象。
& && &&&过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宝佛”(三尊),是来代修建寺院时重塑的,其特征是两个耳朵下端成尖形。大雄宝殿的左侧有一个石佛阁,称“净业堂”,阁中有一巨大的石笋,聘请石匠名师把它雕成弥陀佛像。佛像连莲花座高达一丈六尺,造型优美,俗称大石佛。大雄宝殿的左角悬挂一口直径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铜钟。它本是唐朝铸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扩建寺院时重新铸造,钟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题铭。
& && &&&石佛阁的右邻是德星堂,俗称官房,原是供来客住宿的。年间,陶铸任闽南特委书记时曾住在这里,特委机关就在这寺内领导革命。大雄宝殿后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经阁,内珍藏六十厨经文,其中有无价之宝血书《华岩经》,相传是明天启年间寺僧融(一说雄)和莲山及尼姑莲三人用三年时间刺血合写而成,笔法端秀,字迹显出金**,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时受破坏,仅存残页。阁中还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纯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洁如玉,被称为玉佛。据查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莲法师从缅甸募化而来。这种白石佛全国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团城(一说围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 && &&&高坡上的左端是陈太傅祠,据传是当年陈邕故居,后人改建为祠,供奉陈太傅塑像,后像被毁。太傅祠后面有楼,现称“小姐楼”,又称“姑娘楼”,传说为金娘当年的闺房。金娘小姐削发为尼之后,曾受皇上封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后山上,人称“姑娘墓”,解放后因五个工厂需要共建一座自来水池,把姑娘遗骸移葬在致经阁后园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号),为游客所瞻仰。大石佛、白玉佛、大钟、血书《严华经》、御赐《致经》(贝叶经)合称南山寺五宝。
蕉城支提山华严寺
12蕉城支提山华严寺.jpg (188.02 KB, 下载次数: 0)
12:20 上传
  支提山位于闽东鹫峰山东南部,海拔800多米,今属宁德蕉城区霍童乡。“支提”为梵语的音译,积集之义,又译聚相。由于《华严经》曾记载:支提山为天冠菩萨说法处,这更使得福建这座名山遐迩闻名,以至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说。唐代武则天时,高丽僧元表往西域瞻礼圣迹而回,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至支提山那罗岩,居石室中诵持《华严经》。五代末,吴越王钱俶命法眼宗清耸了悟禅师入闽上支提山,了悟于山中建寺。宋开宝四年(971),朝廷赐额“华严寺”。后了悟回杭州灵隐寺,由其法嗣辩隆继席。雍熙二年(985),朝廷又赐额“雍熙寺”。淳化元年(990)太宗于便殿召见辩隆,因奏对称旨而赏赐有加。辩隆之后,又有其徒玄本禅师主法席;仁宗朝有云门宗潭州北禅智贤禅师的法嗣启诪任住持。绍兴二十八年(1158)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寺访僧,并留下一首诗:“高名每惯习凿齿,巨眼忽逢支道林。共夜不知红烛短,对床空叹白云深。满前钟鼓何曾忍,匝地毫光不用寻。欲识天冠真面目,鸟啼猿啸总知音。”高宗朝与孝宗朝之际,临济宗杨歧派慧升禅师驻锡寺中。元初,临济宗杨歧派偃溪广闻法嗣平楚禅师任寺住持。至元二十年(1283)政和人黄华举兵反元,寺毁于兵燹。第二年,朝廷派澄鉴禅师入山重建,历时15年始告竣。明永乐五年(1407)朝廷命无碍住山,并赐额“华藏寺”;同时命钦差中使周觉成建大殿。皇太后亦赐铁铸天冠菩萨造像一千尊,并在寺中建宝阁以安奉。正德十五年(1520),古田农民张包奴等据鸡啼寨反抗明王朝,县尉钟奎率兵镇压,深夜兵至支提寺叩门求宿,寺僧因不明真相而不敢开门接纳。钟奎迁怒,遂以“鸡啼”与“支提”音同而诬僧造反。省里闻报,传檄宁德县令毁寺,县令知其冤情即呈文剖白,而钟奎军队早已占寺,寺僧四散逃命,佛殿被洗劫一空后更付之一炬。嘉靖六年(1527)倭乱,寺又遭兵燹。三十二年(1553)高罗峰僧一元进山结茅,立志兴复,苦守20年,山场赖以保存。万历元年(1573)皇太后因感梦兆,遣北京吉祥寺僧大迁再度重兴华藏寺,朝廷并赐额“万寿禅寺”。太后赐大迁金冠一顶、紫衣一袭。当时山中大兴土木,历7年而工始竣,殿阁寮舍,备极雄丽。十八年(1590)太后遣慈寿寺僧万安奉送藏经678函至支提山。二十一年(1593)大迁返京复命,皇太后又赐紫衣四袭。二十五年(1597)太后谕以金铜合金铸造一尊重达千斤的毗卢遮那佛像送到支提山供奉。二十七年(1599)神宗又命太监赵永奉送藏经进山。由于朝廷的关注与优遇,寺住僧达千人,进入全盛时期。清顺治十三年(1656),临济宗名僧费隐通容法嗣亘信行弥禅师来寺开法。之后,费隐通容的再传弟子、隐元隆琦的弟子无得禅师来寺驻锡。康熙、同治两朝时,两朝时,寺宇还有过较大的修建。1947年,兼辉从海外回来,住持此寺时又重建大雄宝殿。
  1950年,僧众参加土改,分到田地。由于寺僻处山区,寺僧修持之余,以耕田为生。值得一提的是,1966年“文革”初期,为保护寺中的明版藏经不被造反派烧毁,妙果法师挺身而出,巧借造反派的名义,先将各经橱查封起来,外面再贴上领袖像,避免了一场损失。但佛像被毁,寺院被占用。1978年后,寺院开始修复。寺僧坚持农禅并重的方针,搞好粮食生产,同时发展各种经济作物。1983年,华严寺被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同年起粮食即自给有余,僧众还建小型水力发电站,添置各种粮食加工设备,以增加寺院的收入;同时自己烧砖瓦重建殿堂。1995年秋,在已故省佛教协会会长妙湛法师的关怀下,集资百万元,修建了一条6.5公里的进山公路,大大改善了寺与外界的交通状况。目前常住僧众60多人,耕种农田、茶园42亩,育林营林7千亩,实现了粮、菜自给,茶、药双丰收。1997年华严寺还作为福建省宗教界为四化服务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寺院现有建筑物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堂等,形制古朴,基本上保持明代的风格。
  华严寺还是福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藏文物甚富,但多毁于历次兵燹中。现寺内还珍存有明正统四年(1439)内府刊本藏经6441册、明铸千圣天冠菩萨像947尊、五爪金龙紫衣1袭、明宫廷御碗2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御赐铜铸鎏金大毗卢遮那佛像1尊。此佛像高2.5米,重约500多公斤,莲座周围刻有一千尊半身浮雕小佛像,如莲瓣层叠,形象生动,工艺精湛。寺外还有支提第三代澄鉴、第九代复庵、第十二代隐庵诸禅师以及明代中兴祖师大迁国师的舍利塔等。
平和三平寺
13平和三平寺.jpg (168.44 KB, 下载次数: 0)
12:23 上传
& & 三平寺在平和县文峰乡三平村,是闽南一所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
& & 三平寺距漳州市府所在地约60华里之遥,昔日香客进香须从塔潭登山,其间“岩谷深邃;结曲奇危”,据《漳州府志》说:“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苟非心诚志坚者不能至焉。现在已有公共汽车、旅游专车,从文峰公路直抵寺前,交通已非常方便。寺院建在九层岩附近的大柏山两峰对峙的山谷中,此处群山环抱,清溪回映,有茂林修竹,悬泉飞瀑,山水风景极为佳妙,也是闽南旅游胜地之一。
& & 在松竹叠翠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殿宇,倚山而建,坐北朝南,前低后高,沿一条中轴线,建有大雄宝殿、祖殿、塔殿以及斋堂僧房等建筑群,主次分明,结构严密,总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从群体组合到单体结构,以至细部装饰加工,充分体现了我国南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这座千年古刹久历沧桑,曾经屡毁屡建,今日的三平寺规模,乃是清末重建的。解放后又罹“文革”浩劫,近年已修葺一新。
& & 唐代高僧义中禅师曾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因而成为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朝山进香的虔诚香客达数十万人次,其影响所及,近及漳、泉、厦及其他市县,远至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其香火之盛,为闽省古刹之冠。
& &&&三平寺与一般寺庙制格局不同,少建了座天王殿,所以说只建“两殿半”。一进山门便是大雄宝殿,后进就是祖殿,最后半殿是塔殿。
& &&&相传,唐朝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皇帝灭佛,毁寺汰僧,强迫僧尼还俗。在中国历史上,以灭佛汰僧而出名的皇帝有“三武”。一是南北朝时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他崇道灭佛,大杀境内僧尼,不过六年后,太武帝驾崩,佛教又兴盛起来。二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他不杀僧人,只毁掉寺庙四万所,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但只一年,他就死了,佛教重又恢复。三是唐武宗下令毁坏了天下寺院,强迫26万僧尼还俗。但是驻锡在漳州三平真院的义中和尚坚持禅戒,不肯还俗,被迫避居化外的九层岩,卓锡于“山鬼”(前人对土著的蔑称)穴前。引起“山鬼”们骚动不安,一意要撵走禅师,几番斗法都输了,这才心悦诚服地转而愿意为禅师架院建寺,恳求禅师慈悲为怀,闭目七日,让他们便于做工。义中禅师应允后,只闭目五天,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材,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睁开双眼,神光照耀,众“山鬼”惊惶走散。故来不及建天王殿了。院宇虽成,而天王殿却付缺如,布局未全,是为遗憾!
& & (注释:“山鬼”,是从前人们对少数民族的蔑称。义中禅师所避居的九层岩,可能是畲族人民的生聚地,还可能有个别更为原始的“毛人”流宕其间。故称之为“蛇”(畲)侍者和毛侍者(毛氏)。由于禅师不仅深娴武功,而且精通医术,既能战胜侵犯者,又能为之施诊治病,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奉为神明,才流传下这些传说来。)
& & 义中禅师年届花甲,他带领一批僧尼,徒步循溪涧进入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宗。他们和这里的土著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给他们治病。六年后,武宗死了,宣宗嗣位,降旨恢复了佛教。漳州重建开元寺,有巡礼僧常肇,惟建等20人向朝廷推荐义中禅师,说他是一位嗣达摩正统,继南宗衣钵的高僧。于是漳州刺史郑董恭请义中禅师主持开元寺,完成了修缮之事。郑董又将义中禅蝻的事迹上疏朝廷,宣宗皇帝就敕封义中为“广济大师”。到了咸通七年(866年),义中禅师已逾八十高龄了,他想念自己所创建的三平真院,毅然重返九层岩修葺三平寺院。咸通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广济大师归寂、享年九十二岁,僧腊六十五。
& & 广济大师示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平寺后进修了祖殿,单檐、面宽三间,殿里塑广济大师全身,春秋祭祀之。又奉大师遗骨及舍利子置于大瓮中,藏在山顶塔殿的石龛下。所以三平寺又是广济大师的庐冢。
& & 千年古刹三平寺,山川绮丽多姿,风景如诗似画,是闻名遐迩之旅游胜地。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除仙人亭、侍郎亭已废外,现还存有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氐洞、虎林、龙瑞瀑布。三平古寺後山上,绿树终年青翠,极为荫凉。山上还有一处久负盛名的“虎跑泉”。泉水甚为清冽、甘醇,没有丝毫的污染,香客到此,畅饮一杯泉水,从口冰到心窝里,顿觉满身爽快,暑气全消。这四季流不尽的泉水,胜似眼下商店出售的矿泉水。
& &&&古时候,这里设有饮茶室,观鱼台。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蔡新告老还乡。每当盛暑时节,他总要从漳浦老家来到三平山避暑烹茶。
& &&&三平山川奇丽,风景优美,附近的景点有龙瑞瀑布、龟蛇峰、毛氏洞、和尚潭、虎爬泉、仙人亭、侍郎亭、虎林等八大胜景。在青山翠谷间,山泉瀑布交织成一幅绮丽的天然图画;各处文物古迹,蕴藏着无数神话传说,优美动听,饶有风趣。因而三平不仅仅是善男信女们朝山进香的圣地,也是游客们避暑览胜的风景区。
古田极乐寺
14古田极乐寺.jpg (171.68 KB, 下载次数: 0)
12:24 上传
   极乐寺位于古田县翠屏湖畔,倚山傍水,环境清幽,是闽东内地著名古刹之一。千年古刹&极乐寺&创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经宋、元、明代几次重修扩建,至民国22年(1933年)焚于兵1933年,经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圆瑛法师和居士胡震(古田县商会会长)募缘重建。“极乐寺”三个字,是闽籍当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笔,山门对联“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为圆瑛法师所题。
&&  极乐寺由大雄宝殿、天王殿、祖师殿、伽蓝殿、三圣厅、放生池等组成,宏伟壮观。极乐寺现存有镇寺三宝:第一是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极乐寺&,圆瑛法师所题&得到此间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和现任国家佛教协会主席,大书法家赵朴初50年前和50年后的两幅题字:&大雄宝殿&和&圆瑛法师纪念堂&,天王殿匾额则是旅京闽籍书法家虞愚手书。第二是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佛门中罕见的 弥陀、势至、观音三尊古铜佛像。第三是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本世纪初赠送给圆瑛法师的玉释伽佛,造型精美,有较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 & 近年来,海外侨胞先后捐建山门、地藏殿、方丈室等建筑。1990年,古田县佛教协会又筹资兴建爱国高僧邑人圆瑛纪念堂于寺内。古田县是我市旅外华侨、华人最多的县。近年来回国探亲观光的人与日俱增,他们中许多人到翠屏湖游览,都会兴致勃勃地到这座千年古刹一游。省内外游人、香客也常慕名前往。
福鼎资国寺
15福鼎资国寺.jpg (122.29 KB, 下载次数: 1)
12:25 上传
  资国寺位于福建省福鼎市郊东南桐城镇莲花峰上,距市约五公里,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公元首60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莲花峰顶宽阔平坦,山峦环拱,林壑幽美,形如莲瓣环抱。每逢董江朔涨潮,山影映现水面,酷似莲花。每当黎明东方泛白,远眺莲花峰,又似一朵浴水而出、蓓蕾初开、亭亭玉立于江波之上的碧莲,莲花峰因此得名。月朗风清之夜,又仿佛可以窥见蟾宫,故素有“莲花曙月”之雅称,正是“玉轮扎露湿团光,老兔寒蟾接桂陌”。后被推为“桐城八景”之一,为福鼎近郊一大景观。
  资国寺为唐朝叶庞、叶宠兄弟所建,并施舍周围所有山场。开山祖师大全禅师,谨随师道,戒行清高,道风远播。鼎盛于宋朝,明朝中兴。清朝福钦老和尚之徒孙博忠上人为当山住持,又兼僧会司司长,戒行精严,道风大振,众赠匾曰:“法门领袖”,深得各方敬仰,上人圆寂三年,肉身不坏,移入棺。道行之深,可见一斑。
  资国寺历来与名人高僧有缘,清朝宰相孙锵鸣为寺题咏“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状元王寿彭题联“清香满室佛入定,明月出海天为高”;近代高僧圆瑛老法师为寺题写“无法向人说,将心与汝安”。天台山耆宿谛闲老法师曾来寺讲经,弘扬圣教。
  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波澜起伏,兴废不一。资国寺古建筑群,雄伟壮观,工艺精湛。现有大雄宝殿和法堂均为明朝建造,清乾隆十八年重修。大雄宝殿占地220.4平方米,仿明木构,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顶,覆莲花式柱础,寺内尚有宋香炉座两只,宣和七年(1125年)石斛一个,有“灵源洞”、“卧陀岩”、“谈经台”等刻字。宋井一口,元丰六年(1038年)碑刻一块。此外还有莲花台、石槽及千年铁树一棵。相传在兴盛的宋朝有九井、十三墩,可惜湮没已久,现有宋井系1987年在伽蓝殿后发现的,是宋朝政和二年所辟。
  1983年被定为省开放寺院,圣训法师率领僧众重回祖庭,农禅并举,卓树道风,整顿名蓝,佛日重辉,历年被评为先进单位。1987年在龙华寺方丈明旸法师倡议和支持下重建天王殿,1991年新加坡广化寺学航法师赠送缅甸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尊,1992年又向泰国陈晋环居士募来一尊工艺精湛的皇家释迦牟尼佛铜像,1992年创办“闽东佛学苑”,得到海内外佛教界人士的支持。1993年筹建藏经楼,在新加坡龙泉寺广平法师支持下,群策群力,共襄盛举。1994年监院贤志法师迎请缅甸白玉卧佛一尊。1995年秋藏经楼兴建落成,广平法师亲自主持佛像开光暨藏经楼落成典礼,盛况空前。
  随着佛教文化的发展,前来资国寺朝圣、观光的游人逐年增多,资国寺的规模亦不断扩大,徵地总面积达一百三十多亩。在总体规划中,特划出60%的绿化园地,1996年获宁德地区“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资国寺为弘扬佛教文化,开设了佛学院、武术班、佛国书画院等机构,还成立了“圣训佛学教育基金委员会”,又特聘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第四设计院(国家级园林设计院)对本寺还景进行详细设计。现在山门、放生池、伽蓝殿、客堂等部份建筑已付诸施工,在不久的将来, 要将资国寺建设成为集朝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寺院,以佛教文化为灵魂,以唐宋建筑为风貌,再现莲峰妙境。
  资国寺现任住持圣训法师,福建省福鼎市人,生于光绪戊申年,12岁出家,师事莲居大师,历任福建省福鼎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及名誉副会长等职。入住名山五十余载,笃修净业,广弘圣教,德高望重。九十寿诞之际,上海圆明讲堂明旸法师寄来寿联:“寿山翠耸千年柏,福海波增万脉流”。现任监院贤志法师,32岁,福建省福鼎市人,1980年出家,师从学航法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州象峰崇福寺搬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