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高射炮营编制雷达一营姜效文同志履历

空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一)(讨论篇)---刘子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一) (讨论篇) 刘子真 兵工史编辑部 一九八三年一月
战友们:&&&&&&& 一些老战友们嘱我写写雷达兵的诞生及初期的情况,我深惧难以如约。一者,我缺乏写作能力;二者,记忆力原欠佳,加之年已花甲,衰退之状已具;三者,手头文字记载性的资料已茫然无存。但又感义不容辞。一是,雷达兵建成初期,在伟大的抗美援朝中牺牲和负伤的同志们,我不应辜负;二、与共同建设这支部队,并且并肩战斗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的忘我工作精神和作出贡献,应有所反映;三、希望对后继人有所教益。写成回忆录式的拙文,得到了孟继萃、王德明、郑乃森、王恩海、程嘉钧、郭玉泽、王占山、李绍一、姜效文、何涛清、马英铎诸同志的帮助。他们有的和我一块回忆那期间的重大事件,有的提供参考资料,其中王恩海同志还将他1952年9月前记的大事日记借我,对这篇文章给予了诚恳的帮助,特致以谢意。&&&&&&& 这篇文章虽带有历史味,但由于没有档案资料可资查考,因而其中很多是没有确切年月。甚至可能有的事写的不确,现在将草稿印送您们,请救您们予以充实、修改。并盼早日赐复。&&&&&&& 其中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战友们,我末能回忆清楚,深感疚惭,更望知者能详加介绍。致以敬礼!
&&&&&&&&&&&&&&&&&&&&&&&&&&&&&&&& 刘子真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
&&&&&&& 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第一个雷达营,于南京成立了。她也是我军最早建立的一个雷达营。这是在中会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到一年时间中建立的一支新的技术兵种。她诞生不久,就迅速成长壮大。肩负起国土防空中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等要地防空,以歼击敢于侵犯我神圣领空之敌,提供空中目标情报的光荣任务。并于1951年9月组成志愿军雷达兵部队赴朝,担负起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防空作战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防空部队。提供窜目标情报的光荣使命。&&&&&&& 为了建设这支技术部队,党调集了一批久经战斗锻炼的忠于党的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作为领导骨干。这批干部文化虽然低,(绝大多数为初小文化程度)但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负任感。受过党的长期教育和人民军队的训练,具有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尽管过去从未接触过、连听也没听说过雷达这种技术兵器,加上当时组建任务紧迫,也不可能先筹办个学校(这时也还没有这样的学校)去受训或者办个集训队训练一下,只能是边工作边学习。这在部队初建时期困难当然是很多的。然而,他们勇敢地担负起了建设这支新的技术兵种部队的艰巨任务。&&&&&&& 雷达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兵器,要正确地顺利地使用和维护它,还必须有一批技术骨干。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部队操作使用雷达的业务技术水平,他们也是不可缺乏的力量。为此,党从1949年5月在杭州解放时起义的,原国民党国防六厅雷达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动员一批技术干部,(还有一些技工及司机)参加这支新技术兵种部队。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新旧中国,经过对比,党的教育,他们崇敬、热爱共产党、爱祖国,也崇敬热爱人民解放军。因此,一经动员,他们就踊跃参加,并在此后的建设中和战斗中作出重大贡献。&&&&&&& 军队的基础在于士兵。操纵人员——观察员、检图员和记录员。是雷达兵部队的战士。他们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比较词地学会架设折收雷达,以及对之加以维护保养和正确地操作使用。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全国到处需要干部、工作人员,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旧中国留下的是很少的,尤其是具有进步思想、愿为祖国献身的知识青年是十分宝贵的,然而为了建设好这支新的技术兵种,组织上从华东军政大学、上海青年团校以及34军教导团等处调来一百二十四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作为这个部队的战士,他们是,中国成立前后投入革命行列的青年,没有或很少受过革命军队的严格训练,但已经接受了初步的革命教育。加之他们对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热爱,虽然他们带有不同程度的小资产阶级的落后的意识,但他们有理想、热情高、听党的话,接受新事物快。在经过一定的入伍训练,主要是在人民军队的实际战斗生活中锻炼,很好地担负起执行战斗的勤务的重任。&&&&&&& 为了保卫雷达站,使之能安全顺利遂行任务,领导上还抽调一个建制井卫连,分到营部及各连担负井卫任务。&&&&&&& 这时全营共有共产党员68人(占全营362人的18·8%)建立了党委员会,成为全营的领导核心,各连建立了党支部。从而加强了党的领导,使全营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顺利进行。青年占全营95%以上,青年团员有127人,占全营人数35%。为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各支部都分工一名支部委员负责青年工作,营党委了由一位副书记负责这一工作。营的编制上,较之一般营,营部多设了一技术组、电台队长、政治干事。各连连部增设一技术组长。电台台长,报务员和机要员。以适应雷达部队的需要。(另附编制序列表)以上是这个营的原始组织状况。&&&&&&& 而所以成为雷达兵部队,当然必需有一定数、质量的雷达,作为遂行战斗任务的主兵器,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时,我国的电子工业几乎是零,更谈不上先进二字,何况还得有必不可少的动力,电源设备、通信设备等,这些装备都不是当时的工业所能满足的。它们同我军的其它兵种的武器装备一样,主要来源于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决定他们的军队主要用来镇压人民、反对革命,而不是用来加强国防,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他们对用以警戒祖国领空用的雷达,虽然在抗战胜利后第二年才建立一个特种电讯器材研究所——1948年定名为雷达研究所。但只是为了装璜门面和为那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捞取美元开辟渠道。所以这个雷达研究所成立了三年却基本上是个器材堆集所,根本没有进行任何象样的研究工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制造。&&&&&&& 这个所的器材,就成为装备第一个雷达营的主要来源。&&&&&&&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所的器材状况。字们的总数量约有二千吨。其中没有几台完整的雷达机。有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遗留在台湾的残破雷达。如四式、313、三式空六号,有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剩余物资,其中有SCR270、602、527、545、584、268等。在装箱器材中甚至还有因贪污盗窃。把打火机用的瓶装汽油当作雷达器材充塞其中的。有的机件中的污泥积垢竟有一寸多厚。电力、动力设备十分缺乏。虽然如此残缺陈旧,但对为保卫新中国统一祖国,加强国土防空,而要迅速建立的一支人民的雷达兵来说,就成为十分有用的宝贝。&&&&&&& 在这里值得追述一下,这个所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我地下党领导下,由思想进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率领下起义的情况。那时,那里的职工已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必然失败。我地下党组织已和所里的进步技术人员张业明、程嘉均等取得联系,布置他们:保持好人员不要失散,器材不要被盗窃破坏,要完好地交给人民。他们借国民党南逃之际,利用所中职工多是浙江籍人,由南京运到杭州后即滞留下来。等待解放军的到来。他们接我地下党指示提出了:我们不能散,器材是我们的饭碗,一定要保护好等口号,从而在杭州滞留了近五个月。当杭州临近解放、民国党军队仓惶逃窜时,他们便自己拿起武器,组成护所队,保护人中、器材和家属。&&&&&&& 在这期间,他们以缺乏运输费为借口,接下不动。伪国防部允给三万银元巨款作运费,并电令该所迅速将技术人中和器材撒离杭州南窜。还着该所将不便携带的笨重器破坏。严词责令速办,“违令严征不贷”。伪国防六厅厅长钱昌1还亲自出马到该所训示。但是他也明知人心所向,国民党败局已定,无可挽回。训示完后,道声:各自尊重。即匆匆离去。&&&&&&& 就这样,这个所的技术人员和器材完好地保留下来,回到人民的怀抱。于1949年10月,奉命全部迁回南京,暂归华东航空处领导。为了装备一支雷达兵部队,1950年12月在这个雷达研究所,我们组织力量开始加紧修复,装配可以担负警戒任务的雷达。其中有日本的四式、313和美国的SCR602等。修复、装配这些雷达,这在当时还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任务。电源动力设备不足,还可以到上海收集和购买国民党官僚们遗逃前盗卖的一些东西。而修配雷达机本身,对这个所的绝大数人,是完全新的事。因为象这样大规模铺开修配。这是首次。我们把解放后参军在军事代表组工作的六个大学生,也都充实到修配第一线去。一是为加强修配力量,二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学习、实践以提高技术水平。&&&&&&& 修复装配工作开始前,作了政治动员,说明任务、目的、要求,宣布了与各技术领导人商定的分工及组织和初步计划等等。大家情绪都很高,工作认真,很多同志还在思想上准备雷达机修配好后,随雷达机一起出征。事后,有的技术人员还因为没有能成国随机工作人员而懊恼。
调& 赴& 东& 北&
&&&&&&& 雷达营的组建是1950年4月初开始的,由当时雷达研究所的政委罗淇同志负责,军事代表李克林同志和我协助在华东航空处直接领导关心下进行的。华东军区对此十分关心,从山东的泰西和泰东军分区调来营连干部和一个警卫连。拟作为操纵人员的战士(都是江苏、上海)的知识青年,在进行了不到两个月的入伍教育和专业技术学习后,即于6月3日奉命调赴上海进行战斗勤务方面的专业训练。这期间的政治教育中和训练动员都明确指出要解放台湾,统一祖国。(舟山已于五月解放)全营同志情绪饱满、学习积极。连长、政指以及营的干部都参加听课,认真学习业务。&&&&&&& 开展训练不久,(情报传递方式方法是6月中旬开始训练)6月25日,朝鲜爆发了战争。不到一周,7月1日美帝国主义参战干涉。这个形势的变化使我们雷达营的任务也改变了。训练计划随之缩短了。8月初(约是4日),华东航空处参谋长黄景升同志,找我去传达军委总参部的命令。着我们迅即调赴东北执行任务。接受命令、指示后,我们营党委立即开会研究,并向各连进行传达布置。各连于8月5日向全连下达拆卸雷达装箱待发的命令,并作了动员。8月8日各连都已处于整装待发状态。各连象这样以战斗行动组织兵器的拆卸虽是首次,但都顺利完成,未出事故。&&&&&&& 战斗行动的动员中,因保密的需要,设有指明将去的方向,直到于火车站集结时(车皮上都已标明“奉天”)才由营长孟继萃同志宣布命令讲明去的方向,我又再次作了动员。&&&&&&& 为了保密,在南京组建时,即以电讯大队作为这个雷达营的代号。(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电讯第一大队)并对全营干部战士都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和不断进行保密教育。这就大大加强了我们这次行动的荫蔽性。不仅有利于我们顺利地实施转移,也有利于我军整个志愿军的行动的保密。从美国的一分材料中,可看出这种保密的必要性,和成功性。他们说:“朝鲜战争爆发前,美空、海军对中国沿海地区保持经常性侦察。当时发现一部大功率脉冲雷达SCR270位于上海附近。该雷达信号常在数百英里处被美国B——50和P4M飞机所截获。1950年9月,这部雷达突然从上海消失。同年10月,其大功率信号在靠近鸭绿代的丹东被B——50电子侦察设备发现,提前约一个月时间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战备情报。”他误把日本的四式当作SCR270,并且只能从空中以电子设备侦察,却无法在我新的部署就绪前侦悉我之行动。&&&&&&& 军委总参谋部为迅速加强东北地区的防空情报,令铁道部门的军代表给我们的这军用专列加快直发。所以我们从上海发车后,除去南京因摆渡稍有滞缓外,直抵济南前,都是一路直放,其它列车都为之让线。过济后,因军列多了有些停顿,这也加重了我们的急迫感。&&&&&&& 为了保证我们行动的安全,我们在整个列车都架设电话,并派出警戒。在行军的全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于8月12日下午四时安低沈阳。这对一个新建的部队,尤其又是技术兵种部队来说是个考验。这证明部队的政治情绪良好,组织纪律性增强。这也是各连干部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断深入地检查装载情况,尤其是平板车皮上的各种车辆的固定情况。以及各连技术人员的工作扎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的结果。&&&&&&& 列车到达山海关(有人回忆是锦州)时,站台上锣鼓宣天,熙熙攘攘,东北人民在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他们扭秧歌、演节目还准备了大量的慰劳品。这时,他们给我们送来猪肉、鸡蛋。我们开始拟不接收,但人民非要我们收下,我们又是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人民对自己的子弟的热爱、情同骨肉;惭愧的是我们这支部队还没有为人民立一点功呢!这时东北防司(后沈阳军区空军)派来一位作战科长王佐贤同志来接我们。表达了东北军委、首长和防司首长对我们的关怀。&&&&&&& 列车抵达沈阳后我们立即组织卸车。各连除中间一次晚餐外,连续作业,约三个小时全部安全卸完。二十三时,部队才到临时驻地休息。从此,这支部队就隶属于东北防司,东北防司首长在部队到达驻地后,还派人看望部队并加以慰问。&&&&&&& 日,军委总参谋部授予这个营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一0一营”。
疾& 速& 展& 开
&&&&&&& 美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旗号入侵朝鲜,朝鲜局势逆转。美帝国主义当时对它有中国的失败,是不甘心的,时刻窥探着我们。它不仅要侵吞朝鲜,并且必然以此作为跳板来侵略我国。他们的飞机多次侵入我神圣的领空,当麦克阿瑟一度窜近鸭绿江边时,就曾狂妄叫嚷:鸭绿江不是国界。&&&&&&&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防司首长令我们营疾速展开,及早担负起为保卫我鸭绿江下游至辽东半岛,以及沈阳、鞍山等政治、经济、工业、交通枢纽等要地防空部队提供空中情报的任务。&&&&&&& 8月12日下午4时抵沈阳后,留下副营长李启文同志副教导员王德明同志主持卸车工作,营长孟继萃同志和我随王科长去防司向首长汇报我们营的情况。&&&&&&& 8月13日,东北防司首长再次召集营的干部着重了解我们营的兵器数量、性能。14日,东北防司首长偕苏联顾问,向我们交代任务。苏联顾问是在一分百万分之一的东北地形图上,根据我们雷达性能及最低卸接度,提出的各署点,当时确定了各连的出发及行军路线。&&&&&&& 全营干部战士虽然刚刚经历了四昼夜的火车行军,一路颠簸,没有得到好好休息。(在火车上多住在闷罐子车皮中,又担负着行军中的警戒和对兵器装载情况的不断检查;即使是营部,也只一节硬座车,其中部分作为医疗保障。故而大家都只能坐着或略靠靠,解点困)然而情绪都很高,不顾疲劳,只稍稍休息两天,便投入行动准备工作,于16日坚定地踏上更加艰苦的行军路程,去迎接完全是新的战斗的任务。&&&&&&& 这时,我们对如何部署使用雷达,以及阵地对米波雷达的影响,怎样选择等等一无所知,对那种只是仓促根据雷达的理论性能,以园规和比例尺,按最低卸接度的要求,即在比例很大的地图上确定的团部,是否能完成任务,无从考虑。何况这又是在东北那样的多山地区。这就必然使这个初次部署遇到挫折。&&&&&&& 各连根据命令于8月有16日开始行动。除沈阳站外,都钻进了山沟,爬上了山顶。汽车无法进山,就动员当地老乡用牛车运兵器。上山,就由全连同志分别以肩抬,背扛往上攀登,有的还得开山路。同志们都是从南方来的,对高梁米、玉米都不习惯,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坚决地执行了命令,分别于8月28日前发来到达指定的地点建站的电报。
是雷达没用吗?&
&&&&&&& 美帝飞机每天都在朝鲜北部大肆活动,并经常侵入我领空,窜抵安东等地,9月上旬,副司令兼参谋长高鹏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专门研究情报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为没有良好的空中情报保障,对空作战部队就不可能胜利遂行战斗任务。各要地的人民防空也无法顺利实施。但各雷达站展开后,却一直没有报过一份确切而有价值的空中目标情报。(安东站常在250里外报一、二点情报,随即报消失,也毫无价值。)而地面监视哨对接近我国境线以及入侵的敌机却都进行了监视和报知。&&&&&&& 这次会议上除了讨论加强地面对空监哨外,对雷达站当然也进行了议论。其中就有同志提出:雷达没有用,不如地监哨。地监哨都已看到敌机,识别出机种、架数、活动情况,而雷达却没有发现,这些事实是确实的。&&&&&&& 但是,为建设这支雷达,党和国家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这些雷达从1949年12月起即组织力量进行修复装配,至1950年4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先后整修完毕。在上海集训时曾发现和掌握过目标。千里迢迢奔赴东北首次担负起光荣的战斗使命,为什么竟不起作用?&&&&&&& 各级首长对雷达站是很关心的,并寄予很大期望。如为了在安东建雷达站,辽宁军区参谋长曾亲自到现场,为使雷达及早架好,他对雷达上山的道路组织力量昼夜施工,使笨重的四式雷达能安然及早地进入阵地。所需电源,他下令单独架线供电。其它各站也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无论是用人、用牛、用车或用船,都无不及时解决。以保障雷达站及时执行战斗任务。花了那么大力气,雷达站竟然发现不了目标,这确实使很多同志失望、恼火,何况雷达部队一到就传播开:雷达是个新的技术兵器,看的远等等。及至雷达站担负任务,热切期待她报出情报时,竟还不及监哨!&&&&&&&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当会议中在议论时,我不能不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排除了雷达机故障,不能工作的可能。十台雷达机决不可能都损坏,即使有所损坏,各连配备的技术力量是很强的。他们能及时修复。(当时每台雷达都有两名技术人员,各连都有一名技术水平高的技术组长,他们是在修复、装配该型雷达时即主持或参加了这基工作的工程技术骨干。)能信联络不存在问题,各连干部、战士是可以信赖的;业务生疏是肯定的,但决不会有情报不报。我推测很可能是阵地有问题,不能适应雷达的需要。但没有把握,因为我没有扎实地学习过这个问题,只是过去为熟悉雷达而看材料时,得到些微印象。因此,我没发言,只是默默地希望首长在作结论时不肯定,使我们有可能到各站去检查研究,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不料首长在结论中竟也同意了雷达没有用的意见。照说,在首长结论后,我不该该再在会上发言。但他的话给我精神上以极沉重的压力,竟使我顾不得其他,一等首长话音刚落,我就站起来,脱口而出:我不同意。这个行为似乎太冒失,然而我的责任心驱使着我。我接着说:雷达是科学的产物,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无用的东西,目前没起作用,可能是阵地有问题。云云,事后对自己当时的举动和那样肯定性的说法,也捏了一把汗。首长听了我的意见后,沉静了一会儿,后即决定请苏联顾问由我陪同去各站检查和研究阵地问题。同时,发报指示各连检查研究阵地问题。&&&&&&& 通过到各连了解情况看到,大家都认为是阵地问题。在部署前,大家都对这样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在观念上以想当然地以为架的高、看得远。没有研究山区对米波雷达的影响和限制。结果都是把雷达架在高山上,一天机,显示器上满是固定目标的回波,根本无法判别出飞机的回波。这当然引起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战士们的焦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块研究分析了问题的所在,有的连的技术组长就到附近周围去另行勘测,以求找到可以适用的阵地。&&&&&&& 现以丹东雷达站为例,看看那进对阵地地形对米波雷达影响的认识情况。丹东市本身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只是在西南方向一角临海,但距市区还有十多里。雷达站阵地一开始是选定在市区的镇江山山顶,高约一百六十公尺。上山去环顾四周,处处是层层叠叠的岚。雷达天线所在处又没有有效反射面。这样,必然造成波瓣严重影响下垂和分散并为群山所阻拦、反射。当我和苏联专家到丹东站时,恰值美帝飞机侵入丹东市进行侦察骚扰。我们从山上雷达机房旁,俯视着敌机猖狂地在山沟中流窜。可是雷达站的观察员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能人显示器上辨别出飞机回波。干部、技术员和值班观察员大家围着显示器干着急。如果我们不立即另选适用阵地,不研究阵地地形条件对电磁波的影响,不进一步根据敌机性能,可能来袭方向和我防空作战任务以及各雷达的性能更好地选择和利用地形,那必将把有用的雷达处于无用或不太有用的境地。&&&&&&& 广大干部、技术人员、战士,他们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汲取教训,不辞辛苦,背起方位仪、望远镜和地图,带上干粮,翻山越岭去寻找和勘测阵地。有的站是和我们一块勘测确定的。有的站在我们赶到时,已初步提出拟新设的阵地的方案。就是这样,各站都改换了阵地。195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连都在新阵地建了站。情况有了很大好转,都能发现目标,报出情报。虽然这些阵地,在此后看还是不理想,——不能最大限度发挥雷达威力。&&&&&&& 经过这一番挫折,人们都开始重视雷达阵地的勘测、选择工作。接受了那种简化的、也许只能适用于大平原的、在百分之一的地图上定点下令部署的教训。工程技术人员郑乃森同志,根据这次及其后一年多的经验教训。翻阅了一些外国资料和雷达说明书,反复研究、专门写了一份《雷达波的传播与波瓣计算》(1952年6月印发)。这是一份很好的教材,它成为雷达部队、学校必修的一课的基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空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一)(讨论篇)---刘子真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一) (讨论篇) 刘子真 兵工史编辑部 一九八三年一月
战友们:&&&&&&& 一些老战友们嘱我写写雷达兵的诞生及初期的情况,我深惧难以如约。一者,我缺乏写作能力;二者,记忆力原欠佳,加之年已花甲,衰退之状已具;三者,手头文字记载性的资料已茫然无存。但又感义不容辞。一是,雷达兵建成初期,在伟大的抗美援朝中牺牲和负伤的同志们,我不应辜负;二、与共同建设这支部队,并且并肩战斗的干部和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的忘我工作精神和作出贡献,应有所反映;三、希望对后继人有所教益。写成回忆录式的拙文,得到了孟继萃、王德明、郑乃森、王恩海、程嘉钧、郭玉泽、王占山、李绍一、姜效文、何涛清、马英铎诸同志的帮助。他们有的和我一块回忆那期间的重大事件,有的提供参考资料,其中王恩海同志还将他1952年9月前记的大事日记借我,对这篇文章给予了诚恳的帮助,特致以谢意。&&&&&&& 这篇文章虽带有历史味,但由于没有档案资料可资查考,因而其中很多是没有确切年月。甚至可能有的事写的不确,现在将草稿印送您们,请救您们予以充实、修改。并盼早日赐复。&&&&&&& 其中在抗美援朝中牺牲的战友们,我末能回忆清楚,深感疚惭,更望知者能详加介绍。致以敬礼!
&&&&&&&&&&&&&&&&&&&&&&&&&&&&&&&& 刘子真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兵部队的诞生&&&&&&&
&&&&&&& 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雷达兵第一个雷达营,于南京成立了。她也是我军最早建立的一个雷达营。这是在中会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到一年时间中建立的一支新的技术兵种。她诞生不久,就迅速成长壮大。肩负起国土防空中为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等要地防空,以歼击敢于侵犯我神圣领空之敌,提供空中目标情报的光荣任务。并于1951年9月组成志愿军雷达兵部队赴朝,担负起为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防空作战部队和朝鲜人民军防空部队。提供窜目标情报的光荣使命。&&&&&&& 为了建设这支技术部队,党调集了一批久经战斗锻炼的忠于党的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作为领导骨干。这批干部文化虽然低,(绝大多数为初小文化程度)但他们有很强的事业心和高度负任感。受过党的长期教育和人民军队的训练,具有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尽管过去从未接触过、连听也没听说过雷达这种技术兵器,加上当时组建任务紧迫,也不可能先筹办个学校(这时也还没有这样的学校)去受训或者办个集训队训练一下,只能是边工作边学习。这在部队初建时期困难当然是很多的。然而,他们勇敢地担负起了建设这支新的技术兵种部队的艰巨任务。&&&&&&& 雷达是一种高度技术性的兵器,要正确地顺利地使用和维护它,还必须有一批技术骨干。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部队操作使用雷达的业务技术水平,他们也是不可缺乏的力量。为此,党从1949年5月在杭州解放时起义的,原国民党国防六厅雷达研究所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动员一批技术干部,(还有一些技工及司机)参加这支新技术兵种部队。由于他们亲身经历了新旧中国,经过对比,党的教育,他们崇敬、热爱共产党、爱祖国,也崇敬热爱人民解放军。因此,一经动员,他们就踊跃参加,并在此后的建设中和战斗中作出重大贡献。&&&&&&& 军队的基础在于士兵。操纵人员——观察员、检图员和记录员。是雷达兵部队的战士。他们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比较词地学会架设折收雷达,以及对之加以维护保养和正确地操作使用。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全国到处需要干部、工作人员,而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旧中国留下的是很少的,尤其是具有进步思想、愿为祖国献身的知识青年是十分宝贵的,然而为了建设好这支新的技术兵种,组织上从华东军政大学、上海青年团校以及34军教导团等处调来一百二十四名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知识青年,作为这个部队的战士,他们是,中国成立前后投入革命行列的青年,没有或很少受过革命军队的严格训练,但已经接受了初步的革命教育。加之他们对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崇敬、热爱,虽然他们带有不同程度的小资产阶级的落后的意识,但他们有理想、热情高、听党的话,接受新事物快。在经过一定的入伍训练,主要是在人民军队的实际战斗生活中锻炼,很好地担负起执行战斗的勤务的重任。&&&&&&& 为了保卫雷达站,使之能安全顺利遂行任务,领导上还抽调一个建制井卫连,分到营部及各连担负井卫任务。&&&&&&& 这时全营共有共产党员68人(占全营362人的18·8%)建立了党委员会,成为全营的领导核心,各连建立了党支部。从而加强了党的领导,使全营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顺利进行。青年占全营95%以上,青年团员有127人,占全营人数35%。为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各支部都分工一名支部委员负责青年工作,营党委了由一位副书记负责这一工作。营的编制上,较之一般营,营部多设了一技术组、电台队长、政治干事。各连连部增设一技术组长。电台台长,报务员和机要员。以适应雷达部队的需要。(另附编制序列表)以上是这个营的原始组织状况。&&&&&&& 而所以成为雷达兵部队,当然必需有一定数、质量的雷达,作为遂行战斗任务的主兵器,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时,我国的电子工业几乎是零,更谈不上先进二字,何况还得有必不可少的动力,电源设备、通信设备等,这些装备都不是当时的工业所能满足的。它们同我军的其它兵种的武器装备一样,主要来源于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决定他们的军队主要用来镇压人民、反对革命,而不是用来加强国防,防止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因此,他们对用以警戒祖国领空用的雷达,虽然在抗战胜利后第二年才建立一个特种电讯器材研究所——1948年定名为雷达研究所。但只是为了装璜门面和为那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捞取美元开辟渠道。所以这个雷达研究所成立了三年却基本上是个器材堆集所,根本没有进行任何象样的研究工作,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制造。&&&&&&& 这个所的器材,就成为装备第一个雷达营的主要来源。&&&&&&&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这个所的器材状况。字们的总数量约有二千吨。其中没有几台完整的雷达机。有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遗留在台湾的残破雷达。如四式、313、三式空六号,有的是美帝国主义的剩余物资,其中有SCR270、602、527、545、584、268等。在装箱器材中甚至还有因贪污盗窃。把打火机用的瓶装汽油当作雷达器材充塞其中的。有的机件中的污泥积垢竟有一寸多厚。电力、动力设备十分缺乏。虽然如此残缺陈旧,但对为保卫新中国统一祖国,加强国土防空,而要迅速建立的一支人民的雷达兵来说,就成为十分有用的宝贝。&&&&&&& 在这里值得追述一下,这个所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在我地下党领导下,由思想进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率领下起义的情况。那时,那里的职工已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必然失败。我地下党组织已和所里的进步技术人员张业明、程嘉均等取得联系,布置他们:保持好人员不要失散,器材不要被盗窃破坏,要完好地交给人民。他们借国民党南逃之际,利用所中职工多是浙江籍人,由南京运到杭州后即滞留下来。等待解放军的到来。他们接我地下党指示提出了:我们不能散,器材是我们的饭碗,一定要保护好等口号,从而在杭州滞留了近五个月。当杭州临近解放、民国党军队仓惶逃窜时,他们便自己拿起武器,组成护所队,保护人中、器材和家属。&&&&&&& 在这期间,他们以缺乏运输费为借口,接下不动。伪国防部允给三万银元巨款作运费,并电令该所迅速将技术人中和器材撒离杭州南窜。还着该所将不便携带的笨重器破坏。严词责令速办,“违令严征不贷”。伪国防六厅厅长钱昌1还亲自出马到该所训示。但是他也明知人心所向,国民党败局已定,无可挽回。训示完后,道声:各自尊重。即匆匆离去。&&&&&&& 就这样,这个所的技术人员和器材完好地保留下来,回到人民的怀抱。于1949年10月,奉命全部迁回南京,暂归华东航空处领导。为了装备一支雷达兵部队,1950年12月在这个雷达研究所,我们组织力量开始加紧修复,装配可以担负警戒任务的雷达。其中有日本的四式、313和美国的SCR602等。修复、装配这些雷达,这在当时还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任务。电源动力设备不足,还可以到上海收集和购买国民党官僚们遗逃前盗卖的一些东西。而修配雷达机本身,对这个所的绝大数人,是完全新的事。因为象这样大规模铺开修配。这是首次。我们把解放后参军在军事代表组工作的六个大学生,也都充实到修配第一线去。一是为加强修配力量,二是为了他们本身的学习、实践以提高技术水平。&&&&&&& 修复装配工作开始前,作了政治动员,说明任务、目的、要求,宣布了与各技术领导人商定的分工及组织和初步计划等等。大家情绪都很高,工作认真,很多同志还在思想上准备雷达机修配好后,随雷达机一起出征。事后,有的技术人员还因为没有能成国随机工作人员而懊恼。
调& 赴& 东& 北&
&&&&&&& 雷达营的组建是1950年4月初开始的,由当时雷达研究所的政委罗淇同志负责,军事代表李克林同志和我协助在华东航空处直接领导关心下进行的。华东军区对此十分关心,从山东的泰西和泰东军分区调来营连干部和一个警卫连。拟作为操纵人员的战士(都是江苏、上海)的知识青年,在进行了不到两个月的入伍教育和专业技术学习后,即于6月3日奉命调赴上海进行战斗勤务方面的专业训练。这期间的政治教育中和训练动员都明确指出要解放台湾,统一祖国。(舟山已于五月解放)全营同志情绪饱满、学习积极。连长、政指以及营的干部都参加听课,认真学习业务。&&&&&&& 开展训练不久,(情报传递方式方法是6月中旬开始训练)6月25日,朝鲜爆发了战争。不到一周,7月1日美帝国主义参战干涉。这个形势的变化使我们雷达营的任务也改变了。训练计划随之缩短了。8月初(约是4日),华东航空处参谋长黄景升同志,找我去传达军委总参部的命令。着我们迅即调赴东北执行任务。接受命令、指示后,我们营党委立即开会研究,并向各连进行传达布置。各连于8月5日向全连下达拆卸雷达装箱待发的命令,并作了动员。8月8日各连都已处于整装待发状态。各连象这样以战斗行动组织兵器的拆卸虽是首次,但都顺利完成,未出事故。&&&&&&& 战斗行动的动员中,因保密的需要,设有指明将去的方向,直到于火车站集结时(车皮上都已标明“奉天”)才由营长孟继萃同志宣布命令讲明去的方向,我又再次作了动员。&&&&&&& 为了保密,在南京组建时,即以电讯大队作为这个雷达营的代号。(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电讯第一大队)并对全营干部战士都提出了严格的保密要求和不断进行保密教育。这就大大加强了我们这次行动的荫蔽性。不仅有利于我们顺利地实施转移,也有利于我军整个志愿军的行动的保密。从美国的一分材料中,可看出这种保密的必要性,和成功性。他们说:“朝鲜战争爆发前,美空、海军对中国沿海地区保持经常性侦察。当时发现一部大功率脉冲雷达SCR270位于上海附近。该雷达信号常在数百英里处被美国B——50和P4M飞机所截获。1950年9月,这部雷达突然从上海消失。同年10月,其大功率信号在靠近鸭绿代的丹东被B——50电子侦察设备发现,提前约一个月时间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战备情报。”他误把日本的四式当作SCR270,并且只能从空中以电子设备侦察,却无法在我新的部署就绪前侦悉我之行动。&&&&&&& 军委总参谋部为迅速加强东北地区的防空情报,令铁道部门的军代表给我们的这军用专列加快直发。所以我们从上海发车后,除去南京因摆渡稍有滞缓外,直抵济南前,都是一路直放,其它列车都为之让线。过济后,因军列多了有些停顿,这也加重了我们的急迫感。&&&&&&& 为了保证我们行动的安全,我们在整个列车都架设电话,并派出警戒。在行军的全过程没有发生任何事故。于8月12日下午四时安低沈阳。这对一个新建的部队,尤其又是技术兵种部队来说是个考验。这证明部队的政治情绪良好,组织纪律性增强。这也是各连干部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不断深入地检查装载情况,尤其是平板车皮上的各种车辆的固定情况。以及各连技术人员的工作扎实、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的结果。&&&&&&& 列车到达山海关(有人回忆是锦州)时,站台上锣鼓宣天,熙熙攘攘,东北人民在热烈欢迎人民子弟兵。他们扭秧歌、演节目还准备了大量的慰劳品。这时,他们给我们送来猪肉、鸡蛋。我们开始拟不接收,但人民非要我们收下,我们又是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人民对自己的子弟的热爱、情同骨肉;惭愧的是我们这支部队还没有为人民立一点功呢!这时东北防司(后沈阳军区空军)派来一位作战科长王佐贤同志来接我们。表达了东北军委、首长和防司首长对我们的关怀。&&&&&&& 列车抵达沈阳后我们立即组织卸车。各连除中间一次晚餐外,连续作业,约三个小时全部安全卸完。二十三时,部队才到临时驻地休息。从此,这支部队就隶属于东北防司,东北防司首长在部队到达驻地后,还派人看望部队并加以慰问。&&&&&&& 日,军委总参谋部授予这个营的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雷达一0一营”。
疾& 速& 展& 开
&&&&&&& 美帝国主义打着联合国旗号入侵朝鲜,朝鲜局势逆转。美帝国主义当时对它有中国的失败,是不甘心的,时刻窥探着我们。它不仅要侵吞朝鲜,并且必然以此作为跳板来侵略我国。他们的飞机多次侵入我神圣的领空,当麦克阿瑟一度窜近鸭绿江边时,就曾狂妄叫嚷:鸭绿江不是国界。&&&&&&&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防司首长令我们营疾速展开,及早担负起为保卫我鸭绿江下游至辽东半岛,以及沈阳、鞍山等政治、经济、工业、交通枢纽等要地防空部队提供空中情报的任务。&&&&&&& 8月12日下午4时抵沈阳后,留下副营长李启文同志副教导员王德明同志主持卸车工作,营长孟继萃同志和我随王科长去防司向首长汇报我们营的情况。&&&&&&& 8月13日,东北防司首长再次召集营的干部着重了解我们营的兵器数量、性能。14日,东北防司首长偕苏联顾问,向我们交代任务。苏联顾问是在一分百万分之一的东北地形图上,根据我们雷达性能及最低卸接度,提出的各署点,当时确定了各连的出发及行军路线。&&&&&&& 全营干部战士虽然刚刚经历了四昼夜的火车行军,一路颠簸,没有得到好好休息。(在火车上多住在闷罐子车皮中,又担负着行军中的警戒和对兵器装载情况的不断检查;即使是营部,也只一节硬座车,其中部分作为医疗保障。故而大家都只能坐着或略靠靠,解点困)然而情绪都很高,不顾疲劳,只稍稍休息两天,便投入行动准备工作,于16日坚定地踏上更加艰苦的行军路程,去迎接完全是新的战斗的任务。&&&&&&& 这时,我们对如何部署使用雷达,以及阵地对米波雷达的影响,怎样选择等等一无所知,对那种只是仓促根据雷达的理论性能,以园规和比例尺,按最低卸接度的要求,即在比例很大的地图上确定的团部,是否能完成任务,无从考虑。何况这又是在东北那样的多山地区。这就必然使这个初次部署遇到挫折。&&&&&&& 各连根据命令于8月有16日开始行动。除沈阳站外,都钻进了山沟,爬上了山顶。汽车无法进山,就动员当地老乡用牛车运兵器。上山,就由全连同志分别以肩抬,背扛往上攀登,有的还得开山路。同志们都是从南方来的,对高梁米、玉米都不习惯,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坚决地执行了命令,分别于8月28日前发来到达指定的地点建站的电报。
是雷达没用吗?&
&&&&&&& 美帝飞机每天都在朝鲜北部大肆活动,并经常侵入我领空,窜抵安东等地,9月上旬,副司令兼参谋长高鹏同志主持召开了一次作战会议。专门研究情报问题。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为没有良好的空中情报保障,对空作战部队就不可能胜利遂行战斗任务。各要地的人民防空也无法顺利实施。但各雷达站展开后,却一直没有报过一份确切而有价值的空中目标情报。(安东站常在250里外报一、二点情报,随即报消失,也毫无价值。)而地面监视哨对接近我国境线以及入侵的敌机却都进行了监视和报知。&&&&&&& 这次会议上除了讨论加强地面对空监哨外,对雷达站当然也进行了议论。其中就有同志提出:雷达没有用,不如地监哨。地监哨都已看到敌机,识别出机种、架数、活动情况,而雷达却没有发现,这些事实是确实的。&&&&&&& 但是,为建设这支雷达,党和国家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这些雷达从1949年12月起即组织力量进行修复装配,至1950年4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才先后整修完毕。在上海集训时曾发现和掌握过目标。千里迢迢奔赴东北首次担负起光荣的战斗使命,为什么竟不起作用?&&&&&&& 各级首长对雷达站是很关心的,并寄予很大期望。如为了在安东建雷达站,辽宁军区参谋长曾亲自到现场,为使雷达及早架好,他对雷达上山的道路组织力量昼夜施工,使笨重的四式雷达能安然及早地进入阵地。所需电源,他下令单独架线供电。其它各站也都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无论是用人、用牛、用车或用船,都无不及时解决。以保障雷达站及时执行战斗任务。花了那么大力气,雷达站竟然发现不了目标,这确实使很多同志失望、恼火,何况雷达部队一到就传播开:雷达是个新的技术兵器,看的远等等。及至雷达站担负任务,热切期待她报出情报时,竟还不及监哨!&&&&&&& 我参加了这次会议,当会议中在议论时,我不能不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排除了雷达机故障,不能工作的可能。十台雷达机决不可能都损坏,即使有所损坏,各连配备的技术力量是很强的。他们能及时修复。(当时每台雷达都有两名技术人员,各连都有一名技术水平高的技术组长,他们是在修复、装配该型雷达时即主持或参加了这基工作的工程技术骨干。)能信联络不存在问题,各连干部、战士是可以信赖的;业务生疏是肯定的,但决不会有情报不报。我推测很可能是阵地有问题,不能适应雷达的需要。但没有把握,因为我没有扎实地学习过这个问题,只是过去为熟悉雷达而看材料时,得到些微印象。因此,我没发言,只是默默地希望首长在作结论时不肯定,使我们有可能到各站去检查研究,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不料首长在结论中竟也同意了雷达没有用的意见。照说,在首长结论后,我不该该再在会上发言。但他的话给我精神上以极沉重的压力,竟使我顾不得其他,一等首长话音刚落,我就站起来,脱口而出:我不同意。这个行为似乎太冒失,然而我的责任心驱使着我。我接着说:雷达是科学的产物,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无用的东西,目前没起作用,可能是阵地有问题。云云,事后对自己当时的举动和那样肯定性的说法,也捏了一把汗。首长听了我的意见后,沉静了一会儿,后即决定请苏联顾问由我陪同去各站检查和研究阵地问题。同时,发报指示各连检查研究阵地问题。&&&&&&& 通过到各连了解情况看到,大家都认为是阵地问题。在部署前,大家都对这样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引起重视,在观念上以想当然地以为架的高、看得远。没有研究山区对米波雷达的影响和限制。结果都是把雷达架在高山上,一天机,显示器上满是固定目标的回波,根本无法判别出飞机的回波。这当然引起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战士们的焦虑。干部和技术人员一块研究分析了问题的所在,有的连的技术组长就到附近周围去另行勘测,以求找到可以适用的阵地。&&&&&&& 现以丹东雷达站为例,看看那进对阵地地形对米波雷达影响的认识情况。丹东市本身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只是在西南方向一角临海,但距市区还有十多里。雷达站阵地一开始是选定在市区的镇江山山顶,高约一百六十公尺。上山去环顾四周,处处是层层叠叠的岚。雷达天线所在处又没有有效反射面。这样,必然造成波瓣严重影响下垂和分散并为群山所阻拦、反射。当我和苏联专家到丹东站时,恰值美帝飞机侵入丹东市进行侦察骚扰。我们从山上雷达机房旁,俯视着敌机猖狂地在山沟中流窜。可是雷达站的观察员却自始至终都没有能人显示器上辨别出飞机回波。干部、技术员和值班观察员大家围着显示器干着急。如果我们不立即另选适用阵地,不研究阵地地形条件对电磁波的影响,不进一步根据敌机性能,可能来袭方向和我防空作战任务以及各雷达的性能更好地选择和利用地形,那必将把有用的雷达处于无用或不太有用的境地。&&&&&&& 广大干部、技术人员、战士,他们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认真汲取教训,不辞辛苦,背起方位仪、望远镜和地图,带上干粮,翻山越岭去寻找和勘测阵地。有的站是和我们一块勘测确定的。有的站在我们赶到时,已初步提出拟新设的阵地的方案。就是这样,各站都改换了阵地。1950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各连都在新阵地建了站。情况有了很大好转,都能发现目标,报出情报。虽然这些阵地,在此后看还是不理想,——不能最大限度发挥雷达威力。&&&&&&& 经过这一番挫折,人们都开始重视雷达阵地的勘测、选择工作。接受了那种简化的、也许只能适用于大平原的、在百分之一的地图上定点下令部署的教训。工程技术人员郑乃森同志,根据这次及其后一年多的经验教训。翻阅了一些外国资料和雷达说明书,反复研究、专门写了一份《雷达波的传播与波瓣计算》(1952年6月印发)。这是一份很好的教材,它成为雷达部队、学校必修的一课的基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