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金融行业数据中心机房设计原地增容扩建改造中机房局部热点消除最佳方案?

>>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州招商引资中心>> 触摸查询系统>> 掘金之州 >> 文章内容
黔西南发展之三:西江上游经济区贵州黔西南州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索引号:4-105361 文章来源:金州网 发布时间: 09:58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10296
黔西南发展&(一)&西江上游经济区贵州黔西南州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前&&&言&
“中国金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和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结合部,区位交通优势明显,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全国黄金生产基地和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十二五”以来,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州呈现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为黔西南州实现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奠定了重要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促进了一批以城市群、城市圈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加速形成和发展,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成为新的趋势。从大的区域经济格局看,黔西南州处于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具有依托黔中、背靠滇黔、面向两广发展的有利条件。在国家的区域经济布局中,黔西南州周边有滇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珠三角经济区,形成了中国南方发展能力巨大的区域经济群落。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发挥黔西南州比较优势,构建黔西南州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开放开发、差异化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黔西南州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统筹重点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当前黔西南州迫切需要解决和谋划的重大问题。本规划是根据黔西南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发展要求,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发[2012]2号文件,以建设国家西江上游经济区为契机,以加快推进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为核心,抓好全州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打造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升级版。本规划是指导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统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的重要依据。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对促进黔西南州的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和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篇&&&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第一章&&规划概述&第一节&&规划范围一、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黔西南州全部行政区划区域,包括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册亨县、望谟县等8个市县和义龙新区,规划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涉及区域人口347.92万人。同时,根据区域经济规划需要,本规划还将黔西南州周边的安顺市、六盘水市、黔南州及广西百色、云南曲靖等部分区域纳入规划研究范围。二、区位关系黔西南州在西江上游经济区和西南、华南的区位。黔西南州位于西江上游经济区北部和大西南滇黔桂三省结合部,是西江上游经济区的核心区之一和贵州连接云南、广西的主要通道和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贵州通往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黔西南州处于国家西江上游经济区西北部,周边近邻黔中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和滇中经济区,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分别距昆明300公里、南宁500公里、重庆市678公里、成都市982公里、长沙市1100公里、广州市1000公里左右。黔西南州在贵州省的区位。黔西南州地处贵州省西南部,周边与六盘水市、安顺市和黔南州接壤,是贵州西南部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黔西南州有6个市县与省内六盘水市、安顺市和黔南州接壤,有4个市县与广西、云南相连。兴义市距省会贵阳市304公里、距六盘水市280公里、距安顺市219公里、距都匀市400公里。&第二节&&规划依据编制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一)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日);国家《水污染防治法》;《贵州东南部地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规划》等。(二)贵州省有关规划和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黔党发&[2010]12号);《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贵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贵州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十二五”工业布局及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贵州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修编);《贵州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专项规划》;《贵州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贵州省水运发展规划()》;《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黔府发&[2010]17号);《贵州省能矿资源深加工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年)》;贵州省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钛)一体化、煤电钢(锰)一体化等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当前全省改革开放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等。(三)黔西南州及各市县有关规划和文件《黔西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黔西南州“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黔西南州建设黔滇桂三省区商贸物流中心规划》;《黔西南州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黔西南州城镇体系规划(修编)》();《黔西南州旅游总体规划》;《黔西南州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发展规划》;《贵州省黔西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黔西南州各市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城镇(市)总体规划等。&&&&第三节&&规划原则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穿黔西南州区域经济规划,突出“五位一体”、“四化同步”和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实现黔西南州科学发展为重点,运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高起点、高质量为黔西南州编制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规划。2、坚持统筹规划与发挥优势相结合。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总的方向,突出黔西南州的核心优势和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整体规划黔西南州的区域经济发展,统筹全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明确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推进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注重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突出市场导向和市场化运作,规划区域现代产业和市场体系,强化投资环境建设,形成黔西南区域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资源要素整合,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速壮大城市经济圈、产业经济带等经济增长极,构建黔西南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4、坚持开放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开放开发作为规划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支撑,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按不同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发展,既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又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建立全域开放和跨区域合作的新机制,促进黔西南州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第四节&&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为年;总体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其中:近期为年;中期为年;远期为年。&&第二章&&规划背景与发展基础&第一节&&&区域基本概况&&&一、区域概况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地理位置为北纬24°38′~26°11′,东经104°35′~106°32′之间,东邻黔南州,南与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云南省文山州隔红水河和南盘江相望,西接云南省曲靖市,北抵六盘水市和安顺市,是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和贵州西南面通往云南、广西的必经之道。全州国土总面积16804平方公里,共辖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等7县1市以及义龙新区,共有123个乡(镇)、86个社区、14个街道办事处、1097个村民委员会和31个居委会。2012年末总人口347.92万人,常住人口为281.20万人,城镇化率为32%。州内居住有布依、苗、彝、回、汉等4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47%。二、地理气候黔西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中南部向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境内出露地层以三叠系和二叠系地层为主,局部地带有石炭系地层和泥盆系地层出露,第三纪、第四纪、白垩纪有零星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大多在米之间。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山地面积占62.8%,丘陵面积占30.4%,山间平坝区面积占6.8%。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广泛,岩溶出露面积103.98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1.9%;石漠化面积达到50.29万公顷,占全州国土面积的29.93%。全州可分为低山侵蚀山地峡谷区、岩溶高原槽坝区、岩溶侵蚀高原区、岩溶侵蚀山地区、侵蚀山地河谷区等5个不同地貌区。土壤多属酸性和微酸性红黄土壤。黔西南州气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常年日照数为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6~19.1℃;年平均降雨量77.2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终年温暖湿润,无霜期达280~350天。由于河谷深切,相对高差悬殊,热量资源在不同高度上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少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域。三、河流水文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流域的红水河水系、南盘江水系和北盘江水系,其中南盘江流域面积6448.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38.37%;北盘江部分流域面积8760.5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52.13%;红水河部分面积1595.7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9.50%。全州共有河长10公里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102条,河网密度0.146公里/平方公里。境内地表水丰富,多年径流量达到106.06亿立方米;入境水量252.1亿立方米,出境水量362.3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地表水资源量的18.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19.36亿立方米。但由于黔西南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山高坡陡,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四、资源禀赋&&&&黔西南州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能矿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资源理论储量1000万千瓦以上;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多、质量好,远景储量196亿吨以上,名列全省第三位。已发现的矿藏有41种,已探明储量具有开发价值的21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黄金、锑、铅、锌、铁、钼、铊、莹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黄金最具开发价值。探明黄金储量在500吨以上,远景储量在1500吨以上,居全国第五位,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之州”。兴仁县的铊储量约10万吨,是目前发现的世界第一富铊矿床。黔西南州森林植被良好,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44.71%,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植物种类达到3913种,有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303种,珍稀树种20余种。植物药1800多种,可作中药材的植物1000余种,是贵州省中草药药源宝库之一。有脊椎动物5大类4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黔西南州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自然风光神奇独特,文化旅游资源富集,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AA级工业旅游示范区)、全国唯一少数民族婚俗博物馆各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有12个定点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中贵州龙化石、何应钦故居、布依族“八音坐唱”等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第二节&&&发展基础进入“十二五”以来,黔西南州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主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抢抓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滇桂黔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发展新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经济增长提速、结构调整加快、投资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为黔西南州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和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重要基础。经济发展加快。到2012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47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经济总量排全省第七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015元,增长15.3%。财政总收入103.45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42亿元,增长41.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8:37.3:46.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4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7.8%;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426个,到位资金350.8亿元,比上年增长78.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01万美元,增长505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完成进出口总额1531万美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557.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471元和4625元。产业基础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快发展阶段,重点打造全国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西电东送”基地、黄金生产基地和特色轻工基地,基本形成了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特色食品、医药工业等优势产业,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16个,建成电力装机756万千瓦,年产煤炭2669万吨、黄金10.4吨。2012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54.76亿元。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薏仁米生产基地,茶叶、蔬菜、烤烟、水果、中药材、油茶等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纳入全省“5个100”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4个,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500万亩。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23.9亿元,形成了一批依托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聚集区。文化旅游加快发展,建成20多个重点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67.9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接待游客850.59万人次,其中入境旅游人数达到7.57万人次,黔西南州正在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热点地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兴义市打造为黔桂滇三省结合部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正在按照100万人城市规划建设,重点扩大7个中小城市和县城规模,加快建设义龙新区和一批重点小城镇,城镇人口达到100多万,到2012年城镇化率为32%,比2011年提高2个百分点。积极推进兴义―兴仁一体化发展,“兴兴贞安”成为城镇发展的密集区。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黔西南州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南昆铁路、沪昆高速、汕昆高速、晴兴高速、惠兴高速、关兴高等级公路、342国道和320国道等横贯州境,兴义支线机场航线增加到8条,建成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起步工程和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基本建成贞丰百层港和者相港。2012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47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09公里;铁路通车里程187公里;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和52%以上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人力和人才资源。2012年全州共有劳动力总数120万人,有近6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现有人口中,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10.98万人,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19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87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万多人,高等院校2&所,职业技术学校11&所,在校学生4万多人。共有科研机构20家。&第三章&&发展环境&第一节&&发展机遇和发展优势目前,尽管黔西南州还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加快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阶段,但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发展面临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需要在优化结构、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发挥核心优势,抢抓发展新机遇,实施区域发展新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后发赶超和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机遇。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进一步明确了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为黔西南州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西部重点经济区域发展,积极引导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强化发达地区对西部的对口支援,加强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重点扶持,为黔西南州加快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二、贯彻实施国发2号文件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把支持贵州加快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和装备制造基地,给予贵州7个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三州”民族地区跨越发展,积极编制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推进贵州西南部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把“三州”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旅游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为黔西南州发挥优势、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三、我省实施“两加一推”主基调和“两大主战略”的重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加快实施“五个100工程”,为黔西南州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打造大平台、吸引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推动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黔西南州发挥后发优势,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四化同步”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四、重大交通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随着贵州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沪昆高速、汕昆高速、晴兴高速、惠兴高速、关兴高等级公路横贯州境;望谟至安龙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盘(县)兴(义)高速、毕水兴高速等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西南水运出海中通道四级航道全面建成,启动实施兴义机场改扩建工程,西南成品油管道工程已经建成,南昆铁路和即将建成的长(沙)至昆(明)客专及准备启动建设的贵(阳)兴(义)铁路、黄(桶)至百(色)铁路、永(州)至兴义铁路,黔西南州将加快形成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大力支持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支持黔西南州建设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和西江上游经济区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加工基地。大交通建设和跨区域的经济区发展,为黔西南州加快发展提供重要机遇和支撑。五、具有区位交通、资源富集和人力资源的发展优势。综合分析,黔西南州在区域发展上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具有近邻北部湾和黔中、滇中经济区,西连云南、南下两广、北上黔中和川渝的区位交通优势。黔西南州地处三省区结合部,有4个市县与广西、云南接壤,周边200―1000公里范围内有黔中、北部湾、滇中、成渝、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即将形成沪昆、汕昆、惠兴、毕水兴等高速和南昆、隆百、兴义至永州铁路等南下北上、连通东西的大通道,拥有兴义机场和红水河黄金水道,地缘优势和综合交通优势明显。二是具有资源富集、组合良好、开发转化潜力大的核心优势。黔西南州能源、矿产、生物资源在西南地区具有重要地位,资源开发组合条件好,是全省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化工、黄金和特色食品生产基地,拥有西南唯一的独立区域电网。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冬暖夏凉、最宜人居、空气清新的气候条件,形成发展旅游大产业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养生基地的优势。三是具有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撑和人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兴义市是滇黔桂三省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南昆大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即将形成100万人的大城市,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全州拥有劳动力资源120多万人,常年有6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丰富劳动力资源。同时,黔西南州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未开发利用荒山荒坡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第二节&&面临挑战和不利因素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黔西南州目前仍然属于欠开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不利因素和挑战的影响,主要有:1、经济发展总体落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面临既要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又要转变方式、提高质量的挑战。黔西南州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总量小、经济实力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2012年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96%,人均GDP为全省的86.3%和全国的38%,财政收入占全省的5.6%,城镇化率低于全国20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2%,与全省及全国发展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资源性产业比重高,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诸多困难。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面临既要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又要转变方式、提高质量的双重压力和挑战。2、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城镇发展支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教育科技及人才欠缺,面临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构建区域优势、整合资源要素的挑战。黔西南州总体上呈现“小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格局,缺乏区域性大城市、大市场的核心带动,城乡和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布局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突出,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多,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是全省最大的地区。目前兴义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不强,县城和乡镇发育程度较低,城镇普遍缺乏产业支撑,统筹城乡发展面临新挑战。基础设施仍然落后,骨干交通网尚未形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动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教育科技发展总体滞后,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人才和科研机构支撑;面临培育中心城市、增强发展基础、整合资源要素、构建区域整体优势的新挑战。3、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约束增强,面临加快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挑战。黔西南州是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正在争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试点州,生态地位十分重要。但黔西南州土地、水、生态等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是全省石漠化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发育程度最深的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岩溶出露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1.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9.93%,生态建设与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全州有6个县属于国家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但矿产资源分布广泛,矿产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增大,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现,面临既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又要保护好资源环境的挑战。4、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改革开放的任务仍然繁重。黔西南州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2012年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8%,人均生产总值实现程度仅为25%,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同时,要推进黔西南州区域经济的提速发展、后发赶超,需要加快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建立起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推进资源要素整合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运行机制,建立起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但目前黔西南州的体制机制和发展观念还不适应新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面临新的挑战。&第二篇&&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第四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突出核心,打造一圈,带动南北”和“背靠滇黔①、融入西江、面向两广、联通成渝”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育发展区域核心增长极为重点,以推进工业化、注①:指滇中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同步”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域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努力推进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加速发展;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完善和提升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城镇体系、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区域开放和产业发展大平台,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突出特色发展、聚集发展和绿色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着力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形成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新格局,努力实现提速发展、后发赶超和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第二节&&发展原则坚持政府导向,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基础为支撑、政策为保障,科学决策、超前谋划、合理布局,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全面放开投资领域,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以市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支撑和引领全州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与周边区域和发达地区的合作,使发展要素加速聚集、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加快构建黔西南州打破行政区划、整合资源要素、区域统筹协调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黔西南州的大开放、大发展。坚持突出重点,提速发展。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明确区域发展定位和主体功能,突出重点区域和重大产业发展,强化以兴义市为核心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北部和南部区域的资源开发,加快形成一批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为黔西南州的提速发展、后发赶超提供重要支撑。坚持优化结构,转型发展。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着力优化结构、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有序推进重点城市、产业园区建设和引导人口、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在加速发展中提升结构、在扩大规模中实现转型、在开发资源中绿色发展。坚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围绕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把推进“四化同步”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全州区域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以下延伸,大力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实现黔西南州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第三节&&战略定位――西江上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加强黔西南州对内对外大通道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兴义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集聚发展商贸物流,形成西江上游和贵州西南部重要交通枢纽、滇桂黔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西江上游重要的能源化工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区域开放协作创新示范区。推进优势能矿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集约集聚发展能源化工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加快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成西江上游重要的资源深加工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加工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大力推进区域开放创新,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积极创建区域开放协作创新示范区,形成西江上游经济区的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试验区。依托黔西南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入发掘和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着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加强文旅、商旅、工旅、城旅和生态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生态、气候和医药产业等有利条件,整合民族医药、健康食品、医疗保健、养身养老、旅游休闲等资源,积极打造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试验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发展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努力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珠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经济区重要生态屏障。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全州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南北盘江、红水河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和石漠化综合防治等重点生态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保障珠江上游生态安全,构建珠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经济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一节&&总体目标力争通过5到10年努力,加快构建起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和重点产业发展战略新格局,形成全州“核心带动、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优势互补”和“四化同步”协调推进的发展新局面,实现黔西南州的加速发展、后发赶超。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四化同步”协调推进,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加快形成一批区域经济增长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城市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城镇体系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西江上游经济区和贵州重要的现代特色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区域开放协作创新示范区、文化旅游创新区和健康服务产业开放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第二节&&分阶段目标近期目标():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黔西南州区域经济战略格局的总体框架,推进“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北部和南部加快开发。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优势资源开发不断加强,产业平台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750亿元以上;其中“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和“晴普”北部发展区、“册望”南部发展区的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90&亿元、105亿元和58亿元以上,占全州的比重分别为78.5%、14%、7.5%左右。中期目标():到2020年,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基本建成“兴兴贞安”城市群,构建起“一核、一圈、二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层次显著提升,建成一批集聚能力强的中心城市和新型产业基地,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带。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城乡统筹全面推进,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西部平均水平以上,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其中“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和“晴普”北部发展区、“册望”南部发展区的生产总值分别达到1260亿元、230亿元和110亿元以上,占全州的比重分别为79%、14.5%、6.5%左右。远期目标():展望到2025年,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得到进一步优化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发展全面转型,加快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赶超,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到2025年,全州生产总值在2020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3200亿元以上,实现富民强州的宏伟目标。&&&黔西南州区域经济与重点产业规划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12年2015年年均增长(%)2020年年均增长(%)展望2025年属性经济增长目&标全州生产总值(亿元)477.43750以上16以上1600以上15以上3200以上预期性人均生产总值(元)1701525000&50000&93000预期性“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375.93590以上16.5以上1260以上16以上2600以上预期性北部“晴普”发展区67.79105以上16以上230以上15以上450以上预期性南部“册望”发展区40.3458以上14以上110以上13以上200以上预期性财政总收入(亿元)103.4517820以上400以上18800以上预期性公共财政收入(亿元)64.21102027320400以上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45.141200以上405400以上35以上&预期性结构调整目标三次产业结构比重(%)15.8:37.3:46.912.5:41.3:46.2&8.5:47.5:44&6:48:46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163.76280以上2065018以上1400以上预期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0以上&20&25预期性旅游总收入(亿元)67.99165以上35以上600以上30以上1200以上预期性城镇化率(%)3238以上&50以上&60左右预期性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30&]&[35&]&&预期性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4560以上&75以上&85预期性建成产值100亿元以上产业园区(个)02&4&5预期性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个)1024&50&80预期性建成国家4A以上景区(个)16&10&15预期性建成万人以上重点小城镇(个)1520&30&40预期性电力总装机(万千瓦)7601000&1500&1600预期性基础设施目标公路通车里程(公里)1547616000&16600&17000预期性高速公路里程(公里)317386&431&600以上预期性铁路通车里程(公里)187200&400&600预期性建成支线机场或通用机场(个)11+2&1+5&1+6预期性建成城市主干道(公里)427.5523.7&769.8&850以上预期性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率(%)100100&100&100预期性建制村及村组通油路(水泥路)率(%)37.670&100&100预期性建成水库总储水量(万立方米)1810031000&60000&80000预期性城镇供水能力(万吨)3353.15100&10258&13000预期性农村饮水安全率(%)90100&100&100预期性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率(%)&80以上&100&100预期性建成4星级以上旅游宾馆(个)&20&40&50预期性社会发展目标人口总数(万人)347.92354.26‰366.87‰380预期性年末常住人口总数(万人)281.20300&325&345预期性人均受教育年限(年)89&10以上&12预期性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570&85以上&95以上预期性科技进步贡献率(%)17.1245&55以上&60以上预期性引进和培养人才(万人)&[4]&[5]&[8]预期性千人卫生床位数(床)2.53.3&4.5&5.0以上预期性生态环境目标森林覆盖率(%)44.7147&50&52预期性重点城市(镇)环境质量&二级或优于二级&二级或优于二级&二级或优于二级约束性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5065以上&80以上&90以上约束性城镇污水处理率(%)7280&90以上&98以上约束性城镇建成区绿化率(%)19.522&25以上&30以上约束性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指标范围内&控制在国家和省下达指标范围内&&&人民生活目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6880&100&100预期性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625800013以上1500014以上28000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元)19471.562600010以上4200010以上60000预期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132.21&2.42&2.65预期性农村贫困人口减少(%)&50以上&95以上&98预期性农村危房改造完成率(%)100100&100&100预期性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万套)1.36&12&18预期性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数(万人)0.9[8.1&]&[11]&―预期性注:&带[&]的为五年累计数。&第三篇&&&区域布局与城镇化发展&第六章&&区域布局与重点区域发展&第一节&&总体布局总体上看,目前黔西南州在区域空间上基本形成中部和北部、南部三大经济板块,即以兴义市为中心、包括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的中部城市经济圈板块,以普安县、晴隆县为主的北部板块,以册亨县、望谟县为主的南部板块。其中,中部板块是全州的优势产业聚集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区,国土面积占全州50.27%,人口占全州64.6%,经济总量占全州的78%左右。按照黔西南州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结合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谋划区域空间发展的顶层设计,规划形成黔西南州功能定位明晰、特色优势突出、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分工合作的空间发展新格局。根据各个区域的地理区位、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托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主要陆路交通干线,构建形成黔西南州“一核、一圈、两区、三带”的总体空间格局。1、兴义市核心区。包括兴义市和义龙新区,是以兴义市为中心的核心发展区。加快扩大城市规模,推进兴义与义龙新区的紧密结合,大力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特色轻工、生物医药和高技术产业等新型工业,都市型和城郊型特色农业,提升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贵州西南部省际区域性大城市、商贸物流中心、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带动全州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火车头”。&2、“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包括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安龙县,该城市经济圈是贵州西南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具有依托兴义、融合三县、南北承接的区位交通优势,对带动全州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核心支撑作用。以连接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的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城市主干道为纽带,构建以兴义市为核心,兴仁、贞丰、安龙为支撑的城市经济圈。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冶金工业、能源工业、煤及煤化工、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及特色农业,加强重点城市建设,推进跨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产业与人口集聚,形成带动全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要增长极。3、北部&“晴普”和南部“册望”发展区――北部“晴普”发展区。包括黔西南州北部的晴隆县、普安县,是黔西南州的能矿资源富集区和沪昆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贵州西南部重点生态扶贫区、石漠化防治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依托能矿资源和区位交通发展资源深加工和承接产业转移条件。依托沪昆高速、晴兴高速、长昆快铁和毕水兴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重点发展能源工业、煤及煤化工、冶金建材、黄金工业、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工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建成黔西南州北部重要的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增长极。――南部“册望”发展区。包括黔西南州南部的册亨县、望谟县,是黔西南州南部靠近广西的地区,是贵州西南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绿色产业、文化旅游发展区。依托汕昆高速、余安高速、兴义至永州铁路和黄百铁路、红水河航运等交通干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旅游商品和加工制造等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加强与广西跨区域合作,建成黔西南州南部重要的绿色产业发展区、文化旅游创新区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4、“三带”:加强兴义市和城市经济圈与北部发展区、南部发展区的连接,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重点培育打造“兴兴晴普”、“兴兴贞”、“兴安册望”三条发展带。――“兴兴晴普”发展带。以建成或规划建设的晴兴、沪昆高速公路、兴仁―兴义城市主干道和城际铁路、毕水兴城际铁路等为纽带,依托中心城市、节点城市、产业园区和工业基地,推进产业和城镇的沿线布局,加强跨区域联合与合作,培育城市经济圈连接北部发展区的兴义―兴仁―普安―晴隆特色产业和城镇发展带。――“兴兴贞”发展带。依托“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以惠兴高速和规划建设的兴义―贞丰、兴义―兴仁―贞丰城市干道、城际铁路为支撑,优化兴义―兴仁―贞丰沿线产业布局,加强贞丰与安顺市及贵安新区的合作,构建连接城市经济圈中部的兴义―兴仁―贞丰新型工业和城镇集聚发展带。――“兴安册望”发展带。以汕昆高速、余安高速和兴义―永州铁路为支撑,推进“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向东延伸,加强册亨、望谟沿线产业和城镇布局,培育形成城市经济圈连接南部发展区的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绿色产业和城镇发展带。&第二节&&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加快发展根据上述空间发展布局,切实发挥不同功能区域的比较优势,积极推进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为构建黔西南州区域发展新格局提供战略支撑。一、全力推动兴义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率先发展着力发挥兴义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推进“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率先发展,加快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和现代产业聚集区。加快做大做强兴义中心城市,加强兴仁、安龙、贞丰等节点卫星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经济圈一体化,优先推进兴义―兴仁同城化发展,培育发展一批万人以上重点小城镇,支持兴仁、贞丰、安龙撤县建市,着力打造以兴义市为中心的贵州西南部城镇群。加强城市经济圈的规划衔接,全面整合区域资源,整体推进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经济圈内无缝衔接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加强兴仁、贞丰、安龙与兴义市的产业对接,在产业布局上实现错位发展,重点推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建设,形成核心带动、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大力推动北部“晴普”发展区提速发展充分发挥北部发展区的区位交通和能矿资源优势,按照“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要求,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围绕交通干线和资源富集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重点推进普安煤电化一体化、煤制精细化工、清洁能源高效循环利用基地和晴隆循环经济基地建设,集聚发展以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突出抓好普安晴隆生态有机茶产业带建设,加快建设贵州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茶基地。加强晴隆、普安特色城市建设,适度扩大城市规模,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强交通、水利、电网、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连接道路和“断头路”,提高区域基础支撑能力。大力推进与黔中、滇中经济区及周边六盘水市、安顺市的联合与合作,打造北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努力实现北部发展区的快速崛起。三、加快推动南部“册望”发展区绿色发展充分发挥册亨、望谟的独特生态和自然资源优势,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打造南部绿色产业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强以册亨、望谟县城为重点的城镇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化,打造南部特色旅游城市。大力发展以绿色加工、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布局一批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和林产业园区,重点形成一批有吸引力的精品生态文化旅游区。加强南部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大力推进区域扶贫开发,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扶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发展水平。加强与广西的联合与合作,发挥城市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促进南部发展区的绿色开发、转型发展。&第七章&&完善城镇化发展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规划原则,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圈的集聚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增强产业支撑和产城互动,创新城镇化体制机制,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区域城镇化进程。力争到2015年,全州城镇化率提高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2025年达到60%左右。&第一节&&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一、加快构筑现代城镇体系立足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基础,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原则,依托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城市主干道,以兴义中心城市和“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加快构建区域特色城镇体系。把兴义市和城市经济圈作为全州推进城镇化建设和集聚人口的重点,以连接兴义―兴仁―普安―晴隆、兴义―兴仁―贞丰、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的高速公路、铁路和城市快速干道为发展主轴线,以兴义市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兴仁、安龙、贞丰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以晴隆、普安、册亨、望谟和等重要节点城市和重点县城为支撑,能更便捷地融入滇黔桂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大循环的“一心、三副、三轴、四节点”的空间布局。力争在规划期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重点县城小城市为骨干、重点小城镇为基础的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特色城镇体系。二、完善城镇等级结构推进形成黔西南州四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第一级为州府所在地,区域性中心城市兴义市;第二级为区域副(次)中心城市,包括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第三级为区域节点城市和县城,包括普安、晴隆、册亨、望谟等区域节点城市和县城;第四级为8个市县和义龙新区的万人以上重点小城镇,推进有条件的乡撤乡建镇。三、构建“一核、一圈、二区”城镇化发展格局围绕中部“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重点布局兴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兴仁、安龙、贞丰副(次)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推进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和兴义―兴仁同城化发展,加快兴仁、安龙、贞丰撤县建市步伐,培育形成以兴义为中心的城市群。力争到2015年,“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集中全州67%以上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2%左右;&2020年城市经济圈集中全州70%以上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5%以上;&2025年城市经济圈集中全州75%以上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围绕北部“晴隆”发展区,重点布局普安、晴隆节点城市和特色城市,依托沪昆高速公路、长昆高铁构建晴隆―普安城镇发展组团。力争到2015年,北部发展区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0%左右,2025年达到55%以上。围绕南部“册望”发展区,依托余安高速和汕昆高速,重点打造册亨、望谟二个特色旅游城市,形成南部特色城镇发展组团。力争到2015年,南部发展区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45%以上,2025年达到50%以上。&第二节&&&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科学定位中心城市和重点城镇功能,强化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拓展城市外部空间,优化功能分区,推动产业集聚,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形成功能明确、优势突出、互惠共荣的发展格局。一、做大做强兴义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兴义市的战略地位优势,按照建成10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城市的规划目标,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重点建设城市新区,着力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北拓、东扩、西进、南延进程,重点建设老城商业贸易区、桔山行政商贸区、坪东商贸物流区、兴义工业聚集区、顶效工业物流区、下五屯生态宜居区等六大功能片区,形成“一城六区”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快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增强城市产业和就业支撑能力。加快建设清水河、威舍、坪东等产业园区,推进万峰湖旅游度假区、兴义伴山风情小镇和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打造兴义市城市新区、新型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商贸物流中心、高端休闲度假旅游区。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义龙新区,重点集聚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铝及铝加工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进一批城市新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打造全州新的增长极。强化兴义市对外交通建设,加快形成“双环两联五射”对外快速通道,重点规划建设兴义―清水河、兴义―兴仁―贞丰、兴义―贞丰、安龙―兴仁、兴义―安龙―贞丰等城市快速干道和“兴兴贞安”城际轨道交通,构建区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兴义与兴仁、贞丰、安龙的产业连接与城市互动。努力把兴义市(包括义龙新区)建设成为西江上游和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区域性大城市和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成为带动“兴兴贞安”城市经济圈和全州区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二、推进区域次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兴仁、贞丰、安龙区域次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建设。优化发展兴仁县城,着力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与兴义市同城化发展,推进城市和产业沿兴仁―兴义和兴仁―贞丰布局,构建“三组团七片区”的城镇发展格局;强化城市对外交通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努力打造区域次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加快贞丰城市建设,强化城市新区建设和产业集聚,构建“一主两片、双轴双带”的城镇发展格局,积极推进“珉谷、龙场、者相”经济圈建设,带动周边重点镇发展,加快建成城市经济圈的次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和特色旅游城市,打造全国及贵州主要黄金生产基地、能源基地和黔西南州东北部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推进安龙次中心城市建设,发挥安龙近靠兴义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改造提升老城区和建设城市新区,构建“一心两区”城镇发展格局;大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强与兴义市的产业对接,着力集聚产业和人口,努力建成区域重要的次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旅游城市。建设普安、晴隆、册亨、望谟特色城市。优化普安城市建设布局,以县城、园区、重点小城镇为依托,促进城镇组团式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适度扩大城市规模,规划建设资源深加工产业园区和煤电化一体化基地,提高集聚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建设黔西南州北部重要的交通和开放门户、重要节点城市、能源化工基地和物流商贸次中心。因地制宜推进晴隆特色城市建设,形成“一心五区”城镇发展格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建设产业园区,培育发展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业,建成黔西南北部节点物流商贸城市和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结合望谟灾后重建,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突出布依民族特色,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港口新城,培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推进城旅、产城、城港一体化;加强望谟对外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和旅游功能,建成南下广西大通道上重要的节点城市、布依文化旅游城市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册亨特色城市建设,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重点建设纳福新区,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规划建设蔗香产业园和临港经济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打造南部特色旅游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同时,结合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大力推进30个省级和州级重点示范小城镇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万人以上重点小城镇。&第三节&&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规划引领城镇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及重点城镇,突出民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需要。加快城镇路网建设,优先推进兴义中心城市路网建设,重点规划建设连接城市经济圈重点城市的城际轨道交通和一批跨区域城市主干道,为推进重点城市(镇)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规划建设“普隆”“册望”组团城镇路网和区域性连接道路。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通信、广电网、电网、供排水、供气、邮政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科学划分城镇各类功能建设区,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大力促进城镇公交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实现全部乡镇和重点村通客车。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大城镇公园建设,加大城镇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山体绿化、河道区域绿化及建筑物立面绿化力度,建设绿色家园和宜居城镇。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州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重点小城镇达到50%以上。&&第四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建设“美丽乡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快农村道路、饮水安全、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光纤宽带”进乡入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财政“一事一议”等工程,加强农田水利、户用沼气、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小水电代燃料、水电新农村、太阳能新农村和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工程,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和生态扶贫移民工程。结合重点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力争2020年,全州实现乡镇和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村村通电话、电视和宽带,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强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公寓、托养中心等建设,大力开展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提升乡村公共卫生设施,培训乡村卫生人员,扩大农村医疗服务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立完善农村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城乡规划水平。切实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宜居环境。做到县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全覆盖。加强分类指导,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做好村庄建设规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城乡集约发展。支持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向山要地。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管体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统筹城乡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动城镇交通、供水、电力、电信、环保等公共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规划建设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建设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的公交客运网络,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和线路公交化,逐步实现城乡公交体系有效衔接。加强农村基础性信息网络设施建设,推动普遍服务,提高服务“三农”水平。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城乡居民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创新。加快建立黔西南州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改革试点和实施方案,支持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有条件的市县率先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积极开展一批重点小城镇扩权强镇示范试点。结合创建国家生态补偿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工程试点州,支持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示范村。深入推进户籍制度、土地流转、住房制度、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等各项改革,积极探索符合黔西南实际的人口城镇化模式和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专栏&1&&&黔西南州城镇化发展重点工程1、重点城市发展定位及规模:兴义市:装备制造、特色轻工、建材、酿酒、现代医药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煤电化、煤电冶”一体化基地,承接产业转移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贵州西南部省际区域性大城市和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旅游文化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远期中心城市规模100万人。兴仁:装备制造、特色食品、加工制造和承接产业转移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煤电化、煤电铝”一体化基地,区域性副中心城市和次级物流商贸中心。远期中心城市规模30万人。安龙: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基地,区域性节点城市、次级物流商贸中心和特色旅游城市。远期城市规模25万人。贞丰:能源及原材料、船舶制造、黄金工业、食品加工、加工制造基地和文化旅游区,区域性节点城市、特色旅游城市和次级商贸物流中心。远期城市规模20万人。普安:煤电化一体化、煤制精细化工、以煤层气和风能开发为重点的清洁能源高效循环利用基地,特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北部承接产业转移区,黔西南州北部重要交通和开放门户,重要节点城市与商贸物流中心,温泉康体养生和万亩生态有机茶园旅游度假区、山地生态有机茶园产业带和红茶基地,远期城市规模8―10万人。晴隆:能源、有色、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加工制造基地和文化旅游区,“煤电化”一体化基地,黔西南州北部节点城市和商贸物流中心。远期城市规模12万人。望谟: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旅游商品及加工制造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区,黔西南州南部节点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布依文化旅游城市。远期城市规模20万人。册亨:特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新型建材基地和生态文化旅游区,黔西南州南部节点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和特色旅游城市。远期城市规模8―10万人。2、重点发展城市综合体:兴义市金州体育中心城市综合体、兴义商城城市综合体、金州木贾商品批发物流城城市综合体,普安青山煤电化产城综合体,普安江西坡产城综合体,兴仁东湖办南山四号地块城市综合体,安龙城中心区城市综合体,贞丰生态公园城市综合体,普安东方新城城市综合体,晴隆安南古城旅游城市综合体,册亨中央花园城市综合体,望谟中国布依城城市综合体等。3、重点建设的示范小城镇:马岭镇、威舍镇、清水河镇、郑屯镇、万屯镇、鲁屯镇、顶效镇、巴铃镇、龙场镇、白层镇、新桥镇、德卧镇、龙广镇、青山镇、江西坡镇、龙吟镇、三板桥镇、沙子镇、巧马镇、巴结镇(南盘江镇)、泥凼镇、鲁布格镇、三江口镇、乌沙镇、岩架镇、八渡镇、蔗乡镇、桑郎镇、龙吟镇、楼下镇、花贡镇、北盘江镇、雨樟镇、者相镇等重点小城镇。4、城镇道路交通工程:新建兴义市环城高速和绕城快速城市干道;兴义―兴仁―贞丰、兴义―安龙―贞丰、兴义―-贞丰、兴义―清水河等城市快速干道;普安县城至青山,青山接晴兴高速快速通道;兴义市城市轨道交通;环“兴兴贞安”城市轨道交通;长昆客专普安站经普安县城过青山至“兴兴安贞”城市轨道交通兴仁站点铁路专线;册亨、望谟、普安、晴隆的城市主干道路和连接产业园区、主要旅游区的快速路。5、城镇供水工程。全面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及重点小城镇供水设施建设,2020年新增城镇供水能力1338万吨,建立完善城镇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6、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新建或改扩建8个市县和义龙新区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重点小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2020年全州城镇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实施一批重点城镇中水回用项目。&&&&&第四篇&&&&优势产业与结构调整&第八章&&&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充分发挥黔西南州农业优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特色主导产业带建设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和效益提高转变,提升品牌化、规模化、基地化、市场化建设水平,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产业发展路子,不断提高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将黔西南州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和西江上游经济区喀斯特特色立体农业产业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24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达到650万亩以上;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到2020年,建成50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规模达800万亩以上;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以上。&第一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优化区域农业发展布局黔西南州自然环境较好,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化突出,造就了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突出各个区域独特环境和品牌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提升基础,统筹规划布局全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考虑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同时兼顾行政区划,按照“资源整合、串点连片、示范带动、以大带小”的总体思路,将全州分为高山冷凉生态农业发展区、缓坡温凉城郊农业发展区、低热河谷立体农业发展区等3个特色农业发展区域。(一)高山冷凉生态农业发展区该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晴隆、普安及兴义七捧高原海拔1250m以上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有茶叶、烤烟、核桃、肉羊养殖、肉牛养殖等,该区域着力打造茶、草地畜牧业及核桃产业带,重点建设七舍、晴普标准化茶场、晴隆优质肉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普安优质肉羊和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猪场坪标准化核桃种植基地。依托普安县江西坡茶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晴隆县沙子草地畜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布局江西坡、沙子镇等农产品加工区。支持普安县推进“四球茶”古茶保护开发和红茶基地建设。&(二)缓坡温凉城郊农业发展区该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市800~1250m海拔地区,特色农业资源有薏仁米、生猪、蔬菜、烤烟、水果、芭蕉芋、中药材、养牛等。重点布局发展薏仁米、烤烟、生猪及中药材产业带,建立薏仁米高产优质示范区、兴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万鲁雨烟草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兴义、安龙中药材(石斛、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兴义市万鲁雨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分别布局万屯镇、鲁屯镇、顶效镇等农产品加工区。(三)低热河谷立体农业发展区该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册亨、望谟、贞丰、兴义及安龙南部沿江800m以下区域。特色农业资源有甘蔗、早熟蔬菜、火龙果、油桐、油茶、桉树、小油桐、特色水果、水产养殖等。重点打造早熟蔬菜、蔗糖、林木(桉树与油茶)产业带。重点建设者楼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鲁贡甘蔗种植示范区、巧马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及弼佑丰产油茶林基地。依托册亨、望谟、贞丰、兴义及安龙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布局农业品加工。& &&&&&&&&&黔西南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一览表分区区域状况重点产业布局农产品加工布局高山冷凉生态农业发展区区域范围:晴隆、普安及兴义七捧高原海拔1250m以上地区自然气候:年均温14℃,无霜期290天,降雨量在1400mm~1600mm。特色农业:茶叶、烤烟、核桃、肉羊养殖、肉牛养殖等。产业带建设:打造茶、草地畜牧业及核桃产业带;基地建设:建设七舍、晴普标准化茶场、普安红茶基地、晴隆优质肉羊标养殖基地、普安优质肉羊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猪场坪标准化核桃种植基地。普安县江西坡茶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江西坡)晴隆县沙子草地畜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沙子镇)缓坡温凉城郊农业发展区区域范围: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县市800~1250m海拔地区自然气候:年均温16℃,无霜期290~330天,降雨量在1300mm~1500mm。特色农业:薏仁米、生猪、蔬菜、烤烟、水果、芭蕉芋、中药材、养牛等。产业带建设:打造薏仁米、烤烟、生猪及中药材产业带;基地建设:建设薏仁米高产优质示范区、兴义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万鲁雨樟烟草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兴义、安龙中药材(石斛、金银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兴仁县)兴义市万鲁雨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园区(万屯镇、鲁屯镇、顶效镇、雨樟镇)低热河谷立体农业发展区区域范围:册亨、望谟、贞丰、兴义及安龙南部沿江800m以下区域。自然气候:年均温18℃,无霜期340天以上,降雨量在900mm~1200mm。特色农业:甘蔗、早熟蔬菜、火龙果、油桐、油茶、桉树、小油桐、特色水果、水产养殖等。产业带建设:打造早熟蔬菜、蔗糖、林木(桉树与油茶)产业带;基地建设:建设者楼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鲁贡甘蔗种植示范区、巧马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及弼佑丰产油茶林基地、南北盘江甘蔗产业基地。册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巧马镇)&二、积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抓手,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配套,培育产业经营主体,推动生产要素聚集,落实扶持政策及项目支撑,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全州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发动机”。优化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布局,积极支持各市县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和现代化水平,扩大示范带动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结合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重点抓好10个省级和一批州、县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逐步扩大示范范围。力争到2015年,全州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4个,争取建成省级园区15个,其中重点园区10个,州级园区5个;到2020年,争取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50个,其中省级园区30个,重点园区20个,州级园区10个,县市级园区10个。&第二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以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主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结合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重点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等其他特色产业,重点布局建设800万亩规模化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构建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向规模化、园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解决落后地区群众基本口粮的基本要求,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前提,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综合应用政策、价格、法律等多种手段,形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长效保障机制;加强良种推广,狠抓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坚持以生产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实现综合生产效益最大化。到2015年,全州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390万亩以上,优质粮食种植比重达80%以上,确保粮食产量115万吨。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1、加快发展茶叶产业。发挥黔西南茶叶种植优势,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茶叶,加强规模化、标准化优质茶叶基地建设,推进茶叶无公害生产,着力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把茶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布局建设以晴隆、普安以大、中叶茶品种为主的早生绿茶、红茶、花茶胚产业带;兴义市以小叶茶品种种植为主的“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安龙、贞丰以发展中、小叶茶品种为主的“新桥茶”、“娘娘茶”、“坡柳茶”为主的地方特色绿茶产业带。积极实施茶产业“54321工程”,重点建设50家清洁化茶叶加工厂、改造4万亩低产茶园、建设3000亩无性系良种苗圃、&建设20万亩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建设1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完善的“西南茶市”。到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60万亩;建成省级龙头企业5-8家,州级龙头企业15-20家。2、大力发展薏仁米产业。充分发挥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构建兴仁县、晴隆县、安龙县薏仁米种植产业带,带动兴义市、普安县、贞丰县薏仁种植。加快建设兴仁薏仁米种植示范带动中心,打造万亩高产优质薏仁示范基地。加强薏仁高产栽培技术、新品种选育、新产品的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力度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成果转化力度,规划建设下山镇薏仁米良种繁育基地,建成薏仁研究开发推广中心和薏仁种质资源库。大力发展薏仁米加工,创立国家名牌产品,打造全国薏仁生产中心。到2020年,全州薏仁米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左右,薏仁米原料总产值达到14亿元。3、巩固提高烤烟产业。巩固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重点加强白碗窑、猪场坪、捧乍、雨樟、青山、雪浦、罗汉、新店等8个超万亩乡镇的优质烟叶种植,对发展区的41个宜烟乡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规划。以普安北部、兴仁东部做好开发示范工作,推动全州烟叶“发展区”稳步发展。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加强技术中心升级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为贵州省的2-3个行业级农业技术中心之一。加快建立“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烟草农业技术体系,深度挖掘黔西南烟叶“山地清甜香型”风格特色,使具有差异化、特色型的黔西南烟叶香型基本定位。积极实施烟水配套工程,整体提高烤烟生产水平。到2020年建成基本烟田130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50万亩,收购计划达到150万担。4、积极发展蔗糖产业。以册亨、望谟、贞丰、兴义、安龙为重点,继续扩大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种植的科技投入,健全甘蔗种植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发展蔗糖深加工,积极打造贵州西南部蔗糖产业基地。依托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积极推广黔糖4号、新台糖21号、22号、25号等新品种,优化区内品种结构、品种布局。加强良种繁殖基地建设,采取改造或新植的办法建立原种基地,改善良种繁殖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扩大良种蔗示范基地规模。到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甘蔗就地加工率达到90%以上。5、做大做强优质畜牧产业。依托丰富的荒山草坡、天然草场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以优质肉羊、奶牛、肉牛、生猪、鸡、鹅为重点的生态畜禽养殖业,构建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显著增加农民收入。按照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以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加大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强化良种繁育、动物防疫、优质饲草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奶牛、山羊、生猪和家禽等生态畜禽业,加快做大做强优质畜禽养殖业,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建设安龙肉牛奶牛养殖、兴义奶牛养殖、晴隆生态畜牧业优质肉羊养殖、普安肉羊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兴仁奶牛养殖、贞丰生猪和家禽养殖、望谟山羊养殖、册亨有机畜产品等10个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区,着重发展特色、精品的畜禽产品生产和加工,提高生产能力和经济附加效益。到2020年,全州肉类总产量达到25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6、加快发展优质蔬菜产业。坚持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园区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蔬菜发展布局,推进蔬菜种植的集中连片发展;重点在兴义、普安、贞丰分别建设5万亩高效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在册亨、望漠、安龙建设20万亩出口蔬菜基地,在安龙、晴隆、兴仁分别建设10万亩生态蔬菜种植基地等。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智能温室、标准大棚和简易大棚以及滴灌、喷灌等农业设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推行“菜-稻-菜”、“稻-菜”轮作模式,大力发展以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芥蓝等早熟和夏秋反季节有机蔬菜,重点打造5个早熟蔬菜品牌。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技术及先进裁培技术,建设20个生态蔬菜示范园区,积极发展有机蔬菜的种植,打造黔中、滇桂和珠三角及港澳等地区的反季节优质蔬菜基地、外销蔬菜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州优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蔬菜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7、培育发展优质中药材产业。加大优质中药材发展力度,打造全国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中药材源料基地和国家中药材出口基地。以推进GAP种植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天麻、杜仲、半夏、石斛、淫羊藿、砂仁、金银花和红豆杉等优质中药材,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因地制宜布局特色中药材种植区,建设兴义、安龙、册亨等中药材资源保护基地。加快开展金银花、石斛等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关键技术及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相关中药材品种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建设中草药种子种苗基地,实现优良的种子种苗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重点建设兴义市石斛组织培养室及配套大棚种苗供应基地、安龙金银花种子种苗基地、普安天麻、百合、三七基地等。到2020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建设5-7个道地、大宗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和3-5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8、提升发展精品水(干)果产业。发挥黔西南水(干)果种植优势,大力发展以优质苹果、梨、桃、李、橙、柑、柚、刺藜、板粟、核桃为重点的精品水(干)果产业。加快标准化精品水(干)果基地建设,着力改良品种、提升品质、发展加工,打造全省重要的精品水(干)果生产加工基地。重点布局建设册亨、望谟等为重点的热带和亚热带精品水果产业带,兴义、兴仁、安龙、贞丰等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带,晴隆、普安等高海拔冷凉区落叶水果产业带。加快在全州适合核桃产业发展的兴义、兴仁、安龙、贞丰、晴隆、普安、册亨、望谟等8个县(市)布局核桃生产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州水(干)果种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核桃达到120万亩。同时,根据各市县林业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木产业。加快速生丰产原料林建设,夯实林板业发展的基础。在晴隆、普安、兴仁、册亨、望谟等县建设150万亩经济林,大力推进油茶、笋竹、花椒、油桐、小油桐、桉树等的规模化种植,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建设良种采穗圃、苗圃基地,配套建设塑料大棚和炼苗阴棚(炼苗场),保证新建和更新林木良种供给,满足基地建设需要。积极支持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等有条件的市县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第三节&&&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为黔西南州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条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等工程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形成一批集中连片的区域化、规模化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加快基本口粮田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快灌区工程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土改造,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路网规划与建设,配套建设道路、渠系、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开展低产田、土和塘的综合治理,完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和排灌系统整治,提高生产基地的水利化、科技化程度,实现生产基地园区化、设施化。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体系。加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提高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完善州县乡三级质检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制度和多部门配合协调、齐抓共管的监管协调机制。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以农兽药残留限量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抓好“三园一场”(茶叶标准园、蔬菜标准园、水果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创建,依托“三品一标”品牌带动,不断扩大覆盖范围。积极开展可追溯管理试点。加强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完善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植物病虫防护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发展节约型农机。加强农产品流通保障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市场网络,强化流通基础设施,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全州的农业综合信息平台。&第四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推动同步小康进程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社会第一民生工程,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推动全州同步小康进程。结合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和国家西江上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按照“抓产业就是抓根本,抓产业就是增强造血功能”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合力攻坚,大力扶持贫困地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集“农、工、贸、产、加、销”为一体的扶贫产业体系。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贫困乡村道路、供电、通信、饮水安全、住房等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积极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抓好对口扶贫帮扶工作,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争取到2015年,兴仁、贞丰、普安、安龙、晴隆5个县、40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307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4万人以内的扶贫开发目标;到2018年,力争全州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88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97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1万人以内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小康水平。&专栏2&&&&&&&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1、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枫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义市万鲁雨生猪规模养殖示范园区、安龙县金州出口蔬菜农业示范园区、兴仁县薏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册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晴隆县沙子草地畜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普安县江西坡茶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望谟县菜果示范园区、贞丰县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黔西南州坡岗森林花卉苗木产业示范园区等省级园区;建设兴义市盘江艾纳香种植示范园、兴义市芭蕉芋产业示范园、龙广现代高效特色种养示范园、德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安龙县莲藕休闲观光园区、安龙县优质肉牛产业示范园区、贞丰县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黔江生态示范园、贞丰县火龙果示范园、贞丰县小屯生态扶贫示范园区、晴隆县现代高效特色生态茶叶产业示范园区、龙场镇龙山野生中药材示范园区、普安县白沙五里坪核桃产业园区、普安县青山黄沟生猪养殖产业示范园区、普安芭蕉芋产业示范园、普安县青山、雪浦、新店优质烤烟产业示范园,兴义、安龙、万峰湖水产品养殖园区等区州级园区。2、特色农产品基地。在全州各市县布局建设15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250万亩精品水(干)果基地,20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70万亩优质薏仁米基地,80万亩优质甘蔗基地,60万亩优质茶叶基地,50万亩优质烤烟基地,160万亩优质中药材基地。布局建设安龙肉牛奶牛养殖、兴义奶牛养殖、晴隆生态畜牧业优质肉羊养殖、普安肉羊和生猪标准化养殖、兴仁奶牛养殖、贞丰生猪和家禽养殖、望谟山羊养殖、册亨肉鹅养殖等10个生态畜禽养殖示范园区。3、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布局建设兴义、兴仁、晴隆、普安、贞丰、望谟、安龙等农产品加工基地。4、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新建一批水利灌溉设施;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50万亩,实施中低产田土改造100万亩,加快建设兴义、兴仁、普安、晴隆、贞丰、安龙、册亨、望谟等八个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150万亩。实施烟水配套工程65万亩。5、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主要作物农机化推广项目(200万亩/年)。6、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州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项目(1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8个)、乡镇农产品检测站建设项目(137个)、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项目(20个)。动植物保护工程。动物疾病预防及疫情监测项目(8个)、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项目(扶持专业化服务组织200个)。7、现代种业工程。种子质量监测站及区试站建设项目(9个)、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0万亩)。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农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县级信息中心8个)、农业科技培训项目(50万人次)、乡镇农技机构条件改善项目(137个)、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建设项目(1097个)。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龙头企业扶持项目(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项目(350家)。8、农产品加工物流建设工程。农贸市场建设项目(120个)、茶叶、蔬菜专业市场建设项目(4个)。9、龙头企业培育工程。2015年全州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0家以上,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以上。2020年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0家以上,州级重点龙头企业300家以上。&&第九章&&大力发展工业主导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实施“工业强州”战略,优化区域工业发展布局,巩固提升现有工业,加速发展优势工业,着力扩大工业规模,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黔西南州新型工业产业体系。结合全省“5个100”工程,加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新型工业的集约、集聚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全国及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7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2020年达到62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第一节 优化工业结构和发展布局按照资源转化、产业延伸、科技进步和循环利用的发展要求,以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升质量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着力优化黔西南州工业结构,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提升现有产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新型工业。继续做大做强以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加快改造提升以煤化工、冶金、建材为主的资源深加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特色优势轻工业,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由依托资源向依托科技人才转变;统筹全州产业园区建设,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推进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努力构建黔西南州的特色工业体系。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