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深圳翰林中学学位紧张张,是外地人太多了吗

当前位置: >
大城市学位紧张 是外地人太多了?
09:41:58  [来源:]
最近几天,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一小学火了。火的原因是,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所能承受的3000人极限。当地教育部门官员认为,“城镇化进程来得太快太猛,教育配套的速度来不及跟上。”其实不只是武汉,全国多地都有学校超员的情况出现,不少地方都认为,是外地人的涌入导致本地教育资源紧张加剧。所以,城市学位紧张这个锅,要由外地人来背吗?
小学超员全国都常见,外地人却成背锅侠
媒体报道中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正式名称应该是邾城街中心小学,这所学校现在共有70个班,4331名在校生,平均每个班超过60人。
根据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
每一项指标,邾城街中心小学都大大超标。所以,该校有班级学生上厕所安排表,哪个班级具体到哪里上厕所都做了详细分配,放学也需要错峰。
河北燕郊汇福实验学校,小学部一个班有近80个学生,课堂拥挤。
不只是武汉,全国各地都出现学位紧张的状况。《中国教育报》2016年曾报道,河南邓州市一所重点小学平均每班有133个孩子挤在一起上课;一线城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深圳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市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将达到4.63万个,到了2018年将达到6.1万个。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地人进入到城市,这必然会导致小学入学儿童的增加,这是客观事实,不需要刻意回避。
但是,一些城市本地人却将外地人形容为掠夺者,认为外地人子女入学就是与他们争抢城市的教育资源。这种说法就显得十分恶毒。
必须要明确的是,《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在当地工作、居住的外地人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并不是什么争抢资源,并且在各个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实施办法中,外地人就算是想抢也抢不到什么优质资源。
2016年,上海的本地家长和外地家长就曾在网络上爆发过一场论战,部分上海本地家长指责外地人来争抢他们的教育资源。
上海一位市民自制的《公立小学顺位表》,因各区县政策不同,并不100%准确,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对比上表就会发现,上海公立小学是优先招收有户口的本地学生,就算是有房产的外地人,也得是先招完有户口的才能轮到。而绝大多数热门小学,在前一两个顺位就招满了学生,压根就轮不到非本地户籍的学生。
学位紧张真相: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却越来越少
所有人都知道,教育资源应当按照人口比例来配置。但问题就在于,伴随着城市入学适龄儿童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减少。
中国的第三次生育高峰是1981年-1990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因为本地户籍生源的减少,所以不少城市都撤销、合并了很多小学。
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本地新生儿数量开始回升,虽然没有达到上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水平,但相较于90年代还是有不小的增长。另一方面就是流动人口入学需求的增加,他们有被父母带进城的孩子,也有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却没有城市户口的孩子。而流动人口的入学需求,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提前的规划。当这一部分新生儿到了入学年龄时,尴尬就来了,学校不够用了。
2003年-2015年,武汉市小学数量与招生数,数据来源:《武汉统计年鉴》。
以邾城街中心小学所在的武汉市为例,根据《武汉统计年鉴》2003年武汉市共有小学1269所,而到了2015年,武汉市小学只有591所,12年间小学数量缩减了一半还多。
但小学的招生数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2003年武汉所有小学共招生79086人,而到了2015年,武汉所有小学共招生91805人,招生数量增长16%。
从2002年起,上海新生儿数量就不断增长。
一线城市的紧张状况更为明显,上海市2000年共有小学1021所,招生10.28万人,到了2013年,小学数量缩减到759所,招生人数却升至18.10万人。
尽管一些学校通过迁建、校舍改造扩大了办学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招生数量和学校总数,这一升一降,使得学位资源确实紧张了很多。像是武汉市,计划至2020年新增332所学校,到时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学位紧张状况才有可能缓解。
并且,学位紧缺的状况在一些城市新区体现的更为明显。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要求,居住小区(人口为人)规模必须设小学,并且小学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
曲江新区一期小学分布图,来源:西安城记。
但是,自媒体“西安城记”通过研究发现,在西安市曲江新区,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只有6所小学,而小区却将近60个,常住人口15万-20万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曲江新区应建设至少15所小学。
其实不只是曲江新区,很多城市新区的居民都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尴尬局面。
城市的教育布局,应适度参考外来人口子女数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城市面对增加的小学生数量,只是不断地稀释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安全问题、秩序问题、学生教学和运动空间不足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量,新建学校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然而,为什么过去这些年学校数量却没什么增加呢?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曾说,随着城市规划发展,一旦生活成本增加,暂居于此的流动人口会再次发生迁移,一味增加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设施,将有可能空置,产生浪费。
并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基本上是地方政府承担。2011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为1649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是999.05亿元,占经费总额的6.06%; 地方经费为15498.28亿元,占经费总额的93.94%。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教育投资责任过于下放意味着教育投资的“属地性”增强,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会向本地学生倾斜。
所以,未来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教育布局时,要适度参考外来人口子女数;教育行政部门在设计教育中长期规划时,要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其中;学校应拓宽吸纳能力,尽可能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如果地方政府担心流动人口迁移,导致增加的教育资源浪费,可以采取租用教学场地或者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不少城市都曾关闭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但它确实很多外来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14条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在目前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简单地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并非上策。一些地区依照“公办为主”和“政府主导”原则,采取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通过政府购买,可以基本保证办学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有效缓解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尽快偿还历史的欠账,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增加更多的教育资源供给,别再让孩子们上厕所也要看排班表。
[责编:潘晓慧]
@华声大视界
华声大视界微信公众号:dsj_voc
【扫一扫二维码】
大视界,用平民视角展现世界的另一面> 导语最近几天,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第一小学火了。火的原因是,这所小学被4331名学生挤成了武汉市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小学,大大超过学校所能承受的3000人极限。当地教育部门官员认为,“城镇化进程来得太快太猛,教育配套的速度来不及跟上。”其实不只是武汉,全国多地都有学校超员的情况出现,不少地方都认为,是外地人的涌入导致本地教育资源紧张加剧。所以,城市学位紧张这个锅,要由外地人来背吗?…[详细]要点速读1一些城市本地人认为外地人子女入学就是与他们争抢城市的教育资源,这种说法十分恶毒。2大城市学位紧张真相: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却越来越少。3公立学校无法完全容纳外来人口入学的需求,可以鼓励民办教育参与。小学超员全国都常见,外地人却成背锅侠媒体报道中的邾城街第一小学,正式名称应该是邾城街中心小学,这所学校现在共有70个班,4331名在校生,平均每个班超过60人。根据教育部《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城市完全小学最大规模是30班、1350人。班级平均规模,不应超过45人。每一项指标,邾城街中心小学都大大超标。所以,该校有班级学生上厕所安排表,哪个班级具体到哪里上厕所都做了详细分配,放学也需要错峰。河北燕郊汇福实验学校,小学部一个班有近80个学生,课堂拥挤。不只是武汉,全国各地都出现学位紧张的状况。《中国教育报》2016年曾报道,河南邓州市一所重点小学平均每班有133个孩子挤在一起上课;一线城市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深圳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市公办小学小一学位缺口将达到4.63万个,到了2018年将达到6.1万个。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地人进入到城市,这必然会导致小学入学儿童的增加,这是客观事实,不需要刻意回避。但是,一些城市本地人却将外地人形容为掠夺者,认为外地人子女入学就是与他们争抢城市的教育资源。这种说法就显得十分恶毒。必须要明确的是,《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在当地工作、居住的外地人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是受到法律保障的,并不是什么争抢资源,并且在各个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实施办法中,外地人就算是想抢也抢不到什么优质资源。2016年,上海的本地家长和外地家长就曾在网络上爆发过一场论战,部分上海本地家长指责外地人来争抢他们的教育资源。上海一位市民自制的《公立小学顺位表》,因各区县政策不同,并不100%准确,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对比上表就会发现,上海公立小学是优先招收有户口的本地学生,就算是有房产的外地人,也得是先招完有户口的才能轮到。而绝大多数热门小学,在前一两个顺位就招满了学生,压根就轮不到非本地户籍的学生。学位紧张真相: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却越来越少所有人都知道,教育资源应当按照人口比例来配置。但问题就在于,伴随着城市入学适龄儿童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还在减少。中国的第三次生育高峰是1981年-1990年,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新生儿数量不断下降,因为本地户籍生源的减少,所以不少城市都撤销、合并了很多小学。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本地新生儿数量开始回升,虽然没有达到上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水平,但相较于90年代还是有不小的增长。另一方面就是流动人口入学需求的增加,他们有被父母带进城的孩子,也有出生在这个城市,但却没有城市户口的孩子。而流动人口的入学需求,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提前的规划。当这一部分新生儿到了入学年龄时,尴尬就来了,学校不够用了。2003年-2015年,武汉市小学数量与招生数,数据来源:《武汉统计年鉴》。以邾城街中心小学所在的武汉市为例,根据《武汉统计年鉴》2003年武汉市共有小学1269所,而到了2015年,武汉市小学只有591所,12年间小学数量缩减了一半还多。但小学的招生数不但没有缩减,反而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2003年武汉所有小学共招生79086人,而到了2015年,武汉所有小学共招生91805人,招生数量增长16%。从2002年起,上海新生儿数量就不断增长。一线城市的紧张状况更为明显,上海市2000年共有小学1021所,招生10.28万人,到了2013年,小学数量缩减到759所,招生人数却升至18.10万人。尽管一些学校通过迁建、校舍改造扩大了办学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招生数量和学校总数,这一升一降,使得学位资源确实紧张了很多。像是武汉市,计划至2020年新增332所学校,到时武汉市中心城区的学位紧张状况才有可能缓解。并且,学位紧缺的状况在一些城市新区体现的更为明显。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要求,居住小区(人口为人)规模必须设小学,并且小学的服务半径不超过500米。曲江新区一期小学分布图,来源:西安城记。但是,自媒体“西安城记”通过研究发现,在西安市曲江新区,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只有6所小学,而小区却将近60个,常住人口15万-20万人,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曲江新区应建设至少15所小学。其实不只是曲江新区,很多城市新区的居民都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尴尬局面。城市的教育布局,应适度参考外来人口子女数量在过去的几年里,很多城市面对增加的小学生数量,只是不断地稀释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安全问题、秩序问题、学生教学和运动空间不足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增加教育资源的供给量,新建学校是不得不做的事情。然而,为什么过去这些年学校数量却没什么增加呢?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曾说,随着城市规划发展,一旦生活成本增加,暂居于此的流动人口会再次发生迁移,一味增加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设施,将有可能空置,产生浪费。并且,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基本上是地方政府承担。2011年国家财政教育支出为16497.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是999.05亿元,占经费总额的6.06%; 地方经费为15498.28亿元,占经费总额的93.94%。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教育投资责任过于下放意味着教育投资的“属地性”增强,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会向本地学生倾斜。所以,未来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教育布局时,要适度参考外来人口子女数;教育行政部门在设计教育中长期规划时,要将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纳入其中;学校应拓宽吸纳能力,尽可能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如果地方政府担心流动人口迁移,导致增加的教育资源浪费,可以采取租用教学场地或者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不少城市都曾关闭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但它确实很多外来人口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第14条规定,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目前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简单地关闭打工子弟学校并非上策。一些地区依照“公办为主”和“政府主导”原则,采取政府购买民办教育服务的做法,很值得借鉴。通过政府购买,可以基本保证办学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在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有效缓解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结语当务之急,是尽快偿还历史的欠账,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增加更多的教育资源供给,别再让孩子们上厕所也要看排班表。
推荐:上一篇: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的医院外地人太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