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黄埔军校照片名气挺响,可为什么里头出来

蒋介石如何当上黄埔军校校长:玩权术要挟孙中山
&&&&来源:&&&&
&&&&&&字号
人民网北京11月8日电 (陈苑)《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以独特的视角与严谨的史实,揭开了从孙中山开创国民党(兴中会),一生没有自己枪杆子的左支右绌,到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相继创建党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与黄埔系“中央军”,最终成为国民党内头号人物的历史之谜。书中对黄埔出身的国共著名将领的兴亡成败也有独到涉及,还原了渐行渐远却依然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往事。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封面 资料图
本文摘自《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 作者:张雄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9
【注:人民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对本书进行连载,禁止其它媒体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分析:孙中山为何选中蒋介石做军校校长
蒋介石远在苏联联系创办军校事宜时,出于对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的渴望,国内的孙中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筹建军校了。
1923年9月,他派人赶到北京,与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一起商谈创办军校,加拉罕将鲍罗廷介绍到广州,协助孙中山工作。孙中山对鲍罗廷礼遇有加,任命他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不久又聘为政治总顾问。
10月15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设立陆军讲武堂,目标是“训练海外本党回国之青年子弟,俾成军事人才”。
一个多月后的11月29日,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讨论组织国民党志愿师和创建军事学校等问题。
会上,他决定把“陆军讲武堂”的名称改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招生对象也不仅仅限于“海外本党回国之青年子弟”,而是包括党内外一切有志献身国民革命事业的,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
这所军校的校长,孙中山决定自己兼任,具体筹建工作则由廖仲恺和鲍罗廷两人负责。
日,已创建多年的国民党按照苏共与中共的做法,第一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地点是广州高等师范大礼堂。孙中山在会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制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一系列政策。
这次标志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代表大会,通过了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提案。1月24日,孙中山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军校名称也再度更改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为筹建军校,他专门设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任命几天前赶回广州的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邓演达代)、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七人为筹备委员,代替不久前交由廖仲恺和鲍罗廷两人负责的筹建工作。
中共也派出了自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张申府参与筹建军校。苏联政府派来的鲍罗廷与加伦,则分别被孙中山聘为政治、军事顾问。
在孙中山决定自己担任校长的前提下,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实际上起到的是代理校长的职责,因此地位显赫,举足轻重。
孙中山越过许多党内的元老,让蒋介石出任这一职务,无疑饱含相当的信任与器重。周恩来后来谈到孙中山选中蒋介石的原因时,认为有两个:
一是因为“蒋介石是陈其美的徒弟之一,因而得与孙中山接近”。陈其美在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时,第一个宣了誓,按了手印。
二是“在永丰舰的事情上蒋介石投了一个机”,获取了孙中山的信任。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蒋介石刚刚作为全权代表,从苏联考察军校建设归来,相比国民党内的其他人,更有独一无二的创办苏联模式军校的心得体会。
精彩书摘推荐:
(责编:陈苑、许心怡)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文明上网,理性发声。
工艺精品赏析
艺术名家专题
艺术博览推荐阅读
关公关公1蝶恋花春满园月季财神赵公明奔马宝马送福报喜图花鸟图秋实扇面画国色天香关公 关公1 蝶恋花 春满园 月季 财神赵公明 奔马 宝马送福 报喜图 花鸟图 秋实 扇面画 国色天香
名家艺术园地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_百度百科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由知名作家、文史学者著,黄埔一期生、开国大将之子陈知健将军题写书名,2013年9月出版。全书以独特的视角与严谨的史实,揭开了从开创(兴中会),一生没有自己枪杆子的左支右绌,到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相继创建党军、第一军与“中央军”,最终成为国民党内头号人物的历史之谜。书中对黄埔出身的国共著名将领的兴亡成败也有独到涉及,还原了渐行渐远却依然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往事。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神话”奥秘何在?它是孙中山与蒋介石的“枪杆子”——党军之源,
使东奔西走到处碰壁的“孙大炮”从此有了硬撑的腰杆,也使国民党内次要人物蒋介石脱颖而出,以校建军,以军兴国,创建了一番“党国”基业。  “”旗是怎样飘起来的?同样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本书图文并茂,以严谨的史实、通俗的文笔与翔实的图片,揭开了从孙中山创建国民党(兴中会),一生没有自己枪杆子的左支右绌,到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如何创建党军、国民革命军第1军、黄埔系“中央军”的历史之谜。同时,书中对国共两党诸多黄埔师生崛起之谜进行了独创性的探讨、阐述。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作者简介
,作家、文史学者。新四军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
、凤凰网与新浪网专栏作家、《特别关注》杂志签约作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有独到的研究与著述,曾接受、关于粟裕与陈赓大将等人纪录片的专题访谈,并应邀在北师大、华东交大等高校举办专题讲座。主要出版著作有:长篇传记《:一个真实的粟裕》《》《》等。另有作品发表于《名人传记》《羊城晚报》《今古传奇》《党建》和《看天下》等数十家报刊两百余万字,并著有个人诗词集《张雄文诗词选》。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目录
第一章.辛亥革命意外成功,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尚不知情 / 4
第二章.没有枪杆子,“孙大炮”沦为军阀手里的工具 / 13
第三章.把握人生稍纵即逝的机遇,一个普通人的时来运转 / 19
第四章.取舍处于两难之间,谁来做军校的校长? / 24
第五章.袁世凯创办保定军校,为黄埔军校造就了多半教官 / 31
第六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招生陷入困境,孙中山向陈独秀求援 / 37
第七章.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孙中山阮囊羞涩,苏联政府慷慨解囊 / 45
第八章.第一期开考放榜,四百余人首登“龙虎榜” / 49
第九章 晚年甩掉“大炮”雅号的最大实事:孙中山倾注最后的
心血经营军校 / 58
第十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一典范:廖仲恺成为“党军的慈母” / 62
第十一章.宵衣旰食,夙兴夜寐的最大受益人: 蒋介石勤勉于军校 / 67
第十二章.中共的杰出代表:周恩来开拓军校政治工作 / 75
第十三章.走进历史的聚光灯:继续加盟军校的教官们 / 81
第十四章.正牌正统的“天子门生”——黄埔军校前六期学生 / 86
第十五章.办法总比困难多:夹缝中生存的中共组织以两手谋发展 / 92
第十六章.武装头脑先行 政治教育重于军事教育
.....理论让给实践 军事教育注重实战应用 / 96
第十七章.实战中成长之一:平定商团叛乱与第一次东征 / 102
第十八章.实战中成长之二:平定“杨刘叛乱”与第二次东征 / 110
第十九章.实战中成长之三:第一期与第二期北伐 / 119
第二十章.黄埔系形成之一:宣侠父事件 / 126
第二十一章.黄埔系形成之二:校军、党军的创建 / 131
第二十二章.黄埔系形成之三:“两会”之争(上) / 139
第二十三章.黄埔系形成之四:“两会”之争(下) / 146
第二十四章.黄埔系形成之五: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创建 / 154
第二十五章.黄埔系形成之六:中山舰事件(上) / 162
第二十六章.黄埔系形成之七:中山舰事件(下) / 172
第二十七章.黄埔系形成之八:整理党务案 / 180
第二十八章.黄埔系形成之九:“四·一二”“清党”(上) / 187
第二十九章.黄埔系形成之十:“四·一二”“清党”(下) / 197
第三十章..黄埔系形成之十一:第一集团军到中央军(上) / 204
第三十一章.黄埔系形成之十二:第一集团军到中央军(下) / 214
第三十二章.黄埔系形成之十三:复兴社成立 / 223
第三十三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一:王柏龄与何应钦 / 231
第三十四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二:钱大钧与刘峙 / 241
第三十五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三:顾祝同与蒋鼎文 / 249
第三十六章.黄埔师生拜将之四:陈诚与周至柔(上) / 258
第三十七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五:陈诚与周至柔(下) / 267
第三十八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五:胡宗南与关麟徵(上) / 274
第三十九章.黄埔师生拜将之六:胡宗南与关麟徵(下) / 282
第四十章.黄埔师生拜将之八:杜聿明与王耀武 / 289
第四十一章.黄埔师生拜将之九:其他黄埔师生 / 299
第四十二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一:叶剑英与聂荣臻 / 305
第四十三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二:徐向前与林彪 / 310
第四十四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四:陈赓与周士第 / 322
第四十五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五:许继慎、曾中生与左权 / 330
第四十六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五:其他黄埔学生(上) / 337
第四十七章.黄埔出身的中共将帅之六:其他黄埔学生(下) / 344
后 记 / 354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书评
黄埔军校与蒋介石崛起之谜
——读《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
《 中华读书报 》( 日 10 版)
文史作家张雄文是2000年以来独立写史的代表人物之一,史才、史学、史识三者兼备。读其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再度领略他的“才、学、识”卓异独到之外,对黄埔军校及蒋介石的发迹史也有了全新了解。
写蒋介石与黄埔军校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有人认为“基本史实都已经写清楚了”,似乎已无隐秘可挖。《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却以独特视角破解了黄埔军校声名鹊起与蒋介石崛起之谜。该书的贡献有四点。
一是科学界定黄埔军校的范围。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与中共、苏联合作的产物,有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特殊背景。它的辉煌也有着特殊的时期与地点,即时间为1924年6月至1927年4月,地点为广州长洲岛。
尽管1927年4月后,蒋介石又先后在南京、成都乃至台湾凤山开办军校,自称是黄埔军校的延续;也尽管从1925年起,先后存在潮州、南宁、武汉、长沙、南昌、洛阳等地的各种分校,但没有了特定的时间、地点或者与中共、苏联合作的背景,绝大多数延续的军校或者分校已仅仅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因而,真正意义的黄埔军校时空上比人们误解的要小得多。从期数上说仅有前六期,从地域上说仅是广州长洲岛,唯一可称例外的也仅有一个潮州分校而已。
二是认为黄埔军校并非“点石成金”的熔炉。
是黄埔军校成就了师生们,还是师生们成就了黄埔军校?多数人倾向于前者。《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一书却认为是后者。
黄埔军校仅仅是一种军事入门的速成教育,时间短,学制为半年到一年,又以政治教育为主,学生难以骤然掌握军事谋略的精髓。军校学生真正的成长和成熟,并非课堂上的讲解、操场上有限的训练或者演习场上“假打”几个回合,而是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不断实战中锻炼出来的。
黄埔军校第一至四期的学生,每期都参加了较大规模的激烈战斗的锻炼:第一期学生参加平定商团之战;第二期学生参加第一次东征;第三期学生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第四期学生参加第二次东征,后来还参加了南征和北伐,可谓“无役不与”。
黄埔四期生、中共著名战将林彪的军事才干,即与黄埔军校基本上没有多大干系,如同同一时期的非军校生粟裕一样,完全是“猛将起于卒伍”,得益于后来不断征战中的积累和思索。
毛泽东很早便洞察出黄埔军校的成才之谜。他于1938年5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时说:“林彪是黄埔毕业生,只是学了四个月,比你们多两个月,学到了什么呢?四大教程一条也没记住,但是有一件东西是得到的,就是那时的革命精神。”
因而,黄埔军校并非传闻中“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熔炉,它的盛名其实来源于前六期诸多师生后来出将入相,封疆入阁,人们以果推因的结果。
三是还原蒋介石掌握枪杆子的真实轨迹。
张雄文在《蒋介石的枪杆子》中另一个着重厘清的重点,是蒋介石如何从一个毫无家世背景的普通人物最终走上国民党政权的权力巅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一观点其实源于对蒋介石成功轨迹的深刻洞察。
筹备黄埔军校以前,蒋介石和整个国民党一样几乎无一兵一卒,屡屡受制于拥有“枪杆子”的军阀而一筹莫展。当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以求建立自己的军队——“革命军”时,蒋介石便将这支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夺取国民党的军权,随后以军干政,夺取国民党的党权与政权,完成了一代枭雄的成长史。
因为自己“原始股”的先天不足,蒋介石的军权、党权、政权争夺过程,不断受到多方面的质疑和掣肘:一是党内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二是协助国民党创办黄埔军校的中共;三是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现职党内领袖;四是后来崛起的以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
蒋介石以其似乎与生俱来的权谋之术,纵横捭阖,一一化解了各种险象环生的危机,成功组建和壮大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枪杆子”——黄埔系,逐渐将国民党的军权、党权、政权集于一身,从此立于政坛的不败之地。
四是揭开了国共两党黄埔师生中主要人物命运之谜。
对前六期多数国民党师生而言,进入黄埔军校无疑是一种千载难逢的人生际遇,要旨不是在课堂上学会了多少军事指挥本领,而是与后来的“天子”蒋介石相识于未发达之前。
一批籍籍无名、处境惨淡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如失意教员胡宗南、陈明仁、李仙洲、郑洞国;下级军官李弥、桂永清;小报记者贺衷寒;县衙小吏俞济时;失业青年关麟征、杜聿明等,很快登上师长、军长、集团军首脑、方面军长官的显赫高位,跻身于呼风唤雨风光体面的上流社会。
黄埔军校里的中共党员师生,虽未做成“天子门生”,甚或成为疆场上拔刀相见的“天子对手”,早年的履历却也是一种难得的机缘,至少收获了一批不菲的人脉关系。叶剑英后来在谈判桌上与国民党当年的同事折冲樽俎;徐向前抗战前夕写信给同学胡宗南进行“统战”;林彪、陈赓各自在沙场与同学战和相间……这对他们事业和人生的最后成功无疑帮助不少。
《蒋介石的枪杆子》一书承继了作者写作的一个鲜明特色,不是简单罗列军校师生的人生轨迹,而是采取比较法,将类型人物放在一个章节叙述,令人耳目一新又印象深刻。譬如国民党内的王柏龄与何应钦、钱大钧与刘峙、顾祝同与蒋鼎文、胡宗南与关麟徵、杜聿明与王耀武,中共方面的徐向前与林彪、陈赓与周士第、许继慎与曾中生等人,其人生或神似或迥异,引人思索、慨叹。[2]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新闻报道
《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出版
新华网北京日消息:由知名军史作家张雄文撰写,黄埔一期生、开国大将陈赓之子、原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陈知健将军题写书名的专著《蒋介石的枪杆子——从黄埔军校到黄埔系》,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共47章,35万字。全书以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史实,揭开了从孙中山开创国民党(兴中会),一生没有枪杆子的左支右绌,到黄埔军校建立,蒋介石相继创建党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与黄埔系“中央军”,最终成为国民党“天字第一号”人物的历史之谜。
书中对何应钦、刘峙、顾祝同、陈诚及叶剑英、徐向前、林彪和陈赓等众多黄埔军校出身的国共著名将领的兴亡成败也有独到涉及,还原了渐行渐远却依然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往事。
作者张雄文以擅长撰写近现代军事历史题材,敢于秉笔直书而著称。历来潜心治学,勤于笔耕,先后出版了《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名将粟裕珍闻录》、《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决战》等多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并产生了重大反响的作品。
有关专家和学者认为,这部新著内容和写作手法方面都有全新的突破,对蒋介石的发迹史和黄埔军校的成功原因有着独特精辟的研究与叙述,是记录一群曾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博弈历程弥足珍贵的佳作。[3]
.中国作家网.[引用日期]
.光明网. [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黄埔军校80载的情天恨海_网易科技
黄埔军校80载的情天恨海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早期黄埔是培养中国革命人才的摇篮,那些在各自家乡都算得精英的青年为着理想荟萃于斯,他们一同成长,又因坚持不同的主义而最终分道扬镳,中国现代历史最大的两股政治力量的分裂,首先撕开的是这些黄埔学生,从此赋予他们截然不同的命运。
&&& 在最具传奇色彩的黄埔一期学生中,蒋先云与他的两位同乡贺衷寒、陈赓并称为“黄埔三杰”,都曾经叱咤风云,三人其后的不同命运恰是那一代黄埔学生的缩影。
&&& 毛泽东和蒋介石最喜欢的弟子——蒋先云
&&& 从与影响中国历史巨人的关系看,蒋先云身上就更具传奇色彩。蒋先云是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最钟爱的学生,然而,蒋介石这位最钟爱的学生,第一个老师却是蒋介石日后最大的对手毛泽东。
&&& 必须承认,有些人天然就是人中龙风。位列“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就是这样的人物。当年的同学回忆称,蒋有如恒星般,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减其光辉,是天然的领袖。
&&& 来自湖南新田的蒋先云虽与他的两位同乡并称“黄埔三杰”,其长处被人概括为“蒋先云的笔”,但蒋的资质实远非贺衷寒、陈赓可比。不过,蒋先云却创造了黄埔一项奇迹般的纪录:从入学到毕业,他囊括了所有科目考试的冠军。被廖仲恺目为“军校中最可造就的人才”。
&&& 从与影响中国历史巨人的关系看,蒋先云身上就更具传奇色彩。蒋先云是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最钟爱的学生,平素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的蒋介石对蒋先云会有一种罕见的亲昵宽容态度。然而,蒋介石这位最钟爱的学生,第一个老师却是蒋介石日后最大的对手毛泽东。蒋先云投考黄埔军校的推荐者也恰是毛泽东。
&&& 蒋先云是毛泽东1921年在衡阳建党时最早发展入党的党员之一,不满20岁就参与领导水口山矿区工人运动,为工人俱乐部主任。而安源大罢工时,蒋先云曾是毛泽东、李立三的得力助手。
&&& 蒋进黄埔后,如恒星吸引行星般迅速聚集起一个集团。中共黄埔支部成立,蒋先云被一致推举为支部书记,左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蒋先云又是发起者兼领导者。日后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因蒋先云的宣传动员之功。
&&& 尽管大蒋早知小蒋是中共骨干领袖,但爱才之心甚切,对其寄予厚望,蒋介石曾声言:将来革命成功后他要解甲归田,而黄埔军校这些龙虎之士只有蒋先云才能指挥。
&&& 蒋先云虽极受蒋介石的青睐,是黄埔同学中提拔擢升最快的一员,但后来却与大蒋越走越远,大蒋与共产党反目的“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双重党员身份的蒋先云第一个公开声明退出国民党,1927年4 月12日蒋介石以血腥手段彻底反共,二蒋彻底恩断义绝。4 月17日,小蒋在武汉发起黄埔学生讨蒋大会,任大会主席。
&&& 在30万人的大会上小蒋慷慨激昂地声讨大蒋的叛变革命。
&&& 北伐期间,蒋先云任北伐军总部秘书,后任补充第五团团长,出师广东、湖南、江西,抵达武汉后,时在南昌的蒋介石爱敬小蒋之才,仍数次派人力邀小蒋,许以第一师长之职,然小蒋不为所动。有所不甘的大蒋遂在报纸上刊载与小蒋的合影。
&&& 然而,蒋先云与蒋介石的决绝,并未让蒋先云在自己的组织内获得充分信任,时为中共负责人之一的张国焘的猜疑和排斥令蒋先云深受打击。蒋先云时为二十六师七十七团团长兼政委,苦闷当中的蒋先云带着一腔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场,5 月下旬,北伐军在河南临颍与数倍于自的奉军激战,是役,张学良撤军长一,杀旅长一,团长三,动用了坦克飞机甚至毒气,终大溃,但蒋先云这颗黄埔最耀眼的明星还未成为真正的将星,便于5 月28日陨落临颍城下,时年25岁。
&&& 受张国焘刺激而成为反共干将——贺衷寒
&&& 性格刚烈的贺衷寒对喜好老子天下第一的张国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贺与张的正面激烈交锋,导致贺被张借故开除团籍。对张国焘的刻骨之恨让贺连带恨上了共产党,改变了其一生的政治选择。
&&& 如果按各自最初轨迹运行,“黄埔三杰”会全部成为共产党人。但张国焘的刺激,使贺衷寒成为蒋介石麾下最得力的反共干将。
&&& 贺衷寒,湖南岳阳人,1920年成为中国最早的青年团员。1921年秋,贺作为武汉学生代表赴苏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解放团体代表大会。其间,性格刚烈的贺衷寒对喜好老子天下第一的张国焘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而张是中国代表团团长。贺与张的正面激烈交锋,导致贺被张借故开除团籍。对张国焘的刻骨之恨让贺连带恨上了共产党,改变了其一生的政治选择。
&&& 苏联归前7 个月考察所见的悲惨场面,使贺衷寒深信,中国革命不应采用苏俄模式。贺衷寒回国先后在武汉、长沙等地创办刊物,严厉批评军阀统治,提倡民主,主张革命,并因此被逮捕。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改变了贺衷寒以笔为旗的人生道路。
&&& 进入黄埔军校后,贺衷寒在黄埔同学中迅速脱颖而出,以“贺衷寒的嘴”而居“黄埔三杰”。同时又以反共声名鹊起,每逢开会贺衷寒必大骂共产党狼子野心。为与蒋先云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对抗,他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两大政治团体在剧社组织、报纸杂志宣传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竞争。贺的政治取向深得蒋介石器重。
&&& 黄埔同学会成立后,贺当选干部委员兼秘书长,并将之变成攻击共产党人的组织。
&&& 1926年贺衷寒再赴苏联考察并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伏龙芝陆军大学,其间的见闻更强化了他的反共立场,贺回国后,蒋又派他赴日学习考察。
&&& 内战爆发,蒋急需贺这种对共产党深有了解的人做反共急先锋,贺被招回国,负责国民党军队的政工体系建立工作。从此,胸怀壮志的贺衷寒与职业军人生涯无关,反共成为终身任务。他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反共政工干部,提出了一整套反共政治理论,制订了一系列反共政工文件。
&&& 为巩固强化蒋氏的国家机器,他组织筹建了“中华复兴社”,并成为其核心人物。还在“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理论上作出巨大贡献。
&&& 1935年贺成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晋升中将。
&&& 但“西安事变”贺衷寒积极支持武力讨伐张、杨,令蒋对贺大为失望,而贺的干练与勃勃雄心亦让蒋从不放心。贺开始被长期冷落。闲置生涯使得贺衷寒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了解中国社会,思索挖掘社会病根和危机的工作上。贺随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后,出版了《中国的病根》一书,试图为危亡的蒋氏政权开出药方。
&&& 1950年,贺衷寒出任国民党交通部长,他的干才再次得到充分展现,贺任内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努力为台湾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日后经济起飞打下了相当良好的基础。但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开始担任高级闲职的贺,再次因处事锋芒毕露而陷入“想搞分裂运动”的流言困扰中。1971年,贺伤心地辞去国策顾问以外一切职务,回家修心养性。
&&& 1972年5 月,忧郁中的贺衷寒因骨癌病逝,最后一句话是:“我已72岁了,不算短命吧!”
&&& 黄埔同学个人的命运被紧密地与他所加入的政治力量决定着,无论他日后每一步如何选择,事实上自他开始选择的第一步就已经深深地决定了他未来的命运。
&&& 而在国共两大政治力量角逐的舞台上,当时并不存在第三种可能。
&&& 三杰中惟一的常胜将军——陈赓
&&& 延安整风期间,康生曾意味深长地对陈赓说:“当年你要把蒋介石毙了,我们哪能有那么多人牺牲?”陈赓对道:“那蒋介石不就跟廖仲恺一样成了烈士?
&&& 而我岂不成了反革命?“
&&& 康生说的是1925年秋,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总指挥蒋介石遇险,陈赓负蒋氏疾走,命令一连官兵掩护,使蒋氏脱险。黄埔同学谈到“黄埔三杰”时戏云:“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
&&& 陈赓虽对蒋有救命之恩,被任命为侍从参谋有随便出入蒋官邸的权利,但蒋知道陈的政治身份而不信任陈。国共合作分裂,陈加入红军,战功卓著,秘赴上海疗伤遭逮捕。昔日校长蒋介石立即接见陈赓,大度地说:“你是校长的好学生,虽然政治上犯了错误,我可以原谅你。”陈对曰:“我不需你原谅。”一贯以机灵活泛幽默著称的陈赓在蒋介石面前变得如石头般坚硬。蒋介石屡做陈的政治工作,陈始终油盐不进,蒋不能杀陈,陈遂被营救。
&&& 陈归队后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长征后调任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后任八路军129 师386 旅旅长,开赴太行山开展游击战争。陈赓的386 旅进入太行后,屡创日军,日军愤而打出“专打386 旅!”的标语。
&&& 抗战结束后,陈赓指挥上党战役,大败阎军,生俘其骄傲的军长史泽波。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陈赓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 纵队司令员,于临汾、浮山地区摆开战场迎战黄埔一期老同学胡宗南,胡赖以起家的资本“天下第一师”——整编第一旅被一战全歼,中将旅长黄正诚被俘后很不服气,狂言:“如果摆开再打,你们不一定能胜。”但这位败军之将得知活捉他的是著名的陈赓时,立即收起全部傲气,向这位黄埔大师兄立正敬礼,连称战败心服口服。
&&& 1947年8 月,陈赓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腰斩陇海路,向西横扫,半个月歼敌3 万,威逼潼关。他的黄埔一期老同学李铁军将第五兵团主力第三师派出西援,结果被全部歼灭,李长叹:“我半世英名,被陈赓毁于一旦。”
&&& 1948年5 月,陈赓率部参加淮海战役,12月,指挥中野东集团,参加围歼黄维兵团,是役,杜聿明、黄维等多位另一阵营的黄埔老同学在战俘营中见到了成为胜利者的老同学。
&&& 1950年9 月,陈赓指挥越军攻克东溪法军,首战获胜,后遇敌顽抗。陈的黄埔小同学——越军总指挥武元甲命令停止进攻,陈赓大怒,后胡志明令武元甲遵陈赓方案,大捷后武元甲深服这位老学长。
&&& 1951年春,陈赓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第五次战役,8 月,被任命为志愿军副司令员,仍兼第三兵团司令员。1952年4 月,陈赓接替彭德怀主持志愿军司令部工作。
&&& 1952年6 月,陈赓奉命回国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此即后来的“哈军工”。7 月,陈赓出任院长兼政委。1954年10月,被任命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59年,任国防部副部长。
&&& “黄埔三杰”之中,惟陈赓经历了全部的战争并成为真正的常胜将军。
&&& 1961年3 月16日,陈赓因心肌梗去逝,年58岁。
&&& 没有第三条路
&&& 黄埔军校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最重要成果,同时又是培养未来军政干部的摇篮,谁争取到更多的学生就意味着争取到了未来,因此一开始双方就在发展党员和支持者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每个黄埔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要卷入这种政治选择的旋涡之中,那些新来的学生没多久就会碰到这种选择和政治动员,许多人会同时收到两党动员发展的表格。比如杜聿明,同时收到两张表,想了半天,没明白“共产”的意思,觉得要选一个那还是选国民党吧,但他不知道,他正在家乡读书的未来的妻子同时选择的却是共产党。
&&& 黄埔的国民党组织拥有蒋介石支持之便和主义宣传之便,国民党是孙中山的党,黄埔的校歌里就是孙总理的主义,他们发展党员往往如布置作业一样,将登记表从课堂上发下去交每个学生填写。而共产党因为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所以就有了很强的渗透力。早期黄埔因为有着强大的左翼环境影响,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学生能平分秋色。
&&& 但是,学生中总有不少人对政治和主义之争不甚感兴趣,虽被发展为党员,但却并无鲜明而强烈的政治意向。蒋介石从“中山舰事件”开始的一步步清党活动,使得共产党的发展活动被迫越来越转为地下,而双方的矛盾却开始公开化。
&&& 谁争取到更多的学生就意味着争取到了未来,因此一开始双方就在发展党员和支持者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每个黄埔学生都无可避免地要卷入这种政治选择的旋涡之中。
&&& 因为蒋是校长,两党学员均为其一手培养,对主义的忠诚是一回事,对传统师生情谊又是另外一回事。双方爆发矛盾公开分裂的结果是,最虔诚的共产主义者会由此坚决斩断与蒋的传统师道尊严,而那些本身无鲜明立场的共产党人或跨党学员很快会选择与共产党划清界限。
&&& 随着两党终于公开分裂而成敌人,黄埔同学被迫分为两大阵营,从此,同学彼此弯弓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悲剧。
&&& 有些黄埔师生试图不卷入国共两党的政治旋涡中,想走出一条不同的路来。
&&& 1929年秋,一批失望的黄埔学生聚集在上海杨树浦,在邓演达的倡导下,流散在上海的黄埔学生逐渐组织了“黄埔革命同学会”,由余洒度、陈烈等负责。
&&& 不到半年,就联络上了广泛的黄埔同学,甚至握有相当权柄的同学,这个完全不同于国共两党的组织,被人称为“第三党”。
&&& 这个组织看上去甚至掌握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然而没有政治理论没有领
袖核心,这个处于地下状态的组织只能追求自保时注定连自保都不可能。很快,这样一个乌合之众的小圈子被蒋介石一网打尽。不过,在蒋介石眼里,自己的学生在政治和主义上只要无所求,注定还是可为自己所用,于是,他大度地宽恕了所有学生:“你们是学生,过去有错不在你们,而在我校长。你们回来了很好,一切重新来。”
&&& 蒋介石的宽宏大量使得那些试图走出第三条路的学生只能惭愧地自新。第三条路没走成,他们倒是形成了一个黄埔同学的新的小圈子:自新派。
本文来源:千龙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黄埔军校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