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工作10多年仍不是"老商务司机是不是鸭子",而有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19 13:48
查看: 1356
你身边或许有这样的人,他足够勤奋刻苦,学习和工作上也一样下功夫,可是却依然无法向真正优秀的人靠近。十年,能让一个平庸的人变得伟大吗?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用户等级:初中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19 14:01
认真做只能做对,用心做才能做好
用户等级:小学五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0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19 17:08
认真做只能做对,用心做才能做好
无效楼层,该帖已经被删除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20 15:41
认真做只能做对,用心做才能做好
用户等级:初中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09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20 15:44
认真做只能做对,用心做才能做好
用户等级:大学三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1089 小时
金币:13138
<em id="authorposton16-6-20 15:58
感谢分享!!
用户等级:小学二年级
注册时间:
在线时长:2 小时
<em id="authorposton16-6-20 20:09
刻意练习的程度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Powered by在10个鸡蛋上坐了3星期后,终于成功孵化出第一颗鸡蛋。
但礼仪小姐、导购小姐依然是场内的一道风景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 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2-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 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
  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
  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
  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
  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对商业分析感兴趣,看几本商业分析的有趣书籍(比如我常推荐的《好战略坏战略》),这和我把『扬长避短』『行动协同』等基本原则练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诊断3个困难的商业案例是两码事。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比如之前我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的那段时间(记得是大二),需要群发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没写完。
  有人问我怎么这么慢。
  我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等下会写出一个超牛的会议通知。
  然后周围人不解:这也太费事了吧,按之前的发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写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
  这就好像学习键盘打字一样。
  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可以用远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逻辑化地表达复杂的观点。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比如上周『李叫兽圆桌会』结束后,我让团队的一名成员整理圆桌会的主要内容(发给客户用的),然后他很快就整理完发给我。
  结果我发现整个内容提升空间很大――缺乏层次、逻辑,而且写作不够清晰。而这其实是文案人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让他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把这个内容整理到最好,当做自己的训练。
  从业务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是对客户的免费内容,本应该最快搞完交差。
  也就是说,这样的训练会降低短期绩效(速度太慢)。
  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最大化地学习技巧、提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
  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而不是只去实战。
  比如我最近在训练『用文案指出痛点』的能力,就找来了大量的案例去重复性训练(包括我自己过去做过的文案和即将要做的文案)。
  然后,我还会专门针对这个内容搞一场培训或者写一个公众号,以强化我的单项训练。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比如为了训练团队成员的文案能力,我设计了写文案的『自检清单』,清单上分类列出了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比如『是否顺应了疑问』、『是否开头创造了缺口』、『是否属于粘性信息』等。
  然后其他人只需要在写完某个文案之后,按照这些原则去自检,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反馈。
  『我靠,原来这个文案忘记了创造缺口,怪不得感觉不吸引人』
  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
  比如设置每周的团队分享会,让每个人分享自己写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个文案等。(担心这周自己讲不出干货?好好练吧!)
  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为什么有些人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_我们办人事_传送门
为什么有些人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
我们办人事
来源:不二漫画▼导读对于自身成长,我们常常会陷入误区。总以为时间会带给我们一切想要的成功果实。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前辈当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还是只是平庸之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很多年,却还只是个级别不高的普通员工而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如何做,才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专家,走向卓越呢?今天,事儿君推荐的这篇漫画,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这一话题,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结尾有书籍推荐与电子书下载地址)而你下班后的时间,是在刻意练习,还是翘着二郎腿,一手拿水果一手拿iPad?愿你早日成为行业里的专家。书籍推荐今天,事儿君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也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思路第一本书教你如何刻意练习如何从平庸变成优秀《哪来的天才——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作者 | 杰夫·科尔文第二本书此书不会让工作平庸的你变优秀只会让那些优秀的人一步步迈向卓越《从优秀到卓越(珍藏版)》作者 | 吉姆·柯林斯第三本书也许成为专家不足以让你满足是时候考虑成为一名管理者了《从专家到管理者》作者 | 托马斯·德朗想要这些书吗?后台回复wsx根据提示进行下载吧来源:微信 | maybe姐(maybej3)我们办人事,一个有态度的职场自媒体平台解决疑惑。职场大咖直播互动,后台坐诊有问必答;干货分享。每周保证三篇原创文章,实用性强,知识满满;找到组织。最专业的HR社群,最有爱的职场人群落,是时候回家了!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我们办人事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8月14日 22:49
我们办人事 最新头条文章
我们办人事 热门头条文章为什么有人工作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 - 壹心理
为什么有人工作10年仍不是专家,有人2年就足够卓越了?
发表于 11:35:10
文:李教授|转载自微信公号:李叫兽(ID:Professor-Li)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刻意练习?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避免自动完成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记得上次李叫兽来培训的时候讲过),这次先练习一下。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变打电话变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比如,上次在跟秋叶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发现秋叶就开发了一个基础职场技能的课程,针对的就是那些早已被当做『自动完成』的基本职场任务——比如发邮件、沟通电话、文件管理等。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离开舒适区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同样,对商业分析感兴趣,看几本商业分析的有趣书籍(比如我常推荐的《好战略坏战略》),这和我把『扬长避短』『行动协同』等基本原则练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诊断3个困难的商业案例是两码事。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牺牲短期利益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比如之前我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的那段时间(记得是大二),需要群发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没写完。有人问我怎么这么慢。我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等下会写出一个超牛的会议通知。然后周围人不解:这也太费事了吧,按之前的发出去不就行了。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写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这就好像学习键盘打字一样。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可以用远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逻辑化地表达复杂的观点。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比如上周『李叫兽圆桌会』结束后,我让团队的一名成员整理圆桌会的主要内容(发给客户用的),然后他很快就整理完发给我。结果我发现整个内容提升空间很大——缺乏层次、逻辑,而且写作不够清晰。而这其实是文案人的关键能力。所以我让他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把这个内容整理到最好,当做自己的训练。从业务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是对客户的免费内容,本应该最快搞完交差。也就是说,这样的训练会降低短期绩效(速度太慢)。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最大化地学习技巧、提升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大量重复性训练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而如果所有运动员每次的训练内容就是各种比赛(踢野球的人就是这么练的),就无法持续而迅速地提高能力。所以,要想在某些领域刻意联系并最终成为专家,就需要对某些关键技能进行细分,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而不是只去实战。比如我最近在训练『用文案指出痛点』的能力,就找来了大量的案例去重复性训练(包括我自己过去做过的文案和即将要做的文案)。然后,我还会专门针对这个内容搞一场培训或者写一个公众号,以强化我的单项训练。持续地获得反馈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比如为了训练团队成员的文案能力,我设计了写文案的『自检清单』,清单上分类列出了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比如『是否顺应了疑问』、『是否开头创造了缺口』、『是否属于粘性信息』等。然后其他人只需要在写完某个文案之后,按照这些原则去自检,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反馈。『我靠,原来这个文案忘记了创造缺口,怪不得感觉不吸引人』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比如设置每周的团队分享会,让每个人分享自己写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个文案等。(担心这周自己讲不出干货?好好练吧!)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结语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图片来源:责任编辑:黄小希
心理治疗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三甲医院精神科专职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与治疗方向硕士。
从业经历:
2005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多年。先后在各高校咨询中心、精神科病房、学习辅导机构等领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和危机处理经验。
治疗取向及范围: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整合式心理治疗取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问题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比较擅长青少年与成年人的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如情感、人际交往、自我价值、职业规划等问题;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和强迫症在内的神经症以及轻度人格障碍问题咨询;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辅导;一般心理问题的团体咨询与治疗。
专业培训与经验:
个别心理咨询时数超过1000小时,带领200余次心理辅导与咨询团体,100余次的心理讲座。接受个别以及团体咨询案例督导400余小时,同时持续接受国内外知名心理治疗专家100余小时个人成长体验,100余次团体心理成长体验。
咨询理念:
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带敌意的坚决。
咨询风格:
亲和、温暖、坚定。
如果你愿意让我参与你的改变,请预约后与我联系。
《中挪精神分析三年连续培训项目》
主办方:北京安定医院
《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项目》
主办方:武汉精卫中心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工作坊》
主讲人:Kok-Mun
《湖北高校班级团体辅导培训》
主办方:华中师范大学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主讲人:熊 卫
《后自体心理学培训》
主讲人:徐 钧
《家庭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主讲人:徐汉明、张建军
《大学生团体辅导工作坊》
主讲人:樊富珉
《中美高级精神分析培训项目》
主办方:武汉心理医院
《催眠治疗工作坊》
主讲人:施琪嘉
《心理剧体验工作坊》
主讲人:邵彩虹
300元/50分钟
xinli_1689
离开舒适区 才能进步的更快
职场专栏·壹心理
人生中的问题不是课本中的习题,不是直接翻看参考答案照着做就可以的。
账号密码登录
获取验证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务司机是不是鸭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