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心经文字版》文字内容的意境 是诸法空相

仁波切《心经》开示3
所谓「涅槃」(一)即是「从痛苦中得到解脱」的意思,也就是「断除痛苦」这四字。痛苦来自烦恼及烦恼的根源。断除烦恼和烦恼的根源得到涅槃,这就是佛法。(二)涅槃之另外一种角度解释:这些痛苦来自「自性相」这种执著。这种自性的执著会带来痛苦,为了断除这种痛苦,因此而建立了「性空」,断除这种自性而说到「自性涅槃」。总而言之,我们所有的这些不想要的痛苦都是由於颠倒执著而產生,为了断除颠倒的执著,我们必须要生起对治力来破除颠倒执著,这一种对治力必须透过实际真理的认识,才有办法对治。否则的话,烦恼是没有办法断除的。为了要断除烦恼,为了断除颠倒的执著,认识真理非常的重要,因此,认识空性就非常的重要。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都希望断除三毒烦恼。正如在回向文中说「愿消三障诸烦恼」。但是以实际的生活而言,我们却把这三种毒物误认为是修心的心要跟精髓,一天到晚都在做修持。怎么说呢?这从我们经验上就可以体会,当我们看到悦意境、悦意相时,无论內悦意或外悦意相,自然而然產生一种执著,不想与这种悦意、可爱的东西分开,进而我们的心完全溶入於这种可爱的境物,就是紧紧的把他抓住、不想要让自己远离,因此產生极为强烈不想分离的意念,就称为「贪著」。若只是看到可爱、悦意的境界,还不是贪著。所谓「贪著」,就是透过这种可爱相、悦意相之后,当內心对这种境產生极为强烈的执著,就想取有,希望我能获得,这种特别的有力量的执著產生后,我们称之为贪心。同样的看到不悦意境、不可爱的事物的时候,自然就会產生一种排斥与厌恶,自然地想要远离它,这种有力、坚固的执著生起后,我们称为嗔心。贪和嗔这二种,只要我们专注观察平时的生活,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无论白天或是晚上,甚至於作梦的时候,都一直徘徊在我们的脑海里,一直无法捨离这种不好的贪嗔。 我们仔细的观察贪嗔的形成,首先在还未生起贪心的时候,会让自己看到可爱、喜爱的东西、境物,在那时,会觉得这东西很好、很漂亮,就是如此单纯而已,会產生一种念头,之后慢慢的我们会產生一种希望自己得到这东西,会去捏造可爱境物之好,於是会產生一种执著,这时就叫贪心。这二种心態里面,都有看到可爱境、悦意境的自相、真实,但是在后者的心態时,他不只看到悦意境的自相而已,而且会去执著就是那样的好、那样真实的好,对境本身產生强而有力的自性执著,因此而產生贪心。在前者心態的时候,只是看到真实的好,但真实好的执著却不会强烈的產生,但在后者却会。只要好好地在体验上去做观察,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体会到烦恼的產生与自性真实的执著很有关係。同样的,生起嗔心时也是如此,促成嗔心的等无间缘,也就是由真实执著而去促成这种因缘。真实执著就像刚刚所说的,无论是看到可爱境或不可爱境,这种自相、自性的幻相,认为它与实际上吻合,实际就是如此,这是由痴心的自性执著、真实执著而產生的。痴心可分为不懂的痴心与一般颠倒的痴心,这里是针对痴心自性的执著、真实执著而说的,在贪嗔痴三毒之中,最主要的根源,就是由真实执著而產生的。龙树菩萨在《七十空性论》里面有说到:由因缘而產生的法,若有自性,则不会依赖因缘而有,因为法的存在是依赖他力而有,依赖他力而存在,就不是由自力而存在。虽然不是自力而有,但是我们郤认为自性有、自力有。这种真实的执著、自性的执著產生了「萨迦耶见」,由於「萨迦耶见」而造作了业,因此而生起了十二因缘生死的流转,所以整个轮迴及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真实自性的颠倒执著」。提婆菩萨如此说过:轮迴苦海的种子(也就是轮迴的根源),是由烦恼意识而生起的,烦恼意识的根本,就是真实有、自性有的执著,由真实执著所污染的无明就是轮迴的根源。假使自性执著是烦恼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宝宝喊你回家吃饭
想你们了。??
不卡了吧?
你来的那天春天也来了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据说就这么简单的200多个字,就是600卷《般若经》的精要,我们有查过,般若经里面是有这一段,当然,有些文字翻译有点不一样。以我个人来看,这两百多个字,确实是厉害!体现在哪里呢?就在“诸法空相”。就是这四个字?不是!主要是下面那一段,“不生不灭”一直到“究竟涅槃”。这段话,就是讲诸法空相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你明白了,就能够证悟真如实相。这一段在《楞严经》里面关于如来藏的文字里面就有,这个是诸法空相,属于空如来藏。在波罗密多心经里面,怎么不讲不空如来藏呢?这一段话,是对我们凡夫着相来说,破执着而悟入空如来藏,当你悟入空如来藏的时候,自然能够明白什么是空不空如来藏,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所以确实,《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的精要。  下面我们逐句释义:  观自在菩萨:这个“观自在菩萨”在佛经里边有一说是指观世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在进行,“深般若波罗蜜”这个“深”是深浅的深,也就是说这个只是形容这个修行的专注程度。“般若波罗蜜”,“般若”就是智慧,“波罗蜜”就是到彼岸,到什么彼岸呢?就是从烦恼到菩提了,从烦恼的这个岸达到菩提的那个岸。如果大家对禅宗有一些理解的就熟悉这样一句话:烦恼即菩提。那么此岸和彼岸其实只是心的意境不同而有所改变了,你被烦恼所束缚那就是凡夫,你化解了烦恼就是圣贤就得到解脱。“般若”其实就是智慧寂照,也就是说用清净的心观照一切,使你达到解脱的彼岸。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解释上句“行深般若波罗蜜”的内容,当你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你就是到彼岸了,如果五蕴还不空你就在此岸。这句的关键字就是“空”,空是不是没有?不是。是非有非无,要说有,它是不永恒的;要说无,它还是刹那刹那的变化,似乎还是相续存在,这就是空的真实含义,不等于没有。这个空只是说它的不稳定性,不永恒性。  度一切苦厄:我们人生在世,有什么苦厄呢,那就不外两大范畴,一个是心理的,一个是生理的,也就是身心烦恼。我们先说心烦恼,你心里的呀,总是不是这个事情不如意,就是那个事情不如意。只要你明白,诸法因缘生,缘尽还复灭。其实你烦恼也是这样,不烦恼也是这样,那不如不去烦恼,尽力而为就行了。你只要凡事尽力而为,自然做人问心无愧。那么身体的烦恼,无论是疾病还是物质条件等,我们只要承认现实和知足常乐,身体的烦恼,我们也能去掉啊。那去掉了是不是彻底没有?不是,也许烦恼还在,只是你的心啊不被这个烦恼所牵扯。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真义,真实的含义。不等于烦恼彻底没有,而是烦恼虽然存在,但是你的心不会被烦恼所干扰,这就是《楞严经》中所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那么如果不能转物,那是什么?那是心为物役。  舍利子:就是指那个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在解释前边说“照见五蕴皆空”怎么照得。“色”,指有形有相的东西——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五蕴皆空”就是以智慧觉照的时候,你会豁然开朗,明白这个色身其实本体也是空寂的。这个“空”可以从两方面来证悟,一方面叫解悟:我们全身的种种细胞都是刹那间生灭,我们的身体每一个时刻都在新陈代谢地变化,所以没有固定一个色身。这个叫做“分析空”。还有一个叫“当体空”:你深入禅定之后豁然开朗,觉得自己的肉身非常的虚无,非常的通透。所以这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说有形有状的东西它的本体是空寂的,当体都是因缘所产生的,因缘离合了它就是空的。还有就是在甚深禅定里边会感受到肉身是虚无的。这个肉身虚无大家修到一定程度都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我们的思想思维;“行”就是一种推理的过程;“识”就是对事物的判定、认识。其实当我们在甚深禅定之中能够感觉到这些(受、想、行、识)都是非常的虚无,好像是融化在我们巨大的本体之中,我们也可以理解是气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法”是指万事万物,“空相”,这里的“空”就是说它的当体皆空。性空的本体,我们以场来解释,就是万事万物共同的那个场,也就是说它的本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有颜色的东西淡薄到没办法淡薄的时候,都是一种颜色。以酸碱度来说它的酸性降低到非常非常低的时候它的碱性降低到非常低非常低的时候,它的PH值都是7,中性,所以酸性和碱性到那个时候就基本上接近了,变成一致了。所有的场它无限度地扩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的性质是一致的。万事万物粉碎到无法再粉碎的层次的时候大家是一致的,这时候再也没有生灭,再也没有垢净,再也没有增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大宇宙有情无情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一致的,从本性的角度上来说就没有什么“色受想行识”了。种种的现象都是由因缘所产生,它们的本体都是一样的,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当我们修证到亲证诸法空相的时候,我们的身心都是空寂的,万物都是通透空寂的,是一个无形无相的整体,无相了就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状,就像古人所说的复归无极,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者相”就是说时间的观念,过去、未来、现在的分别。  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主要就是在讲这个“诸法空相”。就是证悟“诸法空相”的人就是无所得,这个“无所得”千万不要理解说什么都没有,不是!这万物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不是我或者你所占有,大家是一个整体,也就是《华严经》所说的“唯心所现”,整个大法界就是“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是你的也是我的。“唯识所变”这个识是一切有情众生的妄想,就是说整个大宇宙的发展变化的原动力就是有情众生的妄想。整个大法界都在我们的真心里头,“唯心所现”就是在说这个事情。这个“诸法空相”就是《华严经》里边的“唯心所现”的那个心,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清净佛性,诸佛的清净法身。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菩提萨埵的简称就是菩萨,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欸,开悟了。那觉悟的有情众生,他们就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就是依相离相,依空离空。就是六祖说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言行上的三昧,怎么做法?以客观的心,去面对现实,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实事求是。也就是遇到事情既来之则安之,和认真地去面对之。一相三昧,就是思想观念上的三昧,永远保持客观的心态,去看待一切。所以,一相就是观念上;一行就是言行上。一个是理论上,一个实践上。这就是般若,觉悟的人都是这种世界观,都是这种行为观。只要你这么做了,就不会想入非非,不会一厢情愿,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究竟就是达到了尽头了;涅槃,就是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涅槃就是生灭的意思。究竟涅槃,就是永远不被生灭现象所牵引,永远不会着相,不会被眼前的事情影响你的行为和观念,这就是究竟涅槃,就是转物,“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当然,功夫高深了,还能“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那就厉害了。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跟菩提萨埵有什么区别?我们在座的各位,今天你们听了我的话,你们都可以称为菩提萨埵。你们从菩提萨埵,长期熏修到一定程度,稳定了,那就是究竟涅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从究竟涅槃到无上正等正觉有一段距离。我们详细看《法华经》,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授记,最著名的舍利弗,号称智慧第一,他还要经过很多劫才能圆满成佛,那时候就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的净心行善分里面释迦牟尼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么这么快啊?其实,你一念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那一念就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后一念你又执着了,就又退下来了,所以佛祖在那里讲,是瞬间的事情,不是永恒地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永恒地证得,那就是念念觉了。我们是一念觉一念迷,所以佛祖不会说错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也就是以这个永远保持在究竟涅槃的状态下,去修一切善法,到一定程度,就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一种赞叹。大神咒,就是神秘不可思议。大明咒,明指智慧,就是能让我们开启大智慧,大光明。无上咒,就是在诸法里面,般若这个境界是无上的,没有再超过的了。无等等咒,其实这个无上和无等等,含义是类似的,就是说至高无上,没有再超越的了。就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咒语,咒语一般是不用翻译的。咒语是带有一种秘密的性质,密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以现代语言找几个关键词来描述《心经》,那就是:信息、基因、方法范式,实现目标。  致敬佛陀-以西哲为背景的对话【天道-佛法般若】  第十九章基因信息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华文翼书网站
  千人千禅,依五蕴和合而成!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查看: 7962|回复: 25
玄奘译《心经》的优缺点 (转)
在线时间29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玄奘的汉译本是我们最熟悉的 心经 译本,其文辞简洁优美,容易朗诵记忆,常被选作入门的佛经。玄奘在此经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学的优美简练和文字意境。这是许多古典经文的特色与优点,但比较可惜的是,某些梵语意思末被完整地表达出来。不过这并非玄奘译得不好,而是不同语言经过转译可能会遗失掉某些语义,这是常见的事。所以除了要有深厚的中文基础,也必须有足够的梵语知识,才能完整掌握经文的正确概念而不会有所遗漏。也因此,学习梵语成为了了解经文原始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近百年来,东西方的佛学研究专家,都纷纷投入梵语的学习,视了解梵语为掌握佛学的基础。
既然学习梵语成为了了解经文原始意义的有效途径,无论你现在懂不懂梵文,笔者都极为推荐孔兹的英译本 心经,这是由梵语 心经 直接译成英文的,很值得一读。该译本请见本书附录。
为何孔兹的英译本 心经 值得阅读呢?因为他忠实地呈现了梵语愿意。特别是梵文里的被动语态,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逻辑概念,这在中文里是很难表达清楚的,但在孔兹的英译本里都完整保留。
例如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孔兹译出的原意是: 一切的诸法都具备了空的特性。它们没有被生起,也没有被止灭。 没有被污染,也没有不洁净。没有缺陷,也没有完美(圆满)。 很明显, 诸法的相状都是采用 被动式 来描述的。 如此关键的概念 中文译版并没有表达出来。
在线时间677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确实,有时候英文的逻辑性能帮我们理解的更透彻
我平时读技术方面的书,就感觉英文版本的相对容易理解并且影响深刻
在线时间73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了,我怎么觉得“是诸法空相”要比“一切的诸法都具备了空的特性”更好点。
在线时间676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月光亲城 发表于
不知是不是先入为主了,我怎么觉得“是诸法空相”要比“一切的诸法都具备了空的特性”更好点。
呵呵,一个意思,文辞优美与否而已。所以参研修持佛法四依中有“依义不依语”嘛。
在线时间2900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万象若空 发表于
呵呵,一个意思,文辞优美与否而已。所以参研修持佛法四依中有“依义不依语”嘛。
还有一点, 梵文本心经并无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
在线时间676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红衣修道 发表于
还有一点, 梵文本心经并无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
嗯。好像是没有。
从语法格的角度这思路也挺好的,梵语的各种格也很有趣,末学没研究过,师兄有兴趣可以对照下普通印欧语系,也是好知识:
梵语与其他古代印欧语言(如拉丁语与希腊语)语法相似,屈折变化繁复。名词有三种性(阳性、阴性与中性),三种数(单数、双数与复数)及八个格(主格、、工具格、、夺格、、位格与呼格)。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为他)、中间(为自)、被动;语气分直陈语气、祈愿语气、命令语气。
在线时间90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我听说过一个事,有个公司的老板,喜爱佛教文化,因此想让自己的员工也熏陶一下,于是便请了一个很有造诣的法师给公司的员工和管理人员讲佛法,法师讲的是“心经”,结果大家都觉得听得云里雾里,十分滴不明白。
后来,还是这个公司,在搞员工培训时,一个培训讲师在讲心态调整与心理训练时,也演绎了一遍”心经“。&&这回大家都觉得听得好明白。纷纷说:噢 原来心经是这个意思啊,上次那个法师什么意思也没讲出来嘛。&&
在线时间674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 && &&&感觉没差别。不生不灭更好。研究?还不如好好参悟呢。研究梵语?魔王最喜欢修行者都去研究历史、发音啊等等,这样都不会有成就了。{:soso_e113:}这样,大家都疑心四起了。{:soso_e113:}经文都出现无数种版本了。
在线时间676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红衣修道 发表于
还有一点, 梵文本心经并无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
这里有一个梵文心经整理的帖子。可能有值得参考的。我喜欢听梵唱心经,一直把svavsuniyan pashyatisma(罗马音)这句当做“度一切苦厄”,看了这个帖子可能也有道理吧。没研究过梵文,这个真心不知了。{:soso_e100:}
在线时间35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soso_e120:} 沒文化真可怕啊!
在线时间676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foxuedizi 发表于
感觉没差别。不生不灭更好。研究?还不如好好参悟呢。研究梵语?魔王最喜欢修行者都去研究历史、发 ...
呵呵,不能执著深陷,但也不全是不能研究。
当言无差别时已是心存差别,否则不知无差别;不生不灭已有生灭观,否则不知生灭。
末学觉得参悟也有不同方法。如果能从有主格,被动格中参透主宾非一非二,人我无内无外,乃至印证诸法空性,也是好的。
在线时间6764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舍不得 发表于
我听说过一个事,有个公司的老板,喜爱佛教文化,因此想让自己的员工也熏陶一下,于是便请了一个很有造诣的 ...
呵呵,智慧譬如水潭,浅则通透,一望到底;深则不明,望之晦暗。心经智慧太深广。有个同事的一句话也挺有意思的,说心经是研究心经者的一把尺子。
在线时间32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红衣修道 发表于
还有一点, 梵文本心经并无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罽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译: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离诸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上都大兴善寺三藏沙门智慧轮奉诏译:尔时观世音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离诸苦厄。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摩竭提国三藏沙门法月重译: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蒙佛听许,佛所护念,入于慧光三昧正受。入此定已,以三昧力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国大德三藏法师沙门法成译:复于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察照见五蕴体性,悉皆是空。
《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佛会中。而此菩萨摩诃萨,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在线时间35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红衣修道 发表于
还有一点, 梵文本心经并无 “度一切苦厄” 这一句
如果修到了五蘊皆空的境界,還會有一切苦厄的存在嗎?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谁说玄奘大师不懂梵文?他在印度留学那么多年,而且精通三藏,如此还不行吗?就一个会英语的学者能翻译《心经》?
在线时间1799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等正覺者!
能否請樓主把英文譯本也貼上來啊,謝謝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吧?
在线时间9022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非色非空 发表于
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吧?
把西游记拍成动画片,小孩子就喜欢看,而且看得很”懂“。
而直接看小说,小孩子们哪里受得了?
把一个东西浅化是很容易的,呵呵。至于丢失了多少深义,小孩子们哪管得了那么多?
在线时间7183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立论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也只能这样了。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2086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佛经灭亡的因缘也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为什么说是共业共力谁也改变不了呢。
好比心经,一般人理解不了,是不容否定的事实。
而一些人慈悲心大。要利益有情。所以就翻译经典。
而人呢,从单独信无疑中到慢慢从对经书产生质疑。
这样的质疑结果,就是法慢慢灭的过程。
而这些也不是几代人的事。
譬如末法特点就是邪师遍地,而都为了捍卫正法抨击邪师,
那么从言论上来说,也间接造就一种佛法内部的混乱。
而这样的过程也是慢慢颓废。经过若百年乃至千年,
随着科技发达。经书就等于是一种装饰而已,流露着古朴气息。
Powered by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叁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分段解释
  「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塬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若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矇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瞋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密」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槃,涅槃就是清净。
  「多」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 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叁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 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罣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 ? 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源起的幻影,即为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是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起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个幻心;成了佛(涅槃)也是用这个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槃,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槃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槃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p#分页标题#e#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復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珼在二百六十字,是文字般若,指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叁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叁界的善知识。叁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份下至五道; (二)色界,指天道; (叁)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煺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心行,心中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的事业。
  「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密多」,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係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罣碍的。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着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塬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像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 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p#分页标题#e#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 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蓆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 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瞋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赖,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着了空!」这是怕他执着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着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叁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叁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復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罣碍的了。#p#分页标题#e#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唿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塬理。
  「不生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而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叁)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 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罣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叁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叁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罣碍。因为地狱众生,罣碍在具足多分贪瞋痴,鬼道罣碍于多分的贪,畜道罣碍于多分的痴,魔首罣碍于多分的瞋,人道罣碍于半分的贪瞋痴,天道罣碍于少分的贪。这贪、瞋、痴叁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罣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罣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 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叁、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十月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慾。九、爱缘取:有了爱慾,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 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迴,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塬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罣碍。#p#分页标题#e#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罣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叁苦,老、病、死。心有叁苦:贪、瞋、痴。后世有叁苦:地狱、鬼、畜生。更有叁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託苦,这是苦谛。却是叁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槃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则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罣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罣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密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不到究竟涅槃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密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戒持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煳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罣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叁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勐,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罣碍」,这个心,是毫无罣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留碍。心且不有,罣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裡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像,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佈,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槃」,这涅槃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槃,不是究竟;这究竟涅槃是佛位,名为无余涅槃,连涅槃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槃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槃,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叁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叁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叁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恆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叁藐是正等,叁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p#分页标题#e#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得地位,一切罣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槃,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得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槃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彷彿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讚叹,正是泠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讚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着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恆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罣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叁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叁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裡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罣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罣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裡,必要从泥裡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你且息下了,心空无着,才见那无心的心了。从来修佛道的人,以为是出世看得轻,不值得理他,平时就在人事上练心,于做人道理全不讲究。孝悌是根本,忠信是法用,是尽人道的根基,正是成佛的本钱。大乘佛法,首重根本,所以能一路直入,一竿到底,中间不会背师忘道,自入歧途。你想五蕴法见都空了,那贪根已断,名利心又附在何处呢?所以奉劝世人读经要照经去做,第一步求得明心的法门,一门深入,见到了实相,自然般若开了;第二步有了办法,在人事上磨练,扫荡习气;此时有进无煺,直到成佛。但此生只可见性成佛;除净习气,还得多世,不用功还要迟下去;不过见性后,就世世不煺转了。这个经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的法行;须自作观行,即是观照般若;启发般若后,见到自性,开了智慧,这是实相般若;此时归宗唯一的门路,由此永断无明,了脱生死;文虽二百六十个字,足以荡空扫有,实证菩提,菩萨与叁世佛,均不能出此範围。此经虽有七译,经义实是不二,汇万法以归一,更破一以归宗;无心可心,无经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不曾说一个字,就是点明一切性空的道理。愿行者须从自性的道理上会,不要在文字的道理上会;把心空了,才可以和心经相印,是谓印心。讲心经竟。佛历二五一五年岁次庚寅九月同人敬录#p#分页标题#e#
相关内容:
周公算命热门测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唯美意境图片带文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