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臣伏击俄军视频武装偷袭俄军得手后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发帖时间: 14:45
  1991年10月,前苏联空军少将杜达耶夫武力推翻车臣当地政权,并自称当选车臣首任&总统&。随后,杜达耶夫组建了车臣非法武装,开始与俄罗斯中央对抗。被俄罗斯视为&匪首&的杜达耶夫从此成了叶利钦政府的重点打击目标。
  为除掉杜达耶夫,俄罗斯安全机构动用了一切手段,其中包括飞机轰炸、伏击、暗杀等,但杜达耶夫每次都侥幸逃脱。 米尔军事论坛
  第一次,由于狙击手错失良机,杜达耶夫死里逃生;第二次,杜达耶夫乘坐的汽车被一枚预先埋设的地雷炸得车仰马翻,可是他只是受了点伤;第三次,杜达耶夫的藏身屋被俄军一枚空对地导弹命中,而他却在事发前5分钟侥幸离开爆炸现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苏联时期的杜达耶夫
  1996年3月,谋求连任总统的叶利钦出于竞选需要,宣布在车臣停止军事行动,分阶段撤军,举行议会选举,并通过中间人与杜达耶夫谈判车臣地位问题,不想遭到拒绝。同年4月中旬,杜达耶夫下令车臣反政府武装偷袭正在车臣沙托耶地区执行任务的俄军第245步兵团,当场造成后者90人死亡、50人受伤。叶利钦在盛怒之下,命令对杜达耶夫实施&斩首&行动。 转自米尔军情网
  据悉,&斩首&行动由俄罗斯两大秘密情报机构---格鲁乌(GRU,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的简称)和俄联邦安全局(FSB)联手行动,同时由俄空军负责配合。据两名当年曾参与行动的格鲁乌军官弗拉基米尔&亚科夫列夫和尤里&阿克申诺夫回忆,这次&斩首&行动异常绝密,时至今日某些行动细节仍未获解密。
军情第一站
  在俄秘密情报机构的眼中,杜达耶夫拥有&动物一般的直觉&,每每能在关键时刻逃脱猎杀,即使那些&金牌狙击手&也奈何不得他。经过长时间的跟踪和打探,俄情报机构最后以高达100万美金的代价,从一名线人那里获悉杜达耶夫的藏身之地---格罗兹尼市西南郊外的吉克希&楚(Gekhi-Chu)山村。
  原来,叶利钦竞选连任总统时,曾得到巨额资金的赞助。为了除掉杜达耶夫这一心头大患,他不惜血本。然而当俄特别行动小组满心欢喜地赶到吉克希&楚山村之时,杜达耶夫却迟迟不见踪影,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是否被线人&涮&了。
(霹雳娇娃)
微信扫一扫,马上有惊喜
07-0307-0307-0307-02
07-0207-0207-0207-0207-01
共有人参与评论,
( 发表评论需遵守规则,禁止发暴力色情内容!)
记住密码,下次免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帐号登录: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米尔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120085号 京ICP备号 京网文[6号 京公网安备
本站法律顾问:北京市京悦律师事务所 谷小卫律师俄军改革思考:车臣战争以鲜血换来教训与反思
扫一扫,立即关注!
央视网新闻官方微信
关注网络新闻联播微博
  点评专家:
  军事科学院外军部欧洲室副主任 李抒音
  两次车臣战争&&
  鲜血换来的教训与反思
  为维护国家统一、铲除民族分裂势力,俄罗斯在5年内进行了两次车臣战争。1994年底,俄罗斯动用约6万兵力出征车臣,历时2年多,在付出伤亡1.6万余人的惨重代价后,被迫与车臣非法武装达成&和平协议&,战争未能达到预期目标。1999年8月,俄军再次出动军队和内卫部队等作战力量10万余人,历经3年,基本肃清车臣境内的非法武装,取得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
  相同的敌人、相同的战场,两场战争结果为何迥然不同?俄前总统叶利钦一针见血地指出,&车臣战争已经爆发,可武装力量还没有为解决局部冲突做好准备&,道出了第一次车臣战争失败的症结。
  苏联解体后,受军费短缺、社会动荡等因素影响,俄军军官大量缺编,部队战备训练难以为继,军队战斗力逐年下降。战争理论方面,俄军固守&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机械化战争理念。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沿用了苏联时期大兵团作战的传统战法,以至于城市攻坚战时,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俄军仍然以装甲机械化力量为先导,强行突入格罗兹尼市中心,大量的坦克、步战车在狭窄的街道上无法展开,只能被动挨打。此外,战前准备不足、指挥协同混乱、兵力编组失当也都是俄军失利的重要原因。
  鉴于在战争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俄军一方面加快编制体制调整和战备训练改革步伐,一方面加大对新军事理论的研究创新。1997年,俄军在广泛总结第一次车臣战争&血的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特种战役理论,为俄军保障国家安全、遂行反恐军事行动提供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摒弃了过去的人海战术,尽量采取非接触作战和不对称作战手段,每次战斗基本按照&侦察搜索-脱离接触-综合火力打击-清剿扫残&的作战程式进行,大大减少了部队伤亡。在指挥协同上,俄军成立了北高加索联合作战集群司令部,赋予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卡赞采夫前线总指挥权,统一指挥参战的国防部、内务部、紧急情况部等兵力。在力量编组上,俄军将摩托化步兵和空降兵分队以连为单位编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强击群、机动群、奔袭群和侦察群等,大大提高了俄军对城市作战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作战方法上,俄军则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多路&挤压&、逐步围歼的战法,以特种作战和精确打击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
  虽然取得了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但俄军也付出了伤亡近万人的代价,暴露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缺少常备预备队,只能临时从其他地区部队抽调官兵对参战部队进行补充;指挥协同仍有失误,导致战争中空降兵无法得到有效支援而损失严重;反游击战和城市作战经验不足,缺乏适合巷战、近战、夜战的有效兵器和通信装备。这些问题也促使俄军进一步思考,怎样推动军队能力从应对大规模战争和地区战争向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转变。
  专家点评 军队要打胜仗,不仅需要先进的作战理论、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更需要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这是战斗力得以不断提升的组织保障。俄军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不断进行军事改革,但由于高层改革决心不坚定,改革方案不合理,再加上部门利益特别是军种利益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没有解决部队结构不合理等矛盾,这些问题在车臣战争以及后来的俄格战争中被充分暴露。
  俄格战争&&
  新世纪军事改革大检阅
  日,格鲁吉亚军队突然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地区发动进攻。8月8日,俄罗斯军队迅速调集2万多人,对格军展开代号为&强制和平行动&的陆海空联合反击作战,仅用5天就迫使格鲁吉亚签署停火协定,赢得战争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讲,俄格战争既是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进行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军事行动,也是对其始于2001年新一轮军事改革成果的大检阅。
  战争中,俄军以&快&制&快&,通过快速反击作战,一举达成了战略目的。战争初始,俄第58集团军的两个合成营战术群在接到命令后,仅仅用了5个小时,就强行军100余公里,直驱南奥塞梯首府茨欣瓦利投入作战。俄后续主力第76空降师等部队也分别以空中机动、地面开进等方式在24小时内到达作战地域。在整个战争进程中,俄军仅用2天时间就开辟了格鲁吉亚东西两条战线,到第3天就已彻底完成了对格鲁吉亚的战略分割。俄军作战速度之快、节奏之强、效率之高,使美国防部高级官员也不得不承认:&虽然事先已料到俄军的行动速度,可他们实际的行动还是比我们预料的要快得多。&
  同时,俄军主要突击集团的&模块化&编组也成为此次俄格战争的一个亮点。俄第58集团军除了配属有常规的摩托化师、机械化旅外,还根据高加索地区作战需要编制有空降师、山地作战旅、直升机团和5个工程团,特别是战术航空兵第4军也在其编成内。这种编组模式是俄军对车臣战争中各军兵种协同不利、造成大量伤亡惨痛教训的深刻总结,也为陆空联合作战奠定了基础。
  此外,充分的作战准备也是俄军能够实现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的重要原因。战前,俄军针对与格鲁吉亚可能发生的冲突,制定了详细的作战预案,并于7月13日至8月1日举行了&高加索-2008&联合反恐演习,对作战预案进行了检验评估。演习结束后,俄军主要参演部队甚至没有卸装,一直保持高度战备状态。战争打响后,俄军可以较为从容地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作战。
  尽管俄军在这次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俄军高层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仍然认为俄军在战争理论、武器装备、人员素质等方面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头重脚轻、只适合打大规模常规战争的指挥体制亟需调整。俄格战争硝烟刚刚消散,2008年10月,时任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就宣布,俄军将启动以&重塑军队面貌,提高部队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核心的军事改革,拉开了俄军新一轮改革的序幕。
  专家点评 军队改革的动力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为顺应时代潮流、打赢未来战争的前瞻性要求,这种顺境中的自发式改革在俄军并不多见;一种是总结已有战争经验教训后的倒逼式驱动,这种对战争反思所催生的改革动力更大,改革的急迫性更强。俄格战争真正使俄军认识到,不经脱胎换骨式、自我否定式的改革,传统的苏式军队难以同西方军队相抗衡,更无法真正成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俄格战争之后,一场举世瞩目的赋予&武装力量新面貌&的大规模改革就此开启。
  两次重大军事行动&&
  抢占先机赢得战略主动
  在俄军改革中,起到检验和牵引作用的不仅仅局限于战争。日,在北约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前夕,俄罗斯从驻波黑俄军维和部队中抽调200名空降兵组成一支先遣部队,通过地面机动方式,急行军500余公里,先于北约维和部队2小时占领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机场,一举扭转了俄罗斯在科索沃问题上被边缘化的被动态势。
  2014年2月底,面对急剧变化的乌克兰局势,俄军突然出动进入乌克兰克里米亚,在数小时之内占领了克里米亚城市辛菲罗波尔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两个机场,短时间内控制了克里米亚大部分战略要点,为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较量赢得了主动。
  这两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独具特色的战略思维,集中反映了俄军重视快速反应、强调抢占先机的作战理念,这也是俄军多轮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
  1994年1月,俄罗斯安全会议批准了国防部制定的为期10年的&俄军武器装备发展长期规划&,决定把机动部队运输工具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之一,为提高俄军机动能力提供物质基础;1996年至2003年,俄军重点建设常备部队,并将其作为应对突发事件和武装冲突的应急作战部队;2004年至2008年,俄军强调通过建设精干、高效、具有高度机动性的常备部队,打赢周边地区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并将这一时期的军事战略归纳为&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性&战略;2009年以来,俄军推进&师改旅&转型,将全军改编成118个机动性好、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满编常备旅,能够在受领任务8个小时内齐装满员向集结地域开进。可见,俄军已将提高机动能力上升到战略层次加以规划,并将其作为军事战略和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事实证明,对于机动范围广而兵力有限的俄罗斯军队而言,只有具备较强的快速机动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
  专家点评 骁勇善战是俄罗斯这个尚武民族之魂。军队必须打胜仗、军人在战场上坚决不吃亏这一思想必须坚持。无论是当年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还是现在出兵克里米亚半岛,体现的都是军队在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方面应坚决发挥作用的思想,具备先发制人、机动快速的战略能力则是这一思想的应有之义。军队改革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能随时应对任何潜在和现实威胁的现代化军事力量,只有拥有一支这样的力量,国家在危急时刻才能敢用、善用军队维护国家利益。
编辑:南淄博 
复制链接】【
转发邮件】【
搜索更多 俄军车臣战争中的狙击战:俄军成为武装分子活靶子
我的图书馆
车臣战争中的狙击战:俄军成为武装分子活靶子
馆藏&1735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车臣斩首俄军士兵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