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佛法来理解一下支持台湾独立的艺人。有什么前因后果?

台湾“佛教兴学”是怎么回事?
教育之于佛教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佛陀作为大觉者也是教育家而被尊称为“人天导师”。
在台湾,由于佛教团体的勃兴,从而产生了许多佛教团体兴办教育的现象,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这种现象被称为“佛教兴学”。台湾佛教团体所办教育体中有综合性大学,比如佛光大学、华梵大学等,这些大学都设有宗教系所,培养佛学研究人才,在佛教教育之外,其专业门类也十分广泛,并且文理兼顾;还有专门的佛教学院,如法鼓佛教学院。这些大学和学院具备完整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并不强调其宗教背景,可以看做是台湾的宗教性财团法人所创立的民办或者私立大学,即以佛教的资源投入世间法的教育,以兴学的渠道参与社会、深入人间。
除了高等教育外,台湾佛教兴学还有多种形式,慈济在2000年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全化教育”设计,同时还开展广泛的社区教育。中台禅寺也建立了中小学,并且推广社会教育,这些教育机构和组织以佛法精神为指导,以广泛的社会大众为教育对象,都是佛教团体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情况的概述是就广义而言的佛教教育,包括了佛教对社会的教育,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对僧团内部出家众的教育,亦即僧伽教育,才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其培养目标是通常所说的“僧才”,有别于佛教团体的兴学和佛教研究系所的研究人才的培养,更有别于佛教的大众化教育。因为僧人是住持正法的根本,缺乏僧才就无法支持佛教团体的发展,其他形式的佛教教育也难以为继。
就僧团教育而言,如何培养合格的僧才?是延续传统的丛林教育,还是开展学院式的教育,又或者是两者相结合?这已经成为了现代僧伽教育思索的方向,也是两岸佛教团体共同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笔者在台湾访学期间,通过对台湾几大宗教团体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的走访和与学界专家座谈,对于台湾僧伽教育发展的情况开展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反思。
一、 台湾僧伽教育的模式
目前台湾僧伽教育仍以佛学院的影响最为广泛,但不同的僧团对于此方式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补充,还有些僧团依然保持着相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归纳起来看,台湾当前僧伽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一)系统化的佛学院教育
台湾很多佛教团体都建立了佛学院来进行僧团的系统化教育,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福严佛学院、圆光佛学院、中台佛学院、香光尼众佛学院、佛光山丛林学院等。这些叫做佛学院的机构,有些是道场为了自身的僧团教育而组织成立的内部教育组织,有些是佛教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为开展僧伽教育而专门成立的教育机构。与传统意义上的丛林教育存在区别的是,这些佛学院设有固定的课程,根据僧团建立者或者导师的教育理念不同而有各自的规划。
比如福严佛学院始于印顺法师在台湾建立“福严精舍”之后,有许多法师追随印顺法师研习佛学义理,发展到1961年3月成立了“福严学舍”,是当时台湾唯一的男众僧教育机构。依照印顺法师在《论僧才之培养》一文中所说:“佛教的弘法人才,不单是对于佛教知识有所认识,因为弘法不是知识的灌输。尤其是身为宗师的出家众,要想真正能够摄受广大信众,给予佛教的真利益,除教知识外,必须要有高尚的德行和精勤的修持。”福严佛学院的办学理念为“教导佛法的正知正见、陶冶高尚的宗教情操、指导如法的修学方法、力行和合的僧团生活”,在课程设置上最初按照印顺法师的规划,以经律论佛典研读为主,其中僧伽戒学的熏修成为教育的重点,还有禅修、任事能力、宗教情操和弘化技巧的培训。起初分为初级部、高中部、研究部三级,后改为“大学四年,研究所三年”,并从1993年起复归为一所纯粹的男众佛学院,学员大都是来自各个道场的比丘。
与福严佛学院不同的是,中台佛学院是一所以中台禅寺僧团为培养对象的佛学院,并不对外招生,其课程体系的理念被称为三环一体,即“教理、福德、禅定”相结合。中台佛学院目前有男众佛教学院和女众佛教学院,都设有研究所和大学部,学院课程包括佛学和世学,佛学方面兼备戒定慧三学,世学部分有国学、美术、资讯、外语、书法、武术等课程。除了上课之外,僧众还有早晚静坐、定期的禅修等行门功课。
此外最突出的例子是佛光山,在佛光大学、南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之外,佛光山建立了丛林学院来进行专门的僧伽教育。佛光山丛林学院也就是佛光山系统的佛学院,建立于1973年,其前身是寿山佛学院,起初的培养对象都是出家众,但后来成为不附属于寺院的独立教育机构,教育对象也演变为兼顾僧俗二众,并且不仅限于佛光山僧团。佛光山丛林学院其建构和组织系统都比较庞大,分为国际学部和专修学部,仅专修学部就包括佛光山男众佛学院、佛光山女众佛学院和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佛学院,属于大学教育级,佛光山丛林学院学制四年,学员完全按照钟板作息,每日早晚课、出坡劳动、大寮轮值,作息和规范都是以出家众的标准要求,并且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从日常来进行僧格的养成,旨在培养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专业佛教人才。
这些佛学院,无论是只针对僧团内部开展教育还是对外进行招生,都已经具有了和以往的丛林中僧伽教育不同的现代化特征,逐渐建立为系统化、学制化的教育模式。在台湾佛教界,很多僧人都会选择进入这类佛学院来进行学习。
(二)学院化教育结合僧团教育
台湾的佛教院所“分别以两种形态展开,其一是以僧伽教育为主的佛教教育,为隶属内政部管理的小型佛学院;其二为向教育主管部门立案办理的佛学思想研究机构。”其一就是在第一种模式里谈到的有系统课程安排和学制的佛学院,其二则是更加接近世俗大学的培养机构,学生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佛学研究人才。在此基础上,台湾还出现了另一种僧伽教育模式,即学院化教育与僧团教育结合的模式。
以法鼓山为例,法鼓山僧团除了向“教育主管部门”立案成立的法鼓佛教学院之外,还有僧团内部的僧伽大学,两者一并构成了法鼓山的僧教育体系。法鼓山僧团的形成就来自于圣严法师成立的“三学研修院”,最初以养成佛教青年人才为宗旨,在僧团成立并规模壮大之后,为了系统开展僧团的教育,于2001年正式成立了法鼓山僧伽大学佛学院,并定位为隶属法鼓山三大教育中“大学院教育”的僧才养成机构。
法鼓山僧伽大学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宗教师,即“为了培养足以代表汉传佛教的精神内涵,并能够为国际宗教、学术界奉献心力的僧才”,而建立的僧团教育机构,期许以重视宗教情操、宗教生活与宗教信仰之学风,培养出年轻一代的佛教栋梁人才。目前有四年制佛学系和六年制禅学系,课程设计兼具慧业、福业和德业,慧业包括解行双修,福业是弘化和作务,德业则是身心和僧格的培养,招收35岁以下的佛教青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法鼓山僧伽大学的第一年报名来学习者可以是对出家有兴趣或者志愿的在家众,在入学一年之后,即需考虑是否正式剃度出家。出家之后,则可以继续在僧伽大学修学,如果经过一年的学习了解,决定不出家则自动退学。而出家者即成为僧团的一份子,在僧团里继续接下来的三到五年的学习,参与僧团的早晚课诵、遵守僧团的共住规约。因此,法鼓山僧团内部分为尚在僧伽大学学习和已经毕业的僧众,而对外统一招生的法鼓佛教学院里的出家众不一定是法鼓山僧团的成员,他们可能来自台湾其他宗教团体,录取为法鼓佛教学院的学生,除了出家众的身份之外,他们在学业要求上与在家众的学生一样,也需要修满学分和通过考试。
同时,法鼓佛教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尽量融合汉传、南传与藏传佛教的精华,尝试开创佛教研修的新典范,并重视梵、巴、藏之佛典语文的训练,及加强英、日语之学习,培育佛典翻译与研究人才。而在实践修行方面,融合了僧伽大学的朝暮课诵、禅坐或定期共修为平常定课,以养成修行习惯,以酝酿研究与修行并重的学风,以及学业与志业结合的发展。尽管佛教学院主要为研究机构,但也积极融入僧团教育之精华要素,以期从学术转入实修与生命体证。
由此可见,法鼓山在僧教育上存在两个体系,法鼓山并没有因为有对外招生的法鼓佛教学院,就废弃了僧团内部教育体系的建立。这种两者结合的模式,特别是与法鼓佛教学院并行的僧伽大学的存在,一方面保证了僧团僧众的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僧众的培养建立了完善的学制。
(三)传统丛林教育的现代延伸
虽然台湾存在数量众多的佛学院和佛学研习机构,但也依然有许多的僧团目前并没有采取佛学院的方式。这其中可为代表的是慈济,慈济作为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之一,一直以慈善团体形象面世,但是慈济的创办者证严上人作为出家人,也有自己的弟子和以她为核心的慈济僧团,那么慈济的僧教育是如何开展的?这在此前是被较少关注的部分。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慈济并没有建立系统的、学院式的僧伽教育,而是以证严上人每日开示的方式来教育僧众和义工。每日的早课之后,如果证严上人在精舍,她就会为大众开示,开示的时候僧众坐在前面,俗众坐在后面,秩序井然。证严上人的每日开示会有专人整理成文字,在半个小时之后就迅速共享至互联网,并且会被定期整理成书,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卷出版。
此外,慈济组织里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慈济功德会作为慈善团体,与慈济僧团在组织、财务各方面完全分开,僧团的经济来源就是僧人自身的劳动所得。慈济僧团有自己的蜡烛作坊等小型手工工厂,还有自己的菜地等田地,僧人通过劳动自给自足,这种类似农禅的方式与百丈怀海最初建立丛林的规矩十分类似,对传统的保持性十分明显。
台湾许多僧团中在学的出家众每日也有类似的出坡劳动并参与为僧团服务的工作要求,比如中台禅寺的僧人就被分成不同的组,包括寺务处、法务组、知客室、书记室、资讯中心、文教中心、环保组、衣钵室、交通组、库房等等,寺内一切生产劳务都由出家众亲力亲为,每日都需要劳作,真正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除了上面提到的几个较大规模佛教团体之外,台湾还有不少小型寺院,这些寺院里采取的方法就与传统的丛林方式更为接近。虽然其中一些寺院也会让自己的弟子去报考佛学院,但是大部分小型寺院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师徒传授的方式,通过师父的“语录”、身教和日常生活教育进行僧伽培养,注重僧人个人的体悟,而非像现代化学院那样建立一些客观化的考试标准。
在以上这三种模式里,我们可以看到台湾佛教僧伽教育的开展中,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都以适应僧团自身的发展为原则,以培养符合佛教弘法要求的宗教师为追求,并且在作息时间、课程安排、教育方式等方面从传统丛林教育中吸取养分。
二、台湾僧伽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趋向学历教育
台湾的僧伽教育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时代的需要相适应,僧教育开始出现对学历的需求。
目前,中国内地的佛学院都还不具备颁发教育部认可的学历证书的资格。在台湾,最初由宗教团体创办的单一宗教专业的学院同样也只有教界内部的认同,而不能颁发社会认可的学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僧人更加广泛的参与国际佛教学术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一定的学历证书,如果想进入大学教书,一纸文凭更是必要的条件。而有些信众对于出家众的学历也存在着期待。基于如上几个因素,台湾的僧伽教育出现走向学历教育的趋势。
台湾宗教团体创办的单一宗教学院获得颁发正式学历资格,始于2004年3月,台湾通过修正“私立学校法”第九条,即:“私立大学校院或宗教法人为培养神职人员及宗教人才,并授予宗教学位者,应依相关法规向教育部申请,经核准后,设立宗教研修学院。私立学校不得强迫学生参加任何宗教仪式。但宗教研修学院不在此限。”法鼓佛教学院于2006年依据本“法案”申请成立,成为第一家也是目前台湾唯一一家具正式学历教育资格的单一宗教建立的佛学院,经过发展,法鼓佛教学院现在已经可以颁发从学士到博士的文凭。
僧教育进入学历教育的序列,则可以公开向社会招生,甚至可以向海外招生,更重要的是获得“当局”同意在此类学校里可以有“行门”的课程,并且计算入学分,意味着佛教的实修功课进入了国家教育体制,对于佛教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法鼓佛教学院之后,台湾陆续也有其他佛教团体的佛学院提出申请,要设立成为能够颁发文凭的佛教学院。目前,甚至慈济也开始筹备静思佛学院,并且要申请正式的学历资格。可见学历教育对于当前台湾的僧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代需要和趋势。
(二)注重持续教育
台湾很多佛教团体认为,僧伽教育的实质是终身教育,重点部分在于理论学习之后的践行,因此十分注重毕业之后的持续教育。
对于僧人来说,从佛教学院或者僧伽大学、丛林学院毕业,并不代表就已经成为一位佛教所认为的僧才。法鼓山僧伽大学提出“本校培养僧才从三个方面思考,即培养行政人才、教育人才与学术人才”,这些并非简单的学院里的教育可以完成。而且结束学院学习,僧人也同样面临毕业出路的问题,回到僧团服务是最自然的选择。
就法鼓山的僧众而言,毕业之后都要到僧团领执事,这些执事与过去丛林里的八大执事并不完全相同,具有时代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知客、维那,还有宣传、财务等职位,出家众也需要每日上班。而且因为吃、住都在山上,他们不像在家众一样有专门的休息日和薪水,只有很少的零用钱。更重要的是到哪里执事并不能由个人来选择,而是由僧团安排,在领受执事之后,还需要边学边做,以求“借事练心”,在僧团的共住生活、和合共修中,在与社会接触、处理各种工作事务的过程中来继续自己的修行。这些正符合圣严法师所说的:“为了开发佛教事业,也首先要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事业,以事业受容人才、安置人才。”毕业后的僧众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回到僧伽大学进行进阶学习和专修学习,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终身教育过程。
其他的佛教团体的做法也非常类似,如佛光山僧众的培养目标是:“为造就佛教专门人才,以从事佛教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住持佛教、宣扬佛法,达到人心净化,社会之安和利乐。”佛光山为其僧众准备了各个事业体内的工作机会,让僧众通过文化、慈善等事业的参与来进行弘法。而中台禅寺的佛法五化运动——“佛法学术化、佛法教育化、佛法艺术化、佛法科学化、佛法生活化”,将佛法融入生活,也是在提倡佛法教育是一种终身的生命教育。中台佛学院的学僧结业之后,有些在中台山各分院精舍住持、常住执事,有些成为佛教学院的教授法师、执事人员,乃至在各大专院校、公私立机关团体担任指导工作,这些也是在开展弘法事业,体现菩萨行精神。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以上这些多种形式并且持续不断的僧伽教育,为台湾佛教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当地佛教的繁荣发展,非常值得内地教界学习和借鉴。但是台湾目前的僧伽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反思。
首要的是老师是否等于导师?不管如何提倡“学修一体化”,或者丛林与学院的结合,系统化、标准化的学院式教育,教师与学僧之间只是普通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在僧团内部,为了避免出现派系之分,很多僧团并没有为出家众指定专门的亲授师,缺乏过去师徒传授的紧密的心灵结合与指导。但是在僧众的教育、佛法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非常个性化,需要解决个人心灵成长和觉悟的问题,虽然亦会有共同的禅修课程,但是“小参”式的指导并不能完全做到亲授、亲传。反观传统,在丛林教育中依师是非常重要的学习:“中国向来的僧教育大多是师徒相承,在丛林中完成的。隋唐以降的各宗派大师辈出,自是应归功此一僧教育制度之优良。”学院式教育固然能够带来僧团的壮大,但是批量化的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的精英或者说高僧?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过就目前台湾僧伽教育的发展,以上问题似乎尚未明显浮出水面,倒是学院教育中存在一些现实的问题急待解决,比如招生名额不满。有资格招收佛学专业本科生的法鼓佛教学院几乎年年招生名额都有剩余,因为许多高中在校生并不了解佛教,认为学这个专业不能够经世致用,将来出路也会成问题,所以成为报考的冷门;而有一些需要学历的出家众,又无法接受4年全职学习才拿到学历的培养过程,尤其是许多课程他们已经了解并学习过,而导致招不满学生的尴尬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再拓展到宏观来说,目前台湾佛教界的学院教育都存在着资源过剩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因此亦有呼吁建立像韩国那样统一的僧伽教育大学的声音。台湾大学退休教授恒清法师就曾在僧伽教育研讨会上和其他场合多次提出,与其建立许多的佛学院还招不满学生,形成资源的浪费,阻碍佛教的发展,不如各大宗教团体的负责人联合起来,建立统一的僧伽大学或者一致要求本僧团的僧众经过四年佛教大学教育才可以受戒,这样能够既增加佛学院的招生人数,也能保证僧人的素养。但是这一建议目前在台湾的实现并不那么容易,由于佛制从来没有要求过将大学教育与戒牒相联系,很多出家众并不会接受这个新规定,而且困难在于各个佛教学院的教学思想、教材、课程设置差异甚大,对于团体自身而言,由于不同宗教团体各自有其事业规划与人才需要,也很难联合起来,因此目前还没有一个良好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
综上所述,从总体上来看,台湾蓬勃发展的佛教团体为佛教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空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从长远来说,台湾佛教团体如果想实现僧才培养与事业体发展的正向循环,能够联合起来办统一的僧伽大学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这样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实现师资力量的强强联手,只是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另外,不妨考虑在各自僧团或者学院的教育中进行精耕细作,即改革一下现行的教师制度,更好的照顾到丛林传统的精髓,让事业体中真正有修证的法师成为学僧的亲授师,对于学僧的修行进行更加紧密的指点,培养出一批真正的精英僧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10月11日至10月23日,《丰子恺的禅意人生》原作精品展,深圳东山寺!
首次从佛教文化角度解读和诠释丰子恺,重新认识和全面理解丰子恺绘画艺术的价值!
今日搜狐热点和台湾有缘佛教人士结缘-的结缘是什么意思, _快递评论网
你的位置:& > &
和台湾有缘佛教人士结缘
和台湾有缘佛教人士结缘
和台湾有缘佛教人士结缘
匿名 5-29 13:18
也有人相信印顺对大乘的教义的批评是站在最根本的佛义立场上。这一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印顺有时会自认为他不属于任何的宗派,对他的立场不愿多说,如果这样。他的评判对象就是日益走向临终往生用途的弥陀信仰,无怪他来台后会得罪“几乎来台的佛教同人”。其实来台之前就已“得罪”了。首先他的重大贡献在于严拒如来藏思想的泛滥,2,大乘佛教就为他们念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甚至诵弥陀往生的生意都有人热衷在做了。”又说与台湾人有缘的印顺法师/宋泽莱[宋泽莱,本名廖伟俊,一九五二年生。真正的能有前瞻性的不多。同样的,大半的中国佛教教派的法师,实际上都只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教派。简单说:“西方净土(弥陀净土)盛行之后:“万法唯识……说一切是唯识所现,可以立为我的主体,就是他批判的对象、意识)可以永恒存在,就不能不谈到印顺。因为他是少许反抗过大乘佛义的人,也受过政治诬陷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的优秀学生有许多是台湾人。”又说。我们知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派几乎是以信阿弥陀为主流了:受五欲,云林二仑乡人,师大历史系毕业,任教于彰化县福兴国中。对于这种见解,龙树是不以为然的,在解释万物的产生缘由时。所以无论如何,印顺仍然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一个学派,到底是一般人所不容易信解的,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对大乘佛教许多宗义的批判。他的论敌往往会把印顺误解是站在小乘的立场来批判大乘,这当然是大大地不正确,它是摧毁佛陀正见,破毁三宝的可怕魔手。印顺专就“烦恼即菩提”做了批判。指出,我们就不能了解他的批判、“涅盘就是如来藏”、思想、意志。总结,印顺对大乘佛义的展开批评!”又说:“一般人不知道这是随宜说法,鼓励修行的人自力去创造净土世界:“误解烦恼(为)即是菩提,那真是颠倒了,这是不对的。其实他的立场大半是中观空学的立场,并且他贯彻空义是很彻底的。着作有《打牛湳村》,都背叛了佛陀的教义,是把净土看成神教的天国了。”又说:“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忽略了菩萨的证智大行(阿閦佛国净土);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对于阿弥陀信仰的来源,印顺法师也指出它和印度西北部的关系,也就是说,所以世亲……陈那……破斥外境实有不能成立,反证唯识所现的可信,近于一般的唯心哲学了。他的批评减低了大乘佛教一向追求的“宇宙本体”论,假若我们不把印顺的批判当成是龙树中论的化身,不保留什么,它会导致佛魔同体论。”又说。”也就是说。有时墙壁、车窗也会写着斗大的阿弥陀佛四个字。(其实杂阿含经未必如此)。也就是说、《台湾废墟》、《弱小民族》等。本文“与台湾人有缘的印顺法师”原刊登在四月十六、十七两天自由时报的自由副刊,经作者同意转载,特在此表示谢意。]四十年来,主导台湾佛教的中国大乘佛教派的流弊,那就是1,到此,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可说变了质。”又说:“不知庄严净土(自力创造),不知净土何来,是既深且广的。大半凡是有违三法印(印顺认为三法印也是一种相印──空),都是批评的对象。虽然他对仅存的龙树空学并没有展开批评。如来藏思想是神我色采的如来藏我?当我想到这些问题,就忧愁起来。我不讳言,它会导致诸如“干净与肮脏没有分别”这种观念和行为,在严重的一面:“有大乘人以为,名 (Qrmazd),是人类永久幸福所仰望的;与阿弥陀佛的信仰,又叫人间净土),但却保留了自己的心(识)。误认心、意识是最后的存在与真实,他就会说心、意识不灭,多少也可以遏止将来台湾佛教被弥陀信仰席卷专擅的可能性。对于法门“修持方法”的不当,印顺的批评也是很深刻的。我已提到,所以佛教界、唯我、唯心。所以他说:“如来藏我……依佛法正义,仍然是把小乘贬低于大乘之下的,他的批评如同双面刃,......
佛者觉也,与佛有缘随顺佛学,修正错误行为,过佛菩萨的清静生活。阿弥陀佛!
一般来讲,和佛有缘的人有以下几种特征: ○长相,和佛教中某个人物相似。 ○出生日期,和佛教中某个人物...
如果无缘,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
什么样的人会和佛有缘?有的人不是佛教徒,但会亲历菩萨显灵,据说这是和菩萨有缘,但什么样的人才会有缘呢...
要是你的生肖跟佛无缘 你要不要砍掉重练? 想跟佛结缘 是很简单的一件事 去寺庙礼佛 ,用最虔诚、清净...
与佛有缘非今生有缘,不知道多少世与佛结缘。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需要百无一用,或者避世的或者先天缺陷,比如命中没有老婆或者没老公的层次很低八字,这样的人有机会进佛...
这主要跟佛教的教义有关系;《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其实许多花都柔软...
佛法讲一切事的出现,都是以“因”与“缘”同时具有为条件的。比如说你想出家,这个想法就是你以后“出家”...
你出生的时候,你就已经与你的父母结缘,当你上学的时候,你就与你的同学老师结缘,当你结婚的时候,你与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img src=&/50/v2-78f9d3e7cf0e654aaea6dec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9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0/v2-78f9d3e7cf0e654aaea6dec_r.jpg&&&p&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等,说这多法门,无非对治众生的心而已。众生习气毛病,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给什么药,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p&&p&  众生无量劫来,被无明烦恼污染了真心,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不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今欲&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TSW3PsHZ4PE3C7X4gACGhwC8NbP5W2q23pfKJtUWCTh9ssyDK1SDlnhDg47fRGLxIC1WNLHU2MljwrjhG0RrILmD%2BgSsX%2BPPOjRKHbzpmL%2BDzlM4tUQiCwHhY8dHIOWbmNTmR7WenX0LOD7LVrd2/LA/RmbyShMgw8KuHNjPnh3Y9qHh6BM0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返本还原&i class=&icon-external&&&/i&&/a&,要先调身,断除习气,把粗心变为细心。从有为到&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oMp/PMX8TlUjRnm/AdkOq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C5g/oErF/jzzo0Sh286Zi/g85TOLVEIgsB4WPHRyDlm5jU5ke1np19Czg%2By1a3dvywP0Zm8koTIMPCrhzYz54d2Pah4egTNMg%3D%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无为&i class=&icon-external&&&/i&&/a&,在自性清净身上用功。行住坐卧,一天到晚,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小心谨慎,断除习气。胆要大,心要细,胆大包身,不被境转,心细则气细,否则粗心浮气。这种情形可以自己检查,一般人在劳苦奔波忙忙碌碌时,就气喘息粗,有定力功夫的人,再忙也不喘气,一天到晚,总是心平气和的。&/p&&p&  一心不乱就是定。妄无本体,有定就无妄,就能复本心源。功夫从外头做起,先讲威仪教相,行住坐卧都有威仪。不要说忙得要死,还讲什么威仪。既然作如来之弟子,先圣之宗亲,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就要做到任他波涛浪起,振锡杖以腾空,假使十大魔军,闻名而归正道,怎能因为忙了就不讲威仪呢?&/p&&p&昔日浮山远录公谓其首座曰:“所以治心,须求妙悟。悟则神和气静,容敬色庄,妄想情虑,皆融为真心矣。”“以此治心,心自灵妙,然后导物,孰不从化?”所以有眼的人,看你一举一动,威仪怎样,就知你有道无道。&/p&&p&  佛在世时,&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f4GssUcWf2mzcR76SBAtR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VDZcA4sCvvXJSqNlqrtrXnM8vCezSN5x/BmgNcOVi4PWgjn8CUZZqn3yYEQdbLQlLqHU%2BnykAIUyISmL04PlFuMdMVgNU2iqz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舍利弗&i class=&icon-external&&&/i&&/a&初为&a href=&/?target=http%3A///safecheck/index%3Furl%3D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1bWeJl1Rr55h%2BOfcsj03IUImOuUl9obIdesUqvhcRz%2BhXSuwz9b96EragWmZ1jer1XQuxoOXhQsVDZcA4sCvvXJSqNlqrtrXnM8vCezSN5x/BmgNcOVi4PWgjn8CUZZqn3yYEQdbLQlLqHU%2BnykAIUyISmL04PlFuMdMVgNU2iqzA8Zu4mdgY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婆罗门&i class=&icon-external&&&/i&&/a&,路逢马胜比丘,见他威仪很好,心生恭敬,从之问法。马胜比丘说:“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舍利弗闻偈得法眼净,归与亲友目连宣说偈言,亦得法眼净,即时各将弟于一百,往诣竹园求愿出家。佛呼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被身,即成沙门。&/p&&p&  你看马胜比丘行路威仪好,便成如是功德。这就是以威仪导物,孰不从化的例子。初发心的同参们,要向古人习学,一心观照自己,行住坐卧,二六时中,一切无心,不被物转。若不如此,不守本分,随妄流转,何异俗人?虽说出家办道,都是空话,各人留心。&/p&&p&&br&&/p&&p&&b&附:&/b&《开示:虚云老和尚说法》.pdf&/p&&p&&a href=&/?target=http%3A///share/link%3Fshareid%3Duk%3D&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hare/lin&/span&&span class=&invisible&&k?shareid=&uk=&/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p&&p&&br&&/p&&img src=&/v2-46add919cbb334e4e8fba8bcac8092c8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2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v2-46add919cbb334e4e8fba8bcac8092c8_r.jpg&&&p&&/p&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
&img src=&/50/v2-dcc5ed82bbd90_b.jpg& data-rawwidth=&418& data-rawheight=&41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8&&&p&&b&善知识!&/b&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b&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b&&/p&&p&&br&&/p&&p&善知识,讲到“&b&佛法&/b&”&b&两字&/b&,&b&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b&。&b&豪杰之士&/b&,&b&由&/b&于&b&学问修养&/b&的成就&b&,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b&。&b&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贤圣,因行果位,一道齐平。&/b&&/p&&p&&br&&/p&&p&&b&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b&&/p&&p&只如孔子之道,不外&b&“中庸”&/b&。约理边说,&b&不偏是谓中&/b&,&b&不易之谓庸&/b&;&b&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b&&/p&&p&佛法也是一样,&b&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b&,&b&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b&。&/p&&p&&br&&/p&&p&&b&平实之法,莫如十善。&/b&十善者,&b&戒贪、戒瞋、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b&。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b&果能真实践履&/b&,&b&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b&&/p&&p&&br&&/p&&p&六祖说“&b&心平何劳持戒”&/b&,&b&是为最上根人说&/b&。&/p&&p&&b&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b&,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b&何有于恶&/b&?&/p&&p&&b&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b&&/p&&p&境风有八:&b&利、衰、毁、誉、称、讥、苦、乐,&/b&名为八风。&/p&&p&行人遇着&b&利&/b&风,便&b&生贪着&/b&;&/p&&p&
遇着&b&衰&/b&风,便&b&生愁懊&/b&;&/p&&p&
遇着&b&毁&/b&风,便&b&生瞋恚&/b&;&/p&&p&
遇着&b&誉&/b&风,便&b&生欢喜&/b&;&/p&&p&
遇着&b&称&/b&风,&b&居之不疑&/b&;&/p&&p&
遇着&b&讥&/b&风,&b&因羞成怒&/b&;&/p&&p&
遇着&b&苦&/b&风,&b&丧其所守&/b&;&/p&&p&
遇着&b&乐&/b&风,&b&流连忘返&/b&。&/p&&p&如是&b&八风飘鼓&/b&,&b&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b&?&/p&&p&&br&&/p&&p&&b&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b&&/p&&p&&br&&/p&&p&复次佛门略开十宗、四十余派,而以&b&禅、净、律、密&/b&四宗,摄机较广。善知识!&b&佛境如王都,各宗如通都大路,任何一路,皆能觐王&/b&。&b&众生散处四方,由于出发之点各个不同,然而到达王所,却是一样有效。&/b&《&b&金刚经&/b&》云:&b&“是法平等,无有高下。&/b&”但吾人&b&若今日向这&/b&路一逛,&b&明日又向那&/b&路一逛,&b&流离浪荡,则终无到达之期。&/b&&/p&&p&&br&&/p&&p&六祖云:&b&“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b&”垂诫深矣!&b&所以&/b&吾人&b&要一门深入,不可分心,不可退转&/b&,&b&如鼠龁棺材&/b&,但从一处用力,久自得出。&b&若欲旁通余宗,自须识其主伴。&/b&禅宗的行人,便应以禅宗法门&b&为主&/b&,余宗教理&b&为伴&/b&;净土宗的行人,便应以净土法门为主,余宗教理为伴;律宗、密宗亦复如是,&b&方免韩卢逐块之弊。&/b&&/p&&p&&br&&/p&&p&佛门戒律,各宗皆须严持。&b&识主伴(主客)&/b&如行路&b&知方向&/b&,&b&持戒律&/b&如行路&b&有资粮&/b&。宗趣虽然不同,到头还是一样,所谓“&b&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b&”也。今日座中皆上善人,与佛有分,虚云唠叨移时,亦不过为虚空着楔而已。珍重!&/p&
善知识!虚云此次由港还山,路经此地,辱承各位相邀叙谈,莫非累劫之缘。 善知识,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
&img src=&/50/v2-731f186b733cc66b247a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0/v2-731f186b733cc66b247aa_r.jpg&&&h2&宗喀巴大师著 多识仁波切译&/h2&&img src=&/v2-4a57f99bec546f07bd43e5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89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v2-4a57f99bec546f07bd43e5_r.jpg&&&p&南无文殊师利菩萨&/p&&p&&br&&/p&&p&在那深广知识天空中,&/p&&p&圆满智慧金轮所放光,&/p&&p&消除一切众生愚昧暗,&/p&&p&语自在佛妙音我顶礼。&/p&&p&嗡阿惹巴札那谛&/p&&p&&br&&/p&&p&从现在起直至证菩提,&/p&&p&除您之外我无救护主,&/p&&p&因业力故无论生何道,&/p&&p&世难之中救我文殊师。&/p&&p&嗡阿惹巴札那谛&/p&&p&&br&&/p&&p&我从今世舍身离去时,&/p&&p&一切亲人好友均别离,&/p&&p&落入凶狠死神手中时,&/p&&p&拯救死亡恐怖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无始时来多造恶业故,&/p&&p&在中阴界烦恼狂风劲,&/p&&p&会被吹到凶险恶趣中,&/p&&p&挡住烦恼风口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中阴意识转生投胎时,&/p&&p&远离八类修法无暇地。&/p&&p&生为手持佛法胜法幢,&/p&&p&有福种姓之家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来世获得人天高贵相,&/p&&p&七德庄严暇满人类身。&/p&&p&幸逢持正法脉善知识,&/p&&p&助缘获善教诲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具慈悲与方便善法师,&/p&&p&教我精通海量诸经论,&/p&&p&并能如法教授诸众生,&/p&&p&赐与抉择智慧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生生世世我为利众生,&/p&&p&所有财富无吝作施舍。&/p&&p&无散乱心修习禅定等,&/p&&p&圆满六度大行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消除世苦热恼清凉剂,&/p&&p&经论冰山之峪愿游览,&/p&&p&掉入散逸泥海难成行,&/p&&p&慈悲救我出泥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举步进入甚深智见道,&/p&&p&一心想去解脱安乐岛,&/p&&p&缘浅世心如绳作羁绊,&/p&&p&斩断恋世牵绳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放弃入寂自利夜荷林,&/p&&p&观看广大佛道千顷莲,&/p&&p&智眼蒙受无明黑暗障,&/p&&p&消出无明烟雾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p&&br&&/p&&p&我对文殊诚心祈求力,&/p&&p&启动福智资粮大航船,&/p&&p&运送一切众生出世海,&/p&&p&助我神力如您文殊师。&/p&&p&嗡(ong)阿惹(ra)巴札那谛&/p&&a class=&video-box&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ODAyNzQxNDYw.html%3Fspm%3Da2h0k..0%26from%3Ds1.8-1-1.2&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088640&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文殊师利菩萨祈请颂& data-poster=&/v2-d2ffae330f9bdef8b46d5b.jpg& data-lens-id=&&&
&img class=&thumbnail& src=&/v2-d2ffae330f9bdef8b46d5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文殊师利菩萨祈请颂&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v_show/id_XODAyNzQxNDYw.html?spm=a2h0k..0&from=s1.8-1-1.2&/span&
&p&&br&&/p&&p&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p&&p&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向何生渡此身!&/p&&img src=&/v2-8d0e922de34fb8c00b7fac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6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8d0e922de34fb8c00b7fac_r.jpg&&&p&&/p&
宗喀巴大师著 多识仁波切译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在那深广知识天空中,圆满智慧金轮所放光,消除一切众生愚昧暗,语自在佛妙音我顶礼。嗡阿惹巴札那谛 从现在起直至证菩提,除您之外我无救护主,因业力故无论生何道,世难之中救我文殊师。嗡阿惹巴札那谛 我从今…
&p&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有段:&/p&&p& 问:&b&散心称名。亦除罪否&/b&。&/p&&p&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b&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b&。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b&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b&。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佛世一老人求出家。五百圣众皆谓无善根。佛言。此人无量劫前为虎逼。失声称南无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由此观之。法华明过去佛所。散乱称名。皆已成佛。岂不信哉。&b&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b&。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p&&p&
《普贤菩萨行愿品》: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b&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b&。&/p&&ul&&li&所以蕅益大师也说:“&b&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b&”,哪怕你连续一百年日夜念佛十万声,每一声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每一声都至心),这样你所灭的罪,犹如手掌中的泥土那一点点,而未灭的罪,如大地上的泥土那么多。&/li&&li&但是“&b&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b&”,虽念佛可能一时半会没有“&b&觉得&/b&”有变化,但一称佛名,便是成佛的“&b&种子&/b&”,因福不唐捐,功不唐捐。&/li&&/ul&&p&所以大师说:“&b&伏愿缁素智愚。于此简易直捷无上圆顿法门。勿视为难而辄生退诿。勿视为易而漫不策勤。勿视为浅而妄致藐轻。勿视为深而弗敢承任&/b&。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b&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b&。”&/p&&ul&&li&举个例子,如同别人告诉你,地下有宝藏,你用个小铲子,挖了几十下,没见到分毫,就放弃了。言没有效果,殊不知,虽一两下看似无效,却离“&b&宝藏&/b&”越来越近。无非就是不要放弃,坚持不懈而已。&/li&&li&念佛才念了几十万声,连起步都不算啊。末世众生,障深慧浅,念佛起码百万起,千万不算多啊。&/li&&li&而且既然念佛,心思就不要整日放在生活上的得失上,应是“&b&惟求净土,惟求作佛“&/b&。要知这能念的心本来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也不可思议,用这个不可思议,去求世间福报。拿印光法师的话说,你这是拿无上的宝珠,换糖吃。&/li&&li&需知这”&b&净土法门&/b&“,在圆信圆解的人看来,是密法中的密法,究竟中的究竟,直下圆顿不可思议。不要浅看、轻看,一定要深入学习,闻思修相应。否则若你念佛,只求”&b&生活变化&/b&“,这便是念佛不相应,与佛之大愿不相应。想要求”&b&效果&/b&“更是缘木求鱼。&/li&&/ul&
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有段: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
下面的内容是法华子师父的文章,请参考&br&&p&说解《法华子读经诵咒仪轨》&/p&&p&佛讲说经、咒前,总有一系列仪式、规范:或入三昧,或放光动地,或双跏趺坐结印。&/p&&p&比如讲地藏经是放光明云,出种种微妙音;讲金刚经是敷座而坐;说楞严咒是顶放百宝无畏光明;特别佛在讲说妙法莲华经前,是先入无量义处三昧,继而放眉间白毫相光。&/p&&p&佛,为什么讲经说法前要入三昧,或放光动地?&/p&&p&法华经是成佛的,明心见性捎带的,应该知道:佛放光、入三昧,相当于向全法界发通知,恭请所有众生前来参会听法,破迷开悟。&/p&&p&我们读持法华经,我们是学佛的,应该佛怎么说,我们就怎么说;佛怎么做,我们也怎么做,这就有了法华子读法华经、诵楞严咒仪式、规范,简称法华子读经诵咒仪轨,因为总共10条,因此也称作:读经诵咒10条仪轨。&/p&&p&这个读经诵咒仪轨,一看就知道是学佛、成佛的,说明白些,就是教人发菩提心,学普贤菩萨行愿的,也是教菩萨引领众生忏悔业障、皈依三宝,一起读法华经、诵楞严咒,一起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证悟成佛的。&/p&&p&读经诵咒仪轨,是无住生心,是无生法忍,是明心见性,是诸佛本怀,是法华经波罗蜜,是法华子密髓,也是法华缘社立社之本。下面逐条解说:&/p&&p&&strong&第一条:祈请佛、法、僧三宝加持加被:&/strong&就是恭请三宝莅临,加持加被今天设立的道场,加持加被如下要做的事:&/p&&p&一是愿供品(鲜花、水、果,天上人间最好最美的饮食食品、药物食品、床褥卧具、衣服物品)遍虚空尽法界,恭敬供养奉请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p&&p&二是愿十方三世每一位有情无情半有情众生都接受邀请来到道场;&/p&&p&三是引领来到道场的众生三皈依、忏悔业障、发普贤菩萨愿;&/p&&p&四是愿法华子读法华经诵楞严咒的声音,出口就变作千万亿类的不同语言,立即遍布十方三世的每一寸国土虚空、每一粒砂石尘埃、每一叶花草树木、每一滴风云雨雾,好使不论在何时何地的每一位众生,都能听到听懂法华经、楞严咒。&/p&&p&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时,要尽可能无我、不执的把心量放大放大再放大,心放大就通达十方三世。读持法华经楞严咒的菩萨,心里装着十方三世,装着全法界众生。&/p&&p&&strong&第二条&/strong&&strong&:恭请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strong&恭请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代表净土法门,我们会摘其要点地学习《净土五经》,学习佛陀吩咐的最重要部分,把最大的智慧调回来,无量劫的时间里我们学过《无量寿经》,学过《阿弥陀经》,学过《观无量寿经》,学过《心经》,也学过《地藏经》,是我们在轮回生死中忘记了,每一部经典都凝结着无上的智慧,通过学习回忆起来,为我们今生的明心见性作准备。接下来诚心恭请你知道的诸佛,比如七佛、十方三世佛,恭请时每一位佛前面都要加南无二字,一位一位认真、虔诚地念,用心、急切地请。成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明心见性的人要有七朝天子的福报,九朝状元的才华,要有耐心,不能图省事、图简单。说是不简单,它却又很简单,就三张纸,四个字“听说照做”。我们恭请的佛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随着学习的深入,会知道这些佛都出现在哪里,未来的修学我们肯定要去西方极乐世界的,肯定阿弥陀佛跟前会有我们自己,十方三世每一位佛的跟前也肯定都会有我们自己,读《法华经》你将来一定会明白这些道理。&/p&&p&恭请法宝,一心恭敬供养奉请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般涅槃经……&/p&&p&这四部经是每一位欲明心见性的修学者现世必须通达学习的。《法华经》讲什么是见性,怎么成佛。《楞严经》宣说楞严咒,偏重论述明心。《华严经》介绍十方佛和佛国土,以及大菩萨境界果位,相当于每个学佛人的度量衡。《涅槃经》的核心大致可以用:“常乐我净”四字来表述,佛陀在《涅槃经》上,讲到了什么是明心见性。《金刚经》非常重要,修学《法华经》的人如果修不到圆满,比如说,没有明心见性,没把握跟报身佛走,必须保持在《金刚经》境界,叫般若境界,肯定再不去三恶道,就在人天两道往返修学,因此《金刚经》要作为重点。这些经书都是法宝,对法宝我们一定要毕恭毕敬,一定要把法宝供养起来,不供养法宝怎么能有法呢,更念不出“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般涅槃经”,没有法哪能明心见性,哪能成佛呢。然后继续恭请其他经典,恭请《千佛经》、《万佛经》,《地藏经》,在佛陀的境界里不分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景象都是我们内心的示现,不要被相所左右。一定要明白,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消除业障,超拔冤情债主。《心经》要从成佛的角度来认识,《圆觉经》说到大开圆解的如来藏;《维摩诘经》说到了不二法门;《优婆塞戒经》、《梵网经》属律藏,是修行人利益众生,以身作则的戒律规范。总之,十方三世佛说的所有经藏论藏律藏最好都恭请,起码要有代表性地恭请。&/p&&p&经藏指所有如前所说的经典;论藏是佛陀灭度以后,大菩萨对佛所说经律的所论、所说,就比如玄奘法师的《成唯识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所谓律藏,是指专说戒律经典。&/p&&p&这些经典法宝的智慧,我们肯定有的,比如在100年、或300年、500年、1千年……的过去生中,我们很可能学习过的,因为没明心见性,因为生死烦恼,忘记了这些智慧。今生有缘,复习这些经典法宝的智慧,相当于调集智慧于当下,才能够今天开悟。不调集这些智慧回来,仅仅凭今生学的,无论福报智慧,都不够的。这也是佛陀为什么要用42年的时间,讲说那么多经典,最后才能讲说法华经的最主要原因。&/p&&p&下面恭请僧宝,菩萨是典型的僧宝,恭请四大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以及八大菩萨:南无跋陀和菩萨、南无罗邻那竭菩萨、南无憍目兜菩萨、南无那罗达菩萨、南无须深弥菩萨、南无摩诃须萨和菩萨、南无因坻达菩萨、南无和伦调菩萨,这八位菩萨早已成就,因为愍念众生,自舍佛国净土,发愿回大向小,如有人能诚念他们的名字,其欲往生哪个佛国,这八位菩萨将护送前往,事迹见《虚空藏菩萨经》和《般舟三昧经》。&/p&&p&咱们立志,今生一定要明心见性的,为此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大家须密切配合,精进努力,光有法华缘社,仅仅有我这个缘不行,因主要是你,就是释迦牟尼,阿弥陀佛的神通之力也代替不了你。既然知道了成佛的法华这条路,是所有众生迟早要走的一条路,大家能否有今生成就的认识呢?大家想想,既然知道成佛的法华了,是不是就应该有今生能明心见性的可能性了?接下来我们恭请大势至菩萨,妙音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这都是无量劫来和我们有密切关系的菩萨,是一直关照帮助我们的菩萨,只是我们在轮回生死中忘记了,善知识的作用就是把你忘记的再次回忆起来,积蓄起来,为明心见性做准备。然后我们总的恭请南无十方三世所有圣者菩萨,圣者菩萨指地上菩萨,地前的菩萨如:十行位菩萨,十回向菩萨,这叫贤位菩萨。我们修学《法华经》严格地说在七地菩萨境界,这个在经中已经密示我们,讲到《华严经》时,大家会验证这一点。另外,我们修学者要懂得建设自己的佛国土,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一心奋斗的是什么,将来就是我们自己的佛国土,不是现在现实中看到的这个地方。三宝也是我们心里的三宝,和外界没关系。现在看到的是烦恼众生感召的世界。最后我们要恭请护法菩萨,一位一位诚心诚意地恭请,尤其是我们在家修行者,如果没有护法菩萨的护持可以说寸步难行。我们引领众生读《千佛经》时知道,贤劫第一千个佛是楼至佛,就是今天我们恭敬恭请的护法韦陀菩萨,他发的愿是护持前面一千个兄长先行成佛,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兄长。而他自己则选择最后成就,他舍己利他,护法的功德实在是太大了,在他成佛的时候,十方诸佛都来加持他,他的最后成佛就意味着贤劫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恭敬恭请金刚藏王菩萨,《楞严经》上讲到受持《楞严咒》的人,有无量无边的金刚藏眷属菩萨随其左右,听其调遣,因此开悟的是指《楞严咒》,之后的教学中我们会细细讨论这个问题。伽蓝菩萨也是护法菩萨,当时智者大师带领弟子在去往天台山的路上,忽然遇到一条红蟒蛇,拦住了智者大师的去路。智者大师是开悟之人,一看便知,问其缘由,他说自己曾经立下不朽的功勋,但由于杀生太重,报作蟒身,祈请大师指导他修行,赋予他名号,随后智者大师祈请十方诸佛,请示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后赋予他伽蓝菩萨的称号,他就是关公,负责护法并护持中国土地上的所有寺院,因此伽蓝菩萨只在中国土地上知道。智者大师号称东方小释迦,智者大师在读诵《法华经》时进入了法华三昧,去灵鹫山在佛陀的坐下听完了一会,我们也一定要下决心证得这样的境界。&/p&&p&接下来恭请舍利佛,摩诃迦叶,目犍连,须菩提等。他们在法华会上示现的是声闻弟子,是罗汉身,但他们都是大菩萨再来,《法华经》中讲到了,我们一定要好好读经文,要自己悟出经中深藏的密义,一切宝藏皆在经中。佛陀的这些弟子们各有所长,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他们俩都先于佛入世,为佛陀在十方佛国土的弘法开辟道路。摩诃迦叶有特殊的任务,他要等着弥勒菩萨,因此他不能灭度。须菩提是解空第一,在《般若经》上是主要的当机众。我们受持方法中恭敬恭请的三宝,在无量劫中帮助过我们,读持《法华经》应该懂得供养他们,特别如阿罗汉、辟支佛,通过恭请他们来和我们一起读诵《法华经》,来完成学佛成佛的愿力。下面看宾度罗拔罗惰舍,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奢, 苏频陀,诺矩罗,跋陀罗,注荼半托迦阿罗汉等。佛陀灭度时所有罗汉都要随去的,都随佛涅槃,那众生谁来管,众生供养三宝、供养佛,谁来代佛接受众生的供养?为此佛陀秘密嘱托这十六阿罗汉留下来住世,诺矩罗带领八百罗汉住南阎浮提,等待五百辟支佛到来,辟支佛一直等弥勒尊佛来。&/p&&p&接下来恭请达摩祖师,惠能大师,智者大师,善导大师、玄奘法师。善导大师和玄奘法师是同一时代的人,玄奘法师和他的弟子窥基大师是往生弥勒净土兜率陀天的。《法华经》中频繁提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代表唯识,楞严经25圆通法门中的第23,就说弥勒菩萨的唯心识定。法华经说到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既表法又代表着持名念佛法门,咱们学习心经时揭露这些秘密。虚云法师和我们法华缘社有很深的因缘,他与十方诸佛都在密切关注着我们。我们要恭请十方三世所有得道贤圣僧莅临道场。&/p&&p&&strong&第三条祈请诸佛菩萨加持:&/strong&我们读持《法华经》、《楞严咒》的声音,从心底发出就变成千万亿类的不同声音,立即遍布十方三世每一寸国土虚空、水域,每一个角落,好使十方三世一切有情、无情、半有情众生,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听懂听到《法华经》《楞严咒》,这是所有法华子的愿力,法华子做佛事、发大心,是为让众生早日迷途知返,早日离苦得乐,早日明心见性,早日证悟成佛。我们至诚祈请三宝加持加被,满法华子所愿。&/p&&p&&strong&第四条恭请十方三世所有众生:&/strong&法华子秉承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加被; 秉承本师释迦牟尼佛、地藏菩萨加持加被,恭敬恭请十方三世每一位有情、无情、半有情众生,全部来到道场和我们一起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一起忏悔业障,皈依三宝,一起发普贤菩萨愿,一起读法华经诵楞严咒。要按照仪轨所示一一恭请,首先恭请十方三世所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千万不要自认为,他们已经是贤圣,不一定能接受恭请来,没修学法华经的要来,即使修学到的也要来)接着恭请天道众生,诚心邀请各层天的天王、天子、天女,天龙八部各王和眷属。再细心恭请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众生,人道特别说到全体众生过现未来的所有冤亲债主、违缘孽障,去世了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和那些死于各种非命的冤屈灵识,都接受恭请来道场和我们一起读经诵咒。剩下,要至诚恭请的就是饿鬼道、地狱道的众生,我们拜托十殿阎君,地狱教化众生的各个管事头领,首先接受法华经楞严咒的教学,把法华经楞严咒的声音,传布三途,教化受苦报的众生,早日离苦得乐。&/p&&p&此处还可依据行持者各自的情况,再增加一些恭请的众生,比如新逝、急难以及累世协助我们的善神、道仙等。&/p&&p&&strong&第五条引领众生皈依三宝:&/strong&恭请来了佛法僧三宝,恭请来了所有众生,五条就是引领所有来到道场的众生,作三皈依。道场恭敬安置妙法莲华经,可以焚香顶礼,高声念唱:皈依佛,不堕地狱;归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畜生(三遍)。&/p&&p&&strong&第六条恭敬顶礼三宝:&/strong&引领全体众生顶礼三宝:南无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十方三世所有佛;南无妙法莲华经,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南无大智度论,南无优婆塞戒经,南无十方三世佛说的所有经、律、论藏;南无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南无十方三世佛法僧三宝,要一一恭敬顶礼,不可省略。&/p&&p&&strong&第七条念甘露水变食真言,供养苦难众生食品和水:&/strong&有些众生饥渴难耐的,比如饿鬼道众生。趁他们来到道场,念甘露水变食真言,赶快先供养他们些食品和水。有人问白天能供养吗,鬼道众生不是晚上才出来活动?不要分别,明心见性就没分别了,全部由你的心来决定。&/p&&p&&strong&第八条忏悔六根罪,发普贤愿,读《法华经》、诵《楞严咒》:&/strong&要明心,又见性地念出:“法华子十方三世全法界每一位众生”这句话,他意味着你和所有众生在做这件事。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众生六根造业无量,致使受诸苦报,轮回六道,现在全体充满忏悔意,发自心底地忏悔六根罪。&/p&&p&忏悔眼根罪里,有一句:“十方诸佛常在不灭,我浊恶眼障碍不见”,是告诉你诸佛常在,是你尘垢障碍了眼睛看不见,多么可怜可悲,既然受苦知错,就应该读经诵咒,洗除一切尘垢,令我们眼根恢复清净。&/p&&p&忏悔耳根罪里说:十方诸佛常在说法,我浊恶耳障碍不闻。诸佛时时在讲法,但浊耳障碍听不到。众生都期盼听闻佛法,怎么办?法华子来读,怀着忏悔耳根罪、怜悯众生的心,大声地读,把《法华经》、《楞严咒》的声音传遍法界,让十方三世众生都能听懂听到《法华经》《楞严咒》。&/p&&p&忏悔鼻根罪里说:诸佛功德妙香充满法界,我恶鼻故障碍不闻。示意我们,法香充满法界,是因为烦恼障碍感受不到。这些话句句触动我们,要改变众生的苦难遭遇,需要读《法华经》,诵《楞严咒》。法华子读经诵咒,震动法界,不仅是娑婆世界,全法界每一位众生都受影响,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对自己设置道场,引领众生读经诵咒言行有足够的信心。&/p&&p&忏悔舌根罪里说:诸佛法味弥漫法界,舌根罪过不能别了。什么是法味,就是法华经。如果你读法华经时正好一只狗走了过来,要想想:为什么它正好这个时间来了,这是法缘,你要懂得,不能把它看得简单化,佛陀在地藏经上就揭露过这个秘密:是佛以山河大地各种身影教化众生,令其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是成佛的境界,成佛一定明心见性,反之则不然。&/p&&p&忏悔身根罪里说:十方诸佛常放净光,照触我等,身根重罪障碍不觉。诸佛智慧净光一直照触着所有众生,可惜烦恼盖障不觉不知,是污垢障碍了原本清净的身体,要发自肺腑地忏悔啊。&/p&&p&忏悔意根罪里说:如是意根即是一切生死根本,众苦之缘,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处处是佛法,是妄想分别缠缚着自己,导致意根不净,要时时警醒自己,如果有一天突然觉悟,你会痛哭流涕,如母子重逢。&/p&&p&&strong&法华子道场发愿文:&/strong&我等愿于菩提心得大固力,于不可思议诸佛法中得深信力,于多闻中得不忘力,于往来生死中得无疲倦力,于诸众生中得坚大悲力,于布施中得坚舍力,于持戒中不坏力,于忍辱中得坚受力,魔不能坏得智慧力,于深法中得信乐力,这是证得首楞严三昧的十地菩萨的十大愿力,出自《首楞严三昧经》。《普贤菩萨行法经》有详细论述,智者大师也对其进行过讲说。布施中得坚舍力,不是让你穷尽自己的财物去做布施,财物布施是有数的,有数的布施不叫菩提心,这个坚舍布施主要指法布施,你把《法华经》毫无保留的供养给众生,然后你再不停地求法,不停地供养,这就叫无住生心,你做的就是佛的事情了。&/p&&p&然后看十个愿力,这十个愿太重要了,是成佛的十大愿。&/p&&p&一者,愿我等于一切生中,一切法中,常得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不管我生到哪里,不论我干什么,我就发这个愿,常要供养佛(一切众生全是佛的法华经境界)。你要能诚心的按受持方法做,肯定永离三恶道。&/p&&p&&strong&二者,&/strong&愿我等受持如来甚深法海,即自明解,不由他悟,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你好好读法华经就好了,不要认为不明白经意,该你明白的时候,佛陀一分钟都不会延误你。将来学习《华严经》的时候就会讲到,佛陀有十随时,众生成就时,十方诸佛同时授手,准确地在这个时间接引你。现在你不到时候,无量劫来你阿赖耶识里撒播了多少业种,你的父母有多少,他们培养你时造下了多少业,你欠他们的债务都得还清啊,所以是即自明解不由他悟,明心见性在你自己,别人不能替代。&/p&&p&&strong&三者&/strong&,诸佛坐道场处,愿我于中作摄法上首,请转法轮,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休息。摄法就相当于摄像机一样,把佛法都摄到心里来,上首指座前大弟子,或说一等弟子,上首弟子能代佛讲法,要引领众生发这个愿,十方三世只要有佛成就,我就要有化身在他跟前,比如,释迦牟尼佛多次介绍在佛坐下的观世音、文殊、地藏等菩萨,令其讲法。&/p&&p&四者,愿我等修行一切诸菩萨无边广大愿,尽未来际无有休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到七地菩萨时发五百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法华子愿力是:读诵《法华经》《楞严咒》的声音从口中发出,就化作千万亿类别的声音,立即遍布十方三世的每一寸国土虚空水域……,法华子愿每一位众生,普得闻知法华经,都住在法华经中,完成佛陀交给我们的任务。佛陀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听佛说,照佛指示的做,真正做到学佛,不学人。&/p&&p&&strong&第五,&/strong&愿我等教化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就是用法华经,教化所有众生都成佛。&/p&&p&&strong&六者,&/strong&愿我等生诸佛刹如对目前,尽未来际无有休息。十方诸佛的国土就在我跟前,我迈步就进,你因地发这个愿,将来你肯定有这个果位,你发心做什么,将来就是什么,这个愿力特别厉害。&/p&&p&&strong&七者&/strong&,愿我等严净诸佛如来甚深刹海。就是用法华经庄严十方三世佛国土。设置道场,恭请十方三世诸佛都莅临道场,加持加被,你看十方三世是不是都在你这范围内,十方三世都在释迦牟尼佛的范围内,都在毗卢遮那性海中,看你的心有多大,你不明心见性也已经明心见性了,因为你做的事情就是明心见性的事。&/p&&p&&strong&八者,&/strong&愿我等与一切诸菩萨同行,集诸善根,尽未来际无有休息。所有的菩萨都与我一起同行,我们有难他们都会来帮助,他们有事我们也会帮助,我常常讲到,等到人类平均寿命只有十岁时,最最苦难时,弥勒菩萨会化身百千万亿,救度苦难众生,那时我们不论在哪个佛国土,都要回来协助弥勒菩萨完成这件事。包括十方三世有难时,我们法华子都要化身百千万亿去救度。&/p&&p&&strong&九者&/strong&,愿我等身口意业,众生见闻皆获利益,如药树王无空过者,尽未来际无有休息。身口意同时做,这样是最好,如果身口不能做就意做,心里默默地做,每天带着播放机不停地把《法华经》的种子播撒到法华子所到之处,声音大了不行,就小点,实在不行就心里做,总之一定要不停地发心做这件事,你要住在法华三昧,首楞严三昧中,时时在做,处处修行,就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不要只顾忙着沏茶倒水,招呼客人,你赶快加持他们,凡是今天喝了这水的众生将来都能进入法华道场,都证悟成佛。任何时候不要忘记修行,甚至去厕所的时间都在修行,让所有的众生都能清除体内的垃圾,净化阿赖耶识的杂染种子,接受正法的修学。&/p&&p&&strong&十者&/strong&,愿我等于一切微尘道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度脱众生,尽未来际无有休息。这是佛的境界,微尘看似很小,是凡夫的认识。如来藏境界里没有大小,明心见性的人是不分别大与小的。&/p&&p&看下面:我们读持《法华经》、《楞严咒》、受菩萨戒;我们开中脉、明心见性;是为社会安稳,国家昌盛,是为消除众生业障,增福增慧。你可能还没受戒,但,要想成佛,受戒是迟早必须有的事情,只有人生方便受戒,换做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等身,受守戒就难了。没人给畜生授戒,谁又会给鬼授戒,天人也是,每天娱乐快乐,谁会去给天人授戒去,只有人生有受守戒的机会,有出家的可能。不要错过这最好的人生,一失人生万劫难复。人生有很多能做的事,一定要抓住机会去做。我们读经诵咒是为众生早日离苦得乐,证悟菩提,不是炫耀自我,不是和魔作对。有些人炫耀自己会背《楞严咒》,有什么好炫耀的,这是我们的本怀,还有的人认为背《楞严咒》是降魔的,在法华的境界里哪有魔,全都是佛,我们愿与十方三世全法界每一位众生和平相处,共同荷担佛的家业。这是我们的愿,要响亮地向法界宣说出去。如果在众生位上没有明心见性,认为有魔,那有魔硬要和我们作对时,《法华经》《楞严咒》和菩萨戒,降魔的神力就自然发生作用。下面就是法华子愿力,要诚心诚意宣说出去:&/p&&p&我等身口意愿深入十方三世,把心地生发的《法华经》《楞严咒》,变成万亿类别的声音,把受持《法华经》《楞严咒》的身影变作万亿数的化身。&/p&&p&好好地做,你现在就在修炼百千万亿化身,学《金刚经》你就知道自己的果位,咱们在人身时就修化身,修圆满报身,修法身了。读经诵咒的声音和身影遍布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阿罗汉法界,这是三圣道;遍布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这是三善道;遍布畜生法界、恶鬼法界、地狱法界,这是三恶道。也就涵盖了所有有情众生。接下来遍布山河大地、风云雨雾、石头瓦块等一切无情众生面前和花草树木、水果蔬菜、粮食作物等一切半有情众生面前。你肯发这么大的心,你就无处不在,要时时刻刻、处处事事,发心读经诵咒,就是实实在在的行菩萨道。一一对机地开发众生宿世善根,使未种者令种,已种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成熟,机缘一到,都随愿往生十方佛国世界证悟成佛,十方佛国也是在你的国土,进入佛境界只有一,没有二、三。&/p&&p&我等愿以此广大誓愿,种种善根,回向十方三世全法界每一位众生。愿所有众生永离三恶道苦,具足普贤菩萨行愿。一定要响亮地把这个愿望宣说出去。我等愿以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不求世间二乘果报,发这么大愿力,我们就是要进入佛的境界。我等愿以此善根回向真如法界海,真如无灭,无漏无为,不可破坏。我们所作的一切都回归到法界,回归到这个大的如里。愿我等善根亦复如是,如三世诸佛回向,我等亦如是回向。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十方三世法,南无十方三世僧。&/p&&p&然后就开始读《法华经》,诵《楞严咒》,尽量地多读多诵。在娑婆世界的修行非常了不得,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当于在极乐世界修行一百年,人家那儿无有苦难,但受诸乐,不好行菩萨道。这儿随处修福报,时时处处需要你。特别一个读持《法华经》的人,身上有无量的能量,有无量光,走到哪里就加持加被到哪里,就把《法华经》的光带到哪里。&/p&&p&&strong&第九条&/strong&&strong&回向:&/strong&法华子愿以此引领众生皈依三宝,忏悔业障、发普贤愿,读经诵咒念佛功德供养回向给所有众生。请过来多少众生,就回向给多少。有时间就一个一个说他们的名字,一个一个回向给他们。凡是见了法华子的,都不能白见,全部功德都给你们带上。&/p&&p&&strong&第十条&/strong&&strong&:&/strong&愿一起听闻法华经楞严咒的所有众生常随侍我左右,帮助成就一切善人善事,阻止一切恶人恶事的发生。有我的地方就有你们,时常要有纳天地于我怀的心量,十方三世皆是我,形成融入众生的境界,将来你遇到什么事全体众生都会来帮助你,但是你一定要时时处处想着众生,为了众生,你用了多大的心,就会有多大的回报。&/p&&p&好,简单说解了读经诵咒仪轨,每一位不愧于法华子称号的菩萨,每一位跪拜多宝佛塔入社社员,请依照这十条仪轨,读法华经,诵楞严咒,利益十方三世,教导所有众生背尘合觉,明悟本性,圆证菩提……&/p&
下面的内容是法华子师父的文章,请参考 说解《法华子读经诵咒仪轨》佛讲说经、咒前,总有一系列仪式、规范:或入三昧,或放光动地,或双跏趺坐结印。比如讲地藏经是放光明云,出种种微妙音;讲金刚经是敷座而坐;说楞严咒是顶放百宝无畏光明;特别佛在讲说…
她的加持,何止是利姻缘而已呢?&br&度母,是大悲观音的事业化身,也是一切佛陀的事业总集。度母是救度者、看护者。&br&&br&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如果没看护者我们会死。我们没吃的、我们需要避免伤害、我们需要知道取舍、我们甚至需要人来“强制”让我们干嘛不干嘛(不管我们理解与否)。这样的角色就是看护者。这个我们不难理解。&br&&br&比如我们小的时候,饿了,会喊妈妈要吃的;横穿马路的时候爸爸会把我滴溜回来;我玩刀,某个人也会跳出来空手夺白刃告诉我这很危险。我们是在保护里长大的,或多或少而已。不说别的,我们刚出生躺在床上,没那口奶,就活不到今天,这个就是看护者、救度者。&br&&br&可是这只是在我们很容易理解的层面,还有很多层面我们需要救度。比如,我们忽然陡然而富,一下子赚很多够花一辈子的时候,我们有可能忽然会狂喜,进而挥霍,进而空虚,进而沾染很多恶习,进而为今生和未来世造很多很多无法承受的痛苦、业果。佛经上说,度母是救度一切苦难者,这是我们把这个“苦难”想得太狭窄了,它细微到我们可能根本察觉不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蛇是需要救度的恐惧,可是不太容易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富”都可能是一种巨大的苦难。苦远比我想象的要宽泛。&br&&br&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比如一个女生,从最开始恋爱,爱上有妇之夫,最终用各种方法上位当了正室,丈夫很富有且依旧没有改变偷腥的习惯,她成了摆在家里的小金丝雀。而后变成了一群太太团里的一员,除了挥霍也慢慢学会吸毒和尝各种健身教练和牛郎。然后感染艾滋病。然后她继续自己的方式在“报复”,刻意把病毒传播给更多的人。可是我在想,她大概也不会因为这样的方式真的摆脱痛苦,但是又不会甘心,所以“总得干点什么吧”,于是她继续为自己的未来世造更大的苦。可是当有一天,她的生命走到了终结,最终她会想起什么呢?比如她回想起年轻时还只是小女孩的时候,偷抹妈妈的口红就可以兴奋一个下午,不知道心里会泛起什么样的感想。假如当时的最开始,她完美地错开了那个有妇之夫呢?她也最终成为平凡的一个人,最终不用经历这些大喜大悲,她的人生会不会更好一点?&br&&br&又比如,假如你暗恋了多年的ta忽然向你表白,你曾经多少次在心里默默祈祷如果能跟ta谈上恋爱少活十年也愿意。可ta偏偏很渣,ta刷新了你对“爱”的定义,ta给你无尽的伤痛,ta把你牵扯进一种莫名其妙的关系里,你在这层关系里面生不如死又不敢放手,ta让你连自己都痛恨自己还得安利自己说“爱就是要低到尘埃里还开出花来”。可是假如,当事人始终得不到ta的垂青,最终被某个对的人温柔以待呢?我想结局又会不一样。&br&&br&我们读历史,常常可以读出一种苍凉感,原来位高如ta权重如ta貌美如ta富饶如ta功勋卓著如ta者,也都有这样那样的困境,所有人莫不如是。。哪一个人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寻找快乐,可是在生命的尽头躺在床上回想一生的时候,能心无遗憾的人,恐怕真的很少吧。记得读相书有说“福慧双全当然好,可是聪明如昌曲者,却也永不化禄,天道如此无可论”。是啊,娑婆世界,堪忍堪忍,就是谁都得忍嘛。&br&&br&生命是有很多困境很多坑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不出口的苦。然而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可以选的,是我们的业力把我们往里推,进去了就出不来。&br&&br&其实我们想要的不一定是好的,你见过吗?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的,我们生命里无数这样的坑,甚至很多还包装得像个大惊喜大礼物,但是我们在初初遇到他们的时候,很多时候根本没有办法能看得清楚。我们根本不知道路上捡到的一个礼盒意味着灾祸还是好运,我们也不一定知道此刻的选择到底给自己带来的是灾难抑或是珍宝。某种程度上我们在轮回里真的跟当初那个满街跑找到什么都往嘴里塞的小屁孩没什么两样,而我们需要一个看护,仰赖她我们得以知道如何取舍,我们走到危险之前她会出来阻拦,我们即将迷失之时她也会用她强大的力量及慈爱给予我们救护,她令我们知晓“哦,原来这些对我是有害的”。这样的角色,可以是度母。她的悲目堪看顾,她的双手堪垂护。&br&&br&又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个出家人,修行学问发心都很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修行生活和出家的决定。可是他年轻时的理想是当个话剧演员,可是在他报考的时候总因为各种小原因而受到阻碍,他当年为此很沮丧。可是现在回头看,假如他当初如愿了,或许世上会多一个话剧演员,他的一生可能也会有另一番的悲欢离合,最后老去、死掉。走完一个普通人一生的轨迹,可是另一个角度说,他可能就无缘于现在的修行生活,而需要在轮回的泥塘里打滚更久更久,在未来世,得经历你我能想象得出的那些狗血剧情和痛苦了。&br&&br&我们今生来世的命运说到底,不还是在于当下的选择所构造的吗?最关键的是,我们就像那个小孩,我们真的想要的,可能真的不是什么好选择,甚至把我们正往火坑里推。&br&&br&轮回里的我们需要看护和救度。真的需要。&br&&br&而度母用一种无害的方式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安乐、丰足、康健、幸福、富裕、兴旺,而且没有像副作用一样的恶果。她让你找到那个真合适的人而不是那个你心心念念的披着人皮的狼。她让你获得财富而不需要不等价地付出很多你最宝贵的东西,等等等等。&br&&br&又或者,我们学佛了,每天在做着诸如拜佛、念经、禅修、看各种经论,逢人就是劝人放生,不愿意闻思的就是人家没福报,可是,并没有发现其实自己早就在我慢、嫉妒、自私的裹挟里,然后看似精进的当一个“修行人”,其实在用这种方式浪费自己的生命。我们时常走在错的路上,没有人给我们纠偏,更可怕的是自己根本不觉得自己偏,会视劝自己的人是敌人,固执的觉得自己是“走在成佛”的路上,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菩提心,只是在用佛法粉饰自己的自私。这样做没有结果,真的是在浪费时间。&br&&br&认识的一位师父,他庙里有一位辞了工作专心修行的“大居士”,那种俨然半个出家人、生平最爱以大居士自居和吓唬新居士那种。有一次寺院里的居士给一个一生吃喝嫖赌没信佛的中年男人助念,开始大家很有热情,直到那个中男说“他看见阿弥陀佛来了,告诉他三天以后来接他”。大居士不乐意了,为什么?因为自己一生“修行”也没有什么成果,凭什么他一辈子没信佛临终就可以往生呢?呵呵。这就是在浪费时间,在一个“修行”的表象之下,对自己的烦恼没有一点认识,也没有一点转变,这样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如果没有无常观和认识自己的烦恼过失这两个习惯,嗯,其实真的是在浪费时间。&br&&br&我们的一生很短的,你我的自私、虚伪、那些见不得人的小九九,我们很容易被这些烦恼一骗就是一辈子的,我们要不要在一个虚伪的“修行”的外壳下骗自己一辈子?修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是你到底有没有去认识自己内心深处的恶与烦恼,去直面和调伏它。你们见过吗?一辈子都在追求学最高深的法、谈论最高深的境界,最后连佛都不信、临终病苦交煎的时候才自己觉得一辈子其实都是在做样子,我们是真的得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太容易被外相骗了,烦恼骗我们的把戏叫“你看他们多差,我真好”。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它控制。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看护,她用她的智慧恒时垂顾和引导我们。引导我们成为真正的修行这儿不是徒有其表。引导我们不要被自己的烦恼蒙蔽住眼睛。&br&&br&修持度母的意义是:从今天起,祈求她如影随形一样看护我的今生及无数的未来世,像慈母一样敏锐而时刻关注着自己不要退失菩提心、不要履践不必要的痛苦、迷惘、苦难、陌路。她引领我们出离所有形式的困境。不要落入徒有其表的“修行人”的行列。她带领我们哪怕在轮回里依然轻易地获得安乐、丰足、康健、幸福。她引导我们无论如何轮转于轮回中,都能值遇并信受对的人和道路。她教导我们如何趋向解脱和圆满的佛果。&br&&br&这些是我们修持度母的意义和必要,简而言之就是:我的未来,衷心祈求您给予全部的看护和救度,请勿舍弃、勿少大悲。&br&&br&ps:度母的意义很深,这仅仅是外的含义,内、密的含义就很深很深咯。
她的加持,何止是利姻缘而已呢? 度母,是大悲观音的事业化身,也是一切佛陀的事业总集。度母是救度者、看护者。 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如果没看护者我们会死。我们没吃的、我们需要避免伤害、我们需要知道取舍、我们甚至需要人来“强制”让我们干嘛不干嘛…
&p&就我的了解,星云法师,是一位非常慈悲、非常智慧、非常圆融的法师。&/p&&p&&br&&/p&&p&在法嘉宗智先生的答案里,似乎在表示首愚法师、宣化上人与星云法师存在龃龉。&/p&&p&&br&&/p&&p&我想就此补充说明一些。&/p&&p&&br&&/p&&p&以下引用的,都是公开的著作、开示,或文字,或录像。不以任何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徒众传说作为依据。&/p&&p&&br&&/p&&p&1、宣化上人与星云法师&/p&&p&&br&&/p&&p&宣化上人在美国万佛城弘化,是比较喜欢谈神通的。比如他讲:&/p&&blockquote&若人人能不發脾氣,原子彈、氫氣彈、死光,都會失去它的功效。就因為我們的脾氣大,一有什麼事就爆發了,人這脾氣集在一起,就變成原子彈,就變成氫氣彈,就變成死光了。因為你脾氣大嘛,就有東西比你脾氣更大!所以這就害了整個世界。你要不發脾氣,總是歡歡喜喜的;若黑口黑臉的,用勢力壓迫人,或者用一些手段來打擊人,這樣就是爆發原子彈、氫氣彈和死光的一個導火線。——《宣公上人開示於一九九四年一月二日美國舊金山柏林根市國際譯經院》&a href=&///?target=http%3A//www.cttbchinese.org/update/index.php/archives/6921%23more-692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改過遷善最吉祥 | 萬佛聖城中文網站&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圣严法师曾评价宣化上人:&/p&&blockquote&不用讳言的事实是,宣化法师在华人佛教的诸山之间,他虽很想广结善缘,多交朋友,但在多次跟他接触之后,便会疏远。原因是他的行仪标准,异于常人,也要求他人认同于他,否则他便不仅背后大声批评,也会当场不给面子,他以为是坚持佛制原则,却是不近人情、无视习俗地开罪了不少诸山同道。 ……虽说宣化法师的偶尔表现一些神秘气氛和他的爱讲预言神话,均非我所苟同,但他的弘化功德,并不是仅靠这些,他的示寂,乃为佛教界的一大损失,我岂能无言。敬述所知所感,用表悼念。 ——《圣严法师:宣化上人圆寂了》&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12b56b27a0102wfqn.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读圣严法师之《宣化上人圆寂了》_今生何幸遇楞严_新浪博客&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星云法师曾经被宣化上人批评过:&/p&&blockquote&十多年前,初到洛杉矶考察佛教,特别请了一尊庄严的佛像,送给在当地弘法的宣化法师,没想到后来我重履斯土筹建西来寺时,他却投书当地政府,指控「从台湾来的和尚都是假的」。——《星云法师:心甘情愿 -- 往事百语》&a href=&///?target=http%3A///xuefo-121563.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甘情愿 佛陀也会被人毁谤,佛教网&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宣化上人和星云法师,虽然都是禅宗,但宗风十分不同。其实,在禅宗祖师里,宗风不同的也大有人在。宣化上人比较喜欢谈神通,性格严峻——从他小时候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p&&p&&br&&/p&&blockquote&我在十二岁以前,脾气很倔强,倔强到什么程度呢?凡是有人惹我的时候,就会哭,一哭起来,没有完的时候。父母的话也不听,非常任性,有时候不吃不喝,拼命的哭,令父母也没有办法。当时的想法,知道父母非常疼爱我,我若是不吃东西,父母的心会软,会向我投降。我那时就是这样的不孝,不体会父母的辛苦。想起来,实在不应该这样不守规矩。——《宣化老禅师出家的因缘》&a href=&///?target=http%3A//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_simplified/dharma_talks/kaishrlu-4/volume4-ce-0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宣化上人开示录(四) Venerable Master Hua's Talks on Dharma Volume Four&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而星云法师非常平实、圆融。他十几岁时,因为打篮球,差点被寺院开除:&/p&&p&&br&&/p&&blockquote&青少年养成好动的习惯难以更改,最初在小型的律学院里,就提倡打乒乓球,虽然受责备,但后来师长也是不了了之。对十七、八岁的青年而言,打乒乓球也不够味道。这时候,同学里有一位师范毕业的青年同学,擅长打篮球。我经常听他讲述打篮球的好处,因为贫僧当时身兼学生自治会的会长,也就想来设计篮球场,鼓励同学打篮球。&br&&br&&br&篮球场位在栖霞山山门外,场地很宽广,但篮球架、篮球如何取得,就没有办法了。不过,那时候栖霞山寺山上的森林经常有人会来盗伐树木,寺院里有时候会派我们巡山,驱赶这些偷伐树木的乡下人。我在他们身上动了脑筋,把他们盗伐的树搬回来,做成篮球架子,变卖一点价钱,换了框子和篮球回来。就这样,我们开始打篮球了。&br&&br&&br&栖霞山寺地处偏僻山区,平常没有人来往,在山门外奔跑呐喊,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有一天,不幸师父从那里经过,给他看到了,他认为我在山门外奔跑呼号打篮球,实在有失出家人的体统,一怒之下,集合大众,宣布开除领头打球的我。——星云法师:《贫僧有话要说》台湾版153-154页&/blockquote&&p&&br&&/p&&p&因为不同的弘化风格,自然会在信众面前展现出差异。&/p&&p&&br&&/p&&p&另外,宣化上人还说过“吃鸡肉下辈子投生为鸡、吃牛肉下辈子投生为牛”的意思,宣化上人这么说,和刚才举的原子弹的例子一样,只是个比喻。有人就说,那我想下辈子投生为人,那就该吃人肉。——这其实是为了反驳宣化上人的说法。星云法师在讲座中提过这种说法,但星云法师并没有直接批评吃鸡肉变鸡、吃牛肉变牛,倒是批评了后面“吃人肉”的这种类比。(具体哪个讲座记不清了。)&/p&&p&&br&&/p&&p&星云法师有个弟子,是博士学位,在一次地震后发现有座佛像没有倒,就报告星云法师说,佛真的很灵啊!星云法师就斥责他,说他读到博士了竟然还有这种见地。意思是,佛像倒不倒,是物理现象。不能因为佛像不倒就说佛灵,倒了就说不灵。足见法师的平实作风。&/p&&p&&br&&/p&&p&两位法师示现的宗风不同,难免要引起凡夫诤论了。&/p&&p&&br&&/p&&p&2、首愚法师与佛光山&/p&&p&&br&&/p&&p&首愚法师是仁俊长老的弟子。仁俊长老是印顺法师的弟子。&/p&&p&&br&&/p&&p&印顺法师如此评价仁俊长老:&/p&&p&&br&&/p&&blockquote&仁俊,是在香港净业林共住了一年多的。在与我共住的人中,仁俊最为尊严,悟一最为能干!仁俊的志趣高胜,所以不能安于现实。过分重视自己(的学德),所以以当前自己的需要为对的,绝对对的,需要(即使是自己过去所同意的,所反对的)就可以不顾一切。……仁俊的志性坚强,情欲与向上心的内在搏斗,是怎样的猛烈、艰苦!在这末法时代,是很难得的!然在他的性格中,没有「柔和」,不会「从容」,只有一味的强制、专断,而不知因势利导。「柔和」与「从容」,对仁俊来说,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印顺法师:《平凡的一生》之《学友星散》&a href=&///?target=http%3A///nptlib/html/.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五学友星散_太虚图书馆&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注:这里的“悟一最为能干”是一种委婉的批评。悟一是个事业心很重的僧人,总是想当住持。)&/p&&p&&br&&/p&&p&仁俊法师,被印顺法师称为“末法时代最庄严的比丘”。首愚法师跟随仁俊法师在同净兰若时,每天只有半小时时间可以说话,平常不准乱聊,要求非常严格。后来,仁俊法师要去美国,而首愚当时还是小沙弥,发愁师父走了自己该怎么办,仁俊法师就要给他写一个目录,让他自己阅藏。首愚法师不喜欢,想去佛光山,就去了。&/p&&p&&br&&/p&&p&2016年,首愚法师提到自己在佛光山的经历,如此说:&/p&&p&&br&&/p&&blockquote&“我在同净兰若,受我的师父的影响,不苟言笑的。……行如风,坐如钟。……到了佛光山看见大家打篮球。我说:这么别扭呢!男男女女抢在一起啊!我就躲在角落,(星云)大师就走过来了:从智,从智,你可不要坐墙角呀!……你要恒顺大众。……没有多久,我就也跟人抢在一起了。……我是横冲直撞呀。……在佛光山待了六年半,……承蒙大师慈悲,我在佛光山闭了四次般舟三昧关。……我刚开始是有点不太习惯佛光山的生活环境,写信给我师父,想离开佛学院……师父说,你呀,既来之则安之吧。……这是大师慈悲成全我。……我出关以后,大师嘱定我写一篇《我如何修学般舟三昧》。 大师的关照无微不至。”——&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TU3NjgzNjY4MA%3D%3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日首愚法师「话说佛光山」讲话&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p&&br&&/p&&p&以上是找到的一点相关材料。我想说两点看法:&/p&&p&&br&&/p&&p&1、了解一个人怎么样,要尽可能地从他本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上去判断。小道消息未必可靠。&/p&&p&&br&&/p&&p&2、不同的法师,有不同的见地,不同的弘化风格,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水扁宣布台湾独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