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关键要素无匠心!关键的核心问题是工农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以后,就没有任何权利了,将自己应该享有的罢工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_豆搜网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
中等职业学校教材试用本 语文教学参考书 第三册 谢海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写委员会名单 主编谢海泉 主审申明清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邓丽萍张志达张炜 张胜林周瑾徐文慧 潘永铭梁进学余萍娟〖〗第一单元表达与文采(一)〖〗〖〗 1谈生命/1 2蝉/8 3 让思想燃烧/21 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32第二单元表达与文采(二)〖〗〖〗 4我的四季/34 5眼睛与仿生学/41 6 财富/48 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56第三单元文言文解读〖〗〖〗 7学记/57 8师说/63 9 与妻书/70 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79第四单元小说欣赏〖〗〖〗 10永远的蝴蝶/80 11药/86 12项链/93 13 青梅煮酒论英雄/101 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106第五单元口语交际〖〗〖〗 14发言/108 15主持/116第六单元应用文读写〖〗〖〗 16说明书/130 17 常用行政公文(一)/136 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143语文练习册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表达与文采(一) 1谈生命 教学要求 一、 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精彩表达. 二、 领略本文语言在抒情、想象和情感体验方面的特点. 三、 理解表达和文采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妥帖使用修辞,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课文说明 一、 课文分析 本文发表于1947年,作者正当中年.发表后竟然遗落50多年,任何选本都未曾选入,直至1999年才被有识之士发现,使这佚作宛如一颗隔世的璀璨明珠重见天日.原文是整整一大段,为了帮助分析,入编本教材时将该文分成14个自然段.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引出作者对生命的探询和思考.这一段文字作者以"不敢说"、"只能说"这样的犹疑、惊讶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虔敬向往,以"像"暗示了作者情不自禁地着迷于生命话题时的神思飞扬.读者易于被如此柔和的充满希冀的女性表述吸引住,从而对"生命"这样一个古老的话题产生兴趣.
第二部分(第2~12自然段):作者以象征手法表达了她对生命的理解,即"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拥有浩浩荡荡,奔流不回的雄壮气势;"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呈现蓬勃的精神活力. 这部分又可以分成两层. 第一层(2~8自然段),抒发了作者将生命视同"一江春水"的向往之情.这部分,作者首先从春水来自高山冰雪谈起,带着强烈的动势,连续运用了不容迟疑的短促语词来表达对生命的遐思,像"聚集"、"奔注"、"穿过"、"冲倒"、"挟卷"和"流走"等词语所带来的动势,仿佛裹挟着读者一起感受奔流到海的汹涌气势.之后,作者又连续用四个"有时候"来表现这"春水"流经道途的各种感受,以此喻指人生的各种场景,有时是艰难万险,有时是明媚斑斓,有时是残酷摧折,有时是淡出名利…… 作者的思想完全跟随那春水在滚动、在翻卷、在搏斗、在慨叹,似乎把自己人生中的无数难题、无数解答都汇总起来,映现出来,给人感同身受般的亲切.最后,作者以万川归海的自然物象,象征了人类对心灵家园的寻觅以及对生命归宿的寻找,她用"消融"、"归化"来表现生命应该到达的圣地,那时一切都圆润融通,万物都和合同一,"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唯一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愿望和理想.在这一层结束时,作者以"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来煞尾,表现了重叠、复沓的意蕴,深刻揭示了生命中难以抑制的困惑,强烈地归结了人类超越生命存在的永恒的艰难和坎坷. 第二层(9~12自然段),抒发了作者视生命如同"一棵小树"的热爱之情.这部分,作者首先把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活动放在小树的生长上,瞬间的奇思妙想将小树营造成会唱歌、会跳舞的精灵,把小树打扮成会感受、会思考的人类,憨厚和博大构成了小树的勃勃生机、万种风情,宁静和怡悦构成了小树的深长寓意、生命重荷,作者还绘写了对小树由年轻到中年的理解,表达了写作时强烈的自我个性意识,这也暗合冰心人到中年时欲推开纷乱万象、企求平静的心情.因此,作者随后描绘了树在将来的命运,那是叶落归根的"消融"和"归化",是可以让人们获得完全消除功利的复归淳朴的无瑕世界.在煞尾处,冰心又反复了"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再次表达了一种对生命的超越性理解.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归总前文,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热爱.这部分首先是将生命放在广袤的宇宙之中,显示出生命虽"卑微"和"渺小",但这正是生命的本质内涵,冰心以无论快乐、痛苦,都要"感谢生命"的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了不曲意逢迎的积极的人生姿态,表明对生命的任何思考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想象、无尽的忧伤、无尽的希望.文尾,冰心借用警句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独特理解,鼓励人们把握今天,用丰富的人生经历来充实自己的生命. 二、 板书设计 生命像〖〗① 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发源→行程:f岩、平沙、暴风雨、晚 霞新月→终点:大海→飞向西来:升起、再形成一道江流② 一棵小树:〖〗地底:生力→春天:繁花、果实、叶子→朔风:落入大地→地下果仁: 破裂、又长成一棵小树三、 艺术特色 1. 构筑文章艺术观察的时空角度.文中的"生命"是个具有强烈空间感和时间感的词,冰心通过春水、小树的拟想,展现了生命质感中汇聚着的大海之美和万物之美,以虚带实,描绘了对生命存在方式的种种富有诗意的精神守望.作者每一种比拟都是以四季循环为参照,表现了春水和小树周而复始的生命本相,以及人类世界亘古的生生不息的内容.文中动静结合的视觉形象,打破了想象世界的常规,营造了穿越现实的审美存在,使阅读变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 2. 赋予文章耐人寻味的意境.对生命意义的执意追寻已经成为几千年来人类的共同思想.文学家冰心又自出心裁,通过比喻手法,表达对生命的独特理解.作者首先是将生命比作春水、小树这样的自然物象,然后再拟人化,将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连通起来,将生命的诠释化为对自然的解读上,这既给人新奇万般的感觉,同时又表露了冰心自己对生命的真挚流连,从而使课文层次丰富,意象新颖,充满感悟生命的张力. 3. 以诗一般的语言构筑了文章的生命形态.阅读本文时所产生的愉悦主要来自于作者遣词造句所传递的精致文采,她以实代虚的摹写方式,能以自然物象的变迁来反衬生命的坚韧,这样就给予读者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生命,这个很抽象的词语,经过冰心的艺术加工,使我们看到了"生命"是像春水、像小树一样存在着,它是可以被看见和被想象的.生命,这是种鲜活的有机体的存在过程.于是依托春水和小树,冰心笔下的生命同样获得流动的存在,这就如绘画取色的一致性那样,冰心给予"生命"在语言文思上的高度统一性,所有绘写春水、绘写小树的生机盎然的语词,直接指向了生命本身的万千气象. 教学建议 表达的丰富性和文采的灵动性,是文学气息浓郁的作品十分显著的艺术特点,所以学习本文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与缤纷的意象所交互而成的文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形象化解读生命"像"什么,来感受冰心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冰心(.―.),福建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悲君、婉莹、男士、冰心等,出生于福州隆普营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为广大读者所瞩目,至今仍然声誉不衰.1926年回国后,相继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写有《分》、《南归》等.还翻译了叙利亚作家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抗战期间,在重庆用"男士"笔名写了《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到日本,年曾在东京大学新中国文学系执教. 1951年回国后,除继续致力于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晚年,她还与老伴吴文藻先生一起参加了《世界史》和《世界史纲》的翻译工作. 生命的璀璨瑰丽 陈子善52年前,冰心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谈生命》,发表于当时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京沪周刊》是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以报道铁路新闻,探讨铁路修建为主,兼及时事经济,文艺只是点缀.因此,冰心先生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长期湮没,为各种冰心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包括迄今搜录最为齐全的《冰心文集》(六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冰心全集》(八卷本,海峡文艺出版社)所失收,不为人知. 现在,冰心先生走了.她老人家的谢世,标志着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后一位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作家隐入了历史.作为一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我未能有幸亲承冰心先生謦,但我想起她老人家90年代初以来给我的好几封亲笔信,想起她赠我的题词,想起她慨然惠允担任我参与主编的民国女作家小说经典"虹影"丛书的名誉主编,对她老人家的宽厚、亲切和关爱,一直心存感激.为表示我的深切的哀悼之情,现把这篇半年前无意中得之于冷摊的先生佚文《谈生命》公之于世,以为纪念. 在我看来,冰心先生与世纪同龄的生命是坚定的,正直的,是完全融合在她的多姿多彩的创作之中的.在这篇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谈生命》中,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冰心先生在她漫长的生命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更有大痛苦,她与读者同快乐,也与读者同痛苦,七十余年如一日,从而成就了她的璀璨瑰丽的生命.她虽然未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但她的生命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同在,与一代又一代的千万读者同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同在.冰心先生走而无憾. (摘自日《文汇报》)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作者着眼于"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主要是探索了当生命犹如春水般激流勇进、排除万难、感受快乐、抗恶除暴、永远奋进的生命品格,当生命犹如小树般勇敢快乐地破土生长、幸福骄傲地开花结果、恬淡涵咏地面对死亡的种种生命形式,表达了冰心理解生命的多重寓意.(联系现实,略) 二、 主要运用了比喻、排比、比拟等修辞手法.举例略. 三、 1. 表达了生命的不屈不挠,以及生命对世界的刚毅、勇敢和信心. 2. 表达了万物归原的哲理性,象征了生命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 3. 表达了生命对世界的关注和强烈的热爱. 4. 生命只有搏击和奋斗,否则即是死亡,作者在这里表达了生命存在方式的永恒性. 四、 表达了生命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生命的表现方式也不是描红般雷同的,每个人展现的生命不尽相同,所以冰心用这些看似互为悖逆的语词,却准确传达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蝉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移情入文的细致阅读,概括文章的表达主旨,感受作者思想深邃、意趣横生的语言魅力. 二、 通过联想和比较,从文采角度,领略拟人化表达方式的使用效果. 三、 揣摩和学习本文作者用生动的文字记录观察细节、亲切表现自然的写作方法. 课文说明 一、 课文分析 节选的课文可按小标题,自然分成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通过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考察,介绍了蝉是如何建筑地下穴道的,以及幼小的蝉离开地穴后蜕皮的过程.从结构上分析,本部分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交代了作者研究蝉的很好环境.这层起首描述了作者的写作用意,即是为了研究蝉的习性.继而又介绍了蝉在七月份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发出的叫声似乎独占鳌头,是"门外的统治者".疏浅几笔,就把蝉出现后惊动天地的场景描画出来了. 第二层(第2~7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蝉的地穴以及蝉建造地穴的奇妙智慧.作者的描写首先是建立在好奇心十足的观察上的,也就是初夏时阳光暴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这些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正是蝉出没的地方.为了探究蝉的奥秘,作者开始了用力的挖掘工作,同时给读者一个跟随作者观察的写作视角.随后作者介绍了小圆孔约一寸大小、周围没土的形状,又将蝉的小圆孔形状同金蜣的窠巢进行比较,指出蝉的洞穴孔没有泥土是因为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洞孔是最后爬到地面时才掘开形成的.随着作者的挖掘,蝉的地下世界也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来了,洞孔下是深十五六寸的隧道.令作者叹为观止的是这些隧道非常精致,作者用赞叹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的口吻热烈地赞美那些聪明的还处在幼虫时期的蝉,并且细细描述了地穴为什么建在植物根须上的自然之道.紧跟前文,作者饶有兴趣地观察在隧道里的蝉的活动,补充为了顺利地爬上爬下观察天气,蝉对隧道的加固工作以及隧道顶段留下一指厚尘土、方便感觉外界天气的原因.最后作者详细介绍刚出土的蝉身上为什么有尘土的原因,以及幼虫用汁液来抵御洞穴中尘土的过程. 第三层(第8~11自然段):细腻地描写了蝉离开地穴后艰难的蜕皮过程.作者观察到,蝉的幼虫在气候温暖的时候爬出了地穴,寻找合适的矮小的植物,然后爬上去,用前爪握住.随后纹丝不动的幼虫的外壳开始在背部裂出口子,作者观察到裂口里淡绿色的蝉体,跟随着,蝉的头、吸管、前腿、后腿、翅膀相继露了出来,只剩下尾巴还留在皮壳中.这时作者看到蝉为了甩掉这套住尾巴的外壳,花了约半个小时的工夫在空中不停地腾越着、翻转着.最后用作者也看不甚清的动作翻起身体,用前爪将空壳从尾巴上拉掉.在这里,作者似乎以平静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令人惊骇的蝉的蜕皮过程,但人们在这样的描绘中自然感受渺小的蝉的艰难诞生,油然有为之唏嘘的感觉.末段,作者交代了蝉大约要花费三个半小时才完成蜕皮过程,且刚出壳的虫体是绿色的,还很不强壮. 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作者对蝉产卵状况以及蝉孵化成幼虫时的生物习性的观察,揭示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抒发了作者对蝉的怜惜.从结构上分析,本部分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层(第1~6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蝉的产卵过程以及产卵中所遇到的天敌.作者观察到蝉产卵喜欢寻找接近枯死的细树枝,然后用胸部尖利的吸管在枯枝上刺出约三四十个孔,随后在每个孔内产下卵.作者观察到每个蝉产卵约三四百个,观察到蝉卵产的多也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蝉在产卵过程中会碰到天敌,即只有几毫米的蚋.这些蚋会将自己的卵直接产进蝉的卵里,既为蚋找到天然的孵卵器,又为将来的幼虫提供了食物源.作者非常感慨蝉对此无所察觉的惋惜之情,并为蝉的无动于衷感到深深的慨叹. 第二层(第7~13自然段):详尽介绍了蝉卵孵化后,细小的幼虫怎样从树枝落到地面钻进土穴的过程.作者的观察是从放大镜开始的,他发现刚孵化的蝉就像极小的鱼,还没有裂开的幼蝉前腿呈鳍状,靠鳍的运动力,蝉不仅走出壳外,而且摆脱了树枝.奇妙的是那些废弃的卵壳会自动形成线状物,幼虫靠着这线摇摆着,在日光里伸展腿脚,适应这个初来乍到的世界.经过空气的化合作用,蝉的幼小身体变得坚硬,并在摇荡的线的摇护卫下落到了地面上.这时的蝉要经历生命中难以测度的危险,一个是要避开岩石、污水、黄沙、硬土这样的地方,否则无法建筑地穴;另一个是要迅速寻找藏身的地方,否则寒冷的气候会夺走它们脆弱的生命.作者在放大镜里看见蝉找到合适的软土后,就用前足的钩扒掘土穴,仅仅几分钟就挖成了,然后将身体隐藏进去,开始了漫长的地下黑暗生活. 第三层(第14~15自然段):概要介绍了作者无法知晓未成年的蝉的四年黑暗地下生活,并讴歌那可怜的蝉成虫后仅五个星期的有阳光的地上生活.由于种种原因,作者还无法探悉蝉在地下是如何度过未长成的黑暗生活的,所以不无同情地理解蝉的喧嚣的叫声,亲切地称之为歌声,并将那历经万难千险才得以放声的蝉鸣誉之为"刹那欢愉",表达了作者对蝉的生命的钟情和爱怜. 二、 重点难点 重点:1. 体会课文的趣味性,分析课文使人产生阅读趣味的原因. 2. 体会作者通过对蝉生命的关爱之情,分析其中的人文关怀. 难点:1. 准确把握"表达"的内涵,领会阅读中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对理解蝉的意义. 2. 准确把握"文采"的内涵,领会阅读中文采和修辞的相同处和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对描述蝉的生活和习性的影响. 三、 板书设计 蝉的地穴① 七月初,蝉成虫时期[门外的统治者] ② 蝉的地穴形状、蝉建造地穴的过程[简直像矿工或铁路 工程师] ③ 蝉的蜕皮过程[奇怪的体操]〖〗蝉的卵① 蝉的产卵过程、遇到的天敌[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 拯救它的家族] ② 幼虫钻入土穴的过程[它面前危险重重] ③ 讴歌蝉短暂的阳光生活[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 阳光下的享乐] (注:指相关段落的关键句.)四、 艺术特色 从体裁上说,本文是篇趣味横生的文艺类说明文,所以在语言表达、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意趣和写作个性,在艺术上又文缘情生,对蝉倾注了深情厚意,由此所产生的强烈阅读感也是意想中的事情.归总起来,有这样三个特点: 一是用心驰神往的细致观察描绘蝉的习性,并探究造成这些习性的一些原因.比如用刀子掘开蝉遗弃的地下储藏室,作者观察到了光滑的小圆孔,发现蝉的洞孔一点土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饶有兴趣地将蝉同金蜣建造洞穴的工作方法相比较,从而解答了这个疑问.又如蝉蜕皮时的空中活动,作者喻之是"奇怪的体操",然后不惜笔墨详细描写了蝉是怎样"体操"的,既让人感觉蝉生命中的自体煎熬,又让人认同是经过这番活动,蝉才得以强壮起来.这里就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观察力.同样的,作者描绘蝉产卵时所遭遇的天敌蚋时,着笔描绘了蚋的大肆破坏活动,将对蝉的客观描写同物竞天择的自然残酷交错在一起,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无法挽回的痛惜. 二是用大量修辞手法将昆虫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人格化了,使读者可以鲜明地感觉生物世界的七情六欲,感觉到蝉的生命旅程中的种种危险.文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蝉的生命之歌,看到蝉修筑地穴时的种种匠心,以及蜕皮时的种种挣扎,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时所承受的艰辛,以及蚋那样戕害蝉的天敌.卵孵化后,作者描绘蝉跳蚤一般的身体落到地面上时,用了一种十分怜悯的口吻说到,蝉"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联想到此后蝉将度过漫漫四年的地下生活,谁都会为这样憔悴而顽强的生命体而担忧,作者仿佛是带领读者一起去感受生物世界的种种苍凉和坎坷.作者除了这些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示现等修辞手法.如将蝉的地穴比喻成"储藏室",表现了蝉的生存空间.如将蝉筑巢的过程赞誉为"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采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蝉的聪明.如"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这"水泥"指泥浆,跟建材上的专用材料名不一样,但却诙谐地表达了蝉的筑穴本领.如"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中,作者运用了排比词来表达蝉寻找蜕皮场地的精妙天性.如描写蝉寻找落地的软土时,作者说"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作者将其看不见的伤心过程用如临其境的方法表达出来,让人们为蝉幼小的生命体担忧,更能激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三是运用大量的数据,来形象化展现蝉的生物特征.如"隧道的顶上尽一层一指厚的土"中的"一指"就表现了蝉穴的自然特点.如在说凝蝉的蜕皮过程时用了"总的过程大概要半点钟"的语句,细腻地表现了蝉的生理变化过程.又如"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飞去.空壳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则表现了蝉的整个蜕皮时间,以及空壳所意味的生命迹象.如果联想到蝉只有五个星期的生命,那许多空壳在蝉死去后或许仍挂在树上,这将会营造出怎样令人身心憔悴的阅读怜悯呵.不同地方的数据有着不同的生命内涵在里面.如"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就表现了鱼形的蝉为了藏身,表现着令人惊讶的神速行为,将生物本能性的敏感特点表现出来了. 教学建议 本课程教学时可采用阅读和复述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用人格化的语言去描写蝉的科学精神,并且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参观昆虫馆等形象化手段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做成幻灯片,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来获得对课文的完整认知,达到课标要求.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亨利?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通过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坚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以人文精神统领自然科学,虫性、人性交融,使昆虫世界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独特的微观形态.这样的作品在世界上诚属空前绝后,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也没有哪位作家具备如此博大精深的昆虫学造诣.《昆虫记》分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的生活,遂成洋洋大观. 《昆虫记》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维吉尔是古罗马诗人),法国学术界和文学界推荐法布尔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可惜没有等到诺贝尔委员会下决心授予他这项大奖,这位歌颂昆虫的大诗人已经瞑目长逝了. 法布尔生平及大事年表 日生于法国南部圣?莱昂 1827年因家境贫困,寄居祖父母家 1830年回到圣?莱昂上小学 1833年转进天主教小学 1837年全家几度迁居.弟弟寄居亲戚家.法布尔靠卖柠檬和在铁路做小工维持生活 1839年示范学校毕业,成绩优异.在卡庞特拉斯小学任教 1844年与同校女教师玛丽?维亚德结婚 1849年担任科西嘉岛阿雅克修中学的数学、物理教师 1851年著名生物学家摩根?唐东来到岛上,在法布尔家住数日,劝其成为生物学家 1853年因病回法国大陆.病愈后任阿维尼翁中学教师 1854年取得生物学教师资格,决心把昆虫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开始观察砂蜂 1855年在《自然科学年报》发表砂蜂生活观察笔记,获学士院生物学奖 1856年着手研究从茜草中提取茜素 1868年应教育部长迪律伊邀请去巴黎,接受荣誉级勋章并得到拿破仑三世的接见 1870年迁至奥朗治,编写自然科学教科书维持生活 1878年《昆虫记》第一卷出版 1879年用稿酬在析里尼安购买了一块田园,全力从事昆虫活动观察,续编《昆虫记》 1885年妻子玛丽?维亚德病故 1887年与若斯菲娜?都德尔结婚 1907年《昆虫记》十卷全部完稿 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出版.他的好友和学生向欧洲知名人士呼吁举办"法布尔纪念日"的庆祝会 1912年第二个妻子若斯菲娜病故 1913年公共事业部长约瑟夫?蒂埃里、总统普安卡雷相继拜访法布尔 日,病故.享年92岁 体味法布尔精神 方敏法布尔是位法国科学家,他和他的《昆虫记》都诞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是,在他谢世80多年之后.他那洋洋十卷本的科学巨著,仍然被当今的出版界列为畅销书,并且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罗大冈先生认定为:"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有它的地位,也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更高些." 法布尔穷其一生研究昆虫,而且真的是"穷".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想喝口酒,只有自制的酸苹果汁,想施舍乞丐两法郎,囊中却只有两个苏,要想买一本必须的书籍,就得节衣缩食.但是,浓厚的兴趣和倔强的性格并没有向贫穷低头,正像那些在变幻莫测冷酷无情的大自然中顽强生存的昆虫一样,他也在几十年的坚忍不拔中进行着自己的研究.
也许法布尔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当文学家,他所关注的只是活着的昆虫.当他与那些生动活泼的昆虫日夕相处时,它们就成了他的家人和朋友;当他和那些趣味无穷的昆虫心心相通时,他也就成了它们当中的一分子.所以,当他在研究和描述他的昆虫们时,他的笔下就会充满了生动的情趣,就像文学家在描写着人类的世界,却又完全是些文学家们闻所未闻的大自然中的奇闻轶事.当他在科学的研究中发现了文学作品的谬误时,也才能够无可辩驳地劝诫他们不要凭想当然,不要错误地褒贬了这一种或那一种昆虫.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一般文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法布尔的《昆虫记》又是一般科学家无法企及的,因为它有着让文学家也拍案叫绝的形象和生动.
别名叫做圣甲虫、食粪虫的金龟子,很难引起文学家的关注,但是,由于科学的研究,法布尔却能够把它们的体态行为描写得惟妙惟肖,天趣横生. 比如:"一堆牛粪的周围,竟出现了如此争先恐后、迫不及待的场面!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利福尼亚的探险者们,开发起金矿来也未曾表现出这般的狂热.太阳还没有当头酷晒的时候,食粪虫已经数以百计地赶到这里.它们大大小小,横七竖八,种类齐全,体型各异,多种多样,密密麻麻地趴在同一块蛋糕上,每只虫子抱定其中一个点,紧锣密鼓地切凿起来.露天工作的,搜刮表层财富;钻进内部打通道的,寻找理想矿脉;开发底层结构的,则顺势把食品直接埋进身体下面的地里;那些小字辈们,暂时站在一旁,只等强有力的合作者大动干戈时有小渣块滑落下来,它们便前去加工成碎屑."这场景的描写,使我们联想到人类的采金矿、挖大渠等热火朝天的场面.
比如:一只金龟子把制作好的粪球滚回自己的家中时,半道上总会遇到倾心尽力的合作者.它们是一公一母吗?法布尔想起了那首歌:"为把几件家具添哪,我说咱俩怎么办?咱俩一道推酒桶吧,我在后来你在前."但是,当他解剖了那一对合作者的尸体之后,却推翻了自己美好的一厢情愿,因为它们多半是同性.经过长期的观察之后,法布尔才确凿地告诉我们:"那位殷勤的同事,打着富于欺骗性的幌子招摇过市,明里帮人一把,暗中心怀鬼胎,一旦时机成熟,立刻侵吞不殆.把小粪块滚成球,这不仅要吃苦,还得有耐心.如果能把现成的粪球夺到手,或者退一步,能强行当一位座上宾,那该是多便宜的事呀.粪球主人稍一放松警惕,人家就会裹携着财产,溜之大吉;主人如果寸步不离地监视着,人家就会以没少出力为理由,索性与你就地共进美餐.如此伎俩,不管怎样都能获利,掠夺已被干成了利润极高的一个行当."在这里,法布尔笔下的金龟子就和人类一样,不但有了心理学的韬略,还有了经济学的收获.这时的我们,就会联想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等文学经典著作中的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见长于对场景和故事的描写和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在这些方面,法布尔的《昆虫记》毫不逊色.不仅如此,作为科学家的法布尔还在他的文章中,毫不留情地解剖并纠正了曾经广为流传的文学经典中的谬误.
那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作者――拉?封丹,那是一个全世界都津津乐道的寓言――蝉和蚂蚁:夏天来了,蝉在大树上放声歌唱,蚂蚁却在勤劳地工作.冬天来了,蝉一无所有,跑到蚂蚁的家里去讨吃的.蚂蚁却说:"那会儿你唱呀唱,现在你就跳呀跳吧."
由于这个故事的影响,在无数代人类的心中,蚂蚁就代表了勤劳,蝉就代表了懒惰.果真如此?法布尔用他的科学研究告诉了我们一个完全相反的事实: 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而就在这时,却是成群结队的蚂蚁闻风赶来,分享甜汁,甚至还要使用种种伎俩把蝉赶走.
冬天,蝉儿在竭尽了自己的歌喉之后,早已长眠地下,它们的后代也都在地下沉睡,等待着来年像它们的前辈一样快乐地放歌,根本就不会到蚂蚁的家里去乞讨.
文学家的凭空想象令科学家的法布尔难以容忍,不但振振有辞地要为蝉恢复名誉,还在他的《昆虫记》里,洋洋洒洒地翻译了一篇歌颂蝉鞭挞蚂蚁的长篇诗歌.
一不留神,我们又好像进入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只不过这种鉴赏是以拉?封丹的失误为前提的.
近年来,将艺术与科学联姻并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越来越多,风头也越来越健.那么,早在80年前就将文学和科学联姻的法布尔就该是这些人的鼻祖了.也许当时的法布尔并不自知,但是,越是不自知的成果才越是天然成型,没有人为的雕琢.
法布尔是真实的,他研究昆虫,无官无职无薪无奉,不需要去惧怕谁或者迎合谁.法布尔是真诚的,他一贫如洗,把自己的每一点收入,每一点时间,每一点精力,都投在了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上,不图名不图利,但求不违我心,不负此生.
当法布尔为买一本书花去了一个月的工资时,他说:"我那每年七百法郎的高收入,总不能同时解决一切需求,不能既要肉体食粮,又要精神食粮.为一种食粮多支付一笔,就得从另一种食粮的款项中扣除一笔;不论何人,只要你是把科学本身当作日常生活需要,那么你就注定得服从这种平衡法则."
86岁的法布尔在自序中又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唯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最后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意趣."
人们常说文学需要激情,科学需要冷静.但法布尔却用自己的一生和他的《昆虫记》告诉我们,文学和科学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都需要激情和冷静,而在这二者之上的是需要真实和真诚.舍此,不论是文学还是科学都不会成功;甚至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学或者科学.
但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在文学界和科学界,像法布尔那样追求真实和真诚的人是否在减少?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甚至剽窃抄袭的人是否在增加?如此下去,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之作还会出现吗?
当我们阅读着《昆虫记》里的大千世界时,也不要忘记去体味法布尔求真求实的精神.
(摘自《中华读书报》日)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参见课文说明的段落分析或板书设计. 二、 参见课文说明中关于课文艺术特色分析的第二条. 三、 主要采用拟人手法. 四、 表达了作者对昆虫充满心心相应的热爱之情,法布尔将昆虫视作朋友和家人,他不愿意看到昆虫被人为戕害.正因为法布尔的怜悯心肠,他笔下的蝉具有非常强烈的诗性意蕴,传达了作者对生物生命的体验性尊重和热爱.在阅读中,每个人都会获得这样的感受. 3 让思想燃烧 教学要求 一、 通过对课文的仔细阅读,搜寻文章中特定语词的特定意义,以及作者在这些文字中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二、 学习交流作者写作时的逻辑构思,理清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所采用的情景化表达语言可以激发哪些已有知识、解决哪些人生困惑. 三、 理解表达和文采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建构在具体语境中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图式,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文章中的语义信息来思考现实问题. 课文说明 一、 课文分析 全文可以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阐释了思想比知识更重要的见解.作者首先引用了耳熟能详的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给人一个真理性的肯定话语,但紧接着作者却提出"思想"的重要,并认为没有思想的人理解知识好比"咀嚼着被反复咀嚼过的食物",一下子将思想和知识的彼此关系揭示出来,即知识有待转化为思想.只有这样,知识才可能变成培根《新工具》里提到的那样变成"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新方法、新工具".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作者反复解释什么叫思想,以及为什么人需要思想的重要意义.这部分又可以分成四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主要论证了思想的内涵和由知识转化的意义.作者首先解释了思想由知识转化的过程,即是"以人类的生命热情、生活体验所消融了的知识",然后作者用一连串的象征性语言描述了思想在由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生命搏击,这是交织奋斗和抗争的辩证运动过程,并得出"真正的思想,活在知识与自我的关系之中,是彼此的互动与重塑"的结论.随后作者从思想的"吸纳"与"敞开"、"现实"与"标本"这些二元对立的角度论证了思想的存在方式.最后作者将思想与智慧对照起来论证,强调智慧的"磷火"特点,缺乏摩擦和撞击的同现实世界交互的运用关系,并批评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只能是"智慧",同思想是有差别的,且不扎根大地,所以具有形而上学的特点. 第二层(第4自然段):作者大声呼吁思想的到来,表达了时代对思想的强烈要求.在这一层里,作者言简意赅,强调了任何时代都对思想有需求,指出现在"方死方生"的转型时代,对思想有更加迫切的需求.联系到作者是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对文革又有那么切肤的感受,我们不难体会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内心的澎湃和激荡,不难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是时代对改革开放时代的理性召唤. 第三层(第5自然段):作者认为,阅读是思想得以持续的重要方法.在这一层里,作者为思想的产生寻找到了期待性的途径,即阅读.作者希望通过阅读,人们不仅能获得思想,更重要的是让思想可以燃烧,让我们感觉思想如柴木、如火炉般,可以"持续"地燃烧.在这里,作者传达了一种非常激越的情感,表达对思想的强烈渴望. 第四层(第6自然段):作者提到了思想燃烧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表达了作者的丰富联想和对毁灭性"燃烧"的哲学思考.在这一层里,作者首先引用卡代尔神父的话,目的显然是借助焚燃,万事万物获得的生机.绘画是这样,人类的"刀耕火种"、"以火疗治"亦如此,隐含了作者表达凤凰涅的文化象征的喻意,从而进一步阐释为什么"思想要燃烧",照应上文.作者由此生发的赞叹"何等气派的火焰,美丽的火焰呵",表达作者沉浸在对燃烧的思想的憧憬和向往中.最后作者提到秦始皇、希特勒,这无非是为了佐证思想之火的燃烧是理智之火的燃烧,决非反人类的野火,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生命存在的深切珍视,也使作者对思想的思考介入了有历史厚度的沉实.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号召人们点燃思想的火炬,让思想之火灼灼燃烧起来.这段虽然文字简短,但丝毫不影响人们体味这有限的文字提供的含英咀华的思想张力,即用"燃烧"来照亮知识的空间,让知识在思想的催化下真正形成作用于人类现实的智慧和力量. 二、 重点难点 重点:1. 体会课文的阅读语境,分析这样的阅读感受和作者的思想追求的关系. 2. 体会文章富有浓郁感情的色彩,分析形成这种阅读感受的思想基础和文字基础. 难点:1. 准确把握"表达"的内涵,领会阅读中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对理解的意义. 2. 准确把握"文采"的内涵,领会生活内容和自然物象如何形成文章的文学魅力的. 三、 板书设计让 思想燃烧〖〗1. 知识 → 思想 ∥ 思想>知识2.① 思想的内涵、由知识转化的意义[思想与标本之类无缘,是 对范式的超越] ② 时代对思想的强烈要求[生气勃勃、方死方生的大时代] ③ 阅读是思想得以持续的重要方法[阅读、热烈的接触、得以 持续地燃烧] ④ 思想燃烧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在灰烬和烟雾中辨认火、何 等气派的火焰]〖〗3. 点燃思想的火炬(注:指相关段落的关键词句.) 四、 艺术特色 本文是篇探讨"思想"的议论文,是将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匮乏的东西加以质疑,并多角度探索"思想"对当今世界的重要,提出通过"阅读"这扇窗让思想得以燃烧,并且可以持续地燃烧.作者深深地感觉到现代人对"思想"的种种误读,对培根的说法进行了与众不同的反思,表达了不墨守成规、聪慧灵动的思考.这篇文章所造成的阅读的冲击力还来自于艺术上的独特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采取欲擒故纵的构思技巧,解构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名言的片面和僵化的理解,由此启发读者,并带来强烈的阅读震惊.如果不是作者对"知识就是力量"中的"知识"条分缕析地进行分析,普通人是不会去怀疑这耳熟能详的话语中的局限性,是不会看到在知识与思想的比较中知识更需要灵动的思想的开掘,更需要对像培根的"标本"式的思想的包容和推陈出新.为了把问题议论清楚,作者继而说,"有人申论学者的无知",语气尖锐地将思想对人生社会的重要性揭示出来,并又用赫尔岑的说法对机械拥有知识的知识者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从而激发人们对知识的常规解读的颠覆.作者在解释了思想的内涵之后,又拿洞穴里的哲学家的事例加以引申,指出思想亦不同于智慧,是归属于"大地的"现实存在,这就为思想找到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现实的空间.当人们对思想的"火"产生表征性的解读、看到思想之火"毁灭性倾向"时,作者别有意味地从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传说出发,引证让思想之火燃烧的人类在历史回望中的憧憬和想象,从而给读者崭新的穿越精神时空的进步之桥,让人们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耿耿衷心. 二是采取多种角度的阅读指向,让人体会"思想"的独特意义.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个段落都有作者的写作指向.如第一自然段,作者用培根"如是说"来提醒人们注意一个流传很广的看法,语义显然有故作轻重的用意在里面.第二自然段,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光有知识是不幸的,相当于"反刍动物的第二胃的地位".第三自然段,作者将思想表达为"走向生成"、"活在知识与自我的关系之中"、"思想与标本之类无缘,是对范式的超越"、"智慧仍然是不能混同于思想的"等语气强韧的语词,表达了作者对思想应有范畴的界定,以及在这样的界定中所建立的独有理解.第四自然段,作者以断语的方式呼告了时代对思想的强烈渴望.第五自然段,作者才提到自己写作的真正用意,即希望通过有作者加入的选本的阅读(注:课文是卷首语),获得提升知识的思想产生渠道.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他所景慕的卡代尔神父的话来比譬人类对思想的真正认识方式,探询思想的真正本原.最后自然段,作者用举起"火把"这样的象征性指向,告诉人们的精神发展方向,也清楚地表达了作者所坚持和捍卫的现实理想. 三是注重多元化比较,语言文采斐然.作者在议论思想时,就像汩汩泉水,殷殷不断.先是拿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说事,后又用古希腊哲学家的洞幽烛微的智慧加以比较,再用卡代尔神父谈论颜色的话语来佐证作者的思考,将论题放在一个对人类精神历史的循环往复当中,让人们能从中获得真正的信服和感悟.在语言上,不仅是引用了令人触目的话语,还用了些巧妙的比喻和比拟手法,如"已故的思想"、"思想是大地的"、"方死方生的大时代"等,将一篇谈论抽象道理的文章做得生机盎然,别具一格.此外,作者还习惯用排比词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思想是"被激活了的,炽烈的,深邃的,流动的"、"不致僵化、凝固和死寂"等,在语言的延宕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和性格里不屈不挠的品质,也因此营造了热烈的阅读氛围,令读者为之襟怀.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寻找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讨论并分析这些语词和句子对表达作者思想的重要意义,并可通过归纳艺术特点,体会对作者思想表达的作用.最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情况,有导向地让学生对照社会热点或时尚流行,交流"思想"这个词对今天的人生和将来的职业选择的重要意义.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林贤治(1948―),广东阳江人,诗人、学者.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午夜的幽光》,自选集《娜拉:出走或归来》,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选编有《绝望的反抗》、《鲁迅语录新编》,评注本《鲁迅选集》(五卷),并编有年度"文学中国"系列、《人文随笔》、《散文与人》等等. 林贤治的写作跟他的坎坷人生经历分不开.早在"文革"之前,林贤治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在学校里写了一些诗歌和文章,便被上纲上线,遭到了批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思想运动的巨网并没有落下每一个有思想的人――即便是在边远的阳江乡下.从一开始,林贤治就被揪出来,打成"小邓拓"、"牛鬼蛇神",被揪斗了两天两夜.1968年,林贤治的父亲被抓了起来,罪名是"现行反革命".1972年,林贤治的父亲再次以同样的罪名被抓.在那段时间,林贤治的姐姐因为要到香港同阔别多年的丈夫团聚,结果成了"偷渡犯".而林贤治自己,有一次送粮食给父亲,去得晚了,也被抓了起来,囚禁了一个星期.
在那段时间里,每一个运动来临,宣传队工作组进驻村里,林贤治一家就是全村最先受审视的对象.那么长的时间,对他们一家来说,每一天都充满了惊恐、焦虑、屈辱和苦痛.怎样才能在让人疯狂的压迫感与不确定中坚持下去?在这样的时候,林贤治找到了鲁迅的作品.对他而言,阅读鲁迅,是一种自我精神拯救的行为,目的就是从鲁迅那里获得一种生存的勇气. 文革结束后,林贤治先后在报社、出版社上班,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条件研究鲁迅,也接触到了更多的是是非非,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深刻反思和理解,并通过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多方位研究,以饱满的激情和不羁的野性书写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真知灼见,因而被称为是"一个盗火者,是个思想,自由和正义的守夜人". 本文是林贤治主编的《读书之旅》(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版)第二辑的卷首语,表达了林贤治对"思想"的执著追求,即思想是以"燃烧"的方式完成人的高贵品格,实现了对"知识"内涵超越"就是力量"的习惯思路,给时代提供了解读知识的全新视角,也为我们这个缺乏思想的时代提供了"思想"产生的熔炉――阅读.林贤治认为,阅读可以打开闭塞的心门,可以温暖僵化的世界,可以除却迷瘴,可以让思想燃烧,像"刀耕火种"、"以火疗治"那样,获得新的生命力.课文表达了林贤治的思想深度和人生境界,别有意味地表现了人类对所要建设和改造的世界的坚韧和刚强的浩荡情怀. 林贤治主要作品有 《人间鲁迅探索者》林贤治著,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梦想或忧伤》林贤治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绝望的反抗――生命文本》林贤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平民的信使》林贤治著,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读书之旅》林贤治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人间鲁迅》林贤治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文学中国》林贤治、章德宁主编,花城出版社2004年版 《人文随笔》林贤治、筱敏主编,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人文中国》林贤治、陈璧生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午夜的幽光――关于知识分子的札记》林贤治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鲁迅小说全编》林贤治编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让思想在散文中燃烧 林贤治萧三郎 近年来,广东学人林贤治在文化界引人注目.前几年,他的传记《人间鲁迅》开辟了鲁迅研究的又一领域.去年,他在《黄河》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胡风事件的长文迎来好评如潮.新近又倾注于散文的创作,编撰和集结.他的关于散文的见解不同于余秋雨,不同于王小波.近日萧三郎与林贤治进行了笔谈,力图说出些什么理儿来. 萧:看过您关于鲁迅的传记《人间鲁迅》,感觉您将传记写成了散文.新近又有主编的"曼陀罗文丛","读书之旅系列","世界散文丛编","散文与人系列"等问世,您的关于散文的见解是否如自己所说:是否真的认为它"是颠覆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政治学,文学的所有著作"? 林:就语言形式来说,的确,所有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著作都是依照散文的路数来写作的.这是广义的散文.至于我们常称的"散文",则是狭义的散文,也就是文学艺术中的散文,特点是更带文采.但是既然同为散文,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形散神不散"――精神必须获得自由. 萧:对于"大散文""文化大散文"您有自己的看法,具体阐述一下.好吗? 林:一般而言,我讨厌"大散文"的说法.我怀疑,这是某些散文家、散文评论家或散文刊物编辑出于自我标榜或互相标榜而杜撰的一个名词.而大家不问情由,也就相跟着沿用下来了.小就是小,大就是大.作家要写作气象阔大的散文,必须首先使自由的灵魂变得粗大起来;否则,说是什么"大散文",只能是虚张声势.而对于散文来说,最可贵的是真诚自然."小"也不见得有什么不好.朱自清的名文《背影》和《荷塘月色》就很小.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诸篇,篇幅是小的,内涵却很丰厚,格局不小. 萧:您自诩为"拾柴人",收集、积聚散文华章,要燃起篝火,为什么? 林:我说过做"拾柴人",所拾大抵是粗硬的木材,这种柴火,有一种土地的温暖,燃烧起来是热烈的.我不知道,所谓"华章"指的是哪些文字?仅仅华美,决不是我的期望所在. 萧:在一个匮乏思想的时代里,从散文里敲得出思想的火花吗?火把能不能举起来? 林:散文表达思想,会较之别的文体更为方便.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比如,惠特曼的诗里有思想;从卢梭到萨特,从陀斯妥耶夫斯基到札米亚京,小说里有思想;至于像易卜生、布莱希特直到哈维尔,都是用戏剧表达思想的.但是,可以肯定,在一个思想匮乏的时代,不容易出现明亮的火光.所以,重要的是寻找某种易燃性的物质. 萧:关于"王小波",关于"余秋雨",您如何看他们? 林:读过王小波的部分随笔,看得出他对"传统"和"正统"的东西,总是意图消解.语言机智,幽默,自成风格.余秋雨是相反的.比较起来,他恰恰在承袭和维护"传统"或"正统"的东西.有的地方相当造作.说到文字,畅达而已.而作为成熟的作家,是必须具备一套属于自己的有独特审美风格的叙述语言的. 萧:余秋雨的《霜冷长河》火暴京城,已卖了近30万册,你说散文是像《文化苦旅》一样连部队战士都人手一册,还是应该坚守知识分子定位? 林:文章价值几何,并不以畅销与否作为评判标准.太受读者欢迎了,也许有变成"大众的戏子"的危险,未必是佳兆.价值与价格由来是不等的. 萧:小说,回忆录,报告文学,散文,种种文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在如今的时代,厚重的小说少人去读,散文是不是会更有市场,或者不谈市场,会更有影响人心的一面呢? 林:因为散文趋向口语化,所以在任何时代里都是基本的,但不能包打天下,不是唯一的.各种文体消长有时,如春兰秋菊,迁变无已.在一个电视变得相当普及的时代,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些执著于人物的细琐描写和事件的详尽叙述的文学样式,如长篇小说,话剧等,的确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还不能说它们注定是衰落的.对任何文学形式来说,灵魂永远处于先导的地位. 萧:对于市场与操守的矛盾,您有感想吗?听说过您和"草原部落"贺雄飞的见面故事,你会像他那样做散文吗?或说是制造"轰动"? 林:无论如何,贺雄飞能出版余杰、摩罗、钱理群们的文集,我以为是有识见的;只是我不大欣赏那种商业炒作的方式而已.但作为一个民间的出版者,自有他的难处,可以理解.即使以"知识分子"角色来要求,也不要把"操守"看作古代妇女的贞节一般.操守是一个人的根本立场,基本品格,一以贯之的信仰,着重的是大的方面. 萧:关于自己,关于自学成材,以及学院出身的看法? 林:我算不得什么"材",只是出于某种偶然性的因素而脱离了"底层"的一个游离分子而已.因此,说到"学院出身"的人甚或"学院派",自觉多少是存在距离的. (载日人民网)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参见课文分析. 二、 如"反刍动物的第二胃"将只有知识没有思想的人的特征形象地揭示出来."智慧是磷火"将智慧和思想的差异严格地界分出来,阐明了思想的产生是需要燃烧催化,才会形成,暗喻了阅读的重要,同本文的写作目的结合起来."形而上学家的智慧,大抵用于建造空中楼阁"则归纳了古代智慧者的洞见具有脱离实际的特点,所以他们的思考决不是作者这里论述的"思想"."思想得以持续地燃烧"、"把火把举起来吧"等,将思想的形成过程具象化了,犹如火把,会使世界发热、发光,照亮和温暖人们的心灵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严肃思考. 三、 1. 标本,表示思想对僵化的拒绝和排斥.古代的材料,表达了思想并不放弃对人类文明精华的吸收和消化. 2. 磷火,这是不点自亮的东西,是冷光和幽光,是天然的光亮.石火、薪火则表明了靠外力作用才形成的火,显然人的思想的产生不是自然而然的,需要阅读等外力的作用,作者在这里表达了鲜明的思考深度. 3. 刀耕火种、以火疗治,用原始氏族社会的农耕生活和传统中医疗法的拔火罐诸类事例阐明了思想诞生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 1. 表达了作者是个生命的信仰者,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儿,但世俗社会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所以,作者以优美华丽的语词表达对自然环境的陶醉和迷恋之情.(联系现实略) 2. (1) 展现了牛群马群自由恬淡的生活,而这正是作者所向往的,所以文笔有那么种沉浸,作者仿佛化身那些牛、那些马,宁静地享受天地间的无限快乐. (2) 以服饰、动作、神态表现了在康桥河水里划船的女子的优雅洒脱的风姿. (3) 作者用第二人称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言语之中掩盖不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显然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强烈倦怠之情,以及对城市生活脱离美妙自然的批判态度. 二、 1. 这篇文章是按萤火虫的生活习性、萤火虫的种类和繁殖生长情况、萤火虫发光的机理和人类利用等角度安排写作顺序的. 2. 文章在表达上具有非常浓厚的人性化因素.在作者的笔下,萤火虫的生生死死都牵连着作者对它们细小命运的关注.相关词语句子略. 3. 如果删去文中的幼时儿歌和《红楼梦》谜语,文章的人性化阅读感受就会削弱许多,阅读时也不会将萤火虫同历史、文学的掌故联系起来,冲淡了这篇文章的文学气息. 三、 1. 令人产生强烈憧憬和向往的阅读情绪. 2. 阐明了人生来就是为了共同的人类的利益,所以这里的"苦"表明了人类跟其他生物不同,"苦"意味这人类生存的极为崇高的一面.作者以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例来形象化地阐明这个道理的. 3. 既表明了作者的知识积淀,同时又表明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活在历史中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辜负了人类个体对世界的永恒责任.作者用既"口语化"又"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文章起到雅俗共赏的教化作用. 四、 1. 前句是唐人李嘉v所作,属于一般性的写景;后句经王维点化,顿时情景如画、栩栩如生,容易唤起人们具体、形象的联想. 2. 后句的音节比原来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韵. 3. 第二句充分表现了坚定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强烈的憎恨敌人的态度.第二单元表达与文采(二) 4我的四季 教学要求 一、 指导学生认识本文通篇把人的一生活动比喻为一年四季来写的方法,学习本文抓住一年四季中最主要的农事活动和不同阶段的人生状况落笔的写作特点,认识这样写的好处. 二、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描写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提高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思想感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文采的写作能力. 三、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思考人生,端正认识,努力使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 课文说明 一、 课文分析 本文以"生命如四季"一句独立成段,为全文以四季为喻表现"我"的一生作了总起,然后抓住四季各具特色的事物――春天耕作播种、夏季经营管理、秋季享受收获、冬季回顾总结,分四季表现了"我"一生的四个主要阶段.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虽然整体上通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但在表现人生四个阶段的不同状况时,根据春、夏与秋、冬的不同,作者采取的手法也有所差异:春、夏季写播种与管理比较多地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写,辅之以简练的叙述,形象地表现了"我"的刻苦努力;而秋、冬季则更多地使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通过边叙述边议论的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人生成长历程的深刻认识. 生动形象的描写如:第2节的"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的体力.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之上."第5节的"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地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楸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第7节的"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第8节的"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试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便夭折了."正是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表现了作者在青少年时期刻苦努力、辛勤劳作的历程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强烈的渴望和美好的憧憬,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其中 "紧扶"、"死死"、"焦灼"、"顿足"、"懊恼"、"哭泣"、"眼睁睁"、"恨不得"等词语,或状行动,或摩神态,或写心理;"细瘦"(表示尚未成熟)、"锈钝"(表示未经磨砺)、"细弱"(表示还是幼苗)、"汗流浃背"、"四肢颤抖"(均形容耕作的辛劳)等词语,"望眼欲穿、望眼欲穿"、"盼着、盼着"(词语反复以示迫切),以及"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等排比句式的选用,都取得了预期的表达效果,而且文采斐然. 除描写外,这里还有许多叙述句,充分表现了"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诸如:"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我要做的是咬紧牙关,闷着脑袋,拼却全身的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每天,我望着掩盖着我的种子的那片土地,想象着它将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如一个孕育着生命的母亲,期待着自己将要出生的婴儿.我知道,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全力以赴.""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寻找泉水."还有"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上路了.历经的艰辛自不必说它.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云云,则在叙述中将对自己头脑简单、行动幼稚的悔恨之情表露无遗. 夹叙夹议方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表现春、夏两季的部分中就有,而在表现秋、冬两季的部分更多更特出.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夹叙夹议的语句来反映的.诸如:"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小,我却疯人一样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经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但我相信,多数人将会理解,他们将会公正地判断我曾经做过的一切."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显然也是出于对秋、冬季与人生中、晚年特点的准确把握,是为了更恰当地表达对"我"的人生的认识,对普通人生有更普遍的启迪意义. 正是抓住了代表四季特点的内容来表述,才能在完整表现出漫长而复杂的人生历程的同时,也把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准确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二、 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本文以四季喻人生,而我国长期的农耕社会形成的文化意识,对四季有约定俗成的共识:春天是耕作播种的季节,夏天植物生长需要浇灌管理,秋天作物成熟可收获,冬天年终要总结.所以,作者在选取一年农事的主要活动来表现"我"的人生过程时,有些词语不仅有其字面原来所具有的意义,而且还蕴涵着字面底下的含义.诸如: 1. "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树根、石块"也是人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物,"犁头"则是前进的步伐. 2. "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干旱"和第2节中的"不毛之地"都可以理解为不利的成长环境,"雨滴"可以理解为外界的帮助. 3. "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上,寻找泉水.""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可以理解为现有的环境,"泉水"可以理解为理想、幸福之类. 4.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狂风、暴雨、冰雹"可以理解为种种外界的打击. 教学建议 鉴于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学习表达与文采,可以采用如下的教学步骤和方法,主要围绕下面的内容进行教学: 一、 在教学本文前,不妨先让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人的一生,丰富多彩,如果你来写,你准备怎么写?可以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进行口头交流,然后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 学习课文时,四个部分可以有不同的重点.如春、夏两季可以重点学习生动形象的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秋、冬两季重点学习夹叙夹议、对重点议论语句语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比较有文采的语句进行评析,认识其文采所在. 三、 学完全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在写作和思想两个方面的学习所得.如时间允许,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把所得写下来.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张洁(1937―)当代女作家.原籍辽宁,生于北京,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被改编拍摄成电视剧.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生命如歌平淡是真 陈素萍《我的四季》将人的一生喻为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恰当地选择意象,才能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本文在这一点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我"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块,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的体力."这里的"细瘦的胳膊",是少年时期尚未成熟的形象,而那些"树根"、"石块",顽固而无处不有,正是人生前进路上的种种阻碍的形象写照."犁"是前进的步伐,由于未经磨炼,我的犁是"锈钝"的,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那些磨难老是为难我.夏季,是耕耘管理的季节,是人们青春时期的写照.由于干旱,我渴望雨水的滋润.这里的"干旱"和"雨滴",是青春期种种渴望和憧憬的象征:价值,理想,爱……总之,都是"干旱"的,都在渴望着老天爷赐予雨露,得以滋润,多么贴切!老天爷冷酷无情,"我"只好自己寻找"泉水",这"泉水"就成了青春的理想的代名词.青春时期,不知道追求理想是需要准备足够的行囊的,也跌跌撞撞地上路了,后来找到泉水了,却发现没带"盛水容器",一路风霜,一路流离,为谁辛苦为谁忙!青春的懊恼和无奈,失意和哭泣,都有很多,不易表现,但"找到泉水却没带盛水容器"这一形象的写法,却具体而巧妙地表现出了这一切.秋季,该收获了,"干瘪的谷粒"是我的劳动成果,这一形象,恰如其分地表明:我得到的太少,取得的成就远不如人.但既是"谷粒",就说明已经成熟,尽管它是"干瘪的".成熟,正是人生的归宿啊!冬日到了,生命步入黄昏,我"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冷静地检点自己:我为什么失败,我做错过什么,我欠别人什么……"这是老年人发挥余热的写照:为家庭、社会做点服务,并总结一些人生经验.这些,作者只用"在炉子里加上几块木柴"和"检点自己"来表现,意象简单而含意隽永. 这些意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事物,用平凡事物来写生命的平凡,文章就显得有点不平凡了.人的一生很漫长,生命的四季很复杂,不容易写得完整实在,但本文由于恰当地选取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来施墨,所以写得具体可感.作者用平凡的点点滴滴来给生命献礼,竟写得如此动人,真不愧是高手. (摘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散文》)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1. 夸张.描写耕种的艰辛. 2. 反复.描写了极度迫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 排比.写出了极度悔恨的痛心. 4. 拟人.表现了对谷穗被无情的冰雹摧毁的惋惜和无奈. 5. 比喻.用一种无形的"量具"来衡量自己的特殊感受. 二、 1.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启发"因人而异,言之成理就行.下同.) 2. 希望能给人以力量,能指引人为之竭尽全力. 3. 并非不能避免的过失最让人痛心. 4. 只要自己认真对待生活,无愧付出,别人就无权对自己说三道四,自己也不必听取. 5. 坚信自己曾做的一切是问心无愧的. 三、 (略) 5眼睛与仿生学 教学要求 一、 学习本文采用从熟悉到陌生、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和交错运用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及其先举实例后揭示科学名词的写法及其对于提高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 学习并体味本文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对于科技作品表达效果的意义. 三、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一些仿生学的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课文说明 一、 课文结构 本文是根据有关材料改写的一篇科学说明文,介绍了人和动物的眼睛的不同结构和功能以及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使读者对仿生学有了较形象的了解和认识.全文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概括说明研究各种不同构造的眼睛的意义. 第1自然段以人眼为例说明眼睛对感知外物的重要作用.
第2自然段说明眼睛感知外物的基本原理.
第3自然段说明各种动物眼睛构造不同及研究它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具体说明对各种构造不同的眼睛的研究情况及已经或即将取得的成果.(主体) 第一层(第49自然段):人眼及动物一般眼睛的研究及意义. 第4自然段人眼的功能及重要参考价值. 第5自然段对人眼的研究已取得和即将取得的成就――人造眼(生物――电子位置传送器). 第6自然段青蛙动作敏捷、捕食准确得益于机能优异的大眼睛.(过渡) 第7自然段蛙眼的独特功能. 第8自然段对蛙眼研究已经取得和即将取得的成就――电子蛙眼. 第9自然段鹰眼的特点及由此得到的启示――设想中的电子鹰眼. 第二层 (第1014自然段):复眼的研究和意义. 第10自然段以蜻蜓眼睛的结构特点来说明什么是复眼.(过渡,承上启下)
第11自然段象鼻虫复眼的特殊功能及其仿生成果――地速计. 第1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太阳的偏振光. 第13自然段蜜蜂复眼的特殊功能及其仿生成果――偏光天文罗盘. 第14自然段复眼构造和功能的启示及其仿生成果――复眼透镜和复眼照相机. 第三部分 (第1516自然段):仿生学研究的意义、范围和任务,并指出感觉仿生学已成为目前仿生学的发展重点. 二、 写作特点 (一)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熟悉到陌生,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 视觉仿生的依据是眼睛,而人们最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人的眼睛.所以,作者先从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及其在仿生学中的意义谈起,然后再谈其他动物的眼睛及其特殊功能.这样的说明顺序易于为读者理解.从眼睛的构造来说,一般眼睛的构造比复眼要简单,所以作者先从一般眼睛谈起,然后再介绍复眼的构造及其在仿生学中的意义.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说明事物,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易于为读者接受和理解. 要做到深入浅出,还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课文之所以选择人和蛙、鹰、象鼻虫、蜜蜂、蜻蜓及苍蝇等动物的眼睛来一一介绍,是因为它们的眼睛有特征,有区别于其他眼睛的独特构造和功能.仿生学之所以要研究它们,原因也在于此.另外,本文在分析说明各种眼睛及其仿生意义的时候,都采用了相同的层次安排,先说明各种眼睛的构造特点或功能特点,然后再说明它们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启发.这样写,眉目清楚,使读者易于掌握. (二) 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及说明方法 课文的整体结构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开头第1―3自然段是引言部分,总提人眼和动物眼睛在构造和功能上各有许多特殊之处,从中得到的启示对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有重要意义.第4―14自然段分别介绍人眼和几种动物眼睛在仿生学上的作用.最后第15和16两个自然段,总结概括了仿生学的定义,指出它的任务,介绍了它的研究范围、类别和发展重点. 课文主体部分采用了条分缕析的方法,在一个平面上举例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人眼和其他动物眼睛的特殊构造、功能及其在仿生学上的作用.这种"横式"结构便于较全面地充分介绍丰富的材料,使说明对象的各个部分和侧面能比较清晰地展现出来. 横式结构在写作时往往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本文以眼睛为说明对象,以第10自然段为分界和过渡,前面说一般的单眼,后面再说复眼.一般的单眼中分别说明人眼(第45自然段)、蛙眼(第68自然段)、鹰眼(第9自然段),复眼中分别说明象鼻虫眼(第11自然段)、蜜蜂眼(第13自然段)、蜻蜓和苍蝇眼(第14自然段).这些眼睛的分类主要以构造功能为标准,类别的划分突出了每种眼睛之间的差异,使每种眼睛的特征更加突出. 在说明各类眼睛的特点和取得或即将取得的仿生学成果时,本文主要交错使用了举例和比较两种方法.这样,一边大量举例子,一边对所举例子进行比较,既简略介绍相关事物的共同性,又详细地说明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以人眼为例说明研究各种不同构造的眼睛在仿生学中的意义时,拿人眼与照相机比较.先用"人眼的光学系统跟照相机十分类似",极简略地说明两者的相似处,再介绍不同处:一是照相机只是把外界事物的图像映在照相底片上,而人眼则是先要对图像进行信息加工,并编制成神经密码信号再传给大脑;二是人眼还可以对比周围的景物,使人感知自身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确定物体的距离、形状和大小.又如介绍复眼时,先以蜻蜓为例,与人眼进行比较,说明复眼的特殊构造与功能,然后用"虾、蟹、蜂、蚁等节肢动物的眼睛都是复眼"一句简略说明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复眼,再分别说明象鼻虫、蜜蜂、蜻蜓和苍蝇等各自不同构造的复眼及其功能. 本文还运用了分析说明和综合说明的方法.分析说明通常指对某一说明对象按照不同的角度或眼睛分开来说明.如本文对眼睛的说明,分一般的单眼――人眼、蛙眼、鹰眼和特殊的眼睛――蜻蜓、象鼻虫、蜜蜂、苍蝇等复眼.综合说明是从总体上对一个事物作概括的说明,如第13自然段、第10自然段和第1516自然段. (三) 语言准确、严密:
课文在介绍视觉仿生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时,用词都很准确、严密.对其中取得较好效果的,如"复眼透镜",作者就具体介绍它的特殊作用,指出它"大大提高了工效与质量",对有些虽已制成但效果尚不理想的,如"人造眼".作者在介绍它的用途后,同时强调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有些仅仅得到某种启示,尚未研制成仪器或机器的,如"电子鹰眼",作者就连用"如果……就能够"、"如果……就有可能"、"如果……就可以"三个假设关系的复句来表示,说明只是一种假设,并未变成现实.这样实事求是反映发展现状的写法,是科学说明应当遵循的原则. 教学建议 一、 鉴于本文属于平实性的科技说明文,可以只从表达的角度施教,确定如下两个教学重点: 1. 课文由熟悉到陌生、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说明顺序和举例与比较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对于表达效果的作用.
2. 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对于表达效果的作用. 二、 鉴于本文篇幅比较长,教学时间有限,可以略讲头、尾两个部分,即在总―分―总结构中主要讲"分"的十节文字,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中甚至还可以侧重于详讲其中的几节,其余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自己琢磨,自己领会,而不必平均用力.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王谷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生物学大家贝时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独立编著有《仿生学漫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生物与仿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探索生物电》(北京出版社,1987年)、《生命科学的明天》(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还与人合编了《视觉与仿生学》(知识出版社,1985年). 关于仿生学 仿生学是近几十年间发展起来的一门属于生物科学与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把各种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原理和作用机理作为生物模型进行研究,希望在技术发展中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机理,最后目的是要实现新的技术设计并制造出更好的新型仪器、机器等.简而言之,仿生学就是研究和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系统的科学.生物界各种丰富多彩的功能,具有极其复杂的精巧的结构,其奇妙程度远远超过迄今为止的许多人、物、机器,因此在工程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人们需要向生物寻找启发和进行模拟是很自然的,这种努力有广阔的前景. 仿生学这个名词,是日斯蒂尔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仿生学讨论会上首先提出来的.这次会议的副题是"生物原型――新技术的关键".当时斯蒂尔下的定义是:"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现在,人们将这次会议召开的日子当作仿生学诞生的日子.除了课文中已经提到的以外,目前已经取得的仿生物定向和导航成果,有模仿蝙蝠的盲人"探路仪";模仿能感知千分之一温度变化的响尾蛇"探热器",模仿蜜蜂的"太阳罗盘"、"人工电子蜜蜂",模仿蚊、蝇等具有天然导航器官――楫翅的"振动陀螺仪".此外,还有"电子耳"、"电子鼻"、"电子警犬"、"人工智能机"等. 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里,有所谓"生物科学"(或称"生命科学")与技术科学之分.研究自然界生物机体的发生、发育及其结构、功能特点等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就是生物科学.它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神经学、生物物理学等等.技术科学则是研究各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也叫工程科学或工程技术,如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航空技术、航海技术等.这两种原来似乎完全互不相关的科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逐渐靠拢,便产生了像仿生学这样的边缘科学. 仿生学不是纯生物科学,并不把弄清生命活动的规律作为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而是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即向生物体借鉴工程设计的蓝图;它也不是纯技术科学,而是开辟出一条发展技术科学的新途径.它从研究生物系统开始,使人造技术系统获得生物系统的机能特征,大大提高其性能;另一方面,在以建成技术装置为其最后目的的同时,又可在工程模拟过程中进一步阐述生物系统的规律,促进生物科学的新发展.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1. 已:停止. 2. 毫:毫毛. 3. 视:看的动作;见:看到. 4. 呈:呈现,显示. 5. 埃:尘土. 二、 1. "进一步改善"表示该成果还不理想,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将"说明还没有成为现实,使意思表达得准确. 2. "明察秋毫","视而不见":引用成语,对比鲜明,言简意赅. 3. 三个"如果",说明现在仅是设想.但三个设想实现的结果有差别:"就能够"和"就可以"说明只要设想实现,"大大扩充和提高飞行员的视野和视敏度"和"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也是能够(可以)实现的."有可能"则说明仅有可能性,不一定能成为现实.这些词语的使用使意思表达得很严密. 4. "成了"和"已经"说明该项成果已经取得,"试"表示虽然已经制成,但还在试验阶段,没有正式应用.这些词语使对这项成果的介绍比较准确而全面. 5. "大大"形容工效与质量提高的幅度很大,说明复眼照相机的作用大,有意义. 三、 这段文字使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通过人和鹰的比较,使读者对鹰眼的功能有更形象、更感性的认识,并进而认识如果能研制出的"电子鹰眼"将会生产的巨大作用和重大意义. 6 财富 教学要求 一、 学习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讽刺、调侃的表达特点; 二、 学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对比)和议论方法(例证、引证与对比)的综合运用; 三、 了解人们对财富的不同态度,学会比较分析各种现象,作出自己的思考判断. 课文说明 本文围绕怎样看待财富和追求什么样的财富的问题,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些贪婪的财富追逐者的丑陋面目,对重财忘义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同时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财富观.文章前半部分针砭时弊,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后半部分表明自己的态度,则以调侃自嘲的语言为特色. 全文可分为三层,第一自然段为第一层,指出财富具有令人鬼迷心窍、丧心病狂的诱惑力.文章开头列举的这些现象绝非个例,而且正逐渐演变成普遍化趋势. 先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财富与人捉迷藏,对人抛媚眼,像一个妖魔;再用一连串的比喻,"金手镯"、"铁手镯"、精密仪器、集成电路,描画出被财富勾去魂灵的人的下场,由此给人以警示. 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为第二层,分析财富异化成为"魔障"的原因,是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出了问题.两个自然段又各为一层,第二自然段首句的"魔障"一词,起到归纳前文和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指出社会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的现状,讽刺了一些店家的势利眼和唯利是图的面孔,店家商家的态度也是不平等现状的折射.由此点明财富的"魔障"特征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人们对财富的错误态度造成的. 第三自然段以古人为镜子,对照出当今一些人的金钱至上、见利忘义者的丑陋面目.本段借用忘义逐利者之口,对"安贫乐道"、"富贵于我如弃履"的古代禅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和"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诗人作了一番调侃,这里用了明贬实褒的手法,是以古人的清高人格与当今某些人的卑下灵魂作对照.接着提出"财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指出"才"与"学"才是真的富有、富足、富强.又以李白的"以材换财"作为例证.此处的"边贸生意"、"边贸大集"、"'知识经济'运作"等语都是幽默的说法.应强调的是,此处用"才富"来对抗财富,是对世俗财富观的颠覆,也是本文的精义所在. 第四段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既然陶渊明的做法行不通,伯夷叔齐的做法又不可行,那么就向李白学习,只要有钱吃饭,不囊中羞涩就够了.此段中用了自我调侃的笔法,如"南山土地管理局也不批准"、"别看着野菜'望野兴叹'"等. 第五、六两段为第三层,引用古语表明自己的财富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最可靠的"财富"还是知识.这里用自嘲方法表明自己精神上的富足,自嘲中见自足,"知足者常乐"的形象跃然纸上. 写作特点: 一、 具体与概括的统一.杂文一般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本文也是如此,文中例举的现象是具体的,同时又是概括的,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使人们对当今追逐财富的种种现象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又得到理性的启迪. 二、 轻松活泼的语言.本文语言富有调侃意味,文风活泼幽默,这样行文,好处是于轻松的嘲弄中进行讽刺针砭,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比之一本正经地讲道理,更能收到举重若轻的效果. 教学建议 一、 先自读课文,让学生理出文中所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并说说它们各有何作用. 正面例子:"富贵于我如弃履"的大禅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的古代诗人;以"材"换钱换裘换马换酒的李白;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等. 反面例子:为追逐财富套上"铁手镯"和丢了脑壳的;唯利是图的店家;出门都坐奥迪、大奔的"一些乡镇干部"和县官们等. 正面例子的作用是以古人淡泊财富的人格来作镜子,对照出当今一些人对财富的错误态度. 反面例子的作用是以人们在财富面前的种种丑恶表现来揭示社会弊病,使人认清是非利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二、 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这些例子展开讨论,认识古人对财富的态度,认清今人对财富的态度有何误区,理解作者所否定和讽刺的种种社会现象,了解作者提倡什么样的财富观、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三、 划分段落层次,分析文章各层次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体会文章调侃幽默的语言特色和讽刺效果,区分其中的褒贬意义. 四、 可以模仿本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我的财富观》(或转换话题,以"机遇""时尚"等)为话题,上一堂演讲课.要求先写好书面讲稿,可尝试运用调侃讽刺的语言来写,讲的时候要脱稿. 附: 财富 金钱是财富吗?金钱是财富之一,但不是财富的全部.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有人问曾宪梓:有钱快乐,还是没钱快乐? 曾宪梓回答:穷苦人有穷苦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苦恼.有钱人不一定快乐.看你怎么用钱.我不算有钱,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情上,我就快乐.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一个钱财的奴隶"不可能树立这种"快乐观",他们有了钱就要去花天酒地地挥霍,"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成为钱多得不知如何花时,常人难以体验的痛苦也就与他终日伴随.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官能享受到达极致时,剩下的只有厌倦、空虚与绝望.只有那些"钱财的主人",才会把做善事,献爱心当作人生最快乐的事. 鲁迅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鲁迅所言的这一、二、三,没钱不行.党的富民政策就是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餐桌上的菜丰富起来.党的强国路线就是让国库厚实起来,用钱去建设四化.金钱本身不但无罪,反而有功. 君子爱财,无可非议,但必须取之有道,用之有道,不取无义之财,不腐化堕落.但是,商朝汹涌漫过一些人心中的堤坝,款爷胡作非为,贪官丧心病狂,黑道铤而走险,锒铛入狱及死于"金山"者不在少数. 拜金主义者把人生与金钱划了等号,认为有钱能买来一切.人言"有钱能使鬼推磨",他道"有钱能使磨推鬼".金钱是重要的,但是金钱又不是万能的,金钱买不到知识、健康、敬佩、友谊、爱情. 人生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它的内涵很丰富,金钱之外还有很多很多,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金钱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财富不等于金钱.如果给财富按大小或先后顺序排列,那么第一大财富,就是健康.他们把健康的体魄看做是第一位的.第二大财富是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把握世界,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大财富是幸福美满的家庭,健康的子女.和谐的家庭是身心健康的保障.第四才是金钱.在他们的财富观念中,处于中心的是"人",人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这种财富顺序的排列是有道理的. 健康是幸福的本钱.纵有家财万贯,却整日疾病缠身,实在难以享受幸福.国外流行一个口号:"少赚一点,少花一点,少病一点".没有健康,你还能有什么呢?文化素质高的人,其生活质量才可能高,这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吻合的.身体是本钱,家庭是港湾.如果一个人事业有成如日中天,名望、地位全不缺少,但是家庭却不美满,那绝对不能看做是简单的"美中不足",而是"重大缺陷".金钱能保证有一定物质生活的享受.金钱固然不可少,但是人生不只是为了金钱而已.任何亿万富翁年老后必定会死去,死后这种巨富就不再属于自己.如果赚钱、花钱都有度,如果牺牲健康、家庭、文化教养、平和的心态去换取金钱,那就得不偿失了. 物质财富不等于精神财富.现成的物质财富肯定不是精神财富.奋斗得来的物质财富也不是人的精神财富.人们常把物质财富很少的人叫做"穷人",其实,那些虽物质财富很多,但精神财富很少的人更是"穷人". 物质财富有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副作用,这就是麻醉.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坐享先人创下的基业,导致亡国.亡国之君仍贪图享乐,以至"乐不思蜀",可见麻醉力之大. 补充资料 关于作者 韩静霆,1952年6月生,吉林东辽人,作家、电影编剧、画家.曾经学过绘画,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二胡琵琶专业,现为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作品有中长篇小说以及电影、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战争,让女人走开》、《大出殡》、《市场角落的"皇帝"》、《孙武》等.这些作品视角新颖,富有独创性,受到好评.1986年,《凯旋在子夜》改编为电视连续剧,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1987年,由他编剧的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受到影视界的一致好评.1989年创作电影剧本《一夜歌星》,1996年,由他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武松》.另外,他在报告文学、散文、歌词等方面均有显著成绩,在作画上也具有独特的创意.创作了诗集《丑人自白》、《凤凰鸟》等,报告文学《挂在银牌上的泪珠》、《二十岁生日》以及歌曲《乡愁(歌曲)》、《思恋江南》、《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男子汉去飞行》.1997年6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其绘画,苍茫中见灵动和率真,飘逸中见洒脱和超然,浩大中见苍凉和雄壮,一派天然,无拘无碍,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据《晋书》卷九十四《陶潜传》记载,陶渊明少时才华出众,性格放达,以真率自然为乡人称道.曾先后几次出士,任地方小官,均不久而去职.后任彭泽县令,仍保持自己生活简朴、为人自重的本色.一次督邮(专管督察下属官员的郡守辅助)来县视察,官吏们都整衣束带恭敬迎候,独陶渊明在一旁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久便解印去官,不辞而走.并从此告别官场,归隐田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出自陶渊明的诗《饮酒》(其五),全诗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誓将桂冠去,觉道资无穷 出自唐代岑参的诗《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当年岑参登上慈恩寺浮图(今陕西西安大雁塔)远眺,感慨万千,面对眼前壮景,净悟禅理,表达了出世的念头.全诗如下:"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自李白的诗篇《将进酒》,这首诗集中表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才华横溢的诗情,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是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之作.全诗如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诸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闻听西伯侯姬昌(周文王)赡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二人认为诸侯伐君是不义,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商朝灭亡后,伯夷、叔齐誓死不做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他们以不食周粟来表明自己的义,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所以古人称他们为义士.粟:小米.这里泛指粮食."不食周粟"比喻十分固执,也指不屈从,有骨气. "想与练"参考答案 一、 1. 形容诗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2. 在无路可走时而采取的冒险行动. 3. 安于清贫的生活,已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4. 因言行不同寻常而使世人震惊. 二、 1. 运用了比喻和比拟 2. 运用了引用和比喻 3. 运用了设问和反语 三、 举陶渊明的例子是以古人安贫乐道的活法,与当今一些为官者的追逐财富享乐的做法形成对照;举李白的例子是借以提出"才富"的观念,来辨明什么是真正的富有.陶渊明对财富的态度弃而远之,甘守清贫;李白对财富的态度是以"才"换财,为我所用.共同点都是漠视财富,超脱物质. 四、 1. 贬义句.是对当前人才选拔使用和职场竞争中依靠关系门路而非靠真才实学得利的不公现象的批评. 2. 明贬暗褒,借见利忘义者之口,表现出陶渊明不为"利"字所动,坚持信念、甘守清贫的高尚情操. 3. 褒义.以调侃的笔法赞扬了李白的杰出才能和超脱钱财的达观潇洒的人生态度. 五、 本文运用了举例、引用和对比的议论方法.主要讽刺了在追逐财富的大潮中出现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物质至上、金钱崇拜等丑恶现象."单元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 1. 隐喻每个人都曾有过的宝贵的东西,如梦想等等. 2. 运用象征手法,以猎犬、栗色马、斑鸠这些具体事物来暗指每个人都曾有过,然而现在也许已经丢失了的梦想等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3. 句子有"我追寻我得不到的,我得到的是我不追寻的". 启示有:不要轻言放弃,要尽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论它是猎犬、栗色马,还是斑鸠、金鹿.追寻的过程就是梦想实现的过程. 二、 1. 用第二人称来写,比较亲切地将读者拉近,置于书香氛围.排比修辞法. 2. 阅读能享受知识盛宴,能获得智慧启迪,在学海泛舟,得到感悟和人生快乐.有文明引领,能提升生活品位和自身素质. 3. 略. 三、 1. 一座城市可以成就一部电影,一部电影也可以成就一座城市. 2. 略.第三单元文言文解读 7学记 教学要求 一、 树立尊师重学的重要思想. 二、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 理解对比论证的作用. 四、 注意积累实词:道、旨、知、器等的意义;积累虚词:之、其等的用法;积累名言名句. 课文说明 《学记》篇的内容记载有关教育制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ctv匠心栏目有问题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